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概念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1. 代数法

在教材中许多化学概念主要从定理的角度来反映其实质内涵的。但这些概念和它们相关的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定律和化学反应速率等概念,这些概念,如仅从文字上理解是很难容易混淆的,若把它们转化为代数式, 把这些概念与常见概念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那么概念的涵义一目了然了。例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内容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微粒数比等于他们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解它们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推导。但如把它们转化为代数式。在一定条件下的任意气体V1V2=N1N2=n1n2只要把代数式的多种符号与定义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应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了。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转化为代数式: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再如,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可转化为代数式: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时间(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时间)。

2. 剖析法

定义一个化学概念,必须有几个充分体现概念实质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 概念的轮廓,也是概念的精髓。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概念进行剖析,让它们从概念中“凸”出来,抓住重点,特点钻研,然后综合处理,学生就不难理解或不易遗忘。如剖析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时,便可突出几个核心要素:①条件-标准状况;②对象-任何气体;③单位-摩尔;④结论-体积约22、4升。把它们串联起来即是“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了。同时它们在这个概念上是缺一不可的,否则,这个概念就不成立。如燃烧热是在101kp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可突出以下几点:①101kp,② 完全燃烧、③稳定的氧化物、1mol物质,④放出的热量④因此采用这种方法理解化学概念时,对其中要素一定要抓得准,方能容易牢固地理解。

3. 集中法

对一些有关的联的化学概念,按其相关的具体情况将它们集中一起进行定义、分析,既可以避免它们之间相互混淆,扰乱人们的思维,又较分散地容易记忆,容易理解。如:对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一系列知识概念,可以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对于强弱间关系的判断,可以集中概括为几个字,“易失难得”。如电解池反应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阳极流出,沿导线流回电源的正极”。“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则相反。这样学习,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便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4. 诠释法

在概念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要讲清一个概念,关键在于突破其中几个重要的字或词上面。如“酚”的概念中,重点词就是“直接”二字。更如“离子方程式”的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或)分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可看出,“实际参加反应”是重点,我们要透过这个重点可看出,在离子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离子是很多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离子在反应在反应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而事实上,只有部分离子参与反应,并发生了相应变化,这些离子便是需要书写在方程式内的离子符号了,诠释中,基本上理解了离子反应的实质。此外,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概念中句式结构的理解,将语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应用于化学教学,让学生把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5. 反差法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遇到一些意义完全对立,但彼此之间存在相应关系,互为依托关系的概念。如:极性键与分极性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饱和烃与不饱和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溶解与结晶,液化与汽化升华与凝华,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分解反应与化学反应,低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化合物,原电池和电解池等。如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物质有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由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放热反应是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吸热反应是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立发差,在教学中我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发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很容易由一个概念联想到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概念。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一、实验是丰富学生对化学概念感性认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

化学学科从产生到发展,无时无刻不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符合学科特点,学生也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气氛活泼。下面我们以“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来说明怎样让实验在概念教学中发挥作用。原电池可以说是电化学部分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是:“先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行观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最后“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通过第一步,学生会观察到“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学生能理解原因。第二步中,学生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依据已有知识,学生能推测出是“H+在铜片表面得到电子产生氢气”,但铜片并未溶解呀!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最后教师再做“接电流表”这一步,学生会从“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得到启示:铜片表面的电子应来源于锌片,锌片溶解,由原子变成阳离子必然要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到了铜片,H+在铜极得到电子产生H2。至此学生会因为发现“奇异现象”的原因而兴奋不止。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便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二、现代电教手段使微观内容教学宏观化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微观概念,或者是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联的概念,如原子、分子、中子、质子等概念,它们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怎么学习呢?现代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科技人员设计的物质内部结构照片,录像资料等,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计出三维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展示物质变化时微观结构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会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比如电离平衡过程中分子的电离和离子的分子化过程;化学平衡过程中正、逆反应的变化过程;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动过程;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等等。

三、注重变式练习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个化学概念形成之后,学生对其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粗糙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而变式练习就是实现该过程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学过化学键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做下面的题目:

判断下列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哪些物质中含有共价键?

①CaO;②Ne;③O2;④金刚石; ⑤NaOH; ⑥NH4Cl ⑦CO2

分析:①的CaO类同于教材上的NaCl,学生易得出含有离子键;③中的O2;⑦中的CO2,类同于教材上的HCl,学生也易得出含有共价键。而对Ne、金刚石、NaOH、NH4Cl中化学键的类型,学生往往不能答对,这主要是问题表现的情境变化了,学生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境找出本质的东西。对于Ne,它实质上是单原子分子,根本不存在化学键。对于金刚石,它是由非金属碳原子构成的,学生若能联系初中已有知识,金刚石硬度很大,就应推断出碳原子间必然存在强烈的作用,而同种原子间这种强烈的作用只能是共价键。对于NaOH,一方面NaOH溶于水可电离出金属阳离子Na+和原子团OH-,则学生应由此可推断出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荷的OH—应是靠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在OH-的内部,两种非金属原子间必然是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对于NH4Cl,由于组成元素皆为非金属,学生易推测其含有共价键,但他们却忽视了NH4+是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团,它与带负电荷的Cl-间应是靠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只是NH4+内部的两种非金属原子间才存在共价键。象这样,给出概念的各种例证,让学生分析判断,既可以使概念的内涵更为巩固,又可以使概念的外延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把握好概念的发展性和阶段性

