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的含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思维含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建筑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因素,最后研究了建筑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意义和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产生创新活动的基础,但我国的建筑教育,尤其是建筑设计,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尤其是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关注和重视,使得创新思维不足成为我国建筑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应试思维模式下,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如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各个专业教育环节,探索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成为建筑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创新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讲,创新思维就是思维主体突破思维习惯,打破思维定式,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虽然,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但它不是脱离其他思维的特殊思维形式,而是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另外还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横纵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等。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有着新颖性、求异性、灵活性、跨越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建筑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因素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自觉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需要克服习惯思维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

发散思维强调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的路径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因此,发散思维为建筑创作指明了创新思维的方向,是创新思维方向性的指针。

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两个方面。横向思维强调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产生新设想。纵向思维体现在沿着事物的纵深方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因此,横纵思维为建筑创作活动提供了向横向发散和向纵向挖掘的立体化的思维加工策略,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实现创新思维的主体。建筑创作以空间、形体为思维材料,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然而,建筑创作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与调控,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另外,能使建筑创作发生质的飞跃的灵感和顿悟的形成,要依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和直觉思维来实现。因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性和跳跃性,比逻辑思维更适合探索和创新。直觉和顿悟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经过反复、严密的逻辑思维后才出现的,可以说灵感和顿悟是逻辑思维中渐进过程的中断。然而,当灵感和顿悟出现后,其思维成果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和证明,否则,这种惊喜的就不能被物化。由此可见,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补的,对于建筑创作的创新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那就是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主动创造新颖的、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动机,以及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欲望和设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意识要比创新思维更重要,尤其当创造目标不明确,创新意识使人们主动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 去开启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三、建筑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分析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发散思维为导向、纵横思维为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养成了集中、正向、求同的聚合思维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长期的理科学习,锻炼了他们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在以空间形象为思维素材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上却比较薄弱。再加上专业认知、建筑知识、设计经验都十分不足,思维的广度、深度都受到限制。因此,在建筑设计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应以营造开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为起点,通过加强图示表达,提升形象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思维;关注知识积累,拓展横向思维等手段,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一)营造开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内在动力。在建筑设计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造热情。学生不能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的任务更多的是创造知识建构的情境,比如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安排针对性的调研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和体验中来实现知识的建构。通过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并从同学的认同和老师的肯定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树立创造的自信。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宽容,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勇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朋友般的“对话”关系,老师不是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师傅”,而是与他们共同观察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朋友,是协助他们克服困难的伙伴。另外,对于学生作品的点评,应该更多关注其中的优点、进步与创新的一面,用宽容的肯定来提升学生创造的自信,用启发式的建议来提示他们进步的方向。

(二)加强图示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图示表达是通过图形和符号将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里抽象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变成了图纸上直观的形象,再通过视觉反馈回大脑,刺激大脑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分析、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思维的不断前进。可见这种通过视觉图像来形象化思维的方法,能够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共同发展。因此,在教育阶段应该关注学生图示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用图示的方式来讲解各种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记图”来记忆各种概念和规律。在指导学生时,将图示解析和语言解释相结合,做到边讲边画,并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来交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形体分析”、“空间体验”等调研性质的课题来取代单一的绘图练习,鼓励学生用图示来记录观察,表达思路,交流思想,转变理科学生单一的逻辑思维模式,提高形象思维水平,丰富思维的结构。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老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就如同投入平静池水中的一粒石子,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力。同时,在讨论问题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以及观察角度的差异性,通过讨论能实现思维的互相启发,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发散思维。对于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越新奇越好,因为很多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其实都是“重新思考所熟悉的世界”。所以,用提问将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陌生化”、“神秘化”,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重新观察、重新思考,发现那些未被发觉的东西,更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重视知识积累,拓展横向思维

创新,可以说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超越,创新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人知识的再加工过程。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水平。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为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就越容易开辟创造突破的新领域。但是也应该看到,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让人产生思维的惯性,导致思维的教条和僵化。所以创新思维需要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需要用敏锐的洞察力探寻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批判”的借鉴中实现创新和突破。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进知识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开放视野,去接触更加宽广的知识领域,比如音乐、文学、民间艺术等。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地探寻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中获得设计的启示,产生创作的灵感。

