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要:教师只有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的心理反应,找到能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径,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体意识;主导作用;课堂高效

“历史是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她“上穷王道,下人伦,包吞千有,总括万殊”。历史宝库中充满了人类优秀代表者生活和事业的光辉范例,充满关于是非、正邪、荣辱、忠奸的褒贬,蕴含着巨大的理性和道德力量,激励学生去爱或恨、崇敬或鄙视。因此,历史从其内容上看,有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件,波澜壮阔的过程发展,可开阔视野;从其作用上看,学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可启迪智慧,沥炼情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历史无用、历史不考的影响,使学生虽喜欢但不重视历史,由于教师缺乏教学技能,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又使学生丧失兴趣,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如何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心理活动特点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已逝去的人类社会活动,这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具体如下:

1.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为此,许多学生喜欢学历史。

2.学生从课外阅读和电影、电视中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历史故事,有想用在历史课上学得的知识来验证自己的见闻是否正确的求知欲望。但是,往往把艺术虚构混同历史真实,需要指导他们区分。

3.学生看不到直观的历史和历史现象,很难领会远离自己很久以前的历史内容,虽然喜欢听历史故事,却不知历史有什么用处,因而不重视历史,对历史缺乏持久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由于历史反映的是已逝去的社会现象,过程曲折,关系复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难正确的领会。大量的历史年代、地名、人名难以记忆,对抽象的历史问题,如:典章制度、阶级关系、本质、原因、意义等兴趣不高,并有畏难情绪。

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对待历史课的态度上是“有趣”、“愿学”、“难懂”、“难记”。

二、历史教师要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历史教学

1.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巩固并发展他们比较喜欢历史这个积极因素,使其对历史课形成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历史故事则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历史学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许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但却喜欢看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就是因为故事更吸引人,故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除故事外,还有成语、典故、历史之谜,如卧薪尝胆、金屋藏娇、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北京人头盖骨之谜等等,本身也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所以,历史故事学生最易接受,也易于保持记忆,通过讲故事,让历史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联系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识别其中的错误和不实部分。许多学生了解历史的途径大多是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其中有虚有实,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肩负起辨别真伪的责任,使学生理解历史典籍和文艺作品的区别。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区别,《还珠格格》中的香妃、五阿哥等人物同历史上记载不同,《铁齿铜牙纪晓岚》与历史上的纪晓岚的有别。通过这一比较,辨别,分清作品中哪些人物情节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哪些是虚构的,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反映史实本质的情节上去。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唯物史观,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3.揭示史实和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知识同当今现状,甚至是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无处不在,历史知识对于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历史,往往总是在教过去是怎样的,让学生记住过去,这样的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生成的态度与价值观很容易是被动的和脆弱的。其实,历史并不仅是讲述过去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解释过去发展变化。因此,教历史应该是教我们所知道的就关于过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重要性,如何对这些变化进行解释,这些变化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就是历史意识,要做到这样,就要运用联系、比较、分析等方法,这就是历史思维。所以,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人类的社会活动,包括过去和今天的活动。这就需要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将历史课上得前卫而具有时代气息。适时地将一些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这一点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中运用相当必要,效果也尤其明显。如:美国是如何从英国的殖民地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可结合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利用一战、二战和科索沃战争等,可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是如何通过战争赚钱的。还有,朝鲜半岛分裂,中东和平等内容都是学生相当感兴趣的。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述,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并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历史的实用价值,真正达到了“彰往而察来”的目的。

4.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不仅教给他们一些记忆方法,减少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一些结论,甚至是一些规律。

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教学成功与否,不应在于学生听到,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应在于学生是否通过我们历史教学的亲身体验,逐步地树立起其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促进者、发现者、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才能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如:初一年级第一课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记忆起来内容枯燥,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北京人、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基础上,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想象力。初三年级在交待清楚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具体原因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一般规律。通过上述方法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加深了自我认识。

