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一、整改内容

(一)关注科技创新发展、用好用足国家帮扶政策存在不足;

(二)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力度不够;

(三)党务、政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

二、整改措施

(一)关于“关注科技创新发展、用好用足国家帮扶政策存在不足”的整改措施

1.结合“双学双用双服务”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手册、在县城和部分农村圩镇开展咨询活动,聘请农业专家深入农村巡回讲课。

2.邀请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就《传统企业如何实现“互联网十”时代的变革》来县实地讲课,帮助我县企业更好地在“互联网十”时代中寻找新的机遇。同时,结合科技富民强县和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等项目的实施,举办培训班2-3期。

3.全面调查摸底,关注科技创新。一是组成两个调研组,由分管领导带队,了解全县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联系相关人才予以解决。二是配合全省林化香料、家禽和知识产权等3个特派团,入园入企,点对点地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4.完善相关扶持奖励政策。一是继续按照XX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兑现科技成果、授权专利等奖励。二是完善《XX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并报经县政府批准执行。

(二)关于“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的整改措施

1.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一是利用XX县人民政府与井冈山大学合作协议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局职能,牵线搭桥,继续推进园区企业与井大合作,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二是根据行业特点,推动企业与其他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协同创新。

2.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跟踪问效工作。认真挖掘、筛选、包装科技项目并组织申报,对已申报的项目做好跟踪问效工作。

3.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做好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协同创新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创新团队等创新载体建设,夯实创新基础。

4.继续抓好科技服务工作。把科技入园、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抓好抓实。

(三)关于“党务、政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整改措施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稳定,国家的粮食基础就能稳定,解决好农业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经过我党不间断的努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分析农村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型涉农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任务是完成国家制定的科研课题,然后获取相应奖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为升职、晋升的依据,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导向,重视文字研究,轻视成果应用,重视科技研究,轻视科技成果开发,重视结果轻视成果转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模式十分单一,很多科研成果区域同质化,导致了产学研、农科教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有效结合。

1.2市场利用存在问题

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改革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这个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1.3农业科研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省基础农业科研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从最近几年我省自然科学奖的获得类型分析,从事农业科研获奖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我省农业科研基础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农作物种子资源、新的农作物品种、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物技术中、农产品保鲜加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解决我省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设备储备日趋下降等问题,确保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就现阶段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说,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现有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项目经费不足。甘肃省科研队伍存在严重不稳定的现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和储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必须要加强产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建设应该以培养现代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率先引进重点学科,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环境,建立一支适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2.3将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结合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涉农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这两者的分工、不断优化办公结构,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科研体系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积极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运行体系

积极实行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而企业技术科研中心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从而保证能够形成一个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

3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难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促进甘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艳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周平,曹成茂,杨林宽,何花,吴俊,蒋先锋,方小山,梅建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的通知[J].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0)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33)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型煤炭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001-02

1 概述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煤炭行业普遍存在技术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产能过低的问题。以中小型煤炭企业为例,还普遍存在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平均水平、成本过高、环境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小型煤炭企业来说,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改造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煤炭的来源由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两部分组成,长期以来,我国为了鼓励出口,制订了一系列的出口退税政策,刺激了煤炭的出口增长,但自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以后,我国的煤炭出口增长量远远小于煤炭进口的增长量。2012年一季度,由于国际煤炭市场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影响,我国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家。

目前,澳大利亚、南非、印尼、越南、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蒙古、俄罗斯、朝鲜10个国家为我国煤炭的主要进口国,其吨煤成本远远低于我国煤炭平均吨煤成本,以占我国进口煤炭份额最大的印尼煤炭来说,印尼煤的到港价格同我国中部大部分井工煤的成本价格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我国煤炭生产成本远远高于进口煤炭的生产成本。导致我国煤炭生产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煤田地质构造、开采工艺、机械化水平等。

2 中小型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小型煤炭企业由于机械化水平、开采工艺等方面原因,造成其吨煤生产成本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型煤炭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快提升中小型煤炭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能力,降低吨煤生产成本,增大企业利润空间。

(1)中小型煤炭企业由于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仅具有其他行业科技创新固有的创新型、综合性和高风险,还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是由于产品以煤炭为主,也就不存在其他行业普遍存在的产品升级改造,而是集中在生产工艺的创新上。

