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孝道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国道德文化体系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忠、孝”即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孝”在我国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孝道素质着手,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子女对父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汉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五常”,“”中又践踏孝道,大批传统道德,这些都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 埃。现代社会,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建设凸显对孝道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甚至包括宇宙层面中一切理想的状态和正面的价值,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敬,以及个人的良善仁爱、道德礼义等诸多价值。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的起点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浓厚的孝道氛围。

2.实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系社会安定

从古至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与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特别是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解决好社会养老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子女怎样赡养老人、如何尽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子女晚辈都能孝顺父母、长辈,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围,会使社会环境更趋安定和团结。因此,推崇家庭伦理道德,发扬孝道文化,加强以“养老”、“尊老”、“敬老”为重要内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父母和长辈,以报答父母的养教之恩;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能自觉自愿地对父母尽孝,履行自己作为晚辈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实现自我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们对海南大学三个校区1000名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及高校孝道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大学学生的孝道观念、行孝现状以及学校孝道教育现状差强人意,有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的必要。

1.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践行孝道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的。在孝道意识方面,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识,有了较强的孝道意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孝道精神,进行积极的行孝准备;在照顾父母、情感慰藉、给父母优先享用权等方面,学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较高。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有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有4.1%的学生选择了会指责与横加干涉父母的生活习惯;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以父母的满意度作为自己上进的动力,有一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自豪(见表1)。着表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没有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的内心需要和压力,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精神上的关爱,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2.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专注于道德的理想性与先进性和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而事实证明,这种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尽快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过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次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见表2)。从调查结果以及对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工作人员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缺乏开展孝道活动和宣传的平台,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都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直接的结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1.以理论教育为导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通过底蕴深厚的孝道理论以及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孝道,摒弃孝道中不合理的内容,发扬孝道中科学、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课程特点,把孝道知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既能充分体现课程优势,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孝道,从而加深对孝道文化的体会与感知,促使大学生把孝道理论认识转化为现实行孝行为。要做好体验教育,第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社会感知,了解我国的践行孝道的现状,理解孝道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孝道,建立行孝意识,做好行孝准备;第三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父母和长辈的艰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3.构建高校领导重视、教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孝道教育机制

加强高校孝道教育,领导重视是根本,教师导引是前提,学生参与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当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认清孝道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难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孝道教育,让高校孝道教育充分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使孝道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孝道教育的目标。

4.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综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丰富学生生活、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孝道的宣传和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校园内树立孝道宣传纪念碑、出版与孝有关的学生读物、开展校园孝道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与孝道知识的紧密接触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强孝道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行孝方法。

5.树立楷模,为学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掌握行孝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如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为了就近照顾病痛中的父母,带着父母上学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示范意义,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 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灵魂[5]。在新的时期,高校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学生德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 人民日报, 2012-02-21.

[2]王芝兰. 当前我国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07(7).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2篇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发展孝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孝文化的培养,寻找更有效地实现路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学校教育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孝文化的主阵地,要加强大学生孝文化的培养和教育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孝文化的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良好的孝品质的培养发挥着促进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加大宣传的力度进行孝文化的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对孝文化的认知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它。大多高校都会把孝文化引入校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主题。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在育人,校园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教学管理中形成的,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高校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校园文化,比如说“课桌文化”“另类的仪表文化” “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起着反面作用。所以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主流文化始终在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和影响大学生。,高校要将孝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精神传递引导大学生,通过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可以在校园中??贴海报,宣传孝道思想,也可以制作横幅进行宣传,通过多种方式让大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感染,从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让孝文化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继承和发展下去。其次,课堂教育。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高校要利用好课堂这个载体,将更深入的孝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当中去。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虽然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提及了尊老爱幼,但只是点到为止。高校应该把孝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当前党和国家一致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这期间高校更应该把孝文化融入到教育理念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倡现代孝道,加强孝道观教育,孝道中有许多思想是值得学习并传承下去的。孝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近亲、养亲,意思就是说要赡养父母。古人云:“养亲在于养志而非养体。”所谓养志就是让父母心情愉快。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关心也越来越少,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星期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的学生人数居然很少,他们通常很少和父母联系,只是在生活费缺少的情况下才和父母联系。作为大学生,父母不需要物质上的回报,只是要精神上的关心。多关心一下父母的生活、健康状况就是孝顺。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将《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的内容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这些内容通过课堂教育渗透到生活中,进而起到影响学生行为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

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也可以说是家庭伦理方面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要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首先就要从家庭教育开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毫不关心,试问今后的工作怎么做好?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什么都听孩子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当然也不能向封建家长那样家长式作风,一切都听家长的。我们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经常沟通与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当然孩子也应该多为父母想一想,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父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模范作用,父母首先在孩子面前要孝敬老人、与人为善,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样能够使孩子的孝意识得到加强,从而把孝体现在行动中。另外在家庭教育中还要注重实践。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比如洗碗、拖地、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可以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进行孝道培养。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才会真正的去关心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调整教育方式,不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孝思孝行。

