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历史使命

大学生历史使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3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民主、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直接影响到将来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所以,当代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要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十分丰富,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这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更是与中国梦相一致。

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表述,同时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层面的延伸,当我们国家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时,就会为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创造平等就业的机会,营造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为公民维持公平和正义,从而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学深学透,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自觉去践行。我们要下功夫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践行要求,真正入脑入心。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从个人层面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养爱国意识。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爱国是一种情感,它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伟大祖国的深深的依恋与自觉呵护的情感。爱国,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在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它。爱国是一种责任。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爱国也是实际行动。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全面发展,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2篇

这是我第一次上大学的党教育课,在这次的入党培训教育课中,我受益非浅。人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话题。每一时代的大学生,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挑战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以崇高的历史使命。

中国***,一个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有光明前途的组织,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这次党课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翻开党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入中国***,是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在中国***成立时、在大革命时期、在时期、在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是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引导社会主义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和胜利地实践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实现****而奋斗的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加入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途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由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从思想、行动上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课;高校职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07-02

2011年,总书记曾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中发表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当代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高校的职能,是高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当代高校思想理论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者高度地、有机地串联结合起来,进而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定律,从而达到教育、指引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法律素养的目的。因而,充分挖掘与发挥“基础”课的优势,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对实现高校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课与实现高校职能的关系

“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服务的途径选择、更是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基础”课则以思想方面、道德方面、法治方面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为高校职能的实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同时,高校职能的实现,也将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高校的首要重任就是人才培养,怎样提高人才培养水准,怎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是高校所以工作的着眼点和人手点。有效地开展“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基础”课的设置,显现出党和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政治需求,显现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基础”课对大学生们从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及法制方面所实行的教导显示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高校必须要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崇高志向和坚定信念的人才。“基础”课通过分析志向、信念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关系,昭显了志向、信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拥有积极健康的志向和信念。应该说,“基础”课替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选择。

(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高校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大力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础。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所以,科学研究的前提要素是要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常说,人才必须要有德、识、才、学、体。其中,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德”。这里的“德”可以理解为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必须拥有优良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基础”课也通过剖析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与苦恼,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的视线、观念及方式剖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服务社会的途径选择

当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服务于社会。当代高校要为社会建设服务,最为主要的措施和手段就是培育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基础”课则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担负着当代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观教育等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通过“基础”课的学习来理解、认可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层面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主要阵地在文化领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高校必须承担的核心任务与历史使命。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序进行。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识相互交流、彼此交锋、交相融合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复杂且多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通过对爱国主义的科学阐述,传递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而培养处于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爱国意识,鼓励大学生弘扬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提出要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历程中,汲取国外优秀的思想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同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基础”课,构建起文化传承的渠道,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高校职能实现的途径

“基础”课的顺利开展,对于实现当代高校职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与高校职能的实现,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升“基础”课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高校的职能。

(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基础”课应更加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基础”课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来指引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尚的志向信念。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充分理解和把握其重要内涵和精髓;另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塑造高尚人格。“德才兼备”是成为现代社会中所谓人才的首要条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德才兼备则是作为检验你是否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准。大学生除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具有高尚人格品质的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转变为其内在的意念和自觉的行动,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建设者和接棒人,真正使得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相结合,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基础”课的开设,注重的不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重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传递,来达到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最终塑造高尚的人格。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大学教师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即,学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随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备考学生中迅速蔓延。面对此情此景,作为负有责任感的大学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大学生仅仅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塑造健康人格俨然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师职责的一个必要补充和延伸。大学教师不仅要履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要肩负起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责任。

当前,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在资源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却相对滞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导致某些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不健康心理;从贫困家庭、下岗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负面情绪;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等客观现实都使得当代年轻学子承受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世俗化,事业抱负和社会责任感降低,依赖心理较强,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等心态,抗击挫折能力差,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么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尚未建立起一套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紧急干预机制。

那么,谁能够在中国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套机制的时代大背景下,担当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职责呢?大学教师责无旁贷。

为什么大学教师具有担当起这个职责的优势呢?一是与专职心理咨询师相比,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优势。进入大学校园,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大学各专业课程教师。发现不好的苗头能够及时处理。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受到心理咨询室的空间限制,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在轻松的环境中交谈。二是与校园内其他教职员工相比,我们在角色定位上占有优势。在中国“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的熏陶下,大学生离开父母,自然地将教师定位于长者,被认定为值得尊敬和可以信赖的人。同时,学生受对专业教师学术水平的敬佩、仰慕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愿意把教师作为人生的启迪者,当面临难题时愿意将教师视作可以求助的人。以自身职业上的客观优势和学生信任的心理优势,大学教师理应珍惜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大学教师要不辜负这份信任和责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具体来讲,心理健康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恋爱观;具有劳逸结合的工作态度,拥有充沛的精力,充分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自信却不盲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无克制的发作,时刻保持一个正面的教师形象;具有成熟的交往心理。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将贻害广大青年学生,难以胜任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实践。