二是和中小型企业的资源条件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

三是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能力的建设。

四是由于普遍存在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应注重提高机械化率。

五是注重适合中小型煤炭企业使用的新工艺引进和革新。

(2)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9.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而中小型煤炭企业的转化率又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3)绝大多数中小型煤炭企业科研投入不足1%。中小型煤炭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科研能力等因素决定了其研发能力的不足进而造成其科研的低投入。

(4)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型煤炭企业还面临着对国家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把握程度不高,很多优惠政策难以利用的现象。如在承担国家大型科研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中小型煤炭企业要远远落后于大型国有企业。

(5)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及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这是由于中小型煤炭企业的性质、收入、待遇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

3 中小型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积极利用国家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当年起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减按15%征收所得税。以企业年纳税1亿元人民币进行计算,三年即4500万元人民币。

(2)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对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进行分析,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分为两方面: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对应用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生产的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率、无息贷款率或减免税费,鼓励企业主动寻求本地科研成果。同时,鼓励企业将本单位科研成果进行推广转化,通过成果转让的方式,增加企业的收入。

二是企业通过大力引进固有科技成果,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吸收,形成适合本单位实际的科技成果,进而推动本单位的生产力发展。

(3)由政府科技部门主导,利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基础,建立由政府、科研院所、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同出资入股的形式,建立专业和综合性中试基地。通过此项措施,可解决中小型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研发力量不足、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过少的问题。

(4)加快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和企业改制,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或兼并、或破产、或退出等,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增强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意识和承接能力。通过实施该项措施,可有效解决中小型煤炭企业科技人员欠缺的

问题。

(5)重视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支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营造创新无大小,人人可创新,事事、时时可创新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

(6)加强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建设。通过利用安全资格证、矿长资格证等培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训,进而改变创新思维,从领导层面改变科技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

[2]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S].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河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民增收的紧迫需要。近些年,随着河南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科技创新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残留问题严重,由此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制约了农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财力不足的制约,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也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同时投入结构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4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构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河南省省级和地市级农技推广部门为国家全额拨款单位,并有一定的推广经费,办公和仪器设备比较完善。而县、乡两级的经费来源比较复杂,在基层财政普遍紧张的状况下,农科经费大多难以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短缺,素质低下,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现实落实受阻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河南省每百万人口中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普遍低下。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偏低。河南省的农业推广体系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共有职工54万人,数量上不足,尤其是在最基层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尤其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在全部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者只占15%,能够从事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屈指可数。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的教育年限仅为737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很大。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科技观念比较淡泊。河南人多地广,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长期以来,农民逐渐养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劳作的习惯,对新科技缺乏了解和不愿意去了解,这直接阻碍了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农业科学技术实效的发挥需要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来实现。由于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造成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足,转化率低下。

1.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和协作,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不密切,技术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3.农业技术市场不成熟。在长期的的背景下,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农业技术市场非常落后,缺乏结构健全、市场开拓能力强、掌握必要农业科技的中介组织。

(四)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河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和内部的凝聚力。目前河南省农业组织化程度只有276%,有2/3的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的状态。即使是处于专业化的组织之中,组织化的程度也很低,松散型居多。在产业化水平方面,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万多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不足10%,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仅占349%.这种在小块土地上分散经营的劳作模式,既增加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户的风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要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就必须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河南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然而,现实的投入力度却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资金短缺,不仅影响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也影响到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民中的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河南省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实现多元化。在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科研单位和部门也应积极寻求其他的资金解决途径。使得各个渠道的资金得到整合,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最后,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科技创新推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不进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和推广队伍,以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效输出,而且需要及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塑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以便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输入和合理利用。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志青年加入农业科技创新大军,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懈奋斗。

2.扩展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他们的素质。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措施,充实和稳定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同时,还要通过对技术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使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善推广,把农业科技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农户。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素质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制约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对于人口众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河南省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降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以农业科学技术为重点的专题讲座,强化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最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脑等大众传媒,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破除部分农民迷信经验而忽视科学的陈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深化体制改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兴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彻底打破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建设局面,充分利用各地区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资源,建成布局合理、良性运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改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经费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只对那些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科研成果进行资助,减少和杜绝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现有科技创新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配置和优化人员结构,稳定人才队伍。

