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课程指导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在对终身体育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制这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往往不强,而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便与体育绝缘。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形成。在1965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在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从学校获取知识是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整个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使学生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
二、终身体育思想缺失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误区
(一)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机械化的教学目标与方式密切相关。从我国开始实行学生体质监测开始,学生体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及实现目标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却过于僵硬与机械。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校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各项标准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把诸如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800米跑等体质测量标准作为学生的考核项目。在各种标准和指标的压力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规定的考核项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张华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机械重复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不到培养,起不到促进个体终身体育学习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使大中小学这个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性与相关性,衔接不畅,不益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二是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三是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性与不连贯性[3]。
以运动参与目标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高中阶段目标是自觉参与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锻炼;大学阶段的目标是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4]。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致力于各阶段体育教学的一贯性与连接性,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
在终生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注重于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终生体育思想的缺乏易导致体育教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排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课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过僵硬。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减轻,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课从一开始便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不喜欢体育运动。
三、结论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指出在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把终生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体育应坚持以终生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把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当作一个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4.
[2] 张华.终身体育观念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践误区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6-459.
[3]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5] 崔树林.“终身体育”阶段划分及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5):55-57.
[6]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
关键词:健康第一;运动技能;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36-0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是对过去体育课程的继承和发展,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要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整体健康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将身体练习和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因为仅仅靠身体练习活动是不可能承担学校教育中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另辟专门的 18 学时的健康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与素养的教育。这样,既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又通过健康知识教育,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竞技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目的与手段。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课程标准》中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竞技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健康的目的出发,学生需要获得适宜的体能练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高中模块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强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1.学生在健康教育模块学习中应获得什么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发生良性的变化,在高中教育阶段设立健康教育模块、并专门设置一个学分的举措,国家期望通过这个模块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什么、并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1.1 获得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1.2 具有安全进行运动的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让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运动,对防止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体育锻炼必需科学、合理、安全,否则就会得不偿失。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一是安全的运动环境的选择;二是运动负荷和运动难度的适当控制;三是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1.3 理解营养、环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教师如何应对健康教育的要求
2.1 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目标的指定首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并且目标的指向要明确可操作。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后面的整个的教学的设计都是跟着这个目标走,这也符合体育新课程特别提倡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理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有目标指向,不管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至少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
2.2 备学生。备课首先要备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权利。由于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同,在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健康教育中受益。我们以前的教学往往容易更多的关注教材本身,而不太关注学生的特性学生的特点,学生的需求,所以在以往我们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知识传递。备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环节设计。在备学生的时候要体现如何让高中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跟老师给他新的命题或者主题更好地结合,而且让他觉得非常有新意,非常吸引他,这在备学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这样做,学生会觉得健康教育课也可以的这么吸引我,那学习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本文从素质教育出发,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素质教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素质教育及公共体育教学
