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疗养院环境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运用景观来促进康复并不是现代的发明,也不是源自单一文明,而是在众多文明中都有悠久历史。
20 世纪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 Nature)一书中,介绍了自己肺结核好转的经过,正是在阿尔卑斯山明媚的阳光与优美的风景中疗养而康复。“我的这段经历加深了我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材料,它说明: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都是起作用的。”
这些实例向现代医疗哲学提出疑问,使医治者将目光重新转向了人与环境,他们相信在健康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强有力的联系。自然景观的健康效益,在西方国家已推广至医疗护理、康复疗养机构,成为提升健康的新思想,验证了医疗护理机构外的自然景观对康复者的身心具有加速恢复的作用,园艺疗法更进一步以患者参与户外植物种植作为康复治疗的研究。
康复疗养空间景观的设计以为患者提供缓解压力,有助于康复为起根本出发点,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供其放松,早日康复的场所。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研究和分析使用者受不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研究康复疗养空间使用者的心理行为需求。据此可以改善、提高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最融洽的程度,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想要创造上述场所景观,首先必然是要对康复环境景观的主体使用者(包括患者,医务人员,探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行探究,对在景观中所涉及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 Ma-slow)在 1943 年发表的名著《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通过“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等基本假设得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类的各种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只有在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追求另一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普遍的意义自然也使用与医疗康复景观。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满足使用者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将马斯洛的人类五种基本需求运用到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可以分别针对患者、探访者与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逐步递进地来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
对于康复空间景观来说,保证人停留的休闲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而影响人们是否停留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户外空间的大小。空间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对于使用者来说,过于关阔空旷的空间让人觉得满然并且缺乏安全感,对于医疗康复景观来说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与之相反的是,如果空间过于狭小封闭,使用者则很容易尝试压抑恐惧之感,甚至因为使用空间的狭窄而不得不离开。只有设计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环境才能让使用者感到放松,舒适,愉悦的感情,这些感受也就反映出人们对于该空间环境的认可,建立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在医疗环境空间设计中,应该创建具有不同功能和空间的大小的环境景观,同时应该建立尺度适宜空间和主题内容不同的空间,建立一个亲切愉快的人性化的医疗景观。
人有看与被看的行为习惯,医疗环境中患者的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可能行动不便、活动受到限制,更加需要观看外界景物及人群活动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康复性空间中引入足够的视觉、兴趣焦点,可以使使用者有景可观、有物可看,为他们提供视觉欣赏或充当行为媒介。
视觉焦点或主题元素的设置,可以增加空间的吸引力,使各种不同人群或活动有机会融合在一起,丰富空间内容,创造相互交流的话题,为开展活动及促进交往创造了机会。可以根据空间的特征、功能及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视觉、兴趣焦点,创造或动或静的空间,不同形式的兴趣焦点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空间主题,如利用喷泉作的空间层次设计,创造出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等多层次空间,给使用者提供各种选择,满足不同的空间体验与感受。此外,要有满足使用者各种行为需求的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创造不同大小、形状、功能、特征、色彩的空间,不同的领域空间满足不同的空间功能与使用对象。在康复疗养空间中,提供多样化的的功能空间有利于患者根据自己的角色和需要选择安排自己的行为,形成稳定有秩序的生活。
因此在康复性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设计多种类型的功能空间,明确空间的功能定位,从而有助力于患者的自我定位。如柏林海德威苏疗养院,设计了李树庭院、桦树庭院、柏树庭院、花卉园等特色花园,并通过合理的地形组织将各种不同特色的体验花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花园庭院都独具功能与特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活动空间
使用者在户外空间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产生交往、参与活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在康复性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空间变得使人愿意停留。设计时要认真考虑空间的位置、形状、尺度等因素,创造出符合使用者心理行为需求的空间环境,以适宜的空间设计支持使用者的心理行为习惯,使使用者愿意停留其间,从而实现交往。
