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创业基础 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与发展。当前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给创业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推动创业基础课堂教学,深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推进创业教育的根本。

一、建构主义与创业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的内部主动认知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应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课堂有三个特点: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内在学习动力是基础;第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知识掌握、实践效果是关键;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保障。

(二)创业基础课堂教学

创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学生创业灵感的重要创业教育内容。然而,从当前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看,创业课程建设大多处在基础课程建设为主的层面,距离山东省提出的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创业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课程建设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信息为基础,以训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创新技术为关键,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进行创业课程建设和探索,积极推进创业课程与专业知识理论的融合,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新模式[1]。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创业基础课堂教学

传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从培养创业者创新能力所欠缺的方面入手,课堂主要以基础授课、理论学习等形式为主,建构主义理论则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等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提倡自主学习,不依赖于教师知识的讲授,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着眼点在于大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的着眼点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整个课堂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基础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何提升创业课程的吸引力,如何使建构主义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是重大的现实课题。

二、现阶段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创业基础课堂教学问题

(一)过于依赖单一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大约有一半高校课程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提问为主,大约有一半课程更是以“全讲授”方式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讲授,忽视主体学习与实践,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教师授课模式化、教学内容单一化、课堂气氛沉闷化。当前创业课程教育现处于探索阶段,容易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而创业课程是一个交叉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同时课堂中对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创新方式的要求较高,需要与老师形成互动。但当前的教学方法压抑学生的主动思考,弱化课堂的互动效果,让学生抛弃独立思考、开发创造的能力,对新知识、新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难以深入学习创业基础课程,使创业基础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过于依赖创业理论教学,忽视大学生创业学习中的主体性需要。早期形成的创业教学课程,以基本管理、经济等理论学习为主,未形成创业教学课程体系,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基本理论武装。当前高校创业课程教师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他们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但创业课堂实际操作、创业课堂的情境体验欠缺,过于依赖教育课程的理论式填灌,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维度因教学知识讲授方式的单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连贯性大打折扣。就创业教育课程而言,当前仅停留在教学理论的学习层面,结合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方法较少,忽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时的主动实践性,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欠缺,无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论教学为辅助的创业教育模式[2]。

(三)创业基础教学教材薄弱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创业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沿用陈旧的学书籍,很少涉及创业学科前沿知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缺乏,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创新技术、创业能力的教材较少,体现创业基础教育特色的课本较少。课程设置中教材是重要环节,创业的一大特点是新颖性,现在创业教材不仅缺少吸引力,而且学生课堂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联系不紧密,有些教材缺少层次性,多以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理论为教材主要内容,内容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对创业基础教学的热情,甚至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当前教材内容的设置很少考虑学习主体的关注点,不能融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内容不充实。

三、完善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创业基础课堂教学方法

(一)模拟情境教学法

模拟情境教学法是指在一种模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学习者从中收获知识的过程。在创业基础课程中,师生通过共同设计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计划,通过六个阶段:确立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风险评估、产品设计进行教学活动,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模拟一个社会场景、模拟企业遇风险的情境、模拟市场竞争等,让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创业实战,切实让学习者感受到创业实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创业课程,把创业教育课程与建构主义理论相融合,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教学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式[3]。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通过展示、评估、优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建构主义课堂中应用广泛,建构主义课堂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让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创业基础课程要突出学生课堂互动,围绕学生反馈的信息,深入案例,结合实际提出创业基础教学的主要结构框架和内容,让学生在课上切实学到创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甚至达到基础实践的效果。同时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教学水平提升。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教学目标上,更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教学体系,必将推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数字、线条、颜色,融合一个思考中心,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形成千万个关键点,再由每个关键点在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大型数据网。运用该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知识感染力,避免传统课堂带给学生的知识叠加,硬性填塞,让学生学习创业基础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把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脑中知识网络,加深记忆。在传统教学内容中,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较少,但创业基础教育重视与专业的融合,需要涉猎多种学科的知识,当前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核心技术、创新思维等要求更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把这几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迅速接受就成为创业教育的重点,思维导图教学法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建构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与方法,切实优化创业教育课堂,完善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内容。

总之,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在创业课程建设方面,教师在创业课程中要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综合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因素,建构探索、整合、内化、意义的教学模式,促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作用,长期来看,该理论应用创业课程教学中因其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强,为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直接的经验借鉴,也将因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而被更多的高校接受、采用。

参考文献:

[1]陈小花.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探究.继续教育研究,2016(8):5-6.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知识产权; 法律普及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61-04

收稿日期:2013-04-26

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14号)

