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1篇

>> 从湘西电视台看少数民族地方电视媒体发展的策略 从竞争看市级电视台的新闻创新 从地方电视台专业频道看媒体品牌建设 300家电视台的集体沦陷 电视台的新媒体建设 论新媒体视阈下地方电视台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的困境与对策 从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看半岛电视台的新闻传播特点 从美国HULU网的运营模式看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空间 从网络舆情监测看北京电视台春晚的特色和价值 从《汉字英雄》看河南电视台文化栏目的新探索 地市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困境 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策略 从东山客家民间故事看族群关系 4G时代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从媒体到内容提供商 试论荆州电视台的媒体经营之道 浅谈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市级广播电视台的媒体平台整合 日本电视台应对新媒体的策略 论区县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6-22。

② 萧新煌:《多元文化社会的族群传播:剖析一个新典范》,《中华传播学刊》,2005年第6期。

③ 2007年1月1日,依据《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委托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办理客家电视台之制播、采购案,客家电视台加入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台湾的第一家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公共电视台(PTS,简称公视)成立于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它的成立,是台湾公共广播电视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共组织,公视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受欢迎的广播电视机构来服务公众。公视有以下四个使命:(一) 制作一系列高品质的节目;(二) 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三) 丰富对于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的报导;(四) 推动和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台湾的立法院通过一个名为《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的法案后将中华电视公司改制成为一家公共广播电视台。同公视一起,组成一个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BS,简称台湾公广集团)。

④ 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网站,.tw/,2009-06-23。

⑤ 张学谦:《客家电视对语言保存之影响》,《关怀与期许:客家电视对社会之影响》座谈会发言稿,2003年10月。

⑥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⑦ “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所提出的著名概念,它涵盖了各种资源,语言能力,学校教育,知识系统等,布尔迪厄通过这一概念探讨了文化资本如何被转化和承传。本文借用“文化资本”仅意图说明族群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资本价值,借助传播手段,可以转化为文化商品,并非是布尔迪厄讨论的特定意义。

⑧ 关尚仁:《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客家广电传播政策》,客家委员会客家公共政策研讨会2002年发表。

⑨ Krugman and Reid,“The public interest as defined by FCC policy makers”,Journal of Broadcasting,vol 24,p311.

⑩ Monika stodoiska,Jouyeon Yi,“Impacts of immigration on ethnic identity and leisure behavior of adolescent immigrants from korea,mexico and poland”,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3,vol 35,No 1,p49-79.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特征;实践应用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各类信息化技术接连衍生,当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正因如此,持续到2015年我国才能全面停止运营传统的模拟电视传输模式,映射出日后我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体系的完善,以及数字化改革发展的可持续性前景。针对这部分技术控制要点加以深入探究,能够确保日后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人性化广播电视传媒服务。

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概念论述

为了及时响应政府号召,为社会大众开创出信号覆盖范围广阔、系统操作简易、消耗成本低廉、接收便利、收看免费的广播电视基础服务,并且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技术主导引用效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得以顺利衍生。其作为一类创新样式的边缘技术,主要集合了当下流行的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通信技术要素,同时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令内部信息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完善,为日后我国多彩社会生活内容的创造供应,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技术革新拓展之余,全新的双向通信广播必然会对传统单向广播模式产生冲击,所以说模拟广播电视技术必然要同步过渡转化为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透过实时性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成功步入全新世纪过后,广播电视覆盖发展速率明显出现减缓趋势,核心原委便是城镇用户出现饱和状况,而同期农村用户多处于复杂地形和宽阔的地域之中,这期间农村地域开展有线覆盖工程必然消耗大量成本资金,且有线电视推广应用实效也遭受全面制约。为了轻松应对上述挑战困境,便可以考虑针对广大城郊和农村用户沿用数字无线广播的传输模式,借此开拓出全新的覆盖发展路径。

2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功能特性

在开展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过程中,必然会交互式沿用各类技术方式,其中单位技术模式包含一定的功能特性和传播规律,这些因素都需要施工人员审视。即在全方位审视城乡等区域用户广播电视观看需求基础上,将互联网、卫星、有线和无线等多元化传输技术要素,一一贯穿融入到新媒体、电影、电视和广播之中,进一步延展出移动和固定的接收模式。特别是在面对广播电视传媒行业拓展的创新式、传统业务,以及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期间,为了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便需要实时性转变既有增长模式并调整业务结构,借此愈加理想地迎合广播影视可持续改革发展需求。归结来讲,无线数字电视发射技术饱含以下功能特性:

2.1智能化

即实现电视发射机自动化检测功能的前提,须知电视发射机的存在意义,便是针对已经发送的信息加以精细化统计认证,同时进行开关机自动化操作。另外,发射机不同阶段的工作状态也透过智能化技术辅助得到实时化监控,具体方式便是借助计算机系统针对播控机房和发射机遥讯、遥测。遥控等工序流程加以动态化监督控制,确保这部分发射机能够顺利贯彻预设的诸多技术规范指标。

2.2可靠性

唯独系统性能足够安全可靠,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才能够愈加长久和稳定化运行,进一步将相关设备软件、硬件运作实效发挥到更高等级层次之上。

2.3安全性

想要时刻维持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特性,第一要务便是快速搭建起专用的网络架构和可靠完善的系统访问权限认证机制。如此一来,各类现场操作人员在开展工作前期都必须登录系统并接受权限认证,加上相关设备恢复和备份机制的交互式协调,最终便会有效维持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2.4实用性

即要求地面数字电视多频网络尽量达到实用性功效。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认证,因为广播电视系统介入用户类型和数量急剧增加,已经开始和频率资源紧缺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所以宜沿用相对稳定可靠、停播率低且优质化的数字信号加以覆盖处理。唯独如此,才可以借助数字广播电视全面彰显出我国广播电视服务行业的工艺性、移动-固定接收的便利性,为日后挖掘更多潜在用户,贯彻落实广播电视经济和产业性发展指标,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3日后我国科学化贯穿发展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措施

3.1培养吸纳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技术持续革新拓展,对于内部工作人员规范诉求也显得愈加严格一些,即要求现场操作人员必须保留丰富可靠的实践操作经验、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说,有必要不断强化对内部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力度。想要达成该类目标,首要突破点便锁定在新进人才的挑选和培训细节上,之后针对既有的技术人员开展切实有效的培训活动。长此以往,令我国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人员彰显出高水准的业务素质。

3.2加快光缆上高山台项目的规划建设速率

为了确保今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得到合理的网络化管理,便需要及时在一些高山台上铺设光缆等基础性硬件设施,借此维持信号源的高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在不同区域都能够有效地覆盖相关节目信号。所以说,想要快速整改高山台的通信弊端,便需要竭尽全力加快光缆在其中的覆盖建设速率。

3.3制定实施健全化的防雷方案

在进行我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性设备维护过程中,核心理念就是针对避雷地网、天线和发射铁塔等进行防锈蚀控制,并遏制接地电阻肆意增加迹象。具体方式则可细化为电化学保护、缓释剂沿用和保护层覆盖等。通常状况下,技术人员可以考虑沿用电化学保护方式,在设备的钢铁部位裂解出诸如金属锌等原材料。事实验证,此类模式可以针对避雷电网和发射铁塔等室内设备予以妥善的防锈蚀保护,同时呈现出现场维修便利和维持时间长等优势特征。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单位年限春雨降落前期,针对不同区域装置浇适量的盐水,同时借助摇表精确化检测不同接地位置的接地电阻数值,一旦发现任何不达标现象要针对相关地线加以更新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社会信息化改革发展步伐骤然加快,想要予以合理化适应,就必须针对媒体行业内部各类成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指导,确保该类群体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能够快速迈入到时代的前端。长此以往,才能确保媒体从业人员愈加理想地迎合智能化广播电视技术规范要求,在未来全面推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研优化进程,最终向广大用户提供高质量又高效率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猛.浅谈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5(23):120-134.

[2]王洪峰.数字时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J].通讯世界,2015,17(10):115-138.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成长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与发展。建国初期,广播文艺走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50年代,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自然也还没有电视媒体的出现。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大众的喉舌。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能充当配角。就那个时代的“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媒体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这个时期,我们的文艺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的模式、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还要充分显示音像制作各方面的优势,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体现:1、“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2、“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3“、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4、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5、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壮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6、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7、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二、电视“传播”与“喉舌”意识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媒体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和技术技巧。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视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视台与电台一样,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影像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培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00多所院校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广播电视机构或相关单位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又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广播电视记者、编辑、编导、摄影等人才。进入本世纪以来,广播电视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的崛起,对以第一媒体相称的电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节目不断提高其视觉的吸引力;高清晰数字电视的发展使得图像的生产越来越精致和专业。读图时代的到来,对跨媒体的图像传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图片在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中的地位提高,图片成为抓住第一注意力的有效力量;图片成为提高可看性的重要手段;视觉风格成为媒介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视频传播越来越便捷,网络视频新闻和视频内容成为各大网站竞争的一个重点。在这样的媒介变化环境下,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而言,图像素质的培养也显得更加突出。但从目前的情况上来说,因为广播电视教学人才非常缺乏,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影像素质的培养,存在着较多的误区。比如在教学中着重于传统新闻的采写编评,忽视了广播电视利用视听语言传递信息这一重要特性,学生对电视画面和视听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影像素质培养理解成纯粹的技术问题。因此,关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影像素质的系统思考成为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跨媒体的需求,我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学生的影像素质培养作了系统的思考,并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以期在学生图像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提高,使之能更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及媒介形式的变化发展。

