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的方法

家校合作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对教育的逐步深入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很滞后,认识还很不到位,发展速度和质量亟待提升。如何破解制约西部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学家校合作的水平,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现以西部某欠发达县为例,对其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西部某县的教育现状

西部某欠发达县属国家扶贫重点县。总人口42.0614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7所,其中普通中学63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独立初级中学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0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1所,另有68个教学点。学生总数77645人,现有教职工5407人。

二、某县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特点

通过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察看校容校貌和设施设备、观看大课间活动、随堂听课、组织师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开展教职工个别访谈及查阅台帐资料等工作程序,对各学校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地督查和了解。期间,我们还对全县家校合作教育展开了调研,共获得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学生问卷1300份,家长问卷1000份,教师问卷300份。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家校合作欠深度和广度

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这对家校之间的合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无法让家校合作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家长与学校之间正常的联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在缺乏制度化的家校合作中,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的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由教师与学生家长随机交流。虽然家长会已形成制度,但由于时间紧,议题多,教师和家长之间深入的交流很难进行,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互不信任、相互推诿的状况

教师和家长互不信任,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家长素质低,家长抱怨教师水平差、学校质量不高,教师和家长之间呈现紧张的尴尬状态。这类情况虽少,但危害甚大。家长与学校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扭力”。许多家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味热衷于赚钱,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子女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进学校大门便万事大吉了,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一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儿会打洞”,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指望孩子成大器。因此,抱着管不管无所谓的态度,而且对教师心存戒备,教师管理学生一严格,便认为教师故意跟孩子过不去。这样的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又怎么能够充分发挥家校两者的合力呢?

三、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

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定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二)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相对而言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不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不足,加之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业务之余,能够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没有什么兴致和热情。

(三)制度建设滞后

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还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学校也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四、改善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知识普及

现行的家校合作往往停留在被动等待的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持续到问题突发时才被打破。此时,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以解决问题为主。因而加重了学生对“家校合作”的抵触情绪,调查结果也反映出85%以上的学生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普及家校合作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家长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学校要定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家长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加强家校合作的认识,培育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础,使家校之间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学校;家校合作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共同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经验,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教育研究者和学校教师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近二十来家校合作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进行评述,以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家校合作定义的研究

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家庭和学校这两种社会机构各自有着独特的作用,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从儿童接受教育的角度,教育事业的成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更好的更加密切的合作,于是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学校的合作,简称家校合作。

我国对家校合作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岳瑛认为,家校合作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内涵:(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的实质是联合儿童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教育作用。黄河清认为,“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我国台湾学者一般是用“家长参与教育”概念来对家校合作进行研究,郭明科认为,家长参与指在孩子的教育历程中,家长在家或在学校中参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活动。张明侃则更加详细地提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家长基于为促进学童的学习发展与学习成效,在学习的历程中主动而乐意贡献自己的心力,并运用不同的方式与学校教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合作,以达成上述目的。吴壁如指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泛指家长在子女的学习活动或教育历程中的参与情形。

在西方,多数研究者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吸引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与教师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倾向于家长在学生发展中承担责任,享有参与学校管理的任务并对学校事务及其决策发挥影响。西方学者一般将家校合作的视野扩展到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的影响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谋求“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同时,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与社会各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加强家——校合作。

综合以上的家校合作定义,我们发现,教育研究者都充分意识到促进和开展家校合作对增进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具有重要作用,都认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是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双向的互动。

二、家校合作的价值与形式的研究

家庭和学校之间应该而且必须开展良好合作,对家校合作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研究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家校合作的价值

