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兴趣需要

在生活上的要求得以充分满足后,人们还会产生一种内心认知的需要,即对外部世界的奥秘、对宇宙人生的规律充满了认知的渴求,对创新和发明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冲动,非常希望通过辛勤的探索去取得智力上的和感情上的自娱,这就是兴趣需要。当然,兴趣程度也是分等级的,从一般性的好奇,到专注的指向再到狂热的迷恋,各种程度的兴趣所导出的动机强度有一定差异。从兴趣出发努力探索科技奥秘,是科研动机形成的自为阶段。以兴趣需要占主导地位的需要系统,主体的动机主要由完全内化的需要—兴趣激发。因此,主体心理的自觉性相当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烈,具有集中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想象力,一句话,科研动机的清晰度和强度相当高,可以经久不衰地支持着科技人员去艰苦努力、忘我劳动,创造新成果。在此,谋生与功利的需要降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兴趣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真理需要

科技创新是探索自然奥秘、获取真理的劳动,因此,与目的合一的最高动机来自探索真理,运用真理为人类造福的需要,我们将此成为真理需要。科学真理是无阶级、无国度的,应该也可以为全人类造福。科技工作者运用智力和体力,寻求从前所不知的自然规律、技术方法和行为手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善人类境况,这是科技创新最高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境界。一旦人们从这种需求出发,形成科研动机且获得了满足,则不仅在真理的长河中注入了水流,而且自己也获得了个人经验的狭小圈子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因此,这是科研动机形成的自觉阶段。科学真理是全人类的真理,光凭个人的好奇与兴趣去从事研究,虽然比屈从与外界压力要自觉得多、也强烈得多,但如果不考虑科技工作者所负的社会责任,那么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必然也只是以一己之得去求取心理上的宁静和智力上的快慰。应当懂得,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真理、造福人类,科技成果与社会的前进、历史的进化联系在一起。所以,外部需要必须有机地转化为内在需要,而个体的需要又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由此构成的需要系统就是以真理需要占主导地位的系统。此时,探索真理、造福人类成为把个人的创造性融化在外部与内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中。由此构成的科研动机系统,清晰度和强度都达到了最高,自觉性也最高,可以持续不断地保持高度的驱策力和维持力,鼓舞和激励着科技工作者胸怀大志、刻苦努力,把自己的创造性才华无私地贡献给科学事业和人类幸福。胸怀这种科研动机的人,常常可以登上科技创新的顶峰,作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科技创新动机的系统性

上述各种需要系统转化而成的动机系统,是各种需要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呈现出鲜明的系统特征。

(一)根据需要的层次看,动机也应当是分层的

科研动机系统中总有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之分,主导动机决定着科研活动的趋向。科研动机系统由四个方面的需要转化而来,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相应的主导动机,其他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究竟哪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决定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的相互作用,绝无统一模式。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科技工作者既可能主导动机相同,也可能迥然有别;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名科技工作者既可能始终不渝、不改初衷,也可能随机应变、及时调整主导动机。同时,处于从属地位的非主导动机也在动机系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动机系统中的各种动机是协合的

一个人可能因各种需要而产生许多行为动机,这些行为动机之间兴许存在着矛盾斗争,而且有时斗争会很激烈。但是,动机之间的斗争正好说明动机系统的动态特征,动机的相互斗争服从协合的原则。协合,指协同和综合,个体动机系统中虽有主辅动机之分,但个体在决定行为的选择时,不是把次要的或矛盾的动机弃之一旁,而是采取协同综合的方式,在各种动机的最佳配合中择优而行。如科技工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探索真理的愿望,因此,支配其从事科研的主导动机就是发现和认识真理,为人类造福。这在时间与精力上总与他们享受家庭生活快乐的需要有一定的冲突,似乎是鱼和熊掌不能两全。但是,这两种动机之间的矛盾远非不可调和。从长远目光看,它们是协合、互补的。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服务于全人类,当然也包括为科技人员的家庭服务;另一方面,科技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生活欲望,适当地满足这些欲望不仅不影响他们的创新活动,相反却有助于充分完善他们的创新能力。否则,由于得不到正常的社会享受,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科技人员生活单调、情绪压抑、心理障碍加重,容易引起其精神不正常,削弱或阻碍他们探求真理的活动。