四、结 语

创新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教育应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积极研究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融入建筑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探索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2篇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

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 数学 培养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44-01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也在于课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探索未知的主动思维状态是促进提高思维活动,获取学习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维活动,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且注意不应直接将现成的结论传授于学生,而用特例、实验、多媒体等手段,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到里,以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知识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认识实物和发现真理的方法,从中培养创新思维。初中数学是基础学科,虽然教材易读,但学生往往存在看看都懂、问问不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缺乏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思考,认识水平停留在“浅”或“表”的层次,因此教师应注意“于不疑处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积极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古人云:“于不疑处生疑方为进。”学生只会回答“为什么”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欢迎学生进行争辩,营造一种鼓励求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 加大理解概念的深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的思维是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一般的分析综合后做出判断推理的过程,而创新思维是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他人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他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受陈规旧俗的约束,不迷信于旧有的结论,而是独立自主地探究和判断一切问题。依据思维的特征可知,创新与质疑和探究有关,质疑和探究是创新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要对学生加大理解概念的深度,让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概念的真正内涵,要让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习惯,要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平面、立体;宏观、微观;客观、主观’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的抽象和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对概念理解的深刻程度,在平时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定义、公理、公式等基本概念,不注重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含义,从而导致虽对概念倒背如流,而遇到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没有用心去体会定义、公理、公式的内在含义和本质规律,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用途和应用范围,因此数学教师应将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求异,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经历“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树立善于深刻思考问题的思想,实现思维的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4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优秀的电视节目离不开电视编导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对节目的总体把握及其创新性思维的发挥。面对媒介领域发展新形势,传统节目编导理念、方式等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节目多元化需求,电视编导只有努力创新思维,保持电视节目新颖性和创新性,才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吸引更多观众。因此,如何激发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促使电视节目更好地发挥国家政策传播等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二、创新思维概念

创新思维是指一种将新思维、新描述等作为基础,能够为社会发展等做出贡献的一种思维活动。[1]电视编导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为整个节目带来灵魂与思想,特别是在新时代下,电视编导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影响编导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分析

(1)就编导个体而言,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很多编导对于基础的广播电视理论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差别。在工作中,更多是关注自身价值取向,导致创作的作品无法满足观众需要,电视节目效果不尽人意。

(2)受到单位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编导的艺术理解力及感悟力与观众也会存在差别。如果一个单位体制能够包容艺术作品,鼓励多元节目形式,那么能够迎合更多观众的需求,保障电视台更好地适应电视产业发展趋势。

(3)创作环境在编导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编导创新思维,促使编导对节目的收视效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调整自身创作方式等,从而促使创作的作品被大众所接受。

四、激发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关注心理需求,推崇标新立异。就马斯洛需求理论而言,编导创造性思维发展过程中,其创作动机主要是受到其本身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而创作动机来源于外部环境,在富有挑战、创新环境当中,编导工作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因此,在节目机制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关注编导的心理需求,以激发创作性思维。具体来说,在节目设置初期,要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引导编导将大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通过目标的完成作为激励手段,推动编导能够将创新思维渗透至节目创作中。不但如此,观众是电视节目主要服务对象,在大数据时代下,各单位要积极收集观众对节目的反馈信息,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节目制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观众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对编导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多思路。因此,应充分利用观众的信息反馈和动作动机,将编导置身于特定的冒险环境当中,引导和鼓励其不断突破自身,借鉴电影、广播等不同形式的传媒;或者文学、音乐等不同形式的艺术等,增强电视节目张力,促使编导在其中获得更强烈的自我成就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

(2)整合定向与创新思维,重新审视电视节目。个体思维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知识水平、成长环境等。思维习惯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常用定向思维解决问题,即常人都会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虽然这类思维会对编导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降低工作失误率,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会限制编导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相对应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在此思维模式下,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的问题,并进行大胆的假设,从中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因此,要想有效激活编导创新思维,要将两种思维方式有机整合,在原有工作经验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诠释和审视电视节目的创作,从而为观众呈现全新的电视节目,吸引观众,逐渐培养稳固的观众群体。

