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美术知识点

古典美术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1篇

一、体大虑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园林美术》一书开宗明义,将园林美术定义为面向园林人才的“应用美术”,它的主要价值是应用美术原理、技法、审美等展现出园林之美,是园林专业人才具备的基础技能。全书包含三大模块、七小章节,基本涵盖了园林美术设计的全部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讲解深入翔实,非常注重“园林学”与“美术学”的平衡性,可谓“体大而虑周”;整体教学内容组织也较为合理,按照先易后难、从浅到深、由平面到空间的逻辑铺陈,具体由“美术概述”“绘画基础”“素描”“色彩”“表现技法”“配置和造景”“美术字和图案”构成。首先,作者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阐述了园林美术设计内涵,并以“绘画基础知识”展开本质探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全书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园林”相关主题,而是通过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分析了“美术之美”。例如在“绘画”部分,简介了中国传统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版画等之间的差异,强调每一种绘画艺术形式都有对应的文化渊源,由此形成的艺术联系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如中国传统画追求“虚实相生、师法自然”以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独特的美术理念映射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则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意境为追求,而西方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由此而形成的美术理念作用于园林载体之上,则反馈为“中规中矩、冷峻庄严”的质感——本书进一步利用绘画基础知识,强调在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列举了“形体构造”“形体比例”“景观透视”“空间构图”“明暗变化”等知识点,并为读者配上丰富多样的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其次,作者利用素描、色彩两种美术训练方式阐释了园林美术设计途径。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手段不断增加,但手绘仍然是园林美术设计的主流手段。换言之,素描可视为“纯色手绘”,色彩可视为“多色手绘”,这两种美术训练方法对园林美术设计作用各有侧重。其中,素描训练侧重于明暗、形态,学生在掌握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等技能之后,能够提升对园林美术设计的布局掌控力,也可以作为积累素材的途径;而色彩侧重于远近、层次,基于色彩逼真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还原园林空间的真实形态,增强园林美术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再次,作者利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阐释园林美术设计效果图的实现机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园林美术设计项目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为“表现技法”“构成要素”和“细节装饰”。其中,“表现技法”包括传统手绘和电脑绘图两种。手绘的优势在于自由度大,能够很好地将园林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表达出来,且综合水彩、水分、钢笔、彩铅、马克笔等工具,可以提供多种设计风格,但缺陷是效率较低。以“水彩画”为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历“轮廓勾线填大色块填小色块填装饰色细节处理”一系列过程,且无法很好地保障比例、明暗、层次等效果。电脑绘图是园林美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书中为读者推荐了3Dmax、Photoshop、CAD、Painter等常用软件,利用电脑绘图可以便捷建模、场景渲染,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设计成本,但不足之处是“艺术失真”,电脑绘图作品容易陷入“恐怖谷理论”陷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官体验,且容易削弱园林美术设计的人文意境;本书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简洁,指出中西方园林案例中主要构成要素为“植物+造景”,在实现机制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细节装饰”以美术字、图案为例。

二、形式新颖、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主次分明

为了突破“纯美术”教学内容桎梏,本书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每个章节中提供多个教学栏目,以此规避纯粹“美术学”和纯粹“园林学”的分割,构建“园林美术”这一独立学科体系。同时,每个章节中以“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课堂训练、本章小结、拓展训练与考核目标4个栏目为辅,以此做到主次分明,帮助读者合理运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通过详读不难发现,各个章节内的栏目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相关性,非常契合高校教育模式特征,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协同。例如,第一章“美术概述”中,作者在“基础知识”讲述之前,先把本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标注出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调美术及“四大分类”的概念,在能力培养上注重中外美术史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课堂训练”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作品图片来判断背景文化、美术种类,在“拓展训练”中要求写出艺术体验,这种“所学知识”与“所考内容”高度一致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平衡。此外,“基础知识”作为本书各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为细致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用“图文衔接”的方法。全书容纳了海量图片,几乎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附上图片展示,如第一章中讲解“特种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时,用“玉如意”“传统皮影”“布老虎”等作品说明,可以更好地对“特种”的内涵进行界定,它意味着“特种文化、特种地域、特种工艺”。

