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危重症患儿; 腋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护理

作者单位:535000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PICU

在儿科,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选用四肢浅静脉和头皮静脉,但在PICU,大多数危重症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休克等症状,易造成静脉隐匿、空瘪,循环功能较差,对常常需要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快速输液和给药有一定困难。且头皮静脉、上下肢静脉较细,穿刺置管成功率较低,留置时间短,易造成药液外渗,常常需重复穿刺,既延误抢救时机又严重损伤外周血管,而腋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可留置时间长,为抢救赢得了时间。留置套管针最大流速可达97 ml/min,能满足危重症患儿需快速补液的要求[1],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自2009~01以来,对危重症患儿采用腋静脉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延长了留置时间,为抢救危重症患儿赢得了时间,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01月至2011年01月我科共对73例患儿采用了腋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输血和采血。年龄1个月~5岁。其中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6例,颅内出血5例,病毒性脑炎8例,乙型脑炎4例,化脓性脑膜炎 6例,婴幼儿腹泻11例,感染性休克13例,其他10例。其中昏迷41例,嗜睡5例,清醒27例。保留时间最长7 d,最短1 d。一次穿刺成功68例,占93%,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物品准备 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3 m透明敷贴、棉签、2%碘酊、75%酒精、肝素帽、2条6~9 cm的胶布,药液,一次性输液器。

1.3 操作方法 ①穿刺前操作人员应清洗消毒双手,备好药物。②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中并排尽空气,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备用。③患儿取仰卧位,上肢水平外展,手掌心朝上,充分暴露腋窝,在上臂内侧腋窝内摸到腋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可作穿刺部位;助手位于患儿穿刺上臂对侧,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在腋动脉稍内侧垂直按压或腋动脉解剖位置走行方向按压腋静脉远端,使腋静脉回流受阻,远端充盈;穿刺者站在穿刺上臂侧,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直径>8 cm,左手压住血管并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朝向心方向进针穿刺,穿刺点与皮肤呈15°~30°,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5°~15°)。④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停止进针,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朝向心方向穿刺。当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用3 m透明敷贴妥善固定留置针,再用一条胶布将留置针远端固定于适当部位,另一条胶布将输液器针柄与肝素帽固定在一起以防连接处脱落。⑤用填写好穿刺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更换敷贴、拔管提供依据;⑥每次输液完毕,拔出输液针头常规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稀释液2 ml(含肝素钠10 U/ml)进行封管,封管时只将针尖斜面插入肝素帽内,再均匀推注封管液,完毕后拔出针头,避免形成负压,确保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⑦关闭留置针的小开关,留置针的小开关位置应靠近套管针起始部,避免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⑧次日输液时常规消毒肝素帽,将连接好输液器的头皮针直接插入肝素帽内固定即可。

1.4 注意事项 ①置管前护士应向患儿家属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儿家属避免置管期间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②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套管针期间,每2~3 d更换透明敷贴1次,并做好记录,同时进行皮肤消毒,以防感染。③发现穿刺针眼处红肿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热敷;局部有渗血、渗液时,应重新消毒,更换敷贴。④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⑤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的小开关,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方可输液;⑥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⑦凡放置留置针的患儿各班应加强巡视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床头交接班,以防意外;⑧拔管后应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预防感染,再用干棉签压迫5~8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⑨患儿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全面护理。

2 体会

静脉留置针输液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特点,减轻对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已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PICU入住的患儿大多数病情危重,循环功能差,四肢及头皮静脉充盈不足,静脉塌陷,稍粗的留置针穿刺不易成功,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给护理带来诸多不便。采用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点在于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容易穿刺。腋静脉为大静脉,血流量大、流速快,且管壁厚、弹性好,能承受持续输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管径粗,留置针套管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腋静脉处于上臂肌肉丰满处及腋窝中央,留置针受患儿活动影响小,减少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一般可达5~7 d,从而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节省了人力物力。而头皮、上肢、下肢静脉血管表浅、细小,静脉回流速度慢[2],局部血管壁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易发生静脉炎[3];静脉管壁薄、弹性差,持续输液使血管壁侧压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易致液体外渗;且上下肢静脉多靠近关节处,易受患儿哭闹、活动的影响,使留置针套管在血管内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壁[4],缩短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患儿四肢和头部不随意运动的幅度、强度较大,而腋部的活动幅度相对小,并且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比较高[5],导管不易脱出。

腋静脉管径相对粗,血流量大,流速快,血管弹性好,易于穿刺成功,属于近心端静脉,经此路径能及时快速将液体和药物输入患儿体内到达心脏,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有利于休克、脱水以及颅内高压等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治疗,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工作效率。本文73例中留置时间最长7 d,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避免了因反复穿刺所致的外周血管损伤,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护理人员反复穿刺静脉的工作量,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护理和治疗患儿,提高了全护理病房的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护理学会.高新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5.

