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1篇

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在论述本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情境教学法的概念进行明晰。那么究竟何谓情境教学法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时候发现,国内目前关于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纷繁多样,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通过对相关的概念界定进行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所谓的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即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特定的学习场景,利用这种特定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之所以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个性特征,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

2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篮球课堂中践行的策略

2.1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篮球课堂中践行应遵循的原则

2.1.1主体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课堂教学理念,所谓的以人为本简单理解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中学篮球课堂教学中践行情境教学法同样也需要如此,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让情境教学法得以有效践行。

2.1.2引导性原则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篮球课堂中的践行主要是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的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如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索然无味,并不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引导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无效甚至是低效的。所以,我们在中学篮球课堂中践行情境教学法并不能随意为之,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一定要具有引导作用。

2.1.3趣味性原则

我们中学体育教师在篮球课堂中践行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所创设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进而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趣味性原则是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篮球课堂中践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要积极恪守这一基本原则。

2.2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篮

2.2.1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中学生所喜爱的,尤其是在我们的中学篮球课堂中,很多同学都希望教师可以多融入一些游戏内容,但是这一基本的诉求却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事实上,目前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在篮球课堂中并未真正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也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真正学习需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已经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认同。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适当的在篮球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执教篮球的运球这一基本技术动作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多同学练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进行过很多次相关的练习,因此产生这种现象也并不奇怪。看到此种情况,笔者并未生气,而是灵机一动立刻变换了教学方式,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在篮球场上用石灰粉画出若干个圆,一名同学站在圆内运球,另外一名同学站在圆外进行截断。如果球被成功截断,那么二人互换位置,游戏继续进行。这样的游戏方式是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快乐,在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运球技能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在中学篮球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篮球技能。所以说,适当的创设游戏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也应是我们中学篮球教师所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教学方式。

2.2.2创设故事情境

在很多人的概念当中故事情境在中学篮球课堂中是很难有效运用的,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学篮球课堂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仍然可以创设出高效的故事情境。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适时的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虽然看似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但是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例如,一次教学比赛的时候,很多女生上场参加了比赛。由于自身篮球技能水平有限,因此很多女生乱作一团。由此也引起了很多场下同学的嘲笑。比赛结束之后,很多女生都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精神萎靡。看到此种情况,笔者和她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每次比赛我表现的都不是很好,拿到球就会被别的同学一拥而上,我根本没有投篮的机会。这件事情让我苦恼了很久,于是我苦练运球技能和远程投篮。经过两个月的练习之后,我的篮球技能得以有效提升。在接下来的篮球比赛过程当中我表现得非常好,投篮屡屡得手,俨然已经成为球队中的主力。”听到笔者这样说,这些女生们的精神似乎也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并且一个个表示自己今后一定要苦练篮球技能。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给予学生篮球学习一定的经验提示。不至于让他们在茫茫的学海之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中学篮球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情境的创设不能随意为之,应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契合,否则很难起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2.2.3创设多媒体情境

除了上述两种情境教学法的践行方式之外,在中学篮球课堂中我们适当的还可以创设一些多媒体情境。多媒体情境的创设主要依赖于多媒体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同学们所喜爱的,对于他们的篮球学习兴趣激发亦可以起到一定的成效。例如,执教单手肩上投篮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多同学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并不正规,严重影响了投篮的命中率。考虑再三,笔者决定将这些错误的动作录下来,然后再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一进行分析,找出技术动作中的错误。在组织大家观看这些多媒体视频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呈现出一个错误的技术动作视频,笔者首先让别的同学进行仔细观看,然后指出其中的错误所在。然后再由笔者进行统一的指导。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同学都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技术动作错误所在,这对于他们接下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动作是非常有利的。为了让同学们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表象,笔者还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个正确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视频,并运用相关的技术对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如此以来,取得的教学成效也可想而知。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中学篮球课堂中创设多媒体情境是成功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提前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唯有如此才能制作出更多符合多媒体情境创设要求的课件。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掌握更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3结语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2篇

良构问题非良构问题教学设计模式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更加看重学生全方位的、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同时,教学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陈旧的知识,而是更加强调与当今科技社会相结合。因此,为适应新课程发展,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专业成长,本文从良构与非良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良构与非良构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改变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良构问题概述