在户外空间中,人们往往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既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参与又可以获得安全感,如凹入的小空间、有植物保护的空间、背靠景墙的空间等。此外,由于边界效应,在户外环境中,小群体的活动总是从空间的边界逐步扩展开的。如果边界空间能吸引人,空间特性适合于小群活动,空间大小与人的密度合适,这种边界空间就会很吸引人停留。尤其是在交通与休息无明显区分的空间,应特别注意利用空间边界的“凸出凹进”以吸引人群停留,为需要逗留的人提供满足需要的小空间。因此,在处理边界空间时,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些凹凸变化的空间,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使用者逗留并产生交往。为兴趣焦点,可以创造欢快、热闹、清新的空间氛围;而利用植物作为兴趣焦点,可以创造安静、悠闲的空间氛围。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居住环境;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保健,不断增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面对当下的“银潮”,传统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再适合老年人居住了,我国相关的研究者也一直在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本文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1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结构的影响下,社会养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潮流,养老院的接受对象已经不再只是孤寡老人,还包括子女无法照顾的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之地已经从家里转变成养老院或老年性质的生地交流或相互照应,并不是孤立建立。而对于老年人而言,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也就是具有齐全的医疗设备以及周到的社区服务,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中,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已经出现了2个极端,一个是设计成类似宾馆的形式,另一个是设备质量以及环境太差,致使很多老年人都无法安心居住[1]。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老年疗养院、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住宅等不同种类的老年居住环境都在飞快地发展。
2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特点
人们在步入老年后,自身的心理与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包括生活结构、心理功能特征、身体机能等方面。相关的研究人员针对老年人不同的老化程度以及生活能力,将老年人分成3种类型:介护老年人、介助老年人自理老年人,这3种老年人的变化规律是,自理老年人———介助老年人———介护老年人,因此,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变化形式。老年人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身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如穿衣、洗澡、视觉、听觉以及感觉等方面。人体机能在开始老化后,行走会出现障碍,步距也会缩小,可能会需要扶手、拐杖等帮助,甚至是轮椅,因此,老年人也开始恐惧上下楼[2]。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恐惧感、黄昏感、孤独感、以及失落感等,老年人更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以及社会的关怀,更渴望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喜欢安静、喜欢阳光、喜欢更多的温馨。
3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3.1居住环境内部的适应性设计
3.1.1要符合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方式:习惯一次性买很多的粮食在家里储存以减少来回搬运的次数;对于晚辈送来的保健品、营养品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必须预留充足的储备空间,尤其是粮食存放的环境,一定要设计成防潮、防虫、安全卫生、方便取用的。有些老年人喜欢坐在温暖的窗户旁,可以看电视、读报、晒太阳。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必须在窗前预留充足的空间设座,尤其要注重窗户开关的方向,以保证老年的人身安全,防止出现开关不便或磕碰的现象[3]。3.1.2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与生活习惯。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合理安排居住空间,确保老年人在居住时更加安全、更加舒适。对于老年人而言,身高都比较矮、行动能力也比较不方便,导致自身的可操作范围也就变小,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考虑这些细节性的范围。尤其是厨房台面的高度,要保持在80cm,而使用轮椅的老年人要保持在75cm以下。老年人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还有暖瓶,因其具有高温、易碎等特点,为了安全应将其放在60~80cm的高度中,尽量远离台面。3.1.3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喜好以及自身的操作情况,而那些容易眼花缭乱、易碎伤人的玻璃不适合出现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中。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喜欢中暖色系的颜色,或者中高彩度、高明度的颜色也可以,因此,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中,室内的色彩要尽可能地保持和谐明亮的色调[4],在合适的位置上增添鲜艳的色彩,令人振奋。室内的主色调不能是深色或浅色,会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打扫,在居住环境的外墙上铺上红色的砖面,老年人会感到温暖亲切,以此消除老年人寂寞、恐惧的心理。
3.2居住环境外部的适应性设计
