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改革;发展的眼光

【中图分类号】G633.6

何谓创新意识,理论上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我想作为数学老师首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本制定一套完整的、完全适合学生学习的、能最大空间地给学生提供探究新知机会的、大范围地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思想模式。记得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可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创造动机。

正所谓“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学生只要具备勤奋的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作用,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与生俱来的,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好奇心要百倍的呵护,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求知欲就会逐渐形成。例如当你讲到一个定理的时候,你要引导学生怎样利用这个定理去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去找出能利用这个定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学生做到了老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为其树立信心。这样求知的欲望就会慢慢发展起来了。

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当一个人把求知当作自己的欲望时,他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他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其中获取知识,就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他所学的知识,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求知状态。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挖掘出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奇思妙解,使学生痴心于数的世界,唤起他们对数学的求知向往。还有教师在备课时,应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给学生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给学生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疑惑中积极探求,然后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学生培养求知欲创设情境。另外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只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让社会中充满奥秘的东西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在大环境的熏陶下,思路就能开阔,从而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发求知的欲望提高其创造动机。

二、培养创新意识还要唤起学生的好奇欲提高其创造的兴趣。

记得朱棣文教授曾说过:“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可见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事实上好奇心是万能之力,它能为我们打开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陌生、新鲜、神秘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的欲望。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要想唤起学生的好奇欲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本人在数学教学中采取的分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收到良好的效果。

唤起学生的好奇欲单单优化课堂结构还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能积极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进行大胆猜想,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从而产生持久的强烈求知欲,它会表现为“我要问,我要学,我爱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完成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其中获得知识的乐趣,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要使其保持觉醒的状态,教师应时时关注引起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关注令他们吃惊的事,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因为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长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让课上得有趣,对所教的知识让学生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加强其进行创造的兴趣,为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另外,教师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也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培养创造欲升华创造思想和情感。

创造欲如何去培养?课堂上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经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回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有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作为老师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能尽快地取得成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还要使学生意识到:要发展必须有创新,现在学习求新创异,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能很好地工作打好基础,为人类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只要有了这样的理想,在创造中就不会怕苦怕累了。良好的情感有时候是一种动力。

四、培养质疑欲增强创造意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特殊提出问题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的过程,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记得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营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外在表现形式。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去爱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仅仅晓之以理往往还达不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学习经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思想,探讨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一个导演、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使他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再次,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创设民主气氛的“开门锁”,诙谐的语言能够调节学生的疲劳和烦躁心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活,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创新的大门。

三、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培养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维。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紧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地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吃药与批评》……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丰富实践,增强信心,体会创新思维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究创新,感受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功。东汉科学家张衡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意思就是要多实践、多研究、勤探索。实践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亲身的操作、感受,积累直接经验,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天性好奇,加以鼓励,增强信心。

六、常换常新的评价更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不懈努力

一是真情流露的评价更能打动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二是建议性的评价更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三是多方面的评价相结合更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便于学生自我修正。评价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加强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也可为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供最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大胆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03)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3篇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学校举行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5-9,5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5减9得6,再用10减1得9,因此15-9=6,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想象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载体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5%,那么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五、诱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4篇

1 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内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 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4 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5 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提升策略

创新意识的提升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其意义在于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培养灵活多向的思维、求真尚美的数学精神以及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社会层面看其意义在于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现代中小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是对被应试“绑架”了的思维的解放。它不仅是对数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更是人们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中都会用到的思维武器。