化学概念的发展性是指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认识更全面,更本质。化学概念的阶段性是指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把一个概念一次就完整地从本质上教给学生,而是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予以教授。

对于发展性,我们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来加以说明。初三学生在刚学完“元素”概念之后,对“类”的理解是肤浅的、模糊的;在学习了“离子”概念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此时“类”包含了“离子”,所以“元素”概念中原子是一种泛指,并不仅仅指中性的原子。在高一学习“同位素”的概念时,学生又会发现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只有一种,往往都有几种,此时他们对“类”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由此也使得对“元素”概念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本质。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性

化学概念是对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的高度概括,是二者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的教学贯穿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化学概念的特点

1.系统性

化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形成一张知识网络体系。不少学生反映化学概念多而杂,无法理清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比如电化学中的原电池和电解池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学生往往把这看成全新的知识点,无法从电化学中得失电子的情况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联系起来,从而造成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概念繁多,困难重重。

2.抽象性

化学概念是经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出来的简洁文字,是一种具有很强抽象性的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直观和清晰的理解便成为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晶体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等,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很有限的,在学习中往往因缺乏直观材料,很难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部分概念,也就很难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

1.学生主动学习化学概念意识淡薄,应用化学概念的能力不强

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常因感到困难而对化学概念缺乏兴趣,意识淡薄,主观能动性不强,不能树立和养成正确学习化学概念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化学概念常是机械熟记内容,而对其本质和适用范畴不求甚解,更不能灵活应用化学概念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深广度把握有所偏差

由于教师有时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解读存在偏差,以及学生化学基础和对新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在平常的概念教学中可能会存在深广度把握不准的情况。深广度不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造成概念知识的脱节,过深或过广则会让化学概念的教学难度加深,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大大降低了概念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抓住关键字词,揭示概念本质

化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经过了严谨推论规定着概念的内涵及使用范围。如果学生无法弄清楚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就不能对所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解释概念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注重对一些关键字词的分析与判断。例如对“氧化物”概念的学习,学生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成含氧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从而会得出H2O是氧化物,H2S04也是氧化物这种错误的结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这些关键的字词,强调除了氧元素外只能含有其他另外一种元素。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引导与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2.应用生动直观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感性认识

由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教学时需要借助一些感性材料并尽可能采取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演示实验、模型、图表、幻灯等,学生只有在获取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后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分析“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仅从字面上来解释,学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清晰的空间想象能力,此时若借助一些具体结构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装结构模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空间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加强。

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多角度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根据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特点,采用诸如化学实验、日常生活知识、启发性问题、化学史实以及学生原有的概念认识中的误区等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方位的素材,增强了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进行“电解质”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物质的导电情况入手,创设诸如“能导电的物质是否都可以称作电解质”,“电解质在任何情况下是否都能导电”等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正确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总之,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部分教学的成功与否将对其他化学知识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汉清.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及对策[J].化学教学,2013(02):26-28.

[2]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1-102.

[3]苗深花,范增民,高付东.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探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2):91-92.

[4]冯永洁.实践建构主义理念革新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2(6):18-20.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一、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笔者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地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那么他们只能够死记硬背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地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3.利用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方法的使用,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是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教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得枯燥。

5.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化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练习,学生所掌握的概念不会牢靠。在教学中对化学上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学生在习题练习中,不仅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还能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巩固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将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是10%,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是多少呢?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建立,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决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大搞题海战术。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32-02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指导着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不仅是分析推理的依据,而且还是解题作答的基础。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化学概念教学?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 在实验中建立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是建立化学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参与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学生进行概念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显的实验现象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知,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再冷凝成液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变化特点:此变化仅是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液态——气态——液态),并无新物质生成,这样就对物理变化形成了感性认识。通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的物质。最后通过对比这两种变化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酒精的挥发等;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镁带燃烧、牛奶的变质、钢铁生锈等,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 在情境中形成概念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初中化学的许多概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等反应类型时,教师可先给出一些典型的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角度分析讨论物质的种类、组成有何变化再进行分类,最后老师适时给出概念名称,让学生进行判断并理解。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合作学习方式学习概念。实践证明,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思维推敲提炼出的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 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概念

