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中小学校体育竞赛特点和教育价值的具体表现,探讨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实现途径。通过理论分析和举例说明得出结论:中小学校体育竞赛需要从赛会服务、参赛组织和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分别做好赛前、赛中和赛后相关工作,在保障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实现其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校;体育竞赛;教育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20

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开展的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 根据规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的比赛, 可分为校内和校际两种方式。[1]从教育实施的参与性出发,校内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竞赛的主体,主要包括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球类项目(及其他单项)竞赛、趣味项目比赛,以及年级组内、班级内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更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为促进学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中小学校体育竞赛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表现

(一)中小学校体育竞赛的特点

中小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以班级为参赛单位,同年龄段的学生同场竞技,加上学校场地条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出参与面广积极性高,竞技水平低竞争激烈,组织灵活变通性强,精神性奖励为主等特点。首先,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大班额授课的现状下,课堂教学极大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竞赛是少有的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对于缓解和释放日常积累的学习压力、消极情绪具有较好的效果,因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竞赛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普通中小学生运动技能差异不大而展示欲望强烈,加上运动学习经历相似,使得比赛竞技水平不高但竞争性却很强。第三,中小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规律和中小学校运动设施的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大型体育赛事的操作办法实施中小学体育竞赛,增加了比赛组织方式的灵活性和竞赛规则的可变通性。第四,中小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以奖状、奖牌或低价实物(学习用品为主)对获胜选手(或集体)给予奖励,重点强调其纪念意义和精神性鼓励。

(二)中小学校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表现

在学校教育氛围下,学校体育竞赛不仅能够体现出运动健身和竞技观赏的属性价值,更能体现出与教育相关的衍生价值,产生激励、凝聚、规范、意志强化等积极效果和促进学生沟通、组织能力的提升。

1.激发潜力,提升技能

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中小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取得比以往练习中更好的运动成绩(跑的项目最为明显),这说明热烈氛围、激烈的竞争,能够极大提高参赛运动员的神经核肌肉兴奋度,充分激发参赛者的运动潜能,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运动技术的要领,以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另外,在长跑类项目中,老师、同学的及时鼓励,能够帮助参赛者突破生理极限,结合赛后的强化训练,能够很大提高参赛者的运动水平。

2.懂得释放, 学会欣赏

绝大多数学校体育竞赛的参赛者和观众都是在校园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学校体育竞赛就成为一部分学生在老师、同学前展示自我的最大舞台,奔跑、跳跃、呼喊、挑战、鼓励等各种让人心潮澎湃的情节都能在体育竞赛中得以实现,有着极好的情绪释放空间;同时学校体育竞赛还是更多学生近距离观看体育竞技,融入体育竞赛氛围的主要机会,既能欣赏到运动本身的美,又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落寞,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祝贺成功和鼓励失败。

3.激励个人,凝聚集体

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是由体育的竞争性所决定的,体育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学校体育竞赛中比赛获胜或是自我超越的成功体验能够帮助参赛者建立自信,通过参赛让同学和老师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或优势,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学习帮助。体育竞赛活动还能通过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团队意识将集体内的学生凝集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矫正不良习气,形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

4.规范行为、强化意志

在学校体育竞赛中,规则本身的约束性及裁判公正、公平的执裁和判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进而提高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提高自制能力。体育竞赛的竞争本质和学校教育的整体氛围,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内涵,以及在落后时决不放弃的意志需求,从而逐渐养成正确的胜负观和得失观。另外,体育竞赛中成功突破生理极限的体验能够极大激发参赛者战胜学习和生活困难的勇气。

5.促进沟通、提升能力

学校体育竞赛有着全面的参与性和组织的灵活性,大多数竞赛都需要学生参与组织和管理,这给学生间的交流和共同目标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了展示良好集体形象和获得集体荣誉,学生往往能够很好进入到集体分配或者自主选择的活动角色之中,在履行岗位职能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沟通,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了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

二 体育竞赛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学校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实现依赖于良好的赛会组织和和谐的参赛环境,离不开赛会主办方的严明纪律、公正执裁和参赛组织者的正确引领、有效指导。