三、知行合一、园林美术设计理论实践密切关联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美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不能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场地、氛围,自己则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二、美术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学生兴趣与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三、美术教师要灵活选材

教师要灵活掌握课本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本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

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 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四、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

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同时,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上《中国画欣赏》这一课时,我选取了多首古典乐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氛围中,孩子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沉浸在欣赏祖国国画艺术之中。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术鉴赏;挖掘学生;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美术鉴赏》课程的的意义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艺术浓郁的情感性可以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使人身心愉悦,但同时艺术所具有的多义性和抽象性又使人在欣赏时无法畅快淋漓地把握,人必须在掌握一定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这种审美才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才能让人了解和领悟艺术的深层意蕴,获得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满足。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美术鉴赏》,侧重必然要求参与式的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走进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鉴赏过程要经历三个层面,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在艺术语言层的欣赏中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艺术的鉴赏语言,比如欣赏绘画,就必须对它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语言有所了解;欣赏音乐,就要对它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语言有所了解等。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教师以讲授为主,就很容易枯燥,我们不妨打破书本上教学内容的限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同样,在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上也是如此。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在欣赏时却完全可能交叉,甚至统一。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启多种感官欣赏

与艺术作品对话,只有充分敞开,才能充分接纳,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对作品的欣赏。那么,如果能创设出一个适当的情境,就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使之与作品“碰撞”,从而发掘出作品最丰富的内涵。比如,欣赏托赛利的小夜曲,学生很容易听出了“优美”的感觉,但这是一种表层的情绪体验,不应满足,还要继续引导,开启他们的联想功能。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早晨、下午还是晚上?雨天还是晴天?周围幽静吗,为什么?这样,学生进入了情境,激发了进一步倾听的欲望。当学生推想这个音乐描写的形象可能是早上(因为有鸟鸣),也有可能是雨后(下雨时鸟不可能出来),像在山中(周围非常幽静)等等,就可以启发他们开启多种感官进行欣赏。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可以嗅(嗅到清晨的清新空气)、感(静)、甚至看(画面感)。

充分调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项功能的复合欣赏,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同时激活了他们以往的艺术积累、人生阅历,心灵渐渐敞开,更加细腻、丰富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迅速理解艺术语言,而且为他们开始与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做好内在的准备。

2、善用类比,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文艺理论的教学,一直是难点,也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理论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而得,则理论的学习就有趣多了,知识掌握得也牢靠。比如,在讲音乐欣赏时,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比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我举了其中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实际上就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及古典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都进行了对比。我先放了三位大师的三首曲子的片断,然后问学生,假如有一群蚂蚁爬过,三位大师中,谁会说:“慢点,别着急,哦,好,从这边过。”谁会说:“咦,看你往哪边跑,哈哈,再来一下,对,有创意!”而谁会坐在蚂蚁爬过的地方思考,并要它们继续奋斗?当学生欣赏后,被问题激发了思考,于是不难指出第一个大师是巴赫,第二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我就进一步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并把知识点融在推理中记忆,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这些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

用类比的方法,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看书,领会艺术语言,作出相应的判断,是学习理论的捷径。因为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在解读艺术语言,理解艺术形象,领悟艺术意蕴时,教师可以转换思维,寻找切入点,不一定直接点题讲述,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寓教于乐,避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审美能力。

(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

在文艺鉴赏的过程中,由于艺术的情感性和多义性无时无处不在,因此造成鉴赏的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强求一律,势必违反艺术的规律,但如果放任自流,又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鉴赏的具体情况出发,甚至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出发,巧妙地引导他们思考,进一步把艺术鉴赏推向深入,乃至达到融美育、智育、德育教育等于一体的境界。