3.2.1要符合老年人的交往空间。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以及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自身的交往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导致老年人常常会感觉到很寂寞、很孤独,更希望与人交流,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的交往空间[5]。可以在住处的茶室、餐厅以及小卖部等位置,建立凉亭、座椅等,供老年人之间交流;还应鼓励儿童、青少年与老年人尽可能多的沟通,使老年人也能与时俱进,融入社会的发展中。与此同时,在老年人居住的绿地处,也可以建立一些富有深意的桌椅,给老年人或残疾人更多的交往空间。3.2.2要符合老年人的娱乐空间。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为老年人的晨练、健身场所等预留一定的空间,使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区与室内活动区可以密切相连,不但可以提高使用率,还可以保证老年人的人身安全[6]。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还要留有适当的尺度与空间形态,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小尺度的私密交流空间,还可以确保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庭院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朝向等问题,确保老年人不受日晒与强风的影响,色彩的搭配也要富有生气,可以多建设一些轻便的桌椅、花架、水池、以及树阴等,进而更好地进行娱乐。3.2.3要符合老年人的休闲空间。对于老年人而言,更加渴望与大自然密切地接触,渴望融入大自然的变化中。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可以在附近建立一些自然景区以及花园等,使老年人可以更加方便地散步或者观赏,这也是老年人理想中的休闲场所。花园可以建在与人们日常活动相近的位置,或者参照老年人的交往空间与活动空间,而自然景区可以建在远一点的位置中[7]。在老年人的住所附近建立一片园艺种植区是相当重要的,老年人在适当的锻炼后,还可以种植一些花草,享受乐趣,陶冶情操。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上要考虑多方面,如老年人的个人爱好、个人习惯、生活起居、日常事务以及娱乐活动等,不但要保留传统生活方式,还要延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时间。面对当下的老龄化社会,我国必须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训或经验,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为老年人设计出更加适合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杰,MarkW.Rosenberg,程杨.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与机构养老意愿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3)
2刘一伟.互补还是替代:“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基于城乡差异的分析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6(4)
3郭亮.老龄化住区现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虎坊路小区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5)
4詹运洲,吴芳芳.老龄化背景下特大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策略探索———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1)
5于一凡,贾淑颖.居家养老条件下的居住空间基础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5(3)
6谢波,魏伟,周婕.城市老龄化社区的居住空间环境评价及养老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5(9)
关键字: 建设标准回归自然人性化理念先进的设施知觉环境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H0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环境的要求亦越来越高。现代医院建筑 “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满足病人病理、生理、心理的需求,尊重病人隐私,满足医疗流程,控制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等,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性化的体现。
一、建设标准
我国在1996年卫生部编制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规定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为64~60m2/床。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床均建筑面积偏低。从当前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院要求的良好医疗环境和日益发展的医疗技术的需求。为此,国内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卫生部制定了地方医院建筑标准。如上海市卫生局在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市市级医院基本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新建市级医院床均建设用地的指标达到110~130m2/床,新建医院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5%。这样,首先从面积上给现代医院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回归自然
中国人自古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回归自然在中国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已经超乎了寻常的意义。比如,室内外绿化,景观小品等。有资料表明“如果病人可以从他们病房的窗户看到室外园林中的树木比他们直接看到砖墙,需要的药品少,而康复速度却能提高”。为给病人提供一个相对温馨,轻松的医疗环境,笔者认为设计师在进行总体规划时为病人应留出一片绿地,做成花园,这个花园就成为了病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这里他们能感受到阳光,雨露、蓝天和绿地。单体应采用“共享空间”的设计手法,结合室外的花园庭院,将室外景观引入建筑内部,让绿色融入建筑,让病人融入绿色。
