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竞赛的基本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课余体育 竞赛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1 普通高校校内课余体育竞赛现状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校内课余体育竞赛一般以一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为主。这种竞赛模式的优点是展现体育运动的美,促使优秀学生运动成绩走向更高更强。但是学校教育承担的是教育更多人的责任,并不能只停留在高端培养上,学校教育要让绝大多数人整体提高。我校运动会多是各院系的体育精英进行的一次次角逐,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很少,致使多数学生有望尘莫及之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关注程度逐渐下降。高校田径运动会也就成为了少数体育尖子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了“精英运动会”。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抓了少数人,丢了多数人;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的获取名次与奖牌当成了主要目的。
2 普通高校校内课余体育竞赛现状与分析
高校的体育竞赛一般以全校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排球、足球赛为主。这种竞赛模式对发现运动苗子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以及提高大学生体质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高校体育新大纲的贯彻实施,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在运动会结束后,学生们也就不再主动去参加高校的体育活动。由此可见,目前高校体育竞赛对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来吸引学生参加,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影响到教师对课余体育竞赛的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影响到课余体育对学生接受教育程度。实践表明,虽然高校非常重视正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但是,从学生参加人数来看,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因此,加大学生的参与比例,保证参与数量,是高校课余体育竞赛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普通高校校内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的对策
首要问题是要更新高校校内课余体育竞赛的观念,从思想上彻底认识课余体育竞赛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校运会的认识,使校运会能根据各地各校的条件多种模式地发展起来。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运动会的设项至少要达到正规竞技项目与娱乐项目参半。运动会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学校应广泛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并分而赛之,运动会只是阶段性的汇报表演,真正要看的运动会对学校其它活动是否发挥了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最好的传习方式,它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加大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进行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提供物质保障。加强竞赛办法的改革,尽量满足无论拥有哪种体育爱好,何种体育特长的学生来说,都能一展风采。当一部分参赛学生,在参赛的同时或者比赛后仍然不能够熟悉该项赛事。这就要求,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体育竞赛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培养。做到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形成课上、课下结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4 普通高校校内课余体育竞赛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竞赛工作潜力巨大,应进一步挖掘并使之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一直延续传统的高校体育竞赛来说,高校体育竞赛体制走创新之路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高校体育竞赛适应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再现高校体育竞赛活力必由之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高校体育竞赛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高校体育竞赛体制的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教学思想的更新,其次是教学实践的创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基本趋于成熟。性格好动的学生比较容易调动,但部分学生的性格比较稳定,常常表现出爱静不爱动的意识。特别是女生,这种状况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多采取一些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的项目,使这部分学生动起来,逐步使他们养成自觉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苏庆永等.辽宁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6).
[2] 杨学军等.中美两国部分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的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8).
[3] 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002(2).
【关键词】职业院校;特色体育;体育竞赛
0 前言
体育竞赛是一种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按一定规则要求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术和心理的相互较量的过程,在体育过程中,它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方法,运动的目的在于激励或检查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质量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开展。体育竞赛包括很多,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运动会等,下面我将结合我们学校来具体说明一下。
1 适当的竞争方法,特色体育竞赛可以使学校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1.1 体育竞赛在学校的发展有着促进班级凝聚力的作用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举行了学生的排球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勇敢机智、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陶冶其文明礼貌、光明磊落、奋发向上、勇于竞争及不卑不亢的情操,通过排球比赛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往,加深友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在排球比赛中胜利可以提高班风,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1.2 针对弊端来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比赛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学生喜欢排球比赛,可以利用空间展示自己的技术。由于学校班级很多,举行一次排球赛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这样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弊端来刺激比赛,每当举行大型的排球比赛时候,只选取全班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前十五的班级参加比赛,而其他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后面的班级则没有权利参加比赛,这样可以督促后进班级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好的班级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从而学校的总体学习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优秀,毕业生将会被社会认可,学校才有机会打出自己的品牌。增加升援。
2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发展学校特色体育的前提
2.1 开展体育竞赛必不可少
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的开展有利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校教师的总体综合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2.2 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学校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的重要过程.作为体育教师,主要担负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都要经过深思熟滤和精心的安排,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遵循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健身有道,强体有术,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一些在教学方面的弊端,从而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培养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精神。
2.3 体育竞赛可以和师生互动
体育竞赛不仅仅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面向学校教师,例如师生足球赛,师生篮球赛,师生排球比赛等活动,体育教师向学校老师和学生讲解比赛规则制度,讲解比赛的进攻和防守等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了其他任课老师知识面,通过比赛,使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友谊,减少了学生和老师的带沟,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相信学校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3 学校特色体育的发展建议
