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1篇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也作为我校的新增专业,在专业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在不断的摸索前进.我院在《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确定了我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要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本文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及专业现状入手,以一线教学实践为平台,以《艺术概论》为例证,综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个例阐述的方式探讨了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建构,以期为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8-0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多为个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分设置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往在讲授理论课程时都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方式,教师讲授、放映相关影视视频、与学生互动等相结合,其实,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老师都是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枯燥,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我们讲多少,学生能学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是每个理论课教师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艺术概论》为例证,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艺术概论》作为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所有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对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课程,在艺术类院校及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践性课程的应用性更强、实用性更强,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上,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程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最终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作品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

经调查,我们以往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不管用到何种课堂教学手段,基本都属于理论灌输型教学,之进行枯燥的理论传授,而没有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辅助专业创作的作用,而且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也就更不适合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当下的学生更乐于探索创新,也更乐于大胆实践,我们的传统式教学只会压抑学生们的发光点, 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学生势必不会十分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些许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1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我们要求学习艺术的学生要有丰富的个人情感,这就导致学生感性思维运用得较多,而面对比较系统的、需要运用到理性思维去学习、思考的理论性知识就多少显得有一些薄弱,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的话,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会显得模棱两可,与其自身的实践联系不到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各地艺术的普遍规律、认识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在艺术工作中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平,课程内容确定为: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在欣赏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并运用相关理论拍摄出具体作品.

在教材的选择上,针对新的教学模式构想,几次更换教材,2010年之前使用的是孙美兰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和王宏建主编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孙美兰老师的教材主要是以本体论为核心构建艺术理论,以美术、音乐为主线,探索中、西艺术比较中的新概念,并建立艺术理论教程的新体系.王宏建老师的教材首先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艺术的本质、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去,揭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2010年至今,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会用理论内容指导实践,又对教材做了慎重的选择,2013年开始,主要使用的是王杰泓主编的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主要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了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比如艺术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将这本教材确定为专业用书,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本教材的章节流程来安排教学,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具体艺术理论和艺术门类的参考用书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确定了学时分配.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在分配学时时,艺术门类学时相对较少,大学时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艺术本体、艺术文化、艺术发展和综合艺术上,主要考虑到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区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素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广编专业不同于其它单一的艺术类专业,它是将艺术专业知识运用到编导、策划、创作和制作等方面,而艺术门类知识主要是作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修养,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将艺术本体加大学时,尤其是艺术创作部分.在艺术门类章节中,根据学生学到的艺术创作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2 引入实践教学,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多样化,探索课堂教学的延伸化、实践化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二章——艺术的本体中,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本体、什么是艺术创作这一类的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单听教师的讲解只能够理解皮毛,对于艺术创作只能记住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如果引入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创作,那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学期初教学班级根据人数成立兴趣小组,每小组大约8人,采取自由结组的方式,要求每组必须搭配有男生.兴趣小组的成立便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讨论和创作.根据学时分配,结合实践教学特点,具体引入实践教学的章节集中在第三章至第七章.分配如下表:

将实践教学引入到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主要考虑到具体的艺术门类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更强,在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择题材和形式,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鼓励学生用摄像机(条件不足可以用手机)以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的方式创作出具体的作品.根据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开设《艺术概论》课程之前,已经开设过《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拍摄影视作品的具体流程学生已经了解,让学生依据流程去设计、策划自己的作品,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广播电视的艺术形式将每种艺术门类阐释清楚.

这种阐释不是用影视手段解释一种艺术门类,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故事片、可以是纪录片、可以是专题片……例如有的同学把实用艺术拍摄成专题片的形式,拍摄内容是赤峰市博物馆.如图1.

主要是以博物馆中的展品为例,阐释实用艺术.此专题片学生用摄像机拍摄完成,从策划、稿本写作、解说词写作、剧务、拍摄、配音到后期制作,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不仅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艺术创作和什么是实用艺术,而且学生积累了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打下了基础.

再如表情艺术一章,学生们自编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舞蹈演员的情感故事,很好的阐释了表情艺术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

又如在综合艺术一章,学生们编导了青春校园剧《我用青春说爱你》.故事是个青春校园的爱情喜剧,不论从编导还是画面质量,再到后期制作,甚至到花絮都制作非常精良,而且情节风趣幽默,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也说明学生不但理解了艺术,理解了艺术创作,理解了综合艺术,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殊性,而且也对广编专业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效的强化了《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兴趣,也是学生了解了今后专业学习的大方向,可谓一举多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安排的实践内容具体学时均为2周,这个学时并不占用本课程教学计划中的课时,而是给学生2周的时间,利用课余去创作,将课堂教学延伸化,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理论知识是指导他们今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储备,专业技能的训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功力支撑,两者应齐头并进,不能偏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方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创作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为人所接受.而《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实际创作是学生今后进行作品创作的敲门砖.

