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品经济的缺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税制结构;税收比重;比较研究
一、世界上的税制结构的分类
1.单一类型的税收结构
单一类型的税制结构主要是指税收凭借一种税种作为税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单单发展一种税收的税制模式,在世界里上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提倡不同单一税收类型,但是这种税收模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只能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无法真正的去在经济发展中进行实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倡导单一税收结构也就不同,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单一税收模式的差异。
第一种是主要凭借着土地税收作为主要的税收来源,也可以叫做“土地税收论”。单一的土地税收论是由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国家所提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地主阶级负担着国家的全部税收,地主阶级承担着国家主要的税收任务,作为农民手工业者则免除一切的税收负担,因为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引发了社会上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但是作为地主阶级长时间的垄断着土地的所有权,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都被地主阶级所占有,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提出了要地主阶级承担主要的税收以保证贫富差距的缩小,大力发展“单一土地税收”为主税收结构。
第二种,主张“单一商业税收论”。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大力发展以“商业税收”为主的税收论,十七世纪英国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英国的贵族拥有者许多的特权,所以他提出了要废除贵族的一切特权,减少人民的负担,人们的生活需要消费,消费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商业税为主的主要税收结构诞生。消费的多少就足以证明了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消费能力强的人经济状况好,承担的赋税量就越重,反之,消费能力弱的人就证明他们的经济状况不乐观,负担的税收也就越少。总之,各种税收理论的提出主要就是要平等税收为基础,减少收入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出发点。
但是,单一税收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单一的税收制度无法保证国家税收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一旦主要的税收来源遇到了发展的困难,难以保证与满足国家的经费充足与支出。另外,单一的税收制度针对的税收负担范围很小,不能使得社会上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承担着对国家的赋税任务,难以使得国家的税收平等,更不符合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2.复合的税制结构
复合的税制结构主要指的就是国家的税收来源有多种多样的不同税收结构组成,而且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税收模式。复合税制结构的优势在于各种税收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单一的税收结构无法满足国家的经济需求。复合税制结构拥有着各种税制结构所特有的优势,首先,复合税制结构的税收来源范围广、收入充足、有着广泛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平均社会上不同阶级的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的发展,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使得国家的经济稳定的发展。但是,符合税收结构也有着弊端,符合税收结构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对于生产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对于征收赋税时步骤比较复杂,容易产生重复征税的现象。所以,在发展符合税收结构时一定要趋利避害。
二、我国的税制结构
我国采用的税制结构模式虽然是复合税制结构,但是主要的税收来源仍是以商品税为主体,商品税在符合税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过于依赖商品税。
随着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家也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保障行业征收一定的“保障税”,保证国家的税收制度平衡。
我国的税收制度有着很大的缺点,一旦我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将会影响我国的税收来源,甚至影响国家整个经济的支出,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提供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能。所以,必须对我国的税制结构加以改革,以满足国家的经济需求。
三、世界先进的税收结构组成对我国税收结构的经验
1.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保证税收
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保障赋税的稳定,只有国民的纳税意识得到提高,形成了一种对国家承担赋税的责任与义务,才能提高我国对税收的管理,改变我国现有的赋税面貌。
在世界上经济发展先进的国家,早就形成了公民纳税的意识,为公民不断灌输纳税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例如美国,加强了赋税一时的宣传工作,用法律来约束公民,对于偷税、骗税、漏税的行为加以严惩。逐渐的公民都形成了自觉纳税的意识。所以,我国也应该加强对公民纳税意识的宣传工作,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我国税收的来源稳定的发展。
2.改变税收的主要侧重点,均衡赋税
税收的目的第一是为了均衡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等发展,减少贫富差距。第二,是为了国家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税收的侧重点不是盲目的扩大税收的来源,而是如何的促进分配的平衡,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也应该改变以商品税为主要的税收来源的面貌,促进我国的税收能够“多样化”的发展,保证国家税收来源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税制结构的构成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来源,合理的税收结构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要改变税收结构面貌,促进我国的经济稳定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发挥宏观调控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官玉静. 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
[关键词]白银货币化;通货膨胀;白银流入
引言
中国用银虽有很久的历史,但西汉及以前,多作工艺上的用途。东汉以后偶有用作支付工具的,然而一直到明初,白银算不得十足的货币。明中后期,在民间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冲击下,政府正式取消用银的禁令,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①这是明政府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
关于白银货币化问题的研究,早在明清之际就引起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现代以来,彭信威从货币史角度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全汉对明代太仓银、国际白银流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陈昆以民间白银货币化与宝钞的崩坏这一线索详细的考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刘光临认为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着通货不足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挽救。上述研究深化了笔者对白银货币化的认识,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史实,重点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的且价值量大的货币。然而自秦汉以来,一直大量使用铜钱等贱金属货币。这种低层次的货币只能满足小额交易,不能支持大宗批发贸易及远程贸易。于是,银两和纸币便或先或后的开始成为交换的媒介。而中国政府发行钞币多不以贵金属为本位,而且滥发无度、屡屡贬值,丧失信用。人们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以求自卫。从而使白银倍受青睐。
明朝建立后,由于经历了元朝猖獗的通货膨胀。洪武帝把稳定物价作为他施政的主要目标。国家不再与传统的儒生一起藐视商业。而选择了既不限制也不鼓励商业的政策。这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中后期,江南各地均出现专门的商业市镇,并且数目逐年增多。据刘石吉估计,从1500年至1650年,市镇数增加了2.5倍。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从而使白银在明代一举成为主币。
二、宝钞贬值,通货膨胀
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由于生铜的短缺,当时国内每年仅铸钱一亿九千万文左右,每人只占三文。然而国内军事还没有结束,太祖初年,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繁重。铜钱自然不够应付,只有发行纸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规定每钞一贯准钱一千文,银一两或金二钱五。为了保证宝钞的流通,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洪武钞法初行的几年,因发行量不大,还能保持和物价一定的比例。但从倒钞问题的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
