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 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和生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中退学的学生里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高校学生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二 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增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体能力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形象

体育教学,在实现受教育群体身体方面强健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达到增强弱势群体人群的自信心。例如对心理素质相对薄弱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科学的必要的体育教学。组织他们多参加体育训练课程和参加体育比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不断产生希望,活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净化他们的灵魂,在团队意识不断培养过程中使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实现团队协作力量的不断加强。这样,有利于增强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能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坚强的人格魅力。

2 有利于缓解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方面的压力

弱势群体人群大多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压力较重等现象,这就需要高校运用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要求的教育方式实现对他们心理的不断疏导,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为他们开拓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高校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集合体,更应该注重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集合体,这就表现为高校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发展场地,体育在高校人文教育和学生能力教育方面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为学校教育发展不断净化思想环境,同时也实现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体魄教育的不断发展。例如学生李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影响到饮食方面出现问题,而且睡觉方面长时间失眠。李某在学校体育教师杨老师的帮助下,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余时间经常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方面的努力锻炼,李某还在学校几次篮球赛季中获奖,这样,一两个学期下来,李某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身体也变得健康起来,对自己将来也抱着较高的希望,前途不断变得光明起来。李某在体育锻炼方面能够从强大的学习成绩压力阴影之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体魄坚强,心灵充满阳光的现代大学生,主要得益于体育的调适与教育。

3 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环境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和谐的校园环境,有赖于体育教学的不断推动。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健学校学生弱势群体体魄,同时也能够净化他们心灵里不利发展的生活污垢,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安定。对于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导致一些弱势群体产生安全问题,给校园和谐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学生心理难以得到疏导,久而久之,积淀在心中的压力一旦爆发,就会引起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假如马加爵这个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之中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得到体育方面的教育与发展,生活和学习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使其内心的压力不断发泄在体育锻炼之中,可能不会酿造马加爵连杀几名大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也不至于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由此看来,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能够起到不断调适学生心理情绪,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帮助学校与社会维系和谐与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对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具体教学方法

1 快乐教学,实现对弱势群体身心的疏导

教师利用体育课轻松活泼的特点,不断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活动,释放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内心的压力,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体育方面的特长,从体育方面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使他们感到自身的重要性,不断在体育教与学的快乐过程中肯定自我,肯定集体的力量。体育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舒展和释放,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有教无类,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重视,不管他在篮球运动知识中功底有多少,都一视同仁地悉心教授,另外应更加注重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生理等方面的关怀,综合对这些学生群体区别施教,从各方面实现对他们足够的关怀与帮助。

2 合理安排弱势群体学生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效果

教与学应该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双向互动,在训练内容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给予区别对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上,应根据弱势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对训练强度、难度、动作幅度、练习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实现具体地、系统地、辩证地教学,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效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户外活动较多,教学内容较为宽泛,在以能力素质发展教育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向化发展,创新体育教学发展模式,以服务于高校总体教学水平发展为教学主要发展方向,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断培养的教学发展宗旨,这些都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去深深体会体育教学的内在含义,做到时时为提高高校弱势群体能力素质的教学发展局面。只有实现多方面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才能在体育教学发展中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良好效果。

3 合理设置体育教育课程,区别对待,实现科学的体育教学

实行类比式的教育新方法,实现有的放矢,对不同形态的弱势群体施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案,促成学生不断实现其本身弱点与优点的相互补充,达到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其实际经济状况,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同时,借助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帮扶条件,对其施之以合理的帮体育教育发展。如运用相应的体育活动,对其经济上的奖励和帮扶,使之感到自己在能力方面能够得到肯定的同时还增加经济收入,不断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在身体得到不断强健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并且还可以更有机会从自身优点去发展,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体育教学“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下能够茁壮成长。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可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信心,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综上所述,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从国家政策、社会关注、高校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等方面实现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关怀与帮助,还给他们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体育教育的支持与帮助,体育锻炼的不断磨砺与关怀,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构建一座绿色发展的友爱桥梁,使他们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净化他们心灵中的污垢成分,不断增强他们体质的同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他们在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中认清自我,不断改变自我,不断坚强自我,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终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提高高中生;短跑速度;方法