1.良构问题的特点

(1)问题的所有组成部分;

(2)在问题的陈述中,规定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条件,对学习者呈现的是良构的、有求解方法的问题;

(3)以一种预测性的和描述性的方式明确地界定限制条件,其中包含着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若干规则和原理;

(4)涉及某些知识领域中常规的、良构的概念和规则;

(5)有明确的、统一的标准答案;

(6)有易理解的已知的求解方案,策略的选择与问题状态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

(7)有一个最佳的、特定的求解过程。

2.良构问题的求解过程

求解良构问题的过程有三个步骤:(1)建构问题表征步骤;(2)搜寻解决方案步骤;(3)实施解决方案。

二、非良构问题

1.非良构问题的特点

非良构问题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带着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学习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调动学习者的主动能力,挖掘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其主要特点有:(1)界定条件不明确,问题的构成存在未知或某种程度的不可知部分;(2)目标界定模糊不清,缺少限定条件;(3)具有多种求解方法和途径,或根本不存在求解方法,也有可能没有公认的求解方法;(4)具有多种评价求解方案的标准;(5)可用的参数和变量较少;(6)没有原型的案例可供参考,案例中的各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差异较大,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7)很难确定解决方案的概念、规则和原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案例间的应用不一致,很难将其组织起来;(8)对于阐述或预知的案例无一般性的规则和原理;(9)在确定的、恰当的操作方面,没有明确的求解方法;(10)学习者需要对问题的阐述和求解表达个人的观点,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交互过程;(11)学习者对问题的求解需要做出判断,给出个人分析的理由。

2.非良构问题的求解过程

在解决非良构问题的过程中,目标问题已知条件是含糊不清的,有利于求解的信息通常也是不完整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同时,所需要的概念、规则和原理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在概念、规则和原理之间是矛盾的、不协调的。

解决非良构问题的过程包括几个部分:

首先,了解问题的表述,明确问题空间和情境制约因素。

然后,确定问题的本质,进一步澄清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识别出各方的不同立场和主张。

最后,生成与选择可能的问题求解方案,提出论据,评估与实施求解方案的可行性;实施和监控问题求解方案,随时对问题求解方案进行相应调整。

三、基于良构与非良构的教学设计模式

为了有效地设计良构与非良构问题求解的教学,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

首先,明确问题情境,进行情境分析,尽可能的找出问题情境的限制条件和因素。

其次,利用良构问题的求解方案,陈述非良构问题的限制条件。

基于良构问题教学设计有明确的问题目标和求解方案,非良构问题几乎没有明确的求解方法,但是可以利用良构问题的求解思路,去描述非良构问题的限制条件,或者满足的需求因素。因此,学习者提出求解方案的同时,应当要理性地考虑各种问题求解方法的限定性。

再次,给学习者提供参考问题求解的案例,案例学习是解决良构与非良构问题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然后,构建一个观点知识库,可以对已知条件和未知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推断,对支持问题求解的教学来说是重要的。

最后,评价问题的求解方案。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学习者只是定性的去接受和使用已存在的问题求解方法,不可能对现实问题中的各种解决方法一一去验证,因此,对于非良构问题求解方案可以反思问题的结果是否是所期望的值,学习者能否明确求解过程中隐含的关系

四、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良构和非良构问题的特点和求证过程,并且阐述了基于良构与非良构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良构与非良构问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问题求解过程中的连续系统。通过若干良构与非良构问题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将问题求解过程中得到的认知知识和监控技能整合到非良构问题求解的知识库中,以便面对新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David H. Jona ssen著.钟志贤,谢榕琴 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3篇

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 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 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 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4篇

例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题第23题:“看图说故事:请你编一个故事,使故事情境中出现的一对变量x、y满足图示的函数关系式,要求:①指出x和y的含义;②利用图中数据说明这对变量变化过程的实际意义,其中需设计‘速度这个量’”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该题不仅考查了函数的本质,又保证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体现了“活而不散”的新颖考查形式。它以新颖的视角关注函数教学得到同时,对整个函数教学也起到明显的引导作用。

