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培训体系

创新培训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培训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COSO理论; 教育培训机构; 内部控制体系

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促使大量的在职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新的案例式、研讨式、社会实践式、情景体验式教学已成为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培训模式,教育培训机构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以资产保全和防范舞弊为主要目标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不适应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要求,急需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以应对各种挑战,确保实现战略目标,提高运营效率,化解财务及违规风险,使教育培训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发挥有效作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及政策指引

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内部牵制、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要素结构、COSO理论和萨班斯法案五个阶段。目前,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多关注于对COSO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我国政府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引入了COSO理论的主要成果。

(一)COSO整体框架理论

1992年美国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法案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al)、风险管理(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y)、信息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督(monitor)五个要素。强调全员参与的思想,重视内部控制的“责任”和“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的融合。

(二)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引入了COSO理论

2008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制定并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管层、管理层及员工实施的旨在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强调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环境、风险、控制过程、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2011年,财政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称: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目标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各项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显然,我国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个内部控制规范都引入了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

二、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

当前,教育培训机构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主要以防范舞弊和财产保全为目标,以财务收支控制、会计核算控制、资产保全控制为主要内容,多采用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岗位牵制的方法。主要体现在:

(一)财务收支环节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建立收费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了对学员培训费收入环节的控制,防止收费人员对培训收入的挪用、隐瞒,确保教育培训机构的收入完整,也重视对日常培训活动支出的管理和控制,为了加强经济责任,建立了经费支出的审批制度,根据支出金额的大小,由各级管理层按相应权限审批后才能支付。在管理条件比较好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实现了培训项目组式管理制度,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节约了培训成本。这些制度和流程,都是针对财务收支环节的内部控制活动。

(二)会计核算和资金资产保全的监督及控制

会计核算尤其是培训成本的核算,是教育培训机构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学员餐饮、住宿以及日常培训活动支出的核算,及时、准确地反映培训活动中各类支出的变动情况,使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层能够精确掌握培训活动的成本信息,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同时,也为了防止在日常管理和培训项目开发等活动中资金浪费和损失,加强对资金的核算和监督,及时、准确地反映管理和培训项目开发活动中的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建立了对保障教育培训活动正常开展的教育培训设施、设备以及各类实物资产的保全性制度,如固定资产账务和实物管理相分离制度,定期清查盘点、领用和报废审批等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目标单一,要素不完善。单一目标的内部控制建设难以推动教育培训机构的长远快速发展,要素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是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目标单一

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主要以财产保全和防范舞弊为目的,集中于财务领域和资产管理方面,针对的是财务人员及财物资金的保管人员,目标过于单一,难以同企业及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一样,完成战略目标、运营效率目标、财务目标及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实现经济及社会效益。

1.缺乏总体战略目标的控制

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培训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要通过总体战略和一系列的运营目标来实现。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虽然从管理的角度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缺乏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导致教育培训活动不能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终极使命。体现在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缺乏计划和目标,不能科学规划教学培训项目,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仅仅考虑当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分层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目标计划,更忽视了打造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终极使命,从而不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培训资源,也不能将核心和优势培训资源集中于高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上,难以产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培训成果。

2.缺乏运营效率目标的控制

在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中,缺乏对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考核和控制,尤其是新的研讨式、案例式、情景体验式、社会实践式教学存在方法不成熟、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的问题。也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对运营成果的控制,在日常培训活动中,对新型的培训模式,如现场体验、社会实践式教学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缺乏成熟的方法,使教育培训资源的使用缺乏效率,培训成本的增长相比培训收入较快,运营成果不断降低。

3.缺乏财务信息及合规性目标的控制

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如利用教育培训机构的设施和资源,从事旅游、休闲和度假等超出教育培训范围的活动,主要的财务收支业务发生在非教育培训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委托培训的单位,通过教育培训机构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额外福利,并从教育培训经费中开支。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教育培训机构为委托培训单位提供违规服务,并违规进行财务处理。

(二)内部控制要素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教育培训机构在内部控制要素方面也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内部环境的建设

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着眼于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活动开展等日常运营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内部环境的建设,体现在管理层缺乏创造培训价值的意识,也缺乏对培训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操守的培养,使教育培训师的素质和道德难以持续提高,难以满足培养优秀行业人才的需求,使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难以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当前缺乏高端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也有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上比较片面,注重对学员技能的培训,缺乏对学员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培训,难以培养出行业高端的优秀人才。这些问题,都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内部环境和文化建设,来提高自身素质和内涵予以解决。

