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1.前言

1.1课程资源概念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地方、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1]。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提及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并强调了对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

体育课程资源顾名思义是课程资源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体育课程资源是对课程资源的丰富过程。吴刚平[3]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王兴波等[4]指出:“凡是能达成课程目标的一切载体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因此,体育课程资源是指通过体育工作者加工改造而为体育课程服务,能够实现教育目的一切相关资源。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与分析得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健康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是指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课程资源是否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就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了解体育文化三方面价值判断内容来讲,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媒介和途径,而了解体育文化则是体育课程价值的一种延伸与拓展,达成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体育课程的基石和终极目的。因此,所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是健康的,这体现在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的促进上,而身体健康又是其中的首要要求,它要求意欲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呈现出身体活动的形式。

2.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尽可能减少成本投入,以最小的开支,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取得最佳的体育课效果。其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升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体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空间的经济性,足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学习的经济性,定能开发对学生很实用的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

2.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包括内容的开放、资源的共享、途径的简单多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有益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体育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包括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或者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拭,都应加以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是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这些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在开发时要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以求发挥最大的功能。

2.4文化性原则

开发的资源应包含丰富的体育文化含量,突出其文化价值,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极具生命力,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把溜冰、舞龙、舞狮、摔跤等民间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学校还可以将滚铁环、抽陀螺、踢键子、跳皮筋等内容引进体育课堂,这样既降低了学校经费的开支,又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使民间体育项目得到了开发,也使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彩。

2.5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是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体现出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地域性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要防止无视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一轰而上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行为,那会重回到“大一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状态,抹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

2.6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适于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首先将价值判断内容定位,然后寻找相应的、能体现这一价值内容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从一般的意义上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具体操作还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和同一学段的性别特点等。

3.小结

(1)通过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发现,其原则的制定应立足当代教育环境,深刻理解体育课程内涵,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标准,重视哲学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密切联系,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

(2)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中坚力量是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从实践中发现,从实践中认识,要从体育课中来到体育课中去。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从专业化转型为具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体育课程开发者。

(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单一的课程观念,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人格和人性的健康发展。广大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红.黑龙江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冰雪运动,2002(4):82-83.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4] 王兴波,王程.审视体育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6(30):122.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方法与过程

“天机与云锦”出自陆游的诗:“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尺非刀尺”。在本文中“天机与云锦”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条件。研究怎样“裁剪”这些资源条件上好体育课,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这一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

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全国执行学大纲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很大,以致于不少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执行大纲。结果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3.更新观念,全面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min内的封闭系统。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已被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45min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1〕。”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3.1 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观。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每周2~3次体育课加上学生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过程,包括学生节假日参加的家庭、社区等体育活动过程。学生的这些体育锻炼时间都应当被看作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目前,不少学校的选项课、俱乐部等,就不但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

3.2 拓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空间。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应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人们正在呼吁学校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开放,反过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校外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2〕。近年来,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不少学校都开始积极地尝试开发校外的体育资源。 在关注校外体育课程空间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校内空间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3 开发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素材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这就要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去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仍不失为受学生喜爱的好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还应当经常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课程;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54-1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在中国课程研究的早期,朱智贤给课程所下定义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校里规定的期限内循序继续得着各种应得的智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从课程的内涵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以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材与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某一门课程。从对课程层面的划分来理解,课程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课程计划;其次是课程标准;再次是课程内容。基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点,这在若干本教科书和期刊上可以部分地找见。第一,归属学校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的一般性质,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教师和学生是两大基本要素; 第三,有目的、有计划、有大纲、有组织、有常规的知识传习;第四,完全可以寓教于学; 第五,以普通授课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的属性,理应是知识的传习活动,尽管它所传习的是特殊的知识即运动技术,这种传习活动不能由一般教师来主导,它要由具备相应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教师来承担的,这种传习活动也不以特殊学生为对象。因此 ,我们将体育教学定义为,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