[2] 陈显春,封锐,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3] 邵红梅.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对策.护理杂志,2005,22(6):4041.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危重症患儿;肠内营养;并发症

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PICU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近年来,营养支持的方式在危重症患儿的救治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何种营养方式,对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总结分析了入住PICU需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60例危重症患儿资料,探讨更适合临床危重症患儿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入住PICU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泵法)30例和对照组(传统鼻饲法)3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29 d,最大3岁2个月,平均年龄5个月。其中重症肺炎38例,抽搐待查3例,危重型手足口病10例,重症脑炎6例,肠炎合并重度脱水3例,机械通气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两种操作方法 两组操作方法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置入鼻胃管,达到所需长度后固定并贴好标识。

肠内营养泵是一种可以精确控制肠内营养输注速度的一种装置,能提供适当的压力以克服阻力,将营养液连接专用肠内营养管道,前端与胃管相连接安装在肠内营养泵上持续输注,使用加温器持续加热,使鼻饲温度始终保持在37℃~40℃。一般以1~25 ml/(kg·h)的速度开始,每1~2 d进行调整,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及前一天的耐受情况确定每日输入量[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浓度从低到高,量从少到多,速度从慢到快。传统鼻饲法用注射器分次由胃管注入配方奶,依据患儿年龄、热卡的要求,严格按照医嘱鼻饲所需奶量及喂养次数,观察患儿的耐受情况,每次鼻饲前后注入温开水5~10 ml,需要时间15~20 min。

13 观察比较内容 观察两组危重症患儿实施肠内营养时呕吐、腹泻、腹胀、血糖紊乱、堵管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肠内营养泵入方式在腹泻、呕吐、腹胀、血糖紊乱及堵管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鼻饲法,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胃肠道并发症 肠内营养泵通过恒温器自动控温,保证了肠内营养液所需温度的恒定,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维持肠道及机体免疫机能,有效的避免了患者腹泻并发症的发生[2]。合理的营养液供给技术可减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而传统鼻饲推注式肠内营养比较方便,但对肠道功能严重损伤或伴有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的患儿,则持续输注更为合适,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热效应并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且危重患儿持续输注较分次注入耐受性好[3]。对照组鼻饲后发生呕吐患儿多于观察组,多由于鼻饲速度过快,一次鼻饲量大造成胃明显膨胀,消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等原因引起,胃内压急剧升高,刺激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产生恶心、呕吐。而应用肠内营养泵可维持恒定的输入速度,使营养液缓慢匀速进入消化道,促进各种营养成分均匀的吸收,减少胃肠道容积的突然改变而引起呕吐,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危重症患者在应急状态下胃粘膜缺血缺氧严重,蠕动及排空速度减慢,营养液易在胃内残留[4],应用营养输注泵维持恒定的输入速度可避免传统鼻饲过多过快引起营养液在胃内潴留,减少了患儿腹胀的发生。

32 代谢并发症 持续营养泵输注对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有稳定的刺激作用,维持稳定的高水平的血浆胰岛素可阻碍脂肪的作用,利于能量的蓄积,分次注入对处于应激状态的胰腺不能发生稳定的刺激作用,可因注入的量、速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使血糖水平不稳定,易造成危重症患儿血糖的紊乱,应遵医嘱监测血糖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滴注法不仅可减轻蛋白质的消耗和营养不良,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可降低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作用[5]。

33 感染并发症 持续滴注法减少了感染机会,避免了传统鼻饲法的重复操作,因为感染的发生率低,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节约护士时间,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4 机械并发症 对照组患儿堵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原因主要是因为未冲洗管道或冲洗管道不当及间隔时间过长所致;而使用肠内营养泵可精确调节仪器各参数,定时冲洗管道,以稳定、匀速的特性减少了胃管堵塞的机率,减少了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通过对比观察,我们认为危重症患儿使用肠内营养泵的支持方式是一条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肠内营养的成效也决定于肠内营养的途径与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否则可产生各种不良的并发症。持续营养泵滴注法对胃肠营养、昏迷、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婴幼儿等都比较适用,不易出现胃潴留和肺误吸,恶心呕吐出现的几率较少,腹泻也不易发生,并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减少护理时间,减少人员的维护成本[6]。

参 考 文 献

[1] 贾鑫磊,钱素云小儿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合理用药,2009,7(6):2529.

[2] 刘西韶,刘建宏,陈侃,等微生物调节剂预防机械通气患者伴发腹泻的临床疗效.临床肺科杂志,2010,15(6):797798.

[3] 黄萍,石绍男小儿危重症的肠内营养支持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27129.