1.1素质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公共体育教学的含义
公共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体育是指社会体育,狭义的公共体育特指高校中的公共体育课程。公共课程是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考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就是高校公共课程的一种形式。
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尚未明确的概念。众所周知,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因此,在此把它理解为,它是指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育场地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高校体育设施更显短缺。由于资金的限制,各高校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教学楼、办公楼与学生宿舍的建设上,使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现状是体育场地少、器材种类少、数量不足、设施陈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2体育教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体育教师长期在室外教学,风吹日晒,特别辛苦,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其地位却相对较低,即使在大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在职称的评聘上,公共课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主要靠文章发表的多少为主要硬件,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水平不能在职称评聘中得到有效体现。由于重视不足与职称评聘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教师情绪低落,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未得到充分发挥,有的甚至还产生了懈怠情绪。
2.3教学理论上存在缺陷
第一,教学观念滞后。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仍奉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即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过分强调竞技技术、技能的掌握,偏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增强学生体质,只重视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仍坚持锻炼呈下降趋势,而现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
第二,教学内容重技术,轻人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每学期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但实际执行的高校并不多。体育教学仍以练习为主,注重传授学生各种运动技能,而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育运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仍未打破单一的行政班授课制,教学缺乏针对性,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4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机械
体育评价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甄别和选优,二是反馈和激励。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该主要发挥反馈和激励功能,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上,主要是采用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的办法,注重结果评价、生理评价,忽视了心理素质及体育过程和能力评价,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不同体质、不同起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发挥的是甄别和选优功能,缺乏激励机制,不仅无法正确评价学生体育成绩以及实际能力,同时还给学生思想上带来一定的压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5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兴趣。
在体育教学上有个不幸的奇怪现象: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逃避上体育课去医院开假证明办理体育免修手续,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许多男生能够在烈日和雨天等恶劣天气中打篮球、踢足球,但就是不愿意上体育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懒惰、不重视,而另一方面也与项目设置有关,体育教学在设置教学项目时往往一个班级所学项目都一样,不符合《纲要》的精神,并且这些项目往往具有重复性和枯燥性,像跑步、推铅球等是从小学一直学习的,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学方法也是“大一统”,导致出现学生大规模“厌课”的现象,学生对教师安排的项目缺乏兴趣而常常怠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素质教育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
3.1转变指导思想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指导思想由技术中心向健身中心的转变。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主要
以健身效益来衡量高校的体育工作,创造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社会环境,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引导高校转变体育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高校自身要着眼健身目标,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工作,而不要仅仅围绕赛事抓体育工作;三是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以健身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落实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3.2培养师资力量
指导思想的转变首先要落实到师资的培养上,国家应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国或某一地区高校现有师资的转型培训工作;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自身也应该根据改革的总体设想,一边工作一边培训,使每个教师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实现与适应转变;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应具备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精心制定最佳的体育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使之能多方面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新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师要专业对口,不要把专攻某项运动技巧的专业教练型人才安排到公共体育教学岗位上来,以防止造成新的不适应;无论新老教师都应持培训合格证上岗,对不积极参加培训或培训不符合健身中心教学体系要求的不予聘任。
3.3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的设置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及实施过程的特点,以健康第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首先应适当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等文化内涵丰富、健身效果明显、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其次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增加综合性、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公共体育教学的文化品位和现实针对性。总之,不管哪种课程类型,选用什么内容,一定要重视教育与教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相结合,严肃的纪律和活泼的气氛相结合。应当突破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代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3.4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改革课程内容的需要,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认为目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优化语言法、完善直观法、强化练习法。在语言法的运用上,突出一个“精”字、把握一个“准”字、形成一个“特”字、注意一个“美”字。要以最精炼、生动的语言,传递最准确的信息,善于运用术语、口令等体育教学特长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介绍、技术分析和动作要领讲解。
4.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第二,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理论研究是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加强学习、研究,深化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规律的认识,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最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身体系的建成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胡睿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深化之策略[J].知识经济,2012(10).