总之,教师只有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的心理反应,找到能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径,才能充分发作用主导作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书目: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1)帮助青年人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塑造最为关键的时期,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模仿和创造能力强,这一时期如果忽略人文历史教育或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灌输,将会导致民办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滑坡,对生命缺乏尊重和敬畏,并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历史价值观。历史不只是记录过去的事实,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全人类的生活。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问。人文历史学积昔哲之遗产,启后世之智慧,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利用他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改造世界。历史学的研究客体是人类在过去的作为,行为背后是思想的驱动,所以一切人文历史皆是思想史。

(3)发挥爱国主义功用,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高校人文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铸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人文历史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只有通过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人文历史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光辉成就,历史上经历的挫折和做出的努力,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二、河南民办高校人文历史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轻史”及“史学无用论”观念,造成学生报考率低。

(2)人文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困难,很多单位对人文历史学缺乏了解,认为人文历史学百无一用,不愿意接纳人文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民办院校要兼顾经济效益和学生就业率来保证生源,因此不敢冒险开设冷门专业。

(3)民办高校人文历史类教育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轨。大学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与方法,还要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是目前许多公办高校都没有做到的。

三、解决对策

(1)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人文历史学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内容。人文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系密切,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民办高校人文v史教育仍然以两大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政治史为主线,兼叙相关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民办高校人文历史教育要摆脱困境,需要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唯有此,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备、视野开阔、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所需人文历史专业人才。

(2)加快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加快人文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领略人文历史的生动和鲜活,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其对人文历史的认知能力。

(3)针对学生的未来目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民办高校人文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顺利就业,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但目前人文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人文历史专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人文历史教育就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张立芹.中国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典几何;抽象思维;几何直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0-02

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是与人类文明一起诞生的,其原因是文字的使用使得大量计算成为可能。然而几何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却相对于算术更晚地呈现出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人、巴比伦人和埃及人都简单地将几何看成是算术的一个方面。只有涉及到测量具体的物体的长度、面积或体积等问题时,几何的概念才会出现。然而希腊数学的出现使得这种面貌彻底改变。希腊人强调:数学上的东西,如数和图形是思维的抽象,同实际事物或形象截然不同。这是人类对数学认识水平的重大飞跃。近现代数学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在大学数学教育中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建立大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并对其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指明方向。任何一门重要的课程,或者这门课程的思想体系,无论如何抽象,都有其历史的原因,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要想掌握这门课程,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了解其历史的原貌。本文将以古典几何的发展历史为基础,分析古典几何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抽象出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并指出这些数学思想在大学某些课程教学中的基本作用。这对于学生对相关课程建立正确的思考方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古希腊的几何学

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这段时间称为希腊数学的古典时期,这个时期数学成就的精华之一是Euclid的《几何原本》。《几何原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清晰地表现出数学的抽象性;使得逻辑推理成为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从几何学历史的发展来看,对《几何原本》的研究导致了非欧几何的诞生以及数学公理化运动。对数学的抽象性的领会,对于大学生是否能够学好数学非常重要,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学习必须弄清楚数学中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的联系和区别。《几何原本》所涉及的对象与学生中学所学平面几何课程相同,但是更加系统和严格,更注重抽象。对于《几何原本》的学习和理解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另外部分学生对于公理化的演绎方式很难掌握。若将《几何原本》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呈现给学生,则可帮助其顺利掌握数学的公理化思想。

二、十六、十七世纪的几何学

经过文艺复兴,16、17世纪的数学家开始研究古希腊数学。在古希腊思想的指导下,这期间产生了数学上的重大发展。

1.射影几何。这项工作由于回答画家提出的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是,画家将看到的物体画到画布上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物体有何联系?该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为,图形经过中心投影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和联系?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由Desargues和Pascal完成。这些工作形成的几何学分支称为射影几何。在射影几何的研究中体现的新思想和观点为:(1)数学对象连续形变的思想;(2)强调某种形变下的不变量的研究。这些思想在后来和代数学的结合导致了变换群概念的产生,最终形成连续变换群的概念和Klein的Erlanger纲领。射影几何也成为抽象代数产生的一个背景。在大学抽象代数学的学习中,多数学生会对代数学的高度抽象产生困惑。特别是抽象代数中代数结构—群的概念,其概况性很高,既有线性代数中矩阵群、线性空间为其特例,又有线性变换、正交变换等构成的变换群为其特例。结合射影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结论,可为学生在形成抽象概念方面提供直观的例子,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数学的抽象性特点。