[4] 汤莉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6,12(21):19771978.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颈外静脉;留置针;小儿;急救

静脉输液和静脉给药是危重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小儿静脉纤细,加之患儿配合意识差,特别是在儿科抢救急危重症患儿时,建立静脉通路比较困难。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儿科护士必备的基本技能。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颈外静脉行径表浅且位置恒定,易于穿刺[1]。颈外静脉留置针可输注各种药物、补充液体、营养液、血液等。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可大大降低护士的操作难度,保证了快速用药和安全用药,为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抢救急危重症患儿时,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4例,年龄新生儿2例,5岁3例。

1.2 穿刺方法 由操作熟练的护士进行穿刺,材料均选用美国BD公司Y型留置针,型号24G,备3M无菌透明敷贴。①助手固定患儿肩部平卧于操作台上。患儿取平卧位,肩颈下垫一软枕厚约15~20 cm,头后仰大于45°,使颈部充分展开,头偏向右侧或血管明显的对侧大于45°,头下垫一薄枕5~10 cm。②常规消毒,穿刺者使用双点压迫法[2],左手食指压迫颈外静脉近心端即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凹颈静脉流入处),使颈外静脉充盈怒张,拇指压迫穿刺点上方血管处,两点固定血管,穿刺点选择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中上1/3处(或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选择暴露明显的部位)颈外静脉外缘进行穿刺,这样可以避开下颌角对穿刺的影响,减少置管后穿刺点渗漏。③穿刺时机选择患儿屏气颈静脉怒张或静脉充盈明显时进行,穿刺角度20~30°。遇到血管塌陷、肥胖、休克或血管暴露不明显的患儿,可采用5 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连接留置针,穿刺针进入皮下后,边回抽边进针穿刺血管[2],可大大提高成功率。④穿刺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2 mm,退出针芯1 mm,使外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内,并且针芯位于套管内1 mm处,手持外套管降低角度将针梗连同针芯完全送入血管内,观察液体输入通畅,退出针芯,无菌敷贴妥善固定。

1.3 结果 68例急危重症患儿急救治疗时,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一次穿刺成功57例,成功率83.8%;2次穿刺成功8例,占11.8%,失败3例,占4.4%。总成功率92.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密切观察留置针穿刺点处皮肤,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2 每次输液前均应检查留置针的位置,确保无渗漏。每次输液完毕均应做封管处理,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直至针头完全退出为止,确保正压封管。

2.3 封管液可选用0.9%氯化钠5~10ml,每6~8 h重复一次;稀释的肝素溶液,根据年龄不同选择每毫升氯化钠含肝素10~100U,用量3~5ml/次。

2.4 更换或选择卧位时应选择穿刺侧对侧卧位,动作轻柔,避免压迫留置针引起患儿不舒适。

2.5 颈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建议不超过3 d,在其它部位建立静脉通路后,应尽早去除。

3 讨论

3.1 颈外静脉的解剖位置: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和耳后静脉汇合形成,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行径表浅且位置恒定,不影响保暖,易于暴露,容易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3.2 采取平卧位肩颈下垫较高软枕、头后仰偏向一侧,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而且可以使气道充分打开,有利于患儿的急救治疗。头偏向右侧,护士操作时方便右侧手臂随时固定患儿头部。

3.3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血管位置易变动,血管直径受情绪影响变化幅度也比较大,穿刺时留置针刺入皮下后应选择静脉怒张时穿刺血管,尽量减少留置针在皮下穿行的距离,保证留置针有足够长度的针梗在静脉内,减少留置针脱出血管外的机率。拔针时左手食指、中指并拢顺向按压两个针眼处,用力适当,切忌边按边揉。压迫颈静脉时,要避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以免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3.4 小儿成长发育快,基础代谢旺盛,颈部皮肤易潮湿,加之颈部短,活动度大等特点,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建议仅限于急危重症患儿或其它静脉穿刺困难患儿急救时选用,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3 d,避免长时间应用,应尽快建立其它部位静脉通路进行常规治疗。

参 考 文 献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总结12例危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抢救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7月我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住院12例EV71阳性死亡患儿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论:危重症EV71感染病例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可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EV71 ; 危重症;抢救;护理

12 example danger critically ill enteric virus 71 infection nursing experience

【Abstract】 Goal: Summarizes 12 example danger critically ill enteric virus 71 infections (EV71) to rescue and the nursing main point. The method review analysis I the city hand and foot stomatopathy Fixed point Hospital is hospitalized 12 example EV71 masculine gender death baby clinical material March, 2010 to July and the nursing main point. The conclusion danger critically ill EV71 infection case gets up critically ill, the condition progress is rapid, observes the condition closely, discovers the critically ill case early, may cut the mortality rate.