在当代世界,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意识到开展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都认识到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更加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凯拉汉认为,父母通常承担起为儿童提供满足身体发展需要的物质条件、教导基本的社会技能以及积累资金供他上学等基本职责,学校则要为学生发展提供恰当的合适的条件和人员,以及与学生的需要、兴趣、学习方式、学习困难相适应的课程,二者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互补,因此学校要促进家长参与,家长要与学校开展合作。爱泼斯坦提出,促进儿童在学校取得成功需要家庭和学校合作,这一过程是分享信息、互动合作的,这不仅对学校、儿童有利,而且对家庭、对家长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利。哈德森等人做了一项76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学生出现了如下变化: (1)成绩提高和等次上升;(2)出勤率高, 作业积极完成;(3)因成绩不佳,参加补课的学生减少;(4)在学校中积极表现;(5)学生毕业率上升;(6)升学率提高。格瑞伍德等认为,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学校进行合作,可以推动家长在学校中发挥潜能,是一个让家长、子女和学校都得到好处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他认为,“最完美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国内的研究者对家校合作的价值的研究都是抽象意义上的叙述。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使培养目标一致,可以优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可以使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教育,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效率,强化自我管理。黄河清也认为,家校合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健康发展,而且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家长与学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她进一步提出,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来说,可以提高学业成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化教育,全面提高素质,预防青少年问题;对家长发展来说,可以帮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校发展来说,可使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能够应对变化,丰富教育资源,加强民主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从更深层次意义上,“就学生而言,家校合作沟通了学生在家和在校的两个生活世界,实现的是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就家长与教师而言,亲师交往中的摩擦与磨合推动了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双方作为教育者的反思与自觉得以提升,为其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上趋向自我完善创造条件”。余清臣等对当代中国家校合作中的僭越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家校合作的合理性基础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其功能和手段上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二者之间要相对独立,相互承认,开展深层沟通和进行目标整合。钱扑等认为,家校合作中发生了互动,因此这一活动具有社会化价值,具体呈现于教师社会化和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

另外,还有研究者主要是台湾的研究者对家校合作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探讨。吴清山发现,由于家长背景多元、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甚大,虽可提供学校更多支援,但假使家长过度干预学校的行政或教学,将影响学校校务运作。同时,由于家长参与各种学校里的自愿团体,参与人数不定,彼此沟通可能会出现障碍,交际能力不一,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和对学校的怀疑。另外,在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时,由于立场不同,冲突难免,而授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模糊了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角色。

(二)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及类型

近二十来,研究者对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类型进行了研究(见表1)。

三、世界主要国家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家校合作,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其密切联系程度不一,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同研究者对各国的家校合作状况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对我国的家校合作,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以及家长都充分意识到开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但合作层次低,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岳瑛认为,在理论上学校和家庭对家校合作有共识,但在实践中家长热心自己子女的教育,但缺乏参与学校教育意识,当孩子发展出现问题则认为学校无能;教师则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工作,缺乏进行家校合作的时间和能力,当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倾向于自我保护;在具体合作方式方法上存在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等问题。李亚军等对贵阳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家校合作状况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家校合作特别重要,倾向采取传统的家访形式,且家长比较认可,对农民工子女成效明显;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居被动地位,但家访能够消除家长和教师间的误解,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境;农民工对教师指出的子女教育问题一般都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但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只有家校合作还不够,需要社会认同和接纳。王维平等通过对山西省11个市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双方都有合作意愿,学校最为积极,学生反应强烈,但家长反映一般;家校合作有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形式多样,但依旧存在认识错位,观念陈旧,活动无序,缺乏互动,家长被动,合作随意等问题。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家长仍然认为家庭只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保证,而教育孩子则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缺乏参与意识;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家庭在家校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家校沟通的方式狭窄,活动低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一旦出现问题则相互指责、推诿责任,将注意力放在谁该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追究上而不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有研究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校的家校合作,学校并未真正实现由指导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变,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缺失,从而使家校合作中出现单向沟通,共育意识不强,无章可循等现象,家校合作还处于很低的层次。徐德华还发现,学校对家庭的教育指导行政监督缺失,评价机制不完善,专业教材匮乏,师资水平不高,因此家庭教育指导效果不显著,削弱了家校合作工作实效。在家校合作进行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目标定位偏狭、组织动作不力和教育影响失调等弊端,弱化了共育成效。梁红梅等发现我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已经形成了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等雏形,但参与学校的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香港地区的家校合作比较成功,教育署1993年成立由专业人士和各界名人组成“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2000年还成立家长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门推动家校联系,鼓励各校设立家长教师会,地区组织成立家长教师联会,出版家长教师会手册,促进家校沟通,教育家长,帮助子女成长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进行家长教育为家校合作提供保障。香港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参与子女学习、支持学校活动、参与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等不同层次,在参与子女教育过程中分别扮演有效沟通者、家庭督导者、学习者、学校宝贵的资源、义工、咨询者、管理者和合作伙伴等不同角色。

台湾地区的家校合作,主要是从立法上保证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推动《家长参与教育法》的制定来保障家长行使家长教育权,确保家长的责任和权利;广泛开展家长参与教育的研究工作,认为必须改变学校将家长拒之门外的态度,培育和强化家长参与意识和技能,明确家长和教师的权限,让家长实质性参与学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主动通过建立家长组织、开办家长学苑、确定“亲师活动年”和举办“家长日”等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更好地协助推动学校工作,建立家庭和学校间的信任和友谊,让家长积极参与教育。

