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 电视 问题 对策

一、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工作中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也体现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享有均等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目前我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方面存在很大的反差。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实行“无线覆盖工程”、“村村通工程”,从硬件上解决农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依然有很多农村受众群体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2、乡镇当地节目制作能力明显不足。

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构成,类型多种多样,数量也很庞大,同时承担着舆论宣传、产业经营、社会公益等等多种功能。我们从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广播电视内容方面的比较中发现,电台、电视台大都随着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文化、时尚文化等,很少有反映“三农”的节目。媒体对“三农”关照度的弱化、边缘化、无视化,严重脱离了农村实际,使得农村受众在获得信息质量和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受众,而县电视台对本地节目和“三农”节目的制作能力不足,也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难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运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广播电视运行体制是保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是发挥广播电视各项功能的有力保证。在我国四级办广播电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条块分割、有系无统、管理分散的负面作用。现在再加上乡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合并,乡镇主管文化广播电视站,形成了广播电视的五级管理,从而扩大了四级管理的负面影响,乡镇主管的文化广播电视站在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上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网络,只能是乡镇各自为政、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这不但既违背了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接收一条龙的系统性,又无法构建统一标准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最基本的需求。

二、要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农村文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地着眼于一种制度性设计,体现出系统工程的整体性。而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营机制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行政体制,也与现有通行的市场模式有所不同和差异。要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公平、高效、科学、和谐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要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从供给方式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一种权威型供给,其资金的来源方式必然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但是公共财政是有限的,单靠公共财政独力支撑,那么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就难以保证,所以,资金投入也应该体现多样化与灵活性,以公共财政为投资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与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社会捐助、赞助等等投资行为,认认真真地千方百计的从多方面想办法来增加投入。

2、要财政适当补贴给予农村广播电视维护协管员。大量的村村通建设和农村网络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但是要保证长期通仅靠广播电视部门现有的人员是远远满足不了的。

3、要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保障实力。近年来,乡镇广电理顺机制,提升专业技术装备水平,围绕引人、育人、用人、励人等环节,不断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激励奖励机制,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充分调动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打下了既坚实又良好的基础。

4、要不断加强县电视台自办节目的制作能力,认真服务“三农”。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设。现在,我县网络已经通各个乡镇和200多个自然村,但由于农村受众属于消费的弱势群体,广播电视节目经费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县广播电视局没有多投入,造成对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低下,数量短缺,与农村受众数量的庞大形成极大的反差。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 村村通 工程实施过程 心得

广播电视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的更多更广更有用的东西,从而丰富大家的知识与见识提高生活水平。广播电视不仅要在发达的地区播放,而且还要在贫困的地方播放,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现今的社会贫富发展极不平衡,为了使贫困的地区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需实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因为大多的农民都不识字看书,了解农业畜牧业知识是很难实行的,广播电视可以实现农民可以听声音看画面了解其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该工程实施的还不够完善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性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不发达地区以及边远穷老山区在这个工程的实施中,各地情况不同,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是几个村形成小片区,有的是单个村自己组网,有集体收视室有单个家庭收视直播卫星,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管理的困难虽然有些偏僻山村不能全部收看到中央和各省的节目,但是能收到当地的电视节目,既能听广播又能看电视,学到科普知识,掌握信息行情,很受农民欢迎但由于没有养成有偿收视的习惯,这就需要县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针对具体情况拿出方案加以解决特别是应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乡规民约,制定一个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村庄村村通电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培训,给政策,给技术,在村村通建设和运行中坚持建设合法管理规范使用科学的原则,要重实际看长远,为今后升级打好基础在日常维护和更新设备时,县级业务部门应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在设备的更新中标准要提高,能一步到位的要一步到位,以精益求精的精神避免重复投资,用超前发展的思维来规划安排,为三网合一铺就必要的道路。

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过程的心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专业维护队伍

政府需要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一方面要注意配套器材的建设,如提高发射机的发射功率,特别是信号覆盖范围小的电视广播频道尤其需要提高其发射设备的功率,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让信号能够清楚地接收,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均衡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传播的不平衡,更要在农村内部合理分配资源,解决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分化问题,相关部门要培养懂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以妥善维护,保证畅通。