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评述

讨论两事物的关系,必须以对它们各自的本体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界定,必须建立在理清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基础上,20 世纪末就有学者强调“概念误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指出“由于对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或混乱,由此导致的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混乱,又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模糊与混乱……要探讨清楚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开展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彻底清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目前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的局面,实质上是多种课程观、教学观争相呈现的结果。不同课程观、教学观的形成又往往与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绝大数研究者就课程与教学进行了词源学的考察,考察结果有人直接当作结论,有的人则只作为参考而进一步结合历史实践状况进行文化意义上的界定。相对而言,后者较为中肯但却很少。还有,到目前为止对语源学考证方法的功能及其适用范围,还缺乏自觉的具体分析,对词源学方法的应用也多只是机械地追溯其出现的时间、本义和各阶段的意义变化结果,而没有深入探究所谓本义与后来的各派生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制约机制,终致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说服力。而结合现实实践情况进行总结的,又往往失偏于一隅,难达公允。

大多数论者在界说课程、教学的时候,往往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而不是把课程、教学放到它们赖以立身的更宽阔的视域中去看待。当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教的概念是在学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加上了又一层规定性”,“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活动等。有的学者把 “教”“学”分开并列出现在定义中,二者本身并没有得到界定。还有的学者,要么直接认定“现在就要得出一个精确的并为大家所认同的课程定义”“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方便进一步讨论而只对作为科学术语的“教学”进行规定;要么干脆承认课程与教学在理论层面都属于多义概念,在不同研究范式中的不同侧重是合理的,而在实践层面则随着学校外部的宏观社会脉络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主张“从艺术的角度思考课程与教学”及二者间的关系。此外,某些研究从立场、方法到具体推论过程都让人耳目一新,得出的结论在宏观上看极具启发性,可由于对“确定性”,“精确性”的追求,落实到微观上整体性说服力却大打折扣。如任长松的《课程与教学探异》,其“分析实在赋予实在以名称分析概念名称”的思路选择,“教育过程的视野,对于“课程是什么”的几种理解的归类,在今天看来仍是新异而有说服力的,可在确认“从本质上看,课程是一个预期的或期望实现的计划或方案”之后,把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方案,称为课程,又回到了“课程”即“学程”,没有突破把本身是开放的计划或方案当作行动的不变依据而封闭化的认识局限。

总之,课程、教学的概念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澄清,这是探讨二者关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6):50-54.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适应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权利;最少限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24 

前言 

随着国际上适应体育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推动了全球适应体育实践活动的进程,适应体育实践活动的反作用又促进适应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适应体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扩大规模、更新内容、提高水平,到目前国际适应体育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适应体育追求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与我国现阶段教学改革中强调教育权利公平的论述不谋而合,与之相适应,教学实施策略的更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提出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入中学体育课程的设想不仅将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完整程度,也是教学方式的升华,全面保障每个学生体育权利的获得。 

1 适应体育的相关概述 

1.1 适应体育的概念分析 

适应体育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 ,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1]。适应体育是关注个体差异性,基于矛盾特殊性理论,创新化地寻找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发展的平衡点进行针对式、科学式、合理式组织教学。台湾适应体育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有三方面特征(1)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2)是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3)是一套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2]。其三方面特征表达出适应体育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意识升华的积极作用。 

1.2 适应体育的领域目标 

将适应体育教学原则引入体育课程之中,如何指导和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关键性问题。Sherrill 提出适应体育的9个领域目标(表1)。领域目标预示着前进的方向、过程的指导、以及结果的评价,通过以下9方面内容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执行、课后评价等过程中充分了解体育课程的质量。 

2  中学体育课程的相关分析 

2.1 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身体各器官功能增强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培养的最佳节点。体育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有益表现有以下方面:其一,身体素质。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性在于对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及神经系统等机能的提高,从而加强个人体质水平。其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手段被称为“社会的减压阀”,而对于学生来讲,体育课程是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的放松和合理宣泄。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竞争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吃苦耐劳精神等。其三,为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体育课程在每个教育阶段的角色是有所变化的,当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或者从高中升入大学,体育课程在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逐渐凸显。通过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体育爱好,为丰富生活,感知生活提供了途径。 

