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的特征

创新精神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原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对数学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 主渠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为此,教师要做到:①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2.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2篇

摘 要:如今的中国正是高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方面要想与世界接轨都必须进行改革,其中就包括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这不仅要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家庭作业的布置上都要有所体现,而且教师和家长要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尽可能在各个方面对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活跃思维,这也是该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第一学段;小学生;创新精神

一、何谓数学第一学段与创新精神

(一)数学第一学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其中小学数学教育划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本文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是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不准确;基础知识掌握不充分,基本能力发展不完善;处于学习起跑线上的阶段。他们具有可塑性,第一学段是教师塑造学生的最佳阶段。

(二)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指创造新的,以前从未有过的事物。有的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指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强化和巩固而形成的内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外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刻意追求新事物的风格和气度。”本文的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现阶段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品质。

二、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成因及提升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

1.积极方面

(1)提升了对学科教学(小学数学)的重视,促进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今社会师范类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我国的教育质量却不见得有所提升,所以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师范生的培养方面要注重教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精神。

(2)寻觅出有效的培养方式

现今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寻找出许多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譬如:朗诵比赛、网上阅读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尤其是曾经不喜欢数学的孩子们。

2.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不当

对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各个方面(身体素质、学业成绩、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公平、公正及时反馈的一种方法。良好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提高。

(2)教师缺乏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从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师评价小学生创新精神方式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出,一线教师在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意R方面还需要加强,其能力方面也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培养意识增强,培养能力提高,才能切实地去落实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1.成绩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杆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却成为以慢速或踏步的方式前进。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都将成绩作为衡量检验学习效果的标杆,导致学生、家长身心俱疲,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副科课程,如:音乐、体育等。其实恰恰与这相反,这些课程最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甚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一题多练,反复实践”的方式,教学内容完全依从教材的顺序,缺乏新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教学方法单一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学生说,我考试成绩90―80分,是女子单打,80―60分,是男子单打,不及格是男女混合双打。”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能感受到教育界的无奈,家长界的悲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会压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升策略

1.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智力

“环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对人的全部生命历程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栏,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归属感,勇于大胆创新,教师爱护、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理智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仿做的标准样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理论的教学模式。譬如: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引导法等。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数理智力是很有帮助的。

3.适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国所倡导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概括来说就是灌输式教学,甚至到今天我们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育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避免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赵永东.教师教育创新及其能力的养成途径[A].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学术年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6.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的教和学的课堂教学

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式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摒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里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科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

2.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的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4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

语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探索小学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为此,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一、转变教学思想,渗透创新意识

1.审视传统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往往扮演了知识传授的角色,而学生扮演了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种特征下的语文教学可以概括为:生字新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与讲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原因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长此下去,只能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压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且也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单向知识的灌输,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注。

2.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主体。面对新课标,新教材以及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情包括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初衷,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主体突现中进行的教学新模式。

3.迎合学生心理,发展主体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之中,此时语文教学就要迎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理解主体的认识、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当我们的视角发生这一转向时,语文教学的前景将豁然开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创新教育

1.创设宽松环境,培育创新土壤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有相应的创新土壤来孕育创新思维的种子。具体而言,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才能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最佳情景,设置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探究性问题,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2.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创新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创新理念,运用阅读、议论,讲解、练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基础夯实教学法。因为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阅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习是知识巩固、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这种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对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3.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单调的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一、质疑精神

质疑精神是创造精神的首要构件,是获得创见的第一关。质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所谓质疑精神,就是学习者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激烈讨论;爱追根究底,敢于探索并开拓未知领域的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例如,高一《硫 硫酸》中关于SO2-4的检验,诱导过程如下:①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②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就可以断定试样中一定含有SO2-4吗·③BaSO4不溶于盐酸,BaCO3、BaSO3、Ba3(PO4)2均溶于盐酸,为什么·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活跃,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疑惑又来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竭力求索,兴趣盎然。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只要信心之火不熄,大器可以晚成。”的确,纵观古今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教师要以温暖和关怀呵护学生的自信;学生该做的,能做的,坚持让学生自己做,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结合教材,适时渗透化学史教育,让学生多感受伟人的故事,从中吸取自信;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捕捉自信;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磨练自信。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要保持客观民主的评价,不以简单的否定、批评、贬责甚至挖苦、讽刺等不良教育行为损伤学生的自信。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3.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以思考者的姿态出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首先,寻疑如同探矿采金,贵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其次,寻疑贵在主动。

二、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是指不“安分守己”,具有开创和反叛的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构件。它要求学习者敢于反叛传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标新立异;不盲目顺从,为寻求真理或探究未知而勇敢奋斗。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发明家都有可贵的冒险精神。诺贝尔在无数次失败和多次爆炸之后发明炸药;波拉德从海藻灰中发现了溴元素,使曾做过相同实验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利比息因小小的疏忽而失之交臂……可见冒险能使人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并有为了真理可以舍弃一切的精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

1.培养学生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是冒险精神的前提,没有“反叛”就不敢冒险。教学中大胆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审视已经固化的定理和原理,对书本教材的局部提出异议,对教师的讲授敢于质疑,对传统的习俗和观点提出全新的看法,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求异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灵魂。求异精神是求异思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品质,要通过各种渠道激活课堂,让学生敢于求异,乐于求异,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如下面这道习题:340gH2S在201.6L(标况)O2中充分燃烧,生成的SO2在标况下占多少升·学生的解题之法很多,有设未知数解方程组法、分步求解法、图像法、十字交叉法、方程式配平法等。解法精彩纷呈,思路各异,一个比一个简捷。

3.培养学生的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是造就伟人的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高层理性驱动力。只有有了超越精神,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凌云之志,以古今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超越信念,培养学生远大理想,让学生在远大目标的激励下,不断创新。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6篇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想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首先 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7篇

一、树立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要在历史课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因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超越传统认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

第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授课中,教师应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第三,教师要提倡质疑精神,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常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勇于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师要放平心态,民主对待学生质疑,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以创新的精神适应历史新课改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思维培养的多样性

谈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与理科教学联系起来,其实在文科教学包括历史教学中同样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多样性。在此,笔者拟谈谈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和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1.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同一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发散与融合。如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教材上的说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此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现在的俄罗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最终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偏激,但它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疑惑,那就是社会主义最终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这也充分说明学生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些理论,而是敢于有所怀疑。尽管这种思维有时略显稚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开始,只不过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已。

2.学生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第8篇

一、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π/3)]/cos(π/6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α),且cos(π/6α)=sin(π/3α),因此,立得原式=ctg1/2(π/3α)=ctg(π/6α/2)。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三、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五、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