作者简介:蔡晓卫(1970-),女,浙江桐乡人,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国家的发展要靠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之源,曾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的战略主动期,让大学生学会尊重知识产权,崇尚自主创新,懂得利用知识产权实现知识的经济社会价值,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探索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对改变大学生传统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笔者利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时,对本校4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了关于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问卷抽样调查和座谈,回收有效问卷342份,结果如下:在问及“你了解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吗?”和“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创意和发明吗?”时,选择“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两项合计的比例分别为“55%”和“22%”,两个项目选择“非常了解”的比例均在“5%”以下;而在问及“你了解创业中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和其重要作用吗?”时,近“80%”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了解”。

在问到“你在日常学习时是否有以下现象?”时,选择“一般能合理引用他人作品并注明出处”的达到“82%”,但选择“有时少量引用他人作品但不注明出处”和“写论文时有时会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47%”和“12%”;“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购买盗版软件、碟片吗?”几乎99%的学生选择了“曾经使用、购买过或正在使用”。

在问及“当发现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侵犯”选择“希望通过正常途径维权”的为“64.5%”,而选择“放弃维权”和“不知如何维权”的则合计达到了“35.5%”。“知识产权与自己相关性程度如何?时,”回答“一般”和“很少”的比例达到84.3%,“非常大”的约占“15.6%”。而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时,54%和2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非常必要”和“较有必要”。

通过座谈和以上这些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程度,并且随着年级的上升和专业的需要,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主动需求总体也有了较大提升,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限于一些社会现象,如盗版侵权、剽窃违法等,对知识产权具体的内容了解不多,没有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习惯,知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100%的学生认为使用和购买盗版是一种侵权行为,但几乎100%的学生承认,自己曾经或正在使用盗版。而当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干脆选择放弃维权,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二:一是知识产权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习和普及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尚未在高校形成浓厚的知识产权学习氛围。高校忽视知识产权法律教育,投入也甚少,忽视大学生这一未来潜在的知识产权创造者,忽视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养成的长期性,大学生接受和了解知识产权知识的渠道少,少数高校虽设有选修课,但选课人数少,普及率低,而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缺乏师资,大多流于形式,很多学生上课只是应付学分,大学生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与自己相关程度不大,也缺乏相关的知识产权实践,没有动力和兴趣去主动了解相关知识。

2.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愿和实践相脱节

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保护意识淡薄,不注重保护自己的创意和专利技术。很多大学生有自主创新创业的意愿,但大部分学生缺乏利用其现有的知识产权进行创业的实践,不知如何将其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直接影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利用知识进行创业的机会的把握。这些一方面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尚缺乏不断探索创新的毅力和动手实践的勇气,同时创新实践的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忽视营造科研育人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缺乏足够激励和奖励大学生创新的机制。

3.少数学生缺乏学术诚信、违背基本学术道德

部分学生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论文或拼凑或粗制滥造,一稿多投或重复制作自己的成果进行发表,甚至在论文中篡改、伪造和杜撰研究数据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对自己的著作权尚缺乏法律保护意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社会学术腐败现象和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影响了整个校园的学术环境,高校学术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惩罚机制的不健全也造成了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二、以“基础”课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产权法律普及教育

目前,部分高校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但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仍未完全纳入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中,知识产权教育主要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而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内容大多从有限的选修课,通过互联网等相关媒体中获知,或者从高校开设的必修的“基础”课中获得,关注的也仅限于关于盗版、仿冒和剽窃等有限的内容,而且很多学校的“基础”课缺乏专业的法律教师队伍,教师在讲授法律部分内容时往往对知识产权法的内容一带而过,或干脆略去不讲,使知识产权法律教育流于形式。

作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在未来都必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支撑,更是大多数学校应有的定位”[1]。在知识产权竞争加剧的时代里,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是高校走向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一着棋”,利用现有的“基础”课这个必修的、主要的载体进行知识产权法律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坚持因材施教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在深刻分析学生对法律教学的需求基础上,对“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丰富和发展,在法律教学中明确了知识产权法律教育的一个定位和两个阶段。

1.一个定位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以培养知识产权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二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以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为目的的普及教育。[2]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在《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中更是指出:“鼓励引导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建设,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辅修课程,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目前,高校法学类的学生都要求上知识产权法专业课,其目标是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工作者;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的选修课,但因人数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更多的理工科和文科的大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据调查显示,近50%理工科和近20%文科的学生都非常希望学习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虽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知识产权与自己无关,因此,怎样让学生逐步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是摆在我们当前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教育并不是把每个大学生培养成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素养,这是一个观念意识逐渐认同、渗透和推进的过程,“基础”课应该是把它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以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为目的的普及教育,其目标是通过“基础”课这个必修的、主要的课程载体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意识的培养,逐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素养,为大学生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开展科技创新和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两个阶段