3.1 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合作,从基层或退役的运动员中定点、定向培养专业体育教师,首先解决在基层缺乏体育教师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一部分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3.2 每年暑期培训现有的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让基层体育教师认识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作用。
3.3 体育教研室和教育部处合作,根据不同的时期阶段制定新生及老生体育课的内容及教材。并且报告省教务部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一年或两年暑期进行一次全省的卫生系统的专项体育项目。
4 大型的体育竞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1 组织大型运动会的益处
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形式,是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其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它有助于全面检查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4.2 本校的特点
我们学校由于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有限,所以我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得到提高,在每年的春季运动会上,学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不高。所以学校领导在体育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和重视,购买了许多体育器材,同时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对于任何体育竞赛项目获奖的学生都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体育竞赛,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
4.3 发展中的特色体育
在每两年的省卫生院校排球比赛中,我们学校的女子排球成绩一向都是冠军的位置。这大大展示了我校把女子排球作为特色体育项目进行发展。这和我校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
5 结束语
发展特色体育是和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利杠杆, 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针对我校女生较多的情况下,身体对抗性的运动无法大力展开,所以排球项目非常适合我校的特点。特色体育的存在可以培养学生长期的体育兴趣,符合学校体育的“终身体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取用.要重视学校体育中的竞技地位与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1990(Z1).
关键词: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8-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发展的转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全国竞赛组织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竞赛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状况是直接影响全国竞技体育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中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管理竞赛的领导者)和竞赛组织工作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除管理竞赛的领导者的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全国体育人才基本情况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再选取奥组委部分成员、部分省(市)地区的体育局相关领导及各体育局体育竞赛组织部的相关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具体研究对象2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20 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 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 850人。
1.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决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2.1年龄段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
从表1来看,队伍以31~50岁中青年为主,其中41~45岁年龄段最多(24.9%),从46~50岁年龄段开始,比例持续下降。说明41~45岁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最成熟的黄金阶段,具有最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足够的体能,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隐退。这种分配情况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合理的。
但从培养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应大力培养青年骨干(26~30岁)。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也应继续发挥50岁以上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余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老年体育运动。
2.2外语水平偏低,对外交流能力不强
从表2来看,我国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外语水平还不够高(绝大部分为初级水平,分别占总数的32.9%、31.3%和34.4%),真正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并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进行交流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太少。这是由于在我国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中,相当一部分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充任,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大缺乏管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我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管理毫无经验。而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例子许多,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者努力学习外语,以外语为工具,学习外国的经验技术,洋为中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
对于裁判员来说,他们是根据比赛的规则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裁判,是体育比赛公平竞争的基础。在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时间不长,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培训体制尚不健全,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裁判员业务水平和执法经验有较大的差别。高级裁判人才缺乏,部分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尚未实现国际级裁判零的突破,并且即使是高水平裁判员,其外语水平也普遍不高。这样某些裁判员因不通晓比赛规则,不能用外语进行恰当的交流,导致错判误判,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这与2008年奥运盛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要求相矛盾,不利于奥运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据调查得知,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绝大部分是英语、法语,而忽视了对小语种外语的学习,如阿拉伯语、希腊语,从而导致了在某些语种上出现空白,这些不适应北京奥运会对语言沟通上提出的要求。
2.3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缺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早已超出其纯粹体育赛事的意义,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充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因此,它的成功举办需要高层次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从表3可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主要以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为主,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举办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奥运会,要培养既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通晓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国际型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任务十分艰巨。
据预测,参加2008年奥运会工作的人才需要20余万人,其中3~4万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而其中的1/3又是高级体育竞赛组织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云、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使本届奥运会更具时代特色,届时大量高科技手段将被运用到赛事中。因此,通晓奥运事务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国际化、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和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才将倍受青睐。
2.4培训次数较少,且培训渠道单一全国体育系统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共3 093人,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 853人,占59.9%,没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 240人,占40.1%;参加过业务培训的有1 822人,占58.9%,缺1 271人,占41.1%;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有1 082人,占35.0%,缺2 011人,占65.0%。以培训过1~3次的人员较多。其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最少,仅占35.0%。说明我国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次数相对较少。