(二)加大支持媒体力度,扶持涉农节目发展

政府应当鼓励媒体走出城市到农村去,鼓励媒体多了解农村的需要,找到媒体和农村的共同利益点,其次,在媒体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对于发展起来的涉农节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在媒介的农村拓展方面,如果政府能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使这些媒体能保证不亏损,顺利度过拓展农村市场的初期阶段,对突破媒介农村传播的,瓶颈,而言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要依靠科技

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日新月异,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口居住条件差异较大,为此,精心组织力量进行前期科学技术论证,不断创新覆盖手段,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在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技术更新改造,力求有所创新,着力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质量和实效,确保接入广播电视的乡村农民群众听得更清、看得更好,使广播电视的社会效益发挥得更大、更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是一项重装备重技术的“投入工程”,又是一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覆盖工程。在具体实践运作中,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技术手段,采用有线、无线、光纤、电缆等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特别是对老、少、边山村,率先运用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方式进行实验,积极为解决农村“村村通”工作问题,探索新的路子、新的技术。

(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的经济政策和体制机制政策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环境。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并不断完善,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五)增强现有山区转播台站功能提高转播发射效率

长期以来,承担着向山区人民传送中央1套广播电视广播节目、本省(市、自治区)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高山转播台站,为山区人民服务发挥了很好的做用。但我们基层山区大多数转播台站的设备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产品,目前普遍效率低下、发射功率严重不足。考虑到多年来收视这类信号的群体的习惯需求,在这次解决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我局提出了安排少量资金为山区的转播台站进行一次较大的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

三、结束语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惠及农村千家万户,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备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践,对加强“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平台,对于满足人们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日益迫切的要求,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扶贫工作,提高农村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贺.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J]. 吉林农业, 2010,(10)

[2]彭菊华,张水湘.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广播电视 对策

新时期,伴随着传媒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力繁兴,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越发突显。但与此同时,它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与压力,亟待机制体制深度改革。笔者参考了一些资料,从理论到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突破:

首先,大力深化政企改革,全面倡导并落实市场导向和产业化运营机制。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从运营理念上来说,必须以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属性为依托,既要继续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将传播主流价值和弘扬时代主旋律视为已任,将舆论引导和价值观塑形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显广播电视在国事、时事等方面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强化固有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又要坚持以“四个人”、“三贴近”为原则深化政企改革,还原自身市场主体属性,突显受众需要导向,打造市场运营新格局;从运营机制上来说,要全面构建并贯彻落实集产学研于一体、制播分离、管理科学、运营高效的的产业化运营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广播电视必须完全打破事业单位单纯管理者角色的桎梏,全面树立产业化运营理念,彻底转型为文化经营者、内容提供商以及资本运营商。唯其如此,广播电视才能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切实把握受众真实需求,并根据需求增设一些诸如影视、动漫等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丰富文化产业链,切实站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来运营广播电视事业,并最终实现从事业管理向文化产业运营的身份转型;唯其如此,广播电视才能跳出“求稳不求新,居安不求变”生存与发展境地,主动以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谋求新发展,如在常规的广播电视制作外,广泛拓展网站建设、杂志出版、手机同步、报纸投放等多样化经营手段,以本地特色需求为基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节目,以受众共同诉求和广播电视间品牌特色异同为基准开展强强联合等。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化和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广播电视必须随时谨记自身信息传播、服务社会、娱乐大众、发展经济的四重职责,避免出现唯市场是尊、受众至上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好舆论与主流价值观引导以及提高国民精神文明素质的积极作用。

其次,积极倡导“人才兴台,人才强台”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既要以公开招聘选聘等形式构建公正客观的人才引进机制,又要依托委托培训、短长期专业培训、进修观摩、会议学习等形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还要以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同事互评、绩效考评等形式为基础,健全人才考核机制,更要本着权责分明、团结进取的原则搭建层级清晰的责任体系和资源共享的内部知识集成系统。具体而言,广播电视一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市场检测等途径选拔对传媒业整体发展趋势具有较强分析和把握能力,能提出具备行业前瞻性的竞争策略的领导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岗前培训、特训、知识系统分享等方式对一线员工进行系统有效的专业素质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并重点提升他们舆论和价值观引导水平,确保他们个人素养和业务水平专业高质。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必须贯彻落实绩效考评及监督机制,定时不定时抽查广播电视人才的道德素养、专业水平以及绩效表现。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者,严格实行警示淘汰制度,既督促激励广播电视人才主动上进,又充分尊重优秀人才。