(三)各种行为动机构成的系统,产生系统整体效应

任何行为动作,表面上看只是受一主导动机推动,实际上是人们心中全部动机的系统效应。科技工作者因四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产生不同的动机系统,其中某一层次的主导动机驱策力最强,但其他方面的动机也不能忽视不计。任何强烈的需要只能相对满足,其中伴有其他需要的满足。所以,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从事某种科研工作,是动机系统的整体相应所致,各种分层的、驱策力不一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动机彼此相干耦合,产生系统整体效应,推动人们的外部活动。

四、小结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经验探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于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的困境

虽然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限制其继续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主动参与率不高

目前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学科竞赛活动很多,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供了平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参加竞赛的认可度不高、积极性比较欠缺。普遍出现科技竞赛学生的精英化倾向,即总是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成为各项科技竞赛的主力军,而其他更多的学生游离于该项重要的锻炼平台,从而无法实现以科技竞赛带动专业能力的良好初衷。

2.教师指导团队力量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发挥,没有展示出专业团队的力量

在目前的科技竞赛组织模式中,普遍采取两种组织方式:学生主导型、教师引导型和学校主导型。第一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参赛、利用其良好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根据学生设想而成的作品,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形式出现,指导形式以辅助学生收集资料、作品修改等为主。第二种模式是教师进行完全的设计,学生根据教师的规划按步骤实现指导教师的设想。在这两张组织指导方式中,学科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以个人而非集体的形式出现,具体哪项比赛由哪位教师指导是不确定的,学科教师的团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高质量作品比较缺乏,缺少稳定的项目培育机制

具体来说,学生的整体作品水平还有所欠缺,缺乏高质量的作品,另外,竞赛作品形成过程孵化期都比较短,缺少稳定的项目培育机制、学生培训重视度也不够。

三、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的要素与组建

针对这些困境,需要创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和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的创新体系,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学科竞赛的初衷,摆脱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病。近年来,部分学校摸索创建了一种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其要素包括:学生培养、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规范性的组织模式、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等。

1.创建推动广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制度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各项学科竞赛的宣传工作,并进行制度保证,包括课外学分、评优附加分、报送研究生等方面的制定,从制度上推动学生主动投人到各项课外科技活动中去,从而实现由要求学生参加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2.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培训方法

在每项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的初始阶段即进行面对全体学生的培训,形式采取讲座、课堂教育、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竞赛架构和思考方向。例如,赛前由多次获奖的学生与大家分享参赛经验、在参赛中采取分类培训和指导老师一对一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入决赛的团队再进行重点培养等一系列的多层次培训方式。

3.组建以教师团队为单位的竞赛指导力量,发挥系科教师的团队作用

科技创新活动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可行的管理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科技竞赛,由相应的系(或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由所有相关教师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并从学校(或学院)的角度制订指导委员会的考核管理方法。将教师指导科技竞赛认定为一定的课时量,对于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委员会的老师都能参与到科技竞赛的宣传、培训、指导中去。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社团组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团队协作性,学生社团恰能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结合学生社团本身的特点与专业应对方向,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宣传、组织、培训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组织体系的应用与实际效果

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运行,对于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效果。该体系正式运行之前所存在的困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具体反映在几个方面 :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项课外学术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量”的突破。

其次,教师积极主动投人学生课外科技指导工作,还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针对具体项目进行专门的专题辅导。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度和指导力度比以往都由显著提高。

再次,获奖学生增加,有效推动了学风的改进。随着更多学生主动投人课外科技活动,其以竞赛推动教学、以竞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宗旨得到了有效地实现。

最后,学校整体的创新力量在不断加强。学生越来越多地在国家级比赛获得奖励,带动了广大同学参加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学校整体的创新力量也在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2]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

[3]贾海宁.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2005;(13)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3篇

最近几年,在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投资方面,吉林省做了足够调整,加大了相关的投资力度与重视程度,据统计,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从2004年的684205元增长到2011年的891338元,涨幅为23.24%,变化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来源的渠道也不断拓宽,从2002年-2011年的十年间增加了就非工业企业、事业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渠道;再者,科研与试验发展的领域也逐渐深入、不断细化,其领域扩展到交通运输、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这些变化对推动学科建设和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投入状况

从吉林省高等学校投入科技人力总数来看,近年来呈稳步增加趋势。从总量上看,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处于我国中下游水平,不但与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而且在东北三省也处于末位。但在高校师生比与R&D人员全时当量方面吉林省仍具有相当优势。