竞赛组织工作人员共5 850人,其中参加政治理论培训的有2 411人,占41.2%,其中有2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缺3 439人,占58.8%;参加业务培训的有3 231人,占55.2%,缺2 619人,占44.8%;技能培训的有2 069人,占35.4%,缺3 781人,占64.6%。
裁判员共20 079人,其中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7 963人,占39.7%,其中有12 116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占60.3%;参加业务培训的有12 255人,占61.0%,缺7 824人,占39.0%;技能培训的有7 819人,占38.9%,缺12 260人,占61.1%。
从三类人员培训的总体情况可知,大部分只进行过1~3次培训,这说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其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员最少,仅占35.0%。另外,除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没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的比例外,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都原远远少于没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的比例。这样的培训次数很难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及国际竞赛组织相适应。培训次数少,也是造成我国高层次裁判人员少的另一原因。
因此,要改变全国体育系统中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就要增加培训次数,改变培训方式和渠道,如有条件,可以多派些中层以上级别的运动员到国外去进修,这样既能充实裁判员自身的头脑,同时,也能使我国的裁判员队伍能更好的跟国际接轨。
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培训渠道来看,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人员居多,而参加过培训的也是主要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培训,分别占各自总参加人数的55.3%、50.4%和55.8%,这说明培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不利于被培训者的学习。另外,这种单一的培训渠道,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开阔视野,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采用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并且要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同时参加,如有条件更要加大出国培训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之间的互相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3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对策研究
3.1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区域协作,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中国自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共参加6届夏季奥运会,奥运金牌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要想办好2008北京奥运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更要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紧紧围绕奥运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选拔、培训、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引导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合理流动,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管理、科研、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加大支援西部地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工作的力度,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
另外,需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通过行政手段保护高水平(或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走“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的道路。在管理办法上,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努力改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交流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3.2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应根据当前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总局和各省体育局的优势,采用单独或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以彻底解决培训时间短、知识结构不合理和流于形式等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质量。例如:对裁判员的培训我们应按照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的要求,制定裁判员队伍培训计划。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大力加强高等院校中裁判员的培养;其次,加强中、青年裁判的培养,对那些思想品德端正、专业素质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裁判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考取国际级裁判员,获得执裁国际性比赛的资格;最后,加强女性裁判的培养,由于女性裁判受性别、年龄、体能及家庭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常年从事裁判工作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极少。因此,应选择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体能好,且能长期从事裁判工作的女性加入到裁判队伍中。
3.3建立裁判员“沟通平台”和“绿色通道”由于我国的裁判员还没有实行职业裁判员制,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裁判员,有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据调查得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大部分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其中裁判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为78.0%。而裁判员的工作要经常外出,势必就会影响到自己本单位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裁判员职称评比和一些福利的分配。因此,要想使其他单位的人更多的参与到竞赛中来,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和体育人才的“绿色通道”。例如:建立体育人才网,对其资料进行录入,当大赛需要时由组委会出面致函和所在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人才尽其用。而对于高级别竞赛组织人才,如果在企业工作,若遇大赛时,赛事筹备委员会应主动与其所在单位协商,请求其对该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其在为大赛服务期间无后顾之忧。
3.4以强化培训为手段,提升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综合素质
3.4.1借鉴“校本培训模式”中的理念和策略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一种师训模式,其性质是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在职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从规划、实施、管理乃至评估,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这种培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可以参照,探索以总局或各省体育局或基地或直属院校为本的培训方式,降低培训重心,强化增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专业化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3.4.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办辅导班、讲座、研讨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内外结合(聘请外来专家和本单位的某方面有专长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长短结合(根据培训内容设定长短不同的培训时间)、平战结合(平时和大赛前为完成突击任务临时调整时间和培训内容)、培训与自学结合(培训班的学习与自学训练结合)等。
3.5加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学习
3.5.1努力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外语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要创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从事体育竞赛组织者经常实践。例如开办体育外语专业、举办外语演讲和比赛、借用外语节目学习、模拟国际学习研讨会议、模拟体育赛事解说等。
3.5.2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水平举办“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著名奥林匹克专家、奥林匹克优秀选手来北京演讲,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关系,使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应选派一些年轻的体育竞赛人才去国外深造,不断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
3.5.3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是目前适应时展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采用体育与外语交叉培养模式,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一种信息载体、一种提高索质的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外语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牡娣.CUBA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26-27.
