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工艺美术

大学工艺美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工艺美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1篇

(一)师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工艺美术高职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约8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甚至有部分还将其独立出来,成立设计学院。一方面,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一拥而上,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并没有相应的师资储备。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与教育供应不成比例的问题,也间接致使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人才匮乏。有的一半以上的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都来自于中文、哲学等一些与工业美术专业不太相关的专业,在这种局面下,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供应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设备现状

工艺美术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既有教学原则的一般性,又有其独特性,应将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高职工艺美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工艺美术高职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及熟练使用特殊的材料技能等,达到此效果,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会使用到多媒体及特殊设备向学生展示、实践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信息,以此进行更好的创作。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基本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同样应用广泛。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多媒体设备存在一定的局限约束性,如在传递信息上单一、硬件受限制、设备及材料受限、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交流等原因。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的要求,不适合当前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向现代化过渡的需求。调究数据显示:造成高职工艺美术师资培养硬件匮乏与落后的原因,有58.3%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培训场地条件限制,17.6%的教师认为是物质条件限制,还有13.7%的教师认为是统筹规划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工艺美术教学设备、仪器设备与特殊设备的使用率是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思考的问题。

大部分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在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一方面对工艺美术教学设备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在观念、管理体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贵重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与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机会。因此,根据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工艺美术高职教学设备高效且科学的管理、使用以及共享机制,是当前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工艺美术教师首先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搞好市场调研、教学定位、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出应用型、全能型、实用型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就业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情况,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江西本地一些有代表性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含网络试卷),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到95.7%。本次问卷主要涉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其中参加过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15.4%;乐意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36.8%:认为课程安排合理的教师有11.7%;另有12.6%的教师对工艺美术创作技巧不熟悉、23.5%的工艺美术教师认为教学和时代有所脱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工艺美术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有的,以此来增强工艺美术高职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

1.教师专业知识分析。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在工艺美术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工艺美术知识。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式不重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例如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简单基础的平面设计制作软件,没有从更深的专业角度去教学与引导学生,这样使学生局限在机械的制图领域,无法具有创新意识与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从图2中可看出,学科背景知识、专业教学知识在整个金字塔里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我国工艺美术类高职学校教师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学科背景和专业教学知识是高职工艺美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工艺美术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知识,也值得各大高职院校倍加重视。

2.教师专业能力分析。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在工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与经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从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指导的定位来分析:一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工艺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走向以及学生专业素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变化,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市场的变化节奏相匹配,内容上体现出最新成果的可靠性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师资的配备方面,加大师资力量的协同发展,既要拥有高学历的人才,也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教师来丰富教学实践队伍,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优质。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状况。审视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变更,教育思想观念也随着模式的变化而在一直的更新,创建出一种符合新一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新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都存在着诸如教学管理体系薄弱、教学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另外,由于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上课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且随意性大,导致学生接受面狭窄,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不一致现象,进一步造成人才浪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却无法培养出与企业相匹配的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学生。当前这种现象的改变就需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出应用能力强并可以与技术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学生,这才是高职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环节。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校工艺美术类课程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顺应市场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掌握国际工艺美术设计流行趋势的方向感不够,这些也是影响教学内容的最为直接因素。教学方法墨守陈规,缺少大胆创新,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另外,高职工艺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遇到相对复杂的工艺美术市场运作等实践操作问题上容易产生迷茫与退缩的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时至少要增加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的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竞争力。各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学生从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

二、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中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

教师针对“您认为学校的专业设施能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41.3%的教师选择了“完全能够满足”,28.7%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但在走访中,却发觉不少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目的的理解中把综合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淆,觉得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综合能力,由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与作业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在我国大部分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大多都以“作品是否好看、获奖是否多”为标准,很少以“市场需求”与“一幅作品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消费”为评定标准。其实,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检验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入手,降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硬性评价要求,客观辩证的对待。

三、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的职业指导性定位

(一)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在新世纪阶段,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现实情况则是众多高职工艺美术类院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基本成“跟风”状态,并且出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吻合现象。二是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基础课程的设计只以美术课程和手工画为重点,缺乏完整的体系。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传统思想为主线,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体现教学机制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

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把目标定位在适合一线岗位需求的要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抓住重点,多设置专业重点课程取代一些非重点的课程。充分发挥本地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办学方针,培养出适合国情、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必须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企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实践应该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赢,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落实和保障,发展和延续,把学校、企业、设计用人单位的合作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当企业或单位提出方案以后,专业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向企业以及专业教师阐述,最后再由几方共同决定使用哪个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还可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让他们及时掌握社会及企业所需的设计趋势动态。最后,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一是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的教学材料要具有可选择性,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技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实践变量。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就是一个教学量的改变,它往往与其他多个要素有关联,因此,教学研究常见的对策是掌握变量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有高有低,教学进展程度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这时,教师就需有重点、目的来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三是传送信息的多样性。在探索式的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这也是一种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一)调整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及建设标准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就是不断更新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上的提高,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并争取在专业技能上能够有所突破。此外,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来优化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全职教师、社会行业专家与客座教师各占编制数的1/3。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调整师资结构,让其趋于合理,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积极性的调动。