2.2中学体育课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出现不仅仅是对于身体、心理、智力有障碍的学生体育歧视情况,还有对于体型肥胖、身体不协调、运动能力过低等运动困难学生产生体育歧视。体育课程主导者的内心拒绝和外部环境限制等因素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无法使他们享受与其他同学同样的体育愉悦氛围。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体育权利的具体表达形式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保障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功能性作用到学生并产生正向作用,是体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为此将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入到体育课程中,对于体育练习障碍学生释放体育学习热情、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必要。 

体育课程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现形式之一,并不是体育技能的复制课,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也不只是体育技能的传输器,更多的是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凸显体育课情感价值。适应体育正是采用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思维,以“最少限制”指导思想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 

3  适应体育引入中学体育课程基本构想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分为资质优异的学生、普通学生和体育学习障碍学生,而大部分的教学对象归属于后两部分。适应体育教学原则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以最少的环境限制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多种知识体系综合应用来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适应体育经过特殊设计的体育活动,符合体育学习障碍学生身体要求及心理要求,以达到促进身体机能,培养健康心理状态,发展社会人际关系,减少体育课过程中的自卑感等多重目的。 

由于台湾地区直接引用美国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效应,所以我国大陆地区适应体育教学意识引入中学体育课程基本构想参考现阶段我国台湾地区适应体育发展手段。台湾地区主要采用三种适应体育教学方法:(1)摩斯登教学光谱。摩斯登教学光谱的原理是把教学行为看作一连串的决策,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所作的一连串的决策。光谱的一端是命令式教学形式,命令式是以教师作大多数决策的直接教学法,而在连续光谱的另一端的自教式教学形式,却是以学生为主要决策者的非直接教学法。(2)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在教学时首先必须确定最终学习目标,即确定所要学习的运动技巧是什么,然后配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需要,分成若干小动作来逐步渐进完成学习的目标动作,其原则是由简到繁,从部分到完整的学习方法。(3)修正式教学。适应体育的内涵在于教师能适时、适地、适度地调整活动内容,教师不要拘泥于公式化、习惯化、高水平竞技运动规则规定。另外,由于有些残障学生的活动能力受到特殊的限制,为扩大其活动范围,可从辅助器材、活动场地等方面来设计、改变[3]。通过适应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为体育参与障碍学生提供顺畅的学习通道,构建体育课程全面发力的新局面。 

4  小结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体育学习障碍学生的管理不能处于“松散随意”态度,必须改变现阶段教育状态。适应体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个体异同点进行创新、调整实施教学,减少学习限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学生学习权利的保障仅仅停留在“能上学”的权利是不够的,还要确保学生“上好学”,让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充分学习各学科知识,体健才能智全。将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用至中学体育课程之中必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化指导,让体育课程凸显多重功能,使参与者获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卢雁.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91-1394. 

[2] 陈素勤,等译. 适应体育. 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11.5.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必然引发理论与实践创新,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是以团队形式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具有多元特色,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有较为热烈的参与,它不仅强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结合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创新与实践需要,从理论假设前提、课程目标、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问题判断四个方向展开理论讨论,旨在为校本体育课程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路。

1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Curriculum(课程)一字源自于拉丁文currere,指的是奔跑、跑马场之意,后随着时间推移引申为“学习的进程”,亦指一种学习或训练的进程,以求获得教育的效果。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所实施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校内活动及比赛、校外竞赛三大领域。因此,体育课应是学生在学校或教师的指导下,所参与的一切体育活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内容及学习过程。体育课程理论创新包括基本假设、课程理论、观念架构及课程模式四个层面,课程价值取向包括学科精熟取向(Disciplinary Mas-tery)、学习过程取向(Learning Process)、社会重建取向(Social Reconstruction)、自我实现取向(Self-Actualization) ,生态整合取向(Ecological Integration)。以此将体育课程模式分为五类: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体适能教育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动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发展的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人的真谛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