[2] 厉丽玉.竞技队伍与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23-26.
[3] 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竞技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4] 王剩利.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3):69-71.
[5] 吴忠义,等.21世纪初期广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特征及培养目标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04-106.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如何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优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一、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尤其是女学生。在全面贯彻新课标的今天,我认为体育课内容陈旧,体育课简单,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是目前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一蹲到底”“一投到底”和“一滚到底”的教材安排,抹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学校体育课未能完成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往往体育教师加点运动强度,学生就叫苦连天,体育教师也就心慈手软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从而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体育课就是“玩”的课,体育老师也越来越难上课,这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1.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一、体育竞争情报的基本功能
1.体育竞争情报的危机预警功能
应对危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细微而不宜察觉的,危机预警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检测特定环境,从而对每个细小的不良变化都会有所反应,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负责人的过程。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充当组织或个体的预警系统,避免组织或个体遭受突然袭击。竞争情报之所以能够实现危机预警的功能是由其自身具有的针对性、实战型、超前性、缜密性和高附加值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竞技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竞技项目都处在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体育竞赛中不断修定的竞赛规则、反复变换的比赛环境、日益创新的战略战术,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连续跟踪和实施分析体育竞赛的竞争态势,及时发现存在的威胁和机会,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够防范潜在威胁、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抓住机遇赶超对手。运用体育竞争情报所具有的持续快速的情报搜集能力和专业的情报分析技术可以使我们在体育竞赛危机预警中获取巨大的战略优势。
案例:多哈亚运会上中国赛艇队忽视赛前预警,遭遇惨重失败。
多哈亚运会赛艇比赛, 中国队遭遇了参加亚运会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中国赛艇队上届亚运会夺得 13 块金牌,而多哈亚运会赛艇比赛只拿到 5 块金牌。对于欲在 2008 年奥运会寻求突破的中国赛艇队来说, 本次多哈亚运之旅打击不小。
多哈的比赛航道特殊, 这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次特殊的比赛。本次亚运会的赛艇比赛在海边进行的, 赛程短, 潮流变化大, 各航道的水流情况都不同。按照规则, 预赛成绩最好的选手都排在第二道, 但第二道的水流最激, 全部 10 个项目, 第二道没有产生一个冠军。第四道则相对有利, 全部 10 个项目有 4 个冠军出自第四道。
中国赛艇队对赛场环境, 竞赛规则没有缺乏勘测分析,仅仅在赛前两天才开始场地适应。未能及时了解反馈比赛场地的特点、对竞赛规则的变化也不甚注重, 风险评估、威胁评估机制缺失, 赛前预警无从谈起。在比赛场地水文状况不明, 竞赛道次选择缺乏策略性认识的情况下, 对这些变化、意外没有分析到、做出相应的调整, 将夺金项目拱手送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 往往是、恰恰是在这些地方发生对手间“实力”的激烈碰撞, 成为最自豪的骄傲或者最沮丧的遗憾。
2. 体育竞争情报的决策支持功能
竞争是体育的本质体现,竞争更是竞技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体育竞赛过程是一个依据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按照赛前的战略决策,在比赛中根据实时动态及时调整战术手段,达到一定比赛目的的过程。要想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进行科学决策。决策能力是参赛主体是否能够达到比赛目标的关键所在。达到体育竞赛的竞争领域和竞争方式、比赛预期目标的制定,小到参赛队伍(队员)的选取、技战术的运用等决策中,除了决策者的智能、才能和经验之外,必须有准确及时、可靠完整、富有价值的信息为依据。正如比尔 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所说:“将您的公司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使您的公司领先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您的输赢。”尽管比尔盖茨的话是针对企业而言的,但是在体育竞赛中同样如此。任何与竞争有关的战略决策的制定都要以竞争情报为基础。通过对自身竞争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明确竞争地位后,就可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竞争举措。决策过程其实就是对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处理,排除在环境认识上的错误,把握时机,看清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方案的过程。
3. 体育竞争情报的学习功能
