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向教育者提出素质教育“的课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何谓创新呢?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克服思维定势,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不循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语文学习中,创新思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动机

创新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望湖楼醉书》一课教学中,针对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启发学生用运用表现黑云翻滚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有的同学用双手流动的手势;有的用衣襟表演……;这样比比划划引发了学生更广泛的联想,加深了对文章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有学习苏轼《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它抽象、富有哲理的特点,我采用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诗意。我伸出手,把并拢的五指慢慢转动,表达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体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这种方法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获胜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争论,形成了不同意见:(1)认为东吴获胜这是历史事实;(2)认为曹操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建立,但对于六年级孩子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的角度。

三、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需要”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3-06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开发的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可预知的、普遍性的渐进顺序,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各方面,3~6岁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其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但在7岁时只具有10%的创造力,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到2%了。这一结果本身说明,由于儿童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固化,从而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儿童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幼儿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基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寓教于乐”的角度通过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培养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这四种方法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优化现有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假设三: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样本及其抽样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儿园(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并均有3~6岁年龄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实验幼儿园同年龄段有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其中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班实验与对照班人数分别达到30人,共约195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的被试,小班平均年龄3.17岁,中班平均年龄4.06岁,大班平均年龄5.12岁。实验班一周接受2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活动,对照班则不接受训练,仍按照原计划组织一日活动,实验为期3个月,即前测——实验——后测。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3×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A包括两个水平:A1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实验班),A2为没有训练(对照班);因素B为年龄段,包括3个水平,B1为3~4岁段,B2为4~5岁段,B3为5~6岁段;因素C为性别,即男孩与女孩两种性别。

4. 实验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自变量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分为两个水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与无训练,分别对应于实验班与对照班。

(2)因变量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在三个年龄班同步进行,幼儿教师为实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每个年龄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师资方面尽量选择了教学经验、年龄、文化水平、个性较为一致的4位教师,其中2人为实验班教师,2人为对照班教师,实验班教师在实验前均接受过培训,以确保实验班教师真正掌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方法,对照班教师一日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师亦不接受任何与实验相关的培训。

5. 实验材料

(1)训练材料 本研究以《创新思维游戏课程》作为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材料,主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观察、解决问题、自主操作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

(2)测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所使用的创新思维能力测验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叶仁敏等编译、修订)。适用对象从幼儿到研究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该测验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从项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规则上,都较为严谨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测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数较高。TTCT-A由三个项目构成:项目1要求被试把一个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张空白纸上,贴的部分由他自己选择,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想象绘画;项目2提供十组画,每组都有不同形状的曲线条,要求被试应用这些曲线完成图画;项目3要求利用众多成对的短平行线尽可能多而新地画出不同的图画。本测验时限为30分钟,每个项目限时10分钟,实际操作加上测验指导语、解释、问答、收发卷,大概在45分钟左右。测验皆根据基础图案绘图,有5项评分指标:1)流畅性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画的数量;2)独创性是所绘图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3)标题抽象性是对图画所起名称的概括、描述与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图画中对基本反映之外的细节的打分;5)沉思性(抗过早封闭性)是图画中对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较水平。

6. 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E·P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的评分标准,对三个年龄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情况分别予以计分,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将3个年龄水平的儿童创新思维测试的总分与5个维度分别进行t检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成绩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创新思维在总分与各维度上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可见,在实验前大体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实验后每个年龄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创新思维测试的总成绩与各维度分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化,且实验班在实验后总体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无论是总成绩还是5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上差异尤其显著(p

2. 3~6岁不同年龄儿童创新思维水平表现呈显著差异

本研究按照儿童的3个年龄水平作为年龄差异分析的标准,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个年龄组。各年龄班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差异比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总体情况来看,各个年龄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F=83.287,P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被试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5,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龄组在性别上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H0,拒绝研究假设H1,假设三成立,即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 论

1. 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品质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有显著效果,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明显提高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这说明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能够提高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以活跃儿童思维为主要目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什么创新思维游戏活动能促进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究其原因可从创新思维的4个特点来分析。

(1)儿童思维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师采用低控制教学,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这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对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施:一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二是让儿童充分表达,讨论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并不作为创新思维游戏的主要目标,对儿童来说,信息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中的知识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引导儿童观察与讨论,不仅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鼓励儿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开阔思维的广阔性,加强逻辑性,这是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所在。教师在活动中常留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摒弃以往固守陈规的教育方式,不断调整思维方法,使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在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开阔思路、灵活思维的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加强。