一、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升基础

1.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创造力、创新意识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要求和规划自己的发展的精神态势[1],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属于心理品质的范畴;而创造力则是指人们在问题情境中,不墨守成规,灵活运用知识经验,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具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属于能力的范畴。由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有局限性,要求其在数学科学领域探索或得出新的成果、解决新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中小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主要指能用新的思维解决当前问题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在数学领域中其特指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和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则进行探究思考,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致力于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式。另外,创新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也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数学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建立在其他基本素养之上综合性更强的素养。它不仅仅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科技的改革发展、人类进步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其各部分都得到合理发展才能起到理想的实际效用,不然就会造成木桶效应。简言之,数学创新意识广泛存在,并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数学核心素养也有许多子结构,数学创新意识就是其中之一。2.创新意识的提升基础(1)以综合素养为知识技能基础。数学创新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它需要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运算能力等思维能力做支撑;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技能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入手,通过“裁剪”和“拼接”的转化思想来推出结论。推导求证这类知识点迁移的过程,于学生而言就是再发现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意识的契机,但是若没有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与基本的算数几何知识做基础,教学都难以开展,更别说发展创新意识了。(2)以兴趣动机为情感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理解)、好(喜爱)、乐(兴趣)是学习的三种境界,而创新意识往往只有在“乐”这个境界中才能充分发展。兴趣是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动力,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促使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意识的立锥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需要———想让自己是一名发明者、创新者、思考者。这种心理在小学生的心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否则,它就会因逐渐失去兴趣和激情而消失。”[2]传统教育中,兴趣和动机通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如今已逐渐转型成为教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是创新意识培养中的情感基础。(3)以学校社会为环境基础。人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时会觉得耳目一新,思维会更加活跃,没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是对创新意识的抑制。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多元性,适时更新教育环境(例如灵活多变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促发的作用,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条件