2.缺乏风险控制机制

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素质参差不齐,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主要原因是在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训内容体系、培养能力素质过硬的培训师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创造教育培训价值、遵循教育培训行业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品牌影响力方面,缺乏必要的机制。这些是导致教育培训机构难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风险,应通过风险控制机制予以重点防范。

3.内部控制活动不完善

教育培训机构只局限于对财务活动、资金和资产管理活动进行以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岗位牵制为主要方法的内部控制,不能解决教育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开发、教育培训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绩效目标和重大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问题。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采购上,存在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使部分管理人员有机会利用漏洞谋求不正当利益;教育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的开发上,缺乏有力措施确保不偏离既定的内容和方向;在培训组织管理中,出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一些工作中出现了扯皮、推诿和摩擦的现象,造成学员满意度的降低;在培训后勤服务保障中,出现了资源浪费甚至个别舞弊的情况,使培训服务保障成本上升。

4.缺乏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目前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对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致使在参与外部市场竞争过程中难以取得优势。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使保障教育培训活动按照既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进行的控制措施产生的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无法通过学员了解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和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方面,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对各项活动是否规范、有序开展无法及时了解。因此,难以监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正常持续进行,对教育培训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识别,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四、基于COSO理论的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

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以目标设定为导向,要素完善为抓手,将战略、运营、财务和合规性目标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反馈及监督五要素来实现。

(一)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目标设定的创新

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目标设定,以确保实现战略和业务目标、提高运营效率、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遵循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主要内容。

1.设定实现战略的内部控制目标

教育培训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关系到教育培训创造行业价值,实现使命的首要目标。主要通过三方面目标的设定来实现:(1)建立战略目标管理体系。从科研开发、培训实施、服务保障、人才支持等各个方面,对教育培训机构实现核心培训理念的目标进行详细描述,并分解到管理和实施的各个模块。(2)建立阶段性教育培训规划目标。针对阶段目标,建立分层次、分重点的行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3)制定各个教育培训业务方面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的规划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使日常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创造培训价值,培养行业优秀人才展开。

2.设定提高运营效率的内部控制目标

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以优质的培训内容、精细化的学员服务保障体系、较低的培训成本,吸引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参加在职培训,对教育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运营效率目标的设定包含以下方面:(1)设定培训质量考核目标体系,不断加强对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2)设定成本管理目标,制定对培训项目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的成本考核目标,尤其是对情景体验式、实践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成本考核,降低培训成本。

3.设定确保财务和业务活动遵循法律法规的内部控制目标

良好的财务秩序和遵循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也可以确保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业务活动规范、健康开展。主要有以下内容:(1)制定遵循行业法规及政策的目标。遵循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行业规范和监管要求,按照管理部门许可的从业范围从事日常业务活动,按照许可的收支项目进行财务收支。(2)建立财务及合规性控制目标。在培训内容体系开发、培训机构建设、培训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财务收支,并规范招投标、重点项目采购及合同签订的程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经济业务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合规合法。

(二)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构建和完善

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缺陷的完善,以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反馈与监督五个要素为主要内容,对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1.控制环境的构建和完善

控制环境的构建和完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完成:(1)抓培训理念的建设,树立教育培训创造价值的观念,树立打造行业优秀人才的意识。通过不断对内部教育培训师的职业道德、操守进行培养,使教育培训师拥有行业最优秀的技能、最先进的理念,并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将这些技能和理念传输给学员,实现教育培训机构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加油站”的功能。(2)重视对管理员工职业能力素质和道德操守的培训、考核及奖惩,提高员工胜任能力和道德及诚信意识,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坚持标准,在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活动中坚持制度和规定。(3)通过优化培训内容结构,做到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道德的培训并重,以先进的培训文化,在改善和重塑职业行为及行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机构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对支撑长远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缺乏的风险要高度重视。(2)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培训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在对各类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列出所有影响教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教育培训质量和运营成果的提高、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及遵循法律法规的潜在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动态监测。(3)建立教育培训机构风险追溯机制。将上述风险,从产生的后果、条件、特征及征兆倒推到产生的根源,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和堵塞漏洞,将产生风险的根源和诱因消除在萌芽状态。