回归自然还体现在用地的选择和总体布局上,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地处上海市繁华地区,空间狭小,严重妨碍了医院的发展。为了适应持续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的需要,整体迁建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从原有占地19110 m2的地块迁入浦东后,基地面积达106560 m2(床均达178m2),新院区绿化率达到45%。此医院采用集中式布置,主楼地上六层,群房地上一至二层。景区空间设计优美,新院区内保留和改造了自然河流是景观设计的核心,主楼南侧的群房屋顶绿化与整个园区的地面绿化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现代医院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三、人性化理念
“以人为本” 是现代医院的设计宗旨。医院的建筑和设施应该处处为病人着想,适应病员的病理、生理和心理需求,尊重病人的隐私,方便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进行建设和配置。病员使用的公共空间应宽敞明亮,有诸如亮顶,楼梯、回廊、植物水景等构图丰富,充满生机的高大中庭,形成现代医院空间组织的中心。另外,运用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室内环境设计,避免产生单调乏味甚至冷冰冰的室内空间环境。在色彩、装饰、材料、灯光、音响、视听等方面精心布置,创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以达到舒解病员紧张心情的目的。如有条件应尽可能将室外景观与室内环境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多层门诊部应设分层收费记账及分层药房,最大限度地方便病员就近付费、记账和取药,避免重复往返。医技科室的功能检查,门诊手术等尽量与使用机率高的门诊科室同层或就近布置,方便病员使用。有的大型医院门诊部按科室在候诊区设置挂号、收费和药房,最大限度地方便病员。充分尊重病员的选择权和隐私性。
护理单元是组成病房楼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现代医院重要人性化的体现。比如:在一个护理层有两个以上护理单元的时候,同科单元同层布置,利于人员床位的相互关照调剂。外科系统的单元最好能与手术部同层或临层布置。病室应有良好的朝向和视野,主要使用房间应能自然采光通风。
此外在医院设计中,除设置公共的残疾人卫生间外,我们可以在自带卫生间的病室中,对卫生间进行切角处理,一方面让护士更利于观察病人,另一方面就是给轮椅使用者,创造了良好的行走空间。总之,这些都是从方便病人的角度考虑,体现了中国现代医院的人性化设计。
四、先进的设施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设计人性化理念的指导下,医院的设施是否先进也已经成为现代医院是否人性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越来越严格的洁污分区、分流和消毒净化等越来越广。对此我们必须合理组织流线,严格明确洁污分区。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编制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以及2002年由建设部正式颁发的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要求各医院根据不同的手术范围设置不同的净化等级。
五、知觉环境
人们的心理愉悦感是在生理舒适的前提下产生的,生理舒适则源于知觉环境的优化,在现代医院设计中,从较为明显的方面主要有色彩、音响、气味等。
一:色彩的功能特性,加以正确运用,有助于缓解疲劳,抑制烦躁,调节情绪,改善机体功能。美国色彩学家吉伯尔(W,gerber)认为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手段,可用于治病,因为每种色彩都有其电磁波长,并由视觉传递给大脑,促使腺体分泌激素,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比如浅黄色对高热病人有退热作用,寒病患者则宜于暖色调环境。狂躁病宜于冷色调,抑郁症宜于暖色调。色有轻重之别,明度高者轻,明度低者重,彩度低者轻,彩度高者重)因此医院中的重型,大型结构物和医疗设备都漆成浅色调,以消除笨重感。除有医疗功能的专用空间外,一般大面积的色彩宜淡雅,宜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调和色,建筑群体色彩应统一协调形成基调。
二:音响能影响病人的主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病房过分寂静,容易加重病人的孤寂感,过分喧闹会影响睡眠和健康。适度悦耳的音乐,可以调节病人与环境的关系。我国长沙马王堆疗养院1984年建成音乐疗法病室。1975年7月晚年的白内障摘除手术,也是在“抑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满江红”乐曲中完成的。医院噪声则是指人们所讨厌或对别人造成干扰的声音,是噪声还是乐音因人因时而异。
三:医院的嗅觉环境: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香气确能影响人的精神、情绪,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前苏联塔吉克共和国曾建成一个香花医院,临床实验表明15种香气对心血管疾病、气喘、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等患者有铺助治疗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医院往往产生多种不良气味,使病人难以适应,常引起厌烦、恶心、呕吐等反应,从而影响食欲和睡眠。欧洲在研究在空调系统中输入香气,创造香味空间的可行性。这为改善和香化医院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如能通过医院的生态绿化环境达到净化、美化嗅觉的目的则更具可持续发展意义。
六、结束语
医院建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类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设计理念浪潮高起的今天,人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医院应配有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作为设计师或者是其他相关人士,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健、康复环境。
参考文献
[1].罗运湖.作者《现代医院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陈惠华,肖正辉.作者《医院建筑设计与设备》.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总平面设计;规划建设;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 TU2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69-03