澳门地区的家校合作,特区颁布《家庭教育法》将家校合作列入为政府职能并资助学校的家校合作,大多数学校均成立的由家长会推举的家长教师会,听取家长意见;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互通,对家长进行培训,举办家长教育读书课程和各类亲子活动等;但由于家长教师会发展过快又造成互相批判责难的局面。

(二)美国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离婚、未婚生育等造成了家庭的多样性,但是国家教育目标要求每个学校都要鼓励家长与学校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家长参与。社会各界呼吁加强家校合作,联邦及部分州先后制定有关家校合作的政策、法规,为家长设置专署网站,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学习。民间组织如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及其地方各级家长教师协会作为校外教育管理机构,旨在推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通过参与研制家长参与的国家标准,成立保护儿童的专门委员会,制定家长参与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文化艺术竞赛活动等来促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许多学校里设立了“评议会”、“理事会”、“家长顾问委员会”等家长参与管理的组织,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也由原来的业务活动逐步深入到学校的决策层面,由“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学校采用工作坊和研讨班形式培训家长,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能力;制订了家庭支持计划,教师和家长一起训练教育孩子的技能,促进了他们的沟通;在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和成绩单的基础上,采用时事通讯、星期五文件夹、亲——师对话杂志等新方法加强家校联系;设立专门的家长活动中心接待家长访校,通过亲子换位日让家长体验学校生活,发放家长手册促进深长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爱泼斯坦开展的“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校作业”(Teachers Involve Parents Schoolwork,TIPS)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众多学校和家庭的认可,在这个项目中,教师通过设计交互式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是孩子正在学习的又是能够调动其家庭成员参与的问题,然后让孩子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讨论,从而强化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三)英国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英国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将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改革的措施之一,苏格兰2006年通过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认定家长是子女教育的参与者,家长有权选择学校,确定入学计划。英国学校里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家长联合会或学校伙伴联合会等家长组织,从事为学校筹措经费、家长教育、表述家长诉求等活动。英国每所学校必须给每个家长发放《学校手册》,上面有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信息,方便家长了解学校;给每位学生发放《家校联系本》,里面有学生和学校的主要信息,学校与家庭籍此相互联系;家长在将孩子送到学校后要与学校签订《家校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是家长和学校彼此之间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在英国,家长担任课堂“教学助手”是重要的家校合作改革措施之一,教学助手从家长中招聘,经过培训后协助教师开展教学以照顾好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助手要参加学校每周的教学工作会议,并与其他教师讨论各自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把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进一步的建议,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教学助手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帮助他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家长担任教学助手使教师和家长在课堂内外的合作更加紧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家校合作方式。

(四)日本的家校合作现状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具有相当浓厚的美国色彩,其家校合作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引进了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简称PTA)的组织和制度,这一制度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这一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班级,由家长自荐或推举产生,与班主任共同组成班级PTA,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会员间相互学习、开展活动的社会教育团体。各个县市町(相当于我国的乡镇)村都设有社会教育主事,中小学的每班级基本有成立PTA。PTA积极为国家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定期召开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座谈会,要求家长参加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并担任班主任,给教师充任助手;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体育比赛、艺术节等活动,培养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亲密关系;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邀请大学教授、教育专家乃至大学生为家长讲课,为家庭特别是母亲提供家教指导;对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和生活指导。在PTA的组织下,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各种日常活动及专题活动,招募家长志愿者(如图书整理义工)为学校服务,引导家长参与学校事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促进了家校合作。

四、家校合作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家校合作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笔者有了以下发现:

(一)相关文献的总体特点

通过整理和分析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后可以看出,家校合作问题己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些文献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有:(l)目前对家校合作的研究普遍将焦点放在如何促进家校互动上,并由此引发了不同视角下的研究,但是对其中的操作性问题挖掘不深;同时,其研究的着眼点大都放在家校上,而很少研究校家。(2)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研究得较为充分,国内外学者充分探讨了开展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大力倡导和建议在学校中加强家校合作。(3)理论研究水平低,对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缺乏系统研究,理论思辨型的研究不少,但没有看到有较大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4)实证研究少而且不严谨,对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缺乏实际研究的支持。(5)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开始引入个案研究方法,但是尚未见到比较完善且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这可能与大多开展家校合作研究的人员研究能力欠缺或因时间关系没能对其中的问题开展长期追踪研究有关。

(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l)充实家校合作基础理论研究,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揭示家校合作的不同面相,不断完善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从而为从不同角度寻求家校合作的新途径铺路。(2)不断深入对冢校合作个案的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探讨具体的家校合作过程。(3)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应该对中国教育场景中影响家校合作的人际关系及其作用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2(3).