【key word】EV71; Danger critically ill; Rescue;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47-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发病率高,主要是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可见手、足、臀部皮肤皮疹和疱疹,口腔和咽部疱疹或溃疡[1],EV71是20世纪70年代首次从一脑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并定型的[2],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3岁以下的儿童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3]。本院自2010年3-7月共收治1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因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现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组患儿临床护理,为今后的重症手足口护理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3-7月广西北海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3],经市疾控中心采样(咽拭子、肛拭子)确诊EV71核酸阳性。12例患儿仅1例市区居住,11例为农村居住:男7例,女5例;年龄5个月~4岁3个月,小于1岁3例,1~3岁8例,3岁以上1例。12例均死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入院时合并循环衰竭。入院到死亡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7天,其中10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放弃治疗拔管撤呼吸机后死亡。

1.2 相关指标检测:入院时即静脉采血2ml,检测WBC、血糖水平,WBC为16.41±5.21×109,血糖13.02±5.06mmol/L.

2 抢救

2.1 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工作:床单位配置呼吸机、心电监护机、吸氧装置、吸痰装置用物、多功能电插、输液(注射)泵、气管插管用物,危重患儿床旁放置急救车,根据各科室专科特点车内备有相应的急救药物。

2. 2 抢救措施氧疗;甘露醇、速尿脱水;甲基强的松龙和静丙冲击疗法。根据病情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山莨宕碱),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12例EV71均进行机械通气。

3 护理

3.1 手足口病重患儿病情严重,进展快,须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患儿的意识状态,病情重的患儿每小时巡房一次,观察患儿心电监护所示心率、心律及指脉氧饱和度,监测血糖一次,了解患儿有无手脚惊跳。

3.2 气管插管的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着病情的快速恶化已不能自主呼吸,在观察到患儿血氧持续下降至85%以下,面色发绀,马上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及时吸痰。针对小儿特殊性,吸痰时尤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吸痰时机,即在患儿出现胸部痰鸣音、烦躁、呼吸困难、呼机机气道峰压升高或者氧分压及氧饱和度降低或不稳定时吸痰;提高吸痰时机体对氧的耐受性,在吸痰前后给予100%的氧气吸入2~3min有益于恢复患儿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4]。

3.3 血糖监测的护理:文献报道,高血糖是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独立评判指标之一,血糖增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认为机体在受到各种应急源和损伤因子的刺激下,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直接刺激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增高,并可通过不同途径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5],本组8例患儿自入院到死亡,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在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时严密监测微量血糖,如血糖值超过8.0 mmol/L及时报告医生。

4 讨论

手足口病发病后,如出现神经系统累及症状和体征,即提示疾病进入脑炎、脑脊髓炎期,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阻止病程进入心血管功能紊乱(神经源性)期,该期属于高危病例[3]。本组病例中12例患儿均合并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病人入院时出现末梢循环不良表现,气管插管内可见大量血性分泌物喷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可能由于EV71感染首先破坏脑干组织特定的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构,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儿茶酚胺瀑布式反应,体循环内血液大量进入肺循环最终导致肺水肿[6]。

5 小结

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及时观察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体征,注意患儿有无惊厥、神经意识状态、血糖值变化,及早识别重症病例,采取有效地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和柯萨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2] Schmidt N J,Lennette EH,HoHH・An apparently new enterovirus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Infect Dis,1974,129:304-3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4] 孙俏丽。新生儿机械通气有效吸痰的护理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09,2(5):81.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通过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能更好地配合医护的治疗,使危重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方法 对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宣教,通俗易懂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现状及转归。告知家长孩子的病情,孩子的治疗情况及如何进行消毒等。结果 通过护士的眼神、态度,可以向家长传递孩子的信息,护士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平稳的声调都能在潜意识中稳定患儿家长的情绪。娴熟的技术、规范的行为会使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结论 在抢救危重患儿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对危重患儿家长做好心理护理,重视家长的反应,尽量满足家长的合理要求,换位思考,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 危重症;手足口病;家长;心理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住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家长不能陪护,其可能产生焦虑、着急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若不及时调节控制,将妨碍患儿急救工作顺利进行[1]。现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7-12月,我科收治8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男50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315:1;0-1岁26例,1-3岁52例,3-5岁6例,5岁以上4例,治愈79例,死亡9例,治愈率89.8%。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神经性肺水肿,无菌性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

2心理护理及措施

2.1做好家长的入院宣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住PICU接受治疗,家长不能陪护。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时,家长非常焦虑、着急,担心孩子是否有生命危险!希望医护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孩子。此时我们积极抢救患儿生命的同时,真诚接待家长,介绍环境和规章制度,给家长一个诚恳、安全的态度,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家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愿意配合医护工作,让患儿的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2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每天由主治医以上医生查房,下达医嘱,并向家长沟通病情、病因,正在采取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告诉家长此病进展迅速,需要应用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治疗,可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形成与损害,对阻止病情的进展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出现神经性肺水肿肺出血的,应积时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3],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向家长交代病情时,注意技巧,讲究时机,强调病情的危险性和恶化的可能性。