(一)做好赛前准备,落实全员参与

充分考虑参赛领队和队员的组织经验和能力水平,制定明确的参赛流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赛事,并给予参赛者足够的准备时间,是实现中小学校体育竞赛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2]首先,有参与才有教育,在赛会组织上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和赛会服务中。可以在赛事中增加学生服务团队,不仅增加了赛会的参与率,也加强了参与者对体育竞赛相关知识的掌握;要做好赛会宣传,通过校园广播、海报介绍比赛内容、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全体学生在理解比赛的基础上产生合理期待。第二,有准备才有质量,主办方对于比赛的流程要了然于胸,并让各参赛单位明确各环节具体要求;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落实好比赛场地、器材的检修、维护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对于比赛裁判员和组织经验相对缺乏的新任班主任要针对地性进行细致的规程解读和规则解释,以利各参赛队伍从容参赛。

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以班为参赛单位,班主任是参赛的主要组织者,如果他们不了解体育竞赛赛前准备的具体工作,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体育竞赛,其教育价值将不可能实现。一是赛前动员要在全面了解学生运动技能状况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为激励教育做好思想准备;二是组好参赛团队,做到全员分配一个不拉,让所有学生在比赛中都有任务,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三是重点关注体育弱势学生,借助参赛服务调动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其体质健康改善;四是做好参赛队员的赛前训练,磨练技术、熟悉比赛流程,让学生在行动中懂得有付出才有回报;五是树立团队精神核心,强化集体荣誉感,以共同价值取向约束个体不当行为。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竞赛取得成果的保障条件,而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成果展示。体育教师在体育竞赛活动实施前的课堂教学上,要对竞赛相关知识、技术进行针对性传授,让学生熟悉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自主锻炼的热身方法,运动竞赛中的战术运用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更好的在比赛中发挥他们的运动能力、展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注赛会细节,正确价值引导

对于学校体育竞赛组委会而言,保障比赛顺利进行和及时发现比赛过程中的亮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宣传,是做好比赛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关键。第一,确保执裁公正和比赛公平。学校体育竞赛的裁判员一般以体育教师、其他科任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而参赛的队员中有些是他们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或者同班同学,在执裁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并保证提前到位,做好比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做好赛场秩序维护和比赛服务。良好的比赛秩序是安全参赛的保障和文明礼仪的体现,全面到位的赛场服务则是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比赛过程中,要及时对破坏比赛秩序的行为加以制止,在有序的前提下营造热烈氛围。第三,及时正确处理比赛中的突发事件。赛前应急预案是处理赛场突发事件的参照依据,尽可能按照最佳流程和方法处理问题,谨防“二次伤害”的出现。第四,把握体现体育精神的比赛瞬间,宣传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可以充分利用全校师生手中笔和镜头,记录比赛的精彩瞬间,并及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窗通报全校,让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实际形象印入学生心中。

作为参赛组织者,班主任在比赛过程中要积极发动观赛学生,有效激励参赛队员;利用体育竞赛充分释放学生学习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并通过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怎样理解体育精神。一是组织好班级拉拉队,为本班参赛队员加油鼓劲。不管获胜还是失败,都要及时肯定参赛学生的努力和付出,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和运动健身的兴趣。二是组织好赛场服务,落实全员参与。要创造机会让非参赛同学融入比赛氛围,比如协助参赛同学检录,为参赛的同学保管好衣物,及时送上饮水、毛巾,保持好观赛场地环境卫生等。三是记录赛场点滴,留存美好瞬间。视觉记忆不如文字和图片更加真实和久远,体育竞赛的赛场记录可以作为后续教育的良好素材。四是合理处置比赛争议,正确引导学生观赛。学校体育竞赛中的争议判罚不可避免,班主任要按照正常流程合理处置,并对学生做好解释和安抚,让学生明白尊重规则的重要性和应对争议的正确办法。

(三)及时赛后总结,发扬积极因素

赛后的总结、表彰是延续学生热情,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必要环节。一方面,组委会可以通过闭幕式或者其他学生集会通报、总结竞赛成绩,表扬优秀团队和个人。充分发掘比赛中的优秀典型,激励更多的同学加强自主锻炼,增强个人运动技能;合理处置比赛中出现的违规问题,诫勉全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文明守法。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学校体育竞赛主题的摄影或书画创作展览,即可延续体育竞赛的激励效果,又可将艺术教育成果加以展示。

对于班级来说,一次体育竞赛会大大增强同学间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育竞赛所伴随的集体荣誉会对参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积极的影响。赛后的主题班会是必不可少的,一来可以及时整理和交流比赛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转化为后续学习和锻炼的动力;二来可以通过比赛获得集体荣誉,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三来可以避免参赛队员和其他学生产生分离现象,在强化其自我认同感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班级带动责任意识,帮助全班共同进步。

学校体育竞赛后的体育课堂,应该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运动项目技术、战术、规则等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要对取得突出比赛成绩和重大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并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树立全体同学体育参与的信心和决心;需要对体育竞赛中出现的有关学生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思想作风、人格表现等方面的问题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以实现体育竞赛对体育教学的教育补充作用。[3]

参考文献:

[1] 李宁,闻勇.浅析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体系[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3):77-79.