一、明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影像素质的内涵

我们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图像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定位,根据从静态图片到动态镜头的拍摄构思,到后期剪辑蒙太奇思维,再到整体影片的视觉构思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影像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影像技术能力。

指的是能熟练运用制造影像的各种设备,包括会操作拍摄静态图片的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掌握摄影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类镜头的成像特性,根据拍摄意图进行测光和准确的曝光控制等。动态图像方面,必须掌握几种专业级和广播级摄像机的基本操作,能进行准确的白平衡调节和曝光控制,了解视频拍摄的各类技术调节等。后期制作方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非编平台,熟悉几种基本的剪辑软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视频技术。

2.画面意识。

画面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和文字相比更为古老,也更为形象。文字在表意过程中是通过概念来完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画面通过此时此地的具体形象在框架中以平面构成的方式排列,观者通过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阅读,构建形象之间的关联,来获取意义。在静态的摄影中,形象和形象之间是空间上的前后上下的关系,在动态的影视画面中,除了每个镜头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加上单个镜头内的形象和前后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来形成意义和判断,也就是蒙太奇理论中所谓的1+1>2。拍摄和编辑永远不是复制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抽取元素进行对现实的重构。所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影像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对画面独特表意方式的训练和培养;要强化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画面构图的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对画面美感和意义的影响;使之掌握光线、色彩、影调在画面气氛营造中的作用。

3.画面叙事能力。

目前的研究已经广泛地认同,叙事不仅仅存在于虚构的故事中,各种纪实文体,包括新闻、纪录片或者一个文艺节目甚至一台晚会,叙事都是重要的元素。广播电视新闻教学需要强化学生运用画面叙述事件的能力,这在我们传统的新闻教育中是被忽视的。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影视画面有不同的叙事方式。静态的图片摄影中,照片将事件翻译成情境,也就是说,照片通过空间内的形象关系来凸显事件中的冲突。布勒松将它称之为“决定性瞬间”[1],也就是说在构成事件进程的无数个情境(瞬间),只有一个情境(瞬间)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个情景能展示、暗示、隐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拍摄下这个决定性情境来反映整个事件,这是静态摄影的叙事特性。而在影视叙事中,事件是通过镜头的序列呈现的,正如爱森斯坦所强调的,单个镜头的意义是不完整的或是模糊的,镜头间的关系把具体的意义凸显出来。镜头和镜头之间可以是各种复杂的关系,顺序的、交叉的、对比的、隐喻的、暗示的……正是这些关系让画面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叙述方式。影片创作者通过控制镜头间的关系和镜头数量的多少来实现对叙事快慢的控制,形成了叙事的节奏和风格。虽然各类节目在叙述上差异较大,但组合镜头的能力对于任何节目制作者而言都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4.构思的视觉化。

对于广播电视的记者、编导而言,制作一个节目不仅仅是把需要传递的信息翻译成视听语言,而是需要从创作的第一步开始就处于视觉、听觉的思考方式之中。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的教学中要强调从视觉和听觉上构思。语言文字通过对事物进行抽象和概念化,能表达复杂的思辨的内容,而画面具有形象、个体的特征。在语言文字中,“树”表示的是一个类概念,是所有树的抽象的集合,而画面上的树只能是这棵或那棵,是某一棵独特的树。所以视觉构思要求在制作节目时能发挥画面传递信息方面的特长――表现具象、具体、个体的东西。电视在表达抽象信息的时候,在构思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把它转化成个体故事的方式来演绎,通过对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形象的叙事,来体现抽象的概念。电视不同于报纸等媒介的“文字传统”,而承接了“口述传统”[2],它需要更强的故事性,有事件、有人物,才有鲜活的画面,才有吸引观众的“情节”,最后通过感情来打动观众,从而在观众心目中上升为抽象的理念。这种描述个体的行动的构思,才能被画面记录,称之为视觉构思。