再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全力确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影响效用与性质同向发展、功能作用与政府受众要求相互契合。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在服务社会中 承担的重责所在,必须深入解读政府文件了解相关政策要求,主动深入群众把握受众真实需求,切实投入硬件系统确保网络信号通畅,积极提升服务为大众答疑解惑,真正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作重点事务来抓,最终保障发展与稳定相协调、速度、质量与效益相协调、流程、结构与机制相协调。此外,广播电视业要随时谨记自身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除了常规的大众需求调研开发一些令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外,要逐步适时地引进新兴媒体、开发专题栏目引导大众思考,在以类型化品牌节目提高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增强广播电视的公信力。

最后,完善审查管理机制,加大审查监管力度,确保审查监督到位。具体而言,广播电视不仅必须建立以正确导向、良好受众满意度、扩大规模、广告增收、质量效益提升等为核心的传播价值评估体系,并辅之以成本预算低、受众满意度高、经营业绩好等为标准的绩效考评体系,以此加强对节目策划者、制作方、投放方等人才及机构的监管和约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而且必须定时不定时地对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及合作方进行抽查审核,并及时对抽查审核结果严格执行赏罚政策与条例,最终确保审查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新时期广播电视机制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广播电视稳步调动各方资源,对运营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审查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与转型。唯其如此,广播电视才能在健康稳步发展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仁侠.生产与运作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3.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一、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情况

(一)教育优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目标任务。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举措按时到位,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约340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范围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近80%的随迁子女实现在公办学校就读。中央加大对重点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支持力度,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寄宿学校条件继续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措施及免学费政策正在落实。由于普通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65万(总数957万),预计全国高考录取率将由去年的62%上升至69%。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扩大到4.1亿人,重点向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各级财政逐步落实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年120元补助标准;通过扩大门诊统筹、跨地区结算等,医保服务不断改进。农村儿童重大疾病纳入医保范围开展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3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础上继续推进,基本药物价格较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以县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继续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16个国家联系城市逐步启动,各省(区、市)也自主选择1―2个市开展试点。

(三)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西新工程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部直属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施顺利。三网融合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快速发展,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前五个月的全国广播电视实际业务收入676.25亿元,同比增加33.39%。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多语种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国内媒体以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上半年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额近5000万美元。

(四)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增长动力比较充足,旅游消费保持旺盛,旅游市场加快增长,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国内旅游人数10.9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55亿元,同比增长8.6%和20.6%;旅游入境人数65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和14.5%;旅游总收入7500亿元,增幅达19%。据有关机构监测,第一和第二季度旅游产业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水平。

(五)玉树等灾区应急救援和社会事业恢复重建有序开展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高原病防控和心理援助等工作迅速跟进,确保了灾区无大疫情和社会稳定,中小学复学复课和高考顺利进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设施重建改造快速启动。

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情况

在教育方面,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全面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完成验收。

在医疗卫生方面,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安排中央投资230多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重点中医院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排中央投资29.28亿元,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此外,前四批扩大内需社会事业中央投资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展顺利,大部分项目形象进度明显,不少项目已建成并发挥效益;截至6月底,已开工建设49505个项目,其中36213个项目完工,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96.57%和70.64%。

三、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

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大宏观调控统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强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绩效和服务经济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以统筹推进医改、教改等重大改革为契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制度建设,加快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稳定落实重大民生政策,加大新增投入和公共资源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迫切问题,务求实效。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健全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形成消费热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围绕2010年医改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执行力。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政府补助标准,加强重大疾病救助,80%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二是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完善招投标采购机制和补偿机制,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调动基层积极性。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巩固和完善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压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办医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全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推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实现70%区县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管理的目标。

(二)全面启动实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标准,扩大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使今年受益的寄宿生增加108万人;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地区,适度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力度;抓紧制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关规划。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问题,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三是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力度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落实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加快文化事业建设

