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内涵及背景

创新创业改革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旨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根本。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长期缺失,思想意识不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较深,经历了从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自主就业、自主创业阶段,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其次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对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不认同。

(二)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时效性不强。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对现有知识传授,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加上高等教育基本以专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比较多,对跨专业的知识缺乏了解,综合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三)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实现广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践平台短缺。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必经之路,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并不是太乐观,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的相关课程,但大多是纸上谈兵,重理论轻实践。个别学生参与到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但相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一)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无机专业微信公众号促成大学生创业鲜活化。将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之一,引导“学优而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表彰学生开展高水平创新,从事高层次创业,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和创新创业社团,举办高层次创新创业论坛,充分运用学院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加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宣传,分享创业典型人物在创业过程中的小故事,评选 “创业示范团队”,全面展现优秀创业学子的创业经历、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心路历程,以典型和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二)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常态化。通过专业设置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素质课堂的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创新大赛、创业讲座、创业实践协会、科学类社团、挑战杯大赛、创业竞赛及创业设计活动,改进学生评价机制,使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自我认同。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一线辅导员教师更应抓住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和思政人员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咨询讲座、资源共享、分享交流活动,提高全体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让师生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实现广大师生从了解认识到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并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中来。

(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科技园,为“双创”形成保驾护航。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场所,如校园创新创业园等物质文化环境,实现大学生学业专长与创业设想理念的无缝对接,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从场地、经费、人员给予帮助。开展创新创业文化节、创业精英挑战赛、创业先锋推介等主题活动,鞍钢企业家论坛、学子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励志电影、 歌曲、书籍放映和活动,创业征文、创业作品征 集等文艺创作活动,企业参观、校企交流等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文化进学院、进班级、进宿舍、进头脑。

项目名称: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园文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C2016275。

作者简介:

李想,辽宁科技大学。

刘子源,辽宁科技大学。

王书菲(1981-),女,辽宁沈阳人,汉族,辽宁科技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雷家X.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

[2] 李佳.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2.

[3]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3.

[4]邱洪斌,高文祥,姜重然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认识程度不深入。其中有部分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适合全部同学参与学习,只适用于少数能力强、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有部分观点把创业等同于创办公司,也有的误认为学生的勤工助学就是创业[2]。由于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很多学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没必要单独开设一门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也只是初步的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明显欠缺。

高校和政府部门的沟通缺少有效性,使得高校的创业政策的宣传会滞后,对创业政策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这样会导致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错失了很多的良机,也使得很多创业的同学未获得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机制落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科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机制多数比较陈旧、教育模式单一,基本多以课堂教学和讲座为主。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很多“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制度,难免会造成授课教师成为中心,成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客体的局面。这种模式难免使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应付学习,会限制很多同学的发散思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零乱,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的情况。

(三)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能力、专业水平、家庭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创新创业活动缺少积极性,仅仅是由于学校的学分规定而被迫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覆盖面太窄,能参与其中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理解,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四)高校缺少一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不健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由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多数是理论型的教师,真正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为数不多。使得学生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创新创业的最真实的感受和实战管理经验。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把理论转化为应用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但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因为高校和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互动的合作模式,社会支持不足,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2)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课时少,时间短,安排也不规范,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为主,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际操作中。(3)很多高校有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但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比赛的成果应用于实际。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理顺领导机制、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与职责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和创业政策扶持等工作的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力争获得人才支持、实习岗位和资金的帮助。同时,高校也应加大理论研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调研会,互相学习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推广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二)高校应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急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制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应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建立:(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和方法、创业学原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2)针对有较强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同学开设专门课程,其中包括创新创业技术和方法、市场营销、法律法规、沟通管理能力等。(3)针对有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的同学开设的各类实践课程,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教学。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于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训指导等课程。

(二)高校要努力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坚持“专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高校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进行教师的培训和交流,达到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采取校内创业基地、校外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来确保大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即掌握了创新创业的知识又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校内基地的建设主要依托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训时,可以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引入“创业导师”,引入“孵化器”。在校外要依靠政府和产业界的支持,高校应积极加入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和社会的商业活动中。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国创业精神,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能否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2]屠火明,刘吕高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48-51.

[3]刘丰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14.

[4]唐根丽,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76-78.