短跑是田径教材中最要的内容之一,是发展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高考体育素质测试的一个项目,它是在人体大量缺氧状况下持续保持高速度的极限强度运动。

短跑项目的特点决定短跑运动员要具备超强速度、爆发力、速度耐力等素质。下面根据短跑项目的本身特点谈提高其速度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步频的练习

大家都知道,提高短跑速度从技术上来分析,必须是增快步频。步频的快慢不仅决定于两腿力量的大小,同时也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抑制的转换速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步频应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明确短跑必须前脚掌着地,这样才能减少足部和地面的接触面积,缩短接触时间,才能使步频加快。在学生了解短跑前脚掌着地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加强踝关节的支撑对提高步频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训练。

1、提踵快步跑: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提高身体重心,上肢和下肢的协调配合。当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后,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来练习。

2、负重提踵练习: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注意爆发快起,从而给踝关节份额前脚掌足够的刺激,但注意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由轻到重过渡。

其次学生在练习前脚掌和踝关节支撑力量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步频练习,练习方法如下:

(1)听掌声原地小步跑练习: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加快节奏。从而让学生逐渐适应短跑需要的节奏。

(2)下坡小步跑练习:找一个较缓的坡度,带领学生进行小步跑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步频节奏。

(3)小步跑接加速跑练习:进行十米左右的小步跑练习,突然加速跑30米,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衔接自然。

(4)跑步台阶练习:让学生装在有台阶处用最快的速度来跑梯子,要求学生步频快,步幅小,一步只能能跨一个坎。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步频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增大步长的练习

学生步频得到提高之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增大步长的练习,练习方法如下:

1、进行腿部的柔韧性练习,练习中一定要讲究循序渐进,并且注意支力性柔韧练习和静力性柔韧练习相结合,例如:准备活动充分、压腿、自压、加压等方式。

2、进行后蹬跑的辅助练习增大步长,腿部后群肌肉的力量很重要,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后部肌肉群的力量练习。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大步跑下坡练习:找一个较缓的坡,进行大步下坡跑练习,在保持步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步长,从而增加后部肌肉群的力量。

(2)大步跑台阶:找一个石梯用大步跑跨台阶,规定男生一步跨四槛,女生一步跨三槛,让学生用最大步长来跨完台阶。

(3)加强小腿往后折叠跑的辅助练习。训练中多让学生做折叠跑的辅助练习、多做高抬腿和车轮跑练习。

三、提高步频与步长协调配合的能力

在径赛项目中,步频是指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的跑的步数;步长是指运动员每步所跨出的长度。所以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只有把步频和步长综合起来,两者协调配合才能跑出最好成绩。如果:运动员在跑动中迈大步跑,致使上体左右摆动,就会影响步频。而步频过快、跑小碎步、没有步长也跑不出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短跑姿势,躯干基本正直,不能塌腰,身体略前倾(大致在8-10度),两脚沿直线着地,身体不能左右摆动。在步频提高的同时也拉大了步长,只有二者的协调配合,才能提高短路的速度。

四、提高放松跑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步频比较快,也有意识的注意了步长,但跑起来却很不协调,从脸部到身体都给人紧张和僵硬的感觉。原因主要是因为短跑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较强的竞争状态,因此,从生理上和心理都会随较大的压力和负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跑的过程中不能够放松,非常紧张。要将学生的速度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求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使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高度配合,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得以按照技术要求协调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技能。要求学生在整个跑步的过程中肌肉和神经系统都处在合理、协调的状态中。因此提高学生放松跑的能力尤为重要,训练方法如下:

1、肩部绕环练习。练习时张环幅度要大,双臂尽力摆动,充分让肩臂关节韧带参与进来。

2、弓步压腿练习。注意压腿时的动作幅度,要注意压腿时的节奏。在提高柔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去掌握合理的放松跑的技术,让学生体会轻松自然快捷跑动的感觉。

3、原地摆臂练习:空手和持轻器械摆臂的练习交替进行,教师用击掌声来提示学生的练习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脸部表情自然放松,要做到正视前方并面带微笑,体会面部肌肉放松抖动的感觉。

4、各种专门跑的练习:训练中要注意练习顺序的前后呼应,其顺序为小步跑,后蹬跑,高招腿跑,这样让学生对跑动时的动作要领进行全方位的体会。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构思与展望。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重复发生或动作巩固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并在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对社会体育参与的程度和终身体育的形成。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这对有的放矢地推进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等学校的90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其中,本、专科学校各4所)。

1.2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的项目分布、锻炼价值取向、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锻炼的方式与时间等,进行分析并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在正式调查之前,曾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应检验。发出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为439人,女生为407人。

1.3数理统计法

将所得数据和信息归类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指,学生在了解与认识体育现象、获得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识的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大学生经过了10多a的学校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男、女生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良好的,已具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点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男、女生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有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和足球等;女生则喜欢倾向于具有一定的运动量,但对抗性比较小和少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等,而作为基础项目的田径参与的人却很少。从项目的选择上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式已不局限于单一性活动,说明了大学生们选择的项目是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来考虑的,这也折射了学校体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体育锻炼环境。

2.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

从表3调查结果来看,有81.4%的学生认为参加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可见,大多数学生锻炼身体的动机是明确的;而娱乐身心68.0%,健身美体55.2%,社交40.3%。这体现了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和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性需要,同时,也为我们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融洽社会人际关系的桥梁。

2.4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表4结果显示:有53.2%的大学生对“锻炼兴趣”作为影响个人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首要选择,这充分表明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学校体育教学占49.1%,说明学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场地器材不足(占47.9%),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锻炼,从而放弃了体育锻炼,这主要是近年来各高校扩招,教学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锻炼场所以及运动器材。

2.5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5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娱乐、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功能在今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很好的体育锻炼的方式,这就给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迫切问题,尽可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给学生一项或多项体育内容,使他们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和手段。

2.6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直接反映了其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从表6的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虽呈良好趋势,但与其实际参与锻炼情况有较大的差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才有16.3%,有26.9%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次体育锻炼,32.2%的大学生偶尔才参加1次;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人数越少。这一现状反映了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但自觉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低,形成了态度与行为的脱节。

3对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构思与展望

从以上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加锻炼的人数偏少,造成认识和实践的脱节,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未能形成。而大学生们的自身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是影响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兴趣,提高大学生们的体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增进学生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3.1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在校期问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不应该有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等,更不是为了参加高级的运动竞赛而夺奖牌。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势必会挫伤那些因先天因素不足影响运动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作为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必须予以淡化,高校体育应以健康为核心,体育锻炼增进健康要以人为本。同时,在实现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方面,应坚持把学生的体育要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把体育育心和育德相结合;把锻炼学生的身体、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把单纯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辅导等活动相结合;把全面发展与区别对待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等原则。教学过程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3.2构建新教材体系和内容

