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发展;体育健康;创新;新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体育课程可使学生增强体魄、放松身心,为学生注入新的动力,促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如若没有体育课程的辅助作用,学生的学习压力会久积不散,学生逐渐会对学习感到厌烦,产生排斥心理,最终结果不言而喻。试问:“一个带着疲倦身心的学生在现如今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校园中如何做到学体两优?”所以,如何做好体育与健康教学至关重要。

一、教师应深刻理解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大纲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教师应充分明确课程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健康成长;②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基于上述四个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我们还应有所创新,去探索、发掘新的课程理念,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学生中,男生比较喜欢具有对抗性的足球,篮球等项目,而女生比较喜欢跳绳,健美操等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的项目,给学生自己充分的选择空间。

三、教师应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刻思考,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

大纲提出的是“三项基本任务”,而课程标准提出的是“五个领域目标”。“三项基本任务”是指:第一,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第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第三,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而“五个领域目标”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从“三项基本任务”至“五个领域目标”之间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视了体育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客观的把握好继承与摒弃,把“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w育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重视学生情感和体验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的课程标准能否落实,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的保障。要当好一个体育教师,必须加强教法改革,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将不再只是消极的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必须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为目标,选取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营养等诸多学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确保“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尊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创新。无论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革,我们都离不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着巨大的合理性,如:讲解法、示范法、比赛法等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依然是我们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等。教师先让学生练习体会,然后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跑步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技战术:可采用先让学生玩,在学生玩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技术战术的缺乏,教师在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体质及运动能力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上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开发新的体育教学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可以将游戏、秋千、太极拳等引入体育课堂。这种方式不但能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我国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明确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其学习方式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2篇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健康 体育课 渗透

高职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健康理念模式的形成是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大教师只有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在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做好健康理念的渗透,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锻炼身体、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高效课堂。

一、理论依据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作为构建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主要依托如下几个要素:首先,高职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鼓励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应选用“体育与健康”教材,明确体育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健康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再次,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做好健康理念的渗透教育;最后,帮助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理念,促进健康体育运动的广泛流行。

二、预期目标

社会需求是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目标,个人需求是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动力,二者的整合最终体现的仍是个人身体健康的需求。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教育是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其不仅要有面向学生大众的基本目标,还要有针对体育特长生和体育能力不足学生的发展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直接性、发展性、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一)直接性目标

在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体育健康理念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中着重研究如何进行健康理念的渗透。例如,在“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就是重心高,球控制不稳,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简单的体育解剖学知识,告知学生膝关节的弯曲能够在降低重心同时,让身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姿态,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原地运球的稳定性提高,增加体育与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含量。

(二)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让“终身体育”贯彻始终。发展性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到学生在校和步入社会后的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问题,让体育健康理念成为学生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倡议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田野,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体育锻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使健康理念成为体育运动新的代名词。

(三)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感受体育运动乐趣,开发体育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体验良好情感,铸就健康体魄,塑造完美人格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实现高职学校体育教育“育人、调心、求知、健身”的同时,让体育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能力。这样,当学生步入社会时,便能够将体育健康理念带入社会,传递给身边的家人、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左邻右舍,让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为社会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条件要素

(一)基本要素

教育工作者和其要传授知识的对象构成了教育教学的主观条件,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相互交集,同时存在,其中最为活跃、最具可变性的要素是教师,所以如果需要改造主观条件,那就要从改善教师结构、优化教师能力入手。作为高职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深入细致地理解《体育教育纲要》,梳理改善知识结构,从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及态度、学习风格等方面入手,让课堂教学实现有效互动,保证体育健康理念在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二)制约要素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季节气候、运动性伤痛等客观条件一直影响着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形成,所以学生要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安全地从事体育锻炼: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学会判断和处置运动性疼痛,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中因准备活动不充分,突然的快速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时会出现腹痛,这时应马上采取减慢速度、降低强度和加深呼吸的方法加以克服,因为只要呼吸顺畅,供氧充分,就会改善血液的供氧情况,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运球练习中的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原地传球等,其基本的动作要领都是重心下降,但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容易造成肌肉痉挛,需要及时牵拉或重按正在痉挛的肌肉并配合按摩,促使其放松和伸长。例如,当小腿后部肌肉或脚底痉挛时,只要脚趾背屈,脚用力前瞪,并施以局部按摩,肌肉痉挛的现象便可消除。