所谓倒钞法,就是将破旧的钞票拿去换新钞,政府征收一点纸墨费或叫贯头钱。明朝初行倒钞法每贯收贯头钱三十文,其实并没什么缺点。但是由于政府发行宝钞并无贵金属或实物作为发钞准备,宝钞投放多而回笼少,加之宝钞制作简陋,易于伪造,纸币充斥市场,大大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通货膨胀,宝钞贬值。如果不将新旧钞区别对待,那么只有使全部钞票都跌价了。同时税务员舞弊,利用新旧钞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他们换成旧钞交送国库,从中取利。旧钞的跌价便更为严重。
通货膨胀不止表现在新旧钞价的差异上,更明显的表现在钞票对白银的价格上。洪武九年初行钞法:钞一贯或银一两折米一石。到三十年,银一两折米四石,但钞票却要两贯五百文折米一石。这表明钞票对白银跌价十倍。到永乐元年,改为十贯一石。洪熙元年加为二十五贯一石。在不考虑米价上涨的条件下,宝钞在短短的五十年间竟跌价二十五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钞的贬值更为严重,景帝景泰三年七月,令京官俸给照时价给银,五百贯钞给银一两。这就是公认宝钞对白银跌成五百分之一。正统元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宝钞已贬值千倍,实际上已被民间弃之不用。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是一个极具威胁的事实。出于本能反应,明政府仍企图通过变更政策确保宝钞的货币主体地位。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够制止白银对宝钞的冲击,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宝钞已完全退出了民间交易。
三、白银供给的大幅增加
随着宝钞的崩坏,明朝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白银和铜钱一样缺乏原材料,那么它也不可能成为主要的货币。白银的来源不外有三个:一是政府国库藏银。明朝政府前期为推行宝钞曾一度禁止白银在民间流通,人民只准以金银向政府换宝钞,这使得明政府囤积了一定数量的白银。二是国内开采。明代白银开采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明太祖对开矿采银并不重视,甚至有阻止的倾向。太祖朝累计采银也不过八万两。永乐时期,由于郑和下西洋及赏赐外国使节等原因,需要大量白银。明成祖大开银矿,这一时期白银开采量高达五百万两,为历朝最高。之后虽偶有“矿禁”但为时很短,到天顺、成化年间又大事开采。但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没有较大的银脉经过,因此国内白银产量远不能满足政府和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白银货币化之所以可行,主要依赖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
海外白银流入的原因有两个:贸易顺差和套汇。中国自明朝中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国际贸易中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主要依赖于中国商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商品拥有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如丝织品、瓷器、棉布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除了质量优越之外,明代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很突出。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通货膨胀严重。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
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明朝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这种价差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随着宝钞的崩坏,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国内银价。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而欧洲是1:12,日本是1:10。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结语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白银和纸币使用,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且投放多回笼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这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如果没有大量海外白银输入,明代银本位制不可能稳定。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虽然明政府采银量为历朝最高但由于国内白银矿藏较少,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明中叶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正竭力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明政府为获得白银开放海外贸易,凭借着对外贸易的出超优势及外国商人为牟暴利利用金银价差大肆套汇,大量海外白银流入中国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提供了物质可能。
参考文献:
[1]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2).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昆;杨小玲: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2(9).
[4]崔瑞德;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光临: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1).
[6]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2).
由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晚,体制尚不健全,时不我待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一步步重复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商品经济自发性与盲目性的缺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市场失灵的教训告诫我们,市场经济必须国家政府干预调控相配合,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决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与速度,因而选择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宏观干预调控体系来弥补市场体制的发育不足,从而促使健全的市场体系与秩序形成,加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政府在如今新的经济模式下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为此,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转变政府职责,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如利用金融、货币、信贷等经济手段,法律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抑制生产过剩、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经济社会现象,从而从整体上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然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也还存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不少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行政干预的痕迹还是存在,如在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政府依然起了主导作用,许多大型项目的审批手续受到政府的直接行政干涉,如果政府自身行政管理透明度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出现权力市场化的现象,如土地审批转让、资本信贷等现象中腐败现象的滋生与出现。另外,在无法较快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面前,我们看到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滞后性与干预调控体系的不完善,也容易导致调控手段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无法控制与指导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动向,所以,未来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要不断的完善与健全,充分运动税收、汇率、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及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调节控制经济发展等因素。
二、打击垄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够完善与健全,在建立与护某一个经济或合法壁垒下形成的垄断现象,是与平等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也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责。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无法正常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扭曲市场正常的竞争机制,垄断组织的市场价格要高于完全竞争,通过不平等的方式获得的超额利润,长此以往,不只伤害群众共同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法则,而市场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垄断,因而就需要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政府来充当调停人与仲裁人,通过政策以及法律的形式来限制、控制与打击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排除一切干扰平等竞争的行为,着力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以《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严格执行来抑制地方的一些保护主义现象,而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地配合中央政府,在行政法规的制定上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做到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与效率性,确保国内市场的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对于严重违背公平公正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要坚决予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严格的监管部门进行切实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与个人受到合法权益的保护,健全有效的经济运行制度。