[5]曹剑辉,周合兵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6-197.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70-02

高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如何开展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是摆在多数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而证明了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能力体系是可以被构建的。

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主要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1]。社会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 它认为个体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 知识建构是个体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2]。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超越外部信息本身; 另一方面, 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 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3]。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相反, 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得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 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授, 但传授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建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元论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二元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只是主体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认识并了解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第一,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历时的经验基础上的;第二,认知功能的适应性在于对经验世界进行组织,而不在于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建构主义观念认为:主体不是要发现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是以某种概念化可生成的未来方式参与现实世界,然后以某种与可生成性认知相一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二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融创业理论、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培育于一体的全新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启蒙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增进其对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4]本课程的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题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问题出发,提出了任务驱动、团队学习、项目引导、实践运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著名的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就鲜明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不是认为“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是将其作为能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 的东西[5]。

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在《自由论》中说到: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了解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看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每位同学都肩负任务的主体,有任务驱动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整个学习过程,要组建学习团队,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业者访谈、项目调研等方式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出问题,给出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宏观背景,然后开始基于项目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团队的负责人总结讨论结果,汇报讨论成果。

在此,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来阐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在“商业模式是什么”一章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2)如何构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

在教学中不是首先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而是列举一些成功商业模式的案例:如“蒙牛的抓两头放中间的杠铃模式”、“深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式”等;然后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认真分析构建商业模式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按照已经分好的团队(团队保持在6~10人左右)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选派发言人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当所有小组观点阐述完毕,教师总结点评,同时提出商业模式构建的4个视角和9个关键要素,为同学们介绍商业模式分析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

在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o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每个团队结合本团队的创业项目,讨论分析出最适合项目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自身项目的讨论中,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式调研等形式认真制定项目的商业模式。该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努力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构建新的能力与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控课堂让讨论有效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因此它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寓于过程之中的。对于创业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各小组通过答辩,展示本小组的知识构建成果和意义,同时获得相应评价。

三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效果检验就是有效性。要判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应确定评判的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关联的技能和片段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发展他们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效果,创业基础教学根本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种构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不断有机叠加,通过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自主或者协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再到能够用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台风通过上台答辩展示给大家,同时能力相应提高。创业基础教育要纠正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自己的企业,而是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创业是优秀学生行为,而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二,创业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不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意识到培养,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使学生在创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不至于盲目地做出选择。从课程的出发点来看,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就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基础之上,而不能通过知识二元论采取“刺激―反映”原理机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构建,形不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创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

四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教学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已得到了证明,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还需要具备其它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所要求的条件更苛刻,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高级伙伴,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对于创业基础教育来说,是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很好的尝试,创业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知识不具有专业性、但是要求知识的广泛性;教学过程没有教材,但要准备参考书;资料的查阅主要通过互联网,这些特点已经让创业教育具备了教学基础;任课教师只有广泛了解当前的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创业的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成为真正义以上的创业导师。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需要开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 、创业者访谈等形式开展教学,只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业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强化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深刻挖掘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从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采取情景再现、项目贯穿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映珊.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观的分析比较[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2]张玉平.关于建构主义的几个问题[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6).

[3]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7).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有很多人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复合体,鉴于此,笔者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这样三种理解:

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1]。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2]。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具备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深化的终身教育,不止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推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素质、技能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长远大计。

3.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业教育不但需要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思想,同样还需要创新教育所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获得新思维、新方法,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掌握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是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并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强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方法的训练。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

二、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创新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技能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努力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够提升竞争力,才能够有所作为和有所成就。

2.创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继续在就业路上一起“挤”行,2013年的就业形势因此显得更为严峻!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人才集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由此也造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困难的局面,IT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凸显了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真正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创业创新本身就是就业,是就业的高级阶段。创业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开拓创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创新创业创新的作用与价值,拓宽就业视野,确立多元的创业创新就业观,逐步具备开创事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创新。这也是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根本选择。

3.创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我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已初步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从高职计算机专业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要以讲座形式教学、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平台的三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校尚未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开设的课程仅是孤立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呈现零散破碎的特征,缺乏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高职大学生组织成立的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工作室、社团等,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项目零散,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实践教学缺乏,很少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统一、不系统,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职任课老师,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等问题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研究,对高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我校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倡导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对素质教育具体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实施的新指认,它要求高职从教育理念层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普遍树立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从知识技能教育层面,帮助学生掌握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实施层面上,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建立从理论到实务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开展生动活泼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2]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4).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5篇