总平面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开端与门户,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与灵魂,即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局或城、镇规划建设局批准的用地范围内,根据上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把建设物、构筑物、交通运输、各种场地、绿化设施等,在平面图上进行合理、协调地规划、设计与布置,使一个工程的各个项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满足人民生活、休闲、政治等需求。成功的规划设计也是城市面貌的绝佳的体现。
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总平面设计从报批流程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总图规划及单体方案设计,此阶段是规划部门对于开发项目的整体把控,经审批后规划部门会批复此项目的规划意见复函,设计可以进行单体建筑深化设计。第二阶段是复函批复后进行人防、绿化、交通、建委等部门对于规划总平图的深化设计。第三阶段是施工图完成后,设计进入总平面消防的报批阶段。第四阶段规划许可证总平图。
第一阶段的规划方案报审需设计提供规划总平面图及单体建筑方案图。规划方案总图设计中的基地总平面设计是总平面初期设计较重要部分,也是规划总平面设计的开端,应以城市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为依据。设计中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定节地、节约、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空间,并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在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总平面设计以当地规划部门编制规划意见书为设计依据,意见书中会对建设用地,规划单体设计要求、环境设计,绿化设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要求。
1 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即对拟建规划用地概况的要求,主要包括,建筑用地位置,范围、使用性质,总用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代征城市公共用地等。
建筑用地位置及范围、是由规划部门提供的各种界限范围,其中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其中北京常用的为前四种。
用地红线内规划部门还会对建筑的基底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做出明确要求,即建筑控制线。设计中常常会对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及建筑控制线的概念混淆不清,用地红线是对建设单位可建设使用的用地范围的限制,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使用范围,有时用地红线就是道路红线,而建筑控制线既是用地红线内可建设建筑单体的基底范围控制线。北京建筑设计细则中对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用地红线上空的做出相应规定,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一层以上出挑是否可以突出建筑控制线并未做明确规定,各地规划部门可能把握尺度不同,建议当遇到特殊情况请设计单位建议建设单位及时进行规划咨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规划总用地面积以规划钉桩图面积为准,其中包括总建筑用地面积、代征城市公共用地(代征道路及代征绿化),为保证城市绿化景观需要,规划部门会在用地面积内划分一部分代征城市绿化带,此区域不属于建设用地范围,不允许建设单位新建建筑物,可以允许地块内必要管线通过,一般此区域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施工。开始规划总图绘制时,一定严格按照钉桩坐标点输入,绘出建筑用地红线、代征道路及代征绿化范围,并插入现状地形图,核对用地范围内是否存在其他市政不可拆改的建筑及道路,如非拆改的公交车站等特殊建筑,及时提醒建设单位与规划沟通处理,以免对规划方案及建设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 规划建设用地使用性质
拟规划建设用地使用性质主要是对地块内建筑单体的使用性质及使用年限的约束,不同使用性质相应使用年限是不同的,国家规定居住用地性质为居住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土地出让最高年限70年,商务办公、工业、科、教、文、卫、体等土地出让最高年限50年、商业金融、娱乐、旅游等土地出让最高年限40年,规划区域内可存在多种使用性质,每种使用性质地块应分别独立设置,地块以区域红线划分存在,每个地块都具有独立的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要求,不可混合使用,例如商业金融、办公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可出现居住使用性质的建筑等。
3 总平面规划建筑设计要求
主要是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单体在用地总体规划中位置及布局的控制,其中包括地块容积率、建筑限高、空地率、绿化率、首层退线、道路交通及机动车出入口、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层数等,现以北京市居住区为例将以上控制指标部分总体考虑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3.1 竖向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建筑限高是规划部门依据地区总体规划对建设地块建筑物竖向高度的控制,不同地区建筑高度计算也不同,设计经常使用计算规则:平屋顶建筑按建筑外墙散水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一般以屋面下檐口计算建筑高度。屋顶坡度大于30°时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楼梯间、电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25%,不计入建筑高度内。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净空高度限制也有相应的规定。
