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的目的

体育竞赛的目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1篇

摘 要 传统的以田径项目为主要内容学校体育竞赛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也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身体的发展需求。本文对目前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与课外体育活动、趣味运动比赛相结合的,小型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构想。

关键词 体育竞赛 现状 改革

学校体育竞赛是为了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以田径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竞赛由于过分注重运动的竞技性而出现了很多的弊病。所以必须要对这种传统的学校体育竞赛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学校体育竞赛与与课外体育活动、趣味运动比赛相结合的,小型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模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

(一)项目单一,内容陈旧

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已形成传统,比赛的项目也相应的形成了固定,项目设置比较单一,在组织形式上陈旧,运动会的形式、竞赛的内容常年不变,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竞技性强,参与率低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框框,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高水平运动的低水平比赛,对学生的兴趣吸引有限,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不少项目成了个别体育尖子生的表演赛,多数学生只是一个陪衬,难以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三)达不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现今的学校体育在客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在某种程度上抹杀、压制了学生娱乐健身的天性。现有的学校运动会,从项目的设置,到参与人数的限制,再到比赛时间的相对集中,都与发展全体学生体质、运动规律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相矛盾,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意识相背离,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二、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构想

改革学校体育的竞赛模式,竞赛内容的选择应有优势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如火如荼的新兴运动;有展现个人运动天赋竞技比拼,也有体现默契配合的集体项目;有你争我夺的对抗性项目,也有令人捧腹趣味运动;有挑战人体极限的体能类项目,也有展示运动技巧的灵巧类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一)选择制定赛会内容和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适用性和可延续性等原则,扩大学生参与面,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体育赛事。

1.减少个人竞赛项目,增加集体项目。如减少个人项目掷实心球、三级跳远等,增加8×400米接力、20x6迎面接力、头顶报纸接力、四人三足接力等集体项目。

2.自定竞赛规则,改造竞技项目。竞技运动规则和其较高的技术要求限制了大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体育竞赛,需有一套自己的规则,降低技术要求,增加运动本身的易操作性和娱乐性。如:降低篮筐篮球赛,女生可以两次运球;降低网高排球赛,可以四次击球过网等。

3.增加趣味运动项目。如乒乓球拍运排球接力、两人或三人束脚接力、过障碍接力、头顶报纸接力、背人接力、运伤员、1分钟实心球掷准等游戏。

4.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旱冰接力、小轮车竞速、飞镖射气球等。

(二)学校体育竞赛还应紧扣“教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学校体育竞赛必将打破以单一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形式,有选择地把适宜于学生健身的竞技运动项目与娱乐性、健身性强的大众体育、新兴体育融合进来,逐步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新的体育竞赛内容体系。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创新体育竞赛项目。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和谐、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集体竞赛项目,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娱乐性、普遍性,学生力所能及,参与热情高,因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成学校体育“教改”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考试的内容相结合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没有设置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的有关项目,这些项目健身价值较高、简单易行,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缺乏竞争性和娱乐性,所以学生很少会自觉主动练习这些项目。而在比赛中也很少设置这些项目。可以变化一下这些项目的运动形式,增加一些娱乐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如跳绳跑接力、实心球掷准、100米春播秋收等竞赛等。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内容,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通过比赛促进这些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使体育竞赛与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考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四)学校体育竞赛应与快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相结合

快乐体育由于生动、活泼、有趣,能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强健身体的同时,促成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而在体育课上积极引进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近相关的内容和项目,情景交融,意趣盎然,能吸引更多同学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选择这些竞赛内容,能对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促进、检查和评比,进一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如100M春播秋收(瓶装矿泉水、大水桶)、袋中人、运伤员等娱乐性强的竞赛项目。

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改革中必须要注意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要结合体育课和本校实际,竞赛内容的选择与形式的制定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快乐体育和生活体育,创新思维,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发展对策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DU Fang, FAN Y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1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such as vague conceptions, unreasonable setup of programs, backward appraisal mechanism and outdated game organization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puts forward ways of reform, in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nte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lin.

【Keywords】 Jilin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我国普通高校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试图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调查,系统分析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改革措施,为课余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等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百度、谷歌检索相关文献20余篇,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其中男、女生各1250份,回收调查问卷2410份,回收率为98.1%,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390份,有效率95.2%;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真实有效,具有可行性。

1.2.3实地调查法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现状,对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该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探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对策和建议。

1.2.4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利用Excel等软件计算出各项统计内容的比率,进行直观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动机情况

动机一词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促使个人进行外部活动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维持体育锻炼和协调、发展体育竞赛活动的心理动因,是大学生能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自愿参与到课余体育竞赛中去的决定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96%以上的男、女学生将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目的视为强身健体。此外,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但绝大多数认为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养成锻炼习惯及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说明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

2.2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项目情况

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项目选择中(见表2),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比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现实大学生活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项目与大学生的兴趣偏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此外,田径项目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根据福建师大施文忠老师对福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456名学生中,体育课自选田径专项课的只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辽宁省相关人士对该省43所高校25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喜欢田径的只有41人,占抽样人数的1.64%〔1〕;南京大学近几年专项选择田径课的学生逐年递减,1998年一年级2536人参加选课,而自选田径课的只有34人,1999年一年级2778人中选田径课的为18人〔2〕,与本调查的结果几乎相似。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间情况