三、社会教育

对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和家庭两方面,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是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孝文化教育氛围。首先要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教育,传统的广播、电视要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有关孝道的宣传,通过优秀的个人典型事例来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能从中得到鼓舞,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还要对一些孝行异化进行批判,使大学生对孝道有一定的认知,怎么做?做什么?使大学生从正反两面的比较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另外要把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和社区文化结合起来,用“文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孝子评选”等活动来加强社区孝文化的建设。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来丰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代的大学生对一些国外的节日特别的热衷,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不是特别了解它们的由来,要加强这方面内容的介绍,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积极作用。而这些传统文化和孝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了一些孝文化的思想。我们也应该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

四、网络教育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手机、平板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网络也成为新型的教育平台,发挥着巨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博客、微客、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消化孝文化宣传。还可以利用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孝文化活动进一步的丰富。比如开通微博,在微博中传递大学生尽孝的故事,建立BBS论坛,了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孝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可以让他们彼此交流一下如何和父母沟通,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制作微电影,让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孝文化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来加强孝道思想宣传,激发大学生去践行孝道。而且在利用网络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我们的孝文化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避免出现网络的负面影响。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还要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教育真正发挥它最大的潜能和作用,也才能对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五、实践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最终还是要把孝真正的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也就是要做到知行统一。要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能够在行动中体现孝。比如高校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母亲节”“父亲节”让大学生从这些节日中强化他??的孝观念。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体会父母的艰辛,让大学生在行动中去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回报父母。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容易做到的但是最难坚持的就是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无论再忙也不间断,从这样的小事中去践行孝道。还可以开展以“孝”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感染到学生。另外组织敬老、爱老的志愿者活动,并把这一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一项,加入到平时成绩中,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培养他们感恩的心,让孝文化不单单停留在理论,更要把它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 孝文化 孝观念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生成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数千年以来,无论身份地位的差别,中国人都深深地受到以孔子为代表,以“孝”为核心的儒家礼教的熏陶和影响,而以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黑格尔曾说:“中国纯粹建立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以孝的伦理观念为根基的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国很早就有“以孝治天下”及“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文化在政治及社会中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人说:“自三千五百年前之古代以迄今日……孝道实为中国人的国民道德,如有一言攻击孝道,那即将成为战斗信号。中国国民将举国一致为复仇而奋起,手执干戈,虽妇亦将为此项战斗而牺牲其生命。”[2]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对此,曾说:“我们还要提倡父慈子孝……我们主张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

二、孝文化在当今学生中的断层

如今社会,生活方式急速改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广大学生中孝文化出现了严重断层。

(一)许多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内容一无所知。

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旧有的孝道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荡然无存。

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个观念基本上不再存在,不仅如些,许多年轻人还把头发搞得奇形怪状,完全没有古人所讲的对发肤的敬意,没有意识到这是孝文化的重要标志而大加推崇。

又如,在如今社会中“父母在,不远游”这个信条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求职的需要等原因被许多人抛弃。父母想念孩子、担心孩子,打电话过去,却以“我现在很忙”推脱,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如,按传统孝文化要求,父母死后子女要辞掉工作,在父母墓旁守丧三年,这个习俗很多人不知道,也不再为人们实行。不要说守孝三年,就连戴三周小小的“孝章”,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思念,有些人都觉得影响美观而不戴。

(二)在如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上,许多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

随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由伦理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孝文化被视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护身符而受到激烈的批判。在严厉的批判运动冲击下,孝文化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大大降低,在学校教育中儒家伦理思想受到极大的忽视甚至蔑视。这种情况导致传统孝道文化传承中的断层。孝文化一度在荒芜中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运行着。

在学校教育中,当问起学生如何对父母尽孝,以及是否为父母尽过孝道时,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得比较肤浅。许多学生对孝的认识仅仅理解为“‘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以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3]

(三)许多学生不仅对孝的观念一无所知,而且变成家里的“小皇帝”。

在否定传统孝文化的缺点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孝文化的合理内涵,使孝文化的养老本位受到极大的破坏,孝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得不到很好的继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恶化甚至颠倒,特别是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不少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视为家里的“小皇帝”。这样,传统伦理社会中的与孝道有关的“父为子纲”,“君父”、“子民”的关系在家庭中便有了奇妙的转变,随之出现了不少任性、刁蛮、缺乏生活自主能力、严重依赖父母的子女,许多子女不知道遵守孝道,感恩父母,有的成年之后仍不自立,成了“啃老”一族。甚至在家庭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极为不和谐的镜头,有的子女连赡养父母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意尽到。