[2] 李静波,杨波.我国学校体育竞赛问题与对策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0(4):89-91.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道德;意义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日益加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中对我国体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道德机制不断的走向成熟和完善。

一、对体育道德制度解释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竞技体育道德虽然经常挂在嘴边,但实效却差强人意,这充分说明竞技体育道德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二是道德制度化。所谓道德制度化(又称伦理制度化),就是把本来属于自律范畴的道德,赋予制度的刚性,使道义原则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标准性与约束性。即把道德上升为制度,使之与其具有同等的地位、效力和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在竞技体育中,把“软件”的道德变为具有法律、制度(狭义)效力和作用的“硬件”性伦理制度,赋予软性的道德以外在的约束、监督或强制性,将道德规范纳入竞技体育的法律、规章、规则体系中。

二、体育道德制度的特点

给道德以制度化的形式,也就是道德制度化,所谓的道德制度化就是运用一种强制性的媒介来强化道德的约束性,竞技体育就是借助于体育制度及其规范这一工具来推行和实施竞技体育道德。竞技体育相对于个体道德来说尤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次,他律性,竞技体育道德制度是个体行为的道德“他律”,是群体对于个体的外部道德控制;再次,群体性,体育道德制度是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最后,强制性,竞技体育道德制度作为一种条例加强对个体外部道德的约束和控制,以便于个体更好的遵循竞技体育规则。体育道德作为一种制度必然也和其他制度形式一样伴随着各种制度实施的措施。这些措施就是防范个体行为超越道德制度的约束,从而更好的使个体服务于竞技体育运动,减少更多违背道德制度的不良行为。

三、使道德在体育领域内的应用得以实现

1、竞技体育道德观念的萌芽阶段。观念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或者说一种思想,道德观念就是由于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种道德理念,这种道德理念的形成是人们客观需要的结果,是大众普遍所认可的一种社会行为或理念,用于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不成形的工具。竞技体育道德观念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是被体育组织或群体普遍认可的,用于约束体育运动中某些不符合体育组织或体育群体所认可的行为,这是体育道德制度形成的萌芽阶段。

2、道德制度在体育领域内应用的初始阶段。体育道德观念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体育竞赛还要靠抽象的体育道德理念来约束运动员的行为,这种抽象的道德理念来约束运动员的行为就变得笼统、模糊且不具体,对与道德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不够明确,这样就使的体育道德理念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体育竞赛。当今社会体育竞赛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规范、明确的体育道德制度来更好的服务于体育竞赛,仅凭那些抽象的观念来运营于体育竞赛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借助于制度化这一媒介,将体育道德转化为一种明确、规范、可操作性的竞技体育行为约束准则。在体育运动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禁用药物检测机构应当对禁用的药物和方法进行严格检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体育竞赛从事赌博活动。”我国体育立法相对落后于其它部门,也严重滞后于体育发展的形势。

3、道德制度在体育领域内应用的过程阶段。竞技体育道德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体行为的体育道德,另一方面是群体行为的体育道德。个体体育道德是个体主观意志的一种体现。而群体意志的体育道德是体育群体或体育组织等大多数成员共同赞成,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四、道德制度化在体育领域内应用的现实意义

1、竞技体育制度化的硬性约束应当作为人们道德养成的途径。制度具有他律性,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下的竞技体育中人们的行为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行为,但是制度体系的强制作用却有助于人们道德自律性的增强。这是因为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是由外部强制力量逐步内化而形成的,经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和演变。