2.坐标几何。Fermart和Descarts是这个伟大创造的主要完成人。原因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参加了科学研究工作,看到了数量方法的必要性,而且注意到代数具有提供这种方法的力量。该创造的中心思想是将代数方程和曲线、曲面等几何对象联系起来。坐标几何意义在于:通过坐标系,几何概念可以由代数方式来表示,因此几何问题可用代数方法解决;反之代数概念的几何解释可启发对代数的新认识。这个工作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结束了古希腊时代到1600年期间几何学在数学中的统治地位,使得代数学得到了极度的重视,而微积分的建立是这一工作的重要产物。大学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是当前大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很高的难度,根源在于应用数学范围宽泛,而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例子多半对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坐标几何恰是不需要太多数学知识,但却饱含创造性的应用数学的范例。通过讲解坐标几何的历史,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示应用数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在数学工作重要性评价方面形成正确的观念,对于学生今后自主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3.微积分。Newton和Lebniz是这一工作的主要创始人。坐标几何是微积分产生的主要思考场所。微积分产生后的两个多世纪内的主流数学都与其有关。但由于微积分基础不严密,这一阶段数学发展过程中,几何观念是数学家所不可缺少的,以至于当时的许多数学家都自称为几何学家。虽然没有严格的基础,但是在几何直观和实际背景的帮助下,分析学的基本重要结果和重要发展方向却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的历史带给大学数学教育非常重要的启示。当前大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却给学生留下面孔是冷冰冰的印象,很长时间内,学生训练的是按照已知的严格的方式解决已知的问题,这里面没有鲜活的思想可供学生去欣赏。若将微积分创立后的这段时期内数学的若干重要结果,作为兴趣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索,必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乃至帮助其形成独到的思维方式。

三、十八世纪的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和代数学

在微积分作为主导的两个世纪中,几何学缓慢发展着。到十八世纪,几何学的两个主要分支是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解析几何即坐标几何的直接发展,不以微积分为工具,研究坐标系下高次平面曲线的性质,主要是不变量的研究。而微分几何则相反,其工具是微积分,是微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也可认为是古希腊几何学的发展。其中微分几何的主要工作是曲线、曲面曲率的研究,弧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微分几何研究中,并产生了切线和切平面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几何对象的认识。这一时期,代数学在几何观念的影响下独立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Galois理论、抽象数系理论和向量空间理论。在微积分为主导的时期,这些在几何学和代数学方面的工作的独立意义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数学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大学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坚持走正确独立的科研道路,而非简单地追随主流。

从古典几何的整个历程可以看出,几何学不断地发展着新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内容本身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发展出来的方法和思想则不只局限在几何本身,而且给别的分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以几何学为代表的“直观”,渗透在数学的各个方面,成为数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几何观念培养对于大学数学教育是基本的内容,将几何学历史发展各个时期体现的重要几何和数学思想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正方

学历更重要

所谓学历,是指求学的经历,也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指个人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

从学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不仅仅是一纸证书,更是我们多年的学习经历。因此,学历的高低代表的是一种学习的程度,也是一种对学习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学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历是一种对智力活动的投入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获得系统化和高效化的知识技能。在当今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个人能力而言,如果没有原始知识的积累,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更何谈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学历往往代表着更高的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不是单纯的能力可以代替的。高学历意味着更多接触文化历史的机会,也会经历更长时间的性情陶冶,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这些良好的个人文化素养拓宽生命的宽度,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可能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表明,是知识的代代相传与积累才令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第三,学历是人才的重要判别因素。为什么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是因为大家逐渐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历都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获得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都会加上学历与专业限制,因此,高学历文凭在就业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具诱惑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和一个本科毕业生竞争相同的专业性岗位,用人单位必定会倾向于后者。

综上,学历是一种学习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通过学习,我们不断为自己的生命装载知识,无形中也在不断完善着个人道德修养,从而让自身的生命更有重量。

因此,学历更重要!