三、调节收入分配,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市场经济效率与竞争的特点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个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而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有效地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放任市场机制这样下去,则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对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社会资源进行一次分配之后,政府必须发挥资源有效二次分配的作用,履行收入分配调节的经济管理职责,这样,才能在保持经济增长效率的时候较好地兼顾公平的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较好地减少社会矛盾。目前,政府这一职能的履行,主要通过履行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控制高收入群体,有效地保护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目标。具体来说,针对收入较高的群体,落实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度;针对收入较低的城镇居民以及失业下岗人员,完善覆盖社会范围更广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广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较弱的局面,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稳定,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政府机构还承担着履行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完善如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国防、法律等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的职能。市场机制的特点讲求效率、收益等特点,使得这些相对来说,投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而经济收益不是很明显的产品,但是又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政府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担当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成为协调社会所有成员极为重要的组织,在社会成员的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分配中搭建重要的平台,担任重要的角色,逐步加强对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的投入,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公众提供最大程度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项活动提供保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最关心、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保证公民公平享受的权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公共服务问题,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后悔权
中图分类号:D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93-02
一、网络交易后悔权的由来及其内容
顾名思义,后悔权是一种有关后悔的权利。消费者的后悔权也称为“消费者的冷静期”,即指消费者根据法律规定的消费方式,在购物结束后,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在合理期限内无条件退货的权利。这里所讲的网络交易中的后悔权指的就是在网络交易这一范围内,消费者所享有的无条件退货的权利。从网络交易后悔权的概念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后悔权强调的是消费者单方面的权利。笔者认为,只要是按照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即依法行使反悔权,无需任何其他理由和附加条件,消费者便可享有这项权利。这就是说,反悔权的行使具有无因性,单方性,法定性等特点。
后悔权制度由来于美国,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展,电话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兴购物方式产生,因为在这些购物方式中常常有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情形,因而美国许多州的立法赋予消费者可以在一定条件和时间范围内无条件退货的权利。美国50个州几乎都制定了关于后悔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后来,欧洲许多国家都纷纷借鉴,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后悔权制度。从国外有关规定来看,后悔权的适用多限于网上购物、邮购、电视购物等“远距离购物”范畴。
其实从我们国家来讲,有许多类似于后悔权的法律实践,如当下知名网络交易网站淘宝网就有许多商家奉行“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物”等规定,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后悔权制度。我国对于消费者后悔权的内容在立法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立法相对缺失。从其他国家关于后悔权的相关立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网络交易这一领域,赋予消费者后悔权有着很多相关实践和其必要性。下面我们就网络交易后悔权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和总结,从而明确这一制度的基础和意义,从而有助于我国此项制度的建立和施行。
二、网络交易中赋予消费者后悔权的原因
赋予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后悔权可以说是由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所决定的,为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等权利,弥补消费者在网络商品交易中的劣势地位,赋予消费者后悔权是大势所趋。
(一)赋予消费者网络交易后悔权的理论基础
对于消费者来说,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是其基本权利,而后悔权并不属于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是后悔权的行使对于实现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从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品交易中,消费者首先基于其知情权,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在此权利的基础上,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当今商品经济的社会,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常常处在信息弱势的地位,不能清楚地了解商品性能等真实性信息。通过赋予消费者后悔权,让消费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接触、使用等体验方式,真正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从而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并且后悔权的行使也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真正体现。
对于后悔权的性质应该怎样界定呢?“后悔权既然不是知情权也不是选择权,就不可能属于人身权利的范畴,所以它应是一种债权”[1]。笔者个人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即后悔权应该是一种债权,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后悔权与合同撤销权是有着本质不同的。有学者认为后悔权是属于合同撤销权的范畴,因为它的实现结果就是商品退还给商家。但是,后悔权有着无因性、单方性等特点,而合同的撤销必须符合法定的欺诈胁迫等条件,并且后悔权实现后,商家也不需要赔偿。因此,二者并不一样。由此可见,后悔权在我国并不属于法定权利。
(二)赋予消费者网络交易后悔权的现实依据
从整个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消费者是处在一个弱势地位的,他与经营者的地位并不平等。第一,消费者与商家在商品信息上的地位不平等。经营者对商品的质量、功能、优缺点等信息了如指掌,而作为消费者的个体由于学识、技术的欠缺,往往很难得知商品的事实情况[2]。正是由于消费者对商品基本信息的不了解,常常造成买回来的商品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预期目的和需求,尤其是在网络交易这样一种通过图片、文字介绍等方式来宣传商品的交易平台,消费者在信息上的弱势地位就更加明显,进而消费者的权益也更加难以得到保障。第二,消费者和厂家承担风险不同。在商品交换中,生产者承担的是经济风险,而消费者除承担经济风险外,还承担人身风险[3]。可以说,在商品销售完后,能够收回成本并且取得利润,生产者的目的已然达到。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商品不能满足自身预期目的和需要的话,不仅会损失购买商品的金钱,而且有些商品还会因质量问题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给自己带来人身方面的风险。第三,消费者与商家利益满足方式也不同。交易完成,商家的利益即刻得到满足,而消费者的消费利益必须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满足,这就使消费者容易因商品质量、性能等方面问题而权益受到损害后维权困难,地位与商家并不平等。
