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形成“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和“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开始加速。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与专业融合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线高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其为行业、企业、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重任,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界定

目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广义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开创性的教育,以提高和开发受教育者创新品质,开拓性创业素质为目标,重在素质素养培养;而狭义上,创业教育则是对受教育者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提供咨询等方式,以培养受教育者开创事业的能力为目标,重在能力培养。本文中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学生去自主创业,并非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胆识以及敢于创新、创造的创业精神在内的素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向并不一定有创新创业的成果,眼见、可摸、可感的,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瓶颈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省市、各高职院校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形成瓶颈。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让双创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职院校也探索构建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组建了师资团队,并且大多已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众创空间。最为显著的就是大批的众创空间的成立,截至到2015年11月,天津市经认定的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6个(其中高校31个、区县55个),遍及全市16个区县和滨海新区各个功能区。截至到2016年9月,浙江全省的众创空间统计达到了200多个,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当。从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搬的成立可以看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态势已经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发展瓶颈(1)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开展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趋向于两个方向:一是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并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导致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目的。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的理解为培养企业创办者,课程开设重视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片面,没有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线,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2)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割裂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最初的倾向于就业的教育逐步改革为倾向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并从最初以管理类的学生为主推广面向各个专业学生。但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还是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数量还比较少,课程体系偏向于对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课程总学时少,且以公共课居多,融入专业课及学时少,课程设置还游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割裂,没有形成从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需要。(3)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较单一,忽视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创业实践经验略显不足,很难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一些教师自身不重视创新,其评价学生的侧重点就与理想状况有所偏颇,使那些创新型的学生得不到认同,对创造的兴趣不断衰减。同时来源于企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与现实的职业环境脱节。从总体上看,创新创教育的专业化队伍有待加强。(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融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由门类齐全的各专业组群构成。所有的创新创业行为,都要依托于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它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与专业技术技能紧密相关的活动。但是,目前国内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没有与各类专业课程之间建立起相关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融合的关系,所以,创新创业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融合增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广义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也就不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或者独立于专业教育而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也有效的解决了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与专业教育融合,形成创新创业型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于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是成为重中之重。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加强学科交叉。坚持产学研结合、学产结合的原则,调整学生识结构,强化多学科交叉,提升与开发学生发展潜质。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与专业难点、重点、企业需求、实习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育体系与方法,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的本质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性应用和基于岗位的创业。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地方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教学内容既要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又要注重前瞻性,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增加创新思维训练内容、增加创业精神教育,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实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访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按照一定比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察指标。建立创新创业优秀兼职导师人才库,加强校外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创新人才、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引入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师资,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协同“双导师”制。4.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考核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考核时,坚持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尤其注重过程性考核,首先可根据学生情况编制量表,监测学生在接收了创新创业教育后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变化,根据变化情况来评价师资情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其次在专业考核中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运用信息化、分组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

四、小结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校;创新创业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人文素养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强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着积极影响。一定要转变以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局面,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文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必要性