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时间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机会和活动次数,更是反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调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平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为每周4次以上,而女生为每周3-4次。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女生中有15%的同学从不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4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情况

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分布来看,由于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运动健身场馆的相对短缺,所以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场所相对较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学校体育场所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也符合学生的生活规律,选择在学校进行锻炼既方便又实用;除学校外,居家附近的场地成了大学生锻炼的第二场所,这可能与学生节假日或周末在家的锻炼需要有关,其次公园和野外锻炼占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学生中分别有18%和17%的男生和女生去收费的经营性场馆进行锻炼。这说明部分高校学生已有体育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有所萌芽,学校有关部门可加以正确的引导。

2.5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经费来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课余体育竞赛经费的来源上随竞赛的层次和主办方不同而不同,校级竞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务预算和商业赞助,院系举办的主要是团委资助和商业赞助,俱乐部举办的则主要是自筹、商业赞助和拨款。

总的来看,市场因素已向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全面渗入;在课余体育竞赛评价上各种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均是一赛一评,各项赛事之间互不关联。

3发展与对策

3.1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当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3〕。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

3.2体育竞赛内容要融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体

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另一方面参加这种比赛能够满足他们丰富的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

3.3建立以俱乐部和社团为主体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吉林省普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4逐步改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

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功能演讲比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创造学生学习体育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余体育竞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并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这会使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观念滞后;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组织管理陈旧;评价机制落后的问题,举办方式以“官办”为主,市场的因素虽逐渐渗入,但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约束,举办的随意性较大。

4.1.2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模糊,只注重学校运动会及院系之间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参与项目设置不合理,相对狭窄,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需要大力宣传和引导。

4.1.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小、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

4.2建议

4.2.1吉林省高校及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应重视和支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加大监督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2.2吉林省高校应增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充分发挥系院、班级、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还应设立分级比赛,满足不同要求;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小团体”比赛。

4.2.3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创造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良好环境;此外为了营造大学生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吉林省高校应该加大体育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

〔2〕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70-71.

〔3〕刘晓.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1-115.

〔4〕朱景履.高校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1):116-118.

〔5〕郭炎林.高校群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80-81.

〔6〕刘芳.试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1):56-57.

〔7〕赵波.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8〕谭燕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的构思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88-89.

〔9〕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62-63.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3篇

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来看,参与4次以上的比例只占10%左右,参与最多的是每周2次,占参与总数的40%左右,还有近10%的学生一次都不参加,这一情况与体育课的要求还有些差距。总体上看,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课频次要好于低年级学生。

2学院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参与的频率

体育训练是针对有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展开,受学校环境、制度和氛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参与运动训练与其它形式的运动参与相比较而言,只有部分人能够参加。通过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经常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只占了8.7%。总体来看,学生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次较多,但经常参与的学生则比较少,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参与的频次主要由竞赛情况及学生情况进行安排,训练频率不固定。

3学院学生课余体育竞赛参与的频率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频度是反映学校开展课余竞赛现状的重要指标。课余体育竞赛的频度既可以反映中学生运动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状况,还可以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课余体育竞赛受学校或者竞赛组织者的影响较大,其参加的频率受制于学校组织竞赛的频率。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偶尔参加课余体育竞赛,高年级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竞赛学生的比例较大,从没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学生比例也多,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学生较集中,参与学生的总数少,部分学生频率高。

4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运动参与的强度

通过对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运动强度分析得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参与的强度大致相同,主要是以中等强度为主,这与高职学生正处于发育期的体质和生理机能有关,学生机体还不稳定,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还不是很强。体育课上方面,运动参与中等强度的低年级学生略高于高年级学生,说明低年级学生体育课的态度更积极一些,课外体育大部分则是由学生参与的项目及参与的积极程度决定其强度,在课外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多是以中等强度运动量的项目为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多不会太疲劳。根据分析得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与课余体竞赛的强度大体相同,其参与强度明显比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大,以大强度的运动参与为主,各项目训练差别不大,整体运动量分布类似。整体来看,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量比课余体育竞赛的运动量要小一些。以上调研结果表明,学院学生运动参与的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课余体育训练及训练部分采取的是大强度运动为主,老师或教练要针对学生体质的特点及学生运动参与的意图合理制定运动强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运动参与持续时间

参与运动不仅局限于参加与否,只有参与运动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也是判断体育人口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准为每次锻炼时间持续30min以上。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学生参与运动的持续时间以30min以上为主占约58%,其中30min以下的约占40%,结合不同的参与类型,参与的时间有所变化。总体上看,单从时间上来讲,将近一半的学生能够达到体育人口的水平。体育课及课余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整体要比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长,单从体育课来看,低年级学生运动参与的平均时间略低于高年级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运动爱好等因素有关。课外体育方面,低于20min的总体情况比其它类型的运动参与情况要差,这也说明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自觉性还不够强。课余体育训练方面,主要是以31~40min为主,参与时间达40min以上的情况高于其它类型的运动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方面,以21~30min为主,19.72%的学生能坚持40min以上,课余体育竞赛参与的持续时间有时根据所参加项目的不同会有所不同,因此受体育项目自身竞赛性质的影响。

6结语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4篇

摘 要 武汉市高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处在全国的前列,但是高校体育市场发展却相对滞后。充分发挥武汉市高校的人才和场馆资源优势,克服经济效益与学校体育的矛盾,努力培育稳定的消费群体,提高竞技水平,对发展高校体育市场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发展体育赞助市场和培训市场能更好的开拓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