再从网络交易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易模式来看,如果不赋予消费者后悔权的话,消费者的权利将更加得不到保障。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对产品的相关信息了解是基于商家自己的宣传以及网络上的相关图片、介绍和其他消费者的评议。可以说,相比较于传统交易方式,网络交易使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加剧。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交易的盛行,网络商贸的纠纷越来越多,并且多数情况下都是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并且得不到保障。还是拿最流行的淘宝网来说,在淘宝上注册商铺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使得许多并未得到真正检验的商家涌入网络交易市场,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对于商铺自己来说,则规定了许多有利于自己的“免责条款”,如“商品售出后,非因质量问题,概不退换”“实物如与图片有色差,是正常光线问题,不属于退换理由”等。一旦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出现纠纷,很难维权。笔者认为,这些纠纷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而纠纷一出现,消费者却并不能以此为理由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而,网络后悔权的设立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必要性。
三、设立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后悔权的意义
首先,后悔权制度在网络交易中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基于消费者在商品交易,尤其是在网络交易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后悔权的引入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针对网络交易中出现的商铺打“球现象”,消费者可以通过行使后悔权来维护自身权益。如一些网络商家打着“非因质量问题不退不换”的免责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当消费者购买了商品后,发现与图片和自己想象当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商品的性能远低于购买商品所付出的金钱,性价比很低。但却因没有质量问题,消费者不能向商家申请退货。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商家的行为并不违反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最终造成消费者自身权益的受损。但如果网络后悔权制度能够建立,这些类似案例就不会发生。
其次,对于商家来说,也有着很多好处。为了避免消费者行使后悔权而使自己的声誉和信义受损,商家会提高自己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做到商品的质量、性能等与自己所宣传的一致。从而在整个网购行业达到一个“洗牌”的效果,实现优胜劣汰,让有信誉、服务好、商品质量好的商家能够生存而且盈利,而那些无良商家就会逐渐被淘汰。
最后,实现消费者和商家的共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国外的实例来看,后悔权的引入并不会激化消费者与商家的矛盾,相反,会促使双方实现共赢。“后悔权”实际上产生这样一个积极效果:商家主动打破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分享信息,结果反而使退货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销售成本不仅没有升高,反而降低了,而商品的性价比,也更趋于合理。总的来看,“后悔权”的出现,使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增加了,其后果是双赢,而并非消费者单赢。
结语
如何将后悔权从国外引进到正式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制度,这还需要立足自身,反复检验的长久过程。通过在最广泛的公共领域进行讨论、碰撞和博弈,从而使这项权利的内涵、适用范围、操作性都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进而得出科学、合理、合法的结果。只有立足中国国情,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建设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虹,李春.后悔权制度在我国设立的可行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
[2]应飞虎.论经济法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以消费者等为对象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3):67-74.
[3]毛玉光.消费者权益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18.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会计;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56-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系统的子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会计必将由传统形式演变为网络会计。
一、正确理解网络会计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记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实质上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针对不同的披露对象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关于企业内部网。企业的内部网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采用“防火墙”技术与互联网隔离可以使会计数据得到安全、保密的保障。
二是关于企业外部网。企业外部网是在intemet的基础上,对一些有选择的合作者开放或提供有选择的服务。
三是关于互联网。互联网传播的空间巨大,但披露的信息有严格的限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met上拥有自己的网站。要进行严格控制。
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以下表现特征:
首先是即时化:传统会计往往是通过核算后的数据,来事后分析此项业务的优、缺点。而网络会计则在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这样会计核算便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化为事中的动态核算。
其次是多元化:传统会计往往为遵守会计的一惯性原则,不但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贯彻,,连会计决策时往往也会把自己局限于一条路上。而网络会计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规范的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作为基础的多元化会计信息。
再次是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财务状况最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
最后是商业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将具有重大程度的开放性,会计信息作为商品走向市场。
二、必须解除对于网络经济冲击会计基本假设的几点误解
(一)首先,要明确网络技术创新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
人类社会按照社会经济的主导技术而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网络经济;而按照经济的本质属性又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按照经济的本质属性的划分方法对于研究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意义,这主要因为:
第一,对于经济的主导技术因素(即象征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本质属性二者而言,后者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影响更深。
第二,网络技术的创新使社会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转换到网络经济时代的直接经济。
这种转换不但克服了迂回经济中间环节的大量物耗,大大降低了有关的交易成本,而且这种转换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资本增值运动的本质特征。
(二)其次,要明确虚拟企业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
虚拟企业是美国的米切尔和贝尔于1994年3月率先提出的。是利用电子信息打破联合企业间的时空间隔,属于临时性的结盟且分合迅速,目的在于利用变化多端的市场机会。虚拟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是虚拟企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临时性的合作组织形式,无法提出一个完整的供不应求目标的概念。
(三)再次,要搞清电子货币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
人类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电子货币这一新鲜事物,电子货币又称数字现金,是在银行电子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出现的无形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在货币发展史中,黄金到纸币的转变是一种足值货币到符号货币的转变,而纸币到电子货币的转变仅仅是一种符号货币到另一种符号货币的转变。
三、网络时展网络会计还应解决好的有关问题
首先是确保安全性问题。在企业网络会计与互联网连接后,会计信息能迅速地传播,但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与本身资源的缺陷,较之手工会计系统与局域网会计,网络会计安全性较低,风险因素天天增加,安全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
关键词:马克思;高利贷;民间金融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间金融的出现和活跃,民间金融的高利息率引起学术界的普遍重视,马克思的高利贷理论重新得到关注和争论。马克思对高利贷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且高利贷资本有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在运用马克思高利贷理论解释当代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借贷关系时,应当注意这些前提条件。否则,要么得出“马克思理论已过时”的错误结论,要么危言耸听,认为高利贷已经相当严重。