(3)构建竞争环境,强调团队协作。任何行业向前发展都离不开内部竞争的积极作用。只有竞争,才能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不断向前。电视行业也同样如此,良好的竞争能够激活团队活力。诚然编导群体性工作或多或少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对编导创新思维的激活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能够避免编导思维模式形式化、固定化,促使其敞开思路,获取更多创作灵感。因此,电视单位可以对节目设置末位淘汰制,刺激编导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谓末位淘汰制,是指一项企业管理制度,单位结合本单位总体与具体目标,设置的考核指标体系,其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将该制度引入到刺激编导创新思维过程中,能够促使电视台节目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编导要想避免淘汰,必须要发挥自身创新思维,给予电视节目新鲜元素,从而带领团队保持佳绩。

(4)重视对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编导创新能力。时代在进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电视编导要想真正保持创新思维,应不断地学习和吸取经验,提高自身编导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编导,要经常看电视,并研究一些精品电视节目,覆盖国内外所有节目,无论是策划、理念,还是主持风格,都要深刻领悟,从中汲取自身缺少的优秀特质,并将其渗透至节目制作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理念。[2]

(5)加强对细节的调整,提高节目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细节把控是每个编导都要具备的能力。节目制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一个细节的失败都会让节目失去观众。因此,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对细节的把控基础上,在工作中保持认真的态度,从中寻找到创新灵感,做出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丰富观众日常生活。

五、结论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5篇

目前,七年级英语基本属于入门阶段,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初步技能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在课堂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英语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又富于联想,能够初步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宝贵品质,也正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优势。英语教学就是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创造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灵活运用知识表达思想,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英语。

1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还借助录音、录像、电视、电脑、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话时,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片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三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学习。

2巧学活用,引导创新思维

英语是拼音文字,与汉语象形文字不同的是,英语不能望字生义。这就使起始年级的学生不能正确分辨、记忆单词词义,特别是对一些音形相似的词,这不仅给学生继续学习英语造成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迁移、逆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如:cap和cat,think和thank等。我运用图片教学:用一顶很像“猫”的帽子的图片和一只猫的图片(睡着的并且尾巴卷起来,从上面看),问学生“猫和帽子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会回答,帽子看起来像一只猫,从而引出一句话“Thecaplookslikeacat.”学生就很容易记住cap和cat这两个单词的意义;我用一个正在想问题的小孩的图片和一张正在表演对话“谢谢”的图片,让学生把这两个表示单词意义的动作和它们的字母组合联系起来,学生可能会说think要用脑袋想,也即think中的i的一点像一个人的脑袋,而thank中的a像一张在说话的嘴巴,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就能够正确区分它们的意义。在复习单词时,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学过的单词中,找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其它单词。以单词apple为例,学生们找出如下一些与apple有联系的词:eat,red,tree,green,farmer,boy,girl…一些表面上看似没联系的词,可以让学生来解释其内在含义。如apple和farmer的关系,学生解释为apple可以由farmer种出来的。这说明学生对apple和farmer的含义是明确的。这些训练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辨别、记忆词义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一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智慧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为拓展思维,我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在训练说或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境时,我通常都让学生合作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拓展思维。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4中的第二个话题,即Afieldtriptothezoo.的SectionA中1a的对话时,在掌握好基本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几个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Betty与A、C要去动物园)进行会话练习。经过讨论练习,学生可以编出以下对话:

B:Wouldyouliketogotothezoo?

A&C:Goodidea.

A:Whatanimaldoyoulikebest?

B:Ilikepeacocksbest.

A:Why?

B:Becausepeacockshavelongbeautifultails.Whataboutyou?

A:Ilikepandasbest.

C:Why?

A:Becausepandaslookcute.

B:What’syourfavoriteanimal?

C:Elephantsaremyfavoriteanimal.

A&B:Why?