(2)儿童思维流畅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流畅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量的多少。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儿童多元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能与儿童展开对话,帮助儿童扩展思路,正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1 ],各种启发式、开放式问题,促使儿童思维更加流畅,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儿童更愿意分享与表达,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其次,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与儿童自由操作的时间。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活动性,在创新思维游戏的动手操作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想法更加丰富。活动中,教师常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源,虽然儿童有些潜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在想办法的前期阶段,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正是因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才为儿童以后的选择判断打下基础。

(3)儿童思维变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变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类别或方面。思维变通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教师,首先是注重活动内容的变通,活动不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迁移性,教师鼓励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儿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运用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批判法、游戏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都在吃的范围寻找答案:南瓜饼、南瓜汤、南瓜饭、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师就启发孩子们,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还可以用来做成别的什么?孩子们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找到了更多不同类别的答案:南瓜灯、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儿童思维独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独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首先,教师在活动中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主体性发展以及儿童各种个性化表现,并用开放型问题引导儿童大胆提出新质疑,启发儿童去发现“新”问题,并从多种不同的“新”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儿童的求异思维;其次,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并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动手操作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感;再次,将游戏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培养儿童创新思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再现,游戏更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创造力还处于初级层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去评判儿童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开展创新思维游戏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创造性成果,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儿童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尊重其主体性发挥,由此提高儿童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来做成碗盛东西,做成南瓜马车在马路上开行,就是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较独特的答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创新思维特点,教师多多肯定和鼓励儿童,就能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年龄差异(p

(2)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3~6岁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中小3个年龄阶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年龄发展具有一般发展规律,相同年龄段的男女儿童在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尽管男女儿童在机能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个别差异,但在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另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观念中成人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角色、性别期待、教养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成人对女孩的教育同样重视,女孩同样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儿童观上来看,传统教育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作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教育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便为社会需要服务,突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极大地忽视了儿童本身。儿童必须学会顺从,不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的问题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标准答案,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儿童开始变得越来越“听话”,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从知识观来看,“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知识,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儿童一味地被灌输知识,学习写字、算术等等,成人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点、兴趣、个性、实际需要。由此,在深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水平高低总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儿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体,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学观来看,教师只关心教材和教学方法,却不会考虑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教师根据上级要求确定预设的课程内容,将教学程序化、标准化,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致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多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识由整体分割成部分,妨碍了知识随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迁移,儿童缺乏独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思维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更容易摆脱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领悟性高,能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反应做及时的教学调整,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更能灵活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促进教育机制的发展。访谈中发现,教师对“创新思维”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础上,能否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迁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儿童一旦思维发散,常规教育管理便会受到阻碍,尤其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难以驾驭。因此,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课程教学实施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易于形成“从众”心理,使儿童的思维模式呈线性发展。通常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式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是属于低开放式的活动,即教师控制性强,过程刻板程序化,儿童活动范围狭隘,内容选择欠丰富,评价方式单一。真正的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儿童主体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由此可见,幼儿园现有的教学“活动”并未很好体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儿童缺乏动手操作探索机会。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有效促进儿童多种感官的发展及大脑发育,为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常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无论是时间长短、空间区域还是活动材料,都由教师统一计划,儿童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自由空间”。常规课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师制作、准备,不仅给教师加重了工作任务,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额班级人数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实施创新教育时,特别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儿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人数越多,人均的表现机会越少,互动也越贫乏,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从被试统计情况可看出,三个年龄组实验班的人数编制均超过30人,也由此在实验进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位大班实验班Y教师提到:“创新思维游戏本身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游戏时还要给小朋友充分的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每次活动需要减少一定的人数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但班级人数普遍达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课,由每周两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如果按第一个方案执行,实验课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动,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且影响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执行,班级儿童分两组分开教学,教师仍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则课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幼儿园教师发现,各实验班在尝试分批教学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班集体教学。

(5)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世界中,人的身体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儿童创新思维的表现在于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调控,使环境“符合”自身要求。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其在环境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却是一种可能性——创新思维不一定在环境中表现出来。成人需要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师等等人及各种社会关系、群体效应,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创新力外显出来。由于家长时间、精力、文化程度以及与教师沟通少等问题,家长对待创新教育的态度不一,因此儿童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儿童在教师权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师批评,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低创新力儿童与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低创新力儿童的创新力会被带动起来,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加强,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如处于大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媒体,儿童接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大量直观的动画图像让儿童被动接受,限制了儿童主动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维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杨莉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生 观念