人文教育与高校学生现代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现代社会竞争已经从以往的资源竞争转变成人才竞争,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多要求。高校教育需要随时展做出新突破,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进行精神领域的引领,保证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创新能力良好的学生走出校园后可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快速投身于国家建设,展现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深度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可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人生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学生思维方式渐趋成熟,通过教育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自主突破,不断进步,以满足时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1.教育目标一致性以人为本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相符合。无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都是指向人,教育落实是以满足人发展需求为目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不仅有助于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还可以促进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初目标也是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也导致教育最终目标被忽略。在这种情况影响下,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可以保证教育活动扣紧主题,消除以往教育活动的功利性,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2.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教育学家曾提出,高校教育就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并非只传授知识信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也是如此,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异,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内在创造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表现,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鼓励学生创业,积极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将国家建设发展目标与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目标相融合。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突出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相应的人文关怀。3.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人文文化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所在,从精神层面分析,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于现实基础之上,是人对自身的要求、关注及价值追求。创新创业在于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实质为一种人文精神,超越了知识的应用,与人的灵魂直接相关,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从文化层面分析,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也要为社会发展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创新发展。[1]无论是人文文化,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求追求自身价值,避免对和谐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保证人才培养切实符合时展需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功利现阶段,很多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自身的就业率,获得外界的高度认可,将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作为教育成败的评判标准,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以提升高校就业率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选择方面存在一定限制,更多是对就业较为困难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初的目标被忽略,甚至逐渐转变成专业与技能教育的替代品。在这种教育方式影响下,很多就业没有困难、对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不能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到有关于创业的理论知识;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学校帮助其获取经济效益,或者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式,对于自身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发展不予重视,教育功能较大程度弱化。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开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学生看待教育活动的态度,功利性教育目标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会造成非常不利影响。2.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存在局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同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选择不同。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更关注那些学习成绩良好、表现优异的学生,不具备全员化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特点,让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参与课程学习的权利,更加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3.课程设置片面化创新创业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创业技能的传授及创业实践要求,认为传输理论知识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创业,证明高校教育的成功,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品质塑造及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快速创业并成功的目标是矛盾的。创新创业精神不是教育工作者“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引导长期培养出来的,想要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必须明确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注重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改良。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1.树立正确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教育的重点是“育人”,是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运行服务的机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上存在的困难,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并不是在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出作用,也可以帮助其在岗位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应当保证教育公平性和开放性,不能选择教育对象,保证教育活动开展的群体性。[2]只有全员覆盖,才能帮助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正确、深层理解,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收效良好。2.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教育者要明确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是不可取的,更不应选择教育对象,这会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理论知识学习只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一定要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科学化,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忽略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高校课程设置要包含创业设计学习、法学、心理学等课程,每一门课程同等重要。高校教师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例如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微课教学方法,等等。微课教学法可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项目教学法可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对各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有着积极影响。要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艰辛,懂得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养成坚韧的品质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3.优化师资结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与教育人员人文素养有直接关系。教师需要结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明确主要目的,注重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时刻保持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及时补充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在教学方式及内容上寻求突破和创新。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将先进的理论方法带回本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先进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讲述自己的创新创业历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优化师资结构,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眼界,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35

Vocational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HOU Yajun

(Changchu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33)

Abstract Now the country to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especially to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However, from now people look at business success, few students are able to start a successful period, we can see the results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obvious, especial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erm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should be in the root cause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their own entrepreneurial team of teachers, which is one dilemma now fac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face of such Dilemma only build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instructor entrepreneurial team, in order to mak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 team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团队构建的困境

1.1 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教师参与其中

早在2010年时,教育部就对高职院校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大多数职业学校将创业视为就业的一部分,所以将创业教育划归给各学校的招生处、就业处或是学生处来完成,而这些处室也将创业教育理解成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生活动,例如开展创业大赛,找专家做讲座,或是找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来做个报告等等。各高职院校也在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这两类课程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部分,但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专业性不强。由于 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多数都是由就业指导老师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来担任,也会临时请专业教师进行个别内容的讲解,教学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少部分是校外的特聘教师,如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历的人士或是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他们多数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的。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对于创业教育的师资是相当缺乏的,尤其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创业指导老师。

1.2 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形成团队模式

目前,从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用来衡量学生的创业情况的多数都是以在校模拟经营或是校内经营,还有就是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获得名次。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一个或是两个老师来进行的,而教师本身是有专业的,只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运营,不能对企业经营运作有一个完整的指导。所以,学生的创业企业往往只是一个参加比赛的作品,而没有实际运营的意义,在校经营的企业也不能够走上社会去经营。如果,每一个创业企业都有一个创业导师团队进行创业指导,创业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加强,更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

1.3 创业指导教师实战经验尚浅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尤其是长时间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对于这个专业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专业,所以会按照自己的专业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且会纠结于理论在实践中的落脚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多数教师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但是,高职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企业经历,这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过程中的一个优势。由于商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能长期参与企业的经营运作,涉入企业的经营也不够深入,所以,真正参与实战的经验有待提升。

1.4 创业指导教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我国现在还没学校开设创业学,这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没有专业的师资。国内的教师都会面临着评职晋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用各种量化指标去衡量,比如论文、课题,在这样功利化很明显的时代,不能成为评职晋级的考核指标的事情,很多人会选择不做,认为没有意义。而很多做了创业指导的教师,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会逐渐丧失积极性,直到最后放弃。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的困境分析

2.1 缺少对创业精神的认识

目前,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大力推广创业创新,鼓励全民创业,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真正贯彻了国家号召全民创业的真正含义呢?从目前的创业调查显示,选择创业的人多数都是为了赚钱,这种为了创业而创业的做法,并不能实现有效创业,因为,当今社会的人们都缺少一种创业精神。或许,可以这样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未来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一种创业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不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会真正实现“中国创造”。

