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1篇

一、启发性体育教学的含义

启发性体育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要求,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他们文化、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牢固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注重以启发为中心原则的启发性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变得更加明确。首先,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锻炼,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与技巧,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其次,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培养长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体育运动热情,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学习体育课程,学生加深了对于个人健康水平的了解,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不论什么阶段的体育教学,一致目标都是继承与发扬体育精神。学习体育中勇于拼搏、艰苦奋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

三、高中体育的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首先,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既要满足国家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实施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次,高中体育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对于体育学习普遍不够重视,这就要求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高中体育教学应该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对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在实际运用中要进行恰当删改。此外,要考虑到高中学生平时负担较重,合理地为他们安排课时和每节课的活动量。课时过多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课时少,达不到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最后,高中体育教学要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四、高中体育启发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虽然传统的教学经验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指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总结出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启发性的教学观念是高中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高中体育教师只有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才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动力,高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在每堂课之前确立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课时的目标分解和强化,降低目标的操作难度,使之更容易实施。制定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应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率地掌握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在实现既定目标后,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未来课程的学习。

(三)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

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遵循科学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首先,要按照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特别是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体育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应遵循学习、遗忘、提高、运用的规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设计体育活动,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总之,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与遵循科学规律紧密相关。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兴趣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16-01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1)身体素质因素。有些中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因素影响,对于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在训练中处于落后位置,特别是一些身体存在缺陷或过于肥胖的学生,常常难以全面完成体育训练目标,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对体育失去兴趣。

(2)教学安排因素。在一些学校,对于体育教学安排不尽合理,有的学校教学时间安排不足,在期中期末复习时间,甚至就直接将体育教学时间安排给有关学科使用,挤占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不到什么知识与技能,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3)教师情感因素。有些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敬业精神不强,在工作上存在混日子的现象,对教学不上心,对待学生态度冷淡,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拉大,不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4)教育观念因素。由于中学升学压力的影响,一些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力度方面不大,还是过于强调应试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这些学科上,对于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认为体育教学是副科,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赞成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

二、激发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对策

(1)让学生从内心认识体育,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遵循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功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青少年一代的身体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体育课上,要利用多种手段,如讲体育故事、放阅兵影片等,以端正他们上体育课的态度。只要学生有了规范上好体育课的内心要求,体育教学活动就有了原动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冷漠、抵触、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爱,也就喜欢上体育课。所以,要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到和蔼可亲,宽容豁达;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3)大力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中学生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大力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把田径、体操、游泳、球类、武术、健美操、游戏等活动充实到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细心准备,科学操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保证每一堂课的成功。游戏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此可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寓练于趣”,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做下肢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搞多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用单双脚跳前进的划龙舟等。

(4)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入部分,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另一方面要在教法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兴趣中练,练中产生兴趣。如耐久跑教学,可设计“接龙跑”,让排头的学生手拿一面红旗,按顺序轮流下去,让学生争当红旗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练习任务,既达到了练习效果又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再一方面,课堂中还可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习热情;最后,还可以把体育游戏带进课堂,把要学的内容融入游戏中。

三、现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

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几年了,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包括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有的就根本没变,仍然坚持传统老套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背叛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五大教学领域”对学生的重要性:片面地注重知识的传播,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独立思考、创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宰一切,使学生机械发展,个性被抹杀,致使学生在竞争精神、自尊心、自信心、适应能力、自主性、责任心、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较差,高分低能,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懂。

很多的学校已经推广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在现阶段升学考试中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也不能从根本上实行素质教育改革,只不过是在素质教育外衣掩盖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从教师到领导不能制定出真正切实有效的措施,很多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不赞成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从而影响到了部分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3篇

学校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因此,在发展学生个性素质以及各种能力方面,体育教学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实践证明它是导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体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众多内容中的一个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因为体育教学的众多特殊性,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探索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途径,将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下面主要谈谈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利用新鲜事物,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递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从爱护学生情感方面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 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

比如,在发展小学生的下肢力量素质时,就可围绕活动身体这一部位的任务,创造出多种发展下肢力量素质的练习形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运用体育比赛,培养小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学生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显然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足球比赛中,某队学生为了争取主动,在对方严密防守、阻挡、干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运用自己的肌肉耐力、速度、协调、灵敏等活动,动员全身的力量来努力获得竞赛中的优势。与此同时心理因素,特别是意志力量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比如说,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勇敢、自信、自制力等影响,使行动计划付诸实践。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会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你争我夺,力争取胜。因此,运用体育比赛是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的手段。