3.2 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主要受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的影响与制约,设计中主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3.2.1 防火间距。建筑必须满足的消防间距,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突出的部分外缘算起,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注意规范中对一些特殊情况的注解,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类似情况,很好利用会解决很多规划设计中的难题。
3.2.2 日照间距及建筑间距系数。主要是保障一些需要较好日照要求用房的日照标准的需求,主要包括如下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用房、小学、中学的普通教师、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老年人的居住建筑、托老所的居室都为有日照要求的等,规划总平面设计中需要对以上性质建筑位置择优考虑,进行平立面进行日照分析,满足相应的日照时限要求,并须在规划方案报批时提供该地块及相邻受影响地块的日照分析报告,以满足区域内生活质量要求。
北京地区对日照标准做了如下规定:①住宅每套至少有1个居室、4居室套型至少有2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规划部门通常还会同时要求以上房间还必须同时满足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的要求,根据以往日照分析经验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比大寒日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更难满足)。②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老年人及残疾人住宅的主要起居室和卧室、医院及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等建筑日照要求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中都做了相应规定。
日照标准需要利用日照软件进行日照分析来实现,计算时应注意如下:日照标准日定为大寒日及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带大寒日采用8:00~16:00,冬至日采用8:00~16:00(真太阳时),计算大寒日时,应设置最小连续日照时间为5分钟,冬至日应设置最小连续日照时间30分钟,扫掠角12度,日照时间计算起点指距室内地坪0.9米高的外墙位置(含保温层及装修层),计算过程中时间精度和输出结果精度应该为分,输出结果应将真太阳时转换成北京时间,通过计算结果来判定拟规划居住建筑是否满足日照要求,对于特殊部分可进行立面日照分析,更准确直观一些。
北京建筑间距规定的系数要求:主要包括板式、塔式及多塔建筑及多塔建筑群等;板式建筑指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2倍以上的建筑;当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正南正北时,建筑间距最小系数1.7:塔式建筑指长高比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的各朝向均为长边。单栋塔式建筑遮挡建筑(两侧无其他遮挡建筑时)对日照比较有利,遮挡面积较小,与北侧居住建筑的建筑系数最小可控制在1.0,不会对被遮挡建筑造成遮挡。
相邻多栋塔式建筑如果之间间距等于或大于单栋塔式建筑长度时,在该间距范围内无其他遮挡建筑,其间距系数最小可控制在1.2。相反塔式间距小于单栋塔式建筑长度时,在该间距范围内无其他遮挡建筑,其塔式居住建筑长高比的长度,应按各塔式居住建筑的长度和建筑之和计算,也就是多栋塔式建筑遮挡效果以等同于板式建筑的遮挡效果,根据群体不同的长宽比,采用的间距系数也不同,长宽比1.0以下,等同于单栋塔式建筑,间距系数为1.0,长宽比1.0~2.0时,间距系数1.2,长宽比,2.0~2.5时,间距系数1.5,长宽比2.5时,相当于板式建筑,间距系数1.7。
北京规划部门一般规定居住区日照必须同时满足住宅居室及公共服务项目居室部分日照标准及北京建筑间距规定的系数要求。
3.2.3 卫生间距。即居住建筑相对两可视面(窗口距离)大于等于18米,如不满足要求时,采用有效遮挡措施避免对视,总图标示出来规划部门也是认可的。
3.3 居住区内综合技术指标:综合技术指标是规划总图设计中非常重要部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3.3.1 综合技术总指标。包含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配套设施用地,通常情况下总指标中只体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其余用地面积在地块分指标中体现。总指标还包括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和地下要单独统计)、住宅建筑面积、公建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总户数、居住总人数、户均人口、人口毛密度、机动车停车数量及非机动车停车数量等。
3.3.2 建筑容积率。指建筑用地内建筑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应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来确定,在具体设计中计算容积率一般都是用地上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来计算,也就是规划部门对于地下建筑面积不予与明确的约束,可根据建设单位的具体使用需要及投资情况来确定地下面积的数值。
3.3.3 建筑密度。指用地范围内各类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建筑密度是反映建设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3.3.4 绿地率:。指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用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地下设施顶板上部至室外地坪覆土厚度达3米(含3米)以上,其绿化面积可按1:1计入该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指标;覆土厚度达1.5米(含1.5米)以上,其绿化面积可按1/2计入该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指标。绿地面积计算时建筑首层外墙1.5m范围内、道路路缘石外1m范围内不计入绿地范围,对其它围墙、院墙绿地范围可算到墙脚、汽车坡道出地面部分算至坡道挡墙外1m处、覆土绿地部分要注意其与实行覆土绿地接壤的部分,不被建、构筑物围合(其开放边长应不小于总边长的1/3)。道路小于4m的可以不退线1m,按道路边缘计算绿地面积,人行道及硬铺休闲广场不计入绿地面积,符合公园规范要求的游憩小路可计入绿地面积。
以上为规划方案设计中的一些主要的限定性指标,满足以上各种规划要求做出项目的规划方案阶段的总平面建筑布置图及方案报批图纸,北京地区规划方案报审要求总平面提供如下表格内容:用地指标表、用地平衡表、区位图、技术经济指标表、建筑单体一览表、图例及设计说明等。