(一)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认识不足,观念陈旧

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对创新创业的认识都不够充足,有的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定位上过于狭窄,特别是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在毕业之后最应该从事教师的工作,因此开展创业和他们不存在着较大的关系。此外,还有教师把创业单纯的理解为创办公司和企业,对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及吃苦耐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忽略。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并没有进行渗透,同时自身的观念也比较陈旧,导致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无法更好地在创新创业的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师比较匮乏,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作为教育开展的支撑,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负责这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辅导员或者行政方面的人员,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自身的教育水平没有办法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也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都不够健全,在自身的教学模式上也过于单一,单纯地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使学生没有办法对创新创业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有的高职院校仅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零散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能够进行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院校并不多。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院校都是使用传统讲授式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办法产生兴趣,最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制约。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一个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同时也没有建立起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使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都是借助挑战杯和其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来进行开展。对这些竞赛项目来说,受到平台高的影像,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并不高,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面过于狭窄,大多数学生没有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使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养成效果不够理想,并且也使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获得实效。

二、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在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加强创新创业培养的力度

为了更好地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加大创新创业培养的力度。在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它比较突出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比较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利用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四项内容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

对教师来说,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观念,加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教师更加要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确保可以在??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此外,高职院校也要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更好地提升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推送学生到中小学中进行听课和授课,加强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能够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的建设,将其深入到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能够全方面的深入到各方面的教学中。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有效的平台,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设置中加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导向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09-02

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无论是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志向的人才,已成为食品等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而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和主动作用,通过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引导学生启发式思维,实现主动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深入实践,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培养体系。导向式教学以“定位明确、突出能力、强调素质、综合发展、面向就业、实现创业”为指导思想,构建学生作为主体直接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现代化教育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食品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要求,在导向式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高校本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真正确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实现培养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全方位发展,更加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食品专业导向式教学应该以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等方面为导向,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带着疑问和突出行问题促进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学、教师演示与指导、学生主动实践、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结合,集兴趣、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导向式教学模式必将受到学生的青睐。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导向式教学模式更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食品加工与生产实践,有目的地带着问题与疑问去学习和实践,使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导向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准确定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教师角色发生的很大变化。作为导向式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的结合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内涵,还需要具备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实践指导培养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教师不仅还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更主要的是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专业课程的教师应积极深入食品加工生产实践,参加各种实践锻炼与培训,利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总结与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理论教学中去,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还应将所授知识与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知识沿紧密联系,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践设置一些问题与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答案,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潜能。比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利用自己丰富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将讲授内容与地沟油、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诚信做人、社会责任相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进一步让学生模拟思考结合假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食品生产管理,以激发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方法的认识、探索和实践。导向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相互割裂的状况,角色冲突必将大大减弱。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的效果必定因此大有提高。

3.导向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助力

食品专业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与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食品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重要一环。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应尽量减少死板、学生没有兴趣的实验,增设设计性、应用性和综合型的实验,开设部分创新研究型和开发型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索,敢于动手,变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后要让学生大胆总结并不断创新。目前,我校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多增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或开发性实验,比如《食品工艺学》开设了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如乳制品的加工、豆制品的加工等实验,《粮食加工工艺学》采用系统开设了“糕点加工实验技能”、“传统面食加工实验技能”等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的助力。

4.导向式教学中主动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源泉

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协调力和领导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在教师的导向式引导下,强化引导师生双方互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创新创业潜能[6]。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聘请本学科领域的同类学校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专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创业讲座,建立定向沟通和联系,实现导向式定向指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激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瞄准食品相关学科国际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思维,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食品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适度交叉。以食品工业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立足点,布局整个专业知识体系,让创新创业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互动的主题,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认知结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和创业。

5.导向式教学中依托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

以导向式教学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如校企科技文化交流平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实验课题与毕业实习平台等。依托校企平台,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研与实践的机会,强化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目前形成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① 实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大二时就参加导师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研究。②结合导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③组织开展食品企业创意大赛,2011年组织我校食品相关专业200余名学生参加四川澳达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开发创意大赛等。④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食品加工生产一线进行暑期生产实践,组织大四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科研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参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就业和创业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秋香.论石油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8,(12):31-32.

[2]单安山,高越山,宋跃芬,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7-20.

[3]邢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1,(1):29-32.

[4]徐菁鸿,吴宝智.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导向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9,(8):45-46.

[5]王永华,孙贵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49-250.

[6]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11562.

[7]鞠全勇,周扩建,陈 健.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1-13.