3.健全控制活动和措施

通过对教育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开发,教育培训项目组织管理等活动中采购及合同、项目预算及财务、工程建设、后勤服务等具体业务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列举存在的漏洞和关键控制点,制定系统、详尽的控制方法和流程。主要有:(1)教育培训设施设备建设和采购的内部控制活动。通过制度和程序控制措施,规范建设项目的申报、决策、实施等环节,尤其是重大采购项目,需要建立以制度规范、程序控制、岗位分离为主要措施的内部控制规范,确保在重大项目的招投标、重大合同的签订中有严格的制度、程序,并由不同的岗位实施。(2)教育培训内容开发上的内部控制活动。通过目标责任控制、检查分析控制等措施,加强培训内容体系开发活动的目标责任考核和检查分析,确保教育培训内容体系的开发紧紧围绕实现教育培训机构核心培训理念的目标进行,对偏离目标的活动及时进行纠正。(3)培训组织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活动。通过组织控制、授权审批等控制活动,使教育培训机构内部职能完善,在培训组织管理的日常事项中,责任清楚、权利明确,在非日常事项中也有合理的授权机制。

4.构建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对外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内部运行的最新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通过信息管理职能部门及时收集和反馈给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外部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整理行业最新成果,反馈给教育培训研究部门,作为教育培训内容改革和更新的素材,及时将最新成果运用到教育培训内容中。(2)内部运行信息的反馈机制。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信息管理系统、运营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违反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管理系统,将教育培训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进行,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是否提高,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是否高效、规范、有序开展等信息反馈给管理层。(3)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内外部信息的准确掌握,及时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正常持续进行,对教育培训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识别,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五、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创新的研究,使各类在职教育培训机构从文化和制度安排上,摆脱传统内部控制意识的影响,不断与COSO所倡导的全员参与、过程融合的理念相趋近,推动教育培训机构更好发展,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S].1992.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2篇

一、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

党校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机制与教育方式上存在自身特点,党校课程的开展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服务于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稳定发展,控制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从党校质量管理方面上看,其产品就是学员,党校质量高低可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反应出来,党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了解党校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维方式,并且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可将管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经分层后,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

(二)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而实现,管理组织系统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质量活动、质量环节、质量关联、组织结构等,所谓组织结构就是指设置执行结构与决策结构;质量环节就是指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所有流程的顺序;质量关联是指将质量活动在相关单位中落实;质量活动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活动与环节;质量信息指的是将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为闭环系统,所有质量信息均可通过流程管理显示。

(三)党校课程教育改革。党校课程教育改革非常必要,教育改革要注重可实施性,可以通过建立党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一体化等,使党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党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教育标准和教育目标为依据,利用系统对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判断党校教育是否与现阶段的社会需要相符,对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等进行判断。党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对现阶段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二、党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党校管理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制度,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责,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党校还可组织交流会,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并提出自己在日后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党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上课情况、考核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党员考核成绩纳入对其的年终整体考核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明确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性。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党校队伍,对党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好实现师资网络的形成。扩展并不断完善党校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将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实现党校课程的系统化教育。党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专家进校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懂的问题,还可踊跃提问。

(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党校可以适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参与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党校老师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可亲身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党校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党校课程培训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另外,党校还可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党校老师可以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增强其对基层人民的了解,党员干部了解基层人民生活后,他们便能够及时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案,并设置相应的目标,以这种形式开展党校教育,让党校课堂不再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得到实践,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增进对基层人民生活的了解,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3篇

科研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国家科技创新、科研单位适用市场竞争、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针对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7个体系角度提出相应的创新思路,以期找到符合科研人员工作实际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

科研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创新思路

党的十明确了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中的重要地位,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公共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良好的创新素质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对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客观要求,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是技术人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基本条件。要满足这三个层面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然而由于以下原因,科研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不够。

一、科研单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研任务繁重,培训积极性难以调动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特点,人员对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意识较强,也基本树立了终身教育的观念,但是他们往往承担多个研究课题,还兼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申请、项目结题工作,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让科研人员已经顾不上“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2.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约束效果有限

按照继续教育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而在具体运作中,部分单位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往往只重视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和关键绩效指标要求,而对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较少,有时甚至根本不要求。

3.培训区分度不够,针对性、系统性不够强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一般侧重公需项目,而没有针对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年轻后备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分散的、目的性不明确的随机培训,往往因为受众不明确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4.培训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统筹协调

大部分科研单位没有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经验丰富、人员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库;一些培训教材只是对培训讲座零星散落知识点的汇总,有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材内容知识点陈旧。