所谓创业精神,是培养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途径。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高职学生都具备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在基层岗位或是技术一线的他们将会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甚至是发明创造,那么将来的社会一定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本身都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精神,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去,引导青年教师去认识创业,深入理解创业精神,会改变目前现状。

2.2 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融入创业的因素

能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是正规的事业编制,不管什么情况下,自己都会因为学校的名字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没有人想过要去创业。其实,并不要求教师去创业,如果教师真的都为了赚钱而去创业,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教师即使在本职岗位上也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意识,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有意义。如果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融入创业的因素,比如将创业精神融入其中,那么当发现学生生源质量发生变化时,就会想办法解决学生上课听课的问题。构建高职教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对教师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改变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3 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

从现在的高职教学环境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一些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比如模拟经营的方法,但是,专业课教师不会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甚至连一点创业方面的引导都没有,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应用。如果能将二者合而为一,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其形成一定的创业品质和能力。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介绍和引导,而学生往往非常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从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家长让学生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找个好工作。如果说让学生去创业,那么家长会认为孩子没出息,没有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创业是无奈之举。

从现行的评价体系来看,对于是否参与创业或是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没有任何的不同,反而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师缺少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3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途径

3.1 把握政策,运用政策,创建适合教师成长的政策环境

对于我国的教育而言,属于政府指导型的,政府的政策可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教育部[2010]3 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明显起步要晚于本科院校,尚未建立一支结构完善合理、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化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应该利用国家的政策,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增加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增强专业能力,并且各校应该在量化考核中增加参与创业教育的次数累计分数,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创业教育中来,使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有着丰厚的土壤。

3.2 建立健全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

教师面对巨大的评职晋级压力,都把精力投入到了自己本专业的问题研究或是其他奖项的获得,要想让优秀的教师参与创业教育,需要有利益的驱动。要将教师在创业教育或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专业职称的评定进行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学校还应该对于主动投入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师,根据教师的劳动核算成相应的工作量,依据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课时酬劳。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校本创业教材,对创业市场的调研活动给予物质奖励或是评职晋级的加分奖励。教师开设的专家性的专题讲座,可以享受外聘专家的课时酬金,对于学生创业咨询和创业大赛指导等情况,要制订经济补偿标准和奖励标准。允许指导教师团队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但要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样既可以增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团队

创业指导教师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精神,在构建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时,需要以各学科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主体,将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使创业教育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得以贯穿执行,并且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建议就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和组织学生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志和能力。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创业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各行业中企业的中高管理者来作为外脑,以弥补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起到标杆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专兼职教师相互补充,拓宽思路和渠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应用,使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应用于创业,还有了外聘行业企业人士的实践经验,减少将来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错误和难题。企业人士也可以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或是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发现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对于学生和企业是“双赢”。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参与社会创业,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将创业精神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为国家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晏培玉.应鼓励高职教师投身创业实践.中国教育报,2012.9.12:005.

[2] 姚金凤,张芬.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成长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18).

[3] 黄雪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索.科技创业,2014(8).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传统的高校培育人才的模式,重视理论文化的教育,忽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相当于事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很好的改变这种现状教育现状。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

1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及问题

1.1大学生创业精神概述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思想的开放和观念的独特性等。大学生创业,包含对机遇的认知,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具有时代性。时代的不同,人们的需求就会跟着改变。具体的创业源于创新精神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创新精神具有综合性,大学生创业,不止需要创新思维这一个因素,还需要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等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

1.2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意义

从社会方面分析,大学生创业有利于推动就业的发展,推动人力资源的发展。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人口基数过大,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导致岗位需求大于岗位供给,或是就业人员能力以及素质不能够匹配岗位需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缓解这一现状。大学生创业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创业不仅考察创业精神,还需要考虑到其它因素,例如创业资金的来源或是合作伙伴的配合等多种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相当于对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同时大学生创业更具有社会意识。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1.3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令人担忧。分析原因如下。传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失去自主创业思想。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政府机关这类工作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因此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动力就会减少。大学内大多数采用学分制度和成绩制度来管理学生。用成绩来评判大学生的发展。但成绩并不能说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创业需要精力以及时间,学生把精力放在成绩的提高,忽略对素质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创业机会降低。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使得学生创业难。高校对于创业的重视,大学生缺少创业基地,客观条件上限制了大学生创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的注重理论教育,但创业活动实践性较强。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单纯的理论教育无法使创业良好的进行。