1.2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产出情况

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专利申请数为3999件,其中发明专利2195件;专利授权书1021件,其中发明专利693件;有效发明专利数4378件,专利所有权转让级许可数56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677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1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606项。理工农医远销申请专利书1253件,人文社科院校申请专利数6件,专利授权分别为703和4件。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在此不做比较。2011年,总计发表科技论文数27919篇,其中国外发表4155篇,仅为辽宁省9667篇的50%,黑龙江12673篇的30%。吉林省发表科技论文数在全国排17位,处于中等水平;辽宁、黑龙江分别为第8和第13位。2011年吉林省R&D研究中出版科技著作数量排在第16位,专利申请排在19位,整于中等偏下水平。

2.基于这种现状的建议及对策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高等学校,还包括政府和企业,因此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任务,是需要社会各科技与经济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参与的。在了解了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后,从高等学校外部的社会因素、高等学校自身两个角度,提出适合发展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加强政府对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

转变观念,加强高等学校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职能越显重要,它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高科技成果产出的发源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

2.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规建设

转变吉林省政府职能,建立适应吉林省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监测和管理体制。一方面,改革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使政府由对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化为以宏观管理为主,使高等学校成为面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办学实体。

2.3 加大企业对高等学校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高等学校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

企业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的实现产学研的合一。吉林省政府提出: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经科教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开发 管理 创新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生产力。是国家经济保持高速运行的原动力。科技创新就是在原来企业技术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再把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变为推动企业进步,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过程。企业技术发展与创新是新时期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我们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保持企业高速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是企业具有生命活力的外在体现,在将来的行业竞争中,只有能开发出新技术新专利的企业才能够永葆基业长青。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专业知识的属性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从知识协同增长的过程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长的机制和途径,对了解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技术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西方国家对我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背景下,我们对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也很不足,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自筹资金不能落实到位。由于自己不能到位,造成企业挪用和挤占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拖欠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企业生产与经营。还有就是是银行对企业技术开发信贷投入偏少,力度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去年以来,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微妙货币信贷政策,从而限制了对企业技术开发在内的贷款,企业技术开发贷款增量也随之减少。

二、科技人才队伍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限制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因很多,其最主要就是科技人才储备。科研单位的人才力量主要是强在科技创新的研究、发明、创造阶段,也就是出科技成果以前的过程。这是中国多年的科技体制和政策引导的结果,是非常正常的。科研单位的职责主要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不仅要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难题和重大技术问题,还要超前研究农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作科技储备。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无法完美对接,很多科技成果成为藏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很多科技成果对实体经济的指导作用不大。一方面企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科技服务,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不了,作为原动力的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不高。但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现状是人才匮乏,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尤其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因此,专业方面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可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甚至是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形成人力资源更替的良性循环,才能使企业长期具有战斗力,在逆境中存活。

三、新技术开发与管理应用

十二五期间,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我国企业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可以定论的是企业管理创新是未来企业发展长期趋势,是企业保持活力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根源。现在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没有创新的新鲜血液就无法生存,更别说发展我们的企业。只有真正适应时代的变化,作出变革与创新,才能在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并发展。企业管理和创新首先以强化内部管理为基础,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是企业富有活力、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石,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源泉。在知识经济下的新时代,企业能否实现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转变,能否成为21世纪赢家,这将取决于传统管理思想的转变,取决于能否在实践中创建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互补的。通过改革创新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而加强企业管理则是企业改革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科学的管理作基础,即使企业所要求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了,它也很难经得住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有一些企业的亏损与破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有着重要因果关系。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也就是决策者应该眼睛向内,扎扎实实地抓管理,练好内功,才能适应形势发展。