一、高利贷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中世纪经院经济思想中,任何放贷取息的行为都被视为高利贷(Usury)并被禁止。虽然马克思没有对高利贷资本做出量上的规定,而且提出高利贷利率相差很悬殊,但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相对于资本主义借贷资本低微的利息率,洪水期前的古老的生息资本即高利贷资本(德文版Wucherk-apital或英文版的Usury)是高利、暴利的。马克思指出:“除了归国家所有的部分外,高利贷者的利息会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现代的利息,至少是正常的利息,只是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资本主义阶段的借贷资本利率要低得多,“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马克思把高利贷资本称作古老的生息资本即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并不是对高利贷资本做出的定义,而是从高利贷资本所产生的社会形态来看,它很早就产生了,甚至在古罗马,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以及货币经营资本已经发展到最高点。[3]并且,高利贷资本出现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高利贷资本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存在高利贷资本,但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从属于产业资本的借贷资本。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高利贷量以及所处社会形态等外延的界定,也没有象纽曼那样只从借款人的贫富来区别银行家和高利贷者,而是从高利贷产生的前提条件———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来分析的。
前提条件之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发达。把马克思关于高利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仅仅理解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出现以及货币职能特别是支付职能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多次提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越不发达,高利贷越是发展和兴盛,“生产要素越是不作为商品进入生产过程和不作为商品离开生产过程,由货币转化为生产要素的行为就越是表现为个别的行为。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是不重要,高利贷就越是兴盛。”[4]“一个国家生产的大部分越是限于实物等等,也就是,越是限于使用价值,该国的高利贷资本就越是发展。”[5]所以,高利贷产生于商品的产生和货币职能尤其是支付职能的出现,但高利贷更是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没有充分发展天然地联系起来。因为,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依赖于货币转化为生产要素的行为不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行为,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成为丧失生产资料和商品的自由人,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些前提条件都不具备,劳动者不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和农奴,就是拥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货币转化为资本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谋取利润渠道还很少,高利贷者只有以“货币索取权”的形式占有生产者全部剩余劳动甚至必要劳动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谋取高利,正如吉尔巴特在《银行业的历史和原理》中描述的“在中世纪,纯粹是农业人口。在这种人口中和在封建统治下,交易是很少的,利润也是很小的。……贷款人虽不是合法的垄断者,却是事实上的垄断者。”[6]中国解放以前的高利息率也印证了这点,“中国农村(指解放前———引者加注)的地租率和利率,高得使自己经营收益率低于收租和高利贷,高得让地主不愿意进化为资本家;产业利润也低于收租和高利贷。”[7]同时,商品交换是商品具有价值的前提,商品交换只有在产品有剩余时才得以进行,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大部分越是限于使用价值,说明该国商品交换越不发达,可用于交换的产品也就越少,劳动者所拥有的仅仅是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或生产的选择范围很小,一旦劳动者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及简单再生产的链条断裂,劳动者只能借高利贷来维持。仅有的剩余没有被用于生产,反而被奴隶主和地主用于挥霍性消费,为了维持寄生性的生活消费的巨额开支,奴隶主和封建主也向高利贷者借贷,无论是小生产者必要的生活消费或生产支出,还是地主的挥霍消费,他们都是把借来的货币作为单纯的货币来使用,即当作单纯的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来使用而不是作为资本来投资。所以,商品经济越不发达,高利贷越盛行。这在现代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如陈志武(2005年)根据1934年民国政府中央对当时全国22个省所作调查显示,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如中西部,借贷利率越高,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说明农业占主要地位,商业不发达,高利贷现象越严重。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对现阶段新疆农村高利贷现象所作的调查(2004年)显示,偏远农村和贫困农村高利贷较多,城乡结合部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高利贷较少。
至于商人向高利贷者借入货币进行商业经营,或者用货币购买奴隶、土地等进行生产,这里的货币是作为资本来使用的,但这不是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高利贷具有特征的形式,是属于从属地位的,马克思引用达德利。诺思的《贸易论》,以英国为例说明了这点,“我国为生息而放的债款,其中甚至不到十分之一是借给商人营业用的。”[8]在资本主义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具有特征的形式是对地主和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的消费性借贷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借贷,这种借贷必然是高利贷。
前提条件之二:小生产方式及其影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高利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借贷资本的区别在于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是高利贷产生的根本前提;与这种小生产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分散在各自的土地上,用各自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散的生产。生产方式的分散性和孤立性使生产和交换处于分割状态,统一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难以形成,平均利润率则难以形成,从而使各地区利率相差很悬殊,马克思引用休耳曼《中世纪城市》欧洲各城市存在的从200%到10%的利率差异证明各地区利率相差悬殊。而陈志武(2005年)也证明,美国从1880年直到1890年,不同地区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差别也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分割。生产和市场的分割使高利贷资本处于垄断地位,高利贷者能自行决定利息率,并维持利息率居高不下。高利贷资本直接占有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使小生产者时刻处于“水深齐颈”的孤立状态,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斯科特,1976),生产的风险很大,劳动者没有任何保障,生产条件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使劳动者丧失生产条件,再生产链条发生断裂,正如马克思描述的:“对小农民来说,只要死一头母牛,他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来重新开始他的再生产。这样,他就坠入高利贷者的摆布之中,”[9]劳动者在高利贷的摆布下,要么自己全部的剩余劳动甚至必要劳动都被高利贷者占有,要么丧失对劳动条件如房屋、土地等的所有权,成为奴隶或农奴。所以,就剥削方式(即占有剩余甚至占有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来看,高利贷资本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没有两样,甚至占有的更多,剥削的更重,但高利贷资本是天然地同小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即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小生产者也不例外。尽管马克思认为高利贷本身不改变生产方式,反而使再生产每况愈下,但它对生产关系具有破坏和解体作用,它一方面把货币财富集中起来,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生产者和生产条件分离,但只有具备其他各方面条件的情况下,这些才能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在亚洲的各种形式下,高利贷能够长期延续,这除了造成经济的衰落和政治的腐败以外,没有造成别的结果。”[10]正如中国解放以前的高利贷摧毁了农业生产,但并没有为工业提供积累,也没有可能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反而越来越衰落。
前提条件之三:教会和法律的禁止。中世纪的教会是禁止任何放贷取息行为的,法律也没有给予借贷活动任何保障,但对货币的需求并没有减少,而提供货币并索要利息者会冒着被教会谴责和被法律制裁的风险,“因此,在个别场合,利息率就更高。”[11]可见,教会和法律的禁止不但没有把高利贷排除在经济生活之外,反而使利息率更高,事实上,“一再重申禁止高利贷这一点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许多人可能并不拒绝这种诱惑。”[12]反对高利贷的教会却是高利贷的主要贷放者,虔诚的教徒慷慨捐献给寺院大量贵金属器皿,这些器皿融化后可以从造币厂换回铸币用以放贷,古代中国的寺庙也是重要的放债者,他们很可能是为了维护他们放贷的垄断地位,防止新的竞争者进入而反对高利贷。所以,当产生高利贷的经济基础以及生产方式没有发生相应变化时,单纯地依靠人为的手段加以禁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正如马克思讽刺英国为使贫民摆脱高利贷的盘剥而设的公立当铺一样,“虔诚的愿望在实现时正好走向它的反面”,[13]这个当铺不仅没有降低利息率,反而高达100%.现代学者的研究同样印证了这点,陈志武(2005年)在分析1934年我国部分省份的民间借贷利率时,发现宁夏的借贷利率是最高的,高达30%,其原因之一是宁夏以回民占多数,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明确禁止有利息的借贷:所有的回民都是兄弟,兄弟之间借贷是不应该偿付利息的。