反方

能力更重要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此外,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以下为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通过对能力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能力往往是在一个人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就这点来看,和学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社会应该是一个实践的整体,众多事物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得到发展,而理论性的学习并不能代替这种实践过程。李想就是因为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自己适合创业,所以辍学开始了创业之路,展现自己的能力。

其次,如今的社会上,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以一份普通的工作为例,如果两个人同时竞争上岗,其中一位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而另外一位是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专科生,那么企业从人才培训投入、企业薪资投入等方面进行考量,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专科生。

再次,社会上也有很多虽然学历很高,但是却能力平平的人。受到教育环境以及个体自身的影响,并非高学历的人才就会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个人能力。因此,就这点看来,学历的重要性就没有能力显得那么重要了。

最后,社会上有很多学历很低但又很有能力的人。在中国的80后知名人物当中,除了李想之外,罗永浩、韩寒等也是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个人的成功;而美国的科技大佬也有很多在校园时就看准了创业时机,开始了个人的创业生涯,最终不得不终止学业,如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

综上所述,社会上有很多学历很高但是能力平平的人,也有很多没有完成学业但是凭借着超强的能力取得成功之人,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个人能力对于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能力更重要。

总结陈词

学历是一种学习的经历,是一个人的智力投入过程。通过将个人的时间、金钱、精力投入其中,人们收获了预期的或者高于预期的价值回报,只是这种回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并没有办法立刻变现。因此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今天,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紧迫任务。那么,在现阶段如何把这种理念融入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呢?又该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挖掘环保素材,分析环保内容

教师引领学生要用心去寻找、挖掘,就会容易发现、捕捉到能渗透环境教育的渠道。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讲到人口问题,并把它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与否的一个依据。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指出中国人口增长的三个主要时期:秦汉、盛唐、清初,使学生明白造成我国现代人中庞大规模的历史原因同时又以当代中国为例,补充解释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关系。我国虽物产资源丰富,由于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匀,使得人均占有量却排在世界第八十位:我国拥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既是我们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我们民族的沉重负担。向学生指出这一点,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人口与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口资源比例失调的话,必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引领学生用辩证的历史思维,从环保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比如“以农为本”政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优良传统。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却过分夸大其作用,发展到“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应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这一政策。以农为本,作为立国之策放到现代也不算错,可是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误导、理解上的偏差,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垦、围湖造田,导致环境恶化又如,讲到古代经济开发,时常涉及垦荒,从秦汉到明清都不曾中断,历史教材中讲垦荒肯定的评价居多。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看待,结论定会有不同。大规模的垦荒,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导致一些森林消失、湖泊萎缩,并且教师适时的联系当下中国出现的沙尘暴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等,做到历史和现实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很有帮助:

三、结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观念

从广义上讲,我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环境保护,夏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而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唐朝的《唐律》用法律保护自然环境开了先例:宋朝时保护农业发展和用植树造林的办法保护河堤(春植树、夏护堤,定为常制):明初期洪武皇帝明令植树、督促检查执法制度:清朝时设官专管水利,设堡专门保护河堤的办法,延续至今仍在施行。如此一来,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制定《中国环境保护法制》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法规、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环保法规的积极性,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环境中去。通过历史教学,攫升学生环保方面的人文素养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很早就意识到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比如孟子早就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鲢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明代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就强调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然力和人力的最佳结合,从而造福人类。通过这些文献典籍内容的选读和讲解,既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又能培养环保意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三位一体”渗透。

总之,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绿色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时展的需要,是现实生活的要求,是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历史教师的职责,也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萍,高校入学教育引导新生“入门”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16)189—191

2、余爱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9-11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理工院校 经典阅读 阅读现状

