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赵斌(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钟晓晖(1977-),男,河北邢台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编号:K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08-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各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任务。研究生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教育教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除了运用已有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因此,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现阶段,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计划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扩招给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缺乏等。[2-3]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的能力才能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另外,社会实践还能增强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研究生只有把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创新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一定目标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道路,解决新矛盾,并产生新的思想成果或者物质成果,以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过程和行为。[4-6]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必经之路。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需靠创新来支撑,需靠创新型人才来引领。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1.研究生培养现状
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全国工科领域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它把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转变为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是实现创新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与实践平台,竞赛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扩大了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在教务处主办、冶金学院承办下,河北联合大学首次参加了第三届节能减排竞赛,研究生团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炉煤气显热回收与变工况发电工艺设计”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第四届节能减排竞赛中,河北联合大学社会实践作品“唐山市工业锅炉利用现状调研及节能减排对策分析”再次荣获全国三等奖。通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学会了从多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河北联合大学在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设有硕士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主要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同时开展安全阀校验、锅炉水质检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金属材料理化试验等技术服务。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在该所实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去现场进行检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探讨,拓展了研究生想问题的思路,开阔了视野;通过现场的实践和锻炼为研究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2.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失衡。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生多师少的“放羊”局面,研究生和导师比例失调的问题随之出现。导师数量较少,形成了一个导师多个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些热门专业中,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往往是本学科的骨干力量,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实际用来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生精心培养的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2)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研究生生源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都倾向于就业形势良好的理工科专业,而忽略了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和心理卫生的学习,致使综合素质偏低。[7]近几年,部分用人单位指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创新、独立完成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此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如下:学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研究生参与度不够;研究生自身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自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来,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学习环境。目前,部分院校仍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用品缺乏等问题,[8-11]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得不有所取舍,降低实验标准。在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固然重要,若没有实验平台作为依托,创新活动就如纸上谈兵。在教学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某些院校的非热门专业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授予,没有相关的实验室,缺乏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法及对策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还必须有社会、学校和导师的积极协助和配合。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方法和对策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增加导师数量,提高导师质量
对于导师数量不足的专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导师充实专业导师队伍,确保导师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导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行正副“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副导师可聘用企业专家等,拓宽导师的选择范围。
2.建立健全研究生知识体系结构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兴趣等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没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在教学上,学校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制订创新奖励制度,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和实践当中去。学校应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引进新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4.组织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必须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才能很好地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为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导师还应监督研究生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并激励学生在重要期刊上,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
5.严格规范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和撰写是否顺利,选题也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生课题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以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研究生要明确论文的预期创新点,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和具体实践环节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和创新统一起来。
6.发挥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动性
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逐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时刻关注现阶段的学术动态。另外,还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能够正确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使自己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5-47.
[2]薛惠锋.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J].中国研究生,2010,(8):53-55.
[3]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赵珂,贾杰,方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58(2):201-203.
[5]彭春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颜海涛,马跃进,赵建国,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7(3):14-17.
[7]孙兴民.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6-58.
[8]安利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1,(7):156.
[9]邓建国,阎鸿森,张鹏辉,等.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20):23-25.