三、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孝的观念

学校教育中孝文化的缺失,非常不利于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孝文化的断层与错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孝”的观念。因为孝文化仍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一)孝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家和万事兴”,我国古代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推行“孝”文化,培养学生孝的观念,促进他们学会善待父母、回报父母,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教化的推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这些思潮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对其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如有些学生在学校比吃比穿,不把学习放在中心位置,形成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孝文化教育,让学生体谅父母在家的辛苦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孝文化的推行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意识,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三)教化的推广有利于学校管理。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即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一方面,学生出现了与“八荣八耻”严重违背的情况。一些学生沉迷于不良社会风气之中,经常旷课。另一方面,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许多学生对管理者的批评劝告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经常出现顶撞老师,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不良行为。而学校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警诫学生的行为,甚至许多学生连家长也管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孝文化教育,让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好好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教化的推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及前途。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传统孝文化中的许多习惯,如避讳及守三年丧中的部分习俗在民间仍然延续着,而“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忠臣孝子人人敬”等名言也仍然耳熟能详。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企业,特别是东方社会的许多企业,仍然有着深厚的孝文化色彩,从要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出发,鼓励员工对父母孝顺,认为孝敬父母的员工才会对企业忠诚。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孝文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4篇

中国是一个孝的国度,在古代很多朝代里,都有“以孝治天下”的帝王。宗圣曾子有“忠孝合一”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顺父母,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他对国家、对君王、对朋友也会这样做,这就是忠孝合一。从这个基点出发,曾子认为国家选求忠臣良将,必须以孝为第一原则。

2月12日,本刊记者专程来到山东曲阜,采访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博士。

记者观察:杨院长,你好。请简单描述一下忠孝的现实情况。

杨朝明:长期以来,尤其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学术上的疑古思潮也逐渐兴盛,于是,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反传统的传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历代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忠孝”长期受到批判,传统的“忠孝”价值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

应当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认真反思,情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好转,传统的伦理逐渐得到了重视,社会风气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讲,现在仍有必要在重新认识传统忠孝理论的前提下,对青少年加强“忠孝”观的教育。

记者观察:请你谈谈孔子儒家的“忠孝”内涵,以及对当今的指导意义。

杨朝明:孔子儒家倡言“忠孝”,乃是基于对人性、人伦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要延续好新时期的忠孝情结,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应当对于孔子儒家的忠孝观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首先,人们往往将“忠孝”与三纲五常、与所谓“主张等级制度”等同,影响到了人们对忠孝情节的良好延续。其实,孔子和早期儒家都倡导修己,强调“为政以德”,尤其注重君上的道德典范作用。孔子认为,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人们身份不同,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同,故君、臣、父、子都应当“做好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每个人都能以道德自律,各安其位,各行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

从儒学的理论上看,早期儒家都非常重视“礼”,“礼”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真研究孔子“礼”的思想,不难发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其实质在于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但后人似乎对于孔子“礼”的思想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尤其“五四”以来,很多人往往将孔子“礼”的思想等同于“封建的礼教”,认为孔子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从而对其持坚决的否定态度,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偏颇。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礼治秩序。为此,他强调人人遵守礼的规范,希望人们要有仁德。孔子强调“仁”显然是为了“礼”,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具有了仁德,才能真正使社会归于有礼和有序。于是,孔子要求当政者做到“为政以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所说的都是有位在上者应发挥表率作用。

孔子所强调的主要是以礼作为君臣之间,以及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准则。如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如此,父子、夫妇同样如此。郭店楚简中有《六德》篇,谈的正是夫妇、父子、君臣的关系以及各自应有的德行,不同于后人所附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不对等关系。

儒家对不同的社会政治伦理关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还特别标举5种关系为“天下之达道也”。这里对于君、臣、父、子的要求,几乎可以作为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注解了。显然,与所谓强化君权、父权根本扯不上边。

总之,在新时期做好延续忠孝情结的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与认识,需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力度。

记者观察:忠与孝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杨朝明:关于这一点,孔子等早期儒家论述得十分清楚。

《论语》中有很多孔子论“孝”的言论,结合孔子与早期儒家们的相关论述,不难看出其论证的逻辑是非常严密、合理的:

第一,社会要发展,要和谐运行,就需要人们遵守一定的秩序规则(“礼”),人人都尊重他人,自己也就得到了尊重;

第二,人只有具有了尊重社会秩序的自觉(“仁”),恪尽职守(“尽己”),社会的秩序才能得到保障;

第三,人遵守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自觉力取决于个人的修养,人只有自觉修身(“敦于反己”“三省吾身”),才具备了关心他人、社会、天下(“推己”)的基础;

第四,人自觉修身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素(《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修身最最起码的就是孝亲(“亲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孔子又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第五,做到了孝亲,才有可能做好一切。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一认识包括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由“己”不断向外施爱,由“孝悌”到“泛爱众”,实现仁爱的普遍化。孝的泛化,便产生了“忠”,所以《孝经》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人们通常所说的“移孝作忠”正是此意。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交友观:不与不孝的人交朋友。道理与之相同。

记者观察:现在一些地方“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有人认为是做秀,有人认为是举贤,你怎么看?