在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中,学生往往过于关注球,而忽视或遗忘了规范的身体姿态,极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这时应该马上停止运动,使受伤的肢体及时得到休息,为防止受伤部位出血过多形成血肿,还要采取抬高伤肢和加压包扎等措施,待48小时后方可采取热敷的方式,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血肿,渗液的吸收。

(三)效果评价

体育运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知识和技能等是评价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的标准,正确、合理的体育健康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与体育健康能力培养模式相匹配,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将学生的性别、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等特点作为主要内容,构建一个全面性、结构性、动态性强的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评价体系,为更好地在高职学校开展体育课健康理念渗透教育提供教学经验,使其成为一种可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必要保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丰富相关体育健康知识,不断探索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

[2]张金发,张振生.浅谈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王文楷.浅谈在篮球运球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3(26).

[4]刘新华.高校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分析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S1).

[5] 石成银,萧健,赵闯.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创新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第一;心理健康;终身体育

一、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完好的状态”,在这个定义中已经明确包含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又于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上述四方面状态良好的人,才能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其实,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中,又不同程度地包含心理健康。无疑,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目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的角度看,学生全面发展当然首先是指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德智体)甚至四维(德智体美)的,这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目的。

2.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此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课程设置时以引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运动兴趣是前提,只有学生愿意了,他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显现。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课程设置要注意到各个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确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三、“健康第一”理念的渗透

体育与健康教育追求的主题是健康,遵循的是同一个健康三维观。但学科中的体育课又以“活动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故必须把个性(人格)、动机、兴趣和意志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从而达到由内到外的教育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边加强自身对课程改革的学习和研究,而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探索学习体育的新路子,把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放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因为新课标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1.[正渗透健康教育的位置,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构建健康理念

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都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现在体育课以“体育与健康”课出现,两者是采取不同手段追求同一目标,这正是两者的最佳组合。

新教材《体育与健康》无论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通过研究,我认为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此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教学计划,即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健康体质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课采用传统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一结构模式。这种结构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可以采用“体育乐园”的教学方式:在课的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等项目),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尽最大努力准备足够多的体育器材,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练习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内容为主、友伴自由结合、效果自我评价,并且要随时巡回指导、辅导学生。这样就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性需要,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并且活动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高涨。

还可以采用自主选项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为了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我准备采用自主选项的方式教学法,教学计划与学生探讨。把自主选项分为限制性和完全性。所谓限制性自主选项就是给学生限定几个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跳绳),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去练习,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技术和练习方法指导。在限定项目时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所谓完全性自主选项就是学生选择的练习项目不受老师的约束、限制,完全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去练习,但对活动的任务、内容和组织纪律性等有明确的规定,并认真、及时调控和指导学生,特别是那些自我组织能力、运动技术差的同学,防止完全“放羊”。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运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需要,发挥了特长,提高了兴趣,发扬健康教育的重大作用。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标;教学

新课标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是我国对基础性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性要求。新课标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新的改革,它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我国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的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为目的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初中体育教育的改革也逐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摒弃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新课标的推进,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都是一人包揽,体育教师勉为其难,敷衍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再者,我国农村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全面完成《大纲》要求,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一、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的新特点

1、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标反映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理念更新,“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初步体现,初中体育教师已经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低位

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点,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许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案中都清楚地分列出了“学生活动”这一栏,表明了中学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在增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3、课程设计有创新

初中体育教师们都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认识,从教师在“课的设计”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变化,初中体育老师从学生兴趣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案,这表明了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构思的个性化教案,而这些构思与设计又是与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联系的,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课堂教学不重视

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虽已经实行新课标,但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为了其他学科或者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就随意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缩短体育课时,更有甚者,将体育课用作劳动、开会等,体育课的实践时间被剥夺,体育课长期处于如此被轻视的地位。

2、体育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

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课面临的问题,就是场地不足,资金短缺。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以及场地每年都要进行维修,学校对这块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体育器材,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也造成了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的匮乏。

3、学生个体差异性未被重视。在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初中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都是依据基本理念来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刀切的想象依旧存在,统一讲授授课内容,让学生统一接受课堂知识,体育教师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未进行选项教学的学校来讲,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

三、提高初中教学效果的策略

1、认清体育课的角色

体育课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2、转变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另外,体育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个体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身、健心、适应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健康三维观。