(1)常规教育 开展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普及教育,如何在目前的“基础”课中渗透知识产权法律的内容非常关键,我们在对“基础”课中的知识产权法的内容设计上,注重了其系统性、渗透性和连贯性,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首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从介绍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的性质、特点和基础内容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和诚信意识,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其次,注重内容的渗透性和连贯性。在“基础”课的思想教育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校训,鼓励学生投入到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激发广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弘扬敢于创新、敢于开创事业的大学精神;道德教育中渗透著作权法的内容,帮助学生厘清什么是抄袭剽窃,什么是学术研究的合理利用等,树立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意识;在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中,引导学生在求职中如何保护其著作权,指导学生利用其现有的知识产权进行创业,将其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减少投资风险;等等。再次,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偏重专利制度、计算机软件保护等内容的介绍,而对文科、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则重点介绍著作权法、商标法等内容。

(2)延伸教育 实践证明,“基础”课课堂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内容还是有限的,其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所需,因此,第一,我们充分利用“基础”课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国内外、校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大力宣传学校教师和学生众多专利成果成功产业化的事例,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第二,在“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参加知识产权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知识产权的宣传和社会服务活动,撰写研究报告,体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第三,建立流动的大学生法律咨询室,由老师以面谈、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解决而在现实中遇到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从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对知识产权法有浓厚兴趣和强烈需要的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四,开设了“法学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延伸。课程除了介绍其他部门法外,对知识产权法的授课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侧重知识产权实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创业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实效性,同时引入视频教学,让学生观看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庭审视频,了解知识产权诉讼程序,掌握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他们的智力成果的基本方法,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经营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三、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普及教育的深入探索和完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孕育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让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根植于受教育者内心,使知识产权意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始终是高校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目前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普及教育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参考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基础”课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应当成为高校“基础”课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开展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各高校应在当前高校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改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的环境,营造高校良好的法律教育氛围。

1.法律意识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持,文化价值上的统一又有助于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理解,增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03年就提出要“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早在2004年5月日本就提出了“为确立和普及知识产权文化而努力”的主题,多年来日本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等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文化,日本通过在大学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讲座等措施努力营造了一个充分尊重和理解知识产权文化的社会环境。[3]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校园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实践教学的氛围营造、实践理念的深入人心、实践效果的人格内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4]高校应把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和崇尚创新的高校校园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基础”课这个载体努力拓展其实践教学,与学校相关工作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创业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智力成果的基本方法,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经营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定期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开设讲座,联合各学院开展大型的知识产权法律竞赛活动,加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更多的创新科研活动和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创造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体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将知识产权文化上升为大学生观念上的自觉,才能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与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培育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2.现代大学教育必须把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正确认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培养目的,培养致力于创新创业并拥有一定创业能力和实践基础的高层次人才是完善“基础”课的知识产权法律普及教育的又一个方向。

美国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其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一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帮助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5]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法律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高校要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模式,进一步将“基础”课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业辅导课程(如职业规划课等)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全面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培养大学生利用知识产权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扩大和增进学生的创业视野,使其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科技成果。

3.知识产权法律普及教育的有效性极大地依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法律意识的有效传播,鉴于知识产权法律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提高教师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基础”课的教师进行知识产权、理学、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借鉴美国的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将知识产权法和其他法律结合讲授,如在讲授合同法时,提醒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如何用规范的法律语言填写科技合同,注意合同中有关成果归属、风险责任、保密等重要条款,有意识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抽象的法律理论和规定更加通俗化和大众化,使授课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法的意识和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更多力量的共同努力,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和高校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等因素都将影响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终究是大学存在的本义,更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容旁贷的历史使命”[6],在今后的“基础”课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展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使“基础”课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更加系统、持久和科学,使其在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伟,邹晓东,陈汉聪.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1):73.

[2] 王宇红.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63.

[3] 沈文庆.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J].中国科学基金,2005(3):133.

