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必要性;主体地位;实践

一、教学目标概述

1.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分类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目标的指向对象应该是课堂中的学生。另外,目标强调的是结果导向,而这个预期结果的达成又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完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数学能力与情感态度,其中数学能力包括基础知识、数学技能等长期以来受到重视的方面,另外,教学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即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的态度、对数学的审美等,这些情感态度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知识、数学技能的目标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以适应详细的课时目标。

2.确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往往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方针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而教学目标在这个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甚至直接影响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教学目标的设计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教学目标是一个结果导向的范畴,它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学目标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目标设计存在的不足

1.目标主体定位不准确

教学目标的主体问题是要解决教学目标是为什么人而制定的,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目标主体而制定的目标屡见不鲜。比如“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等字眼经常出现在一线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中,乍一看似乎合理,其实不然,这些字眼的背后折射出教学目标的主体并非学生而是教师。这就使得目标主体错位,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如果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模糊,教师不仅无法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甚至最基本的日常教学活动也缺乏清晰可靠的实践依据。比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类似的说法非常常见,这种目标阐述其实过于笼统,教师既无法对学生的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又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3.目标与实践相互分离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的归宿,教学目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然而,在实践中,受中考等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一纸空文,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并没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相互分离,未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1.教学目标需体现以学生为本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所使用的教材特点,将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将传统观念下形成的教师主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需要贯穿整个过程,既坚持宏观的目标又将目标的设计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不需要非常复杂,而需要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这个最基本的指导理念。

2.教学目标需要可测、可控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因此,目标的制定需要清晰、准确、可测、可控。目标的可测性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目标的可控性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各项规定。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彻底放弃理解、了解等含义不确定的词汇,而是要将这些目标进一步细化,使之符合可控、可测的要求。

3.将目标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归宿,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目标能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予以检验。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既需要从教学实践中汲取营养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掌握好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设计科学、可测、可控的教学目标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升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新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所谓教学设计,即运用合理方法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运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更好地解决如何将教与学的研究结果和相应的理论运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当中。

1.2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及需求

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及需求,寻找解决途径的过程。在教学设计的模型当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以及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要素。只有在运用教学设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英语教学中所谓的“供需”问题。

1.3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分析

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多个方面,涵盖了教学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因此极具价值和意义。在教学目标方面,通过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丰富教学活动。

2.教学设计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意义分析

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有多种,本文主要以课堂效率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指标,教学设计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课堂的教学规划存在问题。将教学设计更好地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英语课程本身包含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缺失教学目标,过于重视课堂的活跃程度而忽视课堂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引导下,可以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引领学生和教师明白课堂最终的目的。同时,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之后的反馈,从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2.2实现系统化教学

教学系统化的设计主要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在教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五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之前明晰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带领学生抵达最终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明晰系统化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分配精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3.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虽然很多教育部门以及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由于现有素材以及理论的缺乏,很多教师有心无力,没有办法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设计。理论是所有活动行为的源泉,在很多大学英语教学比赛中,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理论储备不足、应用意R不高的情况,这些都亟待解决。

如何解决现有的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主要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有关教育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组织有关交流研讨活动,更快更好地完成基础理论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地构建教学设计,从而不断总结有关教学设计的经验,从而自我累积自我成长。

3.2缺乏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很多大学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程度,一味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收获较少,并不能达到设立大学英语课程的初始目的。而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即为明确教学目标。

因此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每次教学活动最终的走向。

3.3教学方案无法体现教学结构的转变

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案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传统模式,即教师仍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教材而言,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课本为主线,较少改变课本中的内容以及拓展课本内容,同时这也固定了教师教学媒体的选择及其形式,除了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受到教材的约束,学生也极少对教材提出异议,一味地学习书本及其课后练习,不利于思维的扩展。就教学媒体而言,很多教师并未理解教学媒体的真正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仅仅将教学媒体作为板书的代替,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媒体的内容。

教材依赖是长期形成的,但是应当逐步改变教学方案,从书本及教学媒体中将教师及学生释放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更好地拓宽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及学习活动内容,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大学英语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学科相融合,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者提出更好地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需求及发展,需要用更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不断追寻探索,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鲁男.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4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3篇

1教学目标的教学功能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这个章节、这节课学习活动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是调控学习方向的准绳,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监控和宏观调节作用,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一旦设定,教学目标反过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节课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创造性思维被有效激发,有利于知识生成和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功能.

1.1导向功能

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叠加起来就构成了整个高中物理学科的学科目标体系,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物理学科实施教学最为可靠的依据,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

那么这个目标的导向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们教师在设置了教学目标后,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必然是对目标的达成度有一个有意注意,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师生对的注意来实现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而且还会尽量去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

(1)教学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有序的,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2)教学目标将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物理知识、规律的强化和记忆.