责任护士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基础护理情况,如孩子体温如何,大、小便情况,饮食情况。通过护士的眼神、态度,可以向家长传递孩子的信息护士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平稳的声调都能在潜意识中稳定患儿家长的情绪。娴熟的技术、规范的行为会使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对家长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除尽量满足家长的一般需求,更重要是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即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家长配合诊治的语言、行为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家长有怀疑与不信任心理时,除耐心解释存在差异之外,可告知治疗因人而异,还可以将书籍上的诊断、治疗进行对比,并以书本上的方案为准,消除家长的怀疑。 转贴于

2.3做好疾病知识宣传:患儿治疗初见疗效,病情开始好转时,及时向家长告知患儿的症状、体征已经改善,使家长心情舒畅,对治疗充满信心。家长此时渴望得到重症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护人员要通俗易懂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现状及转归[4]。护士还要告知家长如何进行消毒,可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拖地,注意休息与营养,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勤开窗通风。

患儿病情恶化,家长尤其恐怖、悲伤,给予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怀。在积极抢救患儿生命的同时,婉转地讲明不良预后,解释疾病的自然转归,安慰他们,减轻家长的自责,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患儿死亡或疾病等后果有心理准备。患儿抢救无效死亡,做好尸体料理,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并做好尸体处理。告知家长系传染病死亡,尸体只能交医院处理,取得家长的配合。9例死亡患儿家长都配合我们的工作,并进行终末消毒。

2.4提高自身素质:医护人员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举止得体,不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的提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涨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危重症护理工作中,团结一心,扎实工作,急病人所急,尽最大努力为病人缓解身心伤痛,同时还应该及时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给予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怀。

3结果

在抢救危重患儿的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尽量满足家长的合理要求,及时的沟通,换位思考,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医护的抢救工作,使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患儿及早恢复健康。在PICU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护士所接触的不仅是先进的仪器、设备、患儿,还有患儿家长。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人性化的服务,让患儿家长放心,积极配合医护的治疗,使患儿得到及时、准确、安全的治疗,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1

[2]陶建平,杨思达,邓力,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3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6篇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EV71)引起的传染病。危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干炎、神经源性肺水肿(NPE)、肺出血,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底共收治手足口病212例,重症病例8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现就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护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重症病例81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的重症病例诊断标准[2]。81例中男55例,女26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22个月。≤1岁12例(14.8%),~2岁48例(58%),~3岁14例(18.2%),≥4岁7例(8.6%)。发热80例(98.8%),平均热度38.2℃,手皮疹75例(92.6%),足皮疹78例(96.3%),口腔有皮疹或溃疡71例(87.7%),惊颤或肢体抖动63例(77.8%),臀皮疹38例(46.9%),恶心35例(43.2%),呕吐32例(39.5%),嗜睡3例,抽搐1例(1%)。

2.重症手足口的观察

2.1 掌握手足口重症的早期识别:

针对2010年手足口重症病例较2009年增多的趋势,我们组织学习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要求对3岁以下的患儿,有以下症状者: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③呼吸、心率增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等,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工作中发现重症患儿臀部皮疹不明显或皮疹往往较小,数量较少。食欲较差,常常几天没有很好进食。而且发病年龄小、嗜睡、精神倦怠、肢体抖动、惊跳、持续发热提示HFMD患儿可能合并神经系统的损伤[3],病情凶险。应及时处理必要时转上级医院。

2.2 医、护、患三方联手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早期干预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患儿的预后[4]。我们强调医生护士交替每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要求护士每小时监测患儿体温等病情变化并记录,对高热及有重症表现的患儿增加测温及观察次数。告知每一位患儿家属重症的早期表现,请家属协助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假如患儿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食欲差,哭闹,恶心呕吐,表情淡漠,嗜睡,不发热时惊颤或肢体抖动等情况要立即告知医生、护士,以便及时处理或联系转上级医院。

3.重症患儿的护理

3.1 用药及对症处理:

对有重症表现的患儿及时给予丙种免疫球蛋白静脉点滴,连用三天。颅内压高者给予甘露醇,口腔溃疡者局部喷施双料喉风散,体温38℃以上的患儿应及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或尼美舒颗粒口服,39℃以上者给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持续高热者置冰袋于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足部给予温水袋保暖,以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排出。经过治疗症状持续加重者立即联系转上级医院。

3.2 注意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文关怀:

手足口患儿就诊时家属多表现为急躁、焦虑、不知所措。接待就诊的医护人员应耐心、热情,语气柔和,行动迅速。对患儿亲切的称谓如“乖乖”、“宝宝”等能迅速拉近和患儿家属的距离,帮单身家属办理住院手续,适时的给口渴的患儿递上一杯水,及时给予高热患儿口服退热药或给予物理降温,给呼吸急促的患儿立即吸氧,能有效的稳定家属的急躁情绪,减少纠纷的发生。

3.3 建立上转病人的绿色通道:

迅速及时上转能为患儿救治赢得时机,为此我们优化了上转患儿的流程。具体程序是:当班护士、医生发现患儿存在重症表现后及时告知科主任,主任查看病人,必要时申请院内会诊,确认为重症患儿后和家属谈话征求家属意见,家属同意转院后由主任报告县卫生局,确定上转的市级医院,然后不等不靠由我院派出急救车护送患儿到市级医院,大大缩短了等待救护车到达的时间。使更多患儿的生命得到及时救治。

4.加强消毒隔离,限制陪护探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强调操作前后洗手,病室每天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墙壁、地面,用循环风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1~2次,保持环境卫生,通风干燥,对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时消毒,生活垃圾集中焚烧处理。加强探视管理,门口有谢绝探视的标牌,禁止一般人员随便进入病区,告知家属尽量固定陪护照顾患儿,减少探视。嘱咐家属每次生活护理前后,接触排泄物后要正确洗手,以减少感染机会[5]。离开病区的所有人员用万福金安消毒液消毒双手。

5.小结

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较好,但重症患儿病情变化较快,病情凶险,对基层医院来说做好重症儿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显得至关重要。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底共收治重症患儿81例,因病情较重转上级医院53例,无一例死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田庆玲,庞保东,张双,等.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手足口危重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2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010,4,20.

[3] 卓志强,潘万贵,赵国荣,等.手足口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时脑脊液改变和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1):48.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 腹痛 内科急危重症 临床 诊疗

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内科危急重症患儿的典型急性表现,占急诊患者的30%左右。引起腹痛的原因复杂,腹腔脏器病变、全身性疾病、腹外脏器病变是导致急性腹痛的三大主要原因[2]。急性腹痛发病突然,病情轻重不一,尤其是儿童病变情况与临床表现缺乏一致性,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儿生命。所以,重视腹痛对患儿的危害,明确疾病类型、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对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以腹痛为首发表现时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治疗情况,以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2015年6月-2020年6月收治急危重症患儿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13岁,平均(6.5±1.7)岁;体重7~48 kg,平均(26.8±2.4)kg;发病时间2~42 h,平均(20.1±3.2)h。腹型过敏性紫癜1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1例,爆发性心肌炎12例,梗阻性休克6例。

方法:⑴诊断情况: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所有患儿均有腹部压痛症状,痛处不固定。腹痛时间及程度:长时间腹痛22例,间歇性腹痛11例,长时间腹痛伴间歇性疼加重9例,腹部轻微疼痛6例;腹痛部位:右上腹疼痛20例,右下腹疼痛15例,左下腹疼痛7例,脐周疼痛6例;伴随症状:头痛或眩晕13例,腹泻或腹胀17例,恶心呕吐9例。诊断结果:(1)腹型过敏性紫癜19例,所有患儿腹部有明显绞痛感,疼痛位置不固定。其中有鲜血便、黑便患儿8例,内镜检查有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异常;胆汁反流症状患儿7例;(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1例,患儿有腹痛、口干、恶心、嗜睡、呼吸抑制等酸中毒表现,血糖19~34 mmol/L,尿糖为(+++)~(++++)4,尿酮为(++)2~(+++),p H值<7.2。实验室检查有水电解质紊乱,合并有低钙血症3例,合并有低钠血症4例。(3)爆发性心肌炎1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9~31.6×109/L,淋巴细胞(4.8~27.4)×109/L,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125~3 600 U/L,血清同工酶17~220 U/L,均存在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ST-T明显提高,窦性心动速度过快7例,窦性心动速度过缓8例,二型房室传导受阻4例,室间隔变厚4例,左心室功能受损3例。胸部X线检查心脏异常9例患,其中有3例患儿心脏显著扩大。(4)梗阻性休克6例,患儿主要有腹痛、胸痛、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X线检查心脏扩大,心电图检查冠脉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超声检查心输出量、排血量及回心血流量均有明显下降的情况而引发心脏的循环灌注不足。⑵治疗方法:(1)腹型过敏性紫癜:确诊后静脉滴注抗组胺药、维生素C、川芎注射液、西咪替丁,同时给予抗生素、V-E抗凝药物。根据患儿症状给予个体化用药指导,治疗时间2周。(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开通静脉双通道进行补液治疗,一条通道用于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0.02 U/(kg·h),另外一条通道补充生理盐水,补液量3 000~6 000 m L/d。前4 h补液量为失水量的30%,输液速度先快后慢,改善患儿高渗、脱水症状。治疗同时密切关注患儿血液生化指标、血钾、血糖水平,避免酸中毒或血糖纠正过快,积极预防脑水肿。(3)爆发性心肌炎:6-2磷酸果糖200 mg/kg+人血丙种球蛋白200 mg/kg,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维生素C200 mg/kg(浓度10%)静脉滴注1次/d,治疗4周;利巴伟林10 mg/kg+地塞米松0.5 mg/kg静脉滴注2次/d,治疗2周。(4)梗阻性休克:将患儿平放在坚硬平台面,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吸氧、液体复苏等,同时给予吸氧+头孢噻肟150 mg静脉滴注,2次/d,治疗3周。