2、具体实行过程中,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是相对的概念,它并非指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体现为制度的形式,赋予强制力,道德的功能在于从“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个体的行为导向,而由于道德个体德性间的差异,决定了不可能用一种道德规范使道德个体的行为整齐划一,也不可能用同一价值目标作为他们的行为导向,只能将反映竞技体育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至于体现这种奉献精神的高层次的体育道德要求则只能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来实现。即面对这一层次的道德要求,由于个人道德素质的差异,也由于个人内在感悟的不同,并非是每个个人都能自觉践行的,所以这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功能主要在于自身的示范作用,其价值也只能通过先进分子高尚的道德举动得以实现,如果过分地强调道德制度化,而将所有道德规范变成制度和法律,其结果只能是取消了道德,只强调人的被动性和服从性,磨灭了人的道德意识和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五)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的人文精神和谐体育观奥运精神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承担着改善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和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以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历史任务。体育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它在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育的独特功能分析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人类社会不断地存在和发展,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人们的喜爱和广泛的认同,且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大,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指体育所独有的本质功能和基本作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和事物对人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功能和作用的根本点,并且具有独特性和其他事物不可替代性的基本特征。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体质,强国强民

这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能在人类社会中长盛不衰和持续不断存在的原因。通过体育手段来实现增强人的体质的目的,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这正是体育的独特之处,也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事物对人和社会作用的根本点,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基本特征。人的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强盛的基础。通过体育达到增强体质,强国强种的目的,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做法。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运动的根本原因。

(2)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特别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这也是人们在从事其他活动过程中很难体会得到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的培养和陶冶作用。外强筋骨、强意志、内调感情是体育的特殊功效,可以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体育的这些功能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尤为重要。

(3)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

体育有利于人的“社会化”。竞赛是体育运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体育竞赛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强烈的取胜欲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竞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人类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团结和协作精神。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而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

(4)丰富个人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活动能像体育竞赛那样有规律地举行,特别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欣赏的热点。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的体育竞赛,以它独有的形式和方式为人类社会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食粮,提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群众体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是体育才能给他们带来的特殊享受。它改变和改善着当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5)为社会提供和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

公平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竞赛是体育最鲜明特点,通过竞赛,优胜劣败,决出名次,可以激发荣誉感,鼓舞上进心。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竞赛,就没有体育运动。体育竞赛就是在公平的规则下,在公开场合中,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体力和智力,优胜者得到奖励和人们的尊重。体育运动向人们和社会所展示的,以公平、公开、公正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普遍尊重和推崇。

二、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既是由体育自身的功能决定的,也是由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决定的。总体上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核心落实在公民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显然,教育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体育文化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独树一帜,是国民教育的优质资源。

体育文化具有改造不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功效。例如: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已经成为特定的社会问题。对这一棘手问题,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不约而同开出同一处方,把他们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以体育的激情、奔放改造心理环境,这是拯救失落心灵,让青少年远离网吧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育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感召力、震撼力把人们吸引到其所营造的文化环境中身体力行。体育运动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对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当人们观赏或参与其中,就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当人们徜徉在富于激情而又充满生机的体育文化环境之中,一切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2.2体育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最主要的就是组成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体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创造了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追求和平、进步、团结、友爱为目标的价值标准,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可以改变闲暇活动中低俗的消遣娱乐活动,提高闲暇活动的品位,把人们引向健康、科学和文明的休闲方式,抵制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走出休闲即是打麻将、喝茶聊天、烧香拜佛的误区,投入到缤纷的体育活动中,以登山、旅行、野营等多种形式弥补现代生活的种种不足,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和满足感。使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增,满足人际间交往合作的需要,达到“以人为本”的理想状态,实现自我超越,回归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2.3体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求人类活动尊重自然界的状态和规律,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不能超越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然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体育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方式密切联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的发展过程是对自然环境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统一。体育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的灵魂和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亲空体育”、“亲水体育”、“亲山体育”等绿色生态体育消费迅速兴起,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时尚。体育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其与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这必然会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2.4体育的公平竞争促使社会形成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体育以公平竞争道德标准为前提,以规则来约束竞赛的一切,这与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而通过体育所表达的文化理念一目了然,更为人们所乐于接受。体育公平竞争艺术的完美演绎对社会所起的昭示作用有助于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平观。那就是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获取利益达到相对的平衡,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的公平观(中国学术期刊物大拇指中心)。