关键词 武汉市 高校体育市场 对策

高校体育市场是我国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市场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城市体育市场的开发与利用。武汉市拥有各类高校80多所,其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列,但武汉市高校体育的主要发展目标在教学改革和体育竞赛,体育市场的开发较为滞后,使得高校体育未能在体育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众体育活动的普及、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活动的兴起,体育服务、体育竞赛等体育产品等迅速发展。高校体育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拥有人才、场馆、竞赛开展等诸多优势,尤其对于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而言,众多的高校将成为武汉市体育市场发展的生力军。

(一)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的特点

1.专业的体育人才

武汉市拥有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专业体育院校及下属体育学院。这些高校作为体育学术和科研的高级场所,有利于集中人才优势,更好的开发体育市场。除此以外,其他高校的体育学院、体育系等教学、科研单位也为体育市场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目前,武汉市高校大量的师资人才参与到武汉市体育市场的开发和竞赛组织、运作和管理之中,他们在全民健身运动、单项运动竞赛、社区体育活动等体育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

体育场馆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90%高校建设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包括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等大众健身项目的场馆,这些场馆占武汉市体育场馆总数的80%以上。随着高校与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营势在必行。

3.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

稳定的消费群体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武汉市高校拥有百万大学生,他们富有活力和朝气,是体育运动参与者和爱好者的主力军。各高校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每学期将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此外,学校各类体育社团也自发组织体育活动,在校大学生构成了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

4.高校体育竞赛的市场化

近几年,随着特步、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赞助高校体育竞赛活动,武汉市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得如火如荼。竞赛项目从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大众体育竞赛,延伸到武术、毽球等健身类体育竞赛。尤其是湖北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和篮球大学生超级联赛,标志着大学生体育竞赛市场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外,各高校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特点,将本地赞助商的目光吸引到学校内部体育竞赛,如武汉市商业贸易学院在本校运动会上获得数十万的商业赞助。这些赞助行为为高校体育竞赛的市场化提供契机。

(二)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的制约因素

尽管武汉市高校体育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受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政策制约,其产业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尽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各高校的政策倾向,体育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尤其在高校体育市场化的过程中,各高校尚未形成一致的方向,这将制约着武汉市高校体育的市场化进程。

1.经济效益与学校体育的矛盾

高校体育的发展是以学校的体育教育为出发点。因此,学校的体育活动、体育场馆的利用必将以学生为中心。然而,体育市场化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体育竞赛和场馆市场开发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两者在出发点上的根本差异成为高校体育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学生消费能力的制约

尽管学生作为稳定体育消费群体对支撑高校体育市场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将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体育消费能力。本次调查依据学校类型进行选取,如,湖北经济学院属偏文科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属偏理科类院校。表1是对武汉市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统计。

调查数据现实,武汉市高校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偏低,80%以上的学生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由于学校的专业特点,偏文科类院校如,湖北经济学院的体育消费水平更低,90%的在50元以下,只有3%的学生消费在100元以上。而偏理科院校如,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每月消费在100元以上的展8%。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性别比例造成的。

3.高校体育运动水平偏低

尽管高校的体育竞赛种类繁多,但由于运动水平偏低,无法形成市场效应。尽管部分高校具备招生体育特长生的资格,但由于体育特长生数量较少,且运动项目分散,无法搭建高水平体育竞赛的平台。没有吸引力的体育竞赛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关注,也将制约赞助商的积极性。近年来,部分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上不断尝试,并取得了突破。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化的发展思路

二、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发展思路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的优势和不足。整体上看,尽管各高校在推进体育市场化上不断努力,但整体市场尚未形成,只在个别学校有所体现。针对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的特点,我们将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对策,弥补整体市场的不足。

(一)推进高校体育竞赛体制改革

目前,武汉市高校内的体育竞赛都是由体育教学部门组织和管理,且经费较为有限,限制了学校竞赛开展的能动性,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社团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引入社会资金,为学校体育竞赛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体育竞赛大家办的格局,共同培育高校体育竞赛市场。

(二)加强校企联合办比赛

学校应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和人才资源,使学校竞赛走向企业,摆脱学校体育竞赛封闭性的困境。尤其是加强与学校有紧密关系的企业,定期举办校企间的体育竞赛,部分竞赛邀请企业参加,一方面达到企业宣传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资金的困难,实现相互促进。

三、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化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高校体育赞助市场

赞助是市场体育的推动力,缺少赞助的体育市场注定无法走的更远。因此,为了更加深化高校体育市场改革,就必须重视赞助市场的开发。高校体育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比赛水平和趣味性,吸引观众

比赛受众面决定了赞助商的选择,没有观众的比赛是无法吸引赞助商的注意力的。对竞技比赛而言,竞技水平是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数量,对娱乐性体育项目而言,比赛的趣味性、参与性决定了受众面。因此,高校体育必须从观赏性和趣味性入手,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吸引赞助商。

2.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目前,武汉市高校体育联赛除足球、篮球项目外鲜有报道,这将制约高校体育竞赛的宣传。因此,高校体育联赛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与本地媒体的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除此以外,各高校也应推出自身的特色竞赛项目,并参与社会活动,使特色项目的到社会的认可,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二)发展高校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部分。培养大学生健身观念,并引导大学生进入健身娱乐市场是扩大高校体育市场的重要途径。武汉市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发展高校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1.完善学校体育公共服务