3 创新考核方式,努力使考核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概念;三个层次

一、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及内涵

关于“节目主持人”,不同的著作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当代汉语新词典》中,“节目主持人”词条一栏解释为“直接在舞台上或广播、电视中出现,主持某一文艺演出或电视、广播节目的人。”[1]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将“节目主持人”一词界定为“在能基本胜任播音工作的基础上,对节目构思、文稿撰写、指导制作、内容播讲等方面均全面负责,起主导作用,且亲自参与的广播电视工作者。”[2]

 ; “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语言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主导、推动并完成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3]

学者陆锡初认为,“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中,以真实个人身份出现,通过交谈性语言主导节目进程,直接与观众平等交流的大众传播者。”[4]

学者俞虹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对此概念的表述是:“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5]

学者于厚礼在《新闻工作者手册》中对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6]

《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的作者林海春在其书中,同样对“节目主持人”的界定进行了探讨,引述了三种观点:其一,“介绍并同参与一档电视或广播节目的人们进行谈话的人。”其二,在一档电视或广播节目中介绍嘉宾的人。”第三种观点较为复杂,是从工作空间、工作内容来界定的,这里不做实录。[7]

综合比较以上几种定义,前六种定义概括度高、理论性强,属于学院范式或称学术派的典型定义,后一种则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是实践范式或称业务派的代表性描述。但几种描述都有共同的一点:都是从节目主持人的特殊主持实践活动方面的特点,借助对此类实践活动的描述来界定的,并且,有着这样的共识:节目主持人是在“节目”中出现,并对节目进行“主持”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此,有两点需要重点阐释:

第一,从对“节目”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对节目主持人有三种层面的理解。

第一层:广义的说,“节目”的含义,从时间上来看,不仅局限于其最终的呈现时段(period),而是从最初的“节目产生原始点(original point)”――一档新节目设计的念头刚刚萌生开始,这个时间点有时候很明确,是从某个策划或媒介人员、甚至非媒介人员的脑子里萌生的;大多数时候,却很模糊,是实践主体长期思考和酝酿的结果。当然,这些都只能看成是节目的“非正式产生点”,对节目的产生和开始实施真正有意义的“原始点”是一档新节目正式被提出和通过有关决议,投入试验阶段。因而,广义的节目主持人是指从节目的提出开始就掌控和指导这个节目运作全过程的实践主体。

第二层:一档节目成型之后,会有固定的播出周期―每日或每周或其它时间间隔,每一次节目的内容、形式从策划到具体实施直至播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整个节目制作”,因此,“一般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是指参与了“整个节目制作”并在其中起到主持的人。

第三层:狭义的来看,节目主持人仅仅是在节目的最终呈现过程中,对节目起到驾驭和持继作用,承担节目呈现时段的“主持”角色。这也是我们一般认识上对“节目主持人”的界定。

第二、“节目主持人”狭义概念的成形和固化。

可以说,“节目主持人”狭义概念的成形,是随着节目呈现阶段主持人的出现而成形的。因为“节目呈现”阶段是节目制作中一个相对独立而又非常特殊的时间段,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节目,最终的呈现阶段都是将前期的一切准备和工作成果整合、统一并最终凝汇成完整节目成品的阶段,特别是在直播节目中,这个过程更是“一锤定音”的关键阶段,决定了前期努力是前功尽弃还是那如期而至的“东风”。在这个阶段,规模相对较大的节目都有固定的专门“主持人”,他的职责就是保证在这个阶段完美的、成功的跑好“最后一棒”。因此,在这个相对独立阶段,狭义上的“主持人”对节目的成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其自身的角色意识和观众对其的角色认知就更为独立和强烈,在长期的节目播出中,这种狭义的“节目主持人”概念便固化下来。

可见,当今“节目主持人”的通用概念,大多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一种约定俗成的指称。然而,在长期的固化过程中,“节目主持人”的一般概念却显得有些另类,因此出现了对这种一般概念的专门称呼――“采编播一体”节目主持人,所谓的“采编播一体”实则“整个节目制作”过程。当然,由于广义的节目主持人概念对这一类实践主体的时间、精力和知识、能力等全方位素养要求几乎到了“理想状态”――从节目初创、到资金筹措、推广、人员调遣等,广义的节目主持人几乎成了全能型的超人,因而,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我们也仅仅鼓励节目主持人向一般要求努力。