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缺乏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整个教材体系内容中,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修养的培养。传授既有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与保健,又有身体机能评价、传统养身理论及体育政策法规知识,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在技术内容的教学中,应保留一些文化含量大、技术难易适中、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竞技项目和民间娱乐健身内容,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二项能终身从事锻炼的项目及其方法,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3.3优化教学体系和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终身化为主线。因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不能独立锻炼身体,到逐步独立,再过渡到独立自主的转化过程;是培养学生即使毕业以后,也能根据所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从事科学锻炼,以形成了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锻炼习惯。而锻炼习惯是在体育兴趣和意识作用下长期练习而形成的,教法的改革更新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意识的因素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不能做“讲师”,而应做“导师”,增加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或创新的“探索式”的转化。改革现有的教学时数分配,建议在大学期间都开设体育课,并做到普及健身教育与选项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俱乐部式的教学,以此来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了保证,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评价体系是教学指挥棒,它往哪里指,学生就跟着往哪里走。过去应试教育主要看结果不看过程,是绝对评价。体育课上的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注重体育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比如规定100m跑的及格成绩是14.9 s,差1 s也不能及格,即便是有些学生在原始成绩是18s,而通过努力学习后提高到15.5 s,在整整提高了2.5s的情况下还是达不到及格要求。这就意味着,体育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即使不努力学也能及格,而基础差的学生,不论怎样去努力或进步多么显著,只要成绩达不到及格要求,也就很难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和快乐。这样必然会极大地挫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由此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差异和积极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看到自己的努力结果和每一次的进步,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以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应做到结果与过程、理论与实践、记忆与运用并重的整体考核方法,即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3.5建立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作用,建立体育锻炼、运动健身咨询网络系统,随时向学生提供有关体育锻炼的咨询、运动处方的运用、各种运动健身的方法、健身信息等。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在线提供即时的咨询和答疑。丰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增加体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和事业的关系,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自党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学校要为大学生们提供必要的锻炼时间、场地、器材,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体育锻炼 积极性 主动性

[作者简介]周丽寰(1960- ),女,河北成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更是他们将来胜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而一些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一有空余时间就上网,作息不规律导致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平时更是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学生体重上升、视力下降、身体肌肉萎缩、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指标降低,等等。日前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经常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身体不良状况、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

(一)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只将文化课放在首位,忽视了体育的学习。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各种体育项目对人体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缺乏相关的了解,进而对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产生质疑,缺乏锻炼身体的动力,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学生上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做练习时不认真、不标准,课后也不能自觉进行锻炼,这些现象在高职生中很常见。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略显单调或是过于简单。由于很多学生过去学过并已掌握了一些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体育项目,这就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的消极情绪,学生练习的时候就会不积极、不主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差。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当考试结束后,所学技术、技能也随之丢弃。

(三)场地、器材短缺

通过对周边几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面积、体育器材数量与在校学生数量相比,比例失调。并且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数量不足且种类不全,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即便是学生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动力,也会因没有充足的体育设施,而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欠缺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出现示范动作不规范、讲解要领不准确、组织教学与方法手段略显苍白等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应变能力不足,这都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途径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要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外,还要进行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有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对待体育运动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现状 ;策略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能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而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然而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锻炼意识淡漠。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804.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70-02

【关键词】 身体锻炼;健康知识,态度,实践;教育;学生

体育锻炼意识行为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1]。所谓“121体育课程体系”是指依据高等院校体育学习目标,在高校创建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即1次活动:每天1次健身活动――量的积累;2种方法:2种以上健身方法――锻炼手段;1次检查:每年1次体质测定――监测、调整[2] 。“121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学生锻炼意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3]。但从目前学校体育的情况看,体育意识特征、锻炼情感特征、运动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学生难以自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4],所以我国在校大学生自觉锻炼意识不容乐观[5]。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入学的8个班学生465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个班级作为对照组(224人),其余4个班作为试验班(241人)。试验前对男女生比例、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认识水平等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用座谈、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问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筛选确定。问卷采用逻辑分析的定性方法,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内容经17位专家评定和判别。认为该问卷基本上能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1个月后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88。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班按正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试验班按照“121体育课程体系”模式进行2 a的干预试验。

干预过程:(1)确保学生平均每天参加1次体育锻炼。一是增加体育课时,每周由2个学时增加到3个或4个;二是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清晨早操时间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专职辅导教师值班,负责发放器材和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参加1次健身活动(有体育课的当天除外),学生持卡在辅导教师处登记。(2)掌握2种以上健身方法。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优先安排学生喜欢、易于开展以及能有效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心肺功能的锻炼项目,如健美操、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项目,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外锻炼项目上,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练习并由辅导教师进行专业辅导。(3)每年1次体质测定。在每学年的第2个学期末进行1次体质测定,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和各项生理技能水平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用“121体育课程体系”来干预学生的体育行为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见表1。