关键词:创新 研究生 教育 培养 德育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勇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
研究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未来社会精英,是创新的生力军。努力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本文试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接受了长期中国传统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1、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行为参与之间的反差。研究生在认识上崇尚科学,态度积极,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
2、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学生服从教师,服从就意味着缺乏内在冲动的创造力,缺乏大胆质疑的批评精神。
3、大部分研究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涉足真实社会,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他们不知道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什么,学习漫无目的,学完后不知道有什么用。
4、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研究生的知识和阅历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逐渐丰富。同时,也使得其认知趋向于固定模型,这样,就会导致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发生。
5、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思想交流的氛围。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和相互之间的思维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缺少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训练,缺少扩充个人知识视野、形成探究的兴趣及创新性思考和学习能力以及人格习惯的必要环境。
6、评价体系不完备。现在传统教育中的评价体系是一种适应应试教育的静态评价体系。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来评价考核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不可避免地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7、专业基础不牢,所学知识没有形成体系,不会灵活运用,因而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考。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察的专业课仅两到三门,而专业实际用到的大约有六七门。大部分研究生仅对考察的两三门课掌握较好,剩下的忘的差不多了。
8、部分研究生的入学动机不是学术研究,而是混一张文凭,因而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创新了。
二、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应注意以下方面:
1、继承前人知识,鼓励研究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能适应现代的今天。让研究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成果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研究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
2、培养研究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
结合实践,引导研究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产和生活中的创新点,突破陈规,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凭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3、培养研究生的个性。
个性使得每个人都不同于他人而现实存在。因此,深入研究研究生的个性,提倡个性的培养模型,发现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差异间的竞争。这样,就会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拓展研究生的创意能力。
4、重视实践的锻炼,将学习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从培养目的、培养途径以及最终结果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与实践密不可分。实践练习使研究生明确了知识学习的用途和作用,明确了知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明确了知识学习的动力。同时,研究生在知识学习中对实践也会产生了新认识,通过实践练习发现了新的问题,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进而促使研究生通过进一步学习知识来解决。于是一个无穷的前进循环,一个反馈的循环就形成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火花就会在循环中最终迸发出来。
5、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学术交流氛围,鼓励研究生同他人开展合作。对于研究生而言,其创新能力不只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同时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创造潜能的发挥。学生之间交流见解的同时,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6、改革考试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改革考试制度,使分数科学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激励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摘 要】创新可以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带来新鲜事物,所以拥有创新精神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没有创新意识或者精神,那么将会淹埋在历史的洪流中,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社会中难以存在。而提高国家或者民族的创新力就是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学生时代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强大的必要性,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有效培养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到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发展与提高,但是想要始终维持在上升状态下就需要创新思想来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或者研究出原本社会中不存在的科技成果。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改变,从传统经济类型转变为密集型经济以及智慧型经济为主的结构,这两种经济类型存在的依靠就是知识创新,因为只有知识不断创新下,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与转变发展,从中给国家带来丰富的财富。
1.创新意识概述与其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的承载体是人,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们就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比如高中时期就要重视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想要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让新形势下的教育为学生创造出出色的学习氛围,比如实验或者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出来。有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就能够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东西变为现实,促进国家教育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国家根据现阶段教育需求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老师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关注学生对哪些内容比较有兴趣,增强课本内容与之将结合的教课。
2.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在学生高中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就要将原本老旧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所摒弃,进行改革,展开创新形式下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知晓如何对高中学生创新学习生物培养的方式。
2.1通过问题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思考的模式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更重要,学生在不断学习高中生物课程中要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来寻找解决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无论在问题思维上还是学习质量上的提升。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程上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讲解给学生听就可以了,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是否对其讲课有兴趣,而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就要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老师在上课前要找到上课所需的引导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把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思想集中在课程上以及准备的课堂活动中,并在进行活动中提出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带来不一样的成果,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学习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其中新的问题,再利用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来寻找答案,这样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就只利用一些问题就把学生的主动性给激发出来,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质量。但是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兴趣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连贯性。比如在学习生物中细胞结构知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细胞结构为主要线索,对学生提出“细胞结构是什么”,学生找到答案了解,再对其提出“细胞壁是什么”“细胞膜是什么”等等,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生物世界。当然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想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数据细胞结构的一员,那么两者谁更重视一些呢?这个问题老师可以作为课外生物作业让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知识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够把学生课余时间也利用起来,让学生学习生物不再局限在课堂上。问题的不断提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大有效途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仅是利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不断思维中形成新的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2.2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和语文或者数学这些学科不同,它是一门自然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性,所以有相当强的实验性。很多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光靠语言是很难去完整的描述出来的,比如生物课程中一些知识由于抽象性太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去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把知识利用实验讲解出来,学生就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到生物知识以及它的神奇之处,这样也会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充分带动起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大胆创新进行尝试。因此实验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也能够帮助他们加深生物知识的学习。
3.结束语
总结而言,创新是个人发展的动力,是国家以及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不停留在原地,不固步自封,不断创新才能够让我们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不被淹埋在历史长河里。而创新也更是所有高中生都应具备的能力,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首先就要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具有浓厚的创新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才具有成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在事物上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增强他们提问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付娴贤.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3
[2]黄鑫鑫.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216
[3]郑泽芳.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2013,7:40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P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途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在应试制度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对于小学教学中问题的出现及探讨应该从长计议,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宗旨。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强,对于数学知识及数学思维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于通过记忆来做题,通过做题来提高分数的初级阶段,根本无法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也无法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这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阻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
(一)课堂教学死板,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因为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太过死板,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慢慢磨灭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模式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我讲你听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束缚之中,无法从课堂讨论中来获得思维上的灵感和学习上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仅仅以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小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表现的是非常积极的,但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会教,所以才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发展到厌恶的程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和阻力,使得小学数学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发展相对缓慢。