[4] 吕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65.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顺应形势,除了培养学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外,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也才能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是艺术院校的一门通识课,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广泛,是高等教育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擅于创新,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遍开展,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当再是零起点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局限于掌握知识、熟练操作,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所以,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艺术院校教育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对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增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强化知识教育,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

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具备知识迁移的条件,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异常迅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迅猛更新的思想、内容及时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掌握到最前沿科学思想,最进步的计算机知识,并且能够思考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及探知欲。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要注重知识构成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联系,这样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专业、企业这三个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优化调整知识教育,进行知识点的侧重讲授,开展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特色教育,为后继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使他们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发展,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多种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即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集中思维是一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是在大量创造性设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综合,选择最有价值的设想的过程。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例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图文混排时,学生要思考用哪种软件进行文字和图片的处理,是用Word还是用Photoshop,他们的区别是什么?这时,学生要充分发挥发散思维,思索、发现,究尽使用哪一种方法更方便快捷。教师要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图文编辑。这种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学生能巩固已学的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的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内容包含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指导、习题、教师授课录像、图形图象处理、视频处理等模块,建立在线答疑、在线考试等交互系统,学生可通过网络对课程进行的预习和复习,也方便师生网络学习和交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另外,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逻辑思维能力要强,通过这些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吸引学生,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

4.采用竞争激励法

列宁说“竟争是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精神”。一个现代人,若不具备竞争意识,不能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把握机遇,他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少学习项目可通过“竞争激励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对于“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这一学习项目的学习,有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认为这部分知识没难度,会打字就可以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采用竞争激励法,组织文字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测试软件进行,人人参与,看谁的平均速度快、正确率高。学生对比赛感兴趣,对最后的成绩津津乐道,如此一来,学生你追我赶,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力,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5.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在课外或课余,开展多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活动,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与社会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成立计算机社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外社团活动,这些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等。

三、结束语

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时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开拓创新,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世芬.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74-76.

[2]白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3(3):210-211.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87-02

教育原则是人们根据教育目标、遵循教育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教育原则服从于教育目标,同时,为教育目标服务;第二,教育原则的确定依赖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第三,教育原则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的设计起指导性作用。因此,探究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解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业、创业教育

(一)创业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创业的定义:“创业,创立基业。”这里的“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就是一切,创业存在于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创业是一个准备发现和捕获商业机会,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实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教育引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创业教育概念,但基于上述关于创业概念的界定,我们更倾向于将创业教育确定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创业基本素质与具体创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的结合。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养,为各行业、各领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过程。

二、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定位

根据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关于“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结合我们对创业教育含义的认识,综合教育专家给创业教育目标建议的研究,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应该从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目标等三个层次加以定位。

(一)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

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是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在各行业、各条战线、各自岗位开拓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设定的教育目标,包括:要给学生传授一种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敢于在已有的社会条件和关系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和关系;要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勇于挑战困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自信、果断、勤奋、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具备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态度等,这些教育要求对创业人员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起到支配和控制作用。越是基础性要求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和广泛,因此,基础性目标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所有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二)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

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指通过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培养创业兴趣等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历史,从业人员开创事业的条件和基础;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解并掌握创新原理;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公共关系知识;学习必要的经济学原理等。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

(三)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

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是在实现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创办企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要求掌握的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主要以创业实践为主要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创造和识别商机的能力;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应用和整合多种创业资源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进行企业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应用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以及社会的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植于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基于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当今社会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立足未来,注重创业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着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创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要以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为重点,着眼于未来,着力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耐挫力等终身受用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开展创业活动、拓展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全体,注意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原则

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都要具备开创自己事业的意识和能力。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个性的和多样的。一方面,社会需要有朝气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去创办企业;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甚至是在校大学生也乐于创办自己的企业,开展创业活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性目标为重点,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训练、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使学生感受创业艰辛,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开展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活动。

(三)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

创业能否成功,创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复旦大学学生顾橙勇,大学毕业回农村卖鸡蛋,三年中他进行了三项创新,第一,成功开发鸡蛋“身份证”;第二,设计修改了“阿强鸡蛋”的包装;第三,有效推出阿强“头窝鸡蛋”,最终,顾橙勇成功了。研究顾橙勇和其他成功创业者的经验,可以肯定一点,“创新”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创业者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创业者具有创新能力。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业能力都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创业教育必须是以实践教学为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依托专业,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不仅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保障,也是深化专业课教育、拓展专业课教育功能的全新举措。创业离不开所学的专业,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系统的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依托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五)把握规律,突出创业教育课程、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的多层次性及其全员性、创新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突出课程和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遵循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全面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集成;集成创新;竞争力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但是企业创新所需要的知识, 并不完全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原始性创新, 集成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已成为业界关注的作法。因而, 知识集成成为集成创新的核心, 知识集成成为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知识集成理论内涵