三、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

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

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动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性 体育教学 原则

1. 引言

“人文性”体育教学起源于“人本主义”教学。而“人本主义”教学登上历史舞台是由于“科学主义”教学的片面性引起的。“科学主义”教学以学生的“理性”和“工具性”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忽视学生的“非理性”和个性特征。由此,引发了“科学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战争、环境污染、暴力、犯罪、吸毒、人性堕落等等。“人本主义”正是想通过“人文性”的教学来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培养人的人性、人格、个性特征,通过完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拯救世界、解决由于人自身的被忽略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人文性”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教学过程遵循这些规律就会实现“人文性”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因此,研究“人文性”体育教学的规律,总结归纳其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成为当务之急。

2.“人文性”体育教学原则

“人文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和行为,实现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培养学生的注意、意志品质,突出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和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针对“人文性”体育教学的目标和特点,作者总结和归纳出以下教学原则,供体育教师参考。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该原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的“以知识、技术和技能为本位”的思想而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学生的身份定位在“人”上,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才定位于学生。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正确地从人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出发来设计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布置人性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人性化的评价手段。

其次,学生的生长和发育有其自然规律,教师要认识和尊重这种规律。只有掌握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基本规律,才能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

再者,应该减少外部强制力量对学生的约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有自发发展的能力和倾向,他们有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来塑造自己。从这一点来看,教师或者家长不应该将其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的身上,不应该将学生看作自己的附庸或者可以由自己任意修改的材料。

另外,每个学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每个学生在很多方面具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2.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结合原则

第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共同发挥重要的作用,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丰富多彩,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准确。

第二、体育教学具有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培养的客观条件。体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快速、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的人文主义进行培养,使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离不开科学主义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文主义的积极参与。只有在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体育教学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学生学习的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没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那么,体育教学将会变得一无是处。

2.2体育教学过程的“以人为中心”原则

“人文性”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既包括学生的理性因素也包括学生的非理性因素,使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渊博、技术熟练、富有个性特征、具有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社会适应性强、道德品质优良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时时处处运用既能培养学生理性因素又能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包含“人文性”思想。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使教学内容充满“人文性”特点。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但是,“人文性”体育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即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直觉能力、灵感等等。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将重点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的非理性因素放到教学任务之中,与其他任务一样受到重视。

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既能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非理性能力。例如:运用信息采集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而互助合作教学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等等。

教学环境的布置一定要具有“人文性”的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教学活动的场地、器材、服装等设施的设计、安排与设置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如体育教学周围活动环境设置必须卫生、安全,体育场、馆的颜色、光线必须符合学生用眼卫生和视觉的要求,器材、服装和设施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等等。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通过双方的认知情感沟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指望从有关系的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而,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强调的是“爱的力量”,是“人文性”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

3. 结论

3.1“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性”体育教学的本质。

3.2“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原则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保证。

3.3体育教学过程的“以人为中心”原则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人文性”体育教学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第9期:7~10

[2]严春友.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考[J].淄博学院学报,1999,第3期:9~15

[3]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第24卷,第3期:67~69

[4]王长明.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J].湖北教育,1999,第11期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学生 终身体育 意识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国民体质水平不断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需求会进行基础体育项目,例如:田径、基础球类运动的教学。在高中,普遍的体育课时是每周两节课,同时会有相应的早操、课间操、跑操等固定运动的开展。在高中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要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引导。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开展体育锻炼,可以使得人体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和调节,同时身体和综合素质也会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中是学生身体机能迈向成熟的一个关键稳定时期,身体快速地成长。在这个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处在正常的发展阶段,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对于高中的体育锻炼来说,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他们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来应对高考、应对生活。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并养成习惯。锻炼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本身。当前,我国高中在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不能更好地从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可以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得他们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践和锻炼,同时促进体力和智力开发相结合的体育锻炼活动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和自学能力。

二、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意志力薄弱

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缺乏参与锻炼的意志力,常常因为累就放弃了锻炼,甚至害怕参与锻炼。实际上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提升体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自己意志力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今后遇到各种困难也有客服的决心。如果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仅不能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中轻易放弃。