目前,武汉市拥有专业健身场馆的高校并不多见,且健身设施主要用于高水平运动队专项训练,将其作为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大学生需求的高校更少。因此,除加强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外,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引导学生参与健身运动的重要措施。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盈利与服务的平衡,并逐渐实现社会化。

2.加强健身娱乐设施建设

调查显示,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具备良好的体育健身设施,而其他高校健身娱乐设施较为滞后。各高校应建设经营性体育健身设施,形成公益性和盈利性体育服务体系。并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营管理活动。

(三)开发高校体育培训市场

利用高校的场馆资源和人才资源,发展体育培训市场是完善高校体育市场的重要环节。就武汉市体育市场而言,社会体育培训与高校之间往往都有较多的联系,但是校内的体育培训则未形成规模。

1.加强重点项目的培训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场馆和师资优势,确定学校的重点培训项目。例如,游泳、运动休闲、武术、足球、乒乓球等,切实满足大众的需求。

2.从市场需求出发,向社会拓展

高校教育除了做好学生的培养外,还应注重社会的责任,社会体育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体育服务事业。因此,做好社会体育服务培训应纳入高校体育培训的规划之中,这也将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扩大了高校体育培训的范围。

四、结论

(一)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具有丰富的场馆资源和人力资源,稳定的消费群体等优势,具备吸引赞助商投资的基本特征。

(二)经济效益与学校体育的矛盾是制约武汉市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学生消费能力和运动水平的偏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校体育市场化。

(三)武汉市高校体育应以竞赛体制改革,并加强校企联合,注重培育体育消费群体为基本的发展思路,拓宽高校体育市场。

基金项目: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13g346)。

参考文献:

[1] 耿立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刘丽霞.高校体育产业化道路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8.

[3] 孙克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要性及对策建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4(4).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5篇

1、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操性相对较强的教学科目,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较好地舒缓学生的压力,这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帮助,而在中职教育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首先,因为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极其需要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调剂,帮助学生缓和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调节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素质;其次,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在毕业以后就需要步入到社会当中从事相应的社会生产,因此,学生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来源于就业的压力,难免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情绪中。通过体育教学的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再次,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又因为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强,因此,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更为欠缺,这就更需要通过教学的展开塑造学生的观念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网络飞速普及和大量应用的时代,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下,而网络规制又不够健全,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和观念质量良莠不齐。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吸收率极高,但因为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欠缺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容易会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和诱导,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可以传输相应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方法,更可以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引入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身心发展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也正因如此,体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影响更大,更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2、体育训练和竞赛的联系和影响分析

2.1、联系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组成中职体育教学的两个重点部分,两者有着明显的联系,同时两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效益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体育训练的展开可以为体育竞赛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和保障,让体育竞赛开展得更加激烈,更具有实际教育效益,而通过体育竞赛的展开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端正训练态度,让体育训练的实际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则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既促进学生的身体体魄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展开让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到引导和塑造。

2.2、影响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常规项目。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教师所讲述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体育运动的要领;同时体育训练的有效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除此之外,中职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也决定了体育训练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而体育竞赛相较于体育训练而言对于中职学生的吸引力更高,体育竞赛大多属于竞技类项目或者是对抗类项目,在体育竞赛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方向,优化自己的训练方式,通过不断调整来提高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有效展开对于中职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提升有着较高的影响,同时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有效地磨练学生的品质,实现对于学生的德育培育,有着较高的教育效益和教学影响力,对于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

3、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现状分析

3.1、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

现阶段,在中职体育教学当中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为中职体育教师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师都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理念过于明显,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而忽略了实践的配合,或者完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很多中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体育训练项目,而体育竞赛的开展次数也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并没有通过训练来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的要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因为个人的操作不规范,导致身体出现损伤或者训练效益大幅降低的情况。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了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充分得到激发,对于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也较为有限。

3.2、忽略了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德育教育价值

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学单位都提出了“树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论,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当中倡导在各门学科开展的过程中都融入德育教育,展开对于学生的观念塑造和思想培养,尤其是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强化德育教育、展开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无论是体育训练还是体育竞赛的开展都没有涉及到过多的德育教育内容,致使体育教育的综合效益大幅降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3、训练和竞赛项目设置不够合理

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现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标准,教育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完成知识和概念的传输,更需要从思想和能力上做出有效的引导和塑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情感基础和能力基础,而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终身发展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始终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对教育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问题。就现阶段的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来看,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的设置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与学生的兴趣契合度相对较低,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都大多以跑步为主,设置得较为单一,因此,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逐渐丧失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说明当前教育实践还无法为学生的终身锻炼和终身学习提供保障,需要进一步做出优化和改良。

4、中职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开展方式分析

从学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而不需要体育中考分数的限制;其也不属于高校,不会有大学生体质测试等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在体育运动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中职院校的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的两方面:一方面是教的主体,即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指点迷津;其二是学的主体,即学生。近年来,学生整体的体质水平不高,且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在国家、政府、学校的大力建设下,体育课程得到逐步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是学习体育训练的重要一点,学生的训练态度松散、随便,不能清楚认识到体育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只有经过系统完备的体育训练才能够在比赛中少失分,多得分。以排球运动员为例,一个成熟的排球运动员,至少要经过12年的前期训练。从身体、心理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方能成为冠军。