杨朝明: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一般应当给以正面的评价,这对于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或者改善社会风俗十分有益。历史上人才的举荐与选拔中曾经出现过以“孝”作为标准的时期(比如汉代的“举孝廉”),也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对于“孝”与“忠”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不可固执和拘泥。一般地说,“孝”与“忠”是一致的,不 “孝”之子很难做到“忠”,但也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要选拔优秀人才,必须对道德与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历史上的“官人”之法值得借鉴者很多,现在的人才选拔也有比较完备的程序。一个人只有仁智统一、德才兼备,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记者观察:面对“80后”“90后”的年轻一辈,你有什么告诫或寄语吗?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5篇

1.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孝为基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的?

1.1 孝文化蕴涵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突出群体意识与和谐相处的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

孝是讲求仁?义?礼的?而"仁爱"是 以亲者为基础,孝是行仁的根本和起点,人人都应以爱亲之情推己及人?如果人不爱自己的父母,那更谈上爱他人,仁爱之心应于亲情的自然天性之中先产生?由此,自然的人性善端必然将向外推广,如我们随处可见的:对痛苦的人富有同情心,相互信任?彼此照顾?周贫济困?相互帮助等?同时,由于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种守礼之行使中国人恪守中庸之道,为人做事恰到好处;讲求淡泊明利?宁静致远;追求和谐的人生价值观?

1.2 孝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的价值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要求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同时,更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孝对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等会发生积极影响?孝应该从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中逐步提升到爱人民,爱国家?因此,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在行孝的过程中,养成隆重的祖先崇拜和对故乡土地的情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也有忧国爱民,慷慨赴国难的精神力量?

2.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孝文化的精华

2.1 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在近现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它并没有被毁灭?社会各阶层人士认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的体现?因此,当今社会孝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土壤?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物质十分丰富,而公民道德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下滑的现象?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反映出道德文明出现了危机,尤其是青少年对长辈们的孝敬状况令人担忧,随处可见的拜金主义?不讲诚信,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又与教学息息相关,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而人的现代化需要从小培养和熏陶,历史是门综合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精髓,从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2.2 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和宗法关系而极力推宗伦理道德,但不能说传统的伦理道德都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的传统孝道德教育,通过对优良道德传统的吸收?改造,促进现代化发展,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对现代化建设将产生强大推动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传统孝文化要有取舍

也就是我们既不能对孝文化全盘照收,生搬硬套,也不可认为它是封建残余,把它一棍子打死;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抛弃其宣扬愚昧落后的东西,提倡其宣扬的"仁爱"之义?再如,我们在讲述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主张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但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采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另外,还要历史的看待传统道德的发展变化?有些道德准则在当时的社会提出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进行改造,结果成了糟粕,因此要区别对待?如"三纲",孔子只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也提倡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中我们可以肯 定,他们的言论是包含有积极意义的?但董仲舒把他们的言论发挥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就成了封建糟粕?这其中的政权?族权?夫权代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我们当今大加批判的?

2.2.2 我们弘扬孝文化精华

不是要复古,而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提高公民素质,促使公民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有关孝的内容,并将其合理转化,为现代社会所用?如汉文帝为赡养生母,在他母亲生病的三年里,时常衣不解带,天天为母亲尝药等,还有古人常有的割股为父母疗伤?而今天我们就应该合理继承这种为精神,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多关心他们,及时给他们求医问药?再如古人在清明时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以这种方式祭祀祖先,而我们今天为祖先扫墓,就应该做到,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以此光耀门庭?在弘扬中华传统孝道德上,要努力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不断赋予中华传统孝道德新的内容,真正达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2.2.3 在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

如西方人对父母的孝敬主要表现为感恩,而中国社会普遍认同"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但是许多赶"时髦"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理解西方人感恩的内涵,又不履行中国社会认同的赡养父母的义务, 时常有遗弃老人的现象? 甚至有的人大搞社会资助,却不过问父母的疾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孝教育? 如在感恩节的时候,讲述西方"感恩"的实际意义,认清"感恩" 与"孝"的共同之处?同时,要求我们把历史书本中的德育内容讲解得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礼貌?礼仪?感恩与理解,并随处感受到爱与孝的存在?