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评价必须以职业指导作为相应的标准。从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市场的运作环境,还能具有较高的创意能力和工艺美术水平,这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根据市场的需要有意识拓展专业创新能力

教师只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教材与市场对接的状况以及市场对学生需求的变化。在课堂上要将市场的最新动向、流行趋势传达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迎合市场。另外,教材不要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出现滞后性,加强教材的应用性研究,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根据市场需要挖掘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上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三)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应对市场竞争与挑战

竞争意识也是市场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因此高职教师们首先要敢于竞争,并积极主动投入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进步,而不是被动地陷入竞争、躲避竞争,只有主动抓住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该努力让企业走进课堂,让教师与学生走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同时,提升教师了解、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高职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能力,形成教师与学校“双赢”的局面,或者是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共赢”的局面。

(四)提升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达到“知行思”融合

知、行、思(学习、实践、思考)是人类提升能力的独有方式,是一名工艺美术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因此作为工艺美术教师,要熟悉工艺美术的职业能力,就需要定期接受培训,拓展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论、技术、设备等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提升工艺美术教师教学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是分析、反思、提高的认知思维活动。工艺美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课程创新成果付诸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思考、改善,并将“知行思”三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艺美术教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定传统工艺美术;新科技;新媒体;传承与创新

保定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经历过不同年代的变迁与各类社会形态的沿袭,作品中体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燕赵人文风情。工艺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然而,多年来的岁月印记也反映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该领域的工匠思维观念依然偏于保守,思想滞后,有待进步,与现代新工艺思维相悖。作为红色革命老区,部分地区经济落后,资金支持少。发展模式与生产方式单一,演化缓慢,工艺较为陈旧,多年来少有较大突破,核心技术也日趋淡化,市场价值偏低,市场空间有待扩大,产品仅仅局限于消费者的欣赏和收藏范畴。此外,仿制品、劣质品大量流入市场。基于这些因素,也导致了本地人群对于工艺品的关注渐渐淡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观念缺失。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着大家的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从过去的物质追求扩展到对精神的追求,思想意识形态的价值与视觉物质形态的价值成为了现今人们的必需品。鉴于大家对新时期精神需求旺盛的心理,有待符合当代审美观和产品功能的工艺美术品势必需要转型。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一些原创性理念渐渐地被淡化,一味模仿和复制复古形式而机械生产的工艺品不免让人感觉缺少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活力感。有些地区的产品粗制滥造,精细化工艺水准缺失。而在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上,也类似一盘散沙,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方式是个体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原料加工的方式也具有局限性,生产效率低下,难以二次利用或回收。再加上文化创意的缺失,设计风格盲目趋于拿来主义与大众化,或直接描摹西方工艺,造成本土文化缺失,缺少当地特色,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理念脱离,工艺品设计内涵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有待提高。而在受众人群方面,总体上年龄群偏于中老年人,青少年群体对其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面也有限,参与主动性低,认为技术难度大。这样非常不利于文化传承,趣味性不足,无法适应现今大众文明发展和满足社会生活需求。鉴于以上原因,保定地区的整个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系统需要整合梳理。

一、数字化保护的现实意义

保定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文化相似,同属于燕赵文化区。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影响了保定这座古城,人民百姓的文化生活局限于该地区,少有流动,被自给自足的自然手工业生产方式所支配。因此手工艺传承的方式也基本是子承父业、先师传授的代传沿袭方式。在这种传统固化的模式下,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艺术魅力与创新理念。而在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对工艺品制作的耐心,在他们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塌下心来探究传统工艺美术的工匠精髓。现今的社会生产力日趋高效智能化,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也理所应当顺应当今的时代潮流,促进产业转型,将新的科技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进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发掘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核心内涵,展现京南地区的地域特色,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理念,融入新科技,是保定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前行的必由之路。保定地区的地域特色十分浓厚,各类传统文明历史悠久。当地人群的生活水平与审美需求都在逐步提高,通过数字化生产与展示的新工艺品,新颖美观,品质优异,不仅能满足本地人群的消费需求,还会提升人们的审美品质和生活情趣,唤醒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新认知和品位诉求,创造出具备更多文化生活乐趣的精神食粮,使工艺品更具亲和力,还可以让消费者情趣十足地表达灵感,参与制作。消费者的内心始终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旧情怀,因此可以引领参与者体验到现代的审美方式,将工艺品的社会价值得到高层次升华。