4.1、丰富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越丰富,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运动兴趣的来源,是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最根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完成某项活动的基础与基石。学生本身的体质水平较低,便容易出现学生的体育活动问题,而身体有问题,则缺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则形成了恶性闭环。想要打破这种闭环,从根本上还是要从体育训练出发。有问题以及受伤的队员或者学生,我们进行对应的心理辅导,强化其心理的柔韧性以及坚韧性,为学生或者运动员在比赛中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从训练本身出发,结合受伤或者不健康的学生具体部位,比如学生的上肢受伤,可以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如果下肢受伤,可以进行腰腹的训练以及上肢手臂的训练。保证训练方法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变化中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从体育训练与竞赛来看,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激励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塑造法、目标导向法等方法。以任务驱动方法为例,任务驱动法主要包括问题型任务、技能性任务、创新型任务、比赛型任务、作业性任务。以问题型任务为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锻炼与联系,在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向老师提问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解答问题、解决任务的目的。问题的发现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技能性的任务来让学生学习一项素质,或者是多项素质,以上肢技能为主、以下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小推车素质练习,俯卧撑素质练习。比如在排球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小推车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上肢手臂力量以及腰腹力量,当然更主要锻炼的是腰腹的力量。在排球项目中,上肢手臂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以助跑、起跳、空中击球的方式,将球击入对方的场地,击球力量与速度的大小,与运动员本身的弹跳高度、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息息相关,速度快的大力球更加具有攻击性。或者是以下肢技能为主,上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篮球训练中常用的鸭子步练习,游泳项目中的蛙泳等。中职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比赛型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还是以排球项目为例,排球比赛能够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合理的安排比赛任务,根据运动技能项目合理的制订比赛规则,而学生们通过完成比赛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在比赛的过程中享受比赛的乐趣,同时参与比赛即完成了任务,学生们得到身体上的满足,即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即赢得比赛的喜悦感。但是需要教师精准的、合理的设置比赛任务,比赛的方式包括个人的小比赛,也包括双人的比赛、正常的排球对抗赛等。以排球为例,可以进行两方打比赛,一方六人,以25分为例。那么小的比赛,我们可以设置个人比赛,如,在排球的垫球活动中,一个人最多可以连续自己垫球多少。或者以时间为限制,连续垫球垫多久,以排球落地为时间结束;或者是双人的对垫练习,两个人能垫多久;或者是三人的对垫练习。以传球为例,两组人员可以设置高度,隔空对传,也可以通过设置传球远度来进行比赛,还可以通过中间的隔网进行隔网传球。以两组人员为例,两组学生隔网对传球,先落地的组即为输。

4.2、注重情感塑造,提高综合效益

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情感塑造和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中既有开心也有伤痛。情感塑造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即师生情;生生之间的情感,即生生情;还有队友情等。在体育竞赛中,有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体项目,单人项目中,教练和队员之间的默契较高,脾气秉性也较为协调,教练能够为运动员提供较多的帮助与关怀。在双人项目或者团体项目中,比如,龙舟项目、排球项目、足球项目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帮助。在进行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游戏,以及在教学训练活动和竞赛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技精神以及学生的规则意识。除此之外,运动项目活动设计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做出相应的调节。在运动项目设计的环节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比如教师在明确训练重点和竞赛重点之后,以动作的重难点或者以运动规则为核心,让学生们自己去设定训练内容和游戏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之后,学生便想要主动地拓宽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后也会自主地参与到运动当中,为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训练过程当中遇到的困境,调整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向,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加强生生交流。从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情感塑造为落脚点,综合提高运动训练的实际效益。

4.3、提高训练竞赛针对性,落实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先把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教师可以在学期授课之前开展体能测试,然后根据学生们的体能成绩,将学生们划分成A层、B层和C层,然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划定相应的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分层的方式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平衡,根据学生的总体人数划分小组数量,明确小组人数,并且明确每个小组中A层学生数量、B层学生数量和C层学生数量,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相等,体育竞赛更加激烈,体育训练也会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5、结束语

从中职体育学生的训练来看,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需要从训练方法入手,以基本素质训练为基础,以实战比赛为训练目标,以竞赛结果为直接导向,以情感培养为辅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全方位的训练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海涛.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探析[J].体育风尚,2020(08).

[2]李越.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5).

[3]洪建.简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关系[J].运动,2017(01).

[4]俞倩.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中),2016(12).

[5]张冠英.探究中职体育训练与竞赛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1).

[6]刘景裕.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与竞赛社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6).

[7]吴合斌.山西省中学课余篮球训练与竞赛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6.