[2]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

[3]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7.

[4] 郭明科.国民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之研究[D].台南:台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1997.

[5] 张明侃.桃园县国民小学家长参与校务运作之分析研究[D].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1998.

[6] 吴壁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之原理探究[J].中学教育学报(台北),1999(6).

[7] Epstein,J.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M].US: Westview Press,2001.

[8] Epstein, J.L.Parent Invol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to Administrators [J].Educaion Urban Society,1987(2).

[9] Kellaghan,T.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M].Jossey Bass,San Francisco,California,1993.

[10] Epstein, J.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Seeond Edition[M].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2002.

[11] Henderson,A,T.,﹠Berla,N.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M].Columbia, 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 in Education,1994.

[12] Greenwood,G.C. & Hickman,C.W.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91,91(3).

[13]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 黄河清.家校合作价值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15] 余清臣,周娟.论家校合作的真意——当代中国家校合作的教育学反思[J].少年儿童研究,2010(2).

[16] 钱扑,梁霞.论家校合作的社会化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17] 吴清山.有效能学校特征发展与研究方法[M].台北:师大书苑,1996.

[18] 薛化元,周梦如.父母参与教育的权利与限制[J].国民教育(台北),1997(6).

[19] Husen,T﹠Postlethwaite,T.N.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VI[M]. Pergamon Press:1985.

[20] Ng,S.W. Home-school relations in Hong Kong:Separation or partnership[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999(10).

[21] 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

[22] Davies,D.Mak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Work[J].National Elementary Principal,1976(55).

[23]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4] 李亚军等.农民工子女家校合作状况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25] 王维平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6] 杨启光,刘秀芳.美国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校作业项目(TIPS)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27]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外国家长教育》课题组.英国家校合作探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28] 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29] 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30] 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

(一)从家庭层面来看,能有意识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家校合作中的身份缺位。据调查,笔者所在班级有60%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40%的学生平时随父亲或母亲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非直系亲属生活。教师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与学生父母亲交流情况。

二是家校合作中的理念偏差。有的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老师,存在推卸责任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有的家长把“家长陪读”当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内容,除了每天辅导检查作业外对孩子的其他方向关注不多。

三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差。有的家长认为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不给老师添乱,殊不知这种好心恰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还有部分家长把家校合作当作负担,只有在教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会与教师沟通联系,主动提供学生在家各种信息的家长数量极少。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但体制机制还亟需完善

一是宣传机制不畅。学校应作为宣传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宣传不畅导致家长对家校合作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放大学校教育效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家校合作方面不主动甚至不配合。

二是沟通机制单向。双向的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但从现实来看,学校、教师以权威和专家自居,家长因为对学校、老师的“权威意识”而被动进行配合,共同构筑了当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的单向沟通现状——家访成了指导会,家长会成了会。家校合作以学校、教师为中心,只考虑学校、教师需要而不照顾家长需求。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组织机制随意。许多农村初中尚没有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年级、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往往临时为之,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在信息交流上零碎而不成系统。如很多家校活动仅在期初期末进行,其它时间则偃旗息鼓。

二.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初探

加强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从学校角度讲,应当立足农村地区学校现有实际,从观念、机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创造出“无缝”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统。

(一)更新观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

一是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尊重平等是家校双方积极、真诚合作的基础。农村学生家长“尊师重教”传统较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家长的依赖倾向,影响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别需要强调建立双方尊重平等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家长作为帮助自己管教学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邀请、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长提供帮助,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劳动,主动维护教师的威信,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

二是消除家校双方的理念偏差。要强化宣传,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广泛协作,从而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观念;要积极表明学校及教师对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态度,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投身到家校合作中来;要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家校合作。

三是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如何极大地影响家校合作的成效。针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家访、家长会即是“告状”、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对付”自己等不正确的看法,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本义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机制,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运行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既要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校园网和电脑下乡契机,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又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强家访、家长会等家校交流传统方式,实现多种渠道立体沟通。

