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与教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以往传统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教学活动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而传统体育教学中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混为一谈的观念也不再适用于现在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教学中,常常会忽视教学方式与过程,此方式过于形式。人们的体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而来体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受到教育学家们的关注。要从质量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两者都为体育教学重要环节。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核心,是其开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决于体育课程的设置。

1 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述

1.1 体育课程概述

所谓课程,指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的全部内容的进程。宏观来说,课程指的学校为了可以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包括了教师所要教授的各类学科,同时执行有目的、计划的教育活动。微观来说,课程指的是某一个学科。

体育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加体质、提升体育素养目的的一项公共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过程当所独立存在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所占有的位置极其重要。目前,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运动知识、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科学、系统的训练,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当前的阶段当中,在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的有关内容,社会发展形成了科学、科学、系统第的教学方式课程。其目的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和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在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开展对于学校的基础工作可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伴随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课程慢慢变得全面、广泛,成为构建当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1.2 体育教学概述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构建了特殊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教师有上旬、组织、计划引导学生自觉、积极进行学习,同时快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技能,让学生的素质可以全方位提高,让他们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体育教学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课程标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进行教育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等。这是一个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体育目标的实现。在学校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使用一些系统模式和体系,形成系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掌握健康知识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的关系

2.1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相互独立

从科学的角度总结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理论和教学方法应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在教育教学领域。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因此,在实践中,体育课程与体育之间形成两种不同模式的概念和标准,但它的本质是独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课程理论是一门研究各种教学课程和专业概述。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和学习是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简单来说,就是指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工作,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来对课程进行评价,即被称为标准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是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和学生的学习范围是课程概念重点强调的部分,教师的一种行为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一直把体育课程当成教学理论的研究,同时课程理论已经得到了教学工作的认可,成为一种教学体系之外的独立的学科模式。社会的生产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引进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并慢慢形成作为教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2.2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相制约、促进关系

这两者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体育课程及体育教学所在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它们互相之间不受影响担忧相互弥补。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提升,引入了多种理念,而这些理念是具有先进性的,这让两个学科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着。体育课程设置会直接对体育教学的挂果、效果产生影响,之前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新意,忽略了学生对学科的感觉、兴趣和积性,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构建简洁的知识体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从实际角度出法,提出有效学习方法,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展开,以此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的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认真适当的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可以促进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健康的发展。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2篇

Ju Guopeng

(Baoji Un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7,China)

摘要: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使之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长久、持续、有效开展的需求,是当前各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Abstract: The P.E course is a key segment of the P.E teaching at colleges. To make the Sunny Sport keep permanent, sustained and working efficiently, we must take the reformationfor the P.E course. And this is also a hot spot for all universities to have the reformation of the P.E teaching.

关键词:阳光体育 大学体育 课程 改革

Key words: sunny sport;college P.E;course;re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05-01

0引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启动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要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宝鸡文理学院在全力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扎实开展,着力构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开展长效机制的背景下,积极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只是训练学生掌握体育健身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要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受多方面限制,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忽视学生兴趣、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等客观因素,致使体育课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目标。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体育观念,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宝鸡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工作按照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契入点,推动体育工作稳步推进和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的基本思路。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快乐体育”的理念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宣传栏、展板、横幅、院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鼓励和倡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健康第一”、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2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男生多以“三大球”、女生多以“健美操、武术”等教学内容为主,教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有重复,教学内容僵化、陈旧,教学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和学生体质的增强,缺少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缺乏对学生科学锻炼的指导;教学向课堂100分钟要效果,不重视课外指导与训练;整班开课并以必修课为主,忽视学生兴趣、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纲要》中倡导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氛围”,简称“三自主”模式。该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大学体育课程选课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个人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我校从实施“三自主”模式入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新兴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使课程设置和形式多样化,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关注体育弱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保证做到“人人有项目”。在落实每生掌握2项以上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指导的同时,注重学生体育欣赏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根据《纲要》和阳光体育开展要求,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采取开放式、探究式、启发式、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推行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体育系选派教师,深入各系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训练的指导,督促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阳光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考核

《纲要》提出在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方面,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在体育课考核改革方面,我们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进步幅度和学习态度作为评价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推行“325”考核模式。即学生期末体育课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占30%,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其中,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赋分由学生所在系进行,各系每学期要根据阳光体育总体安排制定出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赋分实施细则,期末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给学生赋分,赋分后在全系范围内公示赋分结果,无异议后由系上直接将成绩送达任课教师,按规定比例计入体育课期末成绩。平时成绩部分加大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出勤率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方式由以往定量的客观方式评价向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化主观评价转变,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4多种措施保证大学体育改革和阳光体育深入开展