2运动教育模式

技能学习体现在基本技巧的反复练习,比赛是以临时编组的方式进行。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体育课所拥有的乐趣仅止于比赛时的社会化互动,而且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限制,形成以运动技能表现为主的团队小组,无法让不同技能水的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相反的,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在弦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网阴特别是在正面且支持性较高的团队环境里,技术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较不会有“边缘化”的感觉。同国内外相关研究亦指出,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增进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时间与机会,而且提升了学生对运动的学习意愿。1101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与概念启发的最前线,让学生能狗在优质的体育课程环境中,享受运动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气氛,避免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因此,透过运动教育的优势与特质,配合体育教师的专业与智慧,让体育课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一场通力合作的完美演出。

3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创新的若干理论基础

3.1假设前提

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选择与参考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的理论基础大致表现在若干方面:运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游戏形式,运动虽然在某些层面受到限制,但是游戏的基本概念即出于自愿并配合时间与空间的牵制;运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运动是促进健康与活力的重要媒介,当个人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文化中的社会功能也将随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应将运动视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全民体育的理念之下,将传统体育课程适度的修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成就感,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3.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依据,与社会文化、学科内容与个性发展三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学习结果的描述。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可借鉴西方有关研究予以确定:透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特定技能与体适能;能欣赏并活用战术策略于竞赛中;配合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参与活动计划或策划的过程中彼此分享、交换意见;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为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齐力地付出、不分你我;感受竞赛庆祝仪式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担任裁判、教练、记分员等各种角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各类运动。

3.3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

校本化是后现代体育课程全球化过程中逐渐聚焦或中心化的最终归宿,随着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文化察赋的不断发展,大学正逐渐成长为国家、民族、区域、社会的智慧中心,并凭借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沿发展理念和独特影响力引领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方向。体育课程的“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将借助身处区域内的体育课程资源完成本体表达(内在的自然外化过程),如我校一年级体育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部分太极拳教学为基础,诚然,区域内的大学体育课程或吸收与排斥、或批判与传承、或扬弃(肯定与否定)体育课程主题思想,这本身就是不断辩证、进化、发展的过程,体育课程一方面借助区域体育文化表达自我,一方面促进校本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凝化。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体育教学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和建设文献与理论的研究,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和建设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两大部分,并提出了实施的基本方案。

0引言

随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面临着冲击。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研究和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1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现状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但在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中缺乏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探讨,致使体育课程的改革出现了方向模糊(甚至错误)、概念混乱、牵强附会的做法:部分人认为,将体育课教学改为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就是实现或完成了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课外体育活动仍然没有纳入到完整的体育课程中;部分教师仍然强调单纯的技术技能教学而忽视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影响了体育课程正常健康的发展。因此,认真学习和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相关理论,不仅有助于消除对诸多问题的争议,而且对把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落实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轨道上来,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寓促进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既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又是寓多种教育于身体活动中的教育实践课程,这种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实践体验决定了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我们认为体育课程是将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综合系统。体育课程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而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大方面的课程。因此,为促进高校体育工作有一个大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以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为核心。

3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对体育课程内涵及其在学校体育中地位的理解,为全面贯彻落实《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如下:

3.1 体育学科类课程体育学科类课程:通过对体育文化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纲要》提出的五个方面,力争达到基本目标,形成相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这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设想:体育学科类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提高增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3.2 体育活动类课程体育活动类课程:在一、二年级中,通过对体育文化和知识的传授,保证学生在五个方面,圆满完成《纲要》提出的基本任务(目标)。在三、四年级中,对部分学生通过对体育文化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五个方面,达到《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设想:体育活动类课程,应与学科类课程密切衔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概括起来说就是,运用所学体育知识、技术于实践,发展学生能力,娱乐身心,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进行竞争、协同精神、意志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运用体育教学中的讲解与示范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4.1 讲解讲解法属于语言法的一种,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讲解可分为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比喻式等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确保讲解内容具有准确的思想和科学性。合理选择讲解的内容和方法,控制好讲解的速度,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第一,讲解的内容不仅要同科学性相一致,而且还应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第二,使用的证据要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论点和论据要想符合,同时可以证明论点是准确的。最后,在论证的过程中要具有逻辑性,明确基本概念,讲解的内容应前后相符。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生动活泼,运动技术应有凸显出动作性。教师应利用学生在生活之中已学到的技术动作或者所接触的事物,同学习的动作技术形成有机的联系,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动作。