[8]赵晶.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6篇

1前言

21世纪体育产业己经成为全球娱乐产业中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其中竞赛表演市场以其本身的影响力和强大的边际效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国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国内职业联赛。如今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中国体育赛事资源极大丰富,已成为全球商业性赛事的热点国家,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也在21世纪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河南省地处中原枢纽地位,有着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体育产业方面也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和历史积淀。伴随中原经济区的建立,经济实力的增强,强有力的体育消费,促使体育产业在河南各城市中迅速展开。但是从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来看,仍具有很多方面的弱势,由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在河南起步较晚,受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河南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现状,找出目前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我省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巨大的体育需求,科学地推动体育与经济的互动与融合,培育和发展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成为了一个重要且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课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查阅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专家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系统职能部门、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消费者以及体育界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现状,找出目前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省各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基本思路与对策(适合开展的体育赛事、有效的营销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快速发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现状

3.1.1体育赛事开展情况目前,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随着全省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竞赛市场日趋活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现出来。据统计,2007年河南省共举办了260多场次的体育竞技表演赛,县级以上竞技运动比赛2632次,其中足球市场火爆,观众人数达84.6万,门票收入2500多万元,武术、排球的创收也很可观[12]。随着体育竞赛改革的深入和完善,享誉中国武术流派的河南武术蕴藏着无数商机。每年一次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和观众,带动了诸如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河南的商品走向世界,成交额达3亿元以上,推动了河南省各个产业的发展。但是,竞赛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经营项目较少,冷热不均,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分布不尽合理,进入市场的竞技项目少,有的尚未开发。

3.1.2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情况随着竞赛体制的改革,我省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篮球等观赏性较强的项目逐布建立了俱乐部,开始产业化运作,进行商业性比赛。据调查,在篮排球6家职业俱乐部中,盈利的只有1家,占17%;持平的3家,占50%;亏损的2家,占调查对象的33%;经营亏损的主要是实体化俱乐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经济来源主要靠赞助和广告,二是由于俱乐部运营成本较大;持平的是非实体化俱乐部,原因在于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上级的拨款和企业赞助;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1家,由于赞助来源相对广泛,所以才略有盈利[13]。由此可见,河南省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对投资体育的热情不高,在无赞助的情况下俱乐部能够勉强维持甚至亏损,这样就造成俱乐部运行不稳定,资金不到位,缺乏长期发展目标,人才流失严重,从而造成项目发展缓慢的现象。因此,要想竞赛表演市场发展起来,职业体育俱乐部是提供竞赛资源的主要主体,所以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

3.1.3举办赛事的资金收入来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目前河南省举办体育赛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部分拨款、赛事冠名费、门票收入、场地广告,企业赞助占的份额不大。而且经营方式较单一,基本上是临近比赛才找赞助。电视转播费用没有,有时还向电视台交费,这样的局面对发展竞赛市场是很不利的一个因素。举办赛事的收入来源过于狭窄,导致经营状况不好。

3.1.4体育消费者消费行为因素

3.1.4.1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的是现场消费者的年龄分布状况,按照所占总体比例多少排名为:25-34岁总人数的39.1%、19-24岁占27.8%、18岁以下的占15.4%、35-44岁占12.6%、45岁以上占5.1%。其中35岁以下的占总体的82.3%,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现场观看比赛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这为市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此外,从观众现场回收的432份消费者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性别分布男性327人,占75.7%,女性105人,仅占24.3%。这说明男性还是主要的体育消费群体,原因是由于男性比女性平时更喜欢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所以喜欢到现场来感受赛场气氛。

3.1.4.2现场观看比赛消费者收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图2)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者的月收入均高于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水平,2008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2037元(年收入24438元),这显示了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多数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居民,占据68.4%,但3000元以上的仅占4.1%,说明了中等收入居民观看体育比赛的占大多数。从对门票的承受价格和观众购买门票的情况来看,有257人选择了30-80元,有178人希望主办部分赠送,这也表明中等收入居民较多。

3.1.4.3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我们可以发现,有31.7%的观众都选择了票价便宜,23%的选择了有体育明星参加的原因,而由于赛事水平高的仅占17.8%,这不难看出,目前河南省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造成的。但有体育明星参加的体育比赛,有22%的观众还是喜欢观看的,仅排在票价便宜的后面,列第2位。

3.2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

3.2.1全省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偏低河南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有自己的优势,近些年来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2005年的时候,河南省人均GDP才超过万元,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8837元,农民年纯收入近445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3%,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偏低,使得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3.2.2体育产业人才的匮乏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体育市场的繁荣,而体育市场的繁荣则需要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作后盾。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河南省更加严重。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省体育人才资源具有一定规模,各类别职能分工完备,形成了一定的人才结构群,特别是在运动员队伍、裁判员队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科研人员与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二者合计占仅人才资源总量的3%,且现有体育产业经营及管理人员多为原来的体育工作者,他们熟悉体育但缺乏对市场运作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更深了解。另一方面,河南省还没有专门从事培养体育经济类人才的院校。目前,体育经济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构成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

3.2.3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流失严重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活跃与本地有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明星级运动员是分不开的。在走访调查和职能部门调查问卷中发现,改革开放后,河南的体育人才流失较严重,例如现任国家乒乓球男队总教练刘国梁就是从八一队进入国家队,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这方面政府一定要出台合理的流动机制,否则将影响全省的竞技体育水平和竞赛市场的开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不仅运动员流失,教练员流失也很严重。

3.2.4政府对举办体育赛事的作用认识不够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认识到举办体育比赛的真正作用,在我们发放的30份政府职能部门问卷中,仅有6人把提高城市的形象地位,作为城市的重要名片排在第2位,占20%,而把强化市民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放在第1位,占23.3%,这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如提高城市形象地位作用明显。目前大多数比赛都是在政府统一计划下运作的,而根据市场需要举办的比赛很少,经纪公司运作的几乎没有。在实行了赛事招标制以来,我们并没有积极参与国内的赛事招标会,也未进行赛事申办。有些赛事特别是大型综合赛事(如全运会)必须由政府出面积极参与才可促成。