(二)教学方式落后,不适合小学学生的心理年龄
当前社会是多媒体时代,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教育生活,我们都留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和大数据的运用,因此将互联网及多媒体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乡村数学课堂,教师的教授方式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时期,仍然采取板书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被运用几十年之后已经渐渐被淘汰,根本不符合当前小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因此其觉得数学课堂无趣,丧失创新思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很多小学多媒体技术没有运用到课堂的具体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线教师往往都是资历较老的老教师,对于新事物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及多媒体技术不是非常了解,几十年的固定思维注定使得他们无法适应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思维模式的发展。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创造太多的思想发挥空间,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当前这种情况已经给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只有从实际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才能真正的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据可依,才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三)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消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很多学生没有树立起创新思维,究其原因,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是分不开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仅仅将学生的成绩看作一切,根本不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只顾模板式教学,而不顾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在学习实践中已经被验证是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对我国小学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总之,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思考,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来提高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如何培养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和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转变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思想,那么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增强其创新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丰富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希望在数学课堂上探讨有意思的话题,越是新奇,他们越是感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从课堂内容改革入手,来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我们的教育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及课后讨论内容及练习题,来组织一次小组竞赛,或者小组活动,使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学生能够在竞争中进步,竞争中发展,并从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另外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内容教授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使其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在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抱残守缺,固守自己传统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放,我们要积极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去接受互联网模式思维的感染,并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运用,使其在教学课堂上能够通过三维模式将数学的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往往能够起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与我国当前的时展也是相匹配的。
(二)改革教育制度,杜绝填鸭式教学
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着很大消极影响的,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现阶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成长发育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比较迅速,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利用良好的教育制度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那么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我们采用填鸭式教学,不顾一切的将数学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脑子中去,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下降,而且也使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得到阻碍,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和精髓。因此我们认为杜绝填鸭式教学,转变教育理念,转变应试教育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进步及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增强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关键改革。当然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状态下,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育一线教师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微创新,就是在顺应当前教育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具体转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从而维护好小学数学教育的思想精髓。
三、总结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在发展的^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必须焦点关注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解决方式来慢慢解决,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新道路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好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征,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变革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与制度的整体发展和变革,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和宗旨。如果违背这一宗旨,必然会使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与当今时展相脱节,这是我们社会及教育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4]江玮.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更好的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学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强调和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的课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但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自主创新;培养
1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被越来越重视,只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既可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增强,自主创新行为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时间推移,新课改的影响力日益深入到各学校,教师们对新课改的掌握也越来越透彻,以学生分数高低位评判标准的时代已经逐步远离教学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成绩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是大家所密切关注的。中学物理作为一门注重和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在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学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中学物理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物理大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快对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习成绩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双赢。
2当前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这一科目尽管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一些物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每一名物理教师都意识到了创新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正确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上,没有充分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对学生能力高低的评价仍然是建立在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高分者被物理教师认为是能力较强的学生,低分者反之;这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的能力的评价方式显然不科学,也不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分数高低并不能觉得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自主创新能力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自主创新意识上,而不是学生考试的分数上,因此部分物理教师相对落后的意识应该加以改变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2.2部分学生自身对创新意识缺乏认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不是中学物理教师一个人单方面所能解决的事情,需要学生自身积极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物理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才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当前部分中学生自身并未完全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是单纯停留追求考试得高分的目的上,因此对于物理教师开展的诸如创新实验、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参与性不高,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自己当前的个人发展目标比较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至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以后可以加以锻炼和弥补。因此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自我认识,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基于问题基础上的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3.1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应该注重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取问题导向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物理教师在课前积极创设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和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为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问题式教学方法要求中学物理教师须首先自身认识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以分数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将教学方法建立在正确的意识先导基础之上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接近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很多素材都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取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力求使之准确贴近社会生活,真正达到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树立,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畏惧教师的情绪,此外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中学时期是学生的成长时期,也是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时期,对很多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教学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星期,让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此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中学物理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设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在教学时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该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外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倪新凤.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4,(9).