2.2.4 将孝教育升华的原则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6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相对单一提到传统文化教育,有人理解就是穿汉服或者诵读国学,这种认识太过狭隘。儿女能不能给父母洗脚呢?肯定是能的,但是给父母洗脚更能培养学生对“孝”的认识吗?或者说“孝”就只有洗脚这类行为表现吗?我想这就是将“孝”文化的内容窄化了。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学生生活结合,创造更为广阔的教育场域。2.学生缺乏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历经时代变迁最终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蕴含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实践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比如学习中国结制作、书法艺术等文化精华,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但是当前文化育人中明显缺乏实践机会。3.缺乏现代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育人,并不意味着事事泥古、回归古代,而是应该古为今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充分理解学习之后,用以指导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新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思政素养。但是在当前的文化育人中,不少人缺乏这种现代化意识,教师教学传统文化时停留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层面或者简单附着于爱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层面,缺乏与国家发展新时期结合的内容,使得其文化育人的作用被削弱。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中的促进途径

1.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工作,要让学生从学习层面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相关宣传报道能够自上而下被宣传和执行到位,让学生能够对于传统文化的留存保持危机意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不仅能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规范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在校园围墙上设计制作关于传统戏曲的宣传版面和关于文字演变的宣传版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2.改进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围绕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讲述家乡的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优良风俗和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为家乡的传统文化自豪,从而保护、继承、发展家乡的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两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关于“风俗”和“民间艺术”的调查,设计探究单,指向课堂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为课堂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活动“成长风俗谈”中讲出生风俗、满月风俗,并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喜蛋、胎毛笔等。这些互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和成长相关的风俗,明白这些风俗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是“爱幼”的体现。3.加强学生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避免单纯的说教,应以学生为主,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拓展等环节,在各类活动中通过切身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将其传承下去。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5课第三课时《大家一起过春节》时,我们可以积极营造节日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年味儿。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提问环节”变成“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回家搜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并亲自动手做一做,来到课堂上展示。有些学生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亲手书写春联;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尝试着自己包饺子;还有一些学生发挥美术特长,巧手制作出形状各异的灯笼……大家把自己动手实践的场景拍成照片带到课堂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对于年味儿的体会,进一步增强了对春节的理解与认识。4.丰富教学手段传统思政教学多以说教为主,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因此要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多采用小品、视频教学、情景模拟、辩论赛、小组讨论、学生表演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综上所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尽管还存在着不足,但是只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增强教学的丰富性,就能够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赵晓蕾 单位:许昌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7篇

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当之无愧地成为东方气韵的代表,含蓄内敛、温婉大气的诗文化更是深深烙印在每个东方传人的心上。在文化竞争力影响日益增强的今天,电影无疑成为了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东方气韵的诗意电影也成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媒介。中国文化又被称之为诗意文化,而提及富于东方气息的诗意电影,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风格鲜明的诗人导演,他就是侯孝贤。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位备受世界推崇的东方电影作者,他以多年的探索与坚持,贡献了多部具有独特人文情怀和美学特质的作品,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89年他执导的影片《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西阿克特别奖和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凭借《戏梦人生》获得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之后沉寂数十载,2015年他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随着这部影片的载誉归来,关于对侯孝贤电影美学的探讨又一次成为评论界的热点。

二、侯孝贤“诗性风格”的特征

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其个人风格总是极好地与他的影像语言、古香四溢的音乐、以及充满平和感的散文诗般的叙事风格相融合,并以他独特的视角,来质朴地表达生活状态,引人反思,这种展现方式和众多商业电影呈现的浮躁紧张和浅显形成强烈反差。在他的电影作品中,音乐、影像语言、叙事,总是自然和谐地交融成一泓清泉,有种细水长流之感。他对细节精心雕琢,从平淡中提炼而来的美充满愁绪又让人欢喜,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他的匠人之心。这也就如笔者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到《刺客聂隐娘》时的惊艳,其唯美的画面,散文诗式的叙事,以及影片的处处留白所带来的思考,无不体现了导演的深厚功力,并且让笔者重新认识了“侠”之定义;又如在《童年往事》中,他没有像传统的相关题材电影那样一味地表现童年的单纯美好,而是引导人们去关注成长过程本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所失、所获。在如今各类通俗化、大众化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侯孝贤电影这种对于生活本身之美的求索和反思正是当今电影市场所缺少的。对于诗意电影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诗人导演的解读更是有益于引导我们的电影人去更多地关注东方传统文化,制作比追求票房更有意义的作品。

三、侯孝贤“诗性风格”的主旨表达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凉州贤孝;说唱艺术;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45-03

凉州贤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已经烙上了凉州文化的印迹,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断充实、丰富着凉州文化。正因为贤孝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根基,所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学者的垂青,关注的热度日渐升温,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不尽相同的阐释,不断丰富还原着凉州贤孝的元文化意义。凉州贤孝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层面的“贤”、个人层面的“孝”,它既有宽广深远的社会性意义,又有真实感人的特点和价值。凉州贤孝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孕育传承下来,其与生俱来就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传承在武威(古凉州)及其毗邻区域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它的内容大多是褒扬孝道善行、鞭挞忤逆凶恶、歌颂忠仁善行为主,充分呈现了当地民众弃恶扬善、忠贞耿直淳朴的人文精神。