一般情况下,大学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培训。所以,在面对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或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发现有反常行为的学生时为了能够表现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大学教师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避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产生误区。

误区一: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

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形成准确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导,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是自身经历的的陈述者、情绪的体会者,教师是经历的聆听者、情绪疏导的辅助者。即把焦点放在寻求帮助的学生身上,教师的工作是耐心地倾听,以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在叙述者渴望得到建议的意愿表达暗示或者明示下,及时对其诉说进行概括和分析并给出建议。

误区二:教师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

教师以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力量受到学生的信任,但是,教师心理咨询师也不是全能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我们可以和蔼可亲地面对学生,以自然的亲和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难,就学生的困难提供建议和启迪,但是,我们不能独断地替代学生作出选择和决定。面对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困难,最终还必须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实际的困难。

面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现实,大学教师以其特质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大学教师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又可以将在教学中建立起来的师生的平等友好关系作为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寻求帮助的良好心理基础。所以,我们坚信:大学教师有能力完成好新时代特殊背景下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从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高教探索,2006.02.

[2]刘郁.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旗帜。但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同志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强大祖国而努力[1],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目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冲击,市场经济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同时发达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双重影响。这些新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产生多重影响,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文化意识、民族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二、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的结合途径

邢台古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为多朝古都,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邢台的地方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而且十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营养,这是开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民俗文化进校园。

2008年11月我们举办了邢台学院首届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涉及邢台地方乡艺、特色文化,近百余名艺人、艺术家义务出演,获得了极大成功,邢台市电视台、《邢台日报》、《牛城晚报》进行了报道,还被团省委评为河北省优秀团日活动,活动照片作为团省委网站的标题照片达半年有余。

(二)非物质文化博览会。

2011年5月我们组织了邢台学院非物质文化博览会,共有近20余项非物质文化项目参加展览会。博览会现场气氛热烈,艺术家们的表演不遗余力、精彩纷呈;学生真诚求教,艺术家诲人不倦,现场参观者受益匪浅。此次活动电视台、省市级报纸和十几家网站进行了报道。

(三)主题社会实践。

2011年8月我们组织了寻找记忆中的“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即利用暑期机会,本着“缅先烈、承传统、促和谐”的宗旨,到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进行寻找红色记忆的社会实践。看到革命先烈们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宝贵生命捍卫者崇高的理想和尊严,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净化,纷纷表示要牢记抗大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刻苦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三、地方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使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必须尽的职责。通过不同方式介绍、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大学生对邢襄大地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忱,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拼搏进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一)弘扬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理性融入社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视野,迷乱了我们的视线,渐渐改变了某些大学生的文化观,使他们渐渐失去了辨别经典与流行的能力,失去了融入社会时必要的理性眼光。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有持续的热度,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成为有健全价值观、理性分析能力的人,在进入社会时具备国家、民族意识,树立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二)弘扬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助于融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中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圈相对狭小。某些学生由于个性、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形成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反应。纵览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都贯穿儒家文化大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品质,这些恰恰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对人际交往认知有失偏颇的学生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熏陶自己,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在交往中得心应手。

(三)弘扬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中心就是如何教育、塑造、培养人,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礼义,时刻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约束、衡量行为。其特点之一是非常注重“精神建设”、“道德尺度”、“崇高品质”、“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在人的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对于抵制当前一些目光短浅、粗俗低级、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不健康思想来说,有极大的帮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博大精深,大学生如果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就能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以德治国”的实现。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

(一)创新理念,突出时代性。

同志强调:“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真挚的爱国情。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突出“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就是当前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方法手段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坚持,但某些具体内容应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二)创新方法,重视隐性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与渗透式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但对渗透式的隐性教育要高度重视。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对“隐性的渗透”方式的认识和把握,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教学之中,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到各种服务之中,渗透到人际交往之中,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大众传播和社会环境之中,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知不觉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培养爱国情怀。

(三)创新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以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为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学生社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用健康活泼、内容丰富的节目占领文化阵地。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大力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

(四)创新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源泉。开展针对性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爱国主义先进典型,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效机制。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受锻炼。二是开展“下乡”、“进社区”等活动。利用假期及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促使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体会工农群众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三是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的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更高的起点,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扬.浅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J].科技信息,2011,33(494).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复兴;大学生;责任;使命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梦想是激励我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学子梦,则中国梦;学子的未来即中国的未来。中国梦需要凝聚十三亿华夏儿女的力量,而青年则是这股力量的新鲜血液,是我们伟大中国梦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脊梁。[1]

说过“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和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青年人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者和实现者。

一、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这是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喜悦、一份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孕育出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大地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家园,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价值所趋的牢固纽带。“中国梦”的源泉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坚守的爱国基因生成了中国梦。同志突出强调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的梦。