前提条件之四: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缺失。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高利贷者处于垄断地位,可以决定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同时,资本主义以前社会也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阶段,可供借贷的货币有限,而对货币的需求却很大,决定了高利贷的利息率很高。现代银行信用制度是在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抗高利贷的垄断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成为失去生产条件的自由被雇佣者,由分散状态变为被资本集中在工场内,使用机器而不是工具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使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对投资于生产和经营的货币资本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一方面要求公开承认借贷取息的合理性,一方面要求降低高利贷高昂的利息率。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工业的发展,对高利贷的谴责和禁令以及垄断被取消,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银行制度产生。现代银行一方面把闲置的货币集中起来,一方面打破了贵金属的垄断,开始发行银行券,这样大大增加了可供借贷的货币,使得银行家即使降低利息率也能和职能资本家分享剩余。
前提条件之五:缺乏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马克思认为无论资本主义以前具有特征形式的高利贷资本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高利贷形式都和小生产以及消费需求有关,事实上,小生产者的生产也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满足消费需求,但这并不能得出“凡是和消费有关的借贷都是高利贷”的结论,更不能以现达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的以及在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的消费信用来怀疑马克思关于高利贷理论的正确性,因为两者的前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用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消费需求,任何商业性信用的目的都是追逐利润,消费信用也不例外。它是以消费者有较高的稳定可靠收入为前提的,而消费者的收入是以平稳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平稳运行的经济环境保证了就业的连续性,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泛存在的消费信贷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以及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的。而马克思所处时代以及之前,这些条件并不具备,无论小生产者的生存性消费需求还是富者挥霍性消费需求都是缺乏弹性的,必然求诸于高利贷资本;而正因为用于消费的货币是作为货币使用,而没有作为资本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甚至使货币需要者陷入高利贷的盘剥而无法自拔。所以,高利贷被认为具有剥削性,尤其对小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农户。
二、马克思高利贷理论对我国当前民间金融发展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马克思认为高利贷这一古老的资本主义以前的生息资本,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发达为前提的,是和小生产方式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没有纸币流通、缺乏现代银行信用制度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情况下出现的,人为地以各种形式限制或取代高利贷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现代学者如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的研究得出了和马克思相同的结论。只不过在“如何对待高利贷”即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关系上,陈志武认为只有放开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起根本作用,只有小生产方式被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商品经济获得高度发展,高利贷资本才能转变为从属于产业资本的借贷资本。本文认为资源尤其是资本的最优配置是以资本自由流动以及统一资本市场的形成为前提的,而只有在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小生产的孤立和分割状态下,即使取消对高利贷的禁止,也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民间金融利息率一般高于甚至远远高于正规金融机构(如国有银行和信用社)的利率,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称为高利贷。因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最近二十多年的改革没有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且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预期乐观,纸币流通条件下的银行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产生普遍高利贷现象的条件并不具备。但是,并不排除在一些地区或一定阶段出现局部的、暂时的民间金融高利息率的现象,民间金融的出现不能仅仅从金融抑制、正规金融机构的缺点和缺位以及民间金融的优势来解释,而应从产生高利率民间金融的经济社会条件寻找根本原因。
关键词:货币;“纸币”;金本位制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22-03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个很诡秘的事物,它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社会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在长长的历史中,因为它的神秘人们也对它产生过误解,并由于一些误解使得一些类似货币的不足值铸币、纸币等走进了商品经济的舞台。
(一)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
货币本质上是什么,这需要深刻考究其产生的历史过程。这要从交换讲起,交换在一开始是偶然的事情,在人们有意为之之前社会运作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劳动产品必定是有意为了交换而产生的。从那时起,一方面,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逐渐固定下来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了多余的私有产品,进一步有了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交换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提高。就是说有交换的社会比没交换的社会有效率。交换必然是等价交换,为了方便的交换逐渐地从等价物发展为一般等价物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交换在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但有一点却始终没变,那就是等价交换。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上。一种物质只有分成的每一份都是均质的,才能成为价值的适当的表现形式,或抽象的因而等同的人类劳动的化身。另一方面,因为价值量的差别纯粹是量的差别,所以货币商品必须只能有纯粹量的差别,就是说,必须能够随意分割,又能随意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来。金银天然具有这种属性。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人们出于天然地为了方便的本性,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而自然而然出现了有如金银这样足值的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探寻
从货币的产生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在运用等价交换的商品时代,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里的“一般”是说作为货币的金银等物是被大家广泛接受并方便用来交换使用的。但相对于纸币来讲,更加有必要着重分析货币的“等价物”性质。等价,顾名思义就是价值是相等的,货币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凝聚了人类劳动。也就是说货币具备商品的全部性质,货币就是用来表现与之对应交换的商品的价值的。简单地说,我拿10克黄金换与之对等的一头小牛,这10克黄金和这头小牛都是足值的且价值对等。这里我们将货币和纸币区分对比的来分析,因此应该深刻认识货币的“等价物”性质是重要的。