有关凉州贤孝的研究历史久远,国内对凉州贤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活在凉州,或流寓于甘肃的学者们,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各异,但都对凉州贤孝的存在现状充满了担忧,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有的研究情况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凉州贤孝这一民间说唱艺术缘起的探讨;二是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它的唱腔及其节奏;三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探寻其方言特色;四是从民俗学视觉研究其民俗文化的意义;五是以演唱的文本为研究视角,探讨其文学内蕴。

一、缘起研究

关于凉州贤孝的产生年代,一些学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凉州贤孝的特点,推演出四种说法:秦朝说、汉代的佛经变文说、西夏说、清朝说。这几种说法各依据贤孝说唱艺人失明的特点、说唱内容的特色、说唱艺术的表达工具、有据可考的历史资料,从而为贤孝的起源理顺了思路。

李武莲在《劝贤行孝 隐恶扬善――凉州贤孝渊源流布及艺术特色》一文中认为,凉州贤孝起源于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时,即秦朝说。因夯筑万里长城需要数量庞大的青壮年劳力,有用之人都被官方征去筑城,而盲人百无一用,最后始皇帝下令捉拿盲人,用他们的肉身垫筑城墙。“这件事被人类的始祖伏羲皇帝知道了,他假扮成一位盲艺人来为秦君献唱,在歌功颂德的同时,非常委婉地道出了盲人生活的痛苦和艰辛”。①由于他声情并茂的表演感化了秦始皇,皇帝顿生恻隐之心。之后又以盲人的身份为身患重病的皇后治疗疾病,手到病除,皇后康复。因盲人的特殊贡献,始皇赦免了他们。伏羲为了解决盲人的生计,又传授他们弹唱技艺,让他们在民间卖艺,维持生活。这种说法以传说为依据,另外凉州贤孝的演奏乐器是三弦,这种乐器也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有学者认为,凉州贤孝如果从年代加以溯源,确实证据不是很翔实,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民间艺术是随着佛教在汉地的兴起而产生的,因为其内容最初以宣传佛家思想为主。李贵生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之一。“现存‘凉州贤孝’不再是佛教教义的宣扬,而将‘贤’与‘孝’上升为宣扬的主题,但仍然充满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佛教思想”。②他认为凉州贤孝是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古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包容的文化特性,加之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魏晋到隋唐佛教的广博流布,为了使民众能够理解佛教中的故事,就出现了对故事的不同讲解,即变文。这种变文就为贤孝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孙寿龄等从乐器考证凉州贤孝的起源,他认为:“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西夏始创。在西夏辞书中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将‘三弦’用西夏音注为‘桑冷讹’。汉字注曰‘三弦’。贤孝是用三弦来伴奏的。”③而贤孝得以传唱还与西夏的历史社会发展有关,西夏在长达60多年里都处于外族干政时期,后经过乾顺与仁孝二帝的励精图治,学习汉族文化,其中演唱贤孝成为教育老百姓最通俗、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正是借助于贤孝这种易于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民众理解、接受的民间文艺样式,西夏帝国才在历史上出现了统治的辉煌期。通过对西夏漫长的历史的再认识,孙寿龄有了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的见解。

王渊文在《甘肃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探索与研究》中提出清朝说。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短缺,实难找到确切的年代。据《说唱艺术简史》可断定,贤孝这种演唱形式大约形成于18世纪。但根据其流行状况与艺人的口碑等材料可以推断,凉州贤孝无疑是个比较古老的曲种。另据贤孝演唱中的曾声名显赫者可以断定,这种艺术起源于清朝。如李鸿元、马国祥等,甚至有艺人公认为艺宗祖师的沈其玉,他是清同治年间(1862 ~1875年)的秀才,因屡试不第而转向它业,专心钻研贤孝艺术,并创作了自己独特的贤孝腔系。而他的第三代传人徐宝子的学艺时间可推到清代时期。据当地文献《镇番宜土人情记》载:“逢三月清明,倾城出户登山……百戏娱乐、戴柳抛球、纷然杂集,小摊买卖、盲女丝弦,在在城市”,“戏子游优……每于此卖伎付食,溷聒眺听,声不绝耳”。这与凉州贤孝不同时代的流传与呈示状况是大体吻合的。明代聂谦所著《凉州风俗录》一书,对凉州贤孝尚有更详的记述:“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④由上述记载可以推断,凉州贤孝有确切证据的年代可追溯到清朝。