一、引言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所谓经典名著就是那种人人称道却没有人读的书。”每每提到经典名著无人不赞同它是各个时期各大家的思想精粹与智慧精华,是提升个人文化涵养的必由之路,然而又有多少大学生会真正静下心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名著,将阅读经典名著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不禁使人反思现代社会中各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否正与经典名著渐行渐远,是否正渐渐淡忘那些名家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与智慧的财富。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德国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歌德曾如是说道。事实上,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素质修养与文化内涵,更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前进与衰退不仅可以由文学名著如实反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典名著的盛衰与发展,至此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在校大W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其又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着力探寻以上两个问题。

二、经典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名著的阅读将对大学生自身乃至全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书是良药――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曾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益友――我国爱国作家臧克家曾道:“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营养品――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面包――前苏联作家、诗人高尔基曾言:“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源泉――高尔基言:“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还是顾问――瑞士德语作家凯勒曾道:“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由此可见,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经典名著,他们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高度浓缩人生道理、名人所思所想、社会现实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名著,对大学生形成自我人格意志、情感情操、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阅读经典名著通过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微小影响,宏观来看使一代代人以史为鉴,不断进步,从而对整个现代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且看古训,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书是灯塔――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书是阶梯――高尔基曾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精华――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言:“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由此可见,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是过去社会的缩影,亦是现代社会的反映,更是未来社会的预测,特别是书中的经典之名著更会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一个好的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将形成好的阅读风气,一个好的阅读风气将有助于形成好的社会,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见一斑。

三、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鉴于阅读经典名著对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笔者对江苏省内理工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目的、阅读倾向、阅读结构、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渠道、阅读类型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深刻探究了经典名著阅读对现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剖析为研究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而针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阅读情况的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共有十五道问题,其中封闭型问题共十四道,开放型问题一道。

首先,先对各个高等院校大学生的阅读目的进行剖析。意料之中的是,有28%的大学生阅读仅是为了学习之用,为了精通专业、通过考试阅读的必然是一些教辅用书、参考资料,事实上这类强迫阅读不仅内容局限,而且形式死板,在出于必要甚至无奈的情况下的阅读直接导致阅读效果较差,多少违背了阅读的本意。可喜的是仍有27%的大学生阅读是出于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目的,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这样的阅读是我们应当认可并鼓励的。亦有21%的大学生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正如波罗果夫所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一本好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将提升个人的内在涵养,增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修养;而“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的话完美地诠释了阅读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功效。我们能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黄金屋,而是无数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新世界,与书中主人公人生的新体验将会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门,通往自我提升的新境界。

其次,调查将视线聚焦到阅读本身,关注大学生阅读的结构、类型、时间、数量与质量。正如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浩瀚书海中,面临的选择千千万,读什么样的书成了阅读者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自然社科,以此更好地了解其所在的自然与社会世界,亦有2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学艺术,这表明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被人文世界所吸引,而仅有18%的大学生更喜爱看休闲娱乐方面的书,为自己苦闷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几乎同样比例的大学生多为阅读生活励志,从身边小事中重获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调查所显示的有关经典阅读的数据不免令人生忧,近半数的大学生每周经典阅读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仅有9%的大学生一周的经典阅读时间能达到6个小时以上。不仅时间令人担忧,阅读数量和质量也差强人意。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一年经典阅读量在5本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阅读量在每年15本以上的只有寥寥4%。并且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3%的坦言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不高,仅有14%的大学生表明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还可以。阅读时间少、阅读数量小、阅读质量低,大学生如此阅读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再者,调查扩展到了阅读外部环境上,从阅读渠道和阅读环境两方面着手。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在图书馆中借阅图书,对于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节约了钱财,而且节约了资源。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中的大学生,随着网络与信息的不断发展,有29%的人选择直接在网上浏览或下载书籍阅读,这种随时随地的阅读很便捷,但是阅读的书籍类型不免打一个问号。与此同时,仍有18%的大学生更偏爱购买书籍阅读,购买的书籍不但可以自由地在书上做一些笔记,而且对于有藏书癖的大学生而言即使节衣缩食也定要买书。据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是在图书馆进行的阅读,那里良好的氛围及随时可以选阅自己感兴趣书籍的便利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当然,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在教室或宿舍阅读,比例分别为18%和11%。对于图书馆这个主要的阅读阵地,该调查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即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3%的学生表示基本能满足,但也有17%的称并不能满足,还有待改善。