二、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单位必须遵循继续教育的教育规律和改革原则,探索出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路,坚持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分级分类、覆盖全员、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以下七个体系。

1.需求体系创新。

培训需求的调研应以“问题”为导向把单位发展规划、重点工作、研发过程、组织层次和员工个人层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切入点:第一,采用形式多样的需求调查方法广泛调研、发现问题。第二,提出“问题清单”,即对所有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归纳法”和“分类法”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明确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实施“三次转化”,实现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的三次逻辑转化。第四,最后完成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这个过程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个:一是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七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授课方式、授课教师、考核方式、培训教材)对培训课程进行具体的开发和描述;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和分解,使课程结构更加清晰,避免重复。

2.制度体系创新。

首先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由继续教育主责部门从单位大框架管理视野出发,制定整体工作管理目的,各部门及各类分级岗位按照各自层次的管理职责,制定继续教育量化细分管理目标;其次是要制定培训管理框架制度,包括培训部门工作规则、培训经费预算与管理、培训质量系统、培训工作评估与奖惩(内含培训评估实施办法)、培训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不同层次人员培训、新职工培训、晋升培训制度、转岗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推广普及等制度。

3.保障体系创新。

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坚持“预算管理、专款专用、节约实效、依法合规”的使用原则,严格按照职工工资总额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控制额度开支,并将继续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作为单位政务公开的内容;通过增加选拔的途径、细化选拔标准、建立健全内训师激励机制等方法建立内训师队伍,并形成重实绩、重贡献、重关键岗位的奖励机制;不断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结合科研和工作岗位需求,增强继续教育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应用性,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系。

4.实施体系创新。

建立“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分类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培训从决策到实施的机制及组织模式,确定单位和各部门、各层次的培训落实人员和岗位职责,建立深入到各部门的继续教育兼职培训干部队伍;从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并在统一的体系框架下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侧重的分项设计和实施,以确保体系内各种培训层次之间、继续教育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的“纵向立交”和各类培训成果之间的“横向立交”畅通。

5.项目体系创新。

针对不同人员层次设计不同培训项目,使继续教育的开展能够兼顾层次性和差异性、专业性和通识性、基础性与前沿性,坚持新职工入所培训、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及各类上岗培训;加强对中层管理骨干的管理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对课题组织、青年科技骨干、高级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培训;加强科技支撑人员的专项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特质,采取不同的项目培训形式:集中面授培训、面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培训、远程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培训、远程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训、研讨式的培训、多种形式混构的培训。

6.资源体系创新。

建立“一主多元”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体系,通过共建与协作,建立以本单位高效率的继续教育资源为主,充分联络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行业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特色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发挥本单位科研资源和平台共享功能,汲取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教学优势,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发展、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和监控功能,发挥高校和地方特色教育机构的市场辐射作用,加快教育培训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对称交流和服务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微课程、知识地图和系列讲座视频等继续教育网络化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7.评估体系创新。

利用继续教育网等在线网络对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技能学习、进修研讨、境外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进行登记,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和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对职工个性化指标、综合指标和环境要素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引导职工建立符合个人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逐步建立对各部门继续教育开展工作的体系建设、组织实施、资源保障及培训成果的考核及奖惩机制。

作者:纪晶晶 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洁,段异兵,夏红德.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7):185-186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4篇

一、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辽宁公司再创辉煌业绩的必然选择

2009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五大”体系建设的构想,这是国网公司实现以特高压输电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之后,推动国家电网公司真正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战略转型的、事关全局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变革。

在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国网公司推出“五大”体系建设,在公司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企业文化等几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对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省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暨2012年工作会议将“五大”体系建设确定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多种方式宣传“五大”体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召开动员大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集中公司上下智慧制定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创新变革是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历史抉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必然会促进省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价值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必然会推进省公司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步伐,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全面形成集约高效管理模式,也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教育培训作用,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它的认识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五大”体系建设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围绕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五个电网核心的业务环节,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支撑服务,遵循效率优先、目标导向、实事求是、安全稳定的原则,通过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这种变革将带来广大员工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的重大调整。

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教育培训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为行动领航,学习为思想导航,学习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西门子的成功经验预示,一个企业的存在和继续发展只能依靠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不断取得新生产水平,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终生不倦的学习来取得。教育培训是决定企业命运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省公司素来有重视教育培训的良好传统。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保障,支撑教育培训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显著。高培中心作为省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员培训基地,依托省公司的坚强后盾,取得了教育培训工作的丰硕成果,为省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发挥教育培训在实施“五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要突出四个基本原则:

一致性原则:所属各级培训组织,要紧密围绕省公司的总体部署,根据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统筹安排培训工作,确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在统一的计划体系下实施培训。

层次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所担当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各级培训组织机构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要有清晰的界定。

阶段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任务,而是省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和实施的管理体制变革,需要一个持续的周期,各阶段有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培训组织机构要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需要的人力资源培训保障工作。抓住宣传发动阶段的有利时机,提早开展培训工作,做好思想发动,使各级干部、全体员工从思想上做好“五大”体系建设的准备,为五大”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奠定基础。

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五大”体系建设培训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思维模式,纳入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保证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与引领性。

三、提前谋划,助推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方面工作,都是优秀人力资源基础的集中体现,“五大”体系建设也将带来省公司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的大幅提升。素质与教育培训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关于“五大”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省公司在三届四次职代会和“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说明省公司要发挥宣传培训在管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培训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转化,确保“五大”体系建设高起点启动和顺利实施,将培训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硬件环境准备:借鉴重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的经验,实施“五大”培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教室作为支撑。高培中心克服教学硬件资源紧缺的困难,压缩员工办公场所,建设了符合“五大”培训基本要求的教学环境设施。

培训流程准备:以突出干部个性化差异和培训需求为切入点,调整培训计划,充实“五大”体系培训内容。建立了党校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加强对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监控。推行培训班项目管理试点运行,实行全程跟班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建立优秀学员档案,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师资准备:作为管理人员培训中心,需要的是高层次重实效的培训。高培中心积极与国内高层次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智能部门联系,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高端培训兼职师资。完善《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制定品牌培训推广计划,以做精“品牌课程”、做优“品牌教师”为原则,加强自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现场实践、送出学习等形式,完成专、兼职教师从教师向培训师、从培训师向技术技能专家的转化。

模式创新准备:推行竞赛调考式培训方式。以营销专业为试点,开展“营销训练营”,满足省公司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需要。研发咨询指导型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省公司“三集五大”、“四化”、同业对标等工作,以自主研发或与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咨询式培训指导科研课题,综合对企业的咨询服务、管理指导、培训服务等多项功能,使中心从单一的培训服务,转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将培训真正融伸于企业管理。推进模块化教学。根据不同培训班的要求,将讲授式、菜单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理论教学中,激活课堂氛围,扩大学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理论课教学效果。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集五大;改革;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23-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重庆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正全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1]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训将发挥先导作用,建立起为变革前做好思想准备的“三集五大”知识宣贯培训、变革中的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变革后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做好宣贯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理论和思想准备

要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深对“三集五大”体系的理解,所以要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体系,以“全覆盖、全过程”为前提,以“新流程、新要求、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宣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消除对改革的畏惧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1.组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形势任务宣讲团,进行改革前的形势任务宣讲培训

辽宁省电力公司由公司领导带队,组成五个形势任务宣讲团,分片到各市供电公司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对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宣贯,主讲的领导把电网的发展形势和“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说得很透,着重强化了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对当前变革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2.组织领导班子“三集五大”培训班,分三期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公司各专业部门对各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了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参与公司“五大”体系设计的专家和领导把“五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讲解得清晰透彻,各单位班子成员对“五大”体系如何实施有了深入的理解,基本做到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训中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各单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晰了各单位领导的思路,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3.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员“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主要采用脱产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和班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把握了三个主题:第一,变革是大势所趋;第二,“五大体系”是公司向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是提高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举措;第三,强调变革不影响职工待遇,给员工一个定心丸。使广大员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主要构架和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

近两个月通过三个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做好了变革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引领。使广大员工了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形势和变革的趋势,明白了改革是电网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消除了员工认识上的误区,把员工关注岗位变化的焦点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快速适应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上来,解决了员工对变革带来的恐慌思想,统一了员工对“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认识,识大局、谋大体,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二、做好“五大体系”专业化培训,为变革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五大体系”建设是全新的业务流程,为了使机构和人员配置、流程优化以及新旧机制转换的顺畅对接,必须按专业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干部员工进行动态培训,使广大员工尽快掌握“五大”体系新知识、新技能和工作流程,以迅速适应变革。[2]