中国梦的总体轮廓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系列思想鲜明地阐释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中国梦的深厚底蕴。

二、如何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三、青年推动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继续“圆梦”需要我们青年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开拓创新。

作为青年,我们要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同样如此。在民族独立的梦想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以实现之后,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2]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这些美好愿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培育自我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精神能量的大小不仅体现在其涵盖面和包容度的大小,也体现在其韧性和强度的高低。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中华民族富有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追求梦想的精神基因。在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需要面对多种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需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风险挑战和危险考验我们唯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坚毅更加清醒,自觉进一步培育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四、作为青年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首先,我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面对世界。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3]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与 对策[J].黑河学刊,2013.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7篇

一、从教学思想上重视责任教育

“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1]教师应当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责任教育,要充分认识责任教育在“基础”课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亟待增强责任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础”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应到教材内容上包括绪论共八个章节。教材从第一章“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二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第三章“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章“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到第五章、第六章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最后到第七章遵守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等,整个七章始终贯穿着责任教育的内容,具体涵盖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情感责任、环境责任、法律责任等各种类型的责任教育,可见其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另外,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重权利、轻义务”的思想比较普遍的现象,“基础”课更加应该有针对性地强化责任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结合教材内容,找准责任教育切入点

在“基础”课程体系中,责任教育可以从各章节以下内容切入:第一章,围绕理想信念的主题,突出对社会理想的分析。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过于关注自我,漠视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心理给予引导,使其明确个人目标与外在环境的内在联系,注重树立社会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第二章,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责任教育。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事件,提高爱国情怀的感召力,来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通过讨论当前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改革发展、科技文化建设等方面压力,来增强学生们的现实危机感。爱国情感和现实危机感的结合能极大地唤起青年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促使其深入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正确分析和看待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什么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坚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第三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人的社会价值问题。结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三种关系的把握,促使学生认识到个体对他人、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价值,进而在调整自我认知、调整人生规划的过程中自觉增加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第一,关爱自己的教育。关爱自己的责任,应当是其他所有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承担起其他人生责任。这其中,特别要强调生命责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重视心理卫生。第二,关爱他人的教育。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自然界最崇高的法则。关爱他人,由爱家人、朋友及于所有相识的人,进而及于所有不相识的人,可以增强一个人的人生责任感。第三,关爱自然的教育。关爱自然,这是人性的回归。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这对加强大学生关爱自然的责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第四章和第七章,以道德为核心,对大学生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的行为提出要求。相对应的,这三种行为要求也体现为三种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如果说前三章的学习重在通过思想认识强化学生内在的责任意识,那么后三章的学习则重在明确认识转化为行动时的具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诸如网络公德、职业规划、婚恋等一些具体问题,一方面要将具体的行为标准展现给学生,并且使其明确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例如,污秽的网络语言是否影响网络生活,从我做起文明用语,能否净化网络环境?第五章,学习法的基本原理,学习部门法律规范,重点学习各部门法规规定的法律责任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偷窃、故意损害财物等行为相对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重点学习。当前大学生接触的法律信息较多,能够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为时却并不了解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因此,本章教学应重点对大学生实施行为责任教育。首先,通过对法律责任的学习,来增强法律对其行为的指引能力。有的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跟着感觉走,凭一时冲动和情感用事,不计后果;或是虽对行为责任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但该权衡并非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经常是从自我的角度刻意模糊回避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借口。其次,通过对法律责任的学习,来增强对其行为后果的预测能力。在行为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能自觉以责任为调节和监督手段,及时终止自己的不良行为选择,而是以放任的态度任由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下滑;或是以对自己和社会极不负责的态度,不计后果地推动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最后,增强其行为结束后对行为的评价和反省能力。在行为结束后,有的大学生不能自觉做到以责任对行为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和反省,很少进行良心的自我谴责,产生惭愧、内疚、悔恨的情感,更谈不上因此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促使自己改变和纠正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新和人格完善。第六章,培养法治理念和对法的信仰。这是一个将法律规范意识内化的过程。法律被遵守主要依赖于人们对法的信仰,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可度来增强其守法、护法的责任意识,具体来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法的价值,正确认识法治的价值,结合典型案例的讨论,矫正一些学生受到的“权大于法”等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促使其深入理解法律的客观性、合理性、重要性。以上是从教学内容上,将责任教育分解到各章的具体知识点加以贯彻。以此来强化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责任行为。

三、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责任教育效果

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第8篇

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自信、可贵、可为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在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光带青年对最好的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请记住我站域名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社会个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各界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直至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养分,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转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志存高远。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青年攻坚克难、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柱。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坚定理想信念,认清前进方向,增强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脚踏实地,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要敢于担当和勇于创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社会主义改革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青年要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念和勇气,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用开拓,以青年特有的朝气和锐气为改革注入新鲜血液。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我们还要发散思维,勇于创新,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