3、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

学校方面要更新办学指导思想,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学校的指导思想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以往只顾追求升学率的片面做法。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买必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所购置的器材进行管理。学校、社会和家庭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确保实现预期的。

参考文献:

[1] 吕忠荣.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11(2)

[2] 高松山,林森.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6篇

1.实现教师转换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有炽热的"爱"。富有爱心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忍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次,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育运动能促使学生取得成功,获得承认的愿望。但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消极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要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使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忽视了除运动以外的其他学习内容,使体育课程目标和任务难以全部实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全局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其次要领会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体育经验去建设体育课程。教师要成为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三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的情意性。

2.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自我形象,从上课开始,就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以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如体育教师的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姿态表情等都能令学生增添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向往体育活动;其次,在教学中,多用描述性语言,以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幽默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良好状态下接受学习。三是教师要讲求民主,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些热情,积极发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3.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4.以生为本,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是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和爱为核心的基石,是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体育课新课标坚持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重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课程结构、实现目标及对应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课程标准,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发展。这些新变化和新进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不断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从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这个角度,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创新。

一、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要求保持一致,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与课程内容的改革相协调,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二、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1.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学模式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优选和组合时,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材料,力图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科学的。

2.全面性与健康性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促进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使之与发展感知、观察、判断、想象、思维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良好的社会行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相配合,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健康性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整个教学中。

3.主体性与探究性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在于,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应从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健康教育活动。探究性在于,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要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应针对高中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兴趣爱好相对集中、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认知能力较强等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三、高中体育教学新模式举例

1.“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六个连续的教学要素,即“学习目标导引—启发—学练—分组实践—归纳迁移—动作定型”,是一种必需依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才能得以实施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此模式下,学生既要作为学习个体主动学练,同时又要作为学习小组的成员参与合作学练,从而积极鼓励和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引导、辅导和诱导的作用,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师把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此模式下,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由课堂内容拓展开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与同学或教师等进行交流讨论。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多学科知识在活动中得到重组、综合,学生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精神。

3.探索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具体可分为四个环节,即“教师设问激疑—实践探索发现新技—分析结果概括所得—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该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程为主,注重营造师生互动、自我展现的课堂情景和气氛,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情景中的自我表现与创新能力,在“实践—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把知识获取、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要素 关系

当今学术界,对教学系统的界说有很多种,如:二要素论、三要素轮、四要素论以及多要素论等。这些学说中提到的课堂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等,包含了很多,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体育课程,它从属于人类教育活动的范畴,而人类教育活动又统属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范畴,而人类社会活动又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活动有这明显的社会性,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活动,也就没有了人类教育活动,更没有体育课程。所以归根到底,体育课程是人的活动,在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最基础的两个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具体到某高校一堂普修足球课,教师在这堂课中教授学生脚内侧踢球技术,除了课堂的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外,教师更多的时间是在基础部分始终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脚内侧踢球技术,向学生示范,讲解要领,引导学生学习、认知。而在此后就是进行练习、纠正错误、再联系的过程。这里需要学生的实践,在练习中逐渐体会、掌握技能。这里有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怎么来的。传统的认识是老师教的,可是心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经验自我构建的。如果缺少环境中的真实感受体验,那就无法得到理解,也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要在体育课上获得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根据上述原理,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媒体各自的地位应当有全新的理解。我们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体构建知识和技能的组织者、帮助者;教材是学生主体构建知识与技能的对象;媒体是学生主体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工具。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到底,学生的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生身体和其他素质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是体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重要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也很重要。而且这两者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涵,就学生的学习而言,我们丝毫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然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在强调内因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这个外因,离开了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主体发展可能就会失去方向。

学生主体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心里的发展、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主体发展和课程目标主线两者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有人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重视了知识技能就会影响健康目标的达成。其实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知识技能是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实现健康目标。因此,健康主线是方向,而运动主线则是动力、手段、基础,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比如说足球罚点球,它既是一项运动技能,同时也是对学生心里方面的一个考验,通过射门的练习至少可以使学生在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调节自我情绪这几个心理方面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根据上述理念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方面,一是拓展发展领域;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拓展学生的发展领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意与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其次,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及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一般学生的学习目标,更要关注体育基础与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或是相对较弱的学生目标定位,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教师主导作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若把两者看作是和谐的,我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能把它决然分开,更不能把它对立起来。在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处理好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