在保证每年的体育事业维持费和各项常规体育经费足额到位的同时,学院每年在财务预算中将阳光体育运动经费列为专项,按每生2元的标准划拨给各系阳光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各系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达标争优”表彰等活动。学院鼓励和支持大学体育课程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并给予获批项目配套经费支持,以充足经费保证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持续开展,以项目带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放在首位,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选聘体育系教师和学生到各系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和防范,引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未发生过一例不安全事故,保证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6,12(20).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休闲体育;对策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休闲活动在人们的日常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个显著的变化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即开创一个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高校教学贯彻和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休闲体育能够体现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兼顾休闲取向的体育教育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发展人”和“为了人的发展”上,它更多地从人本的角度来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休闲体育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休闲体育的引入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熟悉相关专业的内容,为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休闲体育有利于体育学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鉴于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学者和高校职能部门管理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蒙寿宏,路志峻(2012)在分析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基础上,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从休闲体育入手,最终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李宏印(2011)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应正确认识休闲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主导价值,强身健体的实效性、支配身体的技巧性、他娱自乐的竞技性,可作为休闲价值取向下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俞金英(2007)阐述了休闲体育及其在高校开展的价值,探讨了休闲体育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兼顾休闲价值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意义重大,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耦合发展的对策选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实际问题。根据我国高校现实的情况,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在于休闲体育结合的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保证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基础条件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与高校教师群体的素质两个方面。

1.学校管理者的重视。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其管理者的支持是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耦合教学的基础条件。因为,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耦合教学不仅需要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场地,器材和运动设施等,而且也需要一定的软环境作保障,如学校政策,财力支持等。只有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确保财力物力的投入充分,这类教学经费和运动设施落实到位,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耦合教学才能够正常开展。

2.教师群体的素质提升。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在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耦合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的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甚至是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联系或者学校创造的渠道进行进修学习,包括学历上的深造和专业技术的加强,或者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业教师定期到学校讲座示范,以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丰富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形式

1.教学内容的新颖生动。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内容应区别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实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之新颖生动,体现时展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授课教师应结合新时期发展的特征,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框架,选择学生偏爱的特色教学内容,如艺术类、水上类项目等。

2.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教学选材新颖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教学内容的制定应结合听课者的个人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对休闲体育的项目细化分类,以给予学生多种选择。同时,教学内容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当通过多种类的教学内容提升参与者的体育意识,是他们在课余自觉地根据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健身原理进行课外活动,从而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三、创新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过程

1.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主动性,对于教师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可以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因此,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是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耦合教学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在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耦合教学中,可以采取探索式,互动式,启迪式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中。由于参加体育课程的学生都是高校学生,可以给与他们一定的自和创作机会,以拓宽他们的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主动热情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中。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来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安排教学环节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但不管怎样,体育教学总归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这需要教师转变其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用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思考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形式,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进步。

3.创新信息传授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多途径的扩展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形式。增加师生互动,师生探讨实践,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沟通工具加强课后联系和信息传递,引导学生不仅仅在课堂学到技术,在课余的其他领域同样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术进行丰富和完善。应用网络、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将课堂上的学生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满足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四、完善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评价

1.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为教学的结果很难量化,因而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完全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量化。教学是为社会、为发展服务的,因此,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评价应当同当前的时代特征结合,评价的结果应给予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既要让授课教师看到自己的成绩,比他人优异的地方,也要其看到自己的不足,日后完善。整个评价的机制应的设计做到公平公正,与时俱进。

2.设计多样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做到系统科学,尊重个人的特征差异。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自身评价相结合。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课时考核,学生打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参与调查等实地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程度;不仅仅通过教学指标,而且引入其他的相关指标,如教师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等。

总之,新时期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耦合的教学模式给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休闲体育的引入将带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整体性变革,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对高校体育学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在此宏观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从教学基础、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管理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加强师生沟通,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的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蒙寿宏,路志峻.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以便于能够顺利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在体育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体育教育人才,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

根据《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也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是否能正确开展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课程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它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健康知识,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它要求学生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要逐渐成熟,同时还要逐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第一”是其指导思想,而且在开展体育教育课程时要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根据当代教育理念所做出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健康第一”不仅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体育活动都要围绕健康展开,并且增强学生健康更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在领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不仅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信念和毅力的塑造等。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名称不符

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文件在名称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高中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都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阶段体育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所以课程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原来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的内容,这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体育课程文件的属性上。我国体育课程先后学习了苏联和欧美的体育课程,在高中和中小学阶段都特别强调“标准”,而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文件都是以”指导纲要“的形式下发文件,这都证明了体育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课程标准不够具体与细化