1. 知识集成的概念。知识集成是指在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下, 对分散在企业或企业间、存在于企业员工头脑中的有关知识依靠人的创造性,运用有关知识集成工具进行知识集合、汇聚, 进行最优匹配, 实现知识的激活创造, 产生新知识的一个螺旋上升的往复过程。知识集成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1) 人是知识集成的主体; ( 2) 顾客导向; ( 3) 面向任务性; ( 4) 知识集成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2. 知识集成的模式。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IkujiroNonaka) 等认为, 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 可以把它看成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这种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知识转化有四种不同的模式。它们是: ( 1)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称之为社会化; ( 2)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称之为外化; ( 3)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称之为综合;( 4)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称之为内化。他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认识论维度和本体论维度的两个方向上运行, 并不断地迁移和运动, 彼此交互作用。结果导致知识从隐性流向显性最后又回到隐性, 通过创造形成知识螺旋式上升, 过程如图1 所示。

3. 知识集成的过程。知识集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 如图2 所示) 。知识集成的知识源包括外部的知识资源和内部的知识资源, 通过企业内部的知识网络把知识源融入企业内部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网络是每个组织与外界组织建立联系, 以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共享和整合的网络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 组织通过各种知识管理的工具, 对各种知识进行识别、传递、利用和评价, 实现知识集成。知识集成的结果形成了外部知识、结构化知识、非结构化知识, 通过分类编目, 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在企业的知识库, 并为员工进行内外部知识共享和使用建立了基础, 构成了企业创新的知识源泉,通过创新这一过程, 最终产生了新的知识、技能和产品, 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此外, 新的知识、技能和产品的形成, 又会推动企业对外部知识源的搜寻和挖掘, 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知识集成。

二、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

1. 集成创新的概念。集成创新的概念是在知识化、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竞争的激烈使得创新不只是集中在技术方面, 集成创新涉及到战略、组织、知识、技术等维度, 但是又区别于单一的战略创新、组织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新产品、服务或者流程, 甚至可以是概念、方法沦、技术、组织与制度、管理、营销和文化, 也可以是以上结果的复合体。同时,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首要资源和创新的根本动力。因此, 在集成创新系统中, 知识处于基础地位。

综上, 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以知识为基础,包括战略、组织、技术等各创新要素的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 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

2. 集成创新的模式。企业集成创新系统是由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赖而成的有机体[6]。企业集成创新与企业战略、组织、知识等相互影响, 而在其中, 知识起着核心的作用。本文提出: 以知识集成层面为轴心, 以战略集成、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层面为顶点的四面锥体分析模型( 如图3) 。

( 1) 战略集成。战略集成层面就是在共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整合。实施正确的战略整合, 对于实现企业集成创新的目标十分重要。战略整合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的绩效, 并且通过影响整合创新的互动过程间接影响项目的绩效。战略整合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技术战略和其他战略的耦合。从战略的角度来组织实施技术整合,一方面是企业为了适应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调配更充足的资源投入技术创新, 进一步培养企业的技术能力。

( 2) 组织集成。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全球化的推进, 基于分工建立起来的传统组织结构, 割裂了知识的完整性, 其弊端日益凸显。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下, 能实现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为一体的组织形式成为必然趋势。组织集成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要素( 单元组织、子系统组织) 集合为一个有机组织体。组织集成使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 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 实现组织的功能性倍增, 协调好企业各个部门的关系, 推动企业的集成创新。

( 3) 技术集成。技术集成, 概念的提出者是哈佛商学院的Iansiti 教授。简单地说, 技术集成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对多种技术选项(Technology Option) 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 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注重技术与其他要素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对不同资源、知识、技能等的分工协调能力。技术集成就是企业以市场趋势和自身的技术能力为着眼点, 同时, 学习引进的成熟技术, 实现各分支技术的融合, 对产品快速地进行集成开发。

三、知识集成与集成创新的互动关系

1. 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源泉和核心。( 1) 从集成创新的本质来看。“创新本身就是新事物与新方法、旧事物与新方法或是旧方法与新事物之间的集成”。约瑟夫·熊比特( 1912) 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认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Q=f(L, K, N, E, ) 的变化( 其中Q 表示总产量, L, K, N, E, 等表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 。他认为创新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并引入生产体系, 绝大多数创新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组合。集成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一种方式, 它的创新是建立在对原有知识的优化和整合的基础之上的, 说明集成创新本质上是知识的一种集成活动。特别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而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与途径是在不断深化对各专门知识领域研究的前提下, 力求各领域之间的知识进行综合集成。因此, 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源泉。