疗效评价标准:⑴腹型过敏性紫癜:(1)显效:腹痛、血尿血便等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2)有效:腹痛、血尿血便等症状明显减轻,生命体征明显改善。(3)无效:生命体征、症状均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显效:治疗12 h后酸中毒症状明显减轻,血糖<11.2 mmol/L。(2)有效:治疗12 h后患儿酸中毒症状有所减轻,血糖水平降低。(3)无效:治疗12 h后患儿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⑶爆发性心肌炎:(1)显效:治疗2周后症状完成消失,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心胸明显缩小,炎症区域基本消失。(2)有效: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心胸缩小。(3)无效:心胸无缩小,炎性范围有扩大表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⑷梗阻性休克:(1)显效:患儿意识清晰,心率、呼吸恢复正常,心电图检查显示冠脉血供基本正常。(2)有效:患儿苏醒,心率、呼吸指标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显示冠脉血供明显改善。(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危重症患儿48例中,腹型过敏性紫癜1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1例,爆发性心肌炎12例,梗阻性休克6例;四种急症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90.91%、91.67%、100.00%;死亡率分别为0、9.09%、8.33%、0。见表1。

表1 四组患儿治疗结果比较[n(%)]

讨论小儿腹部以外的疼痛主要由躯体神经引起,常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大部分患儿未见恶心与呕吐症状,腹部内脏疾病所表现的疼痛主要通过内脏神经传播,通常伴有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出汗和其他症状[3]。腹痛是内科常见症状,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内科患儿最常见的疾病包括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爆发性心肌炎、梗阻性休克[4]。

爆发性心肌炎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发病早期有腹痛、咽喉肿痛、惊厥等症状[5]。发病3 d左右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和急性心力衰竭,对患儿的内脏器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腹型过敏性紫癜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儿童,是一种过敏反应性血管炎。因感染、药物因素、饮食因素导致血管纤维样坏死,炎性细胞、浆液在血管周围浸润,导致皮肤紫癜,累及胃肠血管、脏器血管,患儿有腹部剧烈绞痛、压痛、钝痛、腹泻、恶心、黑便等症状,容易导致肠套叠、肠穿孔。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常见病因包括胰岛素不足,糖皮质激素异常增加等,从而导致患儿体内的蛋白质、脂肪代谢,水和电解质失衡,严重情况下,患儿甚至可能出现高血糖、高酮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总结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患儿的主要优势:纠正酸中毒,血糖下降,防止脑水肿,不断改善患者的肠胃功能。同时,为患儿补充足够的液体,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循环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使细胞功能和代谢功能恢复正常。

梗阻性休克主要因血液循环受到机械性梗阻引起,患儿有休克、呼吸困难等症状。明确病因,加强心电图监测,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吸氧、液体复苏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强心肌功能,保证呼吸通畅,恢复正常代谢,改善患儿预后。

综上所述,以腹痛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儿内科危急重症患儿的常见疾病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暴发性心肌炎、梗阻性休克、腹型过敏性紫癜。明确各类型疾病的临床特点,给予综合治疗、加强病情监测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钊,吴涛,汉英,等.PAD方案治疗以腹痛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一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6)564-566.

[2]白艳霞,常剑波,万艳,等.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动脉瘤1例报道[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3):356-358.

[3]郝俊杰,孙贵新,李昕,等.医学救援中常见内科急危重症的识别与处理[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8,4(2):72-75.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机械通气;手足口病;肺水肿;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 7l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危重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由EV71感染引起的NPE是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为危重症手足口病的定点收治处,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我科共收治危重手足口病患儿200余例,其中出现肺水肿应用机械通气治疗50例,积累了一定经验。

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重症监护室共收治危重症手足口患儿200余例,其中出现NPE应用机械通气治疗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4.5±3.33)月,病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症临床诊断标准,50例呼吸机治疗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胸片示肺纹理增粗、模糊甚至点片状阴影。多伴有精神萎靡、脑膜刺激征和颅高压症状及循环系统症状。血气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均无过速、过量输液史,无心、肺、肾等疾病史,符合NPE诊断标准[2]。