二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评价机制。家校合作形式实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单次时间、参与人数、便利指数、实施所需设备设施、具体效果、家长与学生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调研发现,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家访费时费力,如果学校能发放家访补助,将明显激发教师家访积极性;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上网较少,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增加短信功能效果将更加明显;针对考试后开家长会,学生普遍反馈“告状多”、“挨批多”的情况,将家长会调整至考试前,动员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复习环境,鼓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家长、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三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机制。要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学校规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的落实频次、质量、家长及学生反馈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并与年度评优、评奖等挂钩。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根据实际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对涌现出的经实践检验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并进行适当奖励。

(三)强化保障,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将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结果。当前,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对实践中运行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实施、监督、评价等进行固定,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家长联系、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等等,以确保家校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效进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二是强化资源保障。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资源,如校内合适的谈话、会议场所,适当的交通、通信补助等政策支持。同时,可积极组织挖掘学生家长中的资源,建立教育协作基地,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

三.几种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实施策略

1、家访。家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法宝。一要充分准备。要事先考虑好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内容,理清思路,做到交流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击。尤其在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还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2)随机应变。要根据家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文化教养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请家长提出改进教育的措施,适时补充合理性建议;对于较溺爱孩子的家庭,要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批评,以尊重家长的感情;对极少数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要提出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责任心。(3)优选方式。根据目的选择家访形式,如日常了解情况的就可以选择电话家访形式,以便将精力和时间放到最应该去的学生家庭家访。

2、家长会。家长会能够帮助班主任最广泛地将家长联系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会前要充分准备,明确列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要认真准备家长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烽。会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师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开展。会后要及时梳理获得的信息,需要反馈的应及时反馈。

3、请家长。现实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请家长不仅有损颜面,还很有可能面对家庭暴力,对请家长存在心理阻抗。所以,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请家长真正目的,放下心理负担,心甘情愿地请自己的父母到学校。请家长期间要注意尊重家长和学生,即使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全家长颜面,切忌发生家长在校打骂学生的现象发生。

4、书信、电子邮件。书信、电子邮件可以作为家访、家长会的重要补充。书面形式能够给班主任和家长冷静和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不适合言语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面谈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下》,2012年第6期

2、曾群芳、冷泽兵,信息技术环境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3、史东芳、李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家校合作机制障碍和保障[J],《法制与社会》,2009.10(下)

4、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http:///question/28e05ebff

89e3fb7,2012年10月7日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英语教学;英语素质;学习习惯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我们更应该重视家校之间的配合,重视和家长的联系沟通,以达到共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是不可能解决的。”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段话,我们知道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英语学科的英语教师教三个或四个班,每班约45名学生。小学生学习英语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小,他们中许多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贪玩、畏难情绪、意志力不强……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够合作,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共同观察、指导、监督和帮助孩子,我们将能获得可喜的成绩。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教师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形象,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并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目前,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针对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班多等特点,适合小学英语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呢?

一、适合小学英语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

1.教师家访

这是比较受家长欢迎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经常采用的,也很高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之一。而我在这里提醒英语老师千万别错过了这样好的交流机会。每次教师在家访之前最好与家长预约,不做“不速之客”,避免使家长因为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同时,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无目的的家访可能是在浪费家长时间,引起家长误解。

2.设立家长开放日

我们强调教师要走进学生家里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为了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英语教师还应把家长请到课堂中来,每个学期要安排“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与教师亲密接触,让家长感受教师的教育方法,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听完课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观摩教学反馈表》,教师再根据家长的意见、建议,做好解释和修正自己教学方法的工作。

3.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等互动方式在各学校相继出现。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估量的优势,教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反响很大。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我校就应家长需求引入了家校互联网互动平台。网站开设了“家校互动”栏目,分“家长学校”“教子随笔”“生活百科”等多个专栏,教师将每周家校联系卡、一些生活常识、教子经验、问题处理方法等,也通过短信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在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在品德和学业及其他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是通过家校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推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二、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优越性

1.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孩子的成就!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自己的进步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进而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目前一个班都是四五十个学生,英语教师又上几个班,教学很难保证其针对性,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家长的文化层次在逐渐提高,对于教育方面的知识也逐渐增多,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适时、适度地在家予以辅导,一对一地辅导更好地巩固了当天所学、同时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语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成绩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水涨船高了。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时,我们倡导“三边互动”,即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都应有不断地对话,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让家校合作教育为小学英语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刘华善.用课程推进家校合作[J].现代教学,2006(03).