最后,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及分配制度。在奖励和分配制度上,要合理拉开差距,对那些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进行奖励,分配制度也应该向踏踏实实搞科研的人员倾斜。通过改革,在各个科研机构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竞争机制。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首先,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确保全省区域内科研设施都能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其次,创建多层次的覆盖市、县、乡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作者简介:秦欣梅(196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刘红梅(1975-),女,江西上饶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基于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主持人:秦欣梅。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5-0014-04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新手段,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提升竞争实力、强国富民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的高科技企业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但是,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科技、产业创新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被重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人才

(一)科技创新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应该从两方面展开,即科技与创新。创新就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及具有创造性和新意。创新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出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和新创造。它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人们习惯把科学与技术放在一起说明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科学是如实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手段、流程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因此,可以说,科学创新是认识世界,而技术创新是改造世界;科学创新的成果丰富人类生活开拓人类视野,技术创新的成果则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认知能力。由此,科技创新可以概括为: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在国际上通常指的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1]。由于科技创新人才区别于普通人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创造性的发现、发明和创新,人们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理解更加注重并突出强调其创新的本质性。对于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科技活动中具有良好创新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创造性工作取得创新成果,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有益影响的人[2]。

二、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特征

当前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课题,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焦点。然而,创新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特征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标准已经有不少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提出的创造型人格十大标准(非智力)包括: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和兴趣爱好广泛又专一。[3]但是真正符合以上全部标准的人并没有,靠标准来定义科技创新人才是顽固的、死板的、缺乏灵动性的。科技创新人才突出的素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从广度到深度,从目标到任务,都是极其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经常涉及到多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科技创新人才必须要专深的本专业知识也要有广泛的外专业基础;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越广博、结构越合理,对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所以,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些科学的方法论知识,并且懂得运用创造性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在已有水平基础上求新求变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二)高水平的智能素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当代科技创新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高度智能性特征,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智力主要由专注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构成。任何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创造发明都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都是经过长期专注于问题的研究,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反复求证,不断创新的结果。科技创新人才善于发现问题、捕捉求新求变的机会也不是凭空而降的,是浓厚的兴趣、长时间的观察研究、良好的记忆和必胜的自信心等作用的总和。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科技创新的过程,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实验的设计和进行、科学假说的提出还是新技术方案的构想及验证等,都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各项思维的加工,充分发挥和运用各种智力因素的过程。因此,作为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的科技人才应当具有持久的专注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等智能素养。

(三)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独立的务实精神

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多是指向人类未知世界和未至领域,这些活动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科技创新人才要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创新动机,要勇于对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观念与权威进行怀疑、批判和突破。一方面,在通向未知和未至的世界里,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开辟的平坦道路可以顺延,充满了无知和坎坷,甚至充满了怀疑和阻扰。科技创新人才应该独立判读,不盲从,不轻信,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同时又遵循科学规律,在创新的道路上独立自主,坚持己见。另一方面,越是艰难越是考验,科技创新人才要乐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具有坚韧的永不服输精神,勇于冒险,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并勇于克服挫折和失败,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运用科学规律和方法,不骄不躁,理性对待自己的错误。只有那些勇于探索和敢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在未知和未有的科技创新领域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研究型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在我国,高校拥有全国2/5的两院院士,2/3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4]。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显得格外突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有的学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已达到48%。[5]青年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可是,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现状,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尽人意,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问题。

(一)教育视野局限书本

新一代年青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一直呆在学校,从本科一直读到硕士、博士。一方面,很少参与其他院校、地区或者国家的合作项目,缺乏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普遍认为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关注科技前沿较少,所以缺乏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往往比较陈旧。

(二)科学研究脱离实践

青年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没有真切地体会具体岗位上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在教学上,对知识的感悟和讲授往往是凭自身的理解,很难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解释和运用。在科研上,也多是研究路线的简单布置和研究方法的简单运用,很难通过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因此,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往往显得空洞乏味,科研成果也乏善可陈。

(三)师资培养方案不健全

首先,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往往是将职称标准往人才等级高低上套,教师一门心思追求职称的晋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参与和努力。其次,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师培养规划,重视短期成果考核,忽视长期系统培养,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职业规划。第三,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忽视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计划和活动。