(3)量化的教学目标达成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在知识学习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指引功能

教学目标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备课的项目而存在,他对教学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引性.

(1)某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是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如某一个物理知识的掌握或这节课学习的结果,那么,这节课在实施方案上可以选择接受学习和讲授教学,借此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的效率.

(2)某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是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学习的过程或获得探索某一类物理知识的经验和方法,那么,这节课的实施方案上可以选择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发现、去感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性.

当然,高中物理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的选择.

1.3标准功能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的怎么样,如何自我评价和检测,教学目标就是个评价标准,预期的目标有没有达到,达成度为多少,都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的.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教学目标达成度反映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

1.4激励功能

(1)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在的需要趋于一致时,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满足自身内在需要的过程,此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要学”,学习内在动机水平一般很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趋于一致时,此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乐学”,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学生会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3)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学生能够完成的难度相符合时,学生在经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成功”的感觉更能容易推动学生的物理学习进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动力维持时间更为持久.

2制订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与归宿,使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4)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有利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6)有利于成为教和学的评价依据.

3设计案例――《平抛运动》教学目标设计

3.1三维目标

3.1.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②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③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④会确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⑤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经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规律,实例分析等环节,掌握科学探究一般方法

②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等效思想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明确好课程目标、目标要求和目标性质,促进目标体系的建立,这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作了几点探析:

一、要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目的

例如,在“氯气”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对氯气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是否了解了氯气的性质和应用范围,是否能操作氯气的一些基本实验,并在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教师明确了课程目标以后,就会注重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和基础知识,也就会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了。

二、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要求,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法,体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是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这个过程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是否学会了学习氯气知识的方法。当教师明确了目标要求之后,就会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了。

三、要建立明确的目标性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否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效果,是否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当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的性质之后,教师就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和谐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育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多角度的对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目标,而进一步分析教学目标又决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往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基于传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的教学目标,这显然已经于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在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具备一技之长,更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学会如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学习、自我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不断的适应变化和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的来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员工的专业会计技能了,目前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更加突出的是综合素质。仅依靠专业能力和技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重的是对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提升。比如诚信度、忠诚度,创新能力等等。基于这样的职业教育背景,我们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纳入到整个中等职业会计教学目标体系之中,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贯彻和具体落实。

1.要转变思想,确定中职会计培养的目标

对于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要跳出以往的惯性思想,创新新的目标设计思路,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整个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对具体的岗位要求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这样的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核心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具清晰明确的会计专业具体中职学生所需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

2.要对中职会计培养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分目标的具体需求

在确定了整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对于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目标的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了。只有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中等职业教学的相关会计教师进行相关的查漏补缺,从而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

3.教师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的开展中,中等职业会计教师要坚持全面贯彻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全面的充分的尊重中等职业学生、不断的激发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同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二、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强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基地的建设

在提升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强调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要在具体的中等职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给予中等职业学生更加丰富的实践和具体操作机会。也就是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而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采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国的“双元制”。“双元”中的“一元”就是企业,他们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实践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来说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在具体的建设上,加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使得中等职业学院与相关的实际企业建立相对全面的(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的、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的话,学校可以将教学课堂移植到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在具体的企业岗位上充当半个“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深刻的体会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理念、观点、方法等等。既能克服中等职业学校实验课程较少,创新能力低下,情景模拟失真等缺点,又能使中等职业学生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具体的操作体验,从而对学习到的会计知识进行真实的再现,这样整体的教学效果更加良好。能够帮助相关的中等职业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建立的知识结构。

此外,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关会计专业学生可在校企基地接触到最前沿最主流的一些会计实用软件及设备,这就为他们毕业后提供更加多的选择工作的砝码。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让每个中职会计学生清楚的了解到会计职业道德对于具体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已经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以中等职业学生为本,注重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化

中等职业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因此,教学评价应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建立以中等职业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中,更多的关注中等职业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使评价过程更具人文关怀,建立起一种人文化的评价过程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书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等职业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09):125.

[2]焦燕.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心理, 2011,9(03):196-197.

[3]戴梅芳.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的改进[J].快乐作文, 2011(04):147.