凉州贤孝究竟是哪朝哪代由谁怎样创造的,最初创作了那些篇目,如何传播,仅靠现有的文献资料很难找到言之凿凿的答案,因此,对它起源的研究只能采取多元、依据可循的各种说法。但是,一种民间艺术之所以能蛏根发芽,首要的一点是它满足了人民的需要,适合老百姓的胃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是一种好的艺术。凉州贤孝丰富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以诙谐幽默、说唱结合的形式,将家国故事与家庭故事用悲悯博大的情怀演绎给群众,其寓情理于故事的手法深受百姓的喜爱。

二、语言研究

凉州贤孝是通过纯正的武威(凉州)方言加以表述的,听众多是土生土长的武威(凉州)民众,或是长期生活于当地熟悉武威方言的非武威籍人士。因此,凉州贤孝的创作与受众群体必须是懂得武威(凉州)方言的人,这是凉州贤孝产生意义的前提条件,而要明白其中的文本含义,还需具有相应的地域文化知识。可见对凉州贤孝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武威方言的研究。一地的语言蕴含着当地区域内人民大众的心理、文化、精神、风俗、情感、特有的性情等,地域特色鲜明。百姓要听懂地道的凉州贤孝,必须熟悉凉州方言。对方言及其特点的研究为凉州贤孝的研究与保护打开了第一道门。

钱秀琴认为,凉州贤孝的口语化叙述十分鲜明,句式灵活多变,风趣幽默。“在凉州贤孝唱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叠音词”。⑤如ABB式的重叠式、叠音拟声词、特殊的双音节动词重叠、AA儿式的重叠形式、AAB式重叠形式。这样的语言形式既显示了武威方言的特点,又体现了凉州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赵颖对凉州贤孝唱词的地域性语言和唱词语法特点分别作了论述。对地域性语言的研究,首先归纳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词汇词语,如亲属称谓、地名、熟语、骂人语等;代表性民俗的描写;凉州贤孝唱词中地域语言的情感性。接着分析了凉州贤孝唱词的地域性语言形成的原因:社会生活是造就地方文化的温床、盲人从艺者生存的需要、易于接受的受众、弹唱艺术的要求。最后探讨武威地域性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唱腔中流露出人世间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贫与富、贵与贱的感受,都用唱词倾诉了出来,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对唱词语法特点的探讨,就凉州贤孝和武威方言进行比较,找出武威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意义,重点分析了武威方言的语法特点,如人称代词、名词、习惯性的助词与词缀、连词“连”、重叠式词语(AA式、ABB式、AABB式)、拟声词等。通过对文本中的方言词汇的逐一分析,发现武威方言充满了生动性、鲜活性、通灵性等特点。

凉州贤孝离不开其讲唱的语言,上述对贤孝中语词、语段的分析已经扩大了凉州贤孝的研究视域。但语言是不断演化变迁的,因此需要尊重这一规律。不能从语言动态的演变中作纵向的研究,只能窥其一斑。为此,将语言研究的视角拉长变宽,放在更宽泛的时空中分析阐述。

三、音乐研究

通过对曲牌曲调的调查及其深入分析,进而发现凉州贤孝的曲调特点,可以为学习凉州贤孝、解决贤孝音乐的正确演唱与保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王文仁认为:“凉州贤孝传统曲牌名称的命名方式独特,曲牌及其别称、变体的称谓只有老艺人才能甄别清楚,常人很难区分。”⑥经过他的深入调查和针对现实唱腔的推敲后,初步得出结论,凉州贤孝有曲牌曲调正名,也有别称、变体之分。凉州贤孝曲牌众多,分类较困难,其曲牌约77个,由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两大类构成,唱腔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唱腔曲牌和杂调唱腔曲牌,器乐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器乐曲牌和杂调器乐曲牌。系统研究了调式类别特点、典型调式音阶构成特点、曲调结构及节拍特点。

胡天龙认为,“凉州贤孝音乐音域不宽( 一般为一个八度),典型音调由几个三音组(如“re mi sol”“sol do re”“do la sol”)与四音组(如“la sol mi re”等) 及其变体构成;有时,为了特定需要,也用长时间的紧密节奏的同音反复。并且还由其变体构成。音乐旋律线条的共同点是多级进,较平稳,但音的走向总是起伏有致。音程的跳动不大,多用小三度、纯四度。旋律的节奏、节拍方面,凉州贤孝常将自由行类型。王坤、黄柏元认为,“悲音”是常用曲调,诉说性的旋律配合着舒展的节奏。李丽认为,凉州贤孝属于套曲体,“其最具特色的套曲由【月音】、【光调】、【喉音】、【悲音】、【泪音】五个曲牌联缀而成”。⑦而在这些曲牌中,【月音】、【光调】、【喉音】实为徵调式,【悲音】与【泪音】是商调式;依音阶的构成来分析,【月音】与【喉音】是五声音阶,【光调】属带“变宫”音的六声音阶,而【悲音】与【泪音】就成为带有“清角”音的六声音阶。