[2]卫珍.家校合作:适应性教育的渠道[J].新课程:综合版,2010(11).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职家校合作 学生管理 共赢策略

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及毕业去向等诸多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针对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实现家校合作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着力探讨了学校与家长合作教育学生,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职责,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职责,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1.家校合作中学校领导的职责。学校领导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班主任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校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并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

2.家校合作中班主任的职责。学校与家长有效地合作需要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班主任要学习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理论,其次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家校合作会出现许多新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相关技能,以适应家校合作的发展,为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职责。从理论上说,家庭教育是个体在整个社会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教育。现阶段家长应该承担的职责是:督促子女克服学校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早读、课间操、手机、吃零食、理发、教考分离等),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密切配合,运用智慧真诚地支持学校工作。

二、注重策略,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1.发挥学校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应重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体现时代性、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家长通过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家长,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为真正提高合作效益打下基础。

2.学校应增强开放性,让更多的家长融入到学生教育进程中。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应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中。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家长参与各种“荣誉”的评比呢?如果学生珍惜的荣誉由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共同评价,那么教育的合力将会很大。如果学校邀请更多的家长来学校担任教育志愿者,或传授技能,或交流人生,或提供服务等,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三、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努力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目前的家校合作来看,教师的家校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如家长会,它是家校合作中比较固定的模式,是家长和教师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有利机会,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因此,家校合作水平的高低是家校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就算进行一次家访,也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把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组织实施。

3.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许多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一个学生技能竞赛得了奖,如何告知家长,是打电话、发校信通,还是发家校联系卡?如果把喜报寄给社区或单位再转交给家长,效果或许会更好,所以教师应强化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四、加强班级管理,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可与家长一同商讨班级管理的计划;定期向家长汇报班级管理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思想倾向和普遍问题,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等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家校合作。如与家长共同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要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面向全班提出明确的目标,以集体荣誉感增强个人自律的力量。

五、搭建平台,促进家校合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作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来讲,应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搭建多彩的舞台,使家长、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增强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家校合作发展。

1.开展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定期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的家访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教师上门宣传家教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家教方法,同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做法,为教师与家长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开辟了良好的渠道。

2.举办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根据学生在校不同年级的学习,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旨在共同管理学生。如新生班,可举办常规教育主题的家长会,带领家长参观宿舍、实习区,让家长共同参与管理,也可邀请成功教育的家长来校作报告,宣传家庭教育经验;再如毕业班可举办小型的创业市场、技能展及文艺表演,让家长感受孩子在校几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教育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近些年,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但伴隨机制的始终不完善,家校双方责任和义务界定的模糊,加上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教育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诸多的挑战。

一、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形式多,实效低。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媒介和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讯联系等。实际上,家校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仅限于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以及单方面的通讯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日程,往往是有了事情、有了需要、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才召开家长会,而且由于缺乏计划性,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隨意性较强等原因,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被动多,互动少。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但在实际活动中,老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老师讲家长听,单向交流过多、双向交流不够。比如说在家长会上,即便我们选择部分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但多数家长还是在被动地听。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预期的效果恐怕也难以达到。

3.关注多,参与少。家长关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关注与孩子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现状是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容易人云亦云,家长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家长开放日有计划无实施,一些大型活动和重要活动,学校在家长参与层面整体设计和落实不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几近空白,甚至缺乏必要的知情权。

4.义务多,权利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有权利参与学校教育,有义务支持学校教育,与学校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合作关系。事实上这种合作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往往不能以家长的需求为转移,从家校合作的层面讲,绝大部分家长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会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义务,同时,享受的权利极其有限。部分学校和教师甚至不愿意家长介入学校教育。

5.依赖多,家教少。由于工作和其他原因,家长们或多或少地被迫减少了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常常将本应属于自己的教育职能交给了学校,托给了老师。这种“家校关系”容易导致学校的强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家长仅是教育的委托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当前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既有方式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1.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继续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在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当中,确保家长委员会的自和建议权,学校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成员进校园活动,开设家长委员会办公室,邀请他们来校巡视、交流、找亮点、提建议,认真做好情况记录,通过家委会成员把学校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家长。在学校决策层面,不定期召集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委员开会,传达学校工作状况,家校合力,一起讨论问题,听取多方的意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2.不断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学校要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涵,细化服务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要尊重、信任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3.拓宽全方位家校互动渠道。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学校应在家校互动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积极构建立交桥式的沟通渠道。家长会是最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家长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学业水平汇报、开展专题讨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聘请专家作家庭教育报告、学生和家长联谊活动、邀请家长参观游览学校和一些教育基地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如采取一些新举措,在原有的班级家长会的基础上,对部分有共性问题的学生或学习普遍进步的学生等,分别召集相关学生及家长,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召开小型家长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方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还可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创建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多维互动,促进双方交流。