[4]吴海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04):90.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 教育观念 教学目标 教学环境

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效益和学生素质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必须的,也是很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地理上的一些知识,但也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下面就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四、优化教学环境――运用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

以现代多媒体为特征的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正不断受到教师的青睐,同样教育教学也完全可以因为计算机变得多姿多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尤其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们厌倦了烦燥无味的地理讲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讲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正广泛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以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首先是内容,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表现本堂课教学内容,切不可为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软件变得杂乱,而冲淡了教学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CAI有鲜明的教学性。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上,理论性的内容偏多,课堂也缺乏互动体验,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洞的内容太多,对他们不实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体系不全,缺少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进行,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而且内容也多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为主,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该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还没有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3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不是为了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类高校通常采取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使职业指导课程变成了应对面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快餐式”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临渴掘井式的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经非常明确的就业需求,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

4缺少个性化指导

对于将要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由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和不适,这时就需要一种将职业生涯和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指导,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因为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等因素,一般是100-200人左右,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由于专业不同、上课的学生人数众多,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多数同学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导致就业指导课缺乏了实效。

上述几点反映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上,课程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据,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的指针,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句话,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其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设立的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宗旨的具体体现和分解落实,因此,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有一定的要求。

1目标的设立应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目标的深度、广度要适中,既要落实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等上位目标要求,又要照顾学生实际。太宽,不能显示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特色;太窄,则会对总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就会以其小失其大;过低,会达不到专业课程体系所规定的要求,使本课程无法实现其在总的课程框架中的意义;过高,会脱离学生实际,反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宽窄相宜,高低恰当。

2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甚至包括课堂实际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因此,设立的目标一定要有具体和可操作性,能够对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规范、导向和约束。做到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罗嗦,概括而不模糊,能够直接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缺乏操作性,就会使课程教学变成怎么上、上什么、上多少、上得怎么样缺乏评判依据和标准。

3目标的设立应注意阶段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在总的课程目标导引下,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特点和不同阶段出现的具体问题分别确立大学各阶段的阶段教学目标。各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实需要相符合,有所侧重,充分反映各阶段的特点,体现目标的针对性;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置要注意承上启下,有层次地对待、体现目标的可操作性。

4目标的设立应注意差异性

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还要注意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特殊群体,比如贫困生群体和女性学生群体。对于这两类比较典型的特殊群体,应该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有不同的侧重。对贫困学生可增加自主创业意识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创业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能力;对于女性学生群体可增加职业与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教育,帮助她们及早认识到协调这二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某一课程经教学后使学生达到的应知、应会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具体落实到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为宗旨,从而构建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要的培养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校指导下,培养学生自觉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必要的职业生存和拓展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到大学的不同阶段,建立各阶段的分支目标,由这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构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

1大一课程

一年级属于职业定向的基础教育阶段,其课程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盲目为明智,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此阶段主要是意识唤醒阶段。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成长目标;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体内容应该涵盖探索自我、探索职业社会、职业基础知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等。

2大二、大三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阶段,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求职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此阶段的课程安排应该突出实践环节,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如主动性、责任心、诚实、团队协作等,这些素质几乎是每种职业活动、每个组织都需要的通用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大学生职业准备的重要方面。

根据这些目标,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团队创建、职业化素养、求职择业方法技巧、社会实践指导、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礼仪培训等内容。

3大四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突出其实践性与实用性,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以及就职后的成才和发展谋略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后规划,谋求新发展,实现人生目标。因此,本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有效的择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法规指导、择业心理辅导、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指导等。

高校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情系千家万户,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任重道远,而这其中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社会用人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要等诸方面,从而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落实,进一步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高海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王政忠.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4]谢珊.“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5]张洁.构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的原则[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教学目标的意义与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聚焦问题 分解目标 核心概念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01

教学目标是教学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超前反映,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节课如何设定目标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关注的。现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目前我们在进行课时目标设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重点提出设定课时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聚焦问题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上课非常随意,对应该在课堂中达成的目标视而不见,充分反映教师目标意识的淡薄;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很多教师呈现的教学设计都是从教学过程开始,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甚至于通篇教学设计中都没有出现教学目标;在一些教师基本功的评比中,给出教学内容后要求写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都无法动笔。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千米”时设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1千米的长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

下面将从这个案例入手,对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行为主体与行为动词的描述模糊不清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成的,而不是指教师。这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把教师和学生混在一块,根据设定的目标无法看出谁是行为主体,更无法看出达成目标应该用什么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提出在结果目标中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本案例描述中出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觉等,用这些词来确定教学目标,不仅可操作性差,教学评价也缺少根据。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算是“了解、理解或是掌握”了所教的内容,而且这种目标陈述没有指出达到目标的途径,使得我们在教学时无法进行观测。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设定混为一谈