用地指标表:主要是表示项目用地范围内总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代征道路、代征绿地等面积,此部分数值由规划部门在选址意见书中提供。用地平衡表: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指标数值,包括建筑占地面积、绿化面积、道路广场面积及其它面积的数值及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以用来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用地的平衡关系,规划可根据此数据来控制整片地域的城市整体形象。区位图就是项目在城市中的位置,技术经济指标表:包括总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面积、地下面积)地上面积可由容积率来控制,地下可根据使用及车位需要由建设单位把控,如有特殊使用功能还需注明面积数(主要用于支付土地使用转让金需要)、建筑单体的栋数、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机动车停车位(其中地上、地下分开统计)、非机动车停车位等、如居住建筑还有住宅总户数、住宅总人口、户均人口、人口毛密度等,建筑单体一览表:包括各建筑单体建筑使用性质(地上、地下分开)、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地上面积、地下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还有户数)。
规划总图报审图纸部分中需要标注及标示部分主要是建筑单置(坐标点定位),楼号、层数、正负零标高、建筑高度、建筑外轮廓尺寸(一般标注保温外皮)等、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城市道路开口位置、并注明道路及开口宽度、绿化部分需填充并区分覆土绿化及实图绿化,此阶段需保证规划绿化率要求、建筑间距、住宅还需注明日照间距的系数等。
此阶段因处于方案设计阶段单体设计还未深化,面积指标还不准确,规划方案报批时地上面积经常会按照容积率计算的最大面积来控制、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率也会按照最低要求数值来报审,待进行绿化、交通报批时再进一步深化设计,前提是规划方案图中必须保证各种指标的可实施性。
项目总平图设计的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属于难度及技术含量较高阶段,也是依据规划条件方案创造的过程,是整个项目设计前期及精髓。第二阶段的人防、绿化、交通、建委等部门对于项目规划使用要求可实现性的把控,此阶段是在规划复函总图基础上对人防、绿化、交通的使用功能的拆分,以保证规划复函上各个指标的可实现性,是一个分布细化过程。第三阶段是施工图完成后,设计进入消防的报批阶段、此阶段总平面应注意建筑单体消防车道及消防扑救面的设计(一般情况此部分在规划方案阶段就应该按规范要求设计好),是消防部门对此部分的审批与核对,以保证园区内消防车的顺利扑救。第四阶段规证总平图,既是规划复函方案后经过人防、交通、绿化、消防等部门审批后及单体建筑施工图完成后的终版总平面图,此阶段总平面很重要,图纸中每个数据都将作为实际施工中的验线及规划验收依据,在实际施工时不可以更改(允许范围内的施工误差除外)。图纸指标中使用功能同样会作为建设单位支付土地使用出让金的重要依据,所以此阶段总图一定要慎重对待,保证每个细节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一、平面构成理论概述
平面构成不是以表现具体的物象为特征,但是,它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它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它以知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把自然界中的复杂过程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解、组合,反映出客观现实的运动规律。第二,它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作为构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物象都有自己的外形轮廓、内部结构、色彩、材质以及肌理等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同类事物中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这就是这一物象给我们的视觉传达出来的形态。形态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视物。所有事物的存在形态都可以归结为简单的点、线、面。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最基本的元素。对设计师而言,合理地运用点、线、面,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点”是最简洁的形态要素,是造型的原生要素,是构成一切形态的基础。几何学中所说的“点”只表示位置,没有形状和面积的大小。而作为造型要素的“点”则是一种能被我们所感知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大小、面积、体积、色彩、肌理和质感等,具有很强的视觉引导力。点的感觉与人的视觉相联系,依赖于与周围造型要素相比较,或者与所处的特定空间环境相比较,显得细小而被感知。“线”是点移动的轨迹。从直觉和理念来看,“线”又是面与面的交界,是点与点的连接。几何学中的“线”只有长度、方向和位置,没有宽度。而造型要素中可见的“线”是有一定宽度的,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线是由点运动构成的,所以,运动成为线的主要特征。线的两大基本类型是直线和曲线,它们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直线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具有阳刚、理性、明确和果断等特点;曲线则常与女性相联系,具有柔和、优雅、性感、丰富和含蓄等特点。“面”是由点的扩大、点的密集、线不沿原有的方向移动等形成的。面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最基本的形。在平面构成中,面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形状的实体。同时,面也是体的外表,具有整体感、充实感和空间感。它在闭合的轮廓线内,给人以明确、突出的感觉。
二、平面构成理论在家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家具造型是由抽象的、概念的形态构成的,它和几何学一样,最基本的、可见的形态因素是点、线、面。对家具设计师而言,巧妙地运用这些因素进行家具造型设计,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视觉效果。在家具造型设计中,柜门或屉面上各种不同形状的拉手、锁孔、锁型,沙发软垫上的装饰包扣、泡钉以及家具上的五金件和局部装饰配件等,相对于家具整体而言,都是较小的面或体,一般都体现“点”的形态特征,所以都可以理解为“点”。在家具造型设计中,可以借助于“点”的各种表现特征,加以适当的运用,能取得很好的表现效果,是家具造型中不可多得的具有较好装饰效果的功能附件。如密斯?凡德罗于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座面和靠背排列的包扣就是点的应用,除了在功能上起到了加固作用,而且也在视觉上形成了和谐、起伏的韵律感,兼备功能和装饰的双重效果,见图1。在家具造型设计中,“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决定着家具的造型,是家具造型设计的灵魂。不同的线形式构成不同的造型式样和风格。造型中的“线”指的是表面为线型的零件,板件的边线,门与门、抽屉与抽屉之间的缝隙,门或屉面的装饰线脚,板件的厚度封边条,以及家具表面织物装饰的图案线等。