C:Becauseelephantsarestrongandhelpfultopeople.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想象,相互学习,深入角色,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4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扉,更谈不上创新。因此,要想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使学生敢于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观点。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我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我特别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6篇

创新思维教学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创新思维教学显著的特点是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变换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的教学呢?本文想就此谈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创新思维教学的误区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很显然这是一种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它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与思考,而不仅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和知识技能的承载者。因此音乐教育者要跟上时代的教育步伐,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方法组织音乐教学。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自行探索,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正确理解“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本意是指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但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应另立新意,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不能以独特的、首创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标准来要求学生,更不能以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来比较衡量学生的创新。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创新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定位,应客观的看待,要因人、因事、因学生的年龄、年级阶段而定,应把参照范围缩小一些。就班级来说,班里没做过的事可看成是新的,班级里没人想到过的法子可看成新的,就是班里已有人想到做过的事,在某个学生的身上没有做过也应看成是新的、有价值的。对中小学生来说,在音乐活动中能想出一个动作,表现一个情绪,编出一个节奏,改变一句歌词,攻破一个技能难关都应看成是有创意的,是创新的表现,都值得教师珍惜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使教学不断获得成功。

二、探索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方法途径

创新思维教学的方法途径有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笔者根据音乐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并选择了以下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1、知识技能的储备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技能才基础才能产生出创造的力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帮助学生储备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显然,没有知识基础,没有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有多向可变的思维,创新也会是一句空话。音乐课中实施创新思维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储备。但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必须要把握好“度”。毕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的,应避免以专业音乐教育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技能。另外,在实施和设计某个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时还得考虑学生单向性的或单元性的知识准备。如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教师就要考虑学生乐器的技能基础和声音选择分辨的能力,如果某方面还不能胜任就有必要作一些知识技能的铺垫准备,这样才能提高音乐创新教学活动的成功率。

2、重视发问的技巧

一个创新的发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思维的散发,这是音乐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设计发问呢?一个具有创新性发问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学生知识经验为基础,二是有多项的答案。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能引发思维产生多样新奇的反应,如你能用身体乐器击拍出几种不同的声音?你能用几种以上不同的语气念出“好”字?这些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因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心理和知识基础,尤其后面的问题看上去似做语音的训练,实质上是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属音乐的教育范围,问题设计得很有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设计发问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口头一问一答的形式,而应根据音乐的多种艺术形式采用多种的发问方式。如让学生听音乐写一段话,根据所给的音响节奏写一段音乐,分组运用器乐表现图画中的故事等。前两者是以音乐发问形式作书面的回答,而后者是图画发问,以操作的形式作回答。形式的不同体现了发问的技巧和发问的灵活性。概括地说发问的形式可分口头的、书面的、表演的、操作的,而发问的范围可以是教材内和教材外的。总之,发问要符合开放性、多样性、启发性的原则,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的问题。

3、开放课堂组织教学结构

我国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是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的。其结构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一讲授新课――巩固――课堂小结这样五项。多年来教师对此结构已非常适应,教学中只需按步就班、把内容填进去就行了。然而这个结构模式虽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环境不理想,影响了学生思维潜能的发展。为此应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对课堂结构进行改革。

在时间上教师不一定按传统的五个结构去分配时间,可省略或延长某个环节,更可以前后变换顺序。目的是让教师不受传统课堂结构模式的束缚,不要为了套用程序而赶时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要安排出体现创新思维教学思想的音乐活动。至于留给学生多长的自主时间,则可根据教师的经验、能力、内容、班组情况自行决定。可五分钟、十分钟;也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课时;能全过程贯穿就更好,这样可使教师冲破传统的模式框架,避免学生处于一直被动接受的状态,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强制性的改革要求。