2针对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提出改进措施

2.1从创业教育的意识方面改进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够改进大学生创业少的现状。传统社会文化观念让学生容易陷入安逸的思想状态中,不能够理解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在就业意识培养方面,要让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把学生适应社会的被动型转变为主动性。把创业意识的培养扩展为创新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如果没有良好的项目,那么在起步方面,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创新的创业意识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于机遇的把握,发现新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的成功性。

2.2从师资以及培养方式方面改进

从师资方面进行改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教师选用要有严格的标准。避免选用的教师,只重视理论的培养,忽视实践的锻炼。适当的时候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创业的实践工作进行指导。采用案例教学的培养方式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一些企业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针对企业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创业的实践奠定基础。从培养方式进行改进。高校可以建立创业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建立创业基地能够把创业学生集中管理,而创业学生也能够相互交流创新思想。同时创业基地还可以设置创业实习基地,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业过程中,为学生的正式创业奠定基础。高校利用社团等学生组织,进行创业示范,鼓励其它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高校可以进行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观企业的运营,吸取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自主创业。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对于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创业项目能够良好的运行。

2.3从政府方面改进

政府加大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方面,大学生创业一般会因为缺少运行资金而望而却步。对于能够实际运行的创业项目,政府给予资金的扶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税费以及办理手续等方面。尽量简化一些手续的办理,可以在创业之初,减免学生创业的税费缴纳。同时鼓励社会企业进行创业基金的捐赠和人才的输出。企业家进入高校,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3结语

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不只是高校自身的责任,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联系。自主创业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的人才,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者:吉尼斯 单位:山东大学( 威海校区) 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晨,魏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4):30~32.

[2]郭昱铄,张秀娥.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25,124.

[3]毛文学.高职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7~79.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四个融入; 创业工作室; 能力; 提升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当前,全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部署,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采取多样措施,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1]

1.创业工作室的构建思路

本文所提出的创业工作室并不是以指导某个特定的创业项目或某个创业团队为发展创业项目而建立的单一的专业工作室,而是培养学生以创新创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创业工作室这个载体,从创业基地建设与发展、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创业项目管理与指导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现状,通过创业工作室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种教学模式。

1.1理论教育内容

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主要针对全体在校学生的,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学生各自的情况及特点,对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目标以及实施的整体方案进行有效规划。第一阶段是培养意识,重点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的理解、熏陶和普及,这主要是对新生人群或是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的,可通过渗透于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生涯规划设计等多种途径实施。第二阶段是知识渗透,对创业学生开展比较专业的创业知识、业务知识、创业关键点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对创业学生开展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知识的渗透,如公司管理模式、市场调研、财务管理等业务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同时,给创业者提供详细的信息服务,如各类新的政策、竞争对手的分析等内容。

1.2师资队伍建设

较强实力的创业导师队伍,是创业工作室的核心。积极培养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专业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自觉的将创业内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课堂中去。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资源,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专职创业指导教师,应进一步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实践的锻炼,并积极吸引社会上有影响的技术专家、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讲座讲学,避免创业教育指导课程及创业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师资队伍结果单元化的现状。

1.3创业工作室的实践教育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注重实践性,所以组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搭建创业见习基地。能让大学生通过亲身感知从而培养创业意识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目前较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缺乏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体会的创业见习场所,无论是模拟的还是实体的。创业见习基地由创业工作室牵头联结创业社区、科创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企业等,了解这些基地、场所所蕴涵的创业精神,进一步帮助创业者理解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完善创业精神。

(二)建立创业实习基地。通过创业工作室,联系、构建校企共同体,如校企合作单位、校办企业、合作办学单位等校企共同体,构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指导性具体和具有完备计划性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将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课,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开展,提高实习场所的利用率。在实践基地和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业的能力,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活动。

(三)支持创业性社团发展。工作室积极扶持创业社、创业论坛、创业协会等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型机构,并通过工作室的衔接、协调,指导其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的实践指导工作,大学生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较多高校在校内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场地,但大多是是零售店铺为主的普通创业项目,真正能体现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发明类、专业工作室类、工业设计类等含精量相对高一些项目却很少。创业社团实践基地通过帮助创业社团开展项目引荐、项目指导、财务指导、甚至融资及资本运作服务等服务,吸引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研究能力的师生来开拓创业。