影像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互为联通、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整体构成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需要培养的影像能力。

二、培养方式的改革

在明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影像素质的目标后,我们从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多方面进行规划。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5篇

国内外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实践和现状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专业频道习惯被称作“主题频道”,就其内涵而言,实际上是与我国专业频道的概念相一致的。国外最早的广播电视专业频道,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网开播的专业新闻频道CNN,其丰富的资讯信息、独特的新闻视角、精辟的专家点评,很快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尤其是1991年CNN在报道海湾战争中表现优异,一度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眼球,成为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里程碑事件。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电视业的这种趋势更是越发明显,频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目标受众的划分越来越具体。比如以播放人文、地理、动物及科学纪录片为主的国家地理频道,以播放科幻题材电影、电视剧为主的美国有线科幻频道,以播放音乐电视为主的MTV等。

从我国广播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实践来看,近年来,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些电台、电视台通过整合节目资源,调整频道结构,积极推动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对象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战略,通过对部分频道的改版调整和节目形态的创新,有效地减少了频道间定位重复和“撞车”现象,除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外,中央电视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涵盖新闻、经济、综艺、音乐、体育、电影、电视剧、农业、戏曲、法制、纪录片等多个方面的频道专业化格局。同时,各省级上星频道也一改综合频道大而全的面貌,着眼全国概念,突出本土特色,采取专业化的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频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如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娱乐特色、安徽卫视的电视剧特色、江苏卫视的情感特色等,都为全国电视观众提供了风格多样、形态各异的荧屏选择空间。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动因分析

广播电视受众分化是频道专业化的社会动因。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与大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广播电视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受众已基本摆脱了过去被动收听收看、缺乏可选择性的状态,不同文化品位、不同收视习惯的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听收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由广播阶段进入窄播阶段、从节目栏目时代到专业化频道时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是频道专业化的技术动因。有线电视数字化使得广播电视突破了频道资源稀缺的瓶颈,极大地提升了有线电视传输频道的数量和质量,使受众在同一时间能够接触到几十甚至上百个频道。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新形势下,受众手中的遥控器将直接决定频道的收视份额。如何吸引受众、留住受众,最大限度地强化频道的忠诚度,是各个电视台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形下,频道的专业化调整和差异性传播,也许是解决目前“千台一面”、内容同质的最佳选择。

应对市场竞争是频道专业化的体制机制动因。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原创性和品牌化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重要法宝。那种单纯依赖模仿和照抄生产节目、运营频道的模式,不可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唯有个性节目和特色栏目才可以在当今市场大行其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拔得头筹。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实践中,为避免在频道专业化过程中收视率流失,很多电台、电视台对专业频道的划分比较倾向于内容上的简单归类,而对节目的原创性以及市场、受众的分析相对缺乏。各地的电视频道虽然貌似专业化,但细分方式往往大同小异,大多粗线条地分为新闻综合、财经、影视、体育、科教、城市生活等频道,低水平重复问题明显。尤其是部分频道在节目资源、制作能力等不足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播放电视剧来吸引受众和广告客户,这直接导致了专业频道不专业现象的发生,违背了频道专业化的初衷。

问题二:节目风格雷同。在一定程度上,个别广播电视媒体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现有节目的克隆、抄袭,导致在节目风格上缺乏原创性、差异性,并直接影响了频道专业化特色的形成。如湖南卫视“超女”、“快男”在取得成功后,国内众多电视媒体竞相模仿,一度造成选秀节目充斥荧屏,引发社会热议。另外,一些地方台的节目缺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和改进,不同地方的节目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问题三:盈利模式单一化。广告收入是我国广播电视频道主要的盈利模式,在这种盈利模式下,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听收视率,而推进频道专业化就有可能影响收听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往往更加看重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经常是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综合频道或准综合频道的路子上来,这也是导致目前专业频道不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四:专业频道营销难。国外的专业化频道都十分注重频道的整体营销,注重打造频道的整体品牌形象,以自己频道独特的定位、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栏目,甚至独特的主持人、独特的频道标志等,来树立自己频道及其栏目和品牌形象。但就我国目前专业化频道发展而言,大多数专业化频道短期内还无法形成小众化、大品牌的效应。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受众服务 客户关系 受众体验 潜在受众 形象认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大众媒体依据传播学理论逐渐开始重视传播效果的研究,重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的重要性等,已形成了广泛共识,相应的受众服务工作也得到了重视。笔者认为,对于广电媒体来说,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仅仅依靠传统的受众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媒体发展的需要,构建一个具有现代特点的多功能的受众服务体系是当前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受众服务在媒体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受众,是传播学中外延比较宽泛的一个概念。广播电视受众,就是接收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的人。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媒体了解受众、服务受众,维护好与受众的关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从一定意义上说,广播电视的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受众服务的。而媒体的品牌建设也是在服务受众的过程中实现的。如何理解媒体品牌?美国学者大卫·艾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声誉、传播方式的无形总和”。①学者陈兵在《媒介品牌论》中认为,媒体品牌“不只是用广告语、宣传片、形象设计、主持人或每一个媒介产品来树立的形象,实际上是受众与媒介机构之间的一种紧密关系和深刻体验,更多地表现为精神体验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②