公平竞争不仅是竞技运动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而且是一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说:“遵循公正的基本原则,可以充分激发各个阶层成员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和组织的能量”。发展市场经济,要讲效益,必然就会有竞争。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惠及十几亿人口”、“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的目标不能偏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的公平,从而建立起效率和公平之间良性互动的动态平衡关系,社会各方利益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2.5体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体育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当代,体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体育国内生产总值(GDSP)已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体育产业已成为西方国民经济的一个主要增长点。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体育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但是基于我国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极,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市化,加入TWO及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历史机遇和有利因素,我国阿体育产业将会在近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体育发展到当代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它的文化内涵与经济、政治、教育、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体育以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是体育的宗旨和目标,是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然。

参考文献:

1、鲍明晓美美与共:和谐社会与体育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5(10):14-16

2、张杰中国体育文化心理寻根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9-21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展示 竞赛 传播 共赢

体育传播在大众媒介时代被认知为以电视转播、新闻报道为主流渠道的传播形态,而竞赛展示为体育传播赋予了一个新的注解:“体育即传播”。通过竞赛展示这个“跨界”载体,使体育这一全球性语言实现着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二位一体的深刻变革。竞赛展示主要指在体育竞赛现场通过播报、音乐、视频、表演、互动、灯光等综合传播方式,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赛场氛围,将体育竞赛内容、赛事文化、市场效益以整合的平台呈现给现场观众和离场受众,被称作体育赛事的脸面和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界定,竞赛展示是在体育现场内外所有与竞赛和赛场氛围相关的信息、观点、情感的符号传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合系统。由此,竞赛展示是一个从体育竞技到体育文化跃升的综合传播体系。

竞赛展示的传播特征

对一个事物特征的判断,遵循注意-兴趣-了解-记忆的认知原理,首先获得体验的是该事物的外在表现,即形式特征,进而深入内部固化印象,提炼事物的内在模式。形式特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机能直接感知或者运用工具性力量测量的事物的外在性状,它一般包括速度、高度、范围和持久度等衡量指标。

1.传播速度

从速度来看,竞赛展示可以被看作最迅疾的传播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体育现场传播,电视直播也被嵌入成为竞赛展示中最长的视频展示环节。体育竞赛中对于竞赛展示的需求瞬息万变,对于时间充满不确定的赛事而言,或许一分钟前急迫地需要竞赛展示的插入,一分钟后竞赛展示则变得画蛇添足,因为竞赛展示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往是以秒为计量单位的。当然竞赛展示也可以是十分冗长的传播手段,因一些竞赛项目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或一些突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出现,赛后竞赛展示就有可能被无限期拖延。简言之,竞赛展示的信息传播是准时、及时、适时三要素精当组合的灵活变通。

2.传播高度

从高度来看,竞赛展示传播定位于高深与通俗之间的中间路线。竞赛展示中的信息传播,体现对体育竞赛知识及专业术语的简单介绍,但不涉及高水平运动员才能领悟的技战术意图或组委会内部掌握的竞赛组织方案的解释和说明。通过竞赛展示传播塑造的观众情绪和氛围根据体育现场的类别不同可分为热烈、期待、温情等不同基调,但竞赛展示从根本上代表体育赛事的组织行为,与纯粹的民间群体现场助威行为在展示语言、态势、倾向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传播广度

从延展度来看,竞赛展示无所不在地体现出传播的时空同在、信息共享和情感共鸣。竞赛展示的触发点不完全是体育官方组织有意识的预先安排,有时可能是竞赛过程中竞赛展示团队有备而来而又顺其自然的临场发挥,甚至可能是对体育比赛现场观众气氛的主动顺应和积极回应。也就是说,竞赛展示的传播范围天然包括观众群体在内,它模糊了竞赛展示专业传播者和现场观赛群体传播主体的界限,竞赛展示甚至成为融合赛场内外观众实现情感共享的主要工具。

4.传播深度

从持久度来看,竞赛展示在体育现场的传播控制中作为花絮镶嵌在体育竞赛这条主线的间歇中,但它在现场传播中留下的形象印痕和情感记忆将延绵在观众心间许久。新闻传播有一个客观规律,传播时效与功效成反比。在竞赛展示传播中,往往经典的竞赛展示声画和场景将在人们内心长存,例如庄严神圣的颁奖仪式全程。而形成这种延续性的推动力并不是强制传播手段在发挥作用,而是对激烈的呼唤、对崇高的膜拜、对仪式的向往等软性情感因素的触动和隐现。