(二)学生的生理状况降低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生理发育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会更加强化和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有更多的思想顾虑。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担心动作做不好从而出丑,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降低。还有的学生因为发育的原因在完成一些动作的时候会显得有一些笨拙,因此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惰性,久而久之就更加不乐于参与锻炼。

(三)对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

终身体育意识是需要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来养成的,但是高中是学生考取大学的学习时期,很多中学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教育上,体育课常常是一个附属品,很多时候都成了其它科目补课的后备资源。在学校对体育锻炼教学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得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从而不利于终身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良好的教学需要有合理的教材作为前提,如果教材编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意识产生影响。因此,在体育教材的编写上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情况来进行教材的编写,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得教学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意识的养成。教材的编写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一些与体育锻炼相关的其它内容,例如关于奥运会、世界杯的一些背景知识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高中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各类球赛、运动会等。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会因为集体意识的激发和同学的鼓励更加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到体育竞技中,从而在荣誉感和兴奋的刺激下慢慢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基本都是常见的几个球类和基础的田径项目,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开始学到了高中,因此容易产生烦腻的感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在遵循运动规律的前提上体现因材施教,适当缩减常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的学习时间,同时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例如:体育街舞、啦啦操等,还可以增加一些民族性、地域性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的主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K身的体育锻炼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本身,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要从多个方面来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从而让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成长为综合性的社会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0-02

1.体育教学环境与人的关系

人是需要环境影响的,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样讲究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所有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它是针对于体育教学特定的环境。实践证明,要真正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素质,体育教学就应当与周围的教学环境紧密结合,让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因此,本文针对体育教学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对相关要素进行阐述,提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旨在改进和完善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理论与方法,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服务。

2.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策略的分析与探究

2.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2.1.1自然和谐策略。自然和谐策略指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施的创设以及教学环境的规划应当保持协调一致,尽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统一和谐,并且具有一定的美化效果。

2.1.2健康安全策略。健康安全策略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教学卫生等方面必须保证健康。

2.2优化体育物质环境的策略。

2.2.1优化设施环境整体布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等要素[3],它是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设施。设施的完善程度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馆的利用在学校也变得多样化。它已经成为多功能综合活动的场所,建立好的体育教育设施环境为体育教学提供很多的便利。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影响教师和学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有:体育教学场所内的器材、设备、场地、布局、装修、色调、活动的空间范围、光线、空气等等。举例来学说正规田径场跑道的方向一般要与子午线相一致,室内体育活动室的墙面和场地的地面颜色采用暖色的较多,因暖色比冷色的更利于运动者进行健身。色彩影响着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例如在双杠教学中,刷有木纹漆和浅色漆的双杠使用率比铁本色或掉漆的双杠使用率高。运动场馆还是校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整个校园包括运动场馆在内规划得井井有条、错落有致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在师生们心理上将产生巨大影响。

2.2.2优化自然环境地域优势。自然环境是那些人力难以改变甚至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等。它从总体上规定了学校的环境面貌,对于自然环境只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同样会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例如山区的学校平地面积较小,则应造些小型多样的运动场地,适当开展登山,越野跑等体育项目;临海,则可多开展些水上运动;北方多冰雪,则可多开展些冰上、雪上运动。

2.2.3优化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制约的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在学校内部虽然具有较大的人为的特点,但它们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安排得合理有效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例如学校作息时间安排非常紧凑而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应尽量符合人体生物节律。大量研究表明,人体生物节律是一种客观规律,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学校在时间的总体安排中留给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范围是非常狭小和有限的,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的最佳时段、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便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实践必须重视的实际问题。

2.3优化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策略。

2.3.1争取和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创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组织和领导的保证。这是因为,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体育传统与风气的营建。实践表明,凡是一些体育工作开展的较好,并形成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学校,无一例外的都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在认识上到位,在制度措施上落实。

2.3.2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4],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体现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学风、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校风、虽然不是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因素,但是它对学生有着自发性和潜在性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

2.3.3优化课程结构。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2.3.4加强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当体育课程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和学生群体时,要求体育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制定项目设置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客观条件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设置时考虑运动项目健身性、文化性、丰富性、时尚性和层次性。

2.3.5加强师资建设。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实现角色、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4个转变,构建平等、交流、互动的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从全局把握体育教学系统是多指标、多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把体育教学目标系统、体育教学内容系统、体育教学方法系统、体育教学负荷系统、体育教学评价系统贯穿于教学中。

2.3.6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在体育教学中直接影响到学生,让优秀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标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树立标杆成为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此外,加强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凝聚力,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也起到积极作用。最后,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更多样,更具有实践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同进也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促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和谐也是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手段。只有真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仇军.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思考[ J].沈阳体院学报.1990,(3):3- 5.