二、广播电视视野中的“节目”含义

“节目主持人”这一称谓,是按照主持实践的内容纬度对主持人进行的划分,按照本书的理论延伸,“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建立在主持人基础之上的,对“节目”的探讨。

先看两条对“节目”的定义:

第一,“节目”在辞典中的解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意为――“事情的条目”,而狭义的解释更加符合本文的语境――“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8]

第二,学者壮春雨在《电视节目学概要》一书中,对出现在广播电视中的节目,做了更进一步的界定:“具有一定内容、形式、名称,在一定时段播出的,诉诸受众听觉、视觉的精神产品。”[9]

前者强调了“节目”的生产和推出者:文艺演出或电台电视台。后者则侧重在广播电视中的节目特征。

在此,我们从“广播电视”这个视野下探讨节目的内在含义。大众传媒作为当今社会公共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者,其核心职能便是“信息”职能――信息的搜集、加工、传播。广播电视作为今天重要的大众传媒,其理亦然。而最终的“传播”工序,是更为关键的,一切前期工作都围绕着这一个最终步骤进行。从中外传媒业的历史发展来看,信息不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介中的最终呈现都经历了由杂乱无序、交揉混杂到纲举目张、分合有秩的过程,例如中国唐朝的“开元杂报”上,信息的陈列便是没有规矩、杂条陈列的。现在的报纸则是将信息精心分类、按类群聚,并且井然有序、合理编排。

但不同的媒介对信息的组合方式、编辑模式、呈现形态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大众传媒家族的老大哥―报纸,是单一的视觉传媒、平面媒体,是用版面来分割不同的“信息组”,并且有专栏、线框、标题等一系列借助视觉空间的组合和归并方式,来对每一版面的信息进行再次分界、归堆儿。信息的陈列不受时间维度的影响而是受到空间的决定,报纸编辑人员更像是在一页页纸上做着信息拼图游戏。而广播电视信息的传播则严格的在时间线上被限定,此处的信息组之间的架构方式和竹子上竹节很相似,所以,我们给予了她一个形象地称呼“节目”――每一节一个项目。

因而,我们看到,“广电节目”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传播形式,她是广播电视对信息特有的分类组合方式和呈现形态。广播电视也正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将纷繁芜杂的信息分类、组合、加重,然后传播出去的。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节目的本质属性――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中,相对独立的信息(此处的“信息”是广义上的信息概念)传播单元。因此,在传统电子传媒中,“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单元”就可以称为“节目”的定义。此处有三点要注意:

首先,所谓“相对独立”是指,传媒中的节目之间有着内在的种种联系,构成了一个传媒的整体节目框架;其次,一个节目之内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尤其在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与其他节目形成区别。再次,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10]的时代,“单元”已经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板块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节目,而一个小栏目也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这种“相对独立”使节目的指称有了弹性和伸缩性,因此,反观“节目主持人”的界定也就更加宽广,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置“总主持人”其实就是“板块”主持人。因此,正如《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提到的,媒体发展的“平民性、交互性”趋势一样,广播电视的“人际化”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从近二十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来看,人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和蓬勃发展,而如今主持人从以往的“一档节目”中,走向“一系列节目”―板块,乃至于以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个频道”的主持人――频道总主持人(这是一个大胆的却符合规律的预测),既可以看成是广播电视传播“相对独立单元”的弹性扩张,更应该看成是“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现实性回归。

此处要顺便说一点:电台、电视台在节目的架构和呈现上,有着共性和个性。例如:广播新闻节目和电视新闻节目就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各自的采编播规律。例如:“新闻评论类节目”,其共通的要求是成为“电视台、电台的旗帜和灵魂。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观点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面向基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11]但具体在广播中,采编活动就要一切围绕“声音”考虑,因为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在电视中,则要考虑“声画”的有机组合,思考怎样利用“三维空间”构建起“四维世界”。

【参考文献】

[1]曲伟,韩明安.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11.

[2]邱沛篁,吴信训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16.

[3]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54.

[4]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33.

[5]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5.

[6]刘浩.电视节目主持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7]林海春.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2.

[8]东方瀛主编.中华现代汉语双序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453.