最后,该调查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问题和态度进一步探究。近40%的大学生在读书困惑的调查中表示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28%的大学生觉得读完了以后没有什么际用处,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在影响每天阅读的因素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推脱是因为学业繁忙而没有足够时间阅读,近乎同等比例的大学生声称找不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亦有18%的人表示不阅读是因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处,还有22%的人坦言是因为不喜欢才不阅读的。然而想做喜欢的事总会挤出时间和精力,而为不做不喜欢的事总能找出理由和借口,学习繁忙并不是借口,茫茫书海找不到适合阅读的书籍算得上是可笑的理由。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将一点点逐步改善你的性格修养,功利性地想要立竿见影地看到现实效果是不现实的。可喜的是,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还是端正的,半数大学生认为应当多读经典名著,多读经典名著将对大学生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坦言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应当挤出时间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四、应对措施及启示

英国著名演说家布鲁厄姆勋爵曾言:“教育能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但难于驱策;易于统治,但难于奴役。”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近6成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对个人素质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有3成人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觉得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该调查结果反映出,仍有四成人还没有意识到阅读经典名著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对经典名著阅读对社会影响的看法,要想改变这令人担忧的现状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以下就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应对措施。

其一,随着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数量与质量的不断下滑,各大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强制或半强制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学历来被称为自由翱翔的天堂,然而面对如此令人忧虑的经典名著阅读状况学校理应及时应对,改变现状。首先,应锻炼出一支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师资力量,在这些教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必将受到感染,间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各类讲座,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等形式,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以对各年级各专业热爱阅读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全校表彰,使他们起到带头作用,形成全校将经典名著阅读进行到底的良好风气。

其二,鉴于70%的大学生都在图书馆进行阅读,而只有20%的人表示图书馆能够满足其需求,笔者认为应着重完善图书馆的馆藏和环境,使之更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一方面,图书馆应丰富馆藏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不但包含普通大学生借阅的哲学类、语言类、文学类、经济类、军事类、物理类、化学类等,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范围,适当增添一些较为偏冷的图书门类,如宗教类、心理类、考古类、冶金类、养殖类等,使大学生得以扩大兴趣范围,根据自己的兴趣择书而阅。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调查期间笔者发现虽然图书馆普遍环境整洁、安静舒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会小声交头接耳及电话铃声不断等现象,对此图书馆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设派图书馆协管员提醒说话同学保持安静,贴设标语提醒同学进入图书馆先将手机静音等。

其三,对于大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找不到合适的书,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知道怎么读,甚至读完后没什么收获等,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找到原因及解决方案。第一,大学生应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自己的名著筛选标准,在对各类经典名著筛选后阅读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第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行读书交流会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了解值得阅读的经典名著书目及切实有效的各类阅读方法。

五、结语

培根曾有一句名言:“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历久弥新,其中的思想精粹对大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笔者对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的大学生经典名著现状的调查数据却发人深省,这老生常谈的回归经典名著问题已足以引起大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极大重视。经典名著阅读不仅是大学生的培养液,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天中学刊,2009(24).

[2]张硕.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状况的认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95).