(1)专业化培训是在第一阶段总体宣贯培训的基础上,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组织“五大”体系所覆盖岗位相关人员开展的专业化培训,是保证“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和正常运作的基础性工作。培训主要是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体系,分专业制定涵盖管理、技术和标准制度等内容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学习各项新标准、新要求和新流程,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基本要求等,重在提升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帮助新上岗人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6篇

在“惟一的不变是变化”的今天,企业无时不刻地面临着变化和竞争。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只有通过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掌握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日益更新的知识才可能实现创新。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已成为新经济企业达成的共识。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员工培训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本文在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员工培训体系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培训体系优化方案。

1培训理念体系优化

员工培训理念的实质是对培训工作意义的认识并进而引导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和员工等培训主体、客体参与员工培训的方法和过程。员工培训不仅是企业的一项福利,还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行为,是对企业战略资源的投资,它需要通过提升能力改善业绩来回报。同时培训也是一种激励手段,通过培训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1]

(1)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培训是一种智力投资,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从投资与收益的角度来看,培训投入对企业而言收益可高达100%。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每投入1美元用于培训,便可有3美元的产出。在欧美发达国家,员工培训被认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可增值投资。[2]

(2)从企业绩效来看,培训是企业实施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学习行为或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乃至行为的定向改进,确保员工按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实现高水平的业绩,达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培训课程和内容体系优化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后,就要确定培训课程和内容。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有很多,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因此培训课程体系包括:观念培训课程体系、知识培训课程体系和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为:符合现代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系统原则、最优化原则。培训课程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师、学习者、培训教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评价、时间以及空间等。企业究竟应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3]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等人提出的冰山素质模型,一个人的素质由水面以上可见、外显的知识、技能和水面以下深藏、内隐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和需要等内容构成。胜任力这座冰山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因此对培训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既要巩固水面以上的、可见的和外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应该注意发掘水面以下的潜能,因为它们对企业的发展意义更大。

3培训模式体系优化

企业为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外包化、合作化和信息化,将原本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培训职能部分或全部交由外部专业服务机构承担,即虚拟培训。作为一种新型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与传统培训部门不论在培训理念上还是在具体构建上都有很大不同,如表2所示。

虚拟现实技术在培训中的广泛应用为实现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的结合及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虚拟培训组织坚持员工对学习负主要责任,在工作中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承认学员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人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虚拟现实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为学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员在其中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由被动学习者转化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企业培训的“因材施教”。

4培训评估体系优化

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估阶段是对培训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可以采用菲利普斯五级评估模型,即反应、学习、行为、结果、投资回报率五个方面的评估,重点放在行为和投资回报率的评估上。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理念;实践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89-05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规模发展后,加强体系建设和延伸、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改革创新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国际视野看,近年来,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个体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吸引力低、学生融通性差等问题,从政策开发、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各个角度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成为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OECD、欧盟、澳大利亚、德国等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都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路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

2007年,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启动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创新”的研究项目,该研究对澳大利亚、丹麦、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特别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创新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国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创新有什么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要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OECD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主要模式是什么?怎样设计和制定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政策?2009年,这一项目出版最终研究报告《实现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创新》。报告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形成一个正式、连贯、有稳固支撑基础的创新系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是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满意度。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都是非常关键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路径是:在政策开发和实践层面都形成明确的支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形成同时支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创新的政策框架,包括促进新知识产生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发展统一的知识基础,如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数据等实证性资料;形成规范性制度,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政策和实践中的新知识进行分析和传播,以对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出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的相关利益群体间形成持续的基于事实的对话机制;增加投资,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的监督和评估[1]。

自2002年形成职业教育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哥本哈根进程”以来,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就成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推动下,欧盟设立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的研究项目,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开展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研究,自2007年以来,这一研究项目接连了12个研究子报告,并于2009年形成综合研究报告《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报告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积极的老龄化、保证充足的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创新的目标是:更加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解决技能失衡和短缺问题,成为青年人和成年人获得职业资格和实现知识更新的有吸引力的教育选择;个人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职业能力和资格应该得到充分认可,同时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是透明的[2]。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会上题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的工作报告。报告将加强创新和研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报告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做到顺应需求,还应做到创新;不仅要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还要在协助引领变革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发挥更加自主的领导作用,包括为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技能,以及确定如何扶助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或弱势群体,并为其开办培训[3]。报告在传统经济和社会视角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型视角,强调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和政策的分析,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提出疑问,同时探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更好地支持创新,支持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