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并设立了诸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又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合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这几大领域的划分上,大学与中小学都是相同的。但是高中和中小学在体育课程的目标划分略有差异。而且,各个阶段、各个水平具体目标的划分存在很多不够具体的地方,导致彼此之间的层次衔接不够明确,给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教材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的地方,而且不同阶段所用的教材在衔接上缺乏连贯性,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教材重复严重不管是在中小学、高中、抑或是大学所用的体育教材中都有跑、跳等基本内容,对这种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再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教材内容的重复只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根本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版本的不同,一些体育专业术语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极易造成学生对已学知识混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研究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教育最为凸显。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体育教育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必须做相应变化,在体育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上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多会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未来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不但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并能将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要能将这种技能切实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不同于高中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的是,高职院校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要教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多次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制定了框架和相应要求,这就使体育课程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这种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体育课程,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体育课程标准一体化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制,不能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构建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管理体制,选用专家构成委员会,对教材的编订和课程大纲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提供依据。

(二)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

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有所侧重,选取适合各个阶段教育的体育教材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地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掌握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加强其衔接的顺畅性。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互动。

(三)完善体育教材,增强其连贯性

体育教材缺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完善体育教材,增强不同阶段教材的连贯性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对体育教学有个整体的视野观,其次要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并注重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需求,在继承原有教材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教学 改革和创新 构思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54-01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兴奋性和耐久力,调节神经系统机能。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是普通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构思进行探索。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在建设方面发展得相当迅速,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人们缺乏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得当今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如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早已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即使各大高校会依据教学大纲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过去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教学失去了自身的内在价值。例如:教师上课太过于死板、单一和老套,教学方式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特别反感,出现害怕的心理,甚至逃课。

1.2 学生个性发展受阻

我国普通高校多年来始终沿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传袭式”,始终以三基为依据,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用一些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学生,完完全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体育课程的内容繁重,课时较少,导致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不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像机械一样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构思,也对学生个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3 体育场所设施不完善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那么所喜欢的体育运动类型也就不一样,例如:一个人对乒乓球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找机会去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和满足。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教学还是以智育发展为主,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心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导致学生出现不积极、不情愿的态度,这样也就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创新体育课程教学。其最终目的是:第一,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可以缓解内心潜在的巨大压力,从而减轻负担;第三,长期体育锻炼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正常发育;第四,调整快速的生活节奏,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第五,在锻炼中,可以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人,交流体育锻炼的心得,从中获取更大的受益信息;第六,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自我的人格魅力;第七,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自身修养。

3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构思

3.1 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体育锻炼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或者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娱乐和休闲的活动,例如,登山、远足、徒步、野营等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喜欢体育、爱上体育、对体育感兴趣的重要方法;最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并且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内容一味的单一和老套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的自由上课方式,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3 体育场所费用的问题

如今,大多数的普通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缺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体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体质越来越差的现象。要想改变当今的这种现状,各大普通高校必须加大对体育场所的投入力度,比如:建设体育馆,包括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桌球等,买一些运动器材,轮滑鞋、哑铃、沙袋等,开设健美操、瑜伽、舞蹈、街舞、跆拳道等课程,这样做不仅仅能体现高校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重视,而且还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质和心理素质。

3.4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国家在2002年就下达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施采用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其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目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高校应该将学生的智育与体育病重,在遵循标准的前提下,加大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力度,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普通高校的体育教程改革的创新是成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到改革的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得体育教程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文东.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217-218.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6篇

摘 要 通过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发展高职素质,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是高职体育必须担当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尚必须研究与采用相对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职业竞争能力 文化素质

通过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发展高职素质,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是高职体育必须担当的最具特色、并且最重要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一种十分重要并且十分有效的职教力量。我们把培养与发展高职素质理解为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去努力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先进的文化素质。

一、重点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

重点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是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中与“娱乐身心、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重的两大问题,是展示体育竞技的教育魅力、展示高职院体育对高职教育特殊重大贡献的重要方面,具有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所谓职业竞争能力,通常是指:职业竞争的意识、意志;职业竞争的基本能力“学历+经历+魅力+能力及能动能力”;职业竞争的特优能力(别人无法取代的职业岗位能力,独特而优良的精、气、神与观点立场,有价值的职业“买点”,特殊的社会关系)。

发展职业竞争能力,其基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篮球、足球等团队对抗项目,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与宣传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特别是,通过大众竞技,发展职业竞争意识与意志、发展职业竞争基本能力、发展职业竞争特优能力。