二、纸币的性质及其所谓“价值基础”分析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一卷中提道:“历史上产生了两种对货币的误解:一是认为金银的价值是想象的。二是它是一种符号。符号一说后来成为了国王伪造铸币的权利的依据。”作为普通民众一般不会深入理解货币的涵义,那种人人都理解的物物等价交换的基本道理在货币出现后渐渐被人们遗忘得干干净净,而“货币是一种符号”却很容易被民众所接受。而这一点就为国王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契机。无论是制造发行不足值的铸币还是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国王都愿意拿着它去跟民众交换商品,而民众认为货币是一种符号而已,根本没有考虑到足值不足值。国王可以用不足值的铸币或没价值的纸币来换取民众的劳动价值,而民众因为对货币是符号的误解又接受这样的交换。正如金银天然是货币一样,纸币天然成了这种被误解的符号并得以传播开来。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金本位制。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英美等国为刺激国内经济与国际出口贸易纷纷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这使得金本位逐渐崩溃瓦解。随后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为战争筹资也大肆地发行国债,大量地超发纸币。这时候纸币本位制开始盛行开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信用货币本位制度开始发展和盛行开来,而具有无限发行弹性的纸币在数量上确实能够适应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但是纸币是一种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是等价物。这些决定作为信用货币代表的纸币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货币在有无价值方面是有着质的区别的。而国内外的一些前辈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虽然纸币作为一种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它代表一定价值量并以此来衡量别的商品的价值。”因此他们认为纸币是一般等价物。这的确值得商榷和考究。
对纸币的所谓“价值基础”分析的一种说法是纸币虽然没有价值但有国家信用的强制力保证,因此可以流通。但是现在实行的是不兑换的信用制度,并没有解决掉不是一般等价物这个本质缺陷。另一种说法是国家掌握的大量适销对路的商品,人们愿意将自己的商品和国家发行的货币交换,是因为相信国家手里有自己想要的商品。但仍然有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纸币发行量总是不可避免地超过客观需求量或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纸币因为没有价值的限制因此具有无限的发行弹性,这给了国家向社会输出货币的极大方便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特别偏好货币的大量发行刺激。所以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当代的纸本位时代特别的频繁。1870—1913年金本位制时代,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只发生过三次,1945—1971年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时代,全球性金融危机没有发生过,而1971年后至今,全球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几乎是每四年一次爆发。要想限制纸币的过度发行,减轻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那么就需要国家拥有完善的良好的自我监控的经济法律制度,强有力的管理纸币的数量发行。然而,做到这一点的国家寥寥无几,纵观历史不乏这样的例子,如中国宋朝的交子、会子,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大陆币、津巴布韦币等等,数不胜数。
三、对货币和纸币的综合分析
货币是商品,是等价物,是一般等价物。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事实。而纸币和货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纸币不是商品,没有作为商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不是等价物、不是一般等价物,它根本不足值。可以很简单地想象,用金子做的中介和用纸做的中介,我们会更相信哪个呢?纸币因为具有政府的信用和政府的强制力,加上起初及现在人们对货币的误解(货币是一种符号,货币的价值是人们想象的),加上纸币不受产量的限制似乎弥补了金子藏量不足的缺点。所以纸币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货币。但这也恰恰体现了纸币没有价值,且其所代表的价值也不断贬值的性质。
当还是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被国王用来和普通民众交换等值的货物时,社会运行是正常的稳定的。后来不足值的或无价值的纸币等货币符号物出现后,虽然其对社会效率有促进作用,如携带方便、保险等等。但最大获利者是国王或纸币输出者,因为国王只要花费非常低廉的成本制造纸币就可与民众的足值货物交换,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现在美国的美元就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一些学者称之为美元本位制度。就是说在国际经济领域内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及交易媒介的一种国际货币制度。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美元不再需要与黄金挂钩,各国纸币虽然也与美元挂钩,但不需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从此无论美元还是其他各国纸币都基本摆脱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黄金的约束,成为了脱缰的野马。虽然没有量的限制的纸币可能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规模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需要郑重对待的问题,就是纸币的过度发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不需要考虑黄金储备是否可以满足兑换纸币的问题,因此可以随意地印发美元。美国过度的印发美元不仅仅是对其本国有着通胀和经济泡沫的压力,更广泛的是美元是国际货币,欧洲美元也占美元总量的很大部分,也就是说全世界的人们都要为美国印制的纸币买单。美国通过宽松和紧缩的美元政策就可以凭自己的意志标定美元价格,影响国际汇率,从而影响各国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影响各国经济。美国只需要印出花花绿绿的纸就可以拿着到世界各地去交换当地的奇珍异宝,交换当地的资源、劳动力。但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本位制时代,货币的量是有天然限定的,各国的商品与货币实行的是波动很小的等价交换,不存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下波动巨大的价值不对等交换。
美元及其他各国货币不再需要保证兑现黄金后,就可以用印钞票来弥补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各国虽然都在限制这种行为,但大都没找到一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现在大部分国家采用的一个办法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这种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目标区域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长期的价格稳定。这一政策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管制货币的超发,并且也反映了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广泛存在。这是一种既兼顾纸币的伸缩弹性优点又限制纸币超发的策略。但这仍然是和一般等价物的金属本位货币有着质的区别。在一般等价物的金属本位货币制度下是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的。
另外,当今社会总是出现的股市楼市泡沫,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都和不足值的纸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足值金银货币时代,国王没有能力制造出过量的金银货币,金银货币是天然有量的限制的。但是在纸币时代,国王或纸币制造者可以无限制地印制纸币,纸币一旦进入超发的轨道,人力就很难控制,而多余出来的纸币受获利性的吸引都挤到了股市、楼市,泡沫越挤越大,最终泡沫破灭。同时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急剧下降,回归到它只是一张纸的起点,而相应的是经济危机的到来。①
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通行的经济条件下,以金本位制为例,各国货币和本国黄金储备挂钩并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可以自由兑换。在这种体系下,由于各国的黄金矿产存量总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天然的限制货币的超发,从而几乎没有通货膨胀的发生。金本位保证了通货所代表的真实价值,保证了各国乃至世界市场的统一和稳定,曾经也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对于有着一般等价物性质的金本位制度的批评莫过于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上社会经济增长和商品数量增长的需要一说。这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从黄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来讲,黄金是可以被均匀地无限分割的,因此从数量上讲其实不存在黄金的量跟不上社会经济和商品数量增长一说,但可能需要一些技术上的跟进,保证黄金不被分得过小导致浪费。其次,黄金的价值高是因为它稀有,发掘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类劳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花费相同的人类劳动可以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各种商品。花费的人类劳动是一样的,那就是说每一单位的黄金可以换取越来越多的商品,其中的价值没变仍然是等同的人类劳动。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黄金的价值量和社会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产生不对等,更不存在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社会商品产量这一问题。另外,纸币不管印制多少都是没有价值的符号,而黄金不管如何被分割价值永远不变,永远是可以被用来等价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所以,纸币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基础,虽然可以没有限制大发行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纸币的合理性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直接原因也并不是黄金储量的不足,而是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黄金用于购买军火和各国为应对经济大萧条而竞相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从而致使金本位制度动摇并被纸本位制度取代。