( 2) 从集成创新的机制来看。任何一个企业,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它就无法跃进, 无法成功。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获取、共享与利用知识的学习性系统, 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 并且这种长期竞争优势是内生的( 杨瑞龙, 2002; 刘刚, 2002) 。从集成创新的模式( 图3) 来看, 企业集成创新核心是知识的集成, 同时实现知识集成与战略集成、组织集成、技术集成等层面的融合, 建立企业的核心专长。知识集成也是战略集成、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的基础。知识集成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构筑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企业的知识集成是组织集成的助推器; 知识集成是技术集成的原动力。因此, 可以认为知识集成在影响企业基础创新的各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 直接影响集成创新的绩效。因此, 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核心。

转贴于

2. 提升集成创新能力是知识集成的动因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和动态, 呈现出了非线性和跃迁的特征, 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项复杂性活动。单个企业越来越不可能单独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 必然寻求集成创新。此外, 在许多领域系统集成要比单项的技术突破更为重要, 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升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源泉和核心,要获得和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就必须按照开放式、网络化的技术发展模式, 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不同企业的知识进行创新。由此可知, 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 是推动集成创新的动因。

3. 知识集成与集成创新的互动关系模型。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 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源泉和核心; 提升集成创新能力是知识集成的动因, 由此可知知识集成和集成创新存在着互动关系( 如图4) 。 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 企业积极的获取相关的个人知识( 隐性或显性) 、社会知识( 隐性或显性) , 并将这些知识通过企业的知识网络筛选, 使有价值的知识融入企业的存量知识和知识系统, 从而增加和丰富组织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 通过这些知识与企业存量知识的相互作用、转化以及知识集成过程机制的作用, 实现知识集成。由知识集成而导致的创新, 在战略、组织和技术集成的支持下, 实现了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的结果( 流程、制度、产品等的创新) 转化为企业内在和外在的价值, 从而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急剧动荡的环境下, 要获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在知识经济下, 集成创新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由此推动着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知识集成以及对原始知识的搜寻和获取。

四、基于知识集成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管理机制分析

1. 导入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知识集成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是对这一需要的保障。通过引入企业信息技术系统, 进行信息化管理, 使企业各种资源流动以知识、信息的流动为导向, 为企业不同活动提供共享知识、信息的平台。在企业信息技术支持下, 企业中的各种知识流输入企业知识库并加以整合, 形成企业新的知识库, 然后利用网络技术开通知识通道, 在同一个技术平面上向企业各种活动包括技术创新提供共享知识, 以最低的成本获取知识的最大溢出效应, 既实现了知识获得的及时性, 又实现了知识使用的同步性。企业信息化为知识集成与集成创新提供共生的能源传输渠道, 实现知识集成与集成创新的共生。

2. 构建学习型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系,组织学习的氛围是知识集成的孵化环境。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 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戴维·A·加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 同时也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组织的学习不同于团队的学习, 而是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通过实践、互动和创造来进行团体学习。个人学习总是处于某一组织( 团队) 中, 直接受该组织( 团队) 的影响, 而组织( 团队) 中的互补和协同, 又能对个人知识进行重构和整合, 形成更高效能的组织( 团队) 知识和能力, 并扩散到组织, 从而扩充组织的知识积累, 有利于知识集成, 进而推动企业的集成创新。

3. 建立内在的激励机制。对企业而言, 人是知识的载体, 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大量隐性知识是企业的一笔财富。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内在创造力。有效的内在激励是知识集成的动力。每个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利己主义者”, 他们相信把知识保密起来会使自己成为必不可少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组织中的特殊地位而不愿意把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与别人交流( 比尔·盖茨) 。组织对这些成员的知识不能强行剥夺、索取, 而要引导他们自觉奉献给组织或与他人交流, 而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知识的发掘、交流与使用。

4. 建设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员工之所以重要, 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 而是因为他们彼此合作, 共享知识, 从而创造出新的有用的知识。”(Lotus 公司总裁库柏) 因此, 在进行知识集成的过程中, 必须强调“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改变传统的注重竞争的企业文化, 建立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新型企业文化, 需要组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信任机制。如信任成为组织成员互相交往的基础, 就会加速知识融合的进程, 从而强化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其次, 建立开放的对话机制。在《新经济新在何处? 》一文中, 阿兰·维伯指出: 在新经济中, 交谈是最重要的工作形式。在开放的交谈中, 可以使知识拥有者有一个互动的知识框架, 并促成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此外,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中, 员工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的愿景。而企业文化也在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得以重塑, 形成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 集成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集成创新通过对战略、组织、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非线性耦合, 达到1 1>2 的整体增值效应。然而在知识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的今天, 知识集成在集成创新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知识集成和集成创新的互动关系模型看,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来源和核心, 而集成创新是知识集成的动因。因此关于基于知识集成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三多,周建.新经济时代特征与企业战略范式的转型.南开管理评论,2002, ( 1):29-32.