创新思维是具有创新精神思维人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输入大脑后,进行分析、整理,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研究、推理、判断后形成新颖、独特、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计划或观点的思维过程。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它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而在于要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个体所未知或社会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与一般思维比较,创新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 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那种能力。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方法、思维的角度、思维的层次、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等方面与一般思维有所差别。

2. 抗压性。由于创新思维产生的观点、方案、计划会与别人的不一样而遭到反对、抑制,而创新思维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改变或灭亡,反而会更完善、更科学。

3. 实践性与综合性。创新是基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创新思维所产生的观点、方案、计划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产生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创新思维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思维,即把许多前人的理论观点吸收过来进行整理、综合,使之成为思维的材料,加快自己思维的进程,同时还把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观点进行综合,加强其条理性。

4. 全面性与多向性。面对现象,创新思维不但考虑表面的东西,更考虑其本质的东西,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思维不定期由此及彼,联想思维中相近的、类似的或相反的东西。创新思维的局限在于它所面对的现象和已经确定的思维目标,它的思维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所产生的观点、设想、方案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 转变观念,鼓励进行数学推广、提倡问题解决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有足够大的空间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教师要对学生信任,要给他们足够多的信心,鼓励他们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进行数学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性到显性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仍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例如,考虑“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他们先观察这类型的图形,并讨论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其次,让他们动手操作,看通过怎么样的操作可以使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次,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3. 鼓励进行数学反驳、反思。反驳也是一种数学创造,是促进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反思思维的训练,可以改变思维习惯,可以得到许多创新的灵感。培养反向思维有两种方式:一是把事物的作用过程倒过来思考。受思维习惯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沿着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程序去进行,顺着事物发展和作用的正常程序去进行。反向思维弥补了正常思维的不足,对于变量多而复杂的重大问题,常常能取得满意的解决方法。二是把事物的重要结果倒过来思考。反向思维将结果倒过来思考,可获得常规思维发现不了的新出路、新方法、新结果。

4. 拓宽学生知识面。在当今社会,社会需求的不再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的数学知识外,更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科研活动。适当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另外,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6.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优秀的数学老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外,还要会创设情境问题,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情绪起到激发作用,有助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重新定义各种证明的方法、运算的准则及各种定律。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的同时,还应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适量的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比较实际性的问题,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钻研、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 磨练学生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新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新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所以不管学生提出多么幼稚、无意义的问题,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切不可抹杀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新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新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感人的历史事例人手。通过讲述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的奋斗史,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本质美。如: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

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懈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发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史记,展开多方面的联系。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炙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开展“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勤希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开展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独创性思维,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结合当时正临近母亲节,设计了一节有关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材料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

二、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们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1.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为例,它们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对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3.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要善于扑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是激发创新热情的手段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差缺补漏、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一)独立思考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主体主动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判断。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决定研究方向、选择解题方法,独立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合作交流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数学 课堂教学

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1.要善于设置悬念。悬念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这种情境,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课堂上若能巧妙设计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

2.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思维、潜心思考、积极探索,就会创造出奇迹。“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问、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就要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集体研究式教学模式,全面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特性、严密性。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加强解题速度的训练。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某种速度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机智。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元”的变换、形的变换和数形转换的好题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已有的良好机智,加以优化,就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一题多解”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方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一题多解例题和习题,使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例如:关于X的方程,x -kx-12=0的两根若均是整数,则k的值可以是(只要求写出2个)。

在教学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积极而又耐心地引导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有独特的解题方法时,一定要给予鼓励与表扬。

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课堂上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置教学陷阱,让学生在出错中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1)在概念、公式的理解上巧设陷阱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等内容的表达十分严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是记住结论,忽视内涵而容易出错。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它的邻补角。故意写错,让学生发现错误,通过讨论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

(2)在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处巧设陷阱

思维定势对于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必要的,但思维定势也限制了学生思维创造性,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让学生出错,甚至自己要敢于“出错”,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错误中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在错误中完善思维。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也定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脑绘画 活动 创新思维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比拼知识的时代,呼唤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想象力丰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绘画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长。电脑绘画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由人的手、眼睛、大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活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电脑绘画教学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