发展职业竞争能力,其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

(一)以发展技能以及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

以发展技能以及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即以动手完成重点作业为中心的教学,亦即模式训考为重点的教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方必须通过科学选材,提炼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且,将这些教学内容重点研制成模式,然后,根据这些模式进行学练与完成作业的教学(关于模式动作及其要领的教学,关于完成模式的规则与要求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这些模式进行简单扼要的重复练习与达标练习,不断通过教学抽查与教学考核。

(二)全面组织展开大众竞技的教学

全面组织展开大众竞技的教学,即是在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中,有重点、有节奏地通过“教学赛”的形式,在竞挤技战术方法、道德与竞赛规则、活动方式两方面全方位展开教学的大众竞技教学;全面组织展开学生必须人人参与、必须长时间参与,必须在对抗与规则两方面全方位参与的大众竞技实践。

但是,必须指出,在大众竞技教学中,显然,仅靠体育教师一人其力量是很不够的,就像一个运动会仅靠一个总裁判长是很不够的一样,我们必须学会大力选拔与运用学生体育干部,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的巨大管理力量,最终实现高职体育教学“教师总监;学生骨干群管互帮”的理想局面。

(三)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

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即是教学项目与内容,从大众竞技走向高水平或中水平强对抗竞技,最后走向围棋、桥牌、炒股等心智竞技的高职院体育课程途径与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说,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是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否的重大标志,是通过体育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通过体育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全面发展文化素质

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是高职体育必须当担的基本任务。

所谓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必须指出,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包括身体语言与身体言语)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具体地将,文化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文化精神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通常包括:公民的遵纪守法素质,文化、精神的活动与表现能力,个体社会化。

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的基本方法是:加强体育基本理论教学,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宣传活动,全力展开奥运式大众竞技活动。

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的高职院体育课程方法是以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基本方法为基础的方法:丰富而折辩的竞技技战术、道德与竞赛规则、活动方法教学,奥运文化教育,心智竞技教育。

三、结语

显然,通过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发展高职素质,其有效方法是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式的研究而获得的,如本文所研究与获得的“以发展技能以及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全面组织展开大众竞技的教学,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奥运文化教育”等。本文所研究的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与高职素质发展问题,仅仅是这一课题研究开始或基础,更加科学辩证的结论,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平.我国体育高等教育模式的特性及演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

[2] 甑志平,赵志刚,邢文华.体育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施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6).

[3] 孟俊庆,盖立忠,商鸿,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6(5).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病,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仅仅依靠某几个点的调整和突破是不够的,必须对整个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在保留传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学项目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地根据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引入新的项目,重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塑造,重新梳理、整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具有学校品牌特征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1、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特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要手段,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大学阶段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的明显区别以及大学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的显著差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系列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教学内容多样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以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为基础,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品乓球、游泳等等,只要学校的教学硬件资源允许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就可以开设相关的体育项目课程,作为学生体育课的备选对象。由于本科院校所掌握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力量更雄厚,所以可以支撑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最鲜明的特征。1.2、学生选择灵活在多样话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灵活选择感兴趣的、想要参与的公共体育课程,接受专业体育教师的课程指导。在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支撑下,学生的体育课程选择更加灵活、自由,选择行为可以更加体现兴趣导向,可以满多数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选择需求,用自由度大的选课方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1.3、教学方式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九十分钟的体育课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已经变得丰富化、扩展化。根据公共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带领学生领略课外体育的真实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运动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体育项目,和学生一同欣赏体育比赛,探讨体育精神,多维度、多角度丰富学生的体育思维,充实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经历。

2、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弊病及存在的现实矛盾

综合来看,当前本科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不少明显弊病,甚至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这些都显著地阻碍了本科袁霞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不少本科院校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但很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一方面,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且长期没有改善,很多公共体育课程虚有其表、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一些特色的教学课程未能收到校方的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沦为陪衬,失去特色课程设置的初中;某些课程设置明显和学校的硬件资源配置脱节,学生没有上课场所和场地,导致课程设置失去意义。另一方面,课程评价体系落后,缺乏多元化的评价途径,无法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无法通过课程评价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课程评价仍然沿用老套路、老方法,没有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效率低下、评价结果不真实。此外,不少本科院校拥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却未能合理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导致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造成了体育课程建设资金的浪费,在当前本科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浪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情况必须得到重视。