2.Demsetz,H.The theory of firm revisited,inWilliam & Winter ( eds),The Nature of the fir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Nonaka,I,Reinmoller,P,Toyoama,R.Integrated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for Knowledge creationin Dierkes,M,Antal,A,B,Child,J,Nonaka.HandbookOf Organization Learning & Knowledge.Newyork:Oxford Unversity Press,2001.

4.欧光军,欧阳明德.面产创新的知识集成研究.工业工程,2006, ( 1):24-27.

5.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 ( 5):11-12.

6.张平,蓝海林,黄鳗丽.基于知识集成的企业技术整合创新研究.管理评论,2004, ( 7):29-33.

7.陈劲.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中国软科学,2002,( 12):23-29.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范围广泛, 应用范围广, 影响深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部初中和地区相对发达的小学都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在内容层次上,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差无几。这些学生进入校园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这样就不用再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课程。

另外, 现在不少中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就相应的压缩,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主动采取行动,改革课程教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方面的技巧。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真正的融入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2 目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由于升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的核也基础知识和结构在不断更新, 而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落后于当前技术的发展。比如,常用的office 办公软件的版本已经更新到了2017 版,而《计算机基础》中讲述的还是以前的office2003 版本。但是安装在学生个人计算机的是最新版本的软件, 而且计算机实验室仍在运行旧版本,教学是以老版本为准,教学内容的滞后会对学生的热情造成打击。

2.2 师资力量不足、思想不统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目前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多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引进困难了,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2.3 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系统完整的传授知识, 但以综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受欢迎些, 希望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目前,教学理论是灌输知识为导向,这成为了当下教师的主要工作,而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学习,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本来鲜活的课堂成为了鸦雀无声的课堂。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的过程中, 不但打击主体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而且抑制个性发展和专业才能培养。

3 中职学校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3.1 课程内容的优化

计算机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当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相一致,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倡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创新能力。要注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压缩到课程内容中的总知识量,使学生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并有时间阅读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发展。

3.2 师资队伍的建没

教师新队伍的建设,必须在选拔机制、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在现有教师队伍的积极培训中,让教师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管理者应从政策和资金中适当支持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基于计算机的课程之上学生还应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除了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领域的各种研讨会,更新他们的教师知识结构,鼓励教师经常参加创新和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研讨会, 学习一些新的创新和创业新思想。

3.3 教学模式地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多媒体为中心,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必须对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和改革, 教学模式需有利于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需有利于构建己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需有利于传授方法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是运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有不错的效果, 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潜能。

在新形势下,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许多全新的资源类型不断出现,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渐渐的兴起。近些年,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影响了现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改变,它们更加热爱于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相比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使学生有了自主权和拥有感。做好新教老学方式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为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不断探索。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3-01

一、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生毕业的出走无非是在就业、考研、出国之间的选择,故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研究型、应用型,缺乏对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教育培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我国高校开始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育。一般的高校都设置就业创业管理机构,设立创业基金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创业资金,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把创业教育功利化,达不到自主创业方面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普及性相对较差。

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存在起步比较晚、普及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力度弱,教育效果上还没有可以广为效仿的成功案例。目前,阻碍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有:1.“创业教育”的开设基本上停留在专题讲座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门体系化的课程;2.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草创性,无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备性;3.有待商确的学科归属;4.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专门受过培训的师资队伍,没有足够的创业基金,难以寻求的创业基地等等因素,无一不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必须提升认识和思想,才能克服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迅速地改变这种滞后的局面。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技能的实践活动。而创新性、创造性的技能不只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熏陶和激发才能生成。故而,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不只是在创业技能层面上的培训,更是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进行研究、梳理与推广。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内容

(一)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第一,优化专业设备,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济管理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和理科,它是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与文、理科的专业知识内容的综合交叉学科。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开设或合并某些专业,适当地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具有复合性、适应性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经济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高校的经济管理教育应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故而,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生产与教学匹配,工作与课程同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管理者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故而,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苏格拉底曾说:“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需要的仅是唤起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境界。”所以现代教育不但是传授各类知识,更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的课程应更多采取双流沟通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发挥其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从而改善其心智模式。