著名管理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谈论客户关系时强调,“企业经营的真谛在于获得并挽留客户”。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当今广电媒体受众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媒体和受众间的关系,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维护与受众(客户)间的良好关系,以营造良好的媒体品牌形象、巩固媒体的品牌地位。本文所探讨的受众服务,是特指广播电视媒体与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的与受众之间进行广泛沟通和交流的一系列沟通渠道、互动方式、组织形式和操作模式,等等。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通常会设有听工部、观联处等,其作用是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建立联系渠道,使受众的诉求能够通达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受众服务除了要担当媒体与受众间的桥梁和纽带之外,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对等交流和双向沟通,提高媒体在受众中的满意度和美誉度,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帮助媒体维护固有受众,开发潜在受众,提升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建立沟通渠道是构建媒体受众服务体系的基础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情感联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信赖”。广播电视媒体构建受众服务体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这是媒体加强与受众间的情感联系、了解受众需求、维护与受众关系的基础。传统的沟通渠道包括书信、电话等。如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已经成为媒体与受众便捷的互动和沟通方式。广播电视媒体与受众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多样,需要我们充分加以利用并不断完善。

近年来,基于新媒体技术平台的电话呼叫中心,也被媒体从传统的商业领域借鉴过来,创建了多媒体电话处理平台和服务窗口。据了解,日本NHK电视台于2002年建立了“视听者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200个坐席,每天统一处理观众以电话、来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媒体已经建立起规模不等的呼叫中心。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等。中央电视台也开始筹建呼叫中心,届时,将通过统一的呼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电话服务。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建立现代化的媒体呼叫中心是构建广播电视媒体受众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受众服务体系的功能建设

只有加强受众服务体系的功能建设并使之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注重运用受众反馈信息。受众收看了广播电视节目会有大量反馈,这是一种宝贵资源。对受众反馈的信息充分加以整合、分析,将其提供给有关部门,特别是使其在媒体的生产和运营当中得到运用,应是受众服务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运用受众反馈,可以充分体现媒体对受众的尊重,是对受众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当受众看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就会提高对媒体的忠实度,与媒体的关系就会愈加巩固。

在企业的客户服务中,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投诉的客户是忠实的客户”,而且投诉可以带来“珍贵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受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意见越来越犀利。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中央电台,通过例会、通报等各种机制,将来自受众不是很“中听”的反馈传递给一线部门,作为他们改进节目的参考,这些做法都赢得了重视观众、听众的良好声誉,使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提升。

2.开发潜在受众。受众是变化的,媒体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受众资源的争夺,不断开发潜在受众是受众服务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

“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建立需要经过三个环节:首先是识别客户,认识客户对企业的价值;其次是选择客户,即企业应当确定与谁建立关系,即选择目标客户;最后是开发客户,即企业如何与客户建立关系,吸引和开发客户。”③同样,广播电视媒体开发潜在受众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各自受众结构的基础之上。例如,针对中央电视台的观众构成以中老年观众为多数的情况,2010年,总编室受众服务部提出了培育青年观众的计划以及“区域性观众培育”的概念,并在2011年付诸实践。以打造央视在青年观众中的影响力为目标,举办了三场系列活动。受众服务部联合知名栏目、知名主持人和编辑记者等优质品牌资源,走进知名高校,将交流和互动的舞台设置在青年学子身边。可以说,这三场活动都起到了沟通情感、拉近距离、扩大影响的良好作用,在大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三场活动的影响人数超过1000万人,远远超出了预期效果。