[3]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26(5):649-651.

[4]马凌燕.论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系统的关系[J].山东体育科技, 2006,(1): 18~ 20.

[5]王军.论体育教学环境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 2007,(2): 105~ 106.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7篇

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要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服务。

其次体育课要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还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体育课更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就必须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教学内容的改革,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正确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

1、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准确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

教学分段即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要合理。课堂教学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就会导致分段过多,教学走过场。教学分段没有主线就会导致各教学阶段缺乏逻辑联系。

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动作。不管课程理念如何更新,不管课程目标、功能和价值如何拓展,不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只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科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不改,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由教师来构建;学生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需要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积极性,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由教师来选择和运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即时性、灵活性、可学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业外人士与现代教育技术都无法取代的。

3、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

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校教育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迎合不迁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

三、好体育课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创设愉快而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培养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体育特长和有才能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要求,以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引导学生承受挫折。体育是通过身体联系练习这一特殊手段使学生承受一定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2、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否则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充分利用课堂及时总结,正确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

四、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在体育运动中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还可以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多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兄弟班间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培养学生健身跑的意识

学生从事健身跑的动机和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以高度集中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刻苦地进行训练。

健身跑是体育项目中个性化比较强的一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身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进行区别对待。只有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才能使生理负荷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收到最佳效果。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兴趣;教学手段;关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74-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是,在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且这种事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显现出来。那么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上好体育课,显然就成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切实提高初中的体育教学质量,是体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一个大问题。本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青少年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强健的体魄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在保证其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各项学业顺利的完成。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体育项目有很多,一般来说打篮球、踢足球、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高、跳远、跑步、体操、武术等都是可以的,但是也不排除有特殊因素的同学,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

1.2 遵循体育锻炼的规律。体育运动必须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它是一个逐步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

1.3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运动时间主要在清晨、课间、课外和睡前这四个阶段,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段里应寻找不同的运动项目,教师教学应注意到这一点,让同学们能在对的时间进行对的体育运动。

2.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

2.1 充分利用实际性和成就感来激发兴趣。青少年学习体育的兴趣会在老师的诱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激发出来,老师应该给表现好的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演,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也会引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以实际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成就感来培养自信心,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2 把体育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心。如在活动热身时把人们所熟知的"兔子舞"引进课堂,在欢快的节奏下学生会有熟悉和新奇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舞蹈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就能使教学任务更好更快地完成。

2.3 组织各种体育兴趣小组,不定期进行训练和举行各种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一些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在一些篮球比赛或足球比赛中还能增加集体荣誉感,在看比赛的同时还可以感染和带动每一个同学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地加入爱好体育的行列,这就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如何使初中体育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3.1 努力开发资源,使教育更显生动。许多时候,学生仍然在按部就班的课堂模式下进行学习,课堂沉闷、枯燥、毫无生趣。初中生正是蓬勃成长的好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学校应该对新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对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度挖掘。

3.2 转变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重视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常常机械、盲目地按照教师的口令或指示完成任务。这种体育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兴趣,让学生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接受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促使学生从被动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的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意识,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3.3 适当抛砖引玉,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其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寻求科学的方法,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为学生今后体育活动打下基础。

3.4 对实际内容进行模仿,使其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生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故事、音乐、表演等形式来传递知识,运用具体教育情境,能使枯燥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多的运动动作都可以联想到动物,如,模仿大雁飞、小鸭子走路、小白兔跳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更发展了学生的动作技能。

3.5 多多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在教学中多多进行游戏比赛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体育活动中正确对待一些问题。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失利的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学生产生怯场心理退出比赛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教师的正确开导之外,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自我调节,久而久之就会认识到一些道理,从而就会慢慢成长起来。

总之,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上课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切身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