体育竞争情报可以提供体育竞争环境方面的情报,对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动态进行监控和评估,还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接触新的体育教学训练思想和先进的体育管理方法。竞争对手是最好的老师,对竞争对手,特别是在针对特定运动项目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的提高竞技水平,特别是为相对较弱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的提高提够了最好的经验、教训和最具体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意识 体育习惯 教师 学生
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一、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3.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3.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3.3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1)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4)组织专题讲座。
二、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黄牛票” 经济学 体育消费 资源稀缺
近年来,凡中国人举办的各类体育商业活动,“国旗与假票横飞,黄牛共球迷同乐”,大票务工作很少有不出问题的。常常出现 “黄牛党”将门票高价倒卖,谋取暴利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百姓的一片“喊打之声”。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黄牛党”屡禁不止,除了对这些人的道德谴责和处罚之外,还需冷静的思考,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一、黄牛党倒票解读
锁:黄牛们立足的最根本之道就是要善于观察,能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凭感觉锁定那些真想买票的人。一般来讲开高档车到了体育场附近,有明显减速并流露出靠边停车迹象的人是不错的目标,这类人一是有钱,二是往往没时间来回探价。待黄牛报价后这类人一般都会报出一个能接受的价位,然后同意就交钱买票,黄牛们的话讲这类人比较“痛快”,易于成交,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还有一类人、也是黄牛们最看重的群体即外地来观战的球迷。黄牛们认为对付这类人最塌实,尽管他们经常会在价位面前表现出迟疑不决,但有一点可定的是,他们迟早都要过来从他们手中买走球票。
探:锁定目标后黄牛们就要进步去试探对方,了解对方需求的数量、价位等等信息、如听说你是外地来观战的球迷,则马上就精神大振;如果听说你们是结伴而来的团体,那么黄牛们会想尽法把你拉到黄牛相对较少的僻静处细谈,以避免被其它的黄牛半道抢了去。如果谈不成,黄牛会给你留下名片,并向你承诺不管什么时候买总会比其它黄牛开出的价格低。
粘:探明白了你的大致需求后,如果看你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黄牛就会比较礼貌的告
别而去,如若你第二次出现在他经常活动的区域,他就会不知道从什么角落冒出来将你粘上,并能准确地记得你听需球票的数量、档次等。这一次黄牛已经认定你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潜在客户,会向你详细分析开赛前未来儿天内的“票势走向”,告诉你未来几天内某场次球票涨价的理由。
激:如果黄牛看到你第二次还未将票买走,就会使出激将法了。通常的话会是:大哥,我看你真不该大老远的来,你就是出来看球的,还怕花钱?都对不起你那住店费。这价钱还不买的话,我就劝你回家算了,因为明天球票价格肯定要涨。
托:必要的时候,黄牛们之间还会互相充当“票托”。黄牛们经常会统一口径把价绷紧,非到最后决不轻易出手,黄牛认为事实上这种事情就耐心上的较量(见表)。
二、“黄牛党”产生背景
从经济学角度看,假设“黄牛党”与球迷之间的交易是合法的,而且是双方自愿的,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无论是否为世人接受、无论价格多少,交易会给双方带来好处,对社会来讲也是有好处的。由此可见,单纯从经济学来讲,体育比赛的门票从几元、十几元炒到几百元,最后到达疯狂的球迷手上,是一种“合意的结果”,对“交易双方”都增加了“效用”,增加了社会的净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自愿的交易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也无须他人的“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罚。
经济学理论还证明,如果承认观看体育比赛是一种消费,或体育赛事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或服务,这种服务按照市场原则分配,则十分稀缺的大型体育比赛也应该遵循“出价高者得”的市场原则。而且,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需要这些商品,都要遵守“市场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谁出的价格高,谁就应得到服务。当然,许多人认为:患了小病的人看专家,是浪费了宝贵的专家资源,甚至认为高收人人群因小病看专家更是对穷人的不公平。这是个搀杂了价值判断的复杂问题,需要专题讨论。不过,经济学认为,如果承认消费者是有理性的个人,有能力做出判断和选择,他愿意出14元还是出400元购买“黄牛票”的行为都是合理的,似乎无须其它人干预或鸣不平,也不应受到打击或惩处。某些大型体育比赛的门票被炒到数百元的“天价”有其经济合理性,因为即使有“黄牛党”的人为炒作因素,甚至市场交易的结果是一场比赛门票从50元涨到800元,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运动的市场价格,对于购买的需方来说也是物有所值,还反映出现行价格标准与其“真实价格”的巨大反差。
由此得到的经济学解释是:价格是供求状况的反映,如果商品或服务的供大于求,则其价格因为卖方的竞争而降低;相反,如果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则因需方竞争而涨价;最终实现市场出清的均衡状况,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可见,某些体育赛事门票价格飘升、被炒成天价的原因是希望进行体育消费的人数远远超过这种服务的提供量。以足球为例来说,国内的品牌赛事较少,面对众多球迷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因此,高水平体育比赛门票的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缺口,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在消费者自我选择的市场上,门票价格被炒成天价有其市场基础。而人为压低高水平体育比赛门票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了错误的信号,加剧了供求的不平衡,为“黄牛”倒号创造了条件。