[3]王晓瑭.以阳光体育为背景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 目标定位 创新手段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中心工作,也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基础和保证。新的体育课程明确以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能力和习惯为指导思想,以突出健身、淡化竞技和着眼未来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和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
1.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1.1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2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3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细,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性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1.4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复制引进,这些迷惘与偏差摧毁了新课程改革的新鲜活力。人为地以“大课程理论”统驭教学,把总体行为的“教学”放在结构性、物质性“课程”的依附性地位上,必然导致“新形式课程”流产或失落。
2.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不同的历史时代及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不同,课程目标也不一样。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健康”的演变过程,而未来信息时代要求人能“运用信息手段,强化身体发展,培养出来的人能在激烈社会竞争中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体育课程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健身强体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像粮食、空气和水一样成为必需。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培养目标已逐渐让位于目前转型期的以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虽然转型期在有些方面还不能超越传统工业时代体制的局限性,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但现有的教学设计无论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还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的改良,均可能会对整个体育教育的改革起着促进作用。信息时代的目标对转型期的学生来说太高,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是“主食”,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是“副食”,隐在其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地发展。当前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分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3.改革后课程内容的生成性
“课程”在词源上讲,是“课业及其安排”的意思,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对教育的功能定位就不同,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同,特别是“课业的范围”和“进程”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制走向民主,体育课程的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体育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体育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的有机体构成部分,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体育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4.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创新手段
4.1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康新概念,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强调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健身性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根本标志特征之一,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决议》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4.2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过去是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现在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心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又有特殊的功能,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在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体育课程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突出其人文性。
4.3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意见》中提出,要教育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新制定的《全国高等院校普通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现代学校体育的这一特征,对于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刍议[J].体育与科学,2003,(5):20-23.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导向;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36-01
0引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综合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体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然而多年来对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结果显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持续下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表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严重的问题,若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须施行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但发展改革的导向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笔者就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1体育教学总体指导思想要统一
体育的核心功能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早在建国初期,就精辟的指出了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增强人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最为直接的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开始变的多元化,它的核心目标往往被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时候被人们模糊化,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学校往往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样不规范的情况应该及时纠正过来。在当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特别突出“健康第一”的总体指导思,只有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才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才能完成教学指导纲要制定的各项任务。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人们现代健康理念和对健康的渴求之上。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活动在注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体育意识和健康相关知识的丰富。强调和统一“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普通高校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本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课堂,因此普通高校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要求适当的增加体育教学种类和项目。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广大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给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与体育活动实践之间产生起良性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
高校体育教育是广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工作肩负着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使命。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的目标。
3体育课程组织形式要多样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就必须运用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积极尝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实践表明:体育课堂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训练效果;现代体育教学辅助手段确实能够有效的增加体育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大力推进体育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努力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4优化体育课程考核
高校体育课程考核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众多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考核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考核的内容、方式上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因此,非常有必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实践表明: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应该从体育项目的特点出发,并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带来的考核成绩落差过大的问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进展的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学生学习的进步应体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认识上,将努力的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结束语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不断改进,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升华健身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产生自觉参与身体锻炼的追求,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方法,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改革
一、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应根据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自然班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课外体育锻炼,而且学生可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保证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1]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体育课教学资源匮乏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缺乏国家的支持与投入,教育成本的限制,使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师生比例不合理、场地器材缺乏和陈旧,这些是制约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原因。
2.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且比例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各高等职业学校都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课期间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教学,体育课课时数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3.体育观念相对滞后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延续,但与中等体育教学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更加成熟,有能力对体育运动建立更深刻的理解,然而目前高等体育教育中竞技体育观念、阶段体育观念、体质教育观念还比较盛行,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效果,然而目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更新相对缺乏。
4.体育运动基础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审美教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健全,理解与接收能力较强,所以应加大体育基础知识、思想品德、体育审美方面的教育,然而目前体育教学过于注重体能与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难以发挥学
5.体育课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在身体素质、掌握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受遗传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现行的评价方式是由基础理论、考勤情况等几项技术考核组成。统一项目、统一标准,从根本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1.体育课教学改革理论依据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地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素质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全体性、会面性,自主性。即要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的掌握体育知识。