四、科技创新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科技开发管理

企业的管理机制一定要超前,通过完善科技创新部门的人才储备的实力,建立适应时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上应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实行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彻底改变过去自己决策、自己执行、自己裁判、自己监督的角色错位现象。分别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从而使各方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使企业既具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灵活应变、快速决策能力,又实现比较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制衡。二是企业必须做到制度化管理,特别是人、财、物的管理,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真正达到管理制度化、执行规范化;另外,还需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责任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和实施关于决策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制度,决策中的程序化制度,决策后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实施文化管理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文化管理以共同构筑的精神理念和行为为准则、为“无声的命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科技开发管理的创新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的步伐加快,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变化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是企业科技发展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的战略性问题:要想解决在科技开发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在管理方面的创新:第一,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不从原来的规则出发,而是从企业现有技术上不等不靠,做到进一步突破自我,敢于实验,敢于创新,就是做别的企业做不到技术革命。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要等到落后了在去创新,而是在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洞悉其危机所在并迅速作出反应。虽然一个企业技术开发的观念的转变需一定的时间,但形势和任务已不容许过程太长,否则,我们将坐失良机。第二,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整,其管理方式僵化、缺乏弹性,从而丧失了竞争力。现代企业已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企业的核心,不仅知识经济时代是这样,就是在资本积累初期,人也是第一要素,否则,就没有资本数量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应体现在,全员参与管理,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在实行人本管理的企业中,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不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且还要做管理者该做的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不是由上到下层层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上下双向交流的、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职业化水平,职业化是人本管理的基础。提高企业的职业化水平,高素质的企业领导者或企业家是关键。做到“人尽其才”,做到“人尽其才”,主要是给各方面的人才提供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平台,使那些具有潜质的人才享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独立的思维空间。通过管理实践,充分展示个人价值的精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优秀的人才不是培训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优秀人才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第三,管理机制的创新,要按照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原则,把企业经营责任纳入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视为某个人的责任或是某个机构和组织的责任。要按照经营责任体系的要求,根据目前发展的情况和前景预测,科学、合理地设定责任目标。企业集团作为资产的终极所有者和投资中心,应该主要设定企业合理资产结构、重大事项把关、相关政策的制定、经营环境治理等目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设定的目标进行调整,不断地进行专业细化和科学测定,保证设定目标的实际和实效。要严格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有了责任目标,不等于责任的完成,也不等于目标的实现。要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有足够和持续的动力去追求企业发展的更高目标,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相反,如果经营管理者不努力工作,不能完成责任目标,那么,他就会丧失一切。人本管理的创新,过去,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24.

[2]陈萍萍.详解中国西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差距.新浪招商投资.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科技创新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配置

构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每一方面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基本概念要素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扩散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如何获得进行科技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本,怎样发挥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作用,是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人力资本概述

1.人力资本的内涵

人力资本很早就引起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注意,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才在正统西方经济学史上纳入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中。“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何谓人力力资本?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大部分学者都支持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他指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这种资本是人自身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同时,舒尔茨还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物质资本进行相比,进一步指出了人力资本的不同之处。他认为与劳动力范畴相比,人力资本具有投资性、增值性等“资本”特性;与物质资本范畴相比,人力资本又具有人身依附性等“人力”特性。

虽然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内容与特征的论述还不够全面,但他从人力和资本两方面的特征来综合定义人力资本是非常具有启蒙意义的。

2.人力资本的分类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学术界对其探讨日益激烈,有关人力资本的分类学者们各抒已见。虽然对人力资本的分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有千秋。

李红霞、席酉民(2002)根据所处的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本进行不同的划分。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劳力型人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表现为劳力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经营型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则表现为劳力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经营型人力资本和信息型人力资本。

吴能全、冯巨章(2003)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可以划分为通用的非专有、行业(职业)专用的非专有、企业专用的非专有人力资本和通用的专有性、行业(职业)专用的专有性和企业专用的专有性人力资本。

而敏等人(2003)从较广的范围对人力资本进行分类,从人力资本在组织中的角色将其划分为组织参与者、组织支撑者和组织主持者。

除了以上这些对人力资本的分类法外,还有许多种分类法,例如李建民(1999)从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来对其进行划分,魏奋子、罗亚凡(2000)他们从人力资本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现实人力资本和潜在人力资本等。

二、人力资本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1.什么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即科学技术的创新。指的是在前人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基于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新观察,产生新的观念,提出新的理论,摸索出新的生产工艺、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并将之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2.人力资本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依赖于人力资本。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许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中参与科技创新的各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人才就是拥有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果从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环节的角度来划分,构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侧重于知识和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种能力:市场机会的辨别与把握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对外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试验及制造能力;市场管理能力或营销能力;贯穿于创新过程始终的创新管理能力。

企业只有具备上述五项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而这五项能力的形成,每一项都需要企业中不同层次和具有不同职能的人的组织和参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源泉、是科学技术扩散的必要条件、是科学技术应用的基础。