[3]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54).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景观;人文景观;人文环境营造

高校校园景观中的人文环境营造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高校人文环境是指,围绕在师生周边的校园外部空间领域中,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组成部分,以及校园一切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学术圈子及制度基础,具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1] 这种环境的形成和塑造不是个别个体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是需要特定的群体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共同生活和学习才能够确立。而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对于整个校园的景观建立乃至学生的求学氛围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人文环境对于高校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人文景观又称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首先是在人文地理学科中被提出的,它是人文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而校园景观中的人文环境,则可理解为校园文化所演变出的可供观赏的景观形式。高校校园景观中的人文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历史时代都在校园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此,这些蕴含了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景观就具有了观赏性和精神感受的双重作用。

高校是培养和教育人的场所,校园环境作为大学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能使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形成公共意识、美的品德和创造性思维,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新内容。同时,校园景观在总体上给人一种为某种精神而奋斗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一种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相结合的整体环境氛围,以激发在校师生的好奇心和即兴交流的欲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校园景观中注重人文环境的体现是校园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2 高校人文景观的内涵

高校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每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传承和地域特征都会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其校园景观的发展。

2.1 依循地域特征

高校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环境,它体现人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使人从中感受到认同和归属感,满足精神的需求。因此,高校校园景观的人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而其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地域文化中吸取的。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环境塑造有着其不同的地域特点。而这种差异又使得各个高校的人文环境也随着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各有差异。

高校校园的地域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交通、植被、河流水系等方面,是高校校园环境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对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系统影响最深远和最难超越的制约条件。有很多世界闻名的院校,其本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例如与英国剑桥大学紧相毗邻的剑河(又译康河)、几所著名的学院都依着潺潺的剑河而屹立,如果没有了康河,徐志摩如何能在康桥边书写那首触动人心的再别康桥?所以若说剑河是剑桥大学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更凸显出剑桥大学那份学术的灵秀韵味,和浓郁的人文氛围。因此,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承载着校园斑斓的文化,折射了当地的文脉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

2.2 传承历史文脉

高校校园的历史文脉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虽然是范围缩小的社会群体,但是其生活特征与城市环境并无差别。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校园和人们共同造就了反映校园特征的历史文化,而每个历史时代也在校园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此,校园景观便成为了直观而立体的突现校园形象和气质的显性标志及感性认知对象,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

2.3 体现学科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并以其学科优势来培养人才,而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质。高校在发展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等一系列观念形态会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载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知识的传承发展,并在校园景观的人文环境中有所体现。如著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是以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领域的学科体系闻名世界的,因此其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环境中就具有很浓厚的沉稳、严谨的特点;而与其同在一座城市的皇家艺术学院因其独有的艺术学科特性,使得校园内的景观成为了学生及教师展示创作作品的舞台,各处都充满了艺术氛围。

3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校园景观人文环境的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华中理工大学,于2000年与始建于1907年的同济医科大学和始建于1898年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建立起来的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景观给人展现的是一种内敛而沉稳的美。

3.1 充分体现地域环境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喻家山南麓。因此,学校在规划之初便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将校区整体坐北朝南,形成了喻家山与喻家湖将校园相环抱的景象。校园内的景观充分延续了喻家山上环境的特点,郁郁葱葱、清新秀美,从远处看校园仿佛与喻家山合而为一。同时,校园景观中大量地将武汉当地的地域性特征融入其中,体现了校园作为微缩社会的载体所反映的环境特性。

3.2 注重校园景观的文化功能

一所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它特有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有的大学蕴藏了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有的大学敲响了时代的大钟,一些历史性的雕塑、建筑、纪念碑,犹如一本本形象生动的诗篇,它们默默地向人们讲述了大学的创始、发展和骄傲,也是人们唯一可以通过视觉体验感知到、并产生深刻印象的大学历史见证。作为学校的地标性景观华中科技大学保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雕像,为每一届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校、感知历史的舞台。同时,具有古典风韵的醉晚亭在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让历史的记忆可以延续,用人文环境的感召力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3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学术研究的地方。校园里的景观特征在设计时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等在人文景观设计中彰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校园内的多处景观如世界名人苑、四大发明雕塑等,都展现了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文化校园等精神。