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教师在创新方面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能将创新素质融合到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责任感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问题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是创新的引导者。教师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经常投身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来引导学生,并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悟所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脱离死板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打开一个窗口。其次,教师是创新的开拓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势,要求教师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讨、课件制作、实地调研、组织开展活动等方式的补充与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要尽早树立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素质,提升自身相应能力,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自身不断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素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执行靠教师,教师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教师应该具备尊重个性、宽容异议、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功底和追逐学科前沿的追求;具有善于发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开阔的思路和强大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素质,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一个努力方向。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被应用于各行各业,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就无法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遑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提高教师科技创新素质的同时还应大力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1.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科技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专业,拥有多学科知识基础的人才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科交流与融合,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创建学术交流团队,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跨学科项目的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教学研究队伍,在教学科研的开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这这些过程中,青年教师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还可以积累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手段。

2.开展进企业活动。下企业锻炼活动的开展能够密切地加强企业与学校、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实践,青年教师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并通过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究。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更紧密地劫后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事件活动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创建技能培训基地,输送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促成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技应用一体化以及专项实践技能的提高。

3.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引导教师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愿景。产学研用相结合为专业教师提供在企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技能,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基础[6]。建设产学研基地,创建高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建立学校、行业与企业合作的研究机构,以科研促产业,以实践促科研,良性循环。

4.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中外合作办学平台,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赴发到国家或地区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优秀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聘请专家名师开展讲座,增强其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从思想意识到专业素养各方面对青年教师产生正面积极影响。

5.传帮带方式方法的创新。也叫“老带新”或者“师傅带徒弟”。“师傅”指的是有丰富经验的老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较高,对教育教学规律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徒弟”指的是教学科研缺乏经验尚不成熟的新进教师或者青年教师。师傅和徒弟结成一对,师傅通过“传、帮、带”,促进徒弟快速成长。学校应当组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传帮带活动,并对这项活动进行追踪考核,确保活动效果,并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薪酬奖励。

(三)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很多青年教师都没有也不会进行职业规划,学校也很少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但是,如果学校能关心教师的职业规划并促成其进行并执行了科学的良好的职业规划,无疑给青年教师带去了被关爱感和归属感。这无论对教学、科研或是人才培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职业生涯设计的中心内容是针对一个人的事业而言的,主要包括制定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时间安排、阶段性自我检查、出现问题后如何改进等问题。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青年教师的潜在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全面分析教师的个人特点,确定其发展重点。明确的目标将为青年教师发展指明方向。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社会呼声下,学校要组织青年教师按步骤有计划地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包括政治素养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高、技术能力的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成熟。职业规划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和成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学校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愿望,指导青年教师把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情感上的统一和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四)制定科学长效的人事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地评定、把握青年教师的能力,学校应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在教学岗位传道授业,在科研岗位开展科学研究,还要在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不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岗位实践技能。所以,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考核,应该是学校人事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不能单纯依赖于职称标准,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从分考虑专业岗位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如:制定与职称等级相对应的技术技能等级,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专任教师,也应被允许参加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在聘任的时候享受相同待遇;对考核优秀者或者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作出突出贡献者,要给予大力奖励;对接受培训达到一定时间的教师可以由社会和国家对其进行综合鉴定;制定详细的岗位条件和层级薪酬待遇,对于教师的每一次岗位变动和晋升要做出及时的聘任变化和薪酬变化。完善的激励政策和长效的考核机制能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为一支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实践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骨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中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策略[J].人口与经济,2011(5):24-28.

[2]刘晓农.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内涵及素质特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129-131.

[3]王通讯.科技创新人才特征“锐观察”[J].中国人才,2013(11):23-25.

[4]张连红.英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中的教师角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86-89.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入学率的提高以及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当前却没有一个详细真实的研究调查。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并对提高学习力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性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及基本数据

本次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随机对各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全面,所得出的结果比较有针对性。

1.1 调查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2年1月至5月,我们对辽、滇、新、蒙等四个省市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29份,有效问卷51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女生3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4.59%,男生183人。大一学生148人,男生61人,女生87人;大二学生115人,男生43人,女生72人;大三学生231人,男生78人,女生153人;大四学生24人,男生11人,女生13人。

1.2 调查的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涉及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加过的科技创新比赛项目、成绩排名、参加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环境等相关问题。