三、怎样发挥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作用

人力资本内生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人力资本的根本属性,要发挥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作用,企业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本理念和人力资本投资观念,积极主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尤其要提高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素质。其次企业还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合理配置,予以适当激励,调动人力资本承载者及运用者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1.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念,优化人力资本投资

(1)企业应该重视开发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作用。企业应该真正把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工作重心,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人力资本意识,努力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

(2)企业应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增值,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和潜力。

(3)企业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人力资本的创造性、人力资本创造力的本体性和创造力的无限性决定了对人力资本必须实行充分的激励。企业在内部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一些奖励制度,对于创新型人力资本应该加强激励。通过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一部分企业剩余所有权,使其地位有实质性的提高,推进知识产权的营运,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分配,通过实施技术股、管理股,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积极性。

2.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1)促进人力资本流动。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资本的流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资本流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完成,要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必须使人力资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动起来,使企业永远保持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 为此,一是要利益引导,对于人才要舍得投资,在工资待遇、家庭安置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要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人文环境。从硬环境来说,企业要加大进行科技创新所需的设备、资讯等方面的投入;从人文环境来说,企业要为创新人员提供较为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要营造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作用的环境。三是要大量借助“外脑”和“外手”。

(2)优化人力资本架构。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积累、应用和创新。因此,企业必须加快构建起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内部成员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变化日益快速的今天,学习已经成为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战略。企业为员工提供学习应用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因为它将使员工的前途更有保障,增加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使其获得更高未来收入的能力。

(3)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就是要达到人才的充分就业与合理使用,形成人才良性结构,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自身较高的使用效率。人力资本只有与物质资本结合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全面实现人力资本的自身价值。企业必须识别各层次对人力资本的能力需求,确保人配其岗,事得其人,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形成人力资本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使企业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人力资本投资和配置,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激发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霞 席酉民: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其管理激励[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7~51

[2]周 霞 梁志谋:中小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本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05(6):88~89

[3]姚树荣:论创新型人力资本[J].财经科学,2001(5):10~14

[4]闫永琴:对人力资本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问题,2004(9):8~10.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 集团财务管理

一、我国现有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滞后。

首先是对于集团经营治理的理念滞后,不是从科学和市场的角度分析集团治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对集团本身的特性不了解和重视也就无从产生和更新集团模式的各种理念。

其次,是对于集团财务管理的理念滞后,一味迎合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是高度集权,就是高度分权,而不是站在企业集团根本目的和财务管理的客观立场考虑财务管理模式,尤其未能结合集团特性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性的角度来分析,结果反而不能给予经营管理提供有修正作用的财务导向。

在财务管理目标上,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无法从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衡量角度选择财务集权或分权管理的模式和程度。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而是简单地跟随经营管理的模式走向集权或分权的两个极端。

2.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1)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目前,不少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核心企业驾驭不力,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结果是下属企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些体现在投资上,便是整个集团的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欠佳,投资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体现在筹资上,便是整个集团缺乏内部资金的融通,对外举债规模失控,资本结构欠合理,利息支出增大,财务利息加大。这种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阻滞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得维系集团的重要纽带一资金纽带松弛,导致了企业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削弱了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2)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在旧体制下,集团财务人员往往是孤军作战,同时,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也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难以与财务人员配合默契。这就导致了全面的财务管理难以进行。

(3)内容不足,缺乏动态性。目前,有些集团的财务管理通常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事前预算与经营业绩的比较也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更流于空谈。至于事后分析,虽基于年终考核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的重视,在年度利润规划的基础上辅以相关的会计资料,但其有效性颇受影响。既然事前预算无从谈起,事中控制甚为薄弱,事后分析未必有效,则下属企业对决策的整个执行过程便超出了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视野,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

(4)监管不利,缺乏力度。由于财务监管的力度不够,集团会计核算失真,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了集团效益的滑坡和资产的大量流失。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具单一。

报表是主要管理工具,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管理者通过一些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已不准确,经营风险更无法有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两个毛病:一是过度集权,一是过度分权。

二、企业集团集权财务管理新趋势

1.全球化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的国际经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由于知识资本较容易跨国转移,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使集团的多元化跨区域化经营更明显地呈现出全球化特征。在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如不能紧跟经营的需求,则易于出现二者脱节。因此,集团的集权财务管理尤应树立全球化理财观念,放眼世界市场,进行财务运作,提高理财效率。