3.2.5法规体制不健全国家在体育竞赛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多,也不够规范,缺乏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河南省在这方面也较落后。现实中,俱乐部产权和经营权的不分离导致管理混乱,企业搞体育俱乐部不是出于市场的需求,而是为了向政府要政策、要资金、要扶持,一旦这些目的达不到就撤资,这直接导致现有的俱乐部发展缓慢,维持时间不长。从发放的职能部门问卷来看,对影响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因素调查中(表略),整体经济水平落后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市场法规不健全排在了第2位,缺乏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排在第3位。这充分说明法规体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有利于全省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文件。

3.2.6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还比较稚嫩,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部门对市场开发经营支持不够,尤其是商业性赛事,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不但保护不够,还干涉正常运行。有时为了平衡关系,照顾部门情面,赠票现象、关系人员带入现场的现象过于普遍,这样造成赛事组织者在以后的体育赛事组织方面积极性不高,导致赛事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最终结果是放弃发展这一产业。因此,净化体育竞赛市场环境是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很重要因素。

3.3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策略

3.3.1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路径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新形势下,根据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现有体育资源优势等综合论证,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路径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优先发展地区):郑州、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第二层次(重点培育地区):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第三层次(发展特色项目地区):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以第一层次为为始发中心,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应给予重点支持,使它们成为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龙头”,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在发展第一层次的同时,要在第二层次地区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培养居民的体育消费习惯,逐步形成一个大范围的体育消费者群体,为开发体育竞赛市场打基础。第三层次的地区由于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要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在信阳可以开展水上运动,其他三个城市开发体育旅游活动,通过这些特色项目的开展,吸引一部分投资者来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体育竞赛市场的发展。

3.3.2河南省体育赛事的选择与市场定位

3.3.2.1体育赛事级别和类型选定综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体育基础设施方面实力来分析,目前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只有全运会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其他赛事均可举办,比如郑州国际少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郑开国际马拉松大赛、信阳龙舟赛等。重点发展的应是各种类型的职业联赛,只有职业联赛发展起来,竞赛表演市场才能活跃。

3.3.2.2赛事项目和地点的选定综合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地理、文化、体育资源等因素分析,对河南省各地区开展体育项目进行匹配和选择。郑州和洛阳的经济实力、竞技体育水平、体育基础设施、城市人口规模在全省是最好和最大的,又有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因此河南省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应重点放在这两个地区来举办。洛阳、开封的足球基础好,又是文化古都,类似足球的单项比赛应在这两个城市举行,也可以辅以开发体育观光旅游。焦作、济源、新乡三个城市的环境非常好,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经济实力很强,居民消费水平很高,有一定的体育消费基础和体育消费需求。因此,一些商业性比赛在这三个地区开展很合适,比如举办明星对抗赛、邀请赛等等。信阳、南阳可重点投资建成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以训练基地为中心,以民间投资为主,在中心形成体育活动竞技表演娱乐的市场。漯河以田径为中心进行发展;濮阳、三门峡以乒乓球为中心进行发展;焦作以篮球为中心进行发展,还可辅以体育观光旅游,以增强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河南其他一些城市由于经济实力、体育基础设施、竞技体育水平等不高,因此在这些地区应重点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比如一些青少年的赛事、各单项的体育比赛等首先开展起来,培养体育爱好者,逐步把体育爱好者培养成体育消费者,形成一定的体育消费市场。

3.3.2.3重点打造品牌赛事打造体育竞赛品牌赛事,能够促进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推出更多品牌的体育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更快发展,使得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不断繁荣。我省第一层次的九个城市中,郑州国际少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漯河的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都已成为四个城市的金牌赛事,其他几个城市也应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品牌赛事。因为这几个城市在全国来说属于中小城市,而且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好,又符合近几年体育比赛向中小城市发展的趋势。

3.3.3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经营管理策略

3.3.3.1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政府的支持在经营体育赛事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了解观众为什么观看体育比赛,这样才能通过合理的赛事营销手段把他们吸引到比赛场来。体育比赛现场如果能有政府官员的出场,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盛会的政治地位,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政治意义等。另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其在政策上给提供一些便利,各类资源的利用上提供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人才的培养上提供一些畅通的渠道等等。

3.3.3.2要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寻求有实力和丰富经验的体育中介机构的合作是提高体育赛事市场开发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必须有中介组织参与,我国的中介组织实力还较薄弱,专业的体育经济组织也不多,在这方面的发展空间、潜力都很大,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我们应当先与其他省市有实力的体育中介机构合作开发全省的体育赛事市场,并不断的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逐步启动河南省的体育经济组织。

3.3.3.3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沟通如今的新闻媒体数量很多,有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等,他们对体育节目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电视台对赛事的是否转播主要看赛事的转播能否为其带来相应的广告收入。赛事的组织者考虑更多的是否能买卖赛事的转播权。为了增加赛事的转播机会,一定要邀请体育名人、高水平球队参加比赛,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提高电视台的转播兴趣。与各新闻机构相关负责人建立关系、增进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赛事,才能保证办事的成功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河南省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偏低是影响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机制不够完善,产权不清造成多数俱乐部经营管理思想落后,缺乏长远目标,给俱乐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再加上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流失严重,体育竞赛市场法规体制不健全,体育经营人才的匮乏以及体育竞赛市场不够规范等成为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阻碍。今后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可分为三个层次:优先发展地区、重点培育地区、发展特色项目地区,重点发展第一层次,逐步开发第二、第三层次的地区。体育赛事项目的选择,要注意体育赛事的级别、类型、项目和地点,综合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地理、文化、体育资源等因素分析,对河南省各地区开展体育项目进行匹配和选择。