二、创新模式的新举措

(一)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

以新媒体为媒介,可以让传统艺术品迸发新的宣传力。新媒体技术信息有交换便捷,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信息数据便于存储和收藏等特点。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工艺美术文化的扩展,进而面向全国和国际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保定的工艺作品,扩大产品受众面和交流范围。微信微博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众常备媒体。以此为依托,即可促进制作方、受众和专业人士的直接交流,便于制作方进行交互式的设计,也便于受众方直接体验,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人性化互动。建立综合性的社区网络,使参与的群体直接成为客户,进行作品心理交流,不仅促进销售,而且让每一位参与者直接成为自媒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犹如在新媒体平台上举行博物馆收藏展。有了新媒体的互动,同样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参与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和发展,助推它的非物质文化申遗工作。

(二)建立完整循环的新产业格局

在融入新媒体技术的同时,产业模式需要多方面的融合。政府、群众、艺术市场、学校、工艺制作方的循环交融,让整个产业格局更丰富、人性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制作、生产、受众互动。尤其政府作为此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首要应本着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的原则,重视本地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务实地管理艺术品市场。本地区生源众多的高校也作为整个产业的重要力量,提升工艺美术教育质量和工艺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充足的青年后备军。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地区的文化沿袭方式、作品创作手法与新工艺手法、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模式,如彩陶器、青铜器、唐三彩、宋元瓷器流行的艺术品兴盛地区,了解这些代表性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以及传统工艺如何与新思维、新技术结合,做到推陈出新的。有了这一系列的完整格局,则可从原点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探求其中的核心,提炼代表性的精髓,继而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脉搏,强化自身的文化竞争优势,深入国际市场。

(三)不同类别的工艺品的创新

以下是保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案例:1.保定健身铁球作为保定地区的特色产品,被全国熟知,是一种传统的体育健身器材。他不仅能健身健体,而且还有很强的医学价值,疏通脉络,调气和血。球面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尤其吸引大众的目光。改革开放后,现代流行文化兴起,西方外来的现代工艺美术思维与制作理念很适合借鉴,这其中包括抽象法则、构成法则、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表现等方面内容。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法则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新工艺表现下,将视觉元素的特色提炼,加入部分现代的抽象形态,保留传统色彩,这样表现会让铁球上的图案变得更新颖,注入新时代人性化的新工艺。在新材料和科技的运用下,让球面上的画动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此外,还可以深化其实用功能,引用新技术,在供人们玩赏的同时,还可以实时监测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如血压、脉搏、体温等参数。这样,定能够增加它的使用价值,真正达到满足视觉体验和功能体验的双标准。2.安新苇编画安新苇编画也是本地区的特色代表,是就地取材的艺术作品。材料源于“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的白洋淀,具有节长、皮薄、韧性好的天然材质,且产量大,利于制作。这类艺术品目前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需要在传统的制作模式中突破创新。可以从传统工艺的创作延伸出多种形态的创作,直观地体现时代的主题。白洋淀自近代以来成为了红色革命的圣地,书写了本地区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抗日史诗,《小兵张嘎》的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保定历史的著名佳话。苇编画可以以此为题材,创作出有本地区独特人文历史的新时代作品。将传统文化的创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以本地区引以为豪的红色革命经典题材作为特色主题,不但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能积极有趣地向大众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曲阳石雕和白沟泥人曲阳石雕和白沟泥人是立体的工艺作品,现今的部分产品含有粗制滥造的成分。风靡新时代的3D打印技术制作精准度高,便于快速直接地输出作品。这类工艺的创作需要精细化的处理,3D打印技术可以弥补工艺粗糙的问题,制作更加主观灵活,有利于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这样可以使工艺产品更加人性化地面对不同受众,展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4.其他方面的传统工艺品其他方面的艺术作品也有相应的多元创新模式和产业联合性。如名闻海外的涿州皮影,可与动画产业有衔接,产生共性多元的创作,会吸引更多受众人群的喜爱,回味无穷。保定特色的人文风情,可以塑造出更有故事性的艺术衍生品,使其更具活力,更有朝气。因地制宜,提升工艺品档次,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沿袭优秀的传统工艺理念。本地区有很多特色的节庆活动,如敬老健身、空竹、荷花、花灯等节日。随着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本市的召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特色主题节日、民间文艺和旅游产业为平台,将焕发新生机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现给世人。总述保定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一些传统陈旧的创作思维与工匠模式在面对新时代的艺术思潮下需要革新蜕变。提炼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精髓,以新科技为新养料,以新媒体为便捷高效的传播平台,弘扬保定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结合本地区的新文艺政策,不断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承者,创新产业模式,保定的传统工艺美术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新的价值,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新力量。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张月,赵希岗.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0):125-127.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师范 美院 设计应用类 美术课程设计

人类从开始懂得用教育发展自己以来,经历了艰难而沉重的跋涉。如今,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日益显示出美术教育的隐性价值。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使美术所包含的相关各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通力合作。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新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