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启动相关领域“十二五”时期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确保今年已确定的172家试点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范围和水平。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文化“走出去”。

(四)加强社会事业投资项目实施管理

一要明确时间进度,及时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并下达投资,抓紧组织实施。二是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加强督促管理,全力抓好监督检查工作。三要按计划落实好配套投资,既要避免地方盲目扩大负债,也要防止把投资缺口转嫁到基层和群众身上。四是对建设用地不落实、前期工作明显滞后、不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和制度办事以及审计、稽查发现严重问题的,要采取调整投资和项目计划、区域限批、新增投资核减等措施。五要落实项目实施进展月报制度,加强数据情况分析和实地调研,及时提出实施情况报告并采取适当方式通告各地,强化督导效果。

(五)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推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适时出台细化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落实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海南等地的旅游综合改革,抓紧研究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的编制工作。规范在职教育和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落实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各级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和服务,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户户通”工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年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并以有线电视用户网为载体,建设覆盖农寻址数字广播应急系统、农民网校、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村数字影院等,搭建以广电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挖掘温江文化资源,独特人文气息的西部新城

挖掘、梳理和提炼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温江时代精神相,地域、兼有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浓厚人文环境,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体系,力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景观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市民生活之中,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鱼凫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乡等文化品牌,鱼凫城遗址保护项目策划工作,以届“非遗节”、光祈音乐节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的主题文化活动。欢乐文化。引入国内、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和演出公司,培育温江商业演出市场,力争年引进1-2场力的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引进1到2家大型娱乐场所。,正在与新加坡演艺公司衔接,拟于4月合作举办亚洲音乐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6篇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有79438户有线用户,其中完成数字化整转67926户;4144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1600户直播星用户。坚持有线、直播卫星、无线统筹协调发展。有效发挥村村响工程作用,在已安装的148个村播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音频。解决边远地区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三电”保护,及时应对和正确处置影响安全播出的各类突发事件。特殊时期、重大节假日确保安全播出,实现了“零插播、零停播”。大力实施公益性电影放映工程,完成农村行政村公益性电影放映8880场,受益群众22万余人次。

(二)存在的不足

1.宣传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

2.全区广播影视区域和城乡发展还不很平衡,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拓展广电新业态不够,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

4.由于机构改革,职能整合,我区仅设有广电网络分公司,无电视台站。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创新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为主题,以宣传为中心,以网络为纽带,以广大用户为落脚点,采取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同时传输,交叉覆盖,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大用户的收视效果,推动我区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举旗帜

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广播电视工作的各个方面。

2.坚持以人为本

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诉求中推动发展。

3.坚持融合发展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4.坚持统筹协调

正确处理广播电视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与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等重大关系。

5.坚持改革创新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增强区广播电视事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全区广电系统要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过高、标清方式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提供多套高质量的节目,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广电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做大、做强、做优广电媒体,努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施好“三网融合”工程及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根据我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按照以下思路有计划分阶段的积极推进。

1.实施广播“村村响”应急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现代化应急广播体系,有效提高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村村响”转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文明建设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等内容,期间插播娱乐节目、公益广告、惠民政策,农业信息等,使之成为政府与农民的“连心桥”。

2.积极推进城乡网络建设。未来五年,广电网络公司预计投资2000万元,对城区小区现有的双向网络进行更新改造,宽带业务和视频业务同时入户,并逐步实现光纤化。同时,双向网络逐步向农村延伸,扩大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预计发展用户10000户。

3.实施“三网融合”工程。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充分利用光纤网络和先进的设备,开展互动电视新业务,实现具有双向化、数字化和IP化的电视业务互动平台,极大地拉动内需,让广大用户受益。

4.实施“户户通”工程。贯彻落实好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户户通”发展规划和用户安装工作,使居住距城区偏远的居民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收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

5.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全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统筹协调监督全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工作。特殊时期、重大节假日及时启动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应急抢险小分队员随时待命,领导加强值班,确保安全播出,实现“零插播、零停播”。

四、保证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要做到一切以发展为中心,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使我区广播电视事业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7篇

迎接2008数字年――CBBN2008主题报告会

3月20日,CCBN2008主题报告会在北展剧场隆重召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出席了主题报告会,并作了精彩演讲。