(四)开拓创业岗位基地。积极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实践岗位的校内外活动场所,这种形式具有“三个特征”,即:个体性、实际性、效益性特。个体性是指要求创业者独立面对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实际性是指学生创业者要独立承办各项创业活动和工作,完成相关任务;效益性是指创业者完成工作,获得报酬。通过实践锻炼,创业学生不但能拓宽视野、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创业能力,而且能更早的了解到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提前接触社会,提升沟通能力,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自觉性和自制性等品质,养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2.“四个融入”,实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2.1融入第二课堂活动

当前,传统的第二课堂创业教学模式仍有缺陷存在:主要是培养模式不灵活。教学模式老套,习惯制定“统一模式”的教学计划;创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内容狭窄;教学模式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缺少学生主动求知的体系和机制。工作室应积极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多样的的各类学生技能比赛、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通过活动开展,引向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工作室给创业社团提供尽可能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锻炼能力的途径,并积极探索在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将创业理论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2.2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正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竞赛和社会责任感。 新生入校起就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结合,帮助大学新生入校之日起就充分接触创业教育和创业探索。创业工作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明确的创业意识,分析正确的创业路径,最后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及职业决策。指导教师作为促进者应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与活动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摸索、反思中学会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2.3融入专业教学

将创业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有计划的进行适当整合和相互渗透,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领域,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间内,努力完成与此紧密相关的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但这要求各专业的教学人员要有进行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注重有机渗透或融合,要在传授普通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点拨、渲染、提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等体系中,树立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

2.4创业工作室融入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企合作建设,把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集合起来,实现校企共建创业项目、共建创业基地,为更多的学生创建更多的创业实践锻炼机会,实现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同时,学校要积极将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送到企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培训和锻炼,当前很多高校中,创业、就业的理论指导教师不缺乏,缺少的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经验的“双懂”指导教师,只有教师懂理论会实践了,才能更实际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淑玲,张占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 [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9.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6篇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组织教育对象、创设教育情境、规制教育过程,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关键就要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调动施教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创业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是创业教育扩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力量。高职院校根据实际需要,推进创业教育,调整增加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这势必要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优化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二是创业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能力和素质。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施教者着力建构向社会和生活开放的知识体系,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挖掘教师个性特长、教育教学智慧等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提高激发学生理想信念、集体主义、创新创业等精神的技能技巧。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变得突出。而现今过于强调整体利益,缺乏对学生个性尊重的现状仍然存在。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就指导思想而言,创业教育进一步确认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生态学角度看,创业教育强调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教育思想,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强调知识运用、生活体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物化”到“人化”的转化。就教育实践而言,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创业教育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反思合作竞争、职业生涯定向、人生价值取向等问题,确立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时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它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的内容”。它拓宽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择业就业、创业品质等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第一,创业教育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更加具体化。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明确职业方向,将树立理想与大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实际结合起来,将创业理想作为大学生前进的动力,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用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国家、社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为国创新创业。第二,创业教育丰富了创新精神教育,使之更加实践化。创业教育“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契机,把丰富学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能力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现代知识技术、科学精神开启青年大学生的心容,多方面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探索进取精神,养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品质。第三,创业教育丰富了现代精神教育,使之更加时代化。创业教育以内隐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性、合作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协作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完善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脱离社会实际、“灌输式”现象还较普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实践作用认识不够,经费和师资力量紧张,忽视实践教育内容,学生难以借助实践把对理论和知识的认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理解、观点和方法。创业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符合新理念、体现新特点。首先,创业教育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业教育引入先进教育理论,赋予教育活动基本属性,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转变。引导高职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鼓励师生积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交往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创业教育运用参与式、体验式等方法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创业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和创业实践环节,依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创业扶持项目、创新创业园地、社团协会等,引导学生凭借专业特色和优势,培育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业教育通过新的思想方法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的互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内部与外界环境平衡以及思想政治生态系统协调和谐。从高职院校内部看,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校园文化突出创业教育的主题,通过有效形式对学生的创业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创业文化成为学校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成内生的创业氛围,使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发展。从高职院校外部环境看,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与社会沟通和接轨的渠道。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目前正逐步构建以政府为核心、高职院校为主体、社会和家庭广泛支持的创业教育系统机制,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等途径,实现学生思想引导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之间的能量和信息交换,将社会有利因素作为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养料。通过教育变革,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这无疑将有助于改变学校与家庭、社会相脱节以及外部环境作用发挥路径不畅的不良状况,在良好环境中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明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根本方向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这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先进的理念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首先要教育人们树立科学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从生态理念的培植与内化,从整体论与系统观的视角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思考,调控教育内外部的生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运行良好。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把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要坚持整体论,在价值向度上从物本向人本的思维意识方式转变,以人为本,从现实的、具体的和社会的人出发来思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根本所在。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观念和理想的创新,是贯穿高等教育始终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既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创业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整体进步的生态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的积极性,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关系,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指导高职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教育者自身也要树立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创新意识等创业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这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重要方向。