1.2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设计方案
依照《纲要》的精神,遵循体育教学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整体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贯彻“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身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四、结论
首先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思想和步骤,摆正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位置,明确其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围绕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加强高校体育科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要围绕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例如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目标是什么?通过体育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素质?大部分体育工作者都认为体育是一门天然的素质教育内容,于是,他们往往不去反思过去的工作,而是满怀信心地忙着去论证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研究,不断地探讨和总结各方面的经验进行理论建设。同时还应该看到,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有了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的体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就发展不了体育。[2]
最后,在宏观层面调空基础上,从微观入手。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是重点、难点,要运用“显微镜”和“手术刀”对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体育教学内容还存在单一、枯燥、技术性较强而趣味性不足的缺点。我们应把一些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民族性的体育引入教学,删除一些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和生活中的体育更为接近。由于体育科学建立的历史不长,学科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积淀,加之体育教学长期手到运动训练方法的影响,使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体育教学不是以追求过于细腻的技术为目标,就是以体能训练为中心,致使“教学”和“教育”的因素被淡化,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明白道理的“懂”和通过运动培养心理品质的“育”。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一些理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只有从教学观念改革上入手,才能把握方向,发现问题,找准切入点,才能使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在当今教学领域已趋于普及,其相关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教学工作者每天接触最多的课题。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中职院校教学理念、方法、思路和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育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合理创新教学理念不容忽视。首先,在职业体育教学中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让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都围绕学生开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并在教学当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和保护学生,让学生自我发掘有关学习重点,老师在这一阶段仅是扮演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的角色。在这种教学策略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的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行列中来,并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其次,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学习观念,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发展,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日常体育活动中来。
2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加快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大胆地实现体育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终身健康为出发点,构建以“学生健康为本”的体育课程新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把健康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其重心向未来学生健康发展转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的改革思想与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的统一。总之,只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健康为本,规范和指导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使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并能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3转变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观念
当前,中小学校领导并不是不明白我国的办学方针,问题是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来自社会与家庭所传递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使学校教育的功能发生了组曲和畸变。目前,许多学校在教学中只重视选拔考试模式的功能,以致学校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断地追求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语、数、外”显然是重中之重“,音、体、美”只好当配角。在此我们并不否认追求升学的正当性,只是认为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是不全面的。因为,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必然导致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下降和生存能力的下降。
4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应在以学生健康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以学生健康为本”的体育课程新体系。这种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它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学生健康为本”理念的内涵是:全体学生在原有健康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健康发展。具体应该是在对健康全方位认知的理念下,来审视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来制定和取舍体育教学内容、项目、形式及体育教学的手段、措施,并评价其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此前提下重新编写出以学生健康为本的一系列各级各类体育教材,并把对技术的要求如体操教材可把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项目根据学生特定的身心发展目标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内容。
5结束语
摘 要 本文对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从而为构建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设置 改革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基本还是以技能教育为主,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指出了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确立更加科学与合理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理念。
二、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过于统一,过多的考虑学生的同一性、共通性,学生的差别性、个性以及学生专业的差异则很少考虑,教学管理模式缺少创造性。其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同中小学的有着太大的相似性,这就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取得应有效果。
(二)体育课程设置缺乏职业特点
高职院校现行的体育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围绕培养广大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来设置体育课程体系,进而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本质;更没有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相结合。
(三)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太过于注重运动成绩,只是注重最后的结果,而轻视运动的整个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缺乏更深层次的综合评定与考察,从而不能反映出体育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
三、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要明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看能否对学生的身心起到的改善作用,从而逐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理念,最终养成终身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这个指导思想。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提出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及计划,并在课程设置中多增加一些实用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保健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二)课程设置要新颖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 体育课程设置必须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特有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他们普遍都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从这些方面着手,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内容设置朝着教育性、健身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发展。我们要多关注比较流行、时尚的体育项目,比如目前流行的素质拓展、定向运动及瑜伽等;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体育类的游戏或增加一些中国的传统武术课程,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要实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是未来的“职业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要求,这就需要体育课程设置也要与之相适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职业特征, 有目的的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
如学生学习的是财务、文秘、计算机等职业,未来可能会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增加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来使其全身充分运动起来。
如学生学习的是建筑、纺织、医护、烹调等专业,未来可能会长时间站立,容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等现象。因此我们要适当要增加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
(四)课程考核要人性
高职院校的体育考试制度更应该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常模评价模式,即建立统一的标准常模, 学生对号入座, 主要看成绩等客观因素,而忽视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方面。我们应实施人性化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注重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各项运动技术的要求。
(五)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为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体育教师的素质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各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再教育,适当增加体育教师外出进修机会, 学习前沿体育项目、放宽眼界、创新观念,让他们有更强的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如今,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积极的进行探索与突破。我们无论是从课程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应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寻求新的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 杨乃彤.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探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 何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的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5(5).
[3] 栗长春.西安市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措施[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