透过这道题我们发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很重要。什么是函数?函数在哪里?学习函数有什么用?这都是应当让学生明白。但是现实中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淡化概念”,因而认为讲概念时无需讲的那么具体清楚,只要学生会解题就可以了。正因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函数概念讲不完整,讲得模棱两可,造成学生对函数概念产生模糊认识,甚至误解。这种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妨碍学生对函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对函数学习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函数的本质,同时应当注重函数的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2011年南京市中考题第28题:

问题情境:已知矩形的面积为a(a为常数,a>0),当该矩形的长为多少时,它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数学模型:设该矩形的长为x,周长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探索研究:⑴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研究函数的经验,先探索函数的图象性质。

①填写下表,画出函数的图象;

②观察图象,写出该函数两条不同类型的性质;

③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小)值时,除了通过观察图象,还可以通过配方得到.请你通过配方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决问题:⑵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直接写出答案。

这道题是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试题引导学生运用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方法,探究一个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这不是对所学过知识的简单应用考查,而是对以往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方法、经验的迁移考查。然而我们学生普遍感觉这道题有点难,很多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这就暴露了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函数教学中存在忽视函数体系的教学的现象。

通过对近两年南京市中考试卷出现的这两道试题的分析,我觉得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应当注重函数教学的以下几点:

1.抓住函数概念的核心,加强概念形成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常量、变量的普遍存在,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立常量和变量两个概念,让函数概念教学走向生活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具体的变量关系中概括出函数概念的内涵:“对于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从对应的角度建构函数的一般概念。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内涵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函数外延的界定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在函数的外延中,有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函数的概念。例如,讲解一次函数时,可以从概念的外延入手,通过分类和比较,将一次函数的内涵从具体函数关系中抽象出来,形成一次函数概念的内涵;再通过具体的函数关系式对一次函数概念的外延的进行界定,使学生在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对一次函数概念内涵的认识。

2.加强研究函数一般性方法的引导

一次函数内容是学生在初步建构函数概念之后所学习的第一个具体函数,对一次函数的学习是为今后学习函数积累经验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及提升。在一次函数的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意识的养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进行教学。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和积累了研究和学习具体函数的方法和经验,并类比应用在其它函数如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研究问题的模型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整体把握,让学生根据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和方法,提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函数的图象-性质-图象-应用)。对比较复杂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图象的研究,可以简单化、特殊化,再根据类比和推广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在函数及具体函数的学习中,既需要整体形成学习方法,又要根据不同函数的性质确定不同函数的特殊研究方向,为今后学习其他函数做好方法和经验的积累.

3.重视数形结合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高职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47-01

实践教学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所谓的实践教学,就是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活动,并从中对理论知识形成新的理解,锻炼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

1 高职实践教学的特征

目前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在学界中不尽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对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所选择的理解角度不同。这种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清及概念混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实践教学在教学方式领域的理论创新意义和行动指导价值,也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和普及发展。

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但是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教师和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倡导学与做相结合,学生的自主操作与自我创新相结合,学习活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技能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这种界定是一般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定义,并没有体现高职实践教育的特色。要想全面地认识和研究高职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就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1.1 最重要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与学的结合。它摒弃了传统的对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是高职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独特方法。另外,这也需要高职院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动,以学生利益为本,实现校企结合,互利共赢。

1.2 较强的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等等。开放性的特点使高职实践教学的课堂大门必须打开,时刻关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吸取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这种开放性也表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教师既要深入企业学习第一手的技术和经验,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向社会及时招聘有经验和能力的兼职教师,形成紧跟时代的教师队伍。

1.3 对学习者的素质培养体现出完整性

高职的实践教学对学习者的培养是完整的、全面的、具体的。既注重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习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形成,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综上对高职实践教学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首先要从教学理念上理解,它是一种从教学活动向教学理念的升华。其次,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是借助实践项目展开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情景化再现。最后,它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掌握实践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所以,从多个层面对高职实践教学进行界定,比单一层面的界定要明确很多。

2 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明确了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点,对它的理论基础分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针对性。