(二)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完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能够保证创业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规范化。一是要健全责任落实机制。高职院校要从制度上将创业教育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确认创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分解为各项任务,将创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并安排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使创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在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文化活动等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在物质上提供方便,如建立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创业专项奖励基金,争取更多校外各类企业设立创业奖学金和基金奖,用于扶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项目、创业实践活动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原则,通过培训、实践等途径提高创业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完备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聘请专职心理教师、企业家、投资家、成功创业人士、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等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咨询和辅导,聘请他们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走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之路,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通过大众传媒、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舆论、资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三是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提高,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构建符合生态发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从德育测评、综合素质测评、学分制管理上对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全面的重视,奖优罚劣。

(三)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深厚土壤

以创业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探索创业实践方式,举办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与创新论坛等,把创业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完善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积极参与竞争的基本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

第二,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校园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宣扬创业精神,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和创业素质价值的认识。可以“将创业教育安排到班主任、辅导员每天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中去,安排到定期开展的党团活动中去,通过制度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学生灌输创业教育内容,为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④。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观念,形成尊敬创业者、爱护创业者的浓厚氛围。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意义;存在问题;研究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1],近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0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位置。我省也在大力推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于2015年12月下发《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且在2016年1月省教育厅主办举办全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独立学院往哪里走,怎么走?”迫切需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1.独立学院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2],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是其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独立学院深入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从学院层面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可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促进专业建设、发展特色专业,优化学院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学院整体资源的整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又可促进独立学院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打破已有就业教育思维,改革教学模式,用新的目标、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求职者、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相应工作领域的引领者,帮助独立学院组建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师资体系,推动独立学院完善配套措施,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2)是独立学院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为目标,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在创业中成长成才。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大学生培育和塑造创新创业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业能力。(3)是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专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是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改变创新创业体系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专业建设的“走出去、引进来”,实施课内外相结合;有利于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此可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倒逼教学改革,让创新创业成为独立学院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势在必行。

2.当前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独立学院和各高校一道积极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3][4]。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所探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体系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创新创业体系没有融通、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急需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亟待健全等。

3.研究内容

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使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就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就是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构建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5]。需要准确理解独立学院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因此,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如何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确立真正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目标体系;二是打破固有守旧的教学内容与时空,整合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实行较灵活的选课体制;三是突破实践教学的“适应性教育”习惯,重构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创新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主观动手操作能力,构建独立学院各专业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型实验教学体系;四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形成推崇创新、尊崇创业和允许失败的校园环境,打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还要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评价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施保障机制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机制,初步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全程化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如何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明确教育需求和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内在精神的培育,减少外在功利的考量,突出长效,不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尺度,不以企业家速成为目的,而是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设计顶层指标,确立真正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在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基础上,打破原有教学内容与时空,整合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如何实现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与课内外相结合,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较为灵活的选课机制,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图1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3)如何构建承载学科竞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省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交叉互补共享融通的四类创新实践平台,实施“创新协会+竞赛+项目+创业”四合一的创新实践模式,设置“创新实验、院级、省级及国家级”的递进式层次化4级创新实践方法,建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三。(4)如何有效地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宣传和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四。(5)多渠道完善配套措施,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创业基地、各种创新创业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加强办学合作,充分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搭建孵化机制、创新创业导师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最终构建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各专业立体式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6],如图2所示。

5.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笔者在对上述几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构建了“3444”(即三个结合、四个创新实践平台、四个创新实践模式和四个创新实践方法)立体式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从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设计创新竞赛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研究和实践,证明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实践,该体系取得较好的成效,如2016年指导学生以“多功能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仪”为题,参加“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长沙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比赛;2015年指导学生以“基于Android平台的物联网云控制智能空气净化器”在“第九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2015总决赛”上;2016年指导学生在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个人赛省赛(电子类)、全国总决赛上,在“建行杯”第二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均获得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何宁,张晓华,王燕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6.