作为国际职业教育学者的重要交流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的网络论坛上,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也成为相关专家探讨的焦点问题,有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框架:制定有效的政策,设计定制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到与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中;在企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建立伙伴关系;发展质量和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模块化的离职或在职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确保职业教育体系是灵活、适应性强,而不是僵化、标准化的;确保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其后续的工作是相似的;教师能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学习框架的一部分;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联系与合作;在经费和人力资源方面持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加强社区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二、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趋势

在国际理念的引领下,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在职业教育机构办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美国

社区学院是美国开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近年来,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实践成效显著。2007年,OECD对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社区学院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表现在:以“工作是学习的手段、工作是学习的内容、工作是学习的目的”为理念,在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学生与工作场所间都建立密切联系;课程实施中注重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研究和发展计划或项目;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实践培训,能够确保他们的理论学习有应用的工作场所,并且是任务导向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这是美国社区学院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创业技能是实现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4]。

2012年,美国社区学院协会题为《重新实现美国梦——社区学院及国家未来》的政策报告。报告提出,为确保社区学院在实现美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重新设定社区学院的作用及其工作方式。报告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重新设计、改造和安排,其具体含义是:重新设计学生的教育经验,重新设定社区学院这一教育机构的作用,重新为社区学院这一教育体系建立伙伴关系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和教育机构的成功。基于此,报告提出了社区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改革创新的方向。见图1[5]。

现状 改革方向

图1 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创新的方向

(二)德国

德国一直以其高效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闻名世界。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企业培训位置减少、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社会融合、适应新兴经济领域发展等诸多新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从2006年开始,德国推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两个创新性行动。

第一个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创新循环行动(Innovation Circle on VET),这一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结构和衔接,使职业教育政策更加适应新的人口、经济、科技和国际发展趋势。2007年,研究小组《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和结构改进十条建议》,建议包括:增强职业培训的成熟度;加强弱势群体的培训;完善学生在学校、企业及各层次和类型教育间的转换路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灵活性;拓宽培训基础,实现对培训的有效利用;确保学习者获得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第二次机会”教育,促进青年和成年人获得相关资格;增强开放性,提高学习者的流动性和认可度;提高双元制培训的国际化水平;加强行业、科学和政府部门间的合作[6]。

第二个是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创新循环行动(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这一行动主要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实验和评估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实践导向的方法,建立现代学习文化和组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中促进自我组织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教师能力培训,培养组织文化[7]。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革新意识,注重依据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改革更新。近年来,为应对全球经济竞争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开始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系统变革,并把目光投向实践层面具体教学的改革创新。2007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确立了“追求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创新”的研究项目,2009年题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创新——国际视角》的研究报告,报告从工作本位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员工专业发展、合作网络建设、学生学习任务、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创新的趋势。与此同时,报告还对国际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际职业教育实践创新的趋势,并把其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进行对比,见表1[8]。

三、比较与借鉴

近年来,在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提高质量、加强特色和示范性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以此为指引,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集团化办学、示范院校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改革创新的实践。比较来看,虽然我国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传统和历程存在差异,但在实现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目标、价值导向、趋势和理念上还是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的。

首先,国家政策引导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力量。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主要是由政府政策启动的,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改革发展理念及示范性院校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实践也是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政策的推动下得到迅速推广的。由此可见,只有政府充分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并为其提供充分的政策和经费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

其次,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工作本位学习是世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领域。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包括美国的以“工作是学习的手段、工作是学习的内容、工作是学习的目的”为出发点的社区学院课程改革,以及澳大利亚需求导向和德国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其核心都是以加强工学结合、实现工作本位学习为目标的。从我国高职改革实践来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而以示范性院校建设为代表的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实践也多是以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在课程、学生实习或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率及适应性是世界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目标。我国近年来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主要途径的高职改革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这一目标的核心体现。而德国、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改革也是质量本位的,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是OECD和欧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加强教育机构与企业及教师员工间的合作与网络化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加强区域内及区域间高职教育机构间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战略联盟或集团化的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从表1国际职业教育实践趋势来看,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员工及机构间的联系、合作及网络化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趋势。

第五,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战略和关注点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背景、办学者及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关系,而且紧密依存于当地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如欧盟所提出的以“实现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研究,主要是针对欧盟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技能人才供求提出来的。德国的两个职业教育创新行动也是针对其本身面临的企业培训位置减少等问题启动的。

在这些共同改革趋势的基础上,国际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理念、所强调的主要策略、措施及途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我国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角度看,国际社会更注重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如UNESCO提出的通过职业教育发展引领整个社会实现转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欧盟、澳大利亚和德国提出的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对处于不利地位人口的培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促进社会融合与包容中的作用,以及各国普遍强调的加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类型的合作等举措,都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4]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Working out Change: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2009.