在空间上主要是改变课堂教学空间环境。传统的组织教学形式是学生排排座,教师持一根教鞭居高临下地在讲台前讲课,给人一种严肃、拘谨、压抑的感觉,没有空间感。在这样的环境结构里学生不敢轻举妄动,思维也不开阔。教学中可以改变课堂组织教学形式和座位组合形式来达到改变课堂教学空间环境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组织上,采用教师讲述问答学习,学生表演展示学习,小组讨论相互学习,个别集体交互学习等多种组织教学形式进行授课。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形式大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空间环境,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既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座位的组合形式上主要对传统的座位组合进行改革。因传统“秧团式”的座位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20世纪70年代亚当斯和波德尔对座位的组合与学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情绪受座位排列的影响特别大。因此改变这种“秧团式”的座位组合形式显得很有必要,尤其音乐是流动多变的,更需有交互合作的氛围和环境。就此,设计了圆型(集体感受、变动方便)、半圆型(方便师生交流沟通)、花型(能增进学生交流合作)、方型(空间增大、利于活动)、条型(形式活泼、利于合作)、台阶型(立体感强、一目了然)座位组合形式。它们不仅大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空间环境,也扩大了师生间的交流范围,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合作机会。

4、运用创新的方法

创新思维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也需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这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能否提高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并要使学生学会使用。教学中常见的创新方法有重组法:将一种新的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零乱无序的情况里发现、组织、并提出新的处理方式;对比法: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和及不同点;迁移法:将某个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事物中,将学习的技能与其它媒体材料联系起来;激发法:多方面追求各项事物的新意义,引发探索并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分合法:以类推,譬喻的技术来分析问题,将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概念作了解;取代法:将字换字,将物换物等。这些都是各学科通用的创新方法,教师熟悉了就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如在一次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活动中,一位教师让学生用乐器来描述《小鸭打水》的故事。这一音乐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器乐演奏技能用到了故事描述中,使旧知识得到了迁移,不知不觉地运用了“迁移法”。而另一位教师则把旋律写在小旗上,每人发一面小旗,让学生以四面旗为一组根据小旗上的旋律重新编出一句自己喜欢的旋律,这种创新的方法就称“重组法”。以上两节实验课教师运用了不同的创新方法,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只是无意识地运用而已。要更有效地达到创新思维教学的目标,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创新思维成功的钥匙,能达到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创新方法。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运用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法并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兴趣。

三、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用以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要让音乐创新思维教学获得很好的成效,就有必要使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活动进入程序化。然而实践中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任何研究创新教学的书籍都是对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设计,照搬运用显然是不行的。所以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模式也像创新思维教学本身一样需尝试、探索。通过回顾、设计和实践,现提出以下基本模式。

第一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水平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激发思考。

第二阶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尝试探索问题,教师要激发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联想,并可让学生个人与同桌问、小组问展开讨论,适当时教师作引导点拨。

第三阶段:重复所学的知识技能,并把先前的技能结合起来练习,再进行创作实践,然后利用个人、小组、全员等形式展示成果,也可再提出更高的要求继续练习。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此时师生应共同参评,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有问题也应及时解答、及时反馈,评价以鼓励为主。

以上四个步骤反映了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一个过程,给教师提供了一般可遵循的程序,但不能死搬硬套。如:整合练习不只有“练”。可变通为“练习――指导――再练习”、“创作――指导――再创作”进行。最后的概括评优可进一步作再提高的练习,并不表示活动一定要终止。

四、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原则

1、民主和谐原则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如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耐心听学生回答、暂缓判断学生见解、允许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及时与学生沟通等都是营造民主氛围的重要策略,教师应自觉遵循。

2、合作互补原则

创新思维教学需遵循合作互补的原则,许多课例证明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互补,能使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力量更强大。就音乐艺术本身也是一种集体的艺术,需演奏、作曲、歌唱各方面人才的合作,才能产生更完美的效果,创新更应如此。因此,教师应加强个人与群体的合作,小组与小组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准备铺垫原则

准备铺垫工作也是创新思维教学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设计和安排音乐活动时要事先做一些铺垫工作,更好地为新教学活动铺路架桥,以便获得成功。如设计一个为音乐配动作的创新教学活动,教师就要事先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动作,让学生听到音乐时能配用上去,使知识得到迁移和运用。

4、实践指导原则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7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学科作为中职教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肩负着端正学生思想理念,提高学生是非标准,活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

 

然而现阶段,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政治理论过于枯燥乏味,在传统填鸭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下,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倦、无趣等教学情绪,造成对政治教学的不重视,白白浪费了创新思维培养的宝贵资源。