钢管、钢丝、藤条、竹秆、木方材、木板条等材料在家具造型设计和结构设计中也属于“线”的范畴。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直线线材、曲线线材或者两者混合使用进行家具造型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如泊托埃在1950-1952年间设计的Diamond椅,通体都是线的应用,利用钢丝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通过扭曲、模压等方式进行椅子的造型设计,充分体现了线构成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见图2。在家具造型设计中,“面”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最基本的形。有了“面”,家具才具有实用功能并且构成形体。点的密集或扩大,线的聚集或闭合都会生成面。面在家具造型中的应用有三种:一是以板面或其它实体的形式出现而作为面;二是由条块零件排列而构成面;三是由线型零件包围而形成面。在家具造型设计中,恰当合理地运用不同形状、不同方向的面进行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式样、不同风格的家具造型。如乔治?尼尔森于1955年设计的椰子椅(Cocnut)就是面形式的应用,简单的几何形椰壳围合成椅面,彰显了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见图3。
三、平面构成理论在北欧现代家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北欧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童话,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家具。北欧的家具设计是国际现代家具设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引领着世界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潮流,指引着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方向。北欧家具以简约著称,注重流畅的线条设计,代表着时尚,回归自然,崇尚原木的韵味,具有现代、实用、精美的艺术设计风格。从构成学角度分析北欧现代家具设计,其中包含着构成学理论的方方面面,本文则以平面构成理论中的形态构成元素—点、线、面为例来剖析其在北欧现代家具造型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一)点的应用
“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果,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会更加突出;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小不一的点排列在一起也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感。点的构成分为等间隔、规律间隔、不规律间隔、点的线化、点的面化等形式。如图4是芬兰家具设计师约里奥?库卡波罗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普拉诺(plaano)系列多功能办公椅,体现了人体工学、生态学和美学的设计原则。其中,最吸引视线的是六个球形滑轮,它们相对于整个座椅来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点。六个点形式的均匀排列形成底部支撑面,既满足了基本的支撑和移动功能,又将视觉中心集中在此,真正实现了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美观大方的设计目标。
(二)线的应用
“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能体现速度感。垂直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线静止,有安定感;斜线飞跃,有动感;曲线优雅,但不安定;粗线稳重踏实,有前进感;细线锐利而有柔弱感。线的构成分为几何线型和自由线型,几何线型工整、古板、冷淡;自由线型潇洒、活泼、热情。如图5是丹麦设计师汉斯?维格纳于1947年设计的“孔雀椅”。“孔雀椅”来源于温莎椅,其主要特点是靠背的形状颇似孔雀开屏的样子。整体采用线材制作而成,并且运用了直曲线型相结合的方式。椅背外轮廓的大弧度曲线线材的设计打破了竖直细骨条椅背的古板,增添了活跃气息。形成孔雀样子的情节也是该设计中的一个亮点,规律而富于变化的情节设计不仅实现了形似孔雀,还达到了视觉与结构上的和谐统一。
(三)面的应用
“面”可以给点和线一个容纳的空间。单个点或是单条线永远形成不了面。面可以分为几何形面和非几何形面。几何形面具有单一、严肃和整齐的感觉;非几何形面具有多变、灵活和生机的感觉。面在家具造型设计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分为单独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种。图6是丹麦设计师维纳?潘东1962年设计的“潘东椅”,这是全世界第一张使用塑料一次性模压成型的S单体悬臂椅。它通体是一个单独的曲面,造型完美、结构合理、色彩艳丽,雕塑感强烈,将面的应用发挥到极致,成为潘东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现代家具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四)综合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点、线、面相互结合运用最为常见,它们之间的相互点缀和衬托能够实现家具造型的完美设计。如图7是汉斯?维格纳于1953年设计的“挂衣椅”,后背可以挂短衣服,座板竖起来可以挂裤子,座板下的三角形盒子可以放一些小物品,将实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挂衣椅”通体采用橡木制作而成,座面和椅背是主体,椅背不规则的面形式和后椅腿一气呵成,增强了座椅的稳定感。另外,椅背上线型装饰线的点缀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被认为是弯曲木家具的最杰出的开拓者。在他的弯曲木家具设计中更能体现点、线、面的合理应用。如图8是1931年阿尔托为疗养院设计的休闲扶手椅,座面和靠背由一块弯曲成型的胶合板制成,体现了对面形式的灵活运用;扶手和椅腿采用流畅的线形式而融为一体,传递出一种活泼、休闲的气息。这把扶手椅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制作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