1、鼓励学生表达感受、见解、质疑,使之深入探究

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对具体作品的独立鉴赏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学生热情地参与进这一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甚至质疑,使之深入探究。学生在问与答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逐渐提高能力。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开口。

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先放音乐,再让学生畅谈感受,肯定每位同学感受的合理性。有个学生问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听完‘抗婚’一段,我已经没有心情再听最后的‘化蝶’了,心中注满了悲伤和沉重,已经感受不到最后一段音乐的美好;同时,从故事的结构上看,这个故事也讲完了,所以,最后的‘化蝶’部分是不是多余了?”这个学生的感受很“另类”,但很合理。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感受有其合理性,并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们回答。大家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大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化蝶’给人以希望,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否则作品岂不是太灰色了,令人绝望。我随即结合这个问题,深入剖析相关的文艺理论,指出:‘化蝶’的存在是因为《梁祝》采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属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中的再现部;而且,它也与展开部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刚愈显其刚,柔愈显其柔,进一步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这样一分析,对这一作品的鉴赏又加深了。同时,我又说明,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都要采用这一结构,在处理上允许体现不同的风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多次艺术的探究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鉴赏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解放思想,善于质疑,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2、巧用课堂中的意外,使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体教学 美术 实用 巧用 妙用

现代化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正以一种崭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与过去的教学相比,信息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组成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习惯来选择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自行控制学习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点;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丰富的动画制作工具,化静为动,实现书本等传统媒体不能实现的功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美术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素材的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独特优势,为教师把握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美、鉴赏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我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大家交流下有关美术教学中的媒体使用优势。

一、实用数码像机

鲁迅这样说:如果创作,第一需要观察,说明丰富而鲜明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深入的观察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新课改也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社区、农村、博物馆、大自然等实地进行观察感受,但因经济条件、地理条件、时间限制,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上做到这一点。所以数码像机在此就可以发挥它的实用性了;可以通过摄像手段,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和大自然的各个角落、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学生的知识面,并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感性素材。例如我在上校本课程温州鞋文化时,由于是地方课程,系统的资料成了最大的问题,尤其是直观的鞋文化图片,因此我决定带领部分学生利用数码像机进行实地拍摄,通过直观的图片,上课时,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尽情观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地,从而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数码像机拍摄博物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鞋文化,同时网上又有许多精彩的关于温州鞋文化的图片,也可以翻录下来,用于在课堂中展示,学生因认识了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鞋,有宋代的鞋、明代的鞋,清朝的鞋…这些图片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同学们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才创作出了奇特、丰富的作品来。

我们可以从比较熟悉的,比较亲近的生活中去挖掘美,感受美,创作美。如去年的2007郭溪镇艺术节它的主题是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跟踪艺术汇演的情况,拍摄其表演的整个过程,然后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们欣赏,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激动,并迅速打开想象的闸门,联想起自己的所见所感,创作出形式多样有关艺术节的美术作品来。

二、巧用投影机

美术教学需要适当的演示,而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人数都较多,受教室空间的限制,坐在两侧和后面的同学不能全部看清教师的徒手示范,影响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以及应该接受的基础知识,并会导致教室混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这时投影机所展示出来的东西就可以使教学面向全体,比如我在上八年级的《水彩》技能课时,这是一节让学生认识水和色交融及色彩间的调配变化的课。我们知道喜欢色彩是学生的天性,当强烈的色彩刺激他们的视觉感官器官时,能引起学生感知事物的兴趣。如何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色彩变化的神奇呢?利用投影进行色彩相融或者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教师调色演示,可以使全部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三原色红黄蓝之间的色彩的调配变化,促使他们积极的去发现和尝试探索色彩的魅力。

三、妙用计算机

多媒体计算机是目前深受师生欢迎的电教煤材,它能使文本、图象、图形和声音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素材,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我有意的观摩了一节小学美术公开课《蔬菜的联想》时,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选择出各种蔬菜,通过切割、雕刻、相携、组合等方法,优美形象的动画,赏心悦目的画面,抑扬顿挫的讲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渲染,学生在新奇之余,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其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以及创造力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生;特点;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29-02