2.2 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认识 用“121体育课程体系”来干预学生的体育行为后,学生对通过体育锻炼来健身的认可程度、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心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见表2。

2.3 对体育的情感 通过用“121体育课程体系”来干预学生的体育行为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项目、节目、体育新闻以及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关注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见表3。

3 讨论

采用“121体育课程体系”干预学生的体育行为后,学生普遍认识到: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魄,有效地使大脑运动中枢得到刺激,身体更灵敏;在锻炼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超越自我,使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交往能力增强,有效克服了怯场、怯生和害羞的心理,体育兴趣越来越浓;通过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协同作业,从战胜自我和成功中找到了乐趣,对《体育与健康》的兴趣增强,对相关的学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强体质、愉悦精神、提高自信、有利学习的效果,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更新教学和科学锻炼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体育设施,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4 参考文献

[1] 贾绍华,邱梅婷,蔡瑞广,等.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42-44.

[2] 白震,易春燕.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93-95.

[3]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8.

[4] 许定国,李国泰.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管理的意义.体育学刊,2002,9(3):69-70.

[5] 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80-83,87.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学习;现状;大学生;锻炼;反馈

拥有健康的体格,是每个人的愿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好的体质,将会受益终身。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呢?为此本文欲通过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的调查,掌握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评价,从学生的视角找出不足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台州学院、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800人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50余部(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了许多相关学科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调查访问法 为了选定题目,确定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了解有关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份分别访问了本学科的专家、学者20人次,向在高校从教的体育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进行访问,以了解他们在指导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30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08份,占总发放数的88.5%,其中,男生369名,女生339名。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分析软件为SPSSl0.0、LISREL(V8.02)。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美国肯尼斯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本调查表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满足了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周参加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相关的事情3次以上者仅有168人,占23.7%;参加体育活动1~2次者有384人,占44.3%;还有156人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占22.0%有少部分参加与体育学习有关的活动不足9%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特别是进入大三以后,学校没有安排体育课,导致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时间急剧减少,学生体质下降非常明显。

2.1.2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指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与认识锻炼活动现象,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知的基础,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体育对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无明显差异,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分别33.68%、29.56%的人认为体育学习与锻炼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生活是重要和较重要的,只有11.38%的人认为不重要和13.99%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0.88%的人说不清,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

2.1.3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动机调查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体育锻炼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才能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锻炼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锻炼兴趣是学生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他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总体看来有27.98%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最重要,其次才是娱乐和应付考试,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学习对其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有18.1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从调查的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

2.1.3 大学生对限制其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归纳 调查结果显示(表4):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选择频数统计居第一位的是场地缺乏,位居第二位的是没有时间,位居第三位的是没有锻炼伙伴。运动场地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1)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形成场地紧张;2)虽然近年来高校的体育设施有所增加,但多为传统的项目场地,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场地非常缺乏,如羽毛球、网球等;3)由于专业课程量过大,造成学生很少白天有空余时间。晚上时间是大多数学生较有空闲且适合活动的时间,但场馆可供晚上活动的又太少,尤其是室外灯光场地普遍不足。导致没有锻炼伙伴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不浓,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缺乏;2)业余时间学生的兴趣较广泛,如上网交友等;3)体育班的组成与专业班的组成不同,同一项目爱好及水平相当的伙伴在体育课外的时间基本上随各专业班生活,而同寝室、同专业班的学生爱好及水平又并非相同。

2.1.5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表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

不满意,表现出上体育课的主动性下降。然而有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进人大三后继续上体育课。说明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学校应积极地加以正确引导。