课程目标是国家规定的长远目标,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它也是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目标。而课时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应该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如果说课程目标是国家行为,而课时目标则由教师自主决定。当然没有课程目标作为依据,课时目标也就无法表述;从另外一个层面分析,课时目标也是由课程目标转化而来的。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也有很多区别,因此,写课时目标时,不要写成课程目标。例如案例中呈现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都是一些长远目标,有的还是隐性目标,在每一课时中是无法达成的,这些目标落实在课时目标中还需要进一步分解,把这些写在课时目标中显然是大而空。

3.目标撰写格式僵化、标签化

许多教师的课时教学目标都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这样会出现僵化、形式化和标签化的现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目标都是一个整体,无法进行分割,而人为的割裂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另外教学目标需要在这“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来确定,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一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来确定。

4.课时目标设定单一、机械

诸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经过太深入的思考,就把教学用书或者一些教案上的目标直接摘抄过来,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为这部分教师上课是随性的,根本不考虑教学目标,所以目标就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的目标缺乏个性而没有针对性,更是缺乏有效性。

二、成因探析

1.对于课时目标缺乏深刻理解

教师感受不到课时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也就缺乏主动性。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那课时目标的设定也就缺乏深度,教师对于“目标”的认识自然就处于混沌之中。

2.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练习设计等,以上这些完成后,再参照教学用书或已有的教案直接把教学目标复制、粘贴,就形成了自己的课时目标。

3.不能有效处理预设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实施教学时不是依据教学目标,而是过多依赖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容易出现“教学”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对于课堂当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缺乏足够的调整能力,使得上课之前设定的目标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完课之后,很少有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效果,使得教学目标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三、解决策略

1.进一步认识课时目标

(1)课时目标的导向性

课时目标不同于课程目标,它应该是单元目标具体化的产物。课时目标是对课堂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是指对学生在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经验、品质等方面都需要预先做出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在“9加几”的课时目标设定中要求学生通过摆一摆、移一移理解“凑十法”的道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知为什么要用“凑十法”。由此看来课时目标的设定对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2)课时目标的发展性

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目标又有一定的发展性。例如,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和“四能”,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从内容到本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总是紧跟着时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就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相关目标的设定时就要关注学生发展性的评价。

(3)课时目标的变化性

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常常会发生偏离预订目标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资源,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并生成新的目标。

课时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这样的一种规定是一种理性的结果,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愿望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另外一方面取决于目标本身与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适切性。这样的一种预先设定,必会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更需要教师把目标定位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分解课程目标

在设定课时教学目标之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了解数学课程目标是什么,并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方向性的,但是不太容易操作,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并针对其中的要点逐条进行剖析,细化出可以观测和评价的标准。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课时目标的续写,就会显得具体、实在,贴近学生。

3.设定课时目标

在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还必须强化以下几点认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不要把课程目标当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图明确、具体、可操作,不应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每节课的目标设定应该明确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有什么变化,如何进行观测。

(1)设定目标关注表述规范

“课时目标具体化,具体目标行为化”是设定课时目标的基本原则。课时目标一般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这需要教师在设定课时目标时好好把握。

目标表述的方式一般采取“学生能……”或者“学生具有……”等形式,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进行描述的,当然有时候就默认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也可以不写。另外设计教学目标时,尽可能将行为条件表达清楚,这样便于目标的实施与达成。

目标表述的方式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来表述。例如,在设定“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目标时就可以这样描述: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这里的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都是一种定性描述,它也描述了课堂上学生应该采取的学习行为。

例如前面提到的“认识千米”的案例可以这样设置教学目标:

①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解1千米=1000米。

②知道生活中1千米的距离,学会使用“百度”搜索身边1千米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③关注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设定目标关注学生实际

在目标设定时,不能简单依据课程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有些量化的标准一定要通过实际的了解才能给出具体要求。例如,在设定“9加几”的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是凭借经验以及课程标准给出的数据还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做一个前测:通过一组算式采取计算和问答的形式,了解班级有多少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多少学生会做不理解;多少学生根本就不会做;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再确定目标,会更切合实际,更容易达到目标。

(3)设定目标关注教育内涵

深刻了解课程目标是设定好每一课时目标的基础。课程标准从三个大的方面描述了课程目标,并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课程目标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例如,课程目标指出“教学中让学生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就应该考虑课时教学中有没有蕴含可以挖掘数学经验的材料。例如在设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有帮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这一条。

(4)设定目标关注核心概念

设定课时目标时要考虑课程标准列出来的十大核心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数学知识都是从属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就要考虑这些内容和十大核心概念到底有什么关系,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核心概念。例如,设定“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空间观念”的建立;设定“单式统计表”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设定“11~20各数的认识”的课时目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感”;等等。

(5)设定目标关注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