[9]壮春雨.电视节目学概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3篇

一、专业简介

美术学 :四年制师范类专业。主要学习美术学、美术教育和专业技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接受艺术思维拓展和绘画专业创作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绘画创作以及绘画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西绘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绘画(国画、油画、水彩、书画)创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艺术创作能力、胜任美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绘画 :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针,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中西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使学生成为绘画基础坚实同时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学:四年制非师范专业。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艺术设计方法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成为艺术设计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分设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专业涵盖的职业范围包括建筑、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媒体运作与发行、创意产业等。

2、新媒体艺术是新兴学科和专业,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专业涵盖数字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

3、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培养学生创建二维图形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对三维空间图形的创建与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以及创意的形成,同时加强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学生可从事建筑、家具、城市市容规划、园林与景观、家装和公装、电脑艺术等设计行业工作。

工艺美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开设人体素描、设计色彩、中外设计史、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国画、漆艺、装饰画、陶艺、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徒手表现、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卡通角色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媒体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在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业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四年制非师范本科。开设服装专业导论、服装设计、纸样设计、服装工艺、中外服装史、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CAD、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服装工业制版、计算机图形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男女装产品/纸样/工艺设计、服装网店设计、民族服饰研究、高级时装设计、高级时装立体构成与与工艺设计、品牌服装生产管理、整体形象设计、数码图案设计、橱窗陈设、产品包装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现代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技术,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制版、制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技能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

音乐学 :四年制师范类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舞蹈与形体、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钢琴配弹、音乐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表演:四年制非师范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器法常识、曲艺常识、表演与台词、化妆、形体训练、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本专业设有音响导演方向。主要培养舞台表演、音乐编导及音乐制作人才。

舞蹈学:四年制非师范类本科。开设舞蹈基训、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基础乐理、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教学专业人才和其他行业舞蹈文艺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主要开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美学、中外文学、传播学、播音创作基础、发声学、形体及表演、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近40门。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全面的知识型、研究型、娱乐型播音、主持方面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主要开设有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与构图、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导播、广播电视技术、戏剧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编导艺术、影视精品读解、电视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

戏剧影视文学:四年制非师范类本科。主要开设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戏剧影视编导、影视剪辑、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电视节目种类与制作、影视语言学、传播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好莱坞电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剧)能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评论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电影、广播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从事创作与评论、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实践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及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类(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

400

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广西、四川、江西、甘肃、山东、河北、内蒙古、贵州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

200

湖南、广西、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甘肃

舞蹈学

45

湖南、广西、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80

湖南、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四川、河北

广播电视编导

80

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山西、安徽

戏剧影视文学

75

河北、甘肃、江苏、安徽、广东、河南、湖北

服装与服饰艺术(服饰艺术表演方向)

30

湖南

注:

1、具体招生计划详见各省(市、自治区)2015年招生计划来源表;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创新思维;云技术

1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 内容的不断创新

就实际广播电视发展前景而言,内容生产力才是超越其他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媒介应该“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广播电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富有艺术魅力,兼顾到“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就要求联系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视野、构建新的格局、呼唤新的变革,有针对性的研究关键性环节的设计,使每个观众可以在观看中得到快乐或者感悟甚至于灵感。内容生产力应该与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联系紧密,向观众传播时通过简单的介绍,一个好的简介更是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为观众构建一个基本的映像,使观众有后续观影兴趣。内容生产力应该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揣摩,好好分析、体会,构建一条大概的理解体系,最后融会贯通形成核心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去构思选材,从最基本线条,不断润色,不断改进,在此期间,不断学习其他媒介的方法技巧,总结经验,提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还可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图发展,开创“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模式。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网上征集一些广大观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等信息内容,开展一些征集活动按照贴近观众生活需要、贴近观众思想追求、贴近观众心理成长需求的原则来建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双向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为广播电视工作服务,利用微博、社交W站、qq等载体来促进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 与云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近几年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兴的云技术具有相通性,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生活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简单,云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比之前的储存,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提高性能的基本单元,选取相应的基本单元,与不同的信息相结合,构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观看系统,可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服务更加周到。关于云技术在电视广播的应用的控制技术和驱动模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2.2.1 控制技术

简单来说,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控制技术就是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相整合的综合实践运用,这个是将人工操作与智能操作相结合最简洁的方法,在这个方法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我们下发的指令,通过云技术的整合准确的反应到接受端口,其灵活性,精准性都是极为可靠的。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结合,可以使电视广播更具有竞争力,使视听图像更为清晰,更加流畅,使整个行业的互动性也更为开放,使制作理念的创新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将各类新兴文化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整合出符合本国传统文化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电视广播的发展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广播电视发展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和财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2.2.2 驱动模式

驱动模式是指在极其复杂的操作中,可以让每个设备都紧密配合,使其保证一定的频率以及一致的操作模式。传统的驱动模式主要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其他辅助设备传送到信号塔,信号塔再与其他设备相结合将整个传播过程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线。但是传统的设备工艺流程操作复杂,很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故障。随着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更为简洁而且高效的驱动模式,将驱动模式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使云技术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可以更简单的运行。

3 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旨在改革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方法,策略与预期的目的,观众的期待,大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为主要轴心,提高广播电视者创新思维的潜能,强化其对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中作用的理解以及重视、提高,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寻求新的理念内容和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的综合素质,为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改革广播电视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必须注重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要明确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的理念下融合更多更有实用价值,更具含金量,更有深度的新兴媒介思想。

参考文献

[1]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王岩玲.融合新媒体:现代广告,电视节目的未来[J].中华新闻报,2007(2).