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他们中的部分人对音乐的把握并不在行,又由于是即兴演唱,所以对它进行系统的乐理研究就有些困难。以上只是对它做的一个整体规律的梳理,当然在它的乐音的构成,调式与音阶,唱腔结构等方面仍有分歧。

四、民俗学研究

凉州贤孝是一种最为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民众生活的细微末节都成了贤孝得天独厚的演唱材料,通过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李贵生撰写多篇文章论说凉州贤孝中的民俗学因子,他从人生仪礼、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语言等方面作了分析,寻找贤孝的民俗价值。人生仪礼如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岁时节日如天气与物候、节气与农事、节日与民俗事象。饮食民俗如“珍珠铺翠花、鱼儿乱钻沙、猴儿倒上杆、癞蛤蟆钻淄泥、黑驴子翻滚不见面、筒筒菜柳叶儿面、土里头下埋的野鸡蛋、精肚子雀子裹面杖、空壳郎拌面汤、红嘴绿毛饭、关老爷骑马不踩镫的好茶饭、刽子手上炕鳖跳崖的好茶饭、针扎荷包配丝线、手拉羊皮面、秃葫芦顶方砖、蜘蛛来吊线共计16种”。⑧民间信仰如相信灵魂存在、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送子娘娘信仰等。民间语言如民间俗语、民俗词语等。儒释道等文化是形成贤孝的重要文化因素,凉州贤孝以宣扬孝道为主题,兼收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轮回和道教的得道成仙,使三教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成自有孕育它的现实条件,这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曲艺样式,已深深烙上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印迹,其民俗学价值极高。但是,因为研究人员从民俗学角度对凉州贤孝的解读只是个开始,所以未来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知识阐释凉州贤孝仍有很大的空间。

五、文本研究

经过一些专业人士的努力,已将凉州贤孝这一口耳相传的说唱艺术记载到纸张和电子唱品上。随着凉州贤孝文本的出现,研究者从结构形式、审美价值、女性视角等审视这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发掘出其特有的韵味与文学价值。可是作为一部民间人的艺术,对它的研究不能就此止步,还可以从更加V阔的视角加以解读,如社会历史、结构分析、人类文化的角度等。

刘庆S认为,凉州贤孝大部分内容是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凉州贤孝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跳跃的音乐性和语言的地方性;凉州贤孝说唱相间,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凉州贤孝能生动说唱丰富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民间正能量的反映,有很强的教育性。凉州贤孝采用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连环式手法来演唱故事。结构具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的特征。故事情节往往比较丰富,有伏笔、巧合、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李贵生认为,凉州贤孝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大多由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开头有独特的开场白,之后以介绍人物形象的方式进入正文,最后在结尾部分点明这部贤孝的主旨。

霍志军分析了贤孝的体式特点与审美特质,体式上以忠诚良将、贤子孝孙、淑女等的事迹为演唱内容;无固定的表演场地,即兴表演较多;采用曲牌和诗赞交替使用的音乐形式;表演者以盲人为主,用方言演唱,师徒口耳传承。审美上,以苦音(泪音)为主,大多为哀恸欲绝的风格;注重陇上风情与真率直露的情感表现;黄土气息与拙野质朴的美感。

李贵生从文学的功能学来分析凉州贤孝的文学意义,一是文化传承功能,二是教化功能,三是娱乐功能,四是宣泄功能,五是沟通功能。贤孝讲唱的是大大小小的故事,却与当下的繁琐小事、未来的社会人生密不可分,这种社会功能只需花上少量时间就可完成,而接受者却也是心甘情愿,乐此不彼。

李晓凤、钱秀琴、王俊程从分析贤孝中的女性形象入手,找出了“贤孝女性”“封建女性”“现代女性”,这些类型各异的女性形象增加了贤孝的故事容量,使贤孝的主题的呈现有了强大的人民性,其真实感更为突出。

总之,截至目前,有关凉州贤孝的研究多从它的起源、讲唱的语言、民俗学、音乐学、文学性等方面展开探讨。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凉州贤孝的生命活力来自于民间,扩散于民间,对它的研究仍有未知盲点,只有在更大的空间挖掘其蕴含的社会、文学艺术价值,才会让这一生长于武威(古凉州)地域的文艺样式绽放绚烂的光芒。

[注 释]

①李武莲:《凉州贤孝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②李贵生:《源流・仪式・功能》,《民俗学视野下的“凉州贤孝”》,《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30页。

③孙寿龄:《凉州贤孝源于西夏》,《发展》,2012年第2期,第36页。

④刘晓静:《音乐精品选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⑤钱秀琴:《凉州贤孝唱词叠音现象探析》,《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第36页。

⑥王文仁:《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人民音乐》,2015年第5期,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