3.优化受众体验。“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关系营销的中心是客户忠诚,客户忠诚的前提是客户满意,而客户满意的关键条件是客户需求的满足。”④对广播电视媒体受众服务工作而言,如果善于把握受众的期望,提供受众期待的体验,那么就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广播,了解电视,提高广播电视在其受众群中的美誉度,从而提升媒体的口碑。因此,优化受众体验同样是受众服务体系的又一重要功能。优化受众体验,就是采取“请进来”办法,通过一些具体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让忠实受众和有影响力的受众走进广播电视媒体,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解广播电视。

4.做好媒体品牌推介。受众服务体系的功能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以媒体品牌推介为目的的宣传活动。准确到位的宣传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理念和服务宗旨,提升媒体品牌在受众中的形象认知。当然,有受众服务工作内容实体做承载,才更有价值和可信度。

媒体进行自身形象宣传,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自身的宣传资源;二是可以进行跨媒体合作。比如,央视开展的“青年影响力”互动活动,就是通过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综合报道,建立了全媒体传播的链条,形成了立体化传播声势,从而提升了央视品牌的影响力。此次活动开始前,开展了门户网站的宣传预热,活动主创人员的视频访谈、校园BBS论坛社区的使用,微博的互动和转发,以及平面媒体的宣传预告等。活动进行中,又有网络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微博的图文直播跟进以及广播电台的现场连线报道等。而活动结束后,各大平面媒体、电视、门户网站视频则进行了后续报道,宣传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受众服务工作的具体策划和实施。首先,要制订整体宣传计划和细致周密的执行方案。比如,活动如何宣传、宣传周期多长、邀请哪些媒体到场、需要哪些媒体发稿以及新闻稿件数量等等,以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其次,要提供其他媒体感兴趣的话题,凸显活动的特点和亮点。实践证明,多样化的宣传报道,对增强青年学生对央视品牌形象的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央视—索福瑞数据调查公司数据显示,仅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相关新闻,就覆盖了大约500万人的观众,从中可见宣传推介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7篇

一、保护本土文化的“加拿大内涵”

多年来,全球化成了国际学术界最为流行的理论,全球化有许多领域的表现。然而有一点值得我们警觉,这就是传播全球化可能对我们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和伤害,因为传播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传播信息的西方化,特别是美国化。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强国凭借着强大的媒体力量并利用商业化的手段,向世界推销西式的、美国式的文化。而加拿大由于与美国接壤,因而其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对加拿大政府来说,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和长期艰巨的任务。同时,加拿大又是一个移民国家,众多移民人口形成的多元文化,使得加拿大广播电视媒体必须适应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需求,以满足国民对信息和文化的不同需要。在这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对本土影视传播的文化保护措施与力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加拿大,影视业的专业管理机构为加拿大广播电视与电信委员会,这一机构制定有一个影视节目的制作标准,其核心为“加拿大内涵”,所有的广播电视媒体、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都必须符合这一“加拿大内涵”标准,才能得到播出与制作执照,或者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委员会有一个评价系统,它采取加点打分制,达到8个点以上,才算符合加拿大内涵的标准。比如对节目制作来说,编剧、导演、音乐制作等如果是加拿大人,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对媒体而言,要想得到执照,也必须播出一定比例的“加拿大内涵”的节目。目前加拿大境内有6500个广播电视机构(或频道),其中公营的35%,私营的65%。尽管这些广播电视机构的体制和经营性质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必须保证在其播出的节目中加拿大本国的内容要达到50~65%,在黄金时段播出本国的节目至少要达到50%。此外,加拿大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也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媒体生产本国节目,一些电视媒体甚至将电视收入的40%用于制作本国节目,逐渐形成了抵卸美国文化侵入的良好态势,为保障本国文化继续发展筑起了一道较为有效的屏障。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性是其立国的灵魂。面对美国好莱坞影视文化的强烈冲击,加拿大政府十分注意规避这种单一性的文化发展倾向,尤其注意扶持、保护本土影视文化的发展,努力使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也正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市场和国外媒体的冲击,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法制化的管理方式

在加考察期间,加拿大媒体,尤其是公营媒体的体制特点引起大家很大的兴趣。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是加拿大唯一的全国性广播电视网,并获得议会授权,成为享有国家特权、政府财政支持的独立公营机构,每年大致的财政拨款为5亿加元(约合30多亿人民币)。公营媒体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府,而是属于全体公民。公营台的管理机构一经成立,就独立运转,不受政府的领导或控制,从电视台的办台方针到财政预算、节目制作、播出,都由管理机构最终决定。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CBC员工都否定自身的政府雇员身份,强调自己媒体人的职业角色。其员工与管理机构在工作待遇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其员工经常因薪金问题进行罢工。