[2]周杰.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J].新闻爱好者,2008.

[3]黄鸣奋.新媒介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石磊,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现代传播,1994(2).

[7]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4(4).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 用声美感 缺失

用声美感,是指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播时,正确使用发声方法,给受众带来听觉上美的感受。用声美感有助于受众接受语音所负载的言语信息。用声美感是播音员主持人等有声语言传播者语言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是有声语言传播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一、用声美感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基本特征

(一)语言传播者基本职业素质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递信息,其中有声语言是传播活动的最根本样态。有声语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职业水准的高低。“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合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前一个方面就是语音,它是语言成分的形式;后一个方面是语义,它是语言成分的内容。”①“人们通过语音感知语言成分,从而理解语言成分。”②受众通过语音感知语义,清晰、明亮、富有感染力的语音有助于受众更好理解和把握语义,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二)媒介审美性的客观要求

大众传媒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向受众提供审美功能,其审美性表现在内在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的用声美感是大众传媒传播活动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如今,广播电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手段,相对于其他媒介样态而言,广播电视以人声作为传播元素而带来的亲切性、接近性深受受众青睐。在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的同时,受众诉求审美愉悦,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理论界对广播电视语言用声美感的具体要求

广播电视语言是播音员主持人使用的工作语言,播音学的相关论著有着具体的概述。《中国播音学》将其归纳为:准确、清晰、圆润和富于变化。《播音发声学》将其总结为: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电视播音与主持》则认为,广播电视语言应当吐字准确、吐字清晰、吐字动听、吐字自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里把语言传播的特点归纳为:清晰度高、圆润度好、自如性强、适应性广。这些专著都在强调着广播电视语言的用声美感,对具体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用声美感缺失成因

(一)构成多样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新兴传播符号被引入受众视线,当时的从业者基本都从播音员转入,具有较强的语言功力,他们长期的播音实践形成了稳固的用声美感意识,并且掌握了较好的用声技巧。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台对节目主持人的需求猛增,导致主持人构成结构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原来单一的、由播音员转型为主持人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虽然专业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主持专业试图补充和壮大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但电视行业的实践性规律和要求也使一些记者、编辑、演员等纷纷走上电视屏幕。

(二)专业化

作为媒介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以“声形俱佳”“德才兼备”成为重要的媒介角色,并且凝聚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和社会文化影响力。随着电视行业竞争的不断升级,频道专业化、栏目分众化对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电视栏目不仅要求主持人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求他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具有一定的专业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主持人时,被选对象的语言内容生成能力成为超越声音、形象的主要因素,这些主持人缺乏相应的语言训练和有声语言表达实践,用声美感意识与能力自然有所欠缺。

(三)评价指标缺失

电视节目主持人相对于播音员而言,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力和个性施展空间,虽然仍旧难以摆脱“戴着脚镣跳舞”的媒体角色限制,但相较于播音员,其话语内容的受关注程度远超越其语言外壳受关注程度。但是,作为大众媒介中的重要符号,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对社会起着示范作用,其审美功能不能因为现实的缺失而被完全忽视。如今,在一系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重要评奖、职业规范及评价体系中,用声美感并未被提及,这种现象默认了主持人语言美感的缺失,它不利于主持人语言美感的培养生成。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用声美感重建是发展的必然

随着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的日趋稳定,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机制逐渐形成,音视频媒体接受经验给予从业者良好的语言能力提升环境,电视主持人的语音及声音质量应当成为衡量主持人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用声美感缺失是电视行业发展中的现象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必须符合大众传播媒介的一般性要求,基本审美性的完善是其存在与发展的理想彼岸。目前,在电视行业竞争激烈、发展快速的情况下,“内容为王”的现象看似本质,实则是退而求其次的现实无奈。广播电视作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品,最佳呈现的样态应当是形式与内容并重,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用声美感缺失现象的找补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职业趋向成熟的必然。电视节目主持人用声美感状况反映着电视行业的发展水平和优化程度。