2.1 哲学理论基础

的实践观。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的本质及存在方式,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人的主体性的体现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职的实践教学正是通过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来积极发挥其主体性的功能。这种主体性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题、策划、实训、总结等多样的实践教学的方式,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得技能、知识的提高,更会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伴随着独立世界观的形成和改造,个人基本生活素质的完善,并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2.2 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的是知识与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理论和高职实践教学的情景性是一致的。实践教学把知识的学习看做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活动,是个体与环境的双向互动。这种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和反思传统的单一模式教育,重新认识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不仅如此,情境学习理论还提出了抛锚式教学、双向交互式教学和认知学徒制等教学策略,对于高职的实践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基于新知识观的理论

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建构性。在当代知识观看来,知识是流动的,是人们对知识的建构,是主体之间的合作和理解、沟通和对话。在这种新知识观的引导下,应该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更多的扮演“知识的促成者,路径的引领者”这样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源。此外,对于高职教学来说,学习者的社会适应性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新知识观强调实践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要从单向的个体作用向双向的交互作用转变。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知识培养,要做到积极互动,平等交流。

2.4 多元智能理论

以发展实践性智力为重点。多元智能理论对人们重新审视智力的实质、类型提供了新的角度。高职教育对学习者的职业能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实践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强调具体工作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多元智力为基础,以发展学习者的实践性智力为重点,实现高职实践教育的生产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3 结语

高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起到特殊作用。多年的教育实践结果也证明,传统的单一知识教学不可能真正实现学习者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项技能的内容是与相应的活动内容相辅相成的,这是高职实践教学理论的立足点。实践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职实践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敢于突破权威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去接触自然和社会,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完成这样的教学转变,高职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10.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6篇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 由个别向一般转换.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人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 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 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 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 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1 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 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3 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力的主要定理、定律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在应用时,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要注意:(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7篇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

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

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

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3.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

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需要点拨才能展开。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

2.资料点拨。

3.情境点拨。

4.交流点拨。

情境教学概念界定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专 ;对口升学;辅导

1996年对口升学以来,我一直担任对口升学的教学和辅导工作。历届对口升学的学生来源都比较复杂,既有财会班的,也有高中、企管、电商等其他专业转入的。在教学辅导中,如何使这些基础差异大的学生,乐学、善学,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呢?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优化教材内容顺序,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对接

专业课的教学顺序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但转入的学生多数没有会计基础知识,更没有掌握相关的的概念。如何使这些学生,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呢?在教学中我就先讲第三、四、五章的的业务题。而业务题主要包括计算方法和会计分录,我在教学中先侧重讲解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方法只要有小学的数学基础就能够听得懂。对于业务题中会计分录涉及的常用账户,按照费用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让学生先理解识记。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慢慢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对会计知识产生兴趣。在学生对会计知识稍微入门之后,我再回过头讲解第一、二章的内容。因为第一、二章的内容与基础会计联系密切,如果按教材顺序讲,会使那些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

对口升学的学生不仅基础差异大,而且接受能力也显著不同。如何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学有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我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实施不同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常用的有:情境启发式和情境导学式二种方法。

2.1情境启发式―――复杂计算题

成本会计课业务题每一章节的内容大都是概念――公式――例题――总结的形式呈现。对于计算过程复杂难懂的交互分配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分步法等经济业务。学生因为对这些复杂抽象的经济业务不了解,所以无法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果按教材的顺序、例题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对于中专生而言,不仅不能调动其学习兴趣,而且难以掌握这些复杂经济业务的计算。因此,在会计教学中把学生能感知到的经济实例,如修理、运输以及面粉、服装加工,引进教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会计实际工作环境,以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把学生熟知的经济实例设计成有层次的问题链,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对教学案例进行观察,讨论,分析,试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并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书中的概念和公式。然后再辅之以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也体会和感受发现的乐趣。情境启发式教学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实践问题的乐趣,能够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