美术课程的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美术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课程编制理论,即“以美为魂,以术为本”,使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脉络逐渐清晰,即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基础美术理论,培养学生熟练地应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进步,美术课程编制也有所发展,不再只拘泥于传统国画、油画、书法、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实习等课程,还设置有工艺、版画、创作与写生、染织、动画、考察等课程。由此来看,美术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发展。高校美术的课程可以分类为师范、美院、设计应用类美术课程设计三个大方面。以下几点是笔者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师范类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

随着网络运用与普及,美术学科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而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还具有促进感知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发展,开发右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的多种教育功能。因此,师范院校是为普通美术教育输送美术教师的摇篮,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有着杠杆性作用。

高师院校承担着高中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资的培养,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西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的思维、教育模式。以下是几所师范美术系的课程设置对比:

由此得出结论: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二、美院类美术课程设计

有史以来,各类美术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在师傅带徒弟的传授中进行,所以它的发展是缓慢的。随着社会进步,改变了美术发展缓慢的轨迹,产生了规模更大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即现代美院的前身。

自东汉时期洛阳鸿都门学创办,到五代十国的南唐画院和西蜀画院,以及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的兴起, 画院规模已经很大,人才众多。清代由于西画家进入中国,透视、结构、色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院课程设置的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美院教育也有所发展,1498年的达·芬奇学院,1562年的佛罗伦萨绘画学院 ,1648年的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都最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成为各国美院的楷模。

在课程设计上,美院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从入校开始就明确了油画系或国画系,四年专攻一个专业。美术院校注重的是美术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的是专才。以下是美院的课程设置的对比:

专业美术教育是国家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上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主张学生专攻一个学科,相关的鉴赏课、史论课等开设的很少,相对于师范,缺少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美院追求的是在某个画种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和创造,或在某一个领域的理论有独特的见解,所以美院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三、设计应用类美术课程设计

设计应用类美术简称工艺美术教育,由于流传方式单一,很难形成教育规模。由于工艺美术与经济密切相关,而工艺美术的发展要依赖于工艺美术教育,所以说,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课程设计对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工艺美术教育是面向现实生活的设计教育,其范围之广,加大了高校的课程设置的难度,它大到飞机、整个城市的设计,小到商标、纽扣的设计。工艺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以下是两组关于大学工艺美术课程的课程设置表格: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高等设计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应该体现出更高的文化修养。设计课程应与市场相适应。现在,国内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的情况,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加强理论课、选修课的教育,重视交叉学科和电脑的教育,是我国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必然存在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在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为立足点。新课程教学法必须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发展和获得广泛认同的教学法,必须结合课程改革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高等美术院校的美术课程设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写不同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4篇

我校美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湖南省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美术学府。现为全国八所“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拥有美术学博士学位(科学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科学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教育硕士、高教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84位专任教师中,有9位博士生导师,20位教授,22位副教授,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48人,另聘请了美、英、荷、澳、韩、日及国内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专业图书资料收藏居同类院校水平。学院现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伯明翰城市大学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交换留学项目和校企合作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交流、实践和就业。我校美术学院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3个全日制四年本科专业面向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招生,专业范围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美术教育学、中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多个方向。美术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社会评价高。

我校工程与设计学院成立于1988年8月,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四个系,拥有民族民间美术培养方向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两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和美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科学学位)和艺术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工学、艺术学、教育学三个学科门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突出的艺术创意与工程设计领域的开发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面向全国招生的美术类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创意设计与应用”省重点实验室,“服饰品牌策划与数字化集成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长沙市服饰工艺工程中心,长沙市湘绣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的和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还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70人,实验教师1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聘请了日本东洋艺术研究院、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为讲座教授或客座教授。

一、专业简介

1、美术学

美术学是四年制师范教育类专业。主要学习美术学、美术教育和专业技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接受艺术思维拓展和绘画专业创作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绘画创作以及绘画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西绘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绘画(国画、油画、水彩、书画)创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艺术创作能力、胜任美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2、绘画

绘画是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针,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中西绘画专业技法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使学生成为绘画基础坚实同时具备绘画教学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四年制非师范专业,分设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最早、发展最快、实力也是影响的专业方向,涵盖图形设计、图书设计、文字设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频广告设计、设计基础教育等多方位研究。专业教学注重现代设计的概念、思维、表现与本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强调在专心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同时,培养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与具备文化个性的专业拓展能力,强调艺术、科技、文化与设计的融合。新媒体艺术是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设计专业方向和媒体形态,是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分为设计、电脑、绘画三个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充实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专业整体的把握。目前系部建有校级“信息可视化创新设计研究中心”。就业方向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电视台、广告公司、文化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等以数字技术为研究目的的机构企业。环境艺术设计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设计学的优势专业方向,已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专业以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为支撑,服务于室内设计和外部景观设计,同时朝着多种艺术媒介综合表现方向发展。专业与国内大型的室内、建筑、景观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就业方向涵盖建筑装饰行业、园林景观行业、艺术教育行业、房地产管理与策划行业和自主创业。