2 方法

患儿入院给于呼吸机辅助通气,一般采用PSV+SIMV模式,给予高PEEP、层流洁净病房、特级护理、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压、血糖及血气,控制液体入量,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甘露醇、甘油果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利巴韦林,神经节苷脂、磷酸肌酸钠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卡托普利、西地兰、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3 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50例患儿共治愈43例,因病毒性脑干脑炎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例,放弃治疗4例,其中1例患儿上机时间50余天,因呼吸机依赖放弃治疗,期间并未出现肺炎等其他并发症,有6例患儿出院时有不同程度肌无力,1月后随访基本恢复,全部病例平均病程13.6 d。

4 护理体会

4.1 一般护理

4.1.1 治疗场所 所有患儿均在层流洁净病房治疗,保持室内温度23℃~26℃,湿度50%~60%,室内地面用具用1∶1000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洗,层流病房所有医务人员穿隔离衣、戴口罩、接触患儿分泌物时戴手套,护理不同的患儿前要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家属探视。

4.1.2 加强护理监测,早期发现NPE与处理 NPE是一组继发性以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突发呼吸困难;用一般吸氧方法不能纠正的低氧血症;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无心、肺原发疾病及过速、过量输液史等以上NPE临床征象时及早报告医生,以便早期诊断和处理。救治NPE的关键是提高认识,早期发现,早期使用机械通气[3]。

4.1.3 做好基础护理 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肺水肿压、脑水肿;口腔护理2次/d,减少口腔细菌定植,减少肺部感染机会;做好留置胃管和导尿管的护理,禁止按压膀胱和腹部,以免反射性引起颅内压及肺部压力增高;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及颅内压决定补液量,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监测尿比重、尿钠,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血生化等;维持体温正常,高热可加重脑组织代谢,加重脑缺氧,中枢性发热常常出现高热,不规则热,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比如擦浴、冰毯、冰帽等,配合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降温药物应用,对持续高热应用亚冬眠疗法,降低消耗,持续监测患儿体温,这样能明显改善患儿预后。

4.2 呼吸机及气道管理

4.2.1 呼吸机的管理 熟练操作呼吸机的连接检测,必须掌握呼吸机各种参数的意义及设置范围,须密切观察呼吸机各参数,密切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根据不同的报警提示,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查找原因,及时解除报警,呼吸机管路目前不主张频繁更换,一般是污染后更换,严格消毒。

4.2.2 导管固定及气囊管理 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双条胶布交叉固定导管,每班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作好记录。气囊压力是决定气管黏膜压迫性损伤的主要因素,我们采取气囊充气2~3 mL,气囊硬度与人鼻尖部硬度相似,每4 h放松气囊1次。注意观察双侧胸廓是否对称,双肺听诊是否对称,胃部是否有气过水声,正确判断导管位置,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2.3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气道管理的常规操作,对气道通畅、减少感染有重要意义,肺部吸引要掌握指征,患儿根据病情有肺部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予以拍背吸痰。拍背前须先听诊双肺呼吸音,了解肺部情况。拍背顺序依次为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并注意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同时预防脱管。吸痰须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作。吸痰时应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以及痰液的色、质、量。吸痰前、后听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双侧肺呼吸音,评估吸痰效果;如痰液粘稠,应加强气道湿化。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首先使用生理盐水每次0.5~2 ml湿化气道,然后拍背吸痰。插管深度适宜,插入吸痰时应反折吸痰管,插入过程中不能带负压,由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打开负压并间断使用,避免负压吸附黏膜,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痰液量较多时,应适当延长吸痰时间或增加吸痰次数;先吸气道后吸口腔、鼻腔,严禁反复抽吸。气管切开吸痰顺序:先气管套管内、然后口腔、最后鼻腔。每次吸痰时间要快,

4.2.4 做好气道加温和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的人患儿加温和湿化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造成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甚至发生气道梗塞、肺不张和下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4],所以气道加温和湿化非常重要。湿化器加热温度以32℃~34℃为宜,要及时添加湿化液,湿化水须采用无菌蒸馏水。痰液粘稠的患儿,可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同时要避免过度湿化,注意呼吸管路内冷凝水的聚集。

4.2.5 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当患儿意识清楚,自主呼吸平稳,血压、心率稳定,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基本纠正,咳嗽、排痰有力,胸片示肺部渗出明显吸收或消失,末梢循环良好,在呼吸机参数吸入氧浓度

5 讨论

NPE是造成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主要死因,因此,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而对于NPE及早应用机械通气是重中之重,能明显减少患儿的死亡率,我们应严格执行机械通气的操作规范,并灵活应用,减少患儿的死亡率及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 Shah VA, Chong CY, Chan KP,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3,32(3); 381-387.

[2] 李兵仓,王建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0,20:62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