3、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弊病明显、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改革与重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结合当前本科院校公共课程开展的现状,根据国内外相关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先进经验,在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重构策略。3.1、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科院校已有的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如硬件资源、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等)为基础。因此,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一是要重新梳理、整合本科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将硬件资源、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管理手段等分条归类,整理出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归纳出本科院校可以部分支持的公共体育项目。二是弥补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空缺,重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对于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可以直接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而对于本科院校课程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需要先引入资源(缺什么引什么),再整合资源,在资源准备充分后再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总之,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务必要量力而为,务必要和本科院校的自身条件相匹配,切忌出现“空中楼阁”,使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流于形式,失去设置的意义和初衷。3.2、创新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本着多元化、丰富化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引入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品质和效果。具体来说,一是要深入挖掘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应用方式,拓宽体育课程资源的运用渠道,将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作用从更多的途径发挥出来,提升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宽度和深度,用有限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注入更多的活力;二是要着力创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思维模式,重视课外实践教学,重视师生联动教学,以教师为课外体育实践的发力点和引导点,带领学生广泛地、深入地参与到课堂之外的真正的体育实践当中,感受体育项目本身具有的真实的魅力和残酷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体育项目,产生切实的体育项目参与感,全方位塑造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以体育精神为良好的动力来源,帮助学生在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中积蓄更多的正能量,拥有更强的挫折承受能力。3.3、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多元评价对于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教师评奖评优,更是为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本科院校教学策略的完善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思路和评价策略,即从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掌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状况。具体来说,公共体育课程的多元评价,一是要在传统评价模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为辅,拓宽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公共体育课程相关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用更多的途径保证评价的顺利实现,改善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单一的评价现状,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二是要用匿名评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采取网络投票、匿名投票、意见反馈、校长信箱等方式,让公共课程项目的相关主体都可以以简单、便捷的方式真实地、公平地参与到评价当中,通过全方位评价真实反映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当然,为了避免部分人员在评价中捣乱、违规操作,应当限制每个人的评价次数,并倡导每个人认真行使评价权利。3.4、建设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为了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了“一校一品”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要求,引导本科院校自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品牌,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相关本科院校在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着眼于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的建设,用品牌的力量,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4、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多地需要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着手,并迫切需要本科院校予以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才能完成。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有所滞后的情况下,做好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重构,已经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不可推脱的工作。相关的本科院校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主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用科学的课程建设理论,科学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助力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2.

[2]陈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3]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体育课程与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我国 高校 体育课程 改革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21-02

我们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课程,我们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以全面发展为培养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现阶段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一些列的改革,使之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要。在我国高校中体育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创新,是符合当代体育教学理念,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得体育教学不断地完善。体育课程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来学到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体质。但是,我们实施了体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素质还是逐渐下降,这是我们高校工作者应该进行研究的课题。对其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对策来,对以往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偏差进行改正,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片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置上,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由于这一要求,导致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很多体育课程设置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而设置的,有些新开设的体育课程并没有进行实际操作,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对高校的教学师资、教学资源等没有进行相关调查。所开设的课程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过于看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盲目的追求课程改革,最终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上没有学到真正的体育锻炼内容,只是学到一些形式内容,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没有一项体育锻炼项目精通,使得逐渐失去兴趣。

2.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教学方法是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手段,以及完成高质量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一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相互组合的。但是,受到体育成绩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实施有一定偏差,教学方法上过于偏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导致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还是以体育技能传授为主。课堂上主要是以体育教师的讲解为主要的,学生还是被动的听课程。

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尚未确立

在高校中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只靠体育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大学生多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的锻炼。但是,通过我们对辽宁省几所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还能保证每周两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大三、大四每周保证不了两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没有人进行相关指导,学生多是一个人方式进行锻炼,取得锻炼效果差。学校所举办的体育活动也多是过于偏重形式内容,对于学生锻炼过程并没有进行检验,使得课外体育课程开展的较差。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拓展课程内容,突出内容的实效性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做到改掉以往的体育课程的单一性教学内容,对体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设置,体育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来健身性、娱乐化、文化价值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减少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相互重复的内容,课程设置上尽量做到符合实际要求,增加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来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主要是集中在一些运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参与性高的体育项目上。

2.加强课外体育组织与管理,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我们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总结,学校要定期的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做到派专人进行组织与管理,做到有计划的开展体育活动,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体育社团组织,组织学校体育社团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轰动的积极性。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学校组织者要设置一些女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女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让大学生全员都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3.建立师资队伍培训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想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改革,必须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让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教学问题,能够及时的更正和补充。高校主管部门要多为高校体育教师举办培训,通过多种渠道为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在体育教学中对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技能要求的同时,要求体育教师要多投入一定精力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做到多从事科研活动,多聘请体育名家来给体育教师进行课程、科研理论指导,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做出一定努力。

参考文献:

[1]董俊,刘雪冰.高校体育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2-l15.

[2]刘艳霞.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2004,22(3):105-108.

[3]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128-131.

[4]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