4、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在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从事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业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文字设计、漆艺、装饰雕塑、陶瓷艺术、工艺产品设计、刺绣艺术、版画创作、媒体广告设计、摄影基础、公共空间设计、模型设计、插图艺术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现代设计思想与现代服装技术,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制版、制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技能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主要开设服装设计基础、服装设计、纸样设计、服装工艺、立体裁剪、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CAD、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服装工业制版、计算机图形设计、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设计构成、男女装产品/纸样/工艺设计、高级时装设计、高级时装立体构成与整体形象设计、橱窗陈设、产品包装设计作品鉴赏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6、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四年制非师范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现代数字媒体、视觉空间展陈、信息与交互设计,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开设图形语言、色彩语言、创意形态学、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信息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媒体与数字技术等课程。该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招生省份及计划

我校2017年拟在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苏、河南、安徽、广西、江西、甘肃、山东、河北、内蒙古、贵州、广东招生,计划招收330人,具体招生计划详见各省(市、自治区)2017年招生计划来源表。

三、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安排

注:以上考试时间地点和报名方式如有变化,以各省考试院(招办)网站公布的为准,请及时关注各省考试院(招办)网站和我校招生信息网的最新消息。注明网报的请登陆该省考试院(招办)规定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四、报名及考试

(一)报名

1、凡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省外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报名条件,考生所在省份统考涉及到的艺术类专业,必须统考合格,方可报名参加校考,现场报名时请准备好以下材料:本省艺术类专业准考证和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考生不能函报和跨省报名。

3、我校美术类专业均实行文理兼招。

(二)考试

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湖南省考生参加湖南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湖南省以外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校考,并参加所在省(市、自治区)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文化课考试)。

(三)专业考试内容

科目一:素描

1、考试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过默画或根据照片写生的方式,考查考生对画面构图、比例、形体、结构、透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表现能力。

能力要求:

a.对客观对象形体结构及明暗变化规律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b.运用素描常用工具材料表现对象的能力;

c.把握整体画面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式

a.考试内容:人物,限头像、胸像、半身带手,原则上不考全身像;

b.考试形式:默画或照片写生;

c.考试用具:八开素描纸,限用铅笔、炭笔表现。

科目二:色彩

1、考试目的及能力要求

通过表现指定实物(静物)的方式,考查考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色彩的感觉和表达能力。

能力要求:

a.画面组织能力,包括构图能力和对形体结构、色彩的表达能力;

b.整体把握色调以及色彩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力;

c.对空间层次、质感、量感的表现能力;

d.运用水彩或水粉表现技法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式

a.考试内容:静物,表现对象以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瓷、金属、玻璃器皿等)与瓜果蔬菜组合或文具的组合为主,同时与衬布搭配;

b. 考试形式:默画或照片写生;

c.考试材料:八开水彩纸,限用水彩或水粉表现。

五、合格证发放

我校在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上省外专业校考成绩,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划定专业合格线并公布合格考生名单。合格考生登录我校招生信息网,可以自主选择打印“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校考合格证”,我校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校考合格考生的相关数据报送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并作为录取依据。请合格考生注意跟踪查看,我校不再寄发纸质合格证。

六、录取原则

1、取得我校美术类校考专业合格证的省外考生可以报考我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我校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综合成绩=校考专业分数×60%+高考文化分数×40%),综合成绩相同时,专业成绩高者优先。

2、湖南省的美术类考生参加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我校认可湖南省统考成绩。录取原则按照湖南省考试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

1、新生入校后两个月内组织入学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不合格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其入学资格。

2、咨询电话

学校招生办公室:0731-88872222

美术学院:0731-88631985 (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学)

工程与设计学院:0731-88872364 (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地域美术资源的拓展,将现有的资源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为基点概括为石窟艺术、美术文物与考古、民间工艺美术三大资源群,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构建,对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途径提出可实施方案,为基于网络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 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 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 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 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 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 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 陈思慧.构建基于网络的学科专业资源库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6篇

从艺术学科升级为独立门类迄今,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在这新的时期,各高等艺术院校对艺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有何新的认识和体会、新的尝试和构想、新的努力和展望,作为以弘扬优秀艺术,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发展为职责的媒体平台,我们急需了解和研究。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议题之一就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这次会议上,参会专家和代表纷纷就此议题展开讨论。

新时期的艺术学科建设是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核心

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谈到学科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耕夫指出学科建设是艺术高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艺术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所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因此,加强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是每一所艺术院校走向未来的一个基础性的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重要环节。艺术院校(特指高等艺术院校)具有人才培养、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功能。学科则是这四项功能的基础。所以说,学科建设对艺术院校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应该把学科建设作为艺术院校发展的核心。