但是,CBC与政府的关系仍然是紧密的,政府以立法方式,通过加拿大广播电视与电信委员会,对CBC与其他私营媒体进行依法管理,从节目内容到播出,都要保证广播电视媒体为加拿大全民服务,传播加拿大声音,讲述加拿大故事,告知加拿大人民所需要的信息,繁荣加拿大的文化。加拿大广播电视与电信委员会对广播电视业制定种种十分具体,甚至有些繁琐苛刻的标准。在考察中,我们常听到加拿大媒体人士感慨或抱怨这一委员会为官僚机构。除了带有官方色彩的这个委员会,加拿大还有许多带有民间色彩的协会,起着行业自律的作用。

比如加拿大广播标准委员会(CBSC)就制定有加拿大广播业守则,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制作播出进行自律。

总体来看,西方新闻观念中的“新闻自由”在加拿大媒体中的表现是有限的,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虽非直接,但通过立法形式,政府仍然实现了对媒体的有效管理,政府的声音仍在媒体的运行中得到有效传播。在这一方面,中加两国,尽管体制不一,政府对媒体管理的效应优劣缺乏可比性。但在愈益浓厚的市场化背景下,我们对媒体的管理,在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的同时,如何更多地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更多地发挥法制化管理的作用,或者说,如何寻找到一条“主旋律”的市场化实现方式,在这一点上,加拿大媒体的经验,对我们还是应该有所启迪的。

三、重视广电技术革新

考察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点是,加拿大媒体同仁都十分重视技术因素在广电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CBC的国际广播电台,其员工认为IPTV、高清电视等新的数字业务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缘于技术的发展,缘于IT技术与传统的视音频技术的不断融合。因此,开展新业务,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首先要做的是进行技术规划,搭建技术平台,收购具备新技术能力的专业公司(如IP运营商、网站)或与之合作,尽量务实而不是炒作“概念”。

加拿大广播电视市场化较早,当地受众相对于国内受众更容易接受付费电视、花钱订购节目内容。机顶盒大多数用户是有偿租用,这样,当播出、传输与接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时,只需租用新的机顶盒。与此相适应,加拿大电视媒体已开始播出少量的高清频道,开始逐步具备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

目前,国内电视媒体都普遍重视节目内容或节目形态的开发,并且在技术的投入上也能与广电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但是,在节目内容或节目形态的开发中,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却缺乏与之融合。加拿大媒体同仁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值得我们重视。

四、战略性规划和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加拿大广播电视媒体在长期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对媒体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和战略性管理非常重视,并且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认为,企业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明确的使命和战略目标,而且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以企业文化的成果来支撑战略目标的实施和管理的规范高效。约克大学的艾伦博士认为,战略是一张地图,地图的功能是为你提供到达目的地的途径;战略是指南针,在行进过程中可以辨别方向。但是战略的实施要靠人,靠一个企业的绝大多数人。因此,战略的设计与调整不是一个人在房间里思考的结果,而是集思广益的结晶,是综合智慧和行为的集合。同时,加拿大广播电视传媒把实现战略目标作为全体员工的事,让每个员工都了解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并且不断反思战略是否正确。在确保战略正确的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战略制定后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取得成绩。在CBC大楼里,无处不在的公司标识以及展示厅陈列的各个时期的广播电视设备,体现了国家广播公司的历史和使命与每个员工个体的内在必然联系。YTV楼道里安装的具有童趣的音效装置,体现了第一儿童频道的特征和为儿童服务的精神。OMNI电视台墙上公布的总裁签署的承诺书,对保证员工享受平等和自由择岗等内容,体现了对员工的充分尊重。另外,其他几个电视台在公共场所的显要位置摆设陈列的各种奖杯的展柜,也都体现了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对员工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是一种随时的、显性的、无声的鼓舞和鞭策。

时下,中国电视媒体在市场化的背景下,都在探寻媒体的做大做强之路,在实施这个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把较合适的目标与建设企业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浸,使战略目标置换为每个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最终保证整个战略目标实现,这也许就是加拿大媒体坚持把战略目标制定和实施与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相结合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五、重视儿童节目创新和市场开拓