(二)用声美感是电视节目主持行业重要的竞争点

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情达意。有声语言是其根本表现手段,而在有声语言表达中,用声美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一是帮助节目主持人树立良好的语音面貌,从而树立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整体专业形象;二是作为语言能力,用声美感是节目主持人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帮助主持人形成持久的声音风格,凭借良好的听觉符号特征获得更高的观众粘合度。

结语

在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尚处于成长阶段,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还需要相当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表达诉求渠道的日渐畅通多样以及制作市场的不断完善,电视节目主持人势必将朝着更高要求的方向发展。毕竟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体有着自己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规律。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于有声语言传播功力的节目主持人品牌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WQN054)

注释: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音频;音频嵌入;广播电视工程

随着数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被广泛用于各大行业中,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数字技术应用,促使广播电视工程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广播电视全过程得以全方位监督与控制,广播电视现代化管理工作水平亦随之提升。但尽管广播电视工程飞速发展,但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工程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1数字音频技术概论

1.1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技术是以广播电视技术为基础而发展、更新的一项技术,对其间模拟信号处理之后则可有效转化为数字化信号。此项技术现已被广泛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可进行节目前、后期制作与播放,数字音频技术以其高适应性模拟音频信号,并将所得信息充分保留,可充分满足模拟信号工作要求,为用户提供优质视听效果。

1.2数字音频技术工作原理

数字音频技术工作形式为一点对多点,压缩解码数字音频信号技术及无线传输信号技术、组网技术均是重要组分,这时则有多种高质音频压缩解码技术被用于数字广播中,所呈效果与人耳感觉特性十分类似,其有效降低了码率,比如音频信息审核与主要解码制出时要于多方面利用,其可包括观察与分析、以人对声音特征为根据;通常人的听觉频率于相应时间可实现屏蔽效应。如果出现二相对音频信号同时存在于其间,强度均不同,不过其频率极其接近,这时高强度信号会被人耳感觉到,但往往弱强度信号会被屏蔽,这则为频率遮蔽效应。人们可充分运用此效应来降低码率,确保其同时间实现高强度信号传输,但是会舍弃掉低强度信号,其并不在系统中传输。

1.3数字音频嵌入技术

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极具独特优势,可广泛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以数字音频技术构建数字音频工作站,从而有效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并可合理节约时间与人力,电视广播工作效率可随之提升。视频数据信息传输中的信号仅可于特定范围内传输信号,而这即是嵌入音频。嵌入音频强调将数据信息嵌入特定范围内,于视频传输中以嵌入音频技术,确保声音与画面同时进行,从而有效提高电视节目质量。嵌入音频技术是用于电视节目前、后期制作中,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视广播工作可有序完成,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更为细化,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信息建设水平亦随之提升,嵌入音频技术可被充分应用。广播电视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时,要全面分析自身情况,再与未来发展目标充分结合,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从而构建结合嵌入音频技术的管理系统,以此方式严格控制和监督广播电视节目,有效确保信息完整、准确,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音频技术于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广播电视前、后期处理

广播电视节目前、后期处理工作均会用到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数字分量串行接口亦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文件资源于数字化传输中有两种方式,主要是串行与并行,但这两种方式处理结果误差较大,但一种方式传输失灵时,则可及时换为另一种方式。数字分量串行接口是以音频嵌入技术传输数据,其传输过程中可将数字化资料严格定位,并将各种资料转化为所需的音频。视频处理器选择时务必严格分析接口及数字传输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将其及时处理,以确保音频质量不会受到影响,而这问题的诱因是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并不细致,若未能处理掉接口和数字传输不协调的问题,则音频处理质量亦会随之降低。为了充分处理不协调问题以提高音频质量,则务必严格控制音频信号的具体处理过程。

2.2广播电视数字音频传输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技术亦随之深化,数字化技术亦务必融于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储存工作中。以广电技术发展特点及其趋势而言,嵌入音频技术应用持续深化,电台电视台均需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嵌入音频技术应用,不断完善音频嵌入技术应用共性及其个性分析工作,音频嵌入技术行业标准亦应不断健全。但电视节目的制作、存储并不是节目制作的结束,应对节目播出评估与检测工作严格控制。健全行业标准前应高度重视数字音频传输检测工作,其与音频传输检测工作息息相关,嵌入技术应用效果及音频处理质量确保工作亦非常关键,要严格控制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的信号干扰问题。计算机技术与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构建完善的数字音频实时检测分析自动报警检测系统,而这为一项系统工程,要于战略高度设计布局,确保布局科学合理,确保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应用合理。