各个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都是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院校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一所艺术院校,都不可能在每一个知识领域拥有最好的资源。牛耕夫指出,对于任何一所艺术院校来说,重要的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资源优势,确定学科建设的重点,办出特色。不同类型的艺术院校建设方法理应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建设学科,才能百花齐放。

天津音乐学院作为我国九大音乐学院之一,一直围绕着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为核心推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院长徐昌俊认为学科建设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建设系统中的顶层设计,事关学院现实教育发展的方向、道路,未来艺术学科发展的前途、效果;专业建设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建设系统中的基础工程,事关学院现实教育实践的效果、特色,未来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质量。天津音乐学院目前拥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三大学科方向的学术资源和人才队伍。学院紧密结合专业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需求,以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和薄弱专业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准确把握学科定位,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改善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巩固基础学科、突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

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认为在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后,艺术办学当中应注重“分层分类指导模式和学科标准建立”。分类分层指导,是理性办学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办学类型、目标设定与效益追求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指导的内在发展要求。

中国艺术教育有不同的类型,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它们依托一个相对更为广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它们擅长于从哲学思维的层面提出高屋建瓴的贯通艺术各个门类的艺术学的一些普遍原理。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和很多“多科型”大学以及综合性大学一样,是以工科教育为主的“211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建设是学院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不仅是发展定位,也是融入整体协调发展的关键。该院副院长邹锋认为,艺术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一个动态化指标,每个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规划。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并行的,无论是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还是研究型大学,其学科建设目标最终都是指向艺术人才培养问题。从实际来看,人才培养是在短期难以见效的,因此,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及艺术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隐含在文脉与传统中隐性教育逐渐会成为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规范化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不管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还是美术、设计等艺术形式,艺术往往通过一种物质载体反映出隐藏在其表象后的文化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2011年,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既是艺术教育巨大发展后的迫切需要,也是艺术学自身发展到了一定成熟程度的表现和时代共识的标志。目前,艺术学科的建设在有些艺术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艺术院校还在继续摸索前进中。

对此,吴卫民认为,按照学科建设目标,中国艺术教育的5个一级学科其实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科学性,这绝对不利于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应该迅速改变,对于不同的艺术学科,要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完善艺术学科划分的合理性,从而促进艺术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并建议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各自单设,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门类学科,应有其深刻的内涵界定。新疆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永钦认为,艺术学科门类确立之后,首先需要进一步进行内部整理和思考,即进一步界定内涵并理清架构,使内容和形式趋于统一。也就是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如何自觉建构艺术学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立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 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尽管艺术学有极强的个性和综合性,甚至说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一个学科,艺术学不能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相应的研究方法。尽管艺术学门类目前的5个一级学科架构基本上对应着当代中国艺术活动的主流层面和主要内容,但仍有缺憾。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强化艺术学的学理构建。其次,建立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目前,在学科建设、人员职称晋升、艺术类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沿用的学术研究评判标准尽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但是在艺术学学科的个性特征尚未充分挖掘之前,在学理构建还未揭示其不合理性之前,即新的艺术评价体系未确立之前,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呼唤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出现。

作为综合大学中的艺术学院,学科与专业的定位发展是其学科建设中更多思考的问题。邹锋认为新时期艺术学科建设中需要重新认识“学科”与“专业”,对艺术学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逻辑也需要加以科学的认识。作为成为学科门类的前提,哪些是艺术学自身的研究领域?哪些才是“艺术”学独特的研究对象?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梳理与甄别。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只有解决好学科前端的问题,根据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交叉、边缘和综合的特点确定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专业研究方向的概念、技法、规律和构成的科学系统,才能更好地定位专业,针对社会不同领域与岗位需求培养专门人才。

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是以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的。随着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出现了学科分化的现象,新的分支学科和专业方向不断产生,艺术院校教学和研究在学科门类的基础上细化为专业。牛耕夫指出,在新时期里,学科建设也因此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同时,当代学科又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新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层出不穷,艺术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密切联系,日益形成统一的艺术教育体系,艺术学院的学科建制又因此表现出学科群和大专业的通识特征。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其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因此学科建设必须瞄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掌握国际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动态和趋势,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领先性。