近年艺术类考生骤增,大部分是文化课基础较薄弱考普通类大学希望不大,想借由艺术之路上大学的学生,小部分是真正在艺术类方面有特长想上艺术类重点大学的学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很多学校把艺术类作为特色项目来办学。但从高考录取分数线连年提升来看,艺术院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对文化课的要求越发严格。相对来说,语文学科是学生普遍能争取多拿分的科目。那么怎样使艺术生在保持艺术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稳扎稳打使语文成为高考的优势科目呢?在几年艺术生的培养工作中,笔者一直在探索怎样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来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对此颇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艺术生的思维特点

艺术生的学习现状普遍表现为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基础薄弱,大多痴爱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由于学生偏重于艺术专业的学习,所以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个体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

艺术生的思维特点表现为:

(1)个性情感比较丰富,具有特殊的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事情热情澎湃,并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在这些领域中有特殊的创造能力,且能表现出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

(2)他们大多有个性,有主见,思维活跃,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他领域的突出能力。

(3)他们表现欲强烈,乐于追求意想不到和一鸣惊人的个人理想。这与艺术专业强调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从性格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生比较内敛,能“坐得住”,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一味埋头读书的有不少,偏向书面表达,属于听觉型的学习者;音乐生则性格大多表现为外向,爱表现自己,好动,偏向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容易犯不够深刻的毛病,属于视觉型的学习者;近年体育生又被划到理科类,体育生较倾向于理科的学习,性格比较直爽。

二、促使艺术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策略

1.分层教学

对于同一问题,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请基础稍差的学生回答,以引出大家共同的问题。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做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巧妙结合术科有关内容讲解知识点

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笔者讲授古典诗歌时,请学生谈诗歌意境,要求学生试着根据诗句内容构思,即兴用钢笔、圆珠笔等为课文画插图,然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以使学生借由术科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鉴赏中有很多表达技巧是从美术术语中来的,比如点染、白描、刻画、烘托等,教师可在课前了解这些词的由来,结合绘画来讲,这样更方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加深了印象,拉近了教和学生的距离。

笔者在美术班上课时,引导学生给形象性较强的诗文绘插图,学生都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还马上开始了创作。因为要求不高,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从中可看出他们的用心。课堂上大家传阅作品,然后推选出比较好的作品,笔者再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优秀作品还可粘贴出来,供大家讨论欣赏。教学很多诗文都可以用这种形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歌短小,但形象性很强,很能激发学生动笔的欲望。还有《雨巷》《春江花月夜》《蜀相》《雨霖铃》等,可选取其中的某些句子来配插画。

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不少篇章可操作性比较强。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时,文章开篇有一大段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因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普遍薄弱,于是笔者请比较擅长画竹的学生当堂在黑板上创作粉笔竹子图,并谈画竹的感想和体会,激发起大家对课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画竹的理论。通过绘画,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领会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妙处,懂得欣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3.注重课文朗读

有不少音乐生想尝试考播音主持专业,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要过字音关,把它和高考语文字音考查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比较重视,勤于去朗读。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示范朗读,适当结合录音视频朗诵资料,力求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亲自示范会使学生能近距离感知诗文的内容和感情,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有一个梦想》《听听那冷雨》等,对于这些比较长的课文,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深情朗读,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

单纯读课文,会比较枯燥,可尝试着让学生配乐朗读。比如《陈情表》,笔者选取缓慢稍带悲伤的古筝曲来让学生配乐朗读,比起平日里读课文,学生更投入了,更有激情了。后面讲授课文内容时,他们也更能领会作者表达的“孝”情。

4.发现艺术生的亮点多赞美

赞美是语言中的钻石。而艺术生表现欲强,如果多给予机会,多称赞,多展示他们的优秀作业,会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笔者经常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展示学生的周记、优秀作文片段、试题精彩回答等,不吝惜语言的赞美,学生很受鼓舞,不少原本对文化课学习漠然的学生,也呈现出了好的学习状态。