2.1.6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课的考核办法的评价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表5):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尤其是考试评分标准,认为较合理的仅占20.2%,不合理的占48.0%;认为总评分比例不合理的为29.5%,也大大超过15.6%的较合理的认可率;理论考试类型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2.1.7 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 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来看(表6),男生较为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跑步,与男生不同的是,女大学生对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跑步、游泳、软排等一些对抗性小,参加人数不多,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又能培养和体现女性优美姿态的项目。这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这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的差异。

2.1.8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方式调查 体育锻炼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形式,个性化和小群体是锻炼方式的首选。在浙江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上,男女生选择差距较为明显,男生选择“和同学一起”的比例低于女生,选择“独自锻炼”的比例高于女生,选择“教师指导下”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从而也暴露出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依赖心理。锻炼方式选取间接的反映其参与锻炼活动的心理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个体活动能力的强弱。统计数据显示(表7),在参与锻炼方式的选取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和同学一起”进行锻炼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把体育学习与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对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此外,调查还显示出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体现出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2)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诸多因素中,体育锻炼兴趣占主要,其次是教师的体育锻炼指导,这说明,尽管大学生锻炼动机是对的,但缺乏体育教师的合理引导。从而,还未培养起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取上,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上,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暴露出女生参与锻炼的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结果与大学生实际参与锻炼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锻炼频率较低并且每次锻炼时间较短。

3.2 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并经常运用内在强化意识,不断学习体育知识、理解锻炼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不断优化锻炼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组织体育锻炼俱乐部、开展体育锻炼知识专题讲座等,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有益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论和行动中,使学生了解、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8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为更好的开展鞍山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鞍山市 中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影响因素

党和国家对高度重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来保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本文通过调查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分析影响开展的因素,为更好的开展城区中学生体育锻炼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城区及海台岫14所初中和11所高中。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男生还是女生,他们主观意识上喜欢体育锻炼;高中生喜欢比例略高于初中生,但男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女生生理、心理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2)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知。中学生们还是认可体育锻炼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主观上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可以放松身心,并且是与同学交往的一个好方式。调查统计显示,高中生更重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分析原因,与他们的思想、辨别事物的能力日趋成熟,对体育锻炼有更高的认识有关。大部分的中学生主观上还是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喜欢、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

大部分中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这样的动机有利于他们坚持体育锻炼。但应付考试这一选项,女学生特别是初中女生,这样的动机会把体育锻炼误认为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不利于他们“终生体育”的形成。

3.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

大部分学生每周能参与次数3次以上且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通过进一步调查,主要是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有效实施起到很大作用,但除了学校体育锻炼的途径外,课余时间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二)鞍山市中学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

1.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情况

(1)体育课开展情况。调查了解:现阶段中学体育课每周安排2学时,开课16周,共计32学时。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28学时。在体育课教学上,个别高中有体育场馆,采用俱乐部学生选课的形式教学,但大部分学校仍保留传统教学模式。

(2)课余体育开展情况。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基本由学生自由活动15分钟和广播体操15分钟组成。

2.社会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的活动和提供场所情况

(1)组织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除了学校自身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外,鞍山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还会组织一些鞍山市中学生体育赛事。

(2)提供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①免费场馆:学校操场、公园、社区;②收费场馆:健身俱乐部、游泳馆、球类馆等。

(三)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

1.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因。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意识不足;电子娱乐产品等因素的干扰。

2.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因。学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被大量占用;体育锻炼场馆设施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部分中学生主观上喜爱体育锻炼,渴望参与体育锻炼。男生的喜欢程度略高于女生。2.基本达到“体育人口锻炼标准”,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和大课间完成体育锻炼,自身主动锻炼不多。3.社会各界开展一些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但实践开展有一定局限性。4.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意识不足;电子娱乐产品等因素的干扰是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内因。5.学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被大量占用;体育锻炼场馆设施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是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外因。6.各学校都能开展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但体育课和大课间的开展效果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议

1.通过学校体育课,体育场馆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社会体育活动场所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特定时间、区域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场所。3.面向广大中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增强活动的全民性,淡化活动的竞技性,让每个中学生都投入进来,体会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