4.2建议

4.2.1加速发展全省经济建设速度,为发展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7篇

一、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适当地倡导班级行为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课余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赛场上同班同学的紧密配合,已把平时同桌、同组、男女同学之间的小小分歧抛之脑后。它产生的团结、紧张、活泼、友善的风尚是平时任何活动都难以达到的,这正是我们体育教学所要求的。由于是课余,因而同学们自发备赛、自觉守规,为“要”到“我要干”,开辟了“兵教兵”的良好途径。比赛中,女同学为男同学选水、递毛巾,男同学为女同学当场外教练,克服了“自我”,形成了“大我”。总之,各种课余竞赛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同学们的思想品德。

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划场地,当裁判,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他们懂得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的基本比赛规则和赛场尺寸,并经过实践掌握了由“书本图”到“现场图”的放样,让数学知识得到了活学活用。出海报、组织“拉拉队”,又让大家尝到了“广告学”的甜头。可以说,体育竞赛活动让枯燥的体育理论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表演”。一场精彩的课余比赛不亚于一出电视小品,小竞赛的“可视性”牵动着比赛班级的百十来颗心。

二、课余竞赛具有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

大型的春秋季全校田径运动会固然重要,然而它费时费力,停课和诸多安全方面的要求使得它有一定的局限性。课余竞赛就像大海中的“鱼雷艇”与“航空母舰”同时存在一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1)课余比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活力。“压断板凳不如提高效率”。由于课余比赛小型多样,参与的人数多,而且竞赛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可以说是轻松愉快地争相参加,互帮互学。

(2)课余比赛能使较少的体育教师在发挥“画龙点睛”作用的同时收到“群龙欢腾”的良好效果。因为再“重点”的学校都不可能有专职的课外活动课老师,而体育的普及在于广泛开展活动,课余竞赛的示范性就是最好的教师。同时,由于是课余竞赛,同学们比较能够放得开,所以能充分展示自己,使我们能发现体育“苗子”,为体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拓宽了视野。

(3)课余竞赛不受季节、场地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因时因地制宜。陕西省城固县宝山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常年开展体操、武术、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比赛,冬季我们还举行拔河比赛、30×200米接力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校园增添了活力,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认真、有恒”是开展课余竞赛的关键

认真,首先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学期学校都要给各班排课余竞赛日程表,都要有翔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持之以恒,予以落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比写在备课本上还要重要。其次,要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我校团委和学生会是课余比赛的领头人,他们的文体委员在活动中成长,成了独当一面的优秀学生干部,他们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有的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学校的激励措施使我们的课余竞赛常抓不懈,收效卓著。最后,教师要带头。我校各处室不断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由副校长领头组建了校教工篮球队,经常在校内外比赛,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恒,是指每位体育教师在抓课余竞赛中都要倾其全力,有始有终。一方面要说服领导,统筹安排;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场场到位,进行必要的指导,对竞赛结束后的小结、讲评,体育老师更要坚持到底,不能可有可无,视为儿戏。有恒还表现在要学会“弹钢琴”,张弛有度,一段时间内一个年级只能举行一种类型的比赛,不可多而无序,造成混乱,冲击教学。

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地区;竞赛表演业

G80-05;G812

竞赛表演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涉及赛事策划与组织(含职业联赛)、运动员经纪、赛事无形资产开发与销售、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等。其中,赛事策划与组织是竞赛表演业的核心经济活动,也是竞赛表演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主要标志。竞赛表演业的其他经济活动均是围绕赛事策划与组织派生而来,也可以称为衍生的经济活动。

一、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

2009 年,北京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09年北京市政府共投资了 15 个亿用来推动北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共扶持项目 41 个,其中竞赛表演业类项目 13 个,占总资金的 43%。近几年来,北京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和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已经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这大大地促进了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京品牌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奥运场馆的利用与开发为北京举办顶尖级别体育赛事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例如:Roc 世界车王争霸赛和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不仅丰富了北京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多样化,更是成功地打响了北京品牌;奥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实物上的经济效益还有体育赛事运作的先进观念和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北京老百姓对体育消费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009年8 月 8 日晚,在“鸟巢”进行的意大利超级杯,入场观众达到71358 人,已超出可 售 票数69983 张,比赛票房总收入为7700 万元,创下了中国足球赛事的票房历史纪录。由此可见,通过科学的运作程序,合理的营销管理,北京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二、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存在的问题

1.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单一,缺乏新亮点

北京举办的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大部分都是已经连续几年在此举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内容匮乏,缺少新的亮点,这些体育项目多是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足球、长跑、自行车等,北京缺乏像 Roc 世界车王争霸赛这种具有国际化表演赛事的承办。

2.奥运场馆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时隔一年之久,在 2009 年下半年,“鸟巢”才迎来了两项国际顶尖级别的体育赛事,奥运场馆利用率较低,闲置时间较长,而且在举办每次赛事之前都要对