1.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1)依赖思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源丰富便捷,但是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则会让思想产生惰性,形成思维依赖。首先是对教师、教材的依赖。笔者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做他没学过的知识点的练习题被拒绝,理由是“没有学过,所以我不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探究的动机,遇到这种陌生情况,就给自己找了个似乎合理的台阶,“将来老师会教的,到那时我就会做了”,这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依赖。其次是对教辅和互联网的依赖。遇到问题就条件反射似的四处查资料,以期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依赖思维会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需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3]依赖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道隐形的屏障,阻碍了学生进行创造探究的脚步,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帮助的平衡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摆脱依赖的习惯。(2)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指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4]数学问题是变化莫测的,当情境发生改变,定势思维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它阻碍主体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3)直觉顿悟思维。直觉思维指停止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去做其他事,一段时间之后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它与创新意识和定势思维都有联系,如果说定势思维对于顿悟起抑制作用,那么创新意识就起着催化作用。离开原有情景,换个角度分析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会强化学习者对于创新意识的把握和运用,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2.创新意识的提升条件(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数学往往以公式和抽象的定理呈现给学习者,愈加功利化的数学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在数学面前往往是被动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无法得到释放,因此,数学情感的培养对于创新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是要领悟数学价值。数学模型具有极大的数学价值,它是对实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数学价值的领悟和认同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兴趣。其次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再次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注重对公式原理的推导,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追本溯源,真正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验数学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5]最后,在教学中不应当将数学局限于“数学”之内,而应利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促进知识迁移,激起对其他学科兴趣的泛化。(2)强化教师的培养意识。教师首先应当创新观念、能力和人格。创新离不开模仿但也绝非全盘照搬,模仿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来激励学生,起到外部强化和榜样作用。其次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不管是数学大师还是小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创造的潜力,并且有创造的欲望。学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微而至著的生长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可能迸发出独特的创造灵感,因此教育者应当做好旨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准备,并在教学中抓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契机。(3)营造创造性的环境氛围。环境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教育可利用的隐性资源。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摆脱教师与分数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塑造主动思考的创造意识。其次,数学教育应当利用好生活中的资源,开展趣味数学竞赛或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活动。应用是学生进行创造最主要的动机,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实际创新中提升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最后,要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每一位家长,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家庭中也得到重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提升的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恰到好处的教学过程对儿童创新意识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课堂中的基本策略表现为通过独立思考(生长)讨论交流(发展)教师引导(提升)实践应用(巩固),以提升创新意识。这条主线看似易把握,若要真正使其发挥提升创新意识的作用,还需要更加具体的策略的配合。1.给学习留“余地”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并强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给学生学习留“余地”,一是“时间余地”。传统的教学不仅是满堂灌,拖堂占用自习课等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又谈何发展创新意识。这里所说的“时间余地”并非指拿出时间来给学生休闲娱乐,而是通过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跳出数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超越一般的角度来思考数学。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二是“思维余地”。教学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潜力。在基本知识和练习之余,还应该让学生尝试解决层次更深、综合程度更高的问题。思维具有独特性,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个性余地”。生活中的数学是见仁见智的,许多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课本中的数学虽有着标准答案,却也有着无穷的解题思路。教学中武断地否定与标准答案不符的思考无疑是对创新意识的扼杀,教学要留给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在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意识。2.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人们对没有把握的事物总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学习也不例外。要克服这种心理上的恐惧,首先是要正视失败,犯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同样是有价值的学习经验,错误越多并不代表能力越差。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恰恰许多灵感和顿悟都是在尝试错误中产生的。其次是克服对评价的恐惧,这是他们害怕表达自己观点的原因之一。在集体学习中,当情境模糊,抑或对自己的客观判断把握性不是很大时,学生通常为了逃避消极评价而不自觉地选择从众。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减轻群体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恐惧感(例如秤有哪些用途、测算圆形花坛的周围扇形座椅的面积、如何统计期末考试成绩等)。可以以班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先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的特点,再鼓励他们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线索和想法,不论正确与否。头脑风暴是一种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意识的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灵感,它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反馈的延迟性,即非即时评价性,对于提出的观点不能立即作出评价,要将讨论的目的定位在尽可能多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观点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评价的延迟可以克服学生对评价的顾虑,“不计后果”地进行自由思考,有意识地生产出创造性思维产品。二是评价的积极性。众多的创新结果中,肯定有巧妙的也有笨拙的,不论水平高低都不宜做消极评价,应当看到每种思维积极的一面,热情地赞扬学生的创造性工作,激励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创新意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全员性。教育不止为了学生的发展,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轮流发言、无记名默写或者两两讨论法等都是很好的办法。要发展想象力,首要措施就是缓解压力,转变教育观念,从绝对的应试中走出来。现如今小学减去了升学压力,初中知识的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大纲不动,应试就依旧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性增强,教学行为表现为对特定目的的追求,对于课本中的定理公式背诵多于理解、固定情境应用多于创造性应用。无形当中就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这种控制性的管理氛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将创造意识也扼杀在摇篮当中。其次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实验观察、类比模拟、发散求异、多方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新意识。4.进行非常规性思维训练非常规性思维是突破定势的重要途径(如逆向思维、证伪思维、发散思维及转化思维等,也包括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归纳思维等常规性思维进行协调的新颖独特的组合),这类思维往往是引导人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钥匙。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数学史上思想成果的学习来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再发现”,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渗透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逐渐累积而成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教会他们在各种思维中灵活转换,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有独特的作用。总之,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提升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潜力,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情感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思考,积极实践,开阔思路。力求培养个性化思维,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得到提升,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7.

[3]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9.

[5]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J].星教师,2016(2):9-27.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院校;创客;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26-02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一词源于西方国家对创新思维意识的高度重视,是对英文“maker”的意译,即创造者的意思。具体解释来自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的定义:“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这些人热衷于将充满创意的想法转变为现实,他们大多是出于自我的兴趣爱好,自发地参与到整个创客运动中,设计、制造出自己头脑中想要的东西。创客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突出表现。参与人士包括一些计算机爱好者、软件开发者、设计师、艺术家等。”近年来,创客运动的一路高涨,将更多的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高校大学生吸引到这一群体。作为社会最具活力和创造性意识的创客群体,高校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被极力推崇的潜在人才。创新理念将这些思维活跃、敢于突破的人才集结到一起,共同成立了能够交流科学、数字、电子、工程等专业问题的平台和场所――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可以是厂房,也可以是专业的实验室。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柏林成立的浑沌计算机俱乐部是全世界第一个创客空间,至今,全球已经有将近1500个创客空间,相应出现了很多以学校为基地的创客空间,试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国现今也产生了很多初具规模的创客空间,如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是最先崛起的创客空间基地。随之建立的高校创客空间也颇具影响力,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围绕着老师和学生而成立的创客空间。高校创客空间直接影响和启发了创客教育的实施,高校以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客教育培养机制,将创客空间与创客教育融为一体,相互碰撞,共同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我国在2009年引进创客教育模式之后,一直备受关注。总理也在很多场合提出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他将改革与创新看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强调要大力发展以网络化、专业化、集成化等机制为主体的“众创空间”,为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创造便利条件。创新2.0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科技创新活动而言的,主要将科研人员为主体转换为普通用户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转换为社会实践为舞台。科技创新不再是少数专家和科技人才的专利,而是每个有思想、有创意的科技人才都可以参与的活动,社会中的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最有时言权的群体。我国高校要建立创客空间,就要立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运用3D打印技术的辅作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开展创客教育。