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趋势

创新扩散过程中,增量式发展比存量式改革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挑战。竞赛展示在赛场是一种增量式传播,是在现有体育竞赛的基础上新派生的传播子系统,竞赛展示在尽可能不侵扰体育赛事其他子系统利益的基础上增量改革是最为平和的前进方向。

1.自上而下的渗透路径

竞赛展示活动可以划分出数个创新扩散阶段,依次包括国际商业比赛的经验尝试、全球大型赛事的推动认可、屈指可数的竞赛展示项目化运作、竞赛展示公司雨后春笋般成长、固守传统的滞后群体。竞赛专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做的趋势判断为,竞赛展示的创新者是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早期采用者是国际单项体育比赛,早期大多数是国内商业体育比赛,晚期大多数是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滞后者是群众体育比赛。

纵览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路径,正在沿着自上而下的线条扩散延展,在体育竞赛中的覆盖率也正在逐年提高。自上而下主要指传播主体的由大到微和传播平台的从高到低,竞赛展示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信息辐射性,国际大型综合赛事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平台,竞赛展示借助这个窗口完成与国际标准的迅速对接;商业置入度,体育职业赛事推广的成熟运作将竞赛展示推到赞助商体育营销链环的最前端,大手笔的体育赛事赞助投入以及丰厚的商业回报是竞赛展示形态创新重要的助推剂;赛事影响力,竞技比赛与群众体育由于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举办目标,竞技体育更强调比赛整体价值的实现,群众体育则突出参与个体的自娱自乐和自我享受,竞赛展示是体育现场的整合传播,这种系统的综合传播系统更易在体系更严密的竞技体育中拓展,在组织相对松散的群众体育项目中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都大大降低,是竞赛展示创新扩散的滞后者。

2.凸显一元的类别变迁

竞赛展示传播的五类主体,赛事组织者、参赛主体、竞赛展示团队、媒体与赞助商、现场观众形成以赛事组织者为起点、观众为终点的价值链,其利益整合由竞赛展示团队执行,理想模型是竞赛展示受到赛事组织者宏观控制、媒体和赞助商侧面影响、突出参赛主体的体育现场传播行为、满足观众的观赛需求。但在真实的体育现场环境中,处于原点的竞赛展示定会因为不同传播主体利益博弈发生价值偏向。竞赛展示的价值传递过程对于观众而言,竞赛展示将竞技体育的文化与艺术的外延传递给受众,势必会为竞技体育带来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体验,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感染力会伴随着竞赛展示传递、扩散、渗透和凝聚;对于赛事组织者而言,竞赛展示将会为体育赛事塑造更具魅力的形象和综合影响力,高水平的竞赛展示产生的效果彰显着精神与文化,会为体育赛事的主办者带来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和品牌积淀,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体育赛事本身。竞赛展示传播主体价值链中其他三类,将根据传播目的和条件的差异,形成分别偏向竞赛展示团队、参赛主体、媒体与赞助商利益的三类媒介传播形态,即赛场媒介型、明星专场型、综艺节目型竞赛展示。

3.整合共赢的发展态势

竞赛展示作为一种传播,不仅是在系统内部进行传播方式的整合,一方面它通过与大众传播的整合,形成强大的媒介整合系统;另一方面,它借用媒介事件管理、品牌营销、体育产业、创意产业规划等多种经济社会资源,实现竞赛展示的行业扩展和利益共赢。

竞赛展示与电视转播关联形成的分立模式、协同模式、共赢模式、整合模式的趋势反映竞赛展示媒介综合运用能力正逐步增强。在竞赛展示介入现代体育之前,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转播已经占据了赛事传播的主导位置,体育竞赛以广告置换方式转让电视转播权,赛会组委会和体育组织将转播权转让给电视机构,电视机构以等价的广告时段支付给卖方,广告内容可以是赛会宣传也可以是商品广告。竞赛展示创立之初与电视转播是分立的,仅仅在赛事宣传和竞赛数据信息方面共享,然后穿过交汇点继续在各自的轨道运行,资源重复造成的浪费不可避免;当竞赛组织者不断为竞赛展示正位时,电视转播逐渐意识到竞赛展示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开始尝试在时间掌控、音量调节等方面协同对接;随着竞赛展示与电视转播关系的进一步磨合,它们开始在颁奖仪式等环节力图实现电视镜头语言与竞赛展示播报的声画对位,以紧密合作谋求共同效益;电视转播与竞赛展示的整合模式是对二者之间高渗透、高效率的描述,在这样全案推广型的竞赛展示中,大众媒体全程介入体育赛事并与之浑然天成,成为体育赛事在赛场外的工具性延伸。这四种模式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而一个成熟的体育赛事会很快尝遍每一种模式并根据赛事类别做出抉择。例如,乒超联赛正在酝酿俱乐部主客场之外的中国乒协主场,而竞赛展示与电视媒体全案推广形成的传媒合力,是确保赛事影响力的坚实后盾。