4.家访工作要扎实有效开展。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家校联系制度,要求教师不断转变家访观念,明确每学年至少对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家访。让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家访是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联系的一个最佳载体,更是班级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利条件。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彼此情感的交流、真诚的相待,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

5.开展丰富的家长学校活动。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长更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家教水平,可开展各类讲座,对家长进行专业辅导。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为了让家长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还可邀请家长开展隨堂听课活动。为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邀请家长,利用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班会课等在学校各班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缓解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增进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7篇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帮助。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尽管家校合作的理念已被许多学校和家长接受并实施,但在实际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如家校合作被边缘化,家校合作追求形式,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中心地位等。

【关 键 词】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54-02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

当前对家校合作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1]学校与家庭是平等的,互助的,都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美国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将家校合作的内涵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合作。总体而言,家校合作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第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第三,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家校合作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单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家庭教育更科学,学校教育更灵活。

二、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家校合作被边缘化。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家校合作都被置于学校事务的边缘,认为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学科教育、德育工作,而不是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或者是处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进行家校合作。在这样的家校合作中,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家长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仅仅是按照学校要求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或者道德管教。这样的家校合作不仅失去了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机会,而且还使得家长过分重视孩子智力教育,忽视人格教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应试环境下,严重的升学压力使得教师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家访,网络互动;另一方面,学校相比于家庭有着教育专业的自信与权威,教师受过系统的教育专业训练,因而更相信自己的专业教育能力,家长由于没有能力教授孩子系统的学科知识,在教育上只能依附于学校。

2. 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效。当前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仅仅是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也较固定,以介绍学生成绩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合作形式如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这些合作表面上看丰富多彩,实际上却缺乏实效性。开放日时学校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排演节目,组织活动,只为完成任务,至于深层次的交流根本无暇顾及;亲子活动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提供亲子共同体验的机会,本该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但许多学校的亲子活动并没有经过精心策划,而是照搬他人,一层不变,不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仅仅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开展,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抵制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访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家长委员会需要相对优秀并积极的家长主动地参与,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或者较被动的家长就会被排斥在委员会的大门之外;家长学校尽管能够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学校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针对不同的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3. 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忽视家长的反馈与家长资源的开发,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交流,家长会成为成绩通知大会,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代表报告会,网络平台成为发送作业平台。

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家校合作观,不理解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家校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缺少尊重,互相挑剔,这是由于家校合作双方对沟通目的理解不同,教师认为沟通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家长是配角,家长过多的参与只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家长认为沟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监督学校教育,而不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4. 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3]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此外,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会肆意滥用自己的权利,向学生家长告状或分配任务,以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三、关于家校合作问题的对策

1. 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敌人,而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关系,认真聆听家长的建议,尊重家长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与命令。其次,教师应消除自己的权威思想,因为家长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有些高学历家长甚至超过普通教师的文化水平。此外,家长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理性地对待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认真地与教师交流,分析原因,当发现教师的批评存在误会时,要及时地与教师沟通。

2. 优化家校合作形式。第一,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召开分层家长会。这样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交流学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计划。第二,可以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活动。如,清明来踏青,六一同欢乐。教师需要精心策划活动,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搜集节日相关资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此外,学校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社区资源安排学生在假日期间进行亲子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亲近大自然,家庭读书日等。第三,学校要积极鼓励并配合教师进行家访工作。以补发工资或补放假期的形式提高教师家访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家访工作从质量和数量上进行定期考核,督促教师的家访工作。第四,制定规范的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委会有章可依。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只有当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委会对孩子教育有用时,才会真正信赖并积极参加家委会活动。第五,延伸家长培训。学校将家庭培训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父母延伸到爷爷奶奶,这样的培训不仅具有针对性,也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合力,减少隔代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3. 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三原则:第一,沟通要真诚。指教师和家长坦诚相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教师要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在沟通时候可以向家长询问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兴趣、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二,沟通要相互尊重。指教师和家长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接受彼此的思维方式,宽容对方的缺点不足,意识到双方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三,沟通要相互理解。指教师和家长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所处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在下班后也是一位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名教师,这样教师家长就有了共识点。此外,沟通还需要平等,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教师家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家长有话语权,建议权,教师与家长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形成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 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4]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师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5.