[2]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10).

[4]李晓明,吴万生,沈维政.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

[5]曹扬,邹云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个;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4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在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业教育”。可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的任何创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从校园文化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其优化路径,对于改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内涵

1.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概念辨析

对于创业环境概念的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按不同观点可将其归结为三类:“平台论”,即把创业环境看成是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所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因素论”,即把创业环境理解为影响创业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组合;“系统论”,即把创业环境看作是融入各种创业环境要素的一个复杂系统,认为,创业环境就是指创业者周围的境况,是创业者及其企业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创业文化、政策、经济和技术等要素构成,是多层面的有机整体。当然,由于创业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因而很难准确界定其概念。借鉴“因素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指对大学生及其创新事业的产生、生存和发展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的一系列外部综合因素的有机整体。

创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子环境。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涉及该领域。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环境、创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是指家庭、大学及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形成创业文化氛围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主要是研究校园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的创业文化环境,即一所大学在长期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的态度,以及形成“崇尚创业、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正如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所言,“大学的创业文化,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我们很难说一个比赛、一节课、一场讲座就能够构建起高校的创业氛围,这应该是一个整体”。

在校园文化视阈下,理性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其在特征上具有鲜明的“二元”属性。其一,作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子环境,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具有整体性、复杂性、主导性和包容性等校园文化环境的共性特征。其二,作为以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其又具有与创业实践和创业理念密切联系的时代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等个性特征,这也是其区别于校园文化环境中其他子环境的显著特征。

2.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基本结构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可将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分为精神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等四个子环境。校园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精神文化环境是指一所大学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形成的由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精神成果的有机整体,既包括富含创业内涵的大学校训等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当代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创业光荣的导向、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思想及主张等精神成果。大学生创业制度文化环境是指由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大学生创业实体组织管理机制以及各级各类社会制度中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践内容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由大学为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所提供的场所、资金、设备以及大学生创业实体等物质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创业行为文化环境是由大学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及教师创业研究活动等行为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内部,各子环境在自成一体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着。精神文化环境规定和制约着其他三个子环境,而制度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则是精神文化环境的保障和体现,对精神文化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四个子环境构成了有机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系统。该有机整体各要素间的综合效应、协同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大学生及其创新事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或制约大学生开展有序、有效、有度的创业活动的精神力量。

二、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个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种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激发才能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目标导向、品质优化、能力提升等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1.目标导向功能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必备的土壤。也是促使大学生萌发创业意识的必要条件。在不具备客观创业条件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创业文化环境的目标导向功能,包括人生价值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职业发展导向等,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兴趣。如果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能够给予经常性的支持,积极宣传成功校友的创业事迹,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则易使大学生形成“创业光荣”、“创业不可畏”等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实践活动。2010年,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围绕“大学生创业环境”这一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及已创业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专题调查(下文简称“创业环境调查”)。在10 674名受访在校大学生中,创业意识较弱的占64.9%,没有创业计划的占80.8%。受访高校、大学生和已创业大学生中认为“目前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数量少”的比例分别为73.9%、47.6%和46.2%。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创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意识较薄弱的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高得惊人。在已创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的最直接因素”调查中,选择“崇拜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分别占45%和44.6%,而选择“学校的鼓励和引导”的仅占25.2%,这说明创业文化环境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功能,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校的创业文化环境相对

落后的现实。

2.品质优化功能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果敢坚韧、合作共生”的文化精神,更有助于大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促进其主动围绕创业选择,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职业追求、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塑造兼具创新性、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外向性、合作性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既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创业环境调查”中,受访的在校大学生中,认为创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和挑战的精神”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两项素质的比例分别为68.4%和54.4%,略高于其他非个性心理品质的素质选项。而受访的已创业大学生中,认为创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和挑战的精神”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两项素质的比例则分别为58.6%和49.3%,虽然与在校大学生的看法略有不同,但明显高于其他非个性心理品质的素质选项。受访的已创业大学生中,认为“良好的心态”、“坚强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比例分别为33.3%和24.1%。