2 调查的分析与结果

2.1 变量与样本的选取

经过分析,我们选取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是否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好与差对他们成绩排名的影响来综合反映学习能力,并以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男生和女生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对此采用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在变量关系方面,将调查问卷的问题“在校期间,您参加过哪些比赛项目”,“您是否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以及“您认为您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数据来源,将班级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作为因变量Y,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1,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2,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3,分别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衡量X1、X2、X3与y的关系,以此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假设分析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技创新比赛项目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前五名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假设参加过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没有参加实践活动,无法将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经验,检验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所以没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弱,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强。所以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3 样本统计性描述及模型构造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科技创新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Y = a1 X1 + b1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Y = a2X2 + b2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Y=a3X3+b3

2.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4.1 科技创新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65.6,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65.58>5.99,p

Y=0.12X1+1.50

2.4.2 参加实践活动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34.7,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34.73>5.99,p

2.4.3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0.9,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0.850.01。所以假设成立,即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 结论

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较少,但是在班级成绩排名比较靠前。科技创新可以培养学习能力,成绩排名靠前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习能力较强。

参加实践活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他们的成绩排名多数都在前五名以内。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影响较小。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强,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也可以强。

因此,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仅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家庭受教育环境和成绩排名前五名的关系对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考察。

[1] 塔吉古丽·尼亚孜.努力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10).

[2] 努尔力·阿不力孜,刘文晓.提升大学生学习力之浅见[A].兵团教育学院报,2006.6.

[3] 李英.高职学生学习力状况调查与建议[B].辽宁高职学报,2009(9).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取得明显的进步。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开始注重发展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体育发展具有国际性和现代性,而科技又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因此体育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水平基本可以体现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文明程度。该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和推动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我国体育事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而21世纪属于科技的时代,因此科技能够有效推动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能够壮大,应该加强研究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从而发现体育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科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举办国际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方法及结果

1.1研究对象该文对我国15个省市的150为教练员、运动员及研究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15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45份,有效率96%。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该文课题进行研究。

1.2研究结果通过对145份有效调查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平均分数为57.26,标准差为13.52,总体评价水平尚可。

2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现状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主要发展模式是“举国体制”,即利用完全的训练体制、全运会死啊之及国家队长训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我国经济体育管理理念为一致对外,并实行训练一贯制的方针。在相应的管理措施下,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去得了金牌第一的成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去得如此好的成绩。为了促进体育科技的管理与“举国体制”相辉映,国家体委要求各地区建立科技工作管理机构,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管理的发展。各省市相应的号召,纷纷建立了体育科技相关部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体育科技事业非常重视,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信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建立,此外我国还有多所体育高等院校,为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体育科学学会及其他地方学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目前我国学会主要有体制研究、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等,而且学会群众表现非常活跃。

2.2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现状虽然我国人口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我国人才也相应增多,人们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都有明显的进步。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体育系统人才已经超过12万人,教练员已经超过3万人、优秀运动人员也超过2万人,而且我国体育专业技术人员也有3万人左右,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2.3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现状竞技体育领域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开展奥运科研项目研究,通过研究能够方便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到爱运会科技服务中心,还可以提高我国体育科学化训练能力,从而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时,要结合我国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我国为了提高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的发展,加强国家队科研团队的组间,以期为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作出贡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队科研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总局组间了体能训练、运动影响、医务监督等多个学科综合的国家队科研团队,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为了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委还专门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如运动心理、运动医学、体能恢复等。为了适应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重点实验室由原本的6个,逐渐发展到34个。目前我国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平台对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身体机能、心理检测以及战术分析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体育科研的发展。

2.4群众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现状我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注重学生体质监测,通过对监测内容和数据的分析,为国家制定各种锻炼标准提供了依据,从而促进我国群体体育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进入全民健身时代,将科技融入到全民健身中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为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的发展,我国较为注重全民体质监测,如2000年我国急性了第一次全民体质监测,2005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民体质监测,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民体质监测。通过对全民体质监测,能够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全民健身更加科学正规化。