2.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资本将被集中管理和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作用和特性,因此集团的集权财务管理尤应尽早关注资本特性的变化,确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观念,争取在企业价值总量最大的前提下实现相关利益的优化配置与协调。

3.推行电子网络化的财务。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以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而且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通使用,促进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它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下扩大理财所面对的信息、经营业务和内外形势繁杂多变且彼此影响下运用电子网络化财务不仅能提高效率,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协调分权经营管理和集权财务管理。

4.科技创新。对外界的科技创新进行初步筛选并形成企业的技术引进,或者企业自主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将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着眼点或起点。这一重心转移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为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什么新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仍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益和分配这几个方面,其意义在于强调了各项内容应当围绕什么来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为解决财务主体利益最大化需要和其资源有限之间矛盾的最新的和最有力的手段,从而使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及其对经营过程的作用力得到提高。在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管理的多元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其对新科技手段的依赖性,因此这对于集团的集权财务管理效率和科学性的提高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7篇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划上了等号,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只有在组织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时,才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成临时管理机构,并且仅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持久有效,我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革,在建立创新管理机制、开放创新实验室、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服务。

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内容,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整合优化成有机的整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要由管理部门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两部分组成。管理部门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相关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整体规划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和审查科技创新课题的开展、资金的使用等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各系部抽调文化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方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进行甄别与推荐,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评估等指导工作。

2.建立24小时开放的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从而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我校开放所有本科实验室,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除了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外,还采用了门禁、监控等安全防范装置,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

创新实验室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开放性是指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开放、实验仪器等资源全部开放,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资产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自主性是指学生处于创新实验的中心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组队、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分析结果等。创新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解决必要的经费支出。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解决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必须的经费支出,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所批准的资助经费将按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合格、结题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划拨50%、30%、20%。

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因此,我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邀请企业参与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和社会资源,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设立综合教育学分,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我校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实际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包括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五个方面,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每学年审定一次,由所在系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定审核,院学生工作委员会最终审核确定,并记入学生本人档案。综合教育学分是推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定奖学金等大学生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未修满当学年综合教育学分者,取消该学年各种评优、评奖资格。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结语。

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迫切地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军队发展强大的首要任务。军校学员应该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和目的,激励着军校学员们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努力拼搏的过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论失败与成功,努力终会被汗水铭记。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比如理论知识不足,对实际考虑的不全面,都会让科技创新举步维艰。当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向其他人请教,如果别人也不会,大家就一起查阅资料,共同探讨。这样知识就会一点一点的得到积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对自己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沉淀。虽然说,人才的培养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努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环境的力量仍不容忽视。而军校科技俱乐部、各类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乃至整个社会,为我们创设了这样的环境。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积极的环境,整个国家都能够积极倡导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全社会都能够鼓励扶持科技创新活动,那么,中华民族的崛起便是指日可待的。

特别是以信息化为重心的军事革命,正在引起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武器装备趋于精确化,军队体制趋于合成化,战场对抗趋于体系化,作战指挥趋于一体化,等等。从某种意义来讲,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实质,在于追求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生成效益的最大化。新形势下,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对于我军有效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加速占领未来军事斗争制高点,无疑有着关键性的战略意义。军校学员毕业后要更好地适应部队和有更好的发展,作为未来的军事指挥员,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掌握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各院校特点,如何开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让学员能学有所用,是所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员值得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个人体会:

1要根据军校自身特点,区别于地方高校,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课程已是各行各业必修课程,也是各领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军校要从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转变教学思路,在如何提高学员实际应用能力上做文章。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来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分组比赛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员操作的技巧;通过任务下放,提高学员实际操作的能力。如在讲授课程时,可现场使用计算机进行实例教学;也可以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各军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网络带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园内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管理。许多军校的图书馆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推出自己的电子期刊。同时,教授个人网站也相继出现。借助教授网站,学员可以向专家教授请教专业的学术问题,释疑解惑;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切磋技艺,避免了学员因上课时间短,无法掌握的知识课后没有办法深入复习和把握的问题。 让学员有学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局限。

2要精心备课

军校学员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学习动力和今后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军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挑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授。要求学员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特点、技巧,熟悉常用的命令;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准确地运用各类软件,并对操作系统运行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要转变学员为学而学的思想,提高对信息实用性的认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