本次主题报告会,CCBN组委会在北展剧场观众厅设立2700人的主会场和400-500人的报告厅分会场,在CCBN品牌建设上营造了全新的形象,为全行业创造了一个更高水平的信息平台。作为CCBN2008的开幕盛典,主题报告会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行业方针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首选平台,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前沿技术与年度发展规划的首要时机,也是全行业领略世界广播影视最新进展的盛会。

我国广播影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演讲中指出,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广播影视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广播影视发展快速持续,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很大;二是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广播影视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广播影视全面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听不到听不好广播、看不到看不好电影电视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实施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解决了5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广播影视产业开发得到加强,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总局大力推进影视剧、影视动画、付费电视等内容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应当说当前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有不小差距。

广播影视数字化进展明显加快,但离构建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总局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化转换,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新媒体发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已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进程加快,地面数字电视、数字高清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启动,直播卫星已做好技术和产业化准备,电影数字化效果明显,数字声音广播试验取得新进展,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传播渠道发展迅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迈上新台阶,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安全防范和应急保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十六大以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保证全系统日常安全运行的同时,还要防范攻击破坏、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因此,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是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

努力构建完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安全播出水平。确保安全播出、安全传输是广播电视技术部门的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始终把安全播出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努力构建能够应对非法攻击破坏、重大技术事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播出和安全传输不出问题。

努力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努力扩大西新工程的实施范围,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制定工程实施方案,运用多种方式,推进数字化放映覆盖范围,加快建立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完善现代传播体系,切实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力推进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加强数字高清节目制播能力建设,加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构建以数字节目内容资源为核心的台内制播网络体系,满足多种播出平台和传播手段对节目内容的需求;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积极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大力促进电影数字化;大力发展新兴媒体。

努力构建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广播影视产业开发能力:积极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面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网络传输等领域企业化转制,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建立富有活力的生产经营体制,推动广播影视内容产业和传输网络产业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上市、债券等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努力在影视制作、有线电视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领域塑造龙头企业,增强我国广电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完善产业政策,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依法加强监管,推动我国广电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努力构建完善技术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广播影视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与管理相互依存、有机统一。要维持我国庞大的广播影视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技术监管体系作为保障。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体业态不断出现,对广播电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技术监管体系。要从保证党和国家政令畅通、保证国家信息和文化安全、保证公共服务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技术监管体系建设,对广播电视实行“全方位、全业务、全频段、全天候”监测,充分发挥监测服务于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和发展的作用,切实为行业监管、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动广播影视科学发展

首先,处理好行业与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力求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其次,要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都向下一代转换,向综合提供话音、音视频、网络接入等多种业务方向发展,三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催生出了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由于互联网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各国各媒体竞相争夺互联网的新市场。

再其次,要处理好广电系统内部层级之间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利益关系,力求做到和谐相处、共赢发展。

最后,要处理好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输手段的关系,力求做到优势互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随着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已进入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的新阶段。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有不同的定位功能:无线方式是广播电视覆盖的最初手段,也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有线电视是城镇居民接收中央和当地节目服务的主要手段;卫星传输是为全国各地传输转播机构提供节目源的主要手段:卫星直播是从技术上根本解决偏远山区和覆盖盲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有效手段;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是为各种小尺寸、便携式移动终端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互联网是为计算机等终端提供节目服务的主要手段,由于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互联网也是推动广播电视走出去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明确定位,适度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现代化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真正实现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的目标,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视听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CCBN2008展览会游记

阳春三月,正值春暖花开之时。

北京的三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厂商携带新品在展会上纷纷亮相,这场景不正是像这花开的季节,万紫千红的竞相开放吗?