二、本科院校创客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我国对培养“创客”型人才高度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努力培养有着多元化思维和开拓性壮举的人才,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我国本科院校“创客”型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仍存在很多难以攻克的难题。

(一)创客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本科院校对培养“创客”型人才设置的创新教育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问题清晰的认识等问题。首先,很多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把握住创新教育的主旨,而只是浮皮潦草地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一味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素质教育或者就业指导。创客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直接影响了整个创新教育模式的运行。要知道,创客教育与通常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但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创客教育则不然,创客教育的主体是一批本着兴趣爱好积极自主参与到创客活动中来的学生,其学习更偏重于主观的认可和实践。还有很多高校将创客教育作为学生未来就业的砝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仅是为了学生在未来有很好的出路,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可见,本科院校在开展创客教育之前,并没有真正理解创客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内涵,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的创客空间缺乏活力,最终不了了之。

(二)创客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本科院校创客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还不够完善,毕竟我国真正引进创客教育的时间才不到10年,很多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大量问题。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能力的教育阻碍了创客教育的推进,使很多学生都缺乏实践基础;创客教育的教学考评标准体系也不够健全,难以对学生在创客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的测评;学生自发组织的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形成颇具规模的创客空间,以便于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关于科技、工程、数码、电子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整个创客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创客教育的实施。

(三)创客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中的创客教育教师团队还不够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那种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可以发散创新思维的教师,比如计算机专家、艺术工作者、机械制造专家等。这些专业人士都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对理论知识了然于胸,又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依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创客运动。但是,从我国本科院校的创客空间来看,大多数教师都仅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考虑更多的是学生未来的就业,并不关心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更不能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创客运动,抑制了学生对于创客教育的热情和信心。创客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一般要靠一批优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了解创客活动直至参与创客活动。可见,本科院校里师资力量的匮乏大大影响了创客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性。

三、新建本科院校“创客”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

在中国当下的本科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在为未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准备,一切的学习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培养出的学生通常以分数定义优秀,以实用定义价值。这种局面很容易使大学校园丧失青春活力和进取精神。培养“创客”型人才需要从教育全局出发把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者共同建立一个创新队伍,达到“共生效应”。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创客空间和创新环境,教师在此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作为创客主体的大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发挥自主性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创客”型人才的目的。

(一)完善创客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我国本科院校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创客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形成系统的创客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建立大学生创客教育最终成绩和表现的评判机制。要把创客教育的教学课程列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创客教育的平台,加强创客教育指导教学研究,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创客运动能力。

(二)强化创客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

高校应将教师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力量,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性的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环节中寻找全新的操作方式和创意。创客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使培养合格教师队伍成为亟待解决问题。学校可以首先培养本校的教师,挖掘他们的兴趣和潜力,也可以邀请和聘任校外的专家、成功人士对教师和学生予以指导。只有解决创客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才能使创客教育开展起来。