[2]王庆亮,王琪.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存在的问题 改革与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应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学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应对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忽视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
语文这一学科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树立起大语文观,没有办法把语文课和其它的学科以及社会生活进行联系,忽视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无法把握语文学习的尺度范围,导致语文这一学科逐渐走向封闭的境地。
其次,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或游戏中学到知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等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够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一些盲目的教学活动有所增加,有些教师甚至走极端,觉得一堂课没有活动就不成功,觉得活动越多课堂教学做的越好。老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都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一旦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离,不管形式有多好,都不能算是成功。
再次,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很落后。
以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办法正确地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单方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总是让学生进行重复地机械训练,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现在,还有很多老师依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机械训练”和“满堂灌”等一些比较传统,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题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里存在着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读写才是硬任务,虽然课标有要求,但是,学校有考核,如果完不成考出好的成绩就无法向学校、家长有交代,对于那些考试考不到的软任务,就觉得练不练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许多老师对于课本中的大多数听说训练,一般都是以点带面,一带而过。在小学中,这种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的形式主义教学,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也与课标的具体要求相差很远。所以,很多小学生的听说水平依旧很低,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不善说。这就造成了听说和读写发展的不平衡。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其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遥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领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二是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三是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四是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
其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
其四,考试的创新。
考试的创新是对课堂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具体导向。没有考试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将受到阻碍。为此摒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标准同一、形式单调的考试方法,采用鼓励创造灵活评分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口试、笔试、操作相结合;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各占一定的分数,笔试时增设创造性的问题。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小学学校以及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张燕玲.袁建桥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百例[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2
[3]刘济元.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4]罗书霞.改革创新小学语文教学[J] 散文选刊(理论版) 2010(12)
打破条框多发散
如果发散性思维能力差,人的创新能力自然也不强。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给学生设定条条框框,禁锢他们的思维发展,而应该引导他们在探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回答,教师不要直接否定他们不成熟或者错误的观点,应当引导他们讨论,边讨论边认识到哪些观点较合理。这样,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我在教学时,从不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经常鼓励他们勇于质疑老师、家长和其他学生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引导观察重发现
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科学道理,要发现这些科学道理,就需要人们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当然也要有必备的认知水平。如牛顿就是观察人们司空见惯的苹果下落现象,认真思考,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作为科学教师,不但自己要观察、思考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一杯水,了解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然后把水与牛奶、白酒、白糖水、酱油等液体进行对比观察,自己设计水的实验方案等。
激发兴趣常鼓励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主动去钻研、去探究,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性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科技作品。
当学生申请专利时,教师要给他们出点子,使他们能顺利申请成功。同时尽可能减少申请费用,使他们成功申请专利后有实在的物质收益。有了收益,他们创新的兴趣会更浓。
另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科技比赛和实践活动中名利双收,增强创新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同时影响没有参加竞赛和实践活动的学生,让他们也对科学产生兴趣。
用大观念教学
用大观念教学,即以核心思想组织教学,指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只要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这个中心就行,不必过分强调每章节的目标要求,也不管教授的知识是否超出课本内容。
过分注重每章节的目标要求,会把事物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开,也会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只教课本上的知识,不指导学生在课外汲取知识,不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动手实践,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