我把这展会比喻成一个花园,而我也像一个慕名而来的“爱花”之人,和大家一起畅游在这“万紫千红”的世界里,欣赏CCBN绽放的种种精彩。

3月21-23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08)在北京举行。中国乃至全球广电行业迎采了本年度首个重要的广播影视行业盛会。

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广播影视技术设备展览会,世界排名首位的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展览会,CCBN2008迎来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参展企业和机构,覆盖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3个展馆,其场馆展览面积达65000平方米。

2008年,拥有全新品牌形象、持续不断推进品牌建设的CCBN以勃发的英姿、满腔的热忱迎接来自国内外、行业内外的朋友,CCBN在业内外人士的共同关注下绽放种种精彩。

奥运展区带来全新体验

奥运展区以“2008――我们的奥运”为主题。展区由中央电视台和CCBN组委会共同主办,以全方位展示2008北京奥运这一盛事的转播方式和体验高清电视为目的,从固定大屏幕到移动终端,全方位展现电视设备在奥运转播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方式,全面揭示数字科技如何运用于奥运转播,让大家体验奥运、感受奥运,充分了解奥运高清的相关奥秘。

数字高清全新亮相

CCBN2008对广电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和产品创新成果进行全面演绎。2008北京奥运相关赛事将采用高清电视进行转播,届时高清技术将在广播电视行业得到全面应用,这使高清技术成为2008中国乃至世界广电行业的重要主题。作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广电技术展会,推动奥运高清转播,创新高清技术推广是CCBN的责任和使命。CCBN2008期间,世界著名高清广商均参展。从前端制作播出到传输接收整个业务链的高清技术、设备全新登场,展示最新高清技术和产品。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展区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展区作为CCBN2008的重要内容,将继续成为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移动多媒体广播目前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作为CMMB标准制定者的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已经完成了CMMB各项技术标准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开发出了整个系统端到端的产品,除在北京奥运会相关城市进行技术试验,还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提供移动多媒体广播服务。在CCBN2008上,大家对CMMB的最新发展成果有一个全方位、近距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全面感受移动多媒体广播的魅力。

数字新媒体展区和运营商展区再次出击

CCBN2008数字新媒体展区包括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展览内容,将涵盖技术产品提供商、运营商等产业链各环节在内的企业和机构,延续并进一步加深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行业及各重叠领域内运营模式的探讨。促进广电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运营商展区以付费电视运营商(频道运营商)、数字新媒体(网络电视、手持电视、移动电视)运营商为主。他们是中国付费数字电视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推动者,而该展区的设立也成为中国付费电视和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好的信息。

广播影视科技展区展示科技成果

CCBN2008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举办时“广播影视科技展”,全方位展示中国广播影视行业以数字化为龙头,以科技为动力,全面促进中国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成就。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第8篇

――围绕“科教兴省”战略,各级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和针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全省每学期有44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资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造了173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和4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5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实施《2004―2007年吉林省职业教育建设规划》,重点打造25所市、县级职教中心,增加在校生14000人左右,促进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全省高校共争取国家级立项297项。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省属普通高校实际招生116124人,其中本科招生76261人。高考录取比例达到75%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居于全国前列。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全部完成,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积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启动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全国首批开展了农村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农业人口达到全省农业人口的24%。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 日益丰富。继续推进长影、出版集团和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长影世纪城正式开园。文学艺术创作不断取得进步,各类演出市场较为活跃。深入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展开,基层文化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启动实施延边朝鲜语广播电视覆盖纳入“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97%和98%。竞技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吉林省夺得10枚金牌,创1项全国纪录。

――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特色优势产业。旅游产品体系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完成投资近40亿元,相继建成和完善了一批旅游景区和交通、通讯等设施。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8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国内旅游者2850.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业总收入22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国内旅游收入21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相当于GDP的6.88%。

――人口增长保持平稳态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和“五关爱”活动,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等工程,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扩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0以内,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15万人以内。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建设继续加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城市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稳步推进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积极促进残疾人扶贫解困、劳动就业和康复等工作,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长春、吉林两市社区基础设施国债试点项目建设全部完工。

2006年,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应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继续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增加投入,完善发展政策,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重点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加大教育投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首要地位,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组织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及资源配置,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坚持适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对“211”学校建设的支持。着力建设好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吸引、培养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扶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2.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及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整和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加大力度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过快上涨。

3.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抓好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运营工作,促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和数字化节目、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出版管理,加速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加快实施长春综合文化科学中心工程、省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做好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二期工程和渤海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省速滑馆、北大湖等体育设施建设。

4.积极推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革命历史遗产,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继续改善“绿色”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旅游精品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搞好东部长白山旅游区、中部两大中心城市、西部湿地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民俗旅游三大旅游区域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新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