2.3广播电视传输、切换

音频嵌入系统可用于大型系统音频传输与切换,且应用非常便捷。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传输与制作、播出工作均应结合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应用时要根据电视台实际情况选择。电视节目制作时要严格分析节目,提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以确保电视节目高质量播出。通常电视视频信号转换均随着模拟信号变化而变化,数字拾取之后的数字音频传输方式可分为并行、串行,但其均有着共同部位及特性,比如视频数字信号行消隐时的剩余空间亦具有相应的数字信息,于此空间中可以不同方式把数字音频及其他辅助数据有效传输,音频嵌入技术可有效辅助传输。SDI信号中的数字音频信号嵌入可确保视频信号于同期间、数字分量中同步传输,且于此传输中的视频行消隐及场消隐信息则不必要,这时则应对其取样,音频数据可以辅助数据形式传入数字视频空隙间。

3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亦随之快速发展,数字音频嵌入技术亦会随之持续完善,广播电视工程应充分掌握时代脉搏,引进适宜的先进技术,确保相关技术不断健全,从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数字音频技术和高清视频信号充分结合,使得高清电视声情并茂,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已是未来广播电视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以此为人们提供高质量语音画面,带给人们优质的视、听觉体验。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应用数字音频技术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工程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本文对数字音频技进行了概论,探讨了数字音频及其嵌入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为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振哲 单位:白山市老岭微波电视站

参考文献:

[1]郭宏.浅淡数字音频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231-232.

[2]鲁琦.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3,(15):85-87.

[3]裘永军.广播电视检测音频关键技术[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33-134.

[4]周仪.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J].科技传播,2016,01(01):127-128.

[5]曹长俊.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优势和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186-187.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7篇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录取政策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全称:重庆工商大学。

第三条 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第四条 批准成立时间和批准单位:于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第五条 办学性质和层次: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第六条 办学层次:本科、研究生。

第七条 学校代码:11799。

第八条 学校办学基本条件: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

学校有70余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是重庆市“十佳园林单位”,占地面积273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5万余册,中外文报刊2386份。

学校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近800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近120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5人。

第九条 颁发学历证书: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重庆工商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颁发重庆工商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条 学校有教育部2006年核准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外综函〔2006〕59号文件):国际商学院(教育部颁发的许可证编号为MOE50HKA02DNR20000002O)和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教育部颁发的许可证编号为MOE50NLA02DNR20030001O)。

第十一条 学校地址:南岸校区(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江北校区(重庆市江北区董家溪)。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十二条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纪检监察、招生就业处、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本科招生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招生录取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学校设本科招生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本科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教育部招生工作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及学校招生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学校纪委、监察部门负责对招生工作进行全面监督,维护广大考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十五条 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办学条件、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等情况制定艺术类生源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报教育部批准和备案后,由学校招生办公室在规定时间内报各省级招办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我校2016年投放到各省的艺术类计划请以各省级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第十七条 考生外语语种不限,在读期间公共外语只以英语授课。

第四章 美术类录取原则和专业成绩要求

第十八条 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1.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联考成绩均应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

2.我校组织专业校考的省份,对出档考生按综合分[(文化成绩÷文化总分)×40+(校考专业成绩÷校考专业总分)×60]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择优录取。

我校未组织专业校考省份,对出档考生按综合分[(文化成绩÷文化总分)×40+(联考专业成绩÷联考专业总分)×60]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择优录取。

3.综合分相同的情况下,依次比较语文、英语和数学成绩,分数高者优先。

4.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等两个专业的外语高考单科成绩要求60分及以上,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摄影、动画等专业的外语高考单科成绩要求50分及以上(150分制,外语非150分制的情况下,折算为150分制)。

5.省级以上招生管理部门对部分专业的录取有强制性特殊规定的,以相应的规定为准。

第十九条 校考

我校在各省设立的校考考点只允许该省考生参加考试,不接收其他省份的考生在该考点参加考试。

1.我校专业考试科类为素描、色彩,其中素描、色彩各为150分,总分为300分。

2.参加我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校考合格的考生,我校将向考生本人寄发《重庆工商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合格通知单》;校考不合格的考生,我校将不再单独寄发成绩通知。考生可以通过学校招生网查询专业成绩。

第五章 编导类录取原则

第二十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取原则:在文化、专业分别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的基础上,对出档考生按总分(文化成绩+统考专业成绩)排序,择优录取;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文化成绩高者优先。

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联考成绩均应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

第二十一条 我校在各省未设立编导类校考考点。

第六章 收费标准、健康要求、新生入学奖等奖助学金

第二十二条 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为18000元/年,艺术类其它专业学费10000-11500元/年。收费标准以重庆市物价局核定为准。

各专业收费标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及新生入学须知上公布。如因故退学或提前结束学业,学校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和实际住宿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和住宿费。