4.2 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法,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示范一遍,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动作示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运用示范时,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客观条件等,选择动作示范次数、示范速度、示范的位置、示范的方向、示范与讲解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动作示范是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的重要信息源,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动作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4.3 示范与讲解应相结在体育教学中,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视听的功能,更好的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示范与讲解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示范与讲解结合的方式,一般分为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边示范边讲解等。示范是让学生感知动作的外部形象,而讲解是让学生了解动作内在的联系,二者结合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技术动作。实践证明,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所取的感知效果要比单独运用的效果要好。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7篇

【论文摘 要】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水平。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对于基础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地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 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3)

体育课程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

体育教育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及其改革是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快乐体育”“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阻碍着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地提出应对对策,是目前相关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1.1“育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明确

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也需要有明确的理念来指导教学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后,“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这样3个方面:(1)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往的体育教学更注重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今更加考虑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教学强度适应方面的需求。(2)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体育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而现在赋予了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更多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3)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更常见的是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在推行的“三自主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有利于学生培养体育爱好。

1.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更合理

课程改革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模式变化下的课程类型也跟着变得更加多样。改革后的新课程纲更贴教学实际,课程教学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校内、操场上、体育馆内,课程的教学还延伸到了校外课外,比如很多高校开设了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体育公共选修课。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更加合理。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对重点动作进行演示,让学生分组练习,现在的体育课不再局限于户外教学,还注意与时俱进,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体育课程评价不光重视结果,也注重过程中的评价。更凸显出教学评价只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并非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改革效果存在校际差异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各高校改革后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虽然大多数高校还是能贯彻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纲要,但仍有一些高校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才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课程改革工作,而且还忽略了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安排等实质性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改革不仅不全面,还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实践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导致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和条件不尽相同。

2.2改革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内容,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同时开展这些改革工作的话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结合各高校以往的教学实践突出重点,并注重工作落实的层次性。在课程改革中,高校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实施全新的教学计划,这样会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显出成效。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将改革内容全面铺开,没有轻重缓急。总的来说,就是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太过照搬照抄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思想,忽略了学校教学和师资的实际情况,容易导致改革的重点不突出,没有层次。

2.3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缺乏持久性

改革不彻底,缺乏持久性也是现今体育课程改革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体育课程改革面向的是高校的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体育工作者是负责落实体育课程实施工作的,也是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多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只是在改革的初期表现出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积极性就会一日不如一日。比如,在一些高校中,主要的体育课程都集中在了低年级。这会导致学生在前期培养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掌握到的科学锻炼方法不能持续下去。对学校而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工作得不到延续和传承。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改进对策

3.1树立全面、循序渐进的课改理念

改革不是个别学校的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所以需要有更全面、循序渐进的理念来指导体育课程的改革。改革应该面向所有的高校,在具体落实时应该结合高校以往的教学情况,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改革纲要修正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该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案。不能盲目追求短时间内提升改革的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有重点,有先后。各个高校实施改革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在高校之间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可以要求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学者共同商讨改革方案。

3.2设置精品课程,带动体育课程的改革

改革开放讲求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教育的改革中也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每个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多少不一样,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由于受到教学场地、教学配套的体育器材、专业教师数量的限制,使得改革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资源上的校际差异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各高校能利用好现有的一切资源,结合自身的优势,去打造一些体育教学的精品课程。高校应该将体育教学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更多地投入到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通过先开设好这些课程,可以带动学生和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以便后期将改革延伸到更全面的课程中去。

3.3构建“大体育”的教学概念

教学的目的会随着面向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小学开设体育课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也要注重身体锻炼。大学的学生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对于这一群体来说,通过体育课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不再成为上课的目的,所以大学的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有“大体育”的教学概念。大学的体育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自主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单一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这种教学目标的,因此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多结合户外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赛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锻炼方法,帮助其养成锻炼的习惯,运动竞赛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作者:张丽丽 钊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