(三)创客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

在本科院校全面开展创客教育,首先应调动创客教育主体――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以教育理论为依托,通过培养大学生对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操作过程中,这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夯实理论基础,还能做到学以致用,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中,从而拓展大学生的综合实力。科学实用的创客教育实践方式包括:问题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和社会情景法。也就是说,在创客运用中,大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任何事物本着怀疑主义的姿态,追本溯源,挖掘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由之路。实践操作中,可以随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新和突破,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敢于冒险。其次,创客运动中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势必要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价值,社会情景法就是将事物在社会中的实用性考虑进去,创新研究出的事物应该能对社会有一定的功用才会有价值。

创客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我国本科院校兴起,所以及早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规范显得迫在眉睫。创客教育是我们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全球知识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本科院校开展创客教育的教学实践,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及时吸收和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创客”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打好基础,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智庭,孙妍妍.席卷全球的创客教育[J].当代教育,2015,(06).

〔2〕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08).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全国2542所高等院校,90%以上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大学①,河南省的高校多数属于地方院校,就是要发挥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的作用。应主导、引领和促进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联系沟通,建立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安排,较好地解决地方院校为当地培养人才的问题,而不是大量毕业生去到发达城市,使人才外流,无益于地方发展。地方院校应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坚持“行业+区域”的培养地位,设置需求专业,实事求是地做好本校的远期规划和办学定位,促进当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永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没有出现强势,基本上都处于中等水平;高校科技创新还完全没有走出特色之路,适当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还没有拉开;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发展不均衡,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的协调局面还没有出现。地方高校尤其是河南省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处于较弱状态,还存在投入、产出和效益的不对称问题②。

1.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状况

河南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会影响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明白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自身对自己的创新能力评价不高,对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也有没有重视和规划,缺乏具体行动;从学校视角出发,学校普遍没有形成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奖励机制、保障机制,没有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没有形成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认识的普及和宣传;从社会视角出发,学生在之前所受的中学教育中多是应试教育,没有建立起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家庭和社会环境也缺乏对创新重要性的刺激和影响。而且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影响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

2 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2.1综合因素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地方院校的学生生源来自本地和附件的较多,河南省地方院校的学生更多的都是河南省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部分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接受着中规中矩的应试教育,依据老师和教材给出的标准答案获得没门课程的高分数,如果偏离了“标准”,就难以取得高考的高分,考取大学,所以,从学生心理上来讲,虽然创新意识时有萌发,但主导他们的仍然是“标准”的禁锢。另外,学校和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使学生习惯于接受这种老师知识的方式。这中现象也表现在初入大学的学生第一学期往往成绩不及格,他们不适应大学老师不留作业、不划重点、不随时督促的教学方法,往往大学的自由就成了他们的“放任自流”,学习没有自制力、没有计划性,到考试时才手忙脚乱,结果第一学期就大面积不及格。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冲击,使得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只满足于循规蹈矩的模仿,而缺乏向无人问津的领域进发的勇气;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知识层次模式的合理转化。都势必会阻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成创新惰性的形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规范化,思维方式模式化,实践过程标准化,最后导致创新意识淡化③。

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河南省地方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多是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工涌向城市的“打工潮”,也是很多学生是在“留守儿童”中度过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的家庭教育主要靠祖辈的“吃饱、穿暖”的总体要求中实施,对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很多家庭难以涉足的方面。及时跟在父母身边的学生,能有意识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家长也是少之又少,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都是难以触及的方面。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虽然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整体来说,人们的观念并不如南方灵活,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着“小富即安”、“随遇而安”的意识,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他们在求学时代虽然致力于要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但传统的家族观念并不会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质疑”精神,也难以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不足和学生个人培养缺乏有效指导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学生从意识中认识到需要培养创新意识,也认识到将来要有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在现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的广泛宣传下,学生基本接受了个人需要培养创新意识的这一社会基本要求。但具体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什么是创新能力,如何具备创新能力等概念是模糊的,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和老师来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他们只是从大概念上了解,具体的并不清楚。多数学生也表示自己是很希望能有创新意识的,很想有老师能指导和带领自己去探索去培养。在学校里,不知道如何选择能指导自己的导师,不知道那些资源是可以利用的,甚至有了一些创新想法的时候没有办法施行,遇到问题没有人指导自己如何解决,所有,很多学生空有对创新意识的向往,没有具体实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行动。