第二十三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按教育部规定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按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学校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我校设有国家奖学金、校长荣誉奖、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多项学生奖学金,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建立了以“奖、贷、勤、助、减、免、补”为主体的助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学生助理等学校创业实践和勤工俭学岗位平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学校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400067

学校网址:ctbu.edu.cn

招生办电话:023-62769696023-62768134(传真)

监督电话:023-62769741

录取结果公布渠道:acgozs.ctbu.edu.cn(招生网)

第二十七条 我校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从事招生工作。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自之日起生效;本章程解释权属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

艺术类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环境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与施工等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掌握家居装饰的设计方法,制作施工图、效果图能力,综合预算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引进实际项目开展课题教学。学院建立全新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外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专业公司见习实习以及参与设计与工程项目的机会,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零距离接轨。

专业特色:办学思想明确,专业设置完备,新颖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精心施教。

主要课程:室内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数码三维辅助设计表现(3DSMAX)、展示空间信息传达设计、展示道具造型设计、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含施工图)、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含施工图)、综合构成及应用、设计制图、空间快题设计等课程。

专业名称:产品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的产品设计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设计、审美、沟通、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从事设计部门、专业设计公司、产品设计研究(所)院等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等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形成以“开放、实践、创新”为特点的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广泛与国内国际企业交流与合作,创造较好的设计实践基地。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模型技术、设计工程学基础、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语意设计、产品策略与开发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前沿、版式设计、工艺美术史等。

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合从事较高层次创意设计工作及整体设计策划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专业教育人才。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将主要从事平面媒体设计、印刷出版物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系统等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专业特色:应用性强,涵盖面广,综合知识的覆盖率高是本专业最突出的特色。注重创意、美学、技术表现三个方面的培养,创新创造为先,美学质量和技术表现并重是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图形创意、图案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印刷与版式设计、包装设计、数字图形设计、数码图像技术、书籍形态设计、商业插画设计、标志设计、品牌形象推广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导视与图表设计等。

专业名称:摄影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影视摄像、影视创作、图片摄影等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将主要在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从事编导、摄像、编辑等工作,以及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文化宣传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摄影、摄像、影视制作、文化宣传等艺术创作工作。

专业特色:与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深度合作、应用性强、适应性强、知识面广是本专业突出的特点,在理论和技能实践教学上,运用“讲”、“练”、“评”、“看”的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主要课程:影视制作技术、影视造型、摄影技术、照明技术、图片摄影、影视编导、数字影视合成、影视编辑、摄影造型、纪实摄影、专题摄影、广告摄影、影视广告、暗房技术、纪录片创作。

专业名称: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美学、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和综合能力,能从事梭织、针织成衣服装的设计、平面和立体裁剪以及箱包首饰等服饰配件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将主要从事大型企业从事服装及纺织产品设计、时尚产品设计等工作。

专业特色: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教学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设计企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主要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裁剪Ⅰ、Ⅱ、Ⅲ、服装基础手工艺、服装基础工艺、服装CAD、中西方服装史、服饰设计学、女装设计、男装设计、创意服装设计与制作、箱包设计、首饰设计、鞋子设计、针织装设计ⅠⅡ、品牌与市场策划、服装买手训练等

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开放式的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合理体系与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表现能力,注重外语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具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品牌传播机构、媒体单位、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由重庆工商大学与荷兰国际科教文基金会联合办学。办学思想明确,专业设置完备。新颖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中外籍教师数量达到1/3。

主要课程: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装饰与图案、视觉形态设计基础、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设计、互动式社交媒体、公共图像与标识设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专业名称: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把握时尚潮流及预测方法,能从事服装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服装设计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由重庆工商大学与荷兰国际科教文基金会联合办学。专业设置完备,新颖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技术娴熟,精心施教,拥有先进服装生产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的专业实习资源。

主要课程:服装原型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Ⅰ(手工)、服装CAD、服饰图案设计、立体裁剪、服装色彩研究、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设计、成衣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创意设计、服饰品牌设计研究、服饰包装形象设计(双语)等。

专业名称:动画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动画制作团队、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专业特色: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室实战项目制教学模式,秉承技艺双修培养理念,具有具备丰富行业和市场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

主要课程:中外动画史、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影视原理、动画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摄影基础、动画策划、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软件基础、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定格动画、动画项目推广、动画周边产品等。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编导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功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5-02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 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 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 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 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 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完善工作体系。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建立专业队伍。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落实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加强组织领导。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5]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4-6.

On Problem to Raise Function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Qing-mei

(Department of Radio and TV Management of Tonghua County,Tonghua 134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