三、价格与价值背离是“黄牛票”滋生的土壤
倒票出现的基础是供小于求,政府定价过低,为票贩子留有“赢利空间”,反映了“体育竞赛表演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育服务收费没有体现运动员的劳务价值”。这就涉及到门票收多少钱合理?什么是体育竞赛表演的合理价格?根据我国现行收费政策,基本收费项目和价格由省(部分由市级)物价和体育部门共同制定。因此,杜绝“黄牛党”倒票,办法是实行市场均衡价格,目前需要以“黑市价格”为参照,将价格提高到接近其“影子价格”,减少“黄牛党”的获利空间。其结果可能会避免消费者遭受更大损失以及举办方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但是,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担忧:现在十几元至几十元的体育比赛门票对一些人来说已经难以承受了,越来越多的人抱怨“有钱人才玩体育”,大幅提高体育比赛门票将使更多普通老百姓看不起比赛。因此,需要分清哪些是保障人人获得的基本服务,哪些是特需服务。对于特需服务可以更多引人市场调节。但是,划分基本体育服务和特需服务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应该注意,如果体育竞赛表演服务是按照市场原则分配,其结果必然是“出价高者得”。这也是许多专家认为体育门票市场存在失灵的原因之一。因此,最公平的分配方法是“按需分配”,其前提条件是实现资源极大丰富,克服“资源稀缺”的制约。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资源稀缺性尚无法克服。在资源约束下,以“保证公平、控制物价”等为目标分配资源的方式则不能按“价高者得”的市场原则,“按座位的方位好坏分配”仍然是体育比赛比较普遍的分配方法。
四、“黄牛党”倒票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我们还可按照产权经济学理论,深入分析黄牛倒票的原因。产权理论认为,门票的定价远远低于其市场价格,其实质是限制了主办方拥有的对比赛收益的产权,将政府定价与市场黑市价格之间的收益的产权放置到了公共领域,形成了经济学上的“租金”,引起了那些头脑活络的“黄牛党”的兴趣,激发了这些人“发现市场的企业家精神”,他们通过攫取公共租金而赚钱,符合追求利润的经济人理性,而面对如此高的暴利,他们完全可以忘记“道德和良知”的谴责。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有100%的利润,一些人则会为了追逐利润而冒杀头的风险。黄牛的出现也不足为奇。限制主办方的产权、制定很低的价格的结果是:运动员、主办方、各级体育部门的劳动不能得到体现,影响了主办方的积极性,体育比赛没有得到应得的收人。加剧了体育资源的浪费,消费者也没有减少支出,政府和体育部门也要为维持秩序付出大量的管理成本,雇佣保安维持秩序,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也经常采取联合行动。但是,俗话说“打草的胖不过放养的”,“黄牛党”像苍蝇一样时刻瞄准了“管制”的裂缝“下蛆”,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因此,管理的效果不理想,经常有体育迷在抱怨“管理不力”。可见,价格管制的受益人只有一个,就是那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黄牛党。因此,体制改革深化的内容之一,是体育比赛的产权改革,也就是怎样明确界定大型体育比赛的产权。产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切实保护的产权,防止价格控制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
五、政府对“黄牛票”的策略
解决“黄牛票”的基本方法是制定合理的价格,压缩“黄牛”的利润空间。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若要实现排队配给的政策目标,则必须维护竞争规则的严肃性,支付必要的管理成本,需要管理部门和主办方花费资金和精力维护规则的严肃性,打击“黄牛党”人为加剧“供需缺口”,倒卖门票的违法行为。目前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和大型体育比赛主办方通过建立网上售票系统,增加销售服务信息等措施,增加社会对球票信息的了解,使许多体育迷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减少被“黄牛”宰割的风险。总而言之,我们目前仍有通过政府和体育部门的信息服务,改善体育门票消费者流向,降低“倒票”现象的余地。随着体育法规制度在全国的建立和完善,将彻底解决“黄牛党”炒票的问题。
六、小结
“黄牛票”的存在说明体育竞赛表演是一个消费潜力较大的市场。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扩大内需,一方面可提高原有体育市场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开拓一些新市场。我国目前的需求不足,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只要我们合理的刺激需求,就有利于供给的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这对我国体育市场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习惯;终身体育;锻炼兴趣;培养
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体育习惯形成的特点
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形成由于受到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特点。
(一)情绪性。大学生的性格还未定型,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尚不能完全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许多时候,其习惯容易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
(二)偶发性。大学生的有些习惯是由于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们夸奖、默许以及偶然的、不易被察觉中形成的。
(三)恃强性。大学生的有些习惯,是由于自身的好胜、逞强心理促使而成的。
(四)恒常性。任何习惯都是经过长期、多次地反复而形成的。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基本方法
根据大学生习惯形成特点和多年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新生的体育教育,为体育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
告别中学生活,迎接自己的大学时代,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带着憧憬和梦想,踏进大学校园,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体育教师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体育习惯教育,为体育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