5.课堂适当穿插活动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6篇

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11.背景:

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摧毁欧洲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打破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

2.实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时间:

14-16世纪

4.地点:

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5.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

6.指导思想(核心):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内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8.影响: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将人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其倡导的进取精神,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2文艺复兴影响:①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宣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制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

③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思想上:给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打下了基础

②政治、经济上: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化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掀起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④自然科学上: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人文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抛弃宗教;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也保存了下来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31.把握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点析】(1)经济方面,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神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文艺复兴运动首开始于意大利的最主要条件,也是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创新 合作学习 学科纵联 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美术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将美术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加以拓展,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际进行良好的结合,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而新教材的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为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知识点。特别是初中学生,稚气未脱、活泼好动、热情开朗、敢想敢做,新课改使得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美术课堂真正地成为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参加新课改以来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空间知觉能力还没有得到完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直观性、形象性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美感。在《面具设计制作》一课中,我设计了用中学生感到新奇而又喜闻乐见的头插彩色羽毛的“印地安人”和动漫人物“火影忍者”这两形象导入新课,一改平时稳重的角色定式,亲自头戴面具,让自己更像活泼风趣的引路人。具体做法是:师:“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闭上了么?”教师创设悬念,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时教师头戴“印地安人”的面具。“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我是谁?”学生们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大声回答说:“酋长!”“印地安人!”师:“老师怎么成了印地安人了?”学生迅速、自发地观察思考。接着教师又换上动漫造型的面具:“请同学们再看看,现在我是谁啊?”生:“火影忍者!”师:“老师为什么又变成火影忍者了?”生:“因为你戴了他的面具。”师:“哦,原来是面具造型啊!同学们说好不好玩?这些造型有意思么?”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个面具,并戴上它表演节目好不好啊?”生兴致勃勃地齐说:“好!”师:“我们将评出‘最佳设计、制作小组’和‘最佳表演奖’并颁发奖品。”听到这些话,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看到讲台上教师精心制作的面具,个个跃跃欲试,气氛热烈而高涨。这个简短而有趣的导入,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设置悬念,让疑问领航,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认识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而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因此教师应适时设置问题悬念情景,紧扣学生心弦。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格尔尼卡》作品的欣赏中,学生需经过课前的资料搜集及课堂上的自主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画家、作品风格、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方面将画面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交流问题,活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如:作品中的“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了什么?“手持油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等等;另一方面从艺术语言、构图特征等入手提出问题,理解美术作品,掌握美术欣赏的思维方法,提高审美素养,问题的设计如:为什么毕加索用的是黑白处理方法而没有用彩色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构图上为什么不用古典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使学生很快在紧张而又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欣赏了作品、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素养。

三、多种学科间的知识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美术课中可以结合音乐、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建立三维课程结构。并且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的《艺术表现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欣赏.评述)一课时,在讲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的艺术形式及运用的艺术语言时,我让学生们在结合图片的同时翻开同一册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上正好有两篇相对应的课文。我让学生们朗读描写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段落,这样学生从直观、客观,具象、抽象两方面进行理解认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文学和美术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美来感染我们的,所不同的是,文学通过“词”、“句”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而美术是通过色彩、线条、造型等艺术语言来表现的。这种以美术为主体,多学科间纵向联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美术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建议,评比过程我主要采用三种评价方式,一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自评,二是让学生之间的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相互的评价中有所收获。当学生评价一张作业时,往往只会单纯地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这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谈谈,如果让他去完善这幅作品,他会怎么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评价,引发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美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具有某些长处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空间的学生都应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到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就成为必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的课堂教育模式所反馈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潜力,及时以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扬长避短,肯定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摒弃了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产生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不但不会削弱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良好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整合了社会生活情境和审美意识、人文意识、技术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参考文献:

古典美术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范画选取;盲点;对策;提升

美术教学不同于别的学科教学,它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而范画教学是直观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其特点就是展示范画给学生以直观的艺术影响,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好的范画好比一盏引路灯,一块抛砖石。

“范画”指的是什么?它通常指同龄人作品,经典名作和教师示范或演示。范画选择的范围很广,既可以在教材课本中选,又可以在网络上找。因此,选择好的范画对范画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探讨如何精心挑选“范画”,使“范画”真正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师选取范画存在的盲点

在我们日常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选范画的途径很多,可以在教材中,也可以在网络上找,但是只要我们稍有疏忽,范画就会在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案例1:笔者在一次执教《图像与眼睛》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具象艺术作品的魅力,我找来了大量的范画作品,有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安格尔的《贵妇人像》、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罗中立的《父亲》等,当一张张范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竟然反应很冷淡,没有被这些作品中形象的真实描绘所感动。

究其原因我所选的范画的内容不但缺少生活气息,离学生太遥远,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受不到事物的真实性,而且不够新颖,缺乏感染力。

2.样似理解,实则混沌

案例2:笔者在执教《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选取了教材中五代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请学生仔细赏析作品,简单说说画家通过精心描绘这些人物想表达什么,结果学生经过相互讨论,发表出的看法让我吃惊,好多学生连主人公是哪一个都找不出,有的说是坐在床榻上穿红色衣服的那个,有的说是坐在琵琶女旁的那个宾客,想让学生说出作品的大致意思是难上加难。总之,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描写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学生能明确说出作

品的中心是真实记录南唐时期上层人物奢靡的日常生活。

笔者归其原因是我所选的范画不完整,不够明确,因为这幅作品没有完全表明原作创作本意,又因为作品中人物数量多,情节又复杂,如果仅从一个局部去欣赏是很难体会出作品真正的含义的,所以,必须选取全画,并辅助社会背景文化,如插入一些有关视频,先从全画整体观察,再局部欣赏,这样总分总地欣赏,学生自然就看出画的本意,而且还让学生从中学会一种观察方法,先整体再局部,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地把握中心。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案例3:如,笔者在执教《原始人的创造》这一课时,为了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选择用教师的示范为范画来启发学生,期间我比较具体地画了一只彩陶瓶,不但示范了如何把握瓶的形,还示范了不同线怎么组合装饰,从头到尾边画边讲解,一直到彩陶瓶画

完为止。结果学生在实践创作中,表现出的作品大都以我的示范为

模具。

笔者觉得示范性的范画固然有它的优点,能及时地启示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但引导过度时反而适得其反,教师的启示成了学生的模具,变成了限制学生思维的桎梏。

二、突破范画教学盲点之对策

上述列举的一些现象基本上每个美术教师都会遇到,这些问题是范画与教师、学生、课堂之间无意中生成的。因此,每一位美术教师,首先要正确选择好范画,才能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1.择其所好:感知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范画选取必须针对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向,结合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来选择。

针对“案例1”这种情况,笔者在上《图像与眼睛》这一课时,讲到具象艺术的“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笔者从课外找来美国雕塑家汉森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不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而是用一种新型塑料或玻璃纤维作为材料,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而成的,使人感到的形象是真人的翻版,几近达到了乱真的程度,这种逼真的形象往往能给欣赏者留下十分强烈、难忘的印象。当作品一展示出来时,所有学生都以为它是相片,当被告之这是雕塑作品,而且是以现实生活中真人为模特创作的时,全班学生都发出感叹声,感到太逼真了。当然学生对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理解也不言而喻。