[2]潘振娅.影响家校合作的家长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效课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五维模式

有关家校合作的探究,花样繁多,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着实令人羡慕的、仰望的!在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此大家都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在总结学习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我主要针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浅谈:

一、注重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教育者,家庭教育发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隐形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实践表明,一个人很多一生的习惯,一生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幼年时期受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最早的、最持久的、最隐性而最巨大的;其次,家庭教育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最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者,家庭教育是最富灵活性的教育: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方式方法十分灵活,能够做到“遇物而诲”;同时血缘亲情所赋予的亲切感、信任感、也使得家庭教育无可替代。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前进,家长文化素养、教育意识的提高,城市地区已初步具备广泛平等合作的条件。但家长教育资历的提升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水平的飞跃,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开办一定形式的“家长学校”,一方面由学校向家长输出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吸取成功家长的经验,同时提供平台探讨、交流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能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大为降低,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形成家庭学校平等互助的合作方式奠定基础。

二、学校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现阶段,一些地区兴盛不参加学校而自己培养孩子或是追求个性化教育而敷衍学校的教育模式。实质上,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学校的教育者——教师,都是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明确教育目的,灵活运用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最好的选择,而家庭教育者——家长,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教育子女只能在工作和劳动之余进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是以学校教育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作为基础与辅助,在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也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三、高效课堂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的角度设想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新式家校合作必须从以下五个角度同时入手:

(一)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目前,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能否成才就是学校的责任;部分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品德养成;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只负责传授技能……家长和教师的这些不合理想法造成了育人过程中的彼此推卸责任,造成了教育的失衡等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育人的工作。

(二)更多的合作、更有效的沟通

传统的家庭参与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长确保孩子在家中完成家庭作业。尽管这也是很重要的功能,但家长与学校可以建立更多更密切的联系,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论坛等,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把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反馈给学校;作为校方,应不断开创新的沟通方式,建立更深更多的交流途径,使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这样的合作关系若能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合作的平台也就水到渠成。

(三)通过激励手段加强主动性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我们倡导的家校合作更应该让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能使彼此更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期望,进一步将这种沟通扩展到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与教师所付出的辛苦,这对于他们也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只有形成以孩子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网络,综合管理,多管齐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目前的家校合作主要有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这些合作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家校合作方式的进一步探讨,我建议除建立“家庭教育档案”、构建“家校互联网”、开设“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外,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家校合作方式,力求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比如:分阶段举行以培养好习惯(生活、学习、纪律、礼仪、性格),延伸课外拓展,展示学生特长,亲子社会实践等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多管齐下。只要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可操作性强,能确实解决问题,就不怕调动不起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反过来能够督促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是学校优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后,合作方式还要加强技巧性,既要有准备,又要能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技巧,以达育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精”、“小”的特点:形式多样活泼;内容精炼、主题单一,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的和要求,分门别类的进行,如关爱女孩家长会、早恋问题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等。不论在什么样的活动中教师都要作全面客观的简介评价,语言要亲切,处事要大度,让家长学生感受教师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更能通过教师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并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沟通、交流,就能实现最有效、最愉快的家校合作,进而引发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互动。

(五)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依据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及目前家校合作的状况,学校应该成立协调小组,命专人负责家校合作工作,因为在目前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而是模式化时间、陈旧的内容,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互动互助,无法构建相对完整的的体系。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只有,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才能使家校合作工作不论从内容还是方法、技巧、途径等方面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架起家校合作之网,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互补互助互相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率。

总而言之,要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教师、家长任何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够做到的,一定要双方目标一致,齐抓共管。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家长和学校不能急于求成,奢求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预期效果,而应该一步一步地,从统一思想做起,加强理解、尊重与包容、构建有效的沟通网络、不断创新方式、同时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齐头并进,互相协助,通过合作的深化与改进打造更有效的家校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雪莲,李双龙.中小学家校合作微探[J].教学与管理,2010,29.

[2]何彦娟.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革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赵冬臣,胡秀威.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印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4]姬向群.瑞典中小学教育一瞥[J].中小学管理,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