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新意识 教学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52-02

在我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一些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狭隘,注重解答题目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注重讲解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数学题目的解题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当做教学目标。这造成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学定理、记公式、做题目”,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薄弱。

2.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年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入概念―举例讲解―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在讲台上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讲解定理公式的运用方法,学生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法方式,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质疑的时间,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至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比,一到数学课堂时间,就提不起学习兴趣。

3.学生依赖性强,怠于独立思考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很多学生把教师当做权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十分信任,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不变的。学生按照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逐渐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怠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导地位

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课堂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例如,教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时,如果用呆板的方法跟学生讲解概念和公式,学生理解掌握效果并不太好。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思考:平时大家去电影院看电影时,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先找到在第几排,然后再找是几号。然后教师跟学生说:大家说的“几排几号”,这样含有两个数字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前面的表示“第几排”,后面的表示“第几号”,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做坐标,记作(a,b)。用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为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做准备,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创设情景课堂,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当前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课堂,营造课堂互动氛围,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然后跟学生解说:“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在太空中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那么,大家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入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v1、v2 的大小满足v12=gR,v22=2gR.怎样求v1、v2 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个举例营造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课堂互动氛围,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成立讨论小组,营造数学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仅依靠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因此,教师可以成立数学讨论小组,让班级中的学生在数学课堂外也能进行交流学习,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由于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兴趣特长、和学习方法存在不同,教师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索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互相启发数学学习灵感,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04).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这句话的深刻性。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上,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意识,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况表现,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二、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顾名思义,创新意识就是指在一定的思维程度上能够加强思维的开发和延伸,能够通过实践得出真知,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限,不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加强创新意识的渗透。(2)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概括。(3)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具备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推理能力。(4)如何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七节“圆的一般方程”授课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通过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又该怎样去创新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当今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学生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推动数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一个新的数学领域。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5篇

艾红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功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通过几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即: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最后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而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优化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环境;思维过程

一直以来“为什么产量上‘中国制造’的生产大国却在‘中国创造’知识创新方面难以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的话题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注、死记硬背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崇尚书本、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憾仍然存在,致使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无法适应我国知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数学本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理论和思想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指出:“教育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世界科学报告》中曾深刻指出:知识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而知识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及造就人才的教育的差距.这说明:教育、人才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要么创新,要么衰退.所以,既然青年学生是最具有思维活力、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中国未来的全新发展势必要依靠着善于产生新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有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加快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完成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面认识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体现

首先来讲,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根据需要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动机、愿望和设想.它的本质表现在:代表着人类奋斗的明确目标、价值追求,是持久创新、理性态度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潜在本质的重要精神力量.

对于创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可见,我们强调的创新意识不同于创造,也有异于创新能力,是产生创造前的精神表现,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须态势.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走前人不曾探索的路,敢做前人从未进行的创造.

(二)了解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渴求知识的激情.它可以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产生兴趣,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进行验证、改组或延伸;又可以是乐于独立思考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和假设推理性地做出判断,并积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证和检验;也可以是对于产生的问题或结果大胆评判是否正确和优良,求新立异,提出新见解,运用新颖的方法来解题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和体现,才能明确目标,适宜地转变教法来优化课堂,用新颖的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懂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保障

教师是改革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能力,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战略出发,别具匠心地“破解”教材、“重组”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的新颖性和高效率;其次要善于各种教学活动,成为教育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问题;最后要具有反思和总结能力,及时更改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转变“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状况,切实落实对所需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展开,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和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内在的思维活动方面来进行会更为有效.优化氛围,挖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动机,奠定兴趣基础;优化情境,激活培养开端;“授生以思”来开辟思维道路,实践创新培养.

(一)优化数学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课堂氛围是由师生的感觉、思维、情绪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巴班斯基曾说:“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为进行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就应当是适宜创新发芽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教师应着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能敢问、敢说、勤于动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落实“人人学有价值、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使“师生关系”优化为“朋友关系”.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去探究知识,会像与朋友一样同教师一起探究.课堂氛围的优化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理压力的驱除,思维、心态的开放,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起点

赞科夫曾提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就将落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所以,利用数学在实际的应用和教材内容的结合,再加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精心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是培养创新意识最简单、有效的起始方式.这需要教师注重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的数学知识,加强打通生活世界、书本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不仅生活化、趣味化且现代化.在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活中的彩票、商场抽奖的中奖概率是多少;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线性规划初步;圆锥曲线中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林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银行贷款时,知道钱数和时间的情况下,应支出的利息数是多少;一件好的产品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将数学学习变成为用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项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中的优化可以是创设议论情境,启发学生深刻思维;创设应用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等.发挥其本质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