“厚学”意为崇尚校园知识,学问渊博。在校园中这一环境特征体现最为充分,不管是花香鸟语的青年园,还是绿草如茵的图书馆旁绿地,到处都为学子们提供了课堂外的学习空间。现代大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育人”是希望通过塑造校园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便能够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的学习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充分体现了华科人严谨、求实的学研精神。作为一所理工科主导的综合性院校,校园内几何形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规整严谨的学校特点。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 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新建建筑附近,到处可以寻找到创新与创意相结合的景观元素,为古朴的校园环境注入一丝新的气息。

4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景观人文空间的构建

4.1 舒适的校园尺度

现今,许多高校的规划建设都刻意求大,使得空间领域感差,不宜交往。在这一点上,华中科技大学在整体校园庞大的基础上对小的空间环境做出了适当调整。在规划中,其将教学区与生活区有机相连,公共楼与各个院系楼按片分区,有针对性的划分区域、划分人流,在空间序列中有节奏的布置节点,把学生步行规模尽量限制在十分钟之内。有效控制和缩小学生最主要流线路程的长度,来赢得学生出行的便捷性,增加了其步行的舒适度。同时,控制园区内的建筑与空间的高宽比,形成友善的围合空间,借助绿化和其他景观改善空间尺度,弱化整体校园面积巨大给人带来的不适感。

4.2 多元化的交往空间

校园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在强调“第二课堂”作用的今天,这些自发的学习、交往、观演、展示、游憩、集会、演讲等人文活动,对学生们的启发与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诱导、引发、增加、改善这些人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创造人文校园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创造了适宜于这些活动发生的环境场所,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激发创造、催人奋进的人文化的校园。

作为校外课堂的典范,城建学院将系馆的一层空间与室外空间相连,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经营了一个院内咖啡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堂外交流和探讨设计方案的场所;咖啡厅外的架空空间为每一次的学术交流和设计展示提供了一个展示空间;咖啡厅通往系馆庭院的小花园被学生们改造成为一个小型苗圃,为景观课程中的植被认知训练提供了场所。

5 结语

当代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充满生活意义、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不仅要追求空间的功能,更要追求空间的品质,创造富有人文意味的校园环境。大学作为一个缩小版的城市,其形成因素也和城市类似,因此,高校的景观需要人文环境来体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的建设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一个美丽、健康、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形成自己的校园人文环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给校园注入灵魂,然而一个校园环境的形成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校园的人文景观环境也需要不断地发展、更新、延续。

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高校是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各项能力的基地,在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学习钻研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也要为他们规划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意境,使得学生在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受到最美的文化熏陶,带着青春的激情和踌躇满志走向社会,开创属于自己的崭新人生。

参考文献:

[1] 何镜堂,主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9.

[2] 邱玉华,陈幼琳.生态空间?人本生活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

[3] 郑红午,侯怀根.大学学科建设进程中的学科文化研究[J].山西大学,2007(07).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对于学生时间控制的养成、学生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的训练完全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使是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束缚效果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并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学的重点,更谈不到进一步注重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向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实践教学的基本现状

如今实践教学大多数都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实验多数是配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方式多数是由教师先授课,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作业布置或者教材上的流程,完全机械化实验操作,直到完成实验。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的活动,但实际上是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也导致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不能主动进行变通思考和灵活解决问题的学生群体,而这样的群体通常就是给那些社会待业青年积累基数用的。长此以往,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其实质依然是书本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的社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需要的是更为灵活,能更为主动解决问题,并具有基本技能和特殊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用白话来讲,就是:看家本领必须行,特殊才能也得行。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位置,才更可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甚至成为创造历史的人才。

2 实践教学中所反映的问题

2.1 高校教学方法落后。根据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统计表明:虽然学校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次的教学改革,但整体来讲,教育模式仍显过于单一,教学管理死板,条条框框很多,非常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很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一些早已随着科技及社会发展更新或者已经被取代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依然以落后的知识来进行教学,而一些新的知识体系及处于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仍被我们忽略在了教学以外。此外,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依然被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来使用着,师生之间很少交流。而现在这个市场竞争的年代,最需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有可供发展的信息,资源,机会都是在沟通中,积累、完善和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