作者简介: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专 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 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12-0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专院校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高专院校教育的落脚点。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新形势下,高专院校必须适应时展需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1 创新创业人才的涵义

创新是高专院校发展的灵魂,创业是高专院校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也是一种社会生存方式,体现一种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人才实际上就是高专院校以专业学科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事实上,导致一个人创业失败的因素非常多,即便一位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也不一定能够创业成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但是理论又是创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当然,实践的难度比较大,而且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大学生客服困难,坚持不懈。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开辟出新的道路,实现创业目标。创业者必须具有创业能动性,创业的能动性实际上就是创业者为了实现创业目标而拥有的冲动和热情,即便是在创业中遇到很多困难也能够勇往直前,对创业信心十足。

2 高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 明确高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和前提,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高专院校必须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步伐,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高专教育中,并为高专院校找到了新的人才培养切入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专院校在原有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高专院校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为了继承知识,而是要创造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一个人的人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二是情;三是意;四是行。在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下,必须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要多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合理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学生心理结构改造方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高专院校人格教育的关键。除此之外,高专院校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让高专院校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创业中必不可少的精神。

创新思维属于相对性的概念,的相比传统思维而言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生产和制造出满意的产品。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心里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主动去探索,确立创业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下,高专院校需要把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一是创新教育;二是素质教育;三是终身教育;四是开放教育;五是个性教育。高专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业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先天具备的,都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形成,高专院校必须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提高高专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日后创业奠定基础。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高专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高专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很多高专院校学生就业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高专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虽然很多高专院校一直在宣扬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实际上更加注重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多倾向于应用型,而不是创业创新型。传统高专院校教育模式下,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创业。对此,高专院校必须坚持创新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有很大影响。对此,高专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提高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只有高专教师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才能标新立异,高专院校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帮助高专院校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合理运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

2.3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专创新创业教育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付诸于行动,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高专院校要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等等,从实践中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积累经验。高专院校也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国家已经加大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很多高专院校在内部建立了创业孵化园,合理利用高专院校现有的科技和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实践环境。高专院校也可以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除此之外,高专院校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派遣学生到企业亲身体验,锻炼自己,积累创业经验。在新形势下,高专院校必须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真正发挥出高专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结语

创业者必须具有创业能动性,创业的能动性实际上就是创业者为了实现创业目标而拥有的冲动和热情。当然,实践的难度比较大,而且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大学生客服困难。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和前提,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高专院校必须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步伐,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高专院校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创业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高专院校必须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专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高专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高专创新创业教育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付诸于行动,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晖,陈庆苓,吴晓渊.高职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两个关键问题[J].江高专学报,2010(3):9-11.

[2] 方圆妹.基于“五进”活动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

[3] 冯洁.福建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 创新创业 三圈一体 三位一体 前店后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机制

1.1基于“三圈一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教育体制,导致我国大学生严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 高校中现有的师资队伍大多缺乏企业实践操作经验, 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深刻甚至存在偏见, 这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中的巨大阻力。“三圈一体”理论,即将大学生圈、教师圈和家长圈融为一体,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共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增强创新创业在学生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大学生圈中,将学分、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师圈中,改变传统的本本主义,将创业知识首先在教师群体中进行宣贯;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特别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传达创新创业思想。

1.2基于“三位一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单凭学生以及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合作,打造立体画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现实中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现“学校热,政府冷”和 “学校热,企业冷”尴尬局面,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么纸上谈兵,蜻蜓点水,要么毫无意义。所谓“三位一体”,实际上是指高校、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创造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创新创业的统筹管理,调动校内外资料,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思想。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2.1改革创新创业考评标准体系

考核成绩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出发,切记仅仅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初级阶段,在学生考评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考评标准,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下顾虑,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实践。

2.2打造特色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和教育,更应该从源头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贯穿于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互为补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业知识,对企业创办有初步的概念,具备一定的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技能,更符合现阶段学生认知和社会需求。这对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很大帮助。

2.3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进行岗位模拟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保障。构建实践学程规划能力层次实践内容模块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基础技能、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两课实践、军训、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外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训练、普通话、三笔字训练、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等。二年级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课程综合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学术报告等。三年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带薪实习等基本的社会实际条件。四年级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训练模块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教学体系需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学程时间为线索,通过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

2.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店后校”模式

当前来看,创新创业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模式:(1)即通过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开设相应课程来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内容和高校主体运作型,(2)通过组织大企业比赛,模拟创业等方式来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情景模拟技能训练型;(3)基于微型企业创业的实战训练型。高校为学生提供微型企业创业的办公场所、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政府为微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在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均存在一定弊端:模式一对创业知识的普及度较高,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不足;第二种模式脱离传统的“纸上谈兵”,但是特别容易形式化;第三种模式的投资巨大,实际复杂,政府和学校必须要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并且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探索一种既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2] 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3] 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6):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