2.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要的信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师还需用丰富的学识去指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相应的知识。”因此,笔者熟读教材,发现现在教材中选的范画图片内容种类繁多,但不够全面,需要教师自己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选取一些重要范画,尽显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针对“案例2”这种情况,笔者在执教《人间生活》时,先从课外选取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全画,先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完整欣赏一遍,学生初步对作品有个大的轮廓,为进一步理解画的含义,再选课本中作品局部一和课外的作品局部二,通过两个局部片段进一步赏析,对作品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作品从表象看是描述主人公奢靡的日常生活,实质是反映五代时期的社会风气,为再次感受画家的另一高明之处,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来两个片段中主人公的表情,把主人公脸部放大,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画作的精致细节,明白主人公真实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在感受画家高湛技艺的同时,又更深度地理解作品中反映出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通过这样选取有代表性的范画,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直观掌握作品中最重要的信息,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欣赏,感受作品的更深内涵。

3.举一反三:提炼教师示范的要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与演示是范画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和实践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的正确性。所以,合理示范或演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是挖掘学生聪明才智的有效途径之一。

针对“案例3”这种情况,笔者执教《原始人的创造》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以“生命”为主题,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条组合,创作一只彩陶罐,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创作前,我先选择几种与主题有关的一些元素,再利用这些元素进行简单合理组合,没有进行过多演示。重点让学生明确事物组合的规律和程序,突出方法和要领。

三、提升范画选取策略――避繁就简,化难为易

在我们美术鉴赏过程中,总会涉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例如,对一些现代绘画风格的理解,教师如果选取的范画没有关联,而是零散的、孤立的,那么要理解难点知识就十分困难或十分繁琐,师生难以走出“困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绕道而行”的方法来选取范画,避繁就简,化难为易,轻松地将学生带出“困境”。

1.选次序性范画,让学生轻轻松松消化

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新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美术基础和美术素养不同,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范画时要有次序,要有针对性,不能一视同仁,要先选简单、易懂的范画,让学生吃得消,然后选层层加深、有一定深度的范画,让学生吃得饱。如,在《原始人的创造》这一课中,其中有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用线来描绘出漂亮的彩陶,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能让学生轻松地表达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笔者事先准备了三张既有递进又有紧密相连的范画,先展示只有直线和曲线分离再组合的范画,再展示曲线中包含直线组合的范画,最后展示各种线条有机组合的范画,这样有次序性地引导,让学生心领神会,既让学生明白线大致可分几种类型,又让学生慢慢懂得线可以变化成无数种。随后,学生得心应手地用各种线条画出了他们不同的感觉,有活泼的、严肃的、宁静的等不同气氛的得意之作。

2.选对比性范画,让学生简简单单理解

在实际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总会涉及部分美术基础知识,像一些形式美的法则、构图等,教师如果仅展示几种正确的范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展示出有错误的几种范画,两种范画相互比较,学生对范画中的正确与错误认识明确,就会过目不忘。比如,在理解绘画构图的基础知识教学中,笔者事先准备好一组由学生创作的同一物体不同构图形式的范画,上课时全部并列张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构图,如物体画得太大,画面显得拥挤;物体画得太小,画面又显得太空;物体画得太高、太低或太偏,画面又显得不平衡;教师利用多幅范画对比,择优汰劣,直到剩下比较完美的几幅。这样做,一方面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让学生在教师胸有成竹的展示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优”和“劣”有一个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3.选多元化形式组合的范画,让学生顺顺利利破解

范画呈现的形式要因课而多变。现在的美术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大部分教学采用图片范画或视频范画来展示,但是有时有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灵活选用多元化组合的形式范画,使学生能顺藤摸瓜破解疑难点。例如,在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之前,学生一方面认为立体主义就是描绘得立体,是一种三维空间,另一方面学生无法看懂毕加索笔下支离破碎的形象。笔者起先选了安格尔的古典主义作品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学生只能感受到立体主义夸张变形的特点,但感受不到毕加索用散点透视来表现最完整的形象。通过这样多元化呈现方式,不但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立体主义风格的特点,而且潜移默化地开阔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视野。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对如何选择范画的点滴感受。因为合适的范画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要用心选择范画,突破教学实际中存在的盲点,使“范画”在教学中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舒承智,符辉.艺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