竞赛展示是一个极具产业扩张力的生命体,以传统的角度审视体育赛事系统,竞赛展示只是若干个传统的视听传播因素的组合。若整合竞赛的力量则能扩充竞赛展示的边界,如在赛事新闻会添入竞赛展示元素会使竞赛展示层次更加丰富;又如将竞赛秩序册的编撰发行纳入竞赛展示的统筹之中,一方面加入观众互动的竞赛展示元素促进体育现场营销,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打造竞赛展示、多媒体展示的共同内容平台;从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来看,竞赛展示会成为其不可分割而且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营销(sports marketing)是指“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所以体育营销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于体育产品或服务的营销,另一部分是借助体育这个载体所进行的市场营销,广义上定位竞赛展示,它甚至可以替代体育营销的大部分功能,仅仅排除体育产品的离场推广这一支脉;更大范围来看,把竞赛展示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需要重新进行估量,它的实现方式和操作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细分、延展、流变还可为颁奖典礼、会展活动、庆典仪式等其他行业的事件展示传播提供规律借鉴。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6篇

1.社会化内容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竞技性质。由宗教习俗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H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竞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入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等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1)通过身体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的健康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竞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有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竞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对竞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3.竞技体育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需要。因此竞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3.1竞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适合绘画提供良好渠道。

3.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竞技体育活动,即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3.3竞技体育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竞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到底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则、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概括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与之对照。中学学校体育教育在这四个方面显然有明显差距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三、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1、发挥主体作用,不忘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教师可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正确发挥和不断增长。因而,既要重主体,又要重主导,只有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才会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2、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愉悦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第8篇

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教学 体育教学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被提升了醒目位置。而体育教学在学生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体育教学能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共同发展。所以,大力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

1.体育教学的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教育学科。但是学生体育教学不能等同于社会意义的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能力培养。学校体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要树立学生讲公平、讲团结、讲互助的体育精神。

2.社会适应能力简述

社会适应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无论什么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符合社会的总体要求,要通过与社会上其他形形的人群的交往,形成自己的办事原则和人际关系网络,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充分体会社会角色的特点,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要科学合理的化解各种矛盾冲突,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关系。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也体现在遵守社会规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方面。

3.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群体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之间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老师的安排下,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很像是一个模拟社会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要学会处理与不同同学之间的关系,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还要加强自身锻炼与学习,具备独立行动能力。所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和特殊功能。

二、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培养

学生潜意识里的冲动个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但是由于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中存在许多的规则和秩序,能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起到很到的约束和制约作用,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之下,能够很好的培养起学生不冲动、不乱动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而要求学生很好遵守规范在其他教学领域也许会显得格外吃力,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规范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严重影响,由此能够让学生更加自觉的用规范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能够培养其学生遵纪守法、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良好的规范意识。

2.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存在着个人意识膨胀,娇生惯养等消极影响。而体育教学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鼓励学生不断督促自己进行自我超越,能够在锻炼和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而这些素质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培养

体育是一项集体活动,或缺少了他人的协助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和集体主义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团队意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自信心,能够充分感受互助互惠的好处,这样学生之间就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户主关系,掌握交朋友的原则,懂得如何正确的评价一个人,等等。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三、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1.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

交际能力培养并不是那么深奥,交际能力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充分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比如,进行锻炼时的互相帮忙,如练习“两人三足”,如果两个人没有默契与相互扶持的意识,那么就难以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有时候比教师的指导更加有效和便捷。而且在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互助互惠的快乐,增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提升,同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交朋友和与朋友相处的乐趣,提升学生的交际自信心和交友热情。

2.加强学生合作精神培养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1)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误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肯定具有非常积极和突出的作用,而且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是每个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计划,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体育教学,并且应该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最终寻找到一条真正使用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虽然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在体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足,但是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让学校体育教学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铭.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当代教育,20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