 

另外,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升学考试、分数等大棒的指挥下,老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答题技巧、解题方法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的思维具有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方面的思维特征。思维的创新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论证认识,这种独特的品质对推动文学艺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1、创设温馨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完全占主导地位,课堂上不少教师针对政治理论以及政治概念进行枯燥乏味地讲述,学生便成为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高耗低效的情况下,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温馨、民主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开放活泼的氛围。而只有这样轻松活跃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并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与教师传授知识同样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一堂优秀的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发挥、主动交流、自我展示完成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增长的,它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土壤,提供适合的温度,在适宜的环境中使思维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问题设计,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提出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冲突中去探索、去把握、去发展。

 

3、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反复的考量,这样才能做到适时的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时采用“辩论式教学”:辩论赛是锻炼学生口才和思维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先提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辩题,比如:“初中生应不应该带手机上学”。

 

这样,把这项辩论赛的程序交给学生去组织,学生之间沟通较方便,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组织,而且还提升学生的兴致,开发其创新思维。

 

同时学生为了争得荣誉,会进行全面的搜索信息,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融会贯通。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在创新中阐述观点,做到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创新能力。

 

4、精心设疑,驱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政治课堂,教师所传授理论知识是以概念或原理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的知识含量和阅历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一些理论还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或贴切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设疑,使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探求未知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授课时老师可以适度的提出质疑:适度消费就是合理消费吗?什么才算适度消费?什么又是合理消费?这一质疑,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通过质疑、释疑的师生互动活动,学生创新的火花得以点燃。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的去理解运用知识,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创新。

 

5、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思维上的创新开发,是主观心理需要(包括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等)和客观外界刺激(包括身边的榜样感召、相互竞争、环境熏陶、语言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老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亲切友好地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对学生优良的行为、新颖的思维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同学们在实践中的偶然失误要持宽容态度,允许、教引同学们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行为,要引导、提供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为培育学生的思维上的创新建立优良的基础。

创新思维的含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导图;音乐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什么是思维导图?东尼·博赞告诉大家,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大脑的语言。他说,大脑并不是用英语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例如,当一个人听到“苹果”这个词,他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个苹果的图像,一个可以吃的香甜可口的东西,或者是自己经历过的某一个特定的与苹果有关的印象深刻的场景。图像和联想才是大脑自己的语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大脑是否聪明的关键方面。而思维导图就是帮助大家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的

工具。

二、创新思维和思维导图的联系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对学生而言是指具有新颖独到意义的任何思维。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所在。它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既存事物进行的修正、突破和发展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或过程,具有开阔性、发散性、想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想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应该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音乐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因此,在音乐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引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创设一个积极互动的、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造就更多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实践证明,开放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而发现事物的某种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使他们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比如我们对于我们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的实践的探究,里面包含的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多,竖笛吹奏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便宜,这些都是它的优势。但落实到每节课、每个曲子、特别每个学生身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每个孩子对竖笛的天然接受度和拒绝度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循序渐进”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操之过急既不利于有兴趣的学生,也不利于漠然的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一般就是老师教授学生加之练习,但是对于竖笛教学方法的整体目标,所要达到的学习技术程度等几乎不了解。任何技能或技巧的获得,都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和细心的思考。抓练习不启发思考,学生只练不想,容易产生厌学感。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学就是一例。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曲子,它的旋律轻快,反复采用了12356这五个音,典型的中国民族调式,很适合学生们练习。但也正因为学生太熟悉这首曲子了,吹得越来越快,一点也体现不出2/4强弱强弱的韵味来。下面我们出示的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知竖笛的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要学习的内容,本图紧紧围绕新课标大纲,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使得竖笛教学的流程标注的很清楚。

我们再来看一例思维导图,这是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一幅作品,老师让学生把这三年来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做一个总结,很多学生按照我们常规的总结方法,把所学的知识一一归纳下来,而刚刚这位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别的学生的作品相比较体现了其思维创新。可见这样的方式既节约了时间,也体现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