近年来,加拿大越来越多的电视机构或节目制作公司纷纷涉足儿童电视领域,其对儿童电视市场的重视让人出乎意料。目前,加拿大不仅有一些为儿童服务的专门频道或电视网,而且还出现了在国际儿童电视市场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儿童节目制作营销公司。YTV作为加拿大首家儿童和家庭电视网,不仅为儿童提供节目,并且生产供学龄前儿童观看的三维系列动画片。其动画制作基地年生产动画片达到150集,上年度更将电视收入的40%投入到动画片制作上,而儿童动画片的延伸产品卡通玩具的生产销售则为公司赚到了利润。同时,随着儿童电视市场的火爆,动画节目已成为电视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成为加拿大向海外发行节目的重点。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1-02

由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课堂教学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及教师、讲台、黑板、学生组成的课堂,现在又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模式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则是实验课堂,即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模式里,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力图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闻传播类专业是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本文所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是由以上两部分组成。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时代环境、传媒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更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创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第一,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以灌输知识信息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第二,在教学手段上,要调动多种辅助手段。当今教育界特别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情境是便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1]。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创设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行业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即需要既具备新闻业务也具备传播技术和前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要求学生对新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有较深的认识,还要对新理论、新技术保持敏感的触觉,紧紧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高校更应该担负这一使命积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超前的专业观念和高水平的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截止2011年底,全国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总计188所[3],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满足高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显得特别迫切。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教学课堂

1.“学”与“术”的楚河汉界融合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由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分支构成。在长期的传统教学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即“学”与“术”的楚河汉界难以融合。

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强,要求新闻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传统教学里,由于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慢,难以跟上新闻业界快速变化的特点,造成了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

3.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的分布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这点在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里都有体现,而实际的情况则不尽然。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几乎雷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同质化,缺乏特色竞争力,与本土就业需求脱节,导致最后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演变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是摆在新闻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在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 实验课教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课程设置与评价等方面处在各自为阵的草创、摸索阶段,缺乏交流沟通和制度规范,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实验课教材匮乏。实验课教材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这个板块不够关注,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一般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和讲义,而这些教学资料没有经过一定的审核和评价,它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质量。

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方面和新闻业界难以对接。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开设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编辑机甚至卫星转播车等,如果以现有的有一定水准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设备仪器来衡量, 则高校很少有能达到如此专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难以和时下的新闻业界对接,实验课的价值受到了挑战。

三、创新的思考

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闻理论、历史、业务三大分支的关卡,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

新闻学专业的三大分支:新闻理论、历史、业务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在实际中却形成了三大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只是关注基本概念、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人物、新闻历史事件和新闻经典作品的教学窠臼,一味地重“学”,使得课堂很“理论”化,而新闻业务课似乎又只是传授学生采写编播摄录的专业技能,一味地重“术”,使得课堂很“技术化”,这两种课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认知。作为教学主体,应力图打通三大分支的关卡,积极去寻求三大分支的重合点,通过教研活动、听课评教等方式加强各课程群任课老师的交流,深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认识,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

新闻学专业要实现零距离授课,必须要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时事新闻,通过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手机报等多种渠道获取一周的信息,在上课时可设置5~10分钟新闻播报的环节,对学生掌握时事新闻的情况做考核;其次,作为专业课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关注时事,并选取热点新闻事件,和学生在课堂交流、评论,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训练新闻思维。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新闻课堂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例如,本专业老师制作的《广播电视概论》多媒体课件于2009年11月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如演示案例及网络视频,这些资源丰富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广播电视概论》教学中,当介绍到民生类新闻时,笔者即选取了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新近制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吗?”等新闻节目视频进行课堂观摩,同学们零距离地接触新闻热点事件,之后进行交流,气氛异常热烈,且观点各异,实现了新闻课堂的生动化和立体化。这一教学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之后很快有了联动效应,在《优秀新闻作品选读》、《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等课程中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细处着眼,凸显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

1.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出版实验课教材,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根据各专业课程群的特点,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并出版实验课教材,为实验课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

2.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当今的传媒行业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要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业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理念上即要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使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具备和业界对接的能力。

(五)与当地媒体联手,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联动

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模式已不鲜见,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强实践的特点,因此,与当地媒体联手,已成为该专业办学的必然选择。第一,请新闻一线的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精英的良好互动,为学生树立活样板;第二,将新闻课堂搬到媒体里,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编辑室,或是在新闻现场采访,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新闻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办学模式使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近,更能满足本土化的需求,从而根本上解决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建构主义[OL].省略 /view /79065 htm? fr= a la0_ 1.201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