1.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创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在开学初期,利用大学生的好奇、求新、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心理特征,将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校运会剪影等内容,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媒体,创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吸引新生的注意力,丰富新生的体育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为以后体育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之初,首先要避免触发大学生体育习惯形成的逆反性,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拼搏,刻苦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学生。并为他们讲述科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地进行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树立自觉锻炼身体的信心。
3.组织好第一次体育竞赛: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体育竞赛,对日后的体育习惯培养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可利用其习惯形成的恃强性,组织学生进行赛前训练,鼓励他们通过努力,争取好成绩;赛场布置要隆重、有效,令人耳目一新;比赛力求圆满成功;赛后,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对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要教育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争取更好的成绩,有意识好透发其偶然性;对没有取得成绩的同学,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激发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体育习惯形成的关键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大学生由于自我克制能力较差,自觉学习的习惯还未定型,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他们的向导。因此,激发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体育习惯形成的关键。
1.融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于体育教学中,是培养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方法: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可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安排健身娱乐性的体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培养;在课程安排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性地进行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课堂情绪,提高上课质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是激发体育锻炼兴趣的捷径: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举行班级、年级、甚至全校性的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规则、战术特点及技术演变过程等体育知识,促使学生熟悉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及竞赛特点,丰富课外体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3.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是激发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是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激发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体育竞赛(例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或健身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例如:健美操、各种游戏等),来丰富体育课外活动内容,激发体育锻炼兴趣,促进体育习惯的形成。
三、培养运动技能,有利于体育习惯的形成
德国体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增进学生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运动能力"。而运动技能是运动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组建各类项目的训练小组,并且定期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二项运动的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从事终身体育打基础。
四、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培养自觉锻炼习惯
任何习惯,都要经过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依照体育习惯形成的恒常性,就必须制定一套体育锻炼计划,并且由老师、家长、同学们相互监督,认真贯彻执行。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每一个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最终,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生活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改革的需要,要求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傅光磊.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情感和习惯的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