[2]Cedefop. Modernis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urth Repor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 Synthesis Report[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9.

[3]Transform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Building Skills for Work and Life——Main Working Document[R].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3-16 May, 2012.

[5]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Nation’s Future——A Report From the 21st-Century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Community Colleges[R]. 2012.

[6]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en Guidelin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novation Circl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Bonn, Berlin 2007.

[7]OECD/CERI Study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VET.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the German VET System Country Case Study Report[EB/OL].OECD 2008. [2010-04-06]. http:///edu/ceri.

[8]Richard Curta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Globalization[R]. National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iews and Practical Trends

LI Meng-me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创新培训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策略

一、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意义与原则

(一)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意义。公务员作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公务员能力、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在当前国家提出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公务员的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知识折旧速度的不断加快意味着公务员综合素质“不进则退”,而培训是提升公务员素质、能力最主要的手段,良好的培训体系可以推动培训效果的不断提升,从而让公务员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公务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通过培训体系的完善,帮助公务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对于政府形象改善以及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也是一个促进。

(二)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原则。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就是实效原则,公务员培训体系必须要具有实效性,培训体系不易过于复杂,而是要充分考虑具体实施中的实效性如何,避免出现形式大于实质情况的出现。其次就是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指公务员培训体系在经济层面要具有可行性,如果培训体系所耗费的成本太大,远远超过培训收益,培训本身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最后就是创新原则,公务员培训体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方法、评估等等都要根据培训体系的运转情况来进行不断地调整。

二、公务员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存在偏差。从公务员体系中培训内容来看,目前培训内容“一刀切”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种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以及区别性,很容易就会导致培训效果的下降。毕竟公务员岗位类别较多,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别较大,不同公务员在培训需求方面更是客观存在差异性,公务员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并没有较多地去考虑培训内容需求方面的不一致,同时还有就是培训内容集中在理论方面,缺少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造成的后果就是公务员的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脱节,培训内容合理性比较差,培训效果不断下降,宝贵的培训资源无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二)培训方法比较单一。从目前公务员培训方法来看,集中学习以及网络学习是最主流的培训方法,集中学习有时候是到党校集中受训,有时候是邀请讲师来单位开展讲座,这种培训方式缺少互动性、趣味性, 同时培训讲师照顾不到每一个培训者,不知道公务员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一味就是灌输培训内容,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网络培训方法层面,目前地方政府都已经开通了很多网络教育课程,不过这种培训方法实施中,很多公务员都是将网络培训当作一项差事进行应付,“挂课”的情况比较明显,网络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培训评估不够到位。评估是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评估可以发现现有培训体系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来加以改进,实现培训效果的节节攀升。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及时跟进培训评估这一手段,公务员培训体系比较僵化,不能够通过培训评估来不断进行完善。

三、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的具体策略

(一)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公务员培训内容需要进行科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对于公务员岗位进行分类,基于不同岗位的胜任力制定培训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培训内容的更具针对性,避免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之间的脱节。还有就是要做好公务员个体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弹性化的培训内容,提供一揽子的培训方案给公务员,让公务员根据自己的培训需要选择培训方案,从而实现培训内容的更加合理。

(二)优化培训方法。公务员培训方法层面,需要在目前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入一些实效性更强的方法,一切有助于培训效果提升的方法都可以积极地引入,举例而言,可以引入实践性更强的案例式、情景式培训模式,这些培训方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互动性强,可以充分地调动公务员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评估。公务员培训体系完善方面,还需要做好培训评估工作,将培训评估作为一个常规性的工作来加以开展,培训评估推进中,评估主要集中在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以及结果层面,综合从这四个方面来全面地评价培训开展情况,针对这四个维度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培训体系完善的重点以及方向。

四、结束语

我国在公务员培训体系构建方面起步比较晚,加上在此方面也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统一模式,由此导致了公务员培训体系构建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到了培训体系的完善性以及科学性。公务员培训体系的完善任重而道远,未来需要国家给予这一工作更多的重视,综合从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法创新、培训评估推进等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实现公务员培训体系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林丽芳.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培训体系的构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