3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采用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举国体制”逐渐不适应我国的发展。该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体育科技资源存在不流通,且结构科学的情况,如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建设出现重复的问题,相应的科研资料也不能良好流通,同时很多科技装备、文献及数据没有实现共享,从而导致体育科技不能良好发展。(2)体育科技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如今我国体育科技制度存在科学水平低,且没有良好的保障。通过研究可以发展,我国体育科技经费使用、奖惩等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3)对于不同机构的划分不够明确,如行政机构与科研事业机构,它们还存在职能划分不清楚的情况。

3.2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可以发展,我国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及科研人员非常少,无法起到促进体育科技发展的作用。另外我国科研人员的学历大多数是在本科及以下,研究生、硕士、博士等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同时我国体育科技还严重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因此,目前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应该注重对高素质综合性科研人才的培养。

3.3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但在体育科技的投入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我国在2001年国家投入1236万元人民币。如美国在1996年成立“体育建设科学研究基金会”,有很多企业会改基金会提供经费,美国在1997年奥运会发展计划投入中高达12.42亿美元,即超过90亿人民币。德国在1993年国家投入4948万马克,即超过2亿人民币。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体育科技发展中经费的投入非常少。

3.4体育科技发展失衡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发展中,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大部分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的研究中,而且对于体育科技的奖励,也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中。而群众体育往往被忽视,不仅投入资金少,还得不到相应的奖励。这种发展失衡的情况会影响我国体育的发展。

3.5体育科技产业水平低我国相关体育部门对体育科技成果的宣传存在问题,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科技成果无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思想过于保守,习惯性保密。相关部门对科技成果推广的经费不足,致使无法完善起到推广作用。

4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4.1深化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应该注重将科研与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体育科技能够有效解决实际训练的问题。目前对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还不够清晰,应该从职能定位、经费划拨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使体育科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该注重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要具有民主型和公开性,加强人才、资金的流动,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提高能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在体育科技管理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体系,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完善配套措施,通过考评和监督的方式,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管理制度完善。

4.2加大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体育科技人才培养时,我国应该通过提高体育科技人才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的方式,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我国还应该通过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培养组织,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发挥我国体育科研场所培养人才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教育和资源的整合。除了国内人才的培养之外,我国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激烈措施加强对国外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引进,从而提高我国体育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4.3提高我国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所需要的经费也越来越多。如需要建立科研场所、完善服务体系、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费,然而我国经费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支持,这种单一的经费投入方式限制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展资金来源,从而提高我国体育竞技经费的投入,促进体育科技的发展。

4.4促进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政府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性,并通过协调、引导和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促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我国应该通过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如促进重点实验室与相关企业的联合,从而促进研发出使用市场的成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信息推广平台的方式,促进企业或其他组织进行交流,从而研发出企业需要的成果。

5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却受到管理体制、资金不足等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不断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多种方式资金投入渠道、注重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等能够有效存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从而提高体育科技的创新实力。

参考文献

[1]尹佳琪.我国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

[2]任远.我国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第8篇

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计划安排,我和科协的同志们深入我县轴承企业,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轴承产业中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力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发展现状

轴承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增多。我县轴承企业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研发中心9家,分别为县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滚动轴承研发中心、轴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市科协加强联系,拟建立高端精密轴承协同创新中心。发挥省轴承研究院平台作用,延伸企业服务范围,利用与科技大学、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轴承有限公司合作优势,开展“产、学、研、用”综合服务,推动轴承产业上档升级。轴承研究院组织科技大学和高级技工学校部分教授、实习研究生及轴研院员工对8家企业进行了生产技术指导,提升了10家企业的工艺图纸设计,对15家企业进行标准件的周期检测,为20家企业的轴承磨工工艺和装配检查工工艺进行了提升培训,;为县城40多家轴承企业进行了计量检查培训,培训技术人员523名。定期聘请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何加群教授组织开展系列技术讲座,邀请讲师举办了专题技术讲座。

科技创新力量日趋强大。轴承、轴承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三等奖,诚为轴承引进100多台智能机床进行技术改造。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耐磨损超高速精密圆柱滚子轴承研制”项目获得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部分轴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和开发了一些市场对路且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少数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没有通过省级认定。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许多轴承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必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轻技术创新的现象。

2、创新性人才缺乏。人才总数偏少,高层次研发人员更少,对企业技术创新难以支撑。本来县级就很难吸引人才,加上我县大多数轴承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引进人才难。

三、推进轴承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继续开展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加快推进、、、、等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支持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轴承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