2.3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培养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体系

地方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有没有研究和创新意识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言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改变这一错误观念,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我国举行大众教育,应该高校对每一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结合地方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领全校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毕竟在各个工作岗位,在各类生活环境下,人都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应有成绩,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所以,地方高校也应该重视每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培养当做一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这样学校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按照这一办学定位,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相应的师资,并制定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完善系列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教师和学生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乐于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切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创造一批科技创新的成果。学生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仍然是学校大范围的推动和要求,这样才能解决人才培养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视,而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

3.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3.1明确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面临着转型的发展的趋势,以往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定位也要结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这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航向标。创新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根据国家政策,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法学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3.2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科技创新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有利于师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构建创新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参与各类创新竞赛获得奖项的师生进行表彰,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立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成立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建立实践培训基地,建立培训机制。三是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设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使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创新能力培养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重组优化实践(验)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单独开设的系列实验课程,完善本科导师制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及管理制度的落实。

3.3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性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性人格。更新教学内容,将国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开设绿色植物养殖、生态教育、创新教育的公选课,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生态知识,了解前沿生态文明发展的状况。尽管近年来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看重的是高分数、升学率,由此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关注不够。所以要从教育目标中,改变重知识积累轻能力提升的现象。另外,教学内容只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3.4激发学习主动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首要基础,形成自主学习方式。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塑造个人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中的“灌输”,使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讲授多、学生的主动参与少,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以本为本”的学习模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模式,锻炼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都是个性鲜明、自主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空间。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精减课程内容,除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外,要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自学的时间与空间。

3.5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广泛宣传,营造人人要创造的氛围。特别,在师生评价方式上,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要素,要结合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程度和成果,改变单一、刻板的旧评价方式,对有创新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要给予合适的奖励,激发和带动全校形成科技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等教育,2000(21)

[2]覃蔚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3(01)

[3]聂建峰,杨金观,林光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02)

[4]詹小颖;姚高华;卢振坤,新常态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6(2)

[5]黄建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10,27(3):292-296.

注释:

①高有祥,地方院校应有的独特气质与使命[N],光明日报,2015年12月

②刘永,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诊断性评价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比较分析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成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级经管人才而言,其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准和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全线铺开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性合愈加突出。

一、创新能力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即个体运用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究与创造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事物、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与个性特质,主要是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协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具有批判的精神品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存在,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和“连轴转”教学和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死板,缺少对创新教学的深入研究,形式过于简单,方法趋于僵化而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启发引导性不强;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影响。由于专业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满足,在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很难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进行整合,专业的相互交叉相对变少;另外,专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该专业是操作型较强的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费用投入有限也是影响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因为固有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把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对社会需求达不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有效的认知和进取心,无法从根本上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归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4.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但其本身努力程度不够、创新意识培养淡薄才是其创新能力不强的内在因素。当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缺乏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专一兴趣的培养没有形成常态;同时,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精力重点放在了考证和升学深造等方面,导致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在驱动力匮乏。

三、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应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科专业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程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和学科的范围及研究领域,添加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学科间课程教授的影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同时通过专业的创新活动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置换,进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有效加强引导和分类指导

按学生的心理特质、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各类励志讲座和宣传,引导其树立信心,加强创新意识的灌输;大二、三年级则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实习等提升创新思维方式深度,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四年级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活动任务,以此培养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和方法。

3.组建创新实战型师资团队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实战型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吸引各类专业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水准创新型队伍。必须采取校内分化整合,交叉学科专业组建团队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互补的创新实战型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学习交流、项目引领、资金扶持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型实战教学队伍。

4.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精心开展包括“用友怀”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系列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ERP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优势为依托,成立专业学生志愿团,开展服务社会等公益社会活动;组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挂职实岗”锻炼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宏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61-162

[2] 钱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

[3] 刘继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