传统与创新并重,以国际化的视角培养新时期艺术特色人才

高等艺术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艺术人才。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竞争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时期的艺术教育要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除了注重学科建设外,更要延伸艺术人才培养的视角,密切关注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把握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围绕建设“高水平音乐学院”的战略目标,“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引进杰出人才,以宽广的包容胸怀招聘国内外贤才,以开放的宽幅途径培养已有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引进海内外的杰出艺术家做学科领军人物,培养本校优秀人才获得国家、市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加强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培养特色人才方面始终坚持“两端”。一端是坚守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另一端是培养解决设计行业的现实问题的艺术设计人才。在一级学科“设计学”的建设过程中,学院继续保留工艺美术在“漆艺”“漆器”“象牙雕刻”等研究方向,利用学院的大师资源,请艺术大师来校开设工作室,营造传统艺术氛围,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加工和生产工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术研究中,积极探索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注重工艺美术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乐器、家具产品、电子产品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中,尝试使用大量的工艺美术技术手段和设计元素。同时,学院一直关注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动态,一方面不断鼓励教师与企业展开合作,主动参与国家各种建设项目和设计任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项目运作、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把设计一线的发展动态融入实践教学和常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对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针对性的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程。从实际效果来看,有针对性的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获得设计行业的各种信息,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设计艺术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上海杉达学院人文学院对近几年来在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建立和完善设计艺术专业学科教学体系,整合设计教育各要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的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定位,设计艺术学科的各专业毕业生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专业横向竞争中,确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少部分进入大型设计院工作,大部分学生在许多中小公司、企业承担的“设计+技能”的全能型角色。推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为目标,以‘项目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将专业教学与设计项目、设计竞赛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院长席跃良在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有独特的方式。他认为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层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其次,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主干课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群;再次,应“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机制;最后,采用多种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容摘要:漆艺教学定位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20世纪40年代末期,沈福文、雷圭元等先驱将漆艺作为传统艺术引入到学校教育并设置为课程,为漆艺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沈福文先生更是把漆器教学发展为与国画、油画具有同等地位的四川美术学院建院三大专业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掀起的漆画热潮中,很多学校除了开设相关漆艺课程,有的还进一步发展独立为专业。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培养出了大批的漆艺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现今国内漆艺界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漆艺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其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有的教学机制显然不适应现实需要,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笔者认为有四点值得思考。

一、课程教学定位模糊的问题需要解决

当前的漆艺教学是由传统漆器教学发展起来的,涵盖了漆画和漆器两大部分,是培养学生材料运用能力和工艺表现技能的重要手段。漆艺教学最早出现在工艺美校,后来进入高等美术院校后被划入工艺美术或装饰艺术范畴,因此漆艺长期存在于工艺绘画和装饰艺术体系中。近年,由于漆艺在众多的美术展览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视觉震撼,其传递出的绘画性特征越来越得到艺术界的关注和肯定,漆艺的学科定位由此出现了变动迹象,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等就率先将漆艺同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画种共同纳入到了造型艺术之中。因此,漆艺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定位值得大力关注。

当代漆艺从1986年正式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展以来,以其强烈的个性化精神属性和工艺特性而让人震撼,但与此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漆艺靠的就是工艺的认识,漆艺的绘画性和工艺特性也一直是漆艺界争论的重要话题,这些显然是不恰当的。现代漆艺发展的历史证明,漆艺作为小画种,也要具有纯艺术的品格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院校是艺术教育的土壤,漆艺在其中的学科定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以及将来的专业发展价值取向。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注重设计思维训练,而绘画学科则重在造型能力的培养上。设计依附市场需求而存在,创新多变离不开客户和社会的要求。装饰艺术依附于器型存在,受市场利益驱使和其他画种风格影响的特征明显,从绘画角度讲缺少学术创新和独立的审美价值。绘画艺术要求学生表露材料肌理等手工绘制技巧,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大艺术特征,表达对情感的真挚感受。而漆艺要作为纯艺术,具有独立艺术存在的价值,要从设计和装饰中“解放”出来,找准定位。要在漆艺学习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树立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一样的创作理念,注重造型基础训练,这对漆艺教学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利。

二、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

当前国内高校的漆艺教学,基本上以漆画教学为主,但在教学目标方面,基本分为两类方向:一类以美术学院为主的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强调对学生的学术性和实验性教育,但在对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延伸能力培养;另一类是以高等职业院校和工艺美术学校为主的专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视,但在绘画创意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就目前全国范围来看,当代漆艺教学应该是多方位、立体式发展的,但高校漆画方面的教学成果相对更为突出,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学生基本以漆画的创作为研究方向,教学培养的目标也定位为漆画艺术家。但是长期以来漆艺的教学基础都是以工艺为前提,与培养目标形成了较大反差。围绕这个问题,有关人士在2001年的首届中国漆画提名展上曾进行了理论探讨:作为漆艺人才的培养,在现存的工艺美术培养模式下培养当代主流艺术家是不切实际的,并且这种培养模式的延续必将导致漆艺在绘画领域的长期非主流地位。因此,漆艺专业的学生在保持工艺性的基础上,加强一定的绘画修养是必要的,当代漆艺的发展需要与其他画种的融合,对漆艺人才的培养也应是多样性和开放性的。

三、必须始终把握传统漆文化的主体认识

对于漆艺教学来讲,强调学生对传统漆文化的尊重和回归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漆文化包括媒材的使用和技艺的运用,这两个方面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传统漆艺的语言是以大漆为基本媒材的。乔十光先生就曾反复强调过,漆艺只有依靠大漆和材料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漆艺独具魅力的美学品格,同时具有传统漆文化文脉的延续性。如果放弃了这个特点,就等同于放弃漆画的立身之本。