2.2情境导学模式―――概念类问题

成本会计课有些概念类内容,知识点多,有的还需要加以区分。如费用要素和成本项目、成本会计职能、成本报表的编制要求等。如果不提供有趣的教学情境,对中专生而言,他们是不愿意看书,或者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没有什么效果;如果老师逐一讲解,教学效率不仅不高,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把知识点转换成各种鲜活的小经济实例,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揣摩经济实例。学生经过对比、分析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在书中为经济实例找到相匹配的知识点。对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再由老师进行启发讲解。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有兴趣,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种方法相同的之处都是以学生所能感知到经济实例作为教学情境,但二者又有不同的地方。情境启发式所用经济实例是能囊括一种或二种以上计算方法的综合题。它主要适用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侧重于老师启发讲授;而情境导学模式是具有多个知识点一一对应的分散小实例。它主要适用于概念类的问题。该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

3.构建互助的学习氛围,大面积提升学生成绩

在对口升学的辅导中,为发挥基础好、接受能力快学生的带头作用。在教学中,我把需要做的计算题或者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或者发试卷,让学生都动手做,并强调要对每一个学生逐一检查,并对关键的地方进行询问。这样会使不会做的学生主动询问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还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经学生辅导才会做的学生,也要逐一检查。一是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不放弃每一个人。二是督促比较懒惰的学生。通过互助帮辅学习,使学习好的学生熟练并理解所学的知识,也使多数不会的学生能够学懂、学会。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4.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中专学生不愿学概念类内容,也不喜欢做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类型的考题。主要原因是记不住。我结合自己学习实践的经验,给学生介绍一些记忆方法:如首字或关键字记忆法、纠错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这些方法经学生实验,效果是很好的,而且经久不忘。

4.1首字记忆法或关键字记忆法

针对教材中知识点多又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学生在考试中总是记不全或是知识点次序混乱。为了让学生不遗漏知识点,而且长时间不容易忘记。我让学生记住各个知识点的首个字,如果知识点首个字有重复的,就让学生记住关键字。比如费用要素的内容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工资、福利费、利息、税金、其他费用等。我就让学生记住材、燃、动、工、福、折、利、税、其这几个字。

4.2比较记忆法

成本会计中计算方法多而且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也需要学生加以区分。所以我常常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记忆。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和记忆,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4.3联想比喻记忆法

比如书中有些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时学生明白,但是过一段时间学生总是遗忘和混淆。所以我就把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直观和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比如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比喻为三个同学把教室里的书拿到宿舍,若用一个大袋子一起拿过去是指综合结转,而三个人各拿各的是分项结转。

4.4集体纠错记忆法

对于书中较难记的概念,如果学生单独背诵,记忆效率比较低,并且在考试时多数同学表达不准确。为此,针对某个需要记忆的概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概念或知识点的关键字词。然后我让学生一起开始记数分钟,再开始提问。首先由学生自愿背诵。如果第一个学生背诵不完整或有错,再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纠错和补充。经过反复强化后,使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表述书中的概念和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记忆的趣味性。

在教学实践中上述四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

5.教会学生掌握“读薄研精”的复习方法

所谓“读薄研精”复习法,就是根据考纲要求有重点有层次进行复习,进而达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的教学效果。在组织学生复习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全面复习,会使学生面对重多问题而却步,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所适从。为指导学生掌握“读薄研精”的复习方法,除了综合考试和模拟统考外,我每次考试都给学生界定考试范围,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复习。通过各个击破,最终达到“读薄研精”的复习效果。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应试基础。

6.做好学生应试心理和应试能力的培育

6.1纠正抄袭毛病,使学生以正确心态对待平时的考试

中专学校平时考试纪律有点松懈,学生养成抄袭的毛病。为解决学生考试严重抄袭问题,我除了反复强调考试的目的和抄袭的不良影响外。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刚开始的几次考试,我只改对错而不记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考试,并改掉抄袭的坏毛病。

6.2通过强化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中专学生不但抄袭毛病严重,还有惧怕考试心理。这样,我就在如何考试上动了一翻脑筋。一开始的几次考试,我给学生界定考试范围,指导学生有的放矢进行复习。在考试内容复习熟练之后,学生就不再心存怛怯了。随着考试成绩的不断提高,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并逐渐喜欢上了考试。通过考试训练以及对学生各种不良心理的矫正,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应试能力。

总之,在对口升学辅导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成绩放在教学辅导过程的首位,并贯彻始终,使学生乐学且学有成效。不过,提高对口升学的方法和途径一定还有许多,这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汉澜,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2,7。

[2]范兴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