(三)优化数学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途径

不可否认地,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形成创新意识、拥有创造力,没有培养途径的实践,一切都是徒然.正所谓,教无定法,妙存一心.优化的教法无非就要学生学会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数学的创新离不开思维的转变,因此,“思维教学法”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继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授学生运算的技巧和方法,而应将重点放在思想的传授上,用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如讲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应有引入的过程;讲定理应有产生的过程;讲证明应有分析的过程;讲对答题时应有尝试和探索思路的过程;讲优化问题应有对比的过程.让学生重走数学知识发现之路,体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领略前人创新的真谛,从而增强创新的欲望,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引导学生注意数学问题的引申和推广.拓展知识空间,从深去探索、从宽去发现,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加强相似性思维.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进行猜想是思维的直觉表现,一些好的直觉推断常常是某些理论、定理或定律的萌芽.可见,培养敏锐的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第四,倡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各个方向进行思考,发现线索.敢于大胆联想、突破繁文缛节,沿自由的方向延展意识空间.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引导就能激发的.即使教师讲得再明白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只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把“应试学习”的出发点转移到“创新学习”上来,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据地.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着学生,学生也推动着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数学思维火花的引燃下,创新之火定会熊熊燃烧!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国梦教育梦—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J].中国教育报,2013,(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彭庆英.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6,10(5).

[5]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1]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意识 复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0-02

创新意识是指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数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受到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在数学高考中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为了增强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在教学时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目前,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原因当然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观念难于改变,在搞复习中难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如何做到勇于创新呢?我认为要做到:1.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坚决不搞题海战术;2.要以高考政策、方案及形势作为复习备考的指南,把握好教育创新的方向;3.学习《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特别注意其中的内容变化,从而指导数学的教学,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及时了解各地高考信息,把握备考的主动权。

二、高三数学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因为在目前的数学高考中十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题所占分值达到总分的60%至80%左右,相对比较难的题目所占的比例不多,即使是考查创新意识的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记忆、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并能灵活的运用。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在原有的知识的应用上有所创新。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是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是要求对基础知识做深层次的思考,透彻地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高三数学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目前,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于知识传授,把传授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块地高三复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把师生关系当成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2.在高三复习中,很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平淡无味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观点,即使学生的见解或者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宽容他们,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3)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4)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4.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注重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变式教学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变式教学,如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在复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如2006年广东高考试题: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A.5 B.4 C.3 D.2。解法一: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两式相减得:(a2-a1)+(a4-a3)+(a6-a5)+(a8-a7)+(a10-a9)=30-15,即5d=15解得d=3;解法二: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用a1和d表示得:5a1+20d=155a1+25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三:a1+a3+a5+a7+a9=15,(a1+d)+(a3+d)+(a5+d)+(a7+d)+(a9+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四:奇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1,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偶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2,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5a1+■×5×4×2d=155a2+■×5×4×2d=30两式相减得:5(a2-a1)=15,即5d=15解得d=3。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灵活、开阔,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极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题多变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量的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结论,改变题目类型等方式。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如2012年广东高考试题: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C=( )(A)4■(B)2■(C)3(D)■。变式1: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B= ;变式2:在ΔABC中,若AB=3,AC=3■,∠A=30°,则AB= ;变式3:在ΔABC中,若∠A=60°,BC=3■,AC=2■,则∠B= 。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通过变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变换和延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竭力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十分鲜明而强烈地体现在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卷中,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考查数学主干知识,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考查探究过程的反映运动变化的试题;考查探究精神的研究型、开放型试题。如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a*b)*a=a B.[a*(b*a)]*(a*b)=a

C.b*(b*b)=b D.(a*b)*[b*(a*b)]=b

这道题情境新颖、有一定探究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新定义的理解,包括对于一些陌生的数学术语诸如“二元运算”的理解,能有效地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可见,重视对创新题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创新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很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

六、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高中的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函数(含数列)模型;二是概率统计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主要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如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这是一道有关“函数”的应用题,通过构造“函数”模型来解决,具体步骤:1.构造“函数”模型:f(x)=(560+48x)+■=560+48x+■(x≥10,x∈Z+);2.选择“导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楼房应建为15层。有针对性的训练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作为一名高三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广东教育考试院编写,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84.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1-0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拥哪P停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反思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生不断创新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平时对学生多用反思性语言进行启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做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唾液分泌的速度和质量?做了“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有什么启发?有何收获?这些反思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入强大的循环动力。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第8篇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比如,讲胶体知识时,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尽量真实,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信心。其三,设置问题切忌太多,教师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具有相互启发性,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