但是,随着漆树的逐年减少,大漆开采量不断锐减,在传统漆艺教学中普遍使用大漆的做法不现实。加之各个院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培养目标和教学水平的因素,因此,采用更为方便的合成漆为媒材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院校不断被推广。虽然合成漆与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漆艺在工艺程序上有某种类似,但两种漆的漆性差异还是很大,制作方法及最终效果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没有引用大漆作为主要媒材教学,某些院校通过教学完成的漆艺作品是大量的毫无漆性可言、没有任何漆语言的普通油漆装饰画,导致了学生对漆艺认识观念的偏差和误解。

现代漆艺是开放性的、多样化的。学生在掌握传统髹饰工艺的基础上,是可以尝试其他适宜漆艺术表现的新型材料和外来技法的。古人曾有云:“凡能入画者皆可用。”蔡克振先生也说:“传统是常,创新是变,常中有变,变中有常。”但近年来,大量地使用聚氨酯给漆艺的品性敲响了警钟,完善和普及漆艺的教学理论体系,让大漆作为漆艺的主要文化标志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学生对丰厚辉煌的中华传统漆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材料也是漆艺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材料和工具的便利,为专业漆艺创作和扩大漆艺创作队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以中国画的发展为例,也曾经历画家自己动手制作画布、加工画纸、研磨和调配颜料的手工操作历程,而现代绘画工业已完全可以提供各类需要的基本材料和画具。所以,漆艺教学的发展也必然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四、漆艺教学需要不断创新

1.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摆在首位

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目标上的与时俱进,但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一直是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漆艺教学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踏入社会后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延伸能力。

就目前的院校教育来看,不论是专业的美术院校,还是以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职业院校都存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当前漆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教师怎么指导就怎么去做,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业的制作完全变成了教师创作、学生协助的过程,一旦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实际的专业问题,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塑造和专业延伸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摆在首位,注重学生独立艺术品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的专业沟通,积极引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立创意,为学生将来的独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队伍要不断完善

在目前的高校漆艺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落实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布置。在教学实践中,这一切的实施通常由讲师或助教来完成。采取这样的教学安排的好处就是讲师和助教一般都比较年轻,和学生更容易沟通,同时也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益处。但同时,由于讲师和助教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成型,在指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中经验还有欠缺,所以造成了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还面临着障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妨采取“走出去、迎进来”的办法以提高教学水平,“走出去”就是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校内,而应放眼校外,多从外界吸收新知识、新思维;“迎进来”就是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来校指导或担任一定教学工作,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同时可以成立专业漆艺工作室,使其能够灵活而有效地集中全国漆艺各领域最高水准的一批人来教学、讲座或指导,借用“他山之石”来组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3.要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明代黄大成所著的《髹饰录》在今天的中国漆艺界依然是经典,这部著作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给以发扬。比如《髹饰录》中对材料和工具提到的篇幅比较多,所以需要教师仔细讲解各种材料的用途和特点;对于工具,除了少数外,大部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去制作完成,通过制作工具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工具性能,好的工具和材料是学习各种漆艺技法的基础。

在教学体系中,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对“工艺性”的理解。漆艺教学在技术掌握不到位时就追求艺术性,甚至利用技术的不足来达到一种不可预知的艺术效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在这方面,日本的漆艺教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日本漆艺界认为:工艺中必须先在“工”上,即技术和时间上花大量精力,然后才会有“艺”。所以花足够的时间对技术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漆艺教学,有学习技术的良好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学传统。对于当前的漆艺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教学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负责,同时也为漆文化的延续和未来负责,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大学工艺美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整改措施

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相当数量平面设计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在进入社会后,由于设计实践能力偏低,往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设计实践工作,甚至是一些非常最基本的、按照印刷制版工艺规范要求的设计技能也要从头学起,这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直接从事设计工作,这不能不说是设计教学的失误。这种现状给我们的设计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和值得反省的问题。据说,在美国学工业产品设计的大学生作毕业设计,能够将自己设计的摩托车产品生产出来,并亲自开到学校,作为毕业设计作业。这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设计教学与我国的设计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法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死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了。而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只有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才能设计出新的东西来。

2.较差的动手能力

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死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设计训练。其实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完全是一门试验课程,老师在讲解要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措施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 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 )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 )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 (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平面设计教学要符合人性化与绿色设计需求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危机,例如资源的破坏、能源浪费、生态环境失调等。因此二十一世纪设计的突出主题是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此种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不同年龄的人对设计有不同的需求,年轻人通常喜欢能够充分张扬个性和体现青春活力的设计;年壮者对那些能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的设计情有独钟;年老者则希望设计体现出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因此,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人的需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