分子、原子是微观粒子,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对初三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两个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归纳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用动画模拟水的电解过程,学生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氧分子与氧分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在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水分子分解成了氧分子、氢分子;但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反应前后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无论哪种水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水电解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因为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而不需要考虑它们来自哪里。但当给水通直流电时,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具备水分子的性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通过对动画分析还可以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水的电解过程中氢原子、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四 在比较中巩固概念

基本概念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构成其他化学知识的细

胞,它们分散在初中化学教材的各个章节。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概念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关系,只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外延,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例如,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比较,见下表:从比较中可知:同素异形体是对分子而言的,是宏观的。同位素指的是同种元素,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是微观的。

五 在剖析中深化概念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本概念 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人们思维的结晶。

怎样有效地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效果,是摆在每个化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观察、实践或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然后将初级水平的抽象概括上升到高级水平的具体概念。抽象概念是指对客观事物某个方面本质的反映,而具体概念则是指人脑对客观对象本质的统一反映。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搞清一般概念和后继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耐心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上升,这样才不会犯逻辑错误。由此可见,教师不能单独地就概念论概念,而应把概念的教学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才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概念的。因此,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思维,由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加工,整理形成概念,而不能把书本上关于概念的定义硬性灌输给学生。 概念的形成是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感性材料可以引用课本知识,还可以直接进行实验。

(1)实物

化学教学中实物直观主要是通过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观察实物。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实际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和观念,以及感知记忆和想象等。例讲盐类水解时,先做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对同一酸碱指示剂作用的实验,这些现象是用原有知识无法解释的,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在复习酸碱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解释不同的盐溶液使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的原因,最后得出水解的定义。这样从感性知识入手,运用已知理论解释新的实验现象,引出新的概念,学生学得扎实。

(2)模象

所谓模象直观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关于事物的模拟性形象(而不是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如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来表示化学中不可能用实验来表示的概念和理论,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语言

在教学中,在形象的言语描述作用下,学生对物质形式进行感知、对语义进行思考、记忆、想象。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如讲分子时,我们可以从描述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入手:走进花园,花香扑鼻、“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等。又如“电子云”概念的形成,用蜜蜂采蜜形象地描述电子绕核的运动,学生印象深刻,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2.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准确缜密地理解概念。首先要抓住定义中的特征信息,如“溶于水或融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中的特征信息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条件)”、“能导电(性质)”、“化合物(对象)”,通过对特征信息的分析,就不难理解“能导电的单质、混合物”、“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能导电的另一化合物(如SO2、NO2)”等干扰性因素摒弃。

3.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保学生充实概念。内涵反映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它是从质的方面阐述概念,说明事物是什么样的;外延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总和(适用对象、范围等),它是从量的方面限定概念,回答是哪些事物。例如,同位素概念的内涵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的外延是指同一类原子,但又是不同原子。为了能够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教学时应善于剖析概念,抓住关键词 ,深刻理解其含义。如催化剂概念中的“改变”两字 ,其内涵有“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若不抓住关键词进行剖析,学生很可能对其内涵产生误解。为了能够正确认识概念的外延,教学时在抓住关键词的同时,最好再举一些正、反例子,让学生辨析。如对同位素概念进行复习时,为了帮助学生领会体现概念外延的关键词,可举几组正例(如12C、13C、14C;H、D、T等),同时也举几个与同位素易混淆的概念作为反例(如H+、D、H-;O2、O3等)。

4.把握概念的深广度,逐步发展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中学化学始终,初中引出“氧化”、“还原”概念,接着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说明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高中又从化合价升降(现象)、电子转移(本质)的角度认识其本质,进而运用电子守恒配平,在电化学中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最后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又赋予“氧化还原反应”新的内涵:从加氧(失氢)、加氢(失氧)的角度去认识它。

[参考文献]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夯实基础;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基础阶段,化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基础化学知识的夯实,帮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在化学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重视的就是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化学基础以及教材内容,合理选择概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巩固概念基础。

一、以书面理解作为化学概念教学的出发点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接触和理解都是从书面开始的。如学生在了解“溶液”概念的时候,首先会做的事情就是查询书本,了解书本上对“溶液”会进行如何解释。学生在了解书本对“溶液”的解释以后,紧抓其中的关键词,就能够真正做到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再如,书本对“化合物”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对“单质”的解释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二者都是通过纯净物这一关键词进行展开解释,并做到相关联概念的显著区分。学生结合纯净物这一关键词,将不会把化合物和单质同其他概念诸如金刚石、石墨进行混合,从而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化学概念学习效率。