一、创设宽松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欢乐、轻松的环境,对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很大作用的。只有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绘画氛围,实现绘画意识的自然流露,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因此,设计一个具备电脑绘画氛围的活动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可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考虑,在绘画活动时对活动教室的墙壁进行美化,采用色彩鲜明、能调动学生青春热情的贴纸,剪成电脑绘画的卡通形象,使一个个活泼可爱、生动沁人的事物跃然墙壁。这样,学生通过最直接的形象思维充分感受到美,将之自然体现到绘画作业中。如我们在教学生用电脑绘画技术学画国宝“熊猫”形象时,预先在墙壁上张贴了关于熊猫的各种图片,把活动教室布置成了熊猫的世界,让学生在活动前就充分欣赏,激起无限的美好想象。课上,我还和学生一起欣赏关于熊猫的视频,充分感知熊猫的生活特性,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对熊猫的理解。学生一个个热情满怀,纷纷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体现到电脑绘画中。结果,学生画出了“熊猫的家”“熊猫美食会”“熊猫运动会”等主题作品。虽然他们画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但都表现了自己的独特性。总之,有了这样的电脑绘画氛围,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地观察美、欣赏美,而且还可以充分地表现美,创新美。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形成。

二、走进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人脑总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知事物中,经过想象、夸张、整合等手段生成对新事物的认识,感知新事物的形象。因此,我们应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让学生学会用感官了解生活中的一切,获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并引导学生用笔记录下文字或图形,以便加深对生活的感官印象。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运用电脑绘画《超市购物》的情境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学校附近的超市)我们在事前可以先组织学生参观超市,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超市各种货物的布局,各种人的动作和神态,以及超市内的音乐氛围。上课时,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电脑绘画创作时,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画出的超市“人多物多”,商品琳琅满目,一派繁华景象。有的学生还把服务员和顾客的神态制作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参加了实际生活,积累了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调动了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不断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使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自然生成。

三、学会丰富联想,活跃创新思维

联想是我们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方法。运用联想法进行创作是引导学生由已知事物积极想象,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思维,不断充实和丰富作品内容,使他们富有创意的创造构思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如在画《春天来了》时,学生形容春天“绿叶盛开,花儿竞相绽放”。于是,我鼓励学生进一步用神态或动作表现绿叶盛开和花儿绽放的样子,并体会和表演绿叶宝宝和花儿妹妹的心情和表情。在后来学生的作品中,绿叶和花儿携手表演起了优美的舞姿,大树妈妈在一旁开心地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总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生活犹如万花筒,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学生,每一样事物都可以触动他们联想的兴趣和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生成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进行合理评价,保护创新思维

反馈评价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架起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对学生作品起到点评和提高的作用。这既是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又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评价学生作品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因素,用学生的童心来看待学生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尺度,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针对创作的思想发表见解。比如“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你这样画是想反映什么想法啊?”“你觉得你的画哪里比较好?哪里还不足”等等。教师这样与学生交流后,学生渐渐地学会观察和比较,发现自己和别人作品中的长处和短处,渐渐地变成有思想的创作者,形成自己创作的独特性。整个过程中,教师不经意间就保护和肯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一次我看到学生的一幅作品《锄禾日当午》,作品反映了农民叔叔在烈日下挥汗如雨除草的情景,本来一片绿油油的庄稼,挺协调的一个画面,但这个学生在绿色上面又加了几个黑点,这样美好的画面产生了瑕疵。我问他为什么要加黑点,他说太阳下应该有影子,那黑色正是农民叔叔的影子。多么富有创作想象力,我及时肯定和表扬了他的思维,让他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起了他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第8篇

艺术设计的本质和核心是创造,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广大群众艺术审美层次的持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更新艺术设计办学理念、转变艺术设计办学思想、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策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满足艺术设计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等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具有探究性、求新性和综合性等典型特征的,通过个性化、创造性和变革性行为而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益的高级心理活动。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特质的行业,艺术设计人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艺术设计产品质量以及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在艺术设计办学过程中,采取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积极尝试和勇于探索的意识,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各艺术设计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推动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相关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思维是一种相对复杂、独特和高级的心理活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遵循艺术设计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创新思维培养任务。

2.1 主体性原则

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在创新思维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教学目标,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为学生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主体自身的一种完善,教师必须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思维培养的目的。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将封闭教学环境充分打开,使之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在开放式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下,知识体系的开放性、思维交流的开放性、教学训练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开放性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打破了原有的僵化、静态、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更富于弹性、灵活、动态的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3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即阶段性地完成最终目标。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设置阶段性培养目标,更为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在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递进、上升的态势,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3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具体策略

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尊重思维培养的特质、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3.1 密切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作为始终处于师生关系强势一方的主导者,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走下神坛”,与学生共同为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做出努力。在更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是放松的而不是紧张的,是愉悦而不是抵触的,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是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富于创造性地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其创新思维必然得到更快发展。

3.2 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飞跃性、整体性、新颖性等优势,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基础,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中心任务,打破旧有的教学壁垒和束缚,更为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3.3 多元化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