3.能力提升功能

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既是创业文化环境的校园表现形态,也是构成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校园文化要素,从形式到内容均具有较强的创业属性。校园内开展的与创业有关的理论学习活动、创业文化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等,既为大学生学习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空间。在“创业环境调查”中,有59.8%的已创业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主要因素”,而绝大多数已创业大学生则认为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各类社会兼职、专业见习实习、模拟创业活动等经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创业能力。

与广义的校园文化环境相比,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虽具有校园文化环境的共,但其所具有的约束、凝聚、娱乐、社会、审美等功能的体现不甚明显。创业文化环境还具有鲜明的个,如目标导向、品质优化、能力提升等,当上述功能被赋予了创业内涵后则显得更为具体、更为生动、更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两个方面。

三、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整体优化路径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整体轻个性、重纪律轻胆识、重道德轻财富等现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等的形成缺乏孕育的土壤。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人们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扼杀了创业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害怕失败、嘲笑失败的文化氛围使许多大学生安于平稳,不思进取。这些文化上的负累,对于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自然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创业环境调查”中,受访的已创业大学生对“支持、鼓励创业的文化环境”表示“不满意”、“一般”的比例分别为27%和47.7%,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够”、“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是“目前创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7%和39.8%。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客观上弱化了创业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高校可通过明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业教育机制、更新创业文化设施、丰富创业主题活动等路径,整体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使之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1.明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精神文化环境

创业教育理念是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灵魂,也是优化创业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在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办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培养职业型与创业型公民――中英高等教育就业与创业论坛”上,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副校长PeterJones曾表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这是大学的责任”;英国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研究与教育部主任Paul D Hannon则认为,“创业精神无处不在,如果不具备创业精神,就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投资,创业精神是年轻人在人生中必需具备的素质”。创业教育要由“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此,高校可借鉴百森商学院的“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的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乃至办学宗旨,把创业型人才作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理念仅是形而上的东西,理念的核心内核必须外化为师生的共同行动,即在实践中应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校企间的合作,使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开展优化创业文化环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校园网、橱窗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措施及目标,及时宣传体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校风、校训和典型的人物及事件,努力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支持冒险、宽容失败”的精神文化环境。

2.完善创业教育机制。优化制度文化环境

完善创业教育机制,优化创业文化环境的制度文化子环境,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在学校制度层面上,高校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组织、创业文化、创业实践、资金保障、质量监控、教师选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健全创业教育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科学机制。在办学理念方面,许多高校都把“创业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在教学管理方面,许多高校设立了创业实践学分和创业课程学分,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创业教育研究所,具体指导、统筹学校的创业教育。高校还应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推迟毕业或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方便其抓住时机进行自主创业,以增强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在学生管理方面,应主动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在相当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育人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和“导师制”、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兼任低年级的辅导员助理、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等。此外,还可建立创业奖学金、创业种子基金、创业学分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创业行为由自发走向自觉。

同时,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迅速转

化为生产力,促进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增强高校科研人员的创业意识,改进现行科研评价制度,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创业文化环境。此外,要通过开放办学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创业项目的转化,增加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比率。

3.更新创业文化设施,优化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实现创业教育思想的有形载体,也是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基础。当前,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能够体现创业精神的学校标志和文化设施等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及时更新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创业教育主题网站、创业教育标语条幅等,重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咨询中心、创业主题雕塑等创业教育场所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组织编写学校创业教育史和校友创业的成功案例集,创建学校创业教育陈列窒,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反映学校创业教育的历程,记录大学生的创业事迹,进一步丰富创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利用创业文化物质环境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

4.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优化行为文化环境

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具有加深创业文化积淀、浓厚创业文化氛围、丰富创业文化内容的重要作用。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优化行为文化环境,是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关键所在。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高校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创业文化活动,调动受创业文化环境浸润的大学生参与优化行为文化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自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如南京大学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商界精英为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沙龙、财富故事会等活动,还举办了创业文化节、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演讲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培训班等活动,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模拟股市竞赛、商务谈判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公关大赛等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比赛活动,促使创业教育的第一、二课堂联系更为紧密,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条件成熟时,高校还可通过打造创业文化品牌、传唱创业歌曲、统一创业标志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认同感。

加强创业型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创业型学生社团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应鼓励和倡导学生创建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创业型学生社团,大力支持学生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创业型学生社团,志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开展创业文化活动。另外,一些高校还将未来企业家协会、摄影俱乐部、法律咨询服务社、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家教服务中心等传统社团按照创业理念进行“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