二、巧妙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的展示化学概念

化学学科的概念不仅繁多,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候具备一定的记忆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进行化学概念的记忆,教师可以结合概念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相结合,具备其他教学辅助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化抽象为具体的进行教学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为此,化学教师需要积极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结合具体的概念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最大化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现象,这样只会给教学带来负面效果。例如,我在讲述和“分子、原子、离子”相关的概念的时候,由于学生在已有的实验条件下很难直接观察到这些粒子,所以在直接进行概念理解记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障碍。为了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的记忆相关的概念内容,做到三者的准确区分,在进行概念讲解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在生物体内粒子的分布情况,以及三者是如何进行运动的。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理解三者的概念和区别,从而能够显著提升自身概念学习效率。

三、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学科具备强烈的实验属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帮助学生认知相应的化学概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概念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通过实验进行化学概念学习,学生也能够理解概念产生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化学实验教学通常也具备浓厚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学生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概念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概念的时候,学生首先查阅了书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参加反映前的各物质质量综合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质量综合。学生查阅之后并不能够对这个概念做到准确的把握。此时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我带领学生进行了磷的燃烧实验。实验开始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密闭容器,酒精灯以及托盘天平。在实验开始之前测量密闭容易和磷的总质量。在酒精灯的作用下,磷逐渐分解消失,此时再测量密闭容器内的总质量发现质量和之前一样。由此,学生就能够理解何为“质量守恒定律”,从而真正做到借助实验对相应的化学概念准确理解。

四、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带领学生完成概念学习

化学知识都是前后联系的。学生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遗忘已学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概念学习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师,要能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此类现象,及时进行教学手法的改进,避免此类教学现象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教学的新知识的概念,拿出学生已学的旧知识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概念对比,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此类方法进行概念学习,就能够做到强化对相应的概念的理解,并且能够及时巩固已学的内容,真正的做到概念学习的一步一个脚印,并在化学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化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做好化学概念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化学最大程度夯实自身的化学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就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由此,学生才能够借助夯实的化学基础在化学学习道路上走得扎实,走得远。

作者:孙加梅 单位:连云港市城头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8篇

一、认识日常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准确理解科学概念。

化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日常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往往产生冲突。举例来说,在物质分类上NaCl是盐,学生易于理解。而Na2CO3俗名纯碱,纯碱虽具有较强的碱性,但它是盐不是碱。食盐、纯碱是生活概念,在物质分类上归属盐类是科学概念。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差别也较大。日常生活概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科学概念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且总是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本质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区分日常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易于接受科学概念,就能记准、理解科学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二、通过各种实验和感性材料,归纳和总结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化学概念可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为许多化学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感性认识,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举例来说,燃烧的概念,在初中化学中燃烧的概念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反应,高中在增加了氢气、金属与氯气反应后,再通过相关的实验,学生就能理解不同条件下燃烧的概念。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金属钠是一种重要的、典型的活泼金属,学生对它感到很陌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首先认识钠的保存和取用,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开金属钠,仔细观察钠切面颜色与光泽的变化,随后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钠投入滴有两滴酚酞试剂的水中,观察钠与水反应的有关实验现象,并收集气体,验证气体的成分。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再加以分析引导,推理验证金属钠的有关性质和概念就顺其自然。通过实验,学生能感受化学物质反应的丰富多彩,能拓宽知识面,并对初中所学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与范围有更好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敏捷而准确的洞察力,以此不断获取信息,建立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有效地形成概念的表象,学生再通过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和符号等去分析、比较,从概念的属性上认识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化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但含义相差很大,如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这些概念的研究对象不同,教师必须进行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四、从习题错误中强化概念的再认识。

对于高一化学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在做常见物质分类的归属时易混淆,难以理解。不少学生认为NaCl溶液、Cu能导电,从而判断其为电解质,而忽视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因为CO、NH的水溶液能导电且是化合物,就认为CO、NH为电解质,不理解电解质的导电原因必须是自身电离产生的离子导电。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化学概念的深化。通过认识习题的错误根源,学生能够加深印象,丰富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运用分类法,构建概念知识网络。

化学基本概念众多,要系统地掌握众多的、不同的化学基本概念,就必须进行分类,如物质组成(化合物、盐、氧化物、有机物等),结构(原子、分子、化学键、同分异构体等)、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物质的量等)与化学用语(如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等6类基本概念。只有全面系统地对化学概念进行分类,构建概念知识网络,学生才能学好化学概念,对化学学科感兴趣。

六、以发展的角度应用概念,分阶段理解概念。

研究和认识新课程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教师把握化学概念在教学中的深度与广度。新课程标准中有不少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不同的模块中、不同阶段逐步提高与深化的,有些概念是在特定的教学阶段中产生的,因此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初中已经学过氢气还原氧化铜,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高中必修教材,专题一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二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入手,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高价、低价、中间)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进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规律;专题四讲述氧化反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必修教材2中,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概念学习中再加以提高,拓展其重要应用。学生通过以上不同教材,在不同阶段学习完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必修教材是基础,选修教材是综合应用。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而是逐步深化、逐步完善的。因此应用概念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以发展的角度应用概念,分阶段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