最后,建设师资队伍,注重其素质完善与技能的综合。师资队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外的话多经济管理院校的教师都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参加政府或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一方面丰富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高其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 细化与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创业活动是以创新和创造等活动为基础,将理论知识转化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创造财富,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活动。高职院校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务必同样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逆商与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自我创业,进而创富。所以,新型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务必以夯实素质教育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智慧,拓宽其视野,又要传授其综合理念知识;既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又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与领导力。所以,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2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基础。有“事业心”、“开创性”、“个人特质”的人才是创业素质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创建者。他们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所以,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与逆商的三商融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正确地面对人生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目前的创业多是利用知识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知识产业化的过程,传统的创业教育已不能与之相符。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将知识与经济资源优化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务必坚持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素质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有着创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有着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创业思维与创业素养。

4 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改革现在培养与管理模式,要学分制与弹性学习制度并行实施。创业活动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高职教育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设计与充分发展。所以,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学制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进行弹性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核方式。高职教育要允许学生跨系统跨专业流动学习,形成多学科多技能的知识架构,并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考核方式丰富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学习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三、财经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市场需求,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应构建“宽、厚、强、高”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宽”是宽口径,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厚”是厚基础,即专业知识的基础厚实,自学能力强;“强”是强实践,即创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强;“高”是高素质,即创业的综合素养高。而这些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来实现,即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灵活进行教学组织与培养机制的灵活化,多元化构建实践环节等。

(一)制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将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首先要制订能够体现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体现出培养创业型管理人才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等内涵。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优化,校内课程与校外课时的合理化,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实践空间,注重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优化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进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与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使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与厚重的专业基础,能够实现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交融。

第三,整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基于创业素质的综合化,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以学科与专业为纽带,整合文理科,开设一些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复合性等综合学科。

最后,打破专业障碍,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三)构建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化与人文化,高职院校应灵活系统地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 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同步化,优化教学过程。创新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其教学过程合理化、最优化。

2 生产技能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生产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与素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3 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授人以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着重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业思维的培养。

4 加强实践训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重点是实践训练,注重其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注意实践训练第一,构造实践教学体系,处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整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一个教学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全作教育。使学生在直接深入到企业的运营中,培养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全面技能的训练,提升创业活动所必须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养。

四、探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非教学途径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SPOC;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意义

创客,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意思是将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2015年,“创客”作为创新前沿代名词进入国内大众视野,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基于传统课堂,围绕课程原始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在创造中学,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课程的创新实践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创客课程可以分为面向广泛学生的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拓展类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创新课程三大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大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通识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跨各大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重点是在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探索开展创客教育的有效方法,既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当前情形看,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存在资源稀缺、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设计未体现跨学科优势等问题。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拥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因其与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有极强的可结合性,在国内高校得到大力推广,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拥有良好的应用基础。借助SPOC这一平台,创客教育不仅能更快融入当前主流教学模式,更能为创客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应大力加强基于SPOC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这不仅对创客教育研究有推动作用,而且会促进其他课程的创客教育研究,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开发内容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实践,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以创客课程“在创造中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及相应的创客课程评价体系,进而总结出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方法。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2.1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内容开发的研究应包括:通过对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调查研究,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因创客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链路,其中涉及多学科整合并伴随具体的产品实现。因此,课程内容不仅需要考虑学科整合,还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可以以STEAM模式为参照,形成课程内容递进模式:一是以课程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工程、数学或艺术等),并最终解决该问题;二是以生活问题与学生兴趣为导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基于这两种模式开发课程,课程所需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如何确定?如何组织才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整合这些知识和能力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范围如何确定?这些问题是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2.2支撑条件开发

课程支撑条件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创客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边界的划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符合创客课程要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构成与要求;基于SPOC的创客教育平台或专业创客课程开发平台要求。

2.3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普及,校园内、课堂里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已逐渐走入社会视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再次面临社会关注和考量。高等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成为关键。课程教学策略开发的研究应包括:研究傅骞的SCS创客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适合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的教学策略;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创新。

2.4实施研究

实施过程要强调课程创生取向,即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课程实施应包括;课程实施准备;课程实施情境;课程实施遵循的原则,如理解与对话原则、主动与创生原则等;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课程实施过程。

2.5评价研究

根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对作品展开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很好的评价方式。那么在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3课程开发思路

借鉴创客教育中的“在创造中学,多学科融合”的思想,遵循“发现问题—归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课程内容—课程支撑条件—课程教学策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路径展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整合多学科知识,挖掘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分析和钻研贯穿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全过程。

4结语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背景下的教育创新现象,注重在做中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研究切入点,既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2]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4]田友谊.创客教育:源起、内涵与可能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