历史事实也证明在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和金银本位制的时代也就是在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时代,很少有经济危机发生。而近现代的纸币时代大大小小的危机却频繁上演。等价交换失去了金银货币的波动管制,换成了纸币的大起大落。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因纸币的无价值性和超发导致波动大到了危急频发的地步。
四、对重回金本位的设想
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2010年多次发出重回金本位制的呼吁,他说“世界各国考虑将黄金作为全球货币的基本参考点,并以此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种选择”;“应考虑重新实行经过改良的全球金本位制,为汇率变动提供指引”。与此同时,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及一些奥地利派经济学家也一直在倡导着金本位制的回归。
其实在世界实行金本位的两个主要时期——1870—1914年,1945—1970年,世界经济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反而却是全球经济非常稳定、繁荣的时期。在未来的金本位制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黄金仍然是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核心代表。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货币的职能,一个次优的选择是发行与黄金挂钩的兑换比率可浮动的纸币,或其他电子形式的货币代表,但必须以黄金的价值为基础。在这样的金本位制下,商品交换不违背价值准则,仍然是等价交换。不存在仅以国家信用和强制力为保证的没价值的纸币就可换取民众凝聚了人类劳动的商品的事情,而是真正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自然过渡。在这种制度下,国际贸易也可以正常而稳定的发展,国内经济也可不必担心泡沫经济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重回金本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金本位才是等价交换的正确运用,才是货币真正回归到了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194.
[2] 郑道平,张贵乐.货币银行学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16.
[3] 钟孝生.对货币价值基础的追问及辩解[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47-50.
关键词:商品知识;教学思想;教法;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有效地开展商品知识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商品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事实上,我们的商品知识课程作为一门文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选择的是“照本宣读”的模式,然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可是,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的,也是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的。所以,在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下,我们要摒弃这种简单灌输的思想,要选择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商品知识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商品知识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论述,以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一、转变教学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思想的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是指导教学方法选择的关键因素,更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摒弃应试教育思想下“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有意识地改变“简单知识传授”的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在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尽情地展现商品知识课程的价值,进而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尤其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的贯彻落实下,我们开始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努力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商品的相关知识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工作。
二、实施多样教法,展现课程价值
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对课程价值的实现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商品知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为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1.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的学为重点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变灌为导,变讲为学,引导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也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做好基础工作,保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服装的功能及分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学导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了解服装的功能,了解服装的分类及特点等。接着,组织学生自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思考:衣服的存在仅是为了遮羞蔽体吗?穿衣服是要穿适合自己的?还是穿自己喜欢的。思考:衣服的功能有哪些?等,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理解,一来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二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鼓励学生发出疑问,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接着,进入解疑环节。在上述环节,学生除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如:有学生说:衣裳、衣服、服饰、时装四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还有学生指出:春装和秋装有区别吗?对于四季如春的地方是不是就不存在冬装这个概念?还有学生指出:在裤子的分类中,仅进行西裤和牛仔裤是不是不全面,那“喇叭裤、小脚裤、灯笼裤”等属于哪个部分?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将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之后,进入到释疑环节。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当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商品知识。
2.小组式教学法的应用
小组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让生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高质量商品知识课程的实现做出贡献。例如,在教学“食品营养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水”等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有人说:没了蛋白质,人就没有办法生存了,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脂肪的生理功能都包括哪些?”等等,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在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中了解营养物质的存在价值,进而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好指导工作,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建立多元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构建高效商品知识课堂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准确、恰当的评价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高效率商品知识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说教式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生生评价”“学生自主评价”等形式,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还以教学“服装的功能及分类”为例,我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互评,引导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参与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对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做好基础工作。
高效率、高效益课堂的构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在商品知识课程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从行动两方面入手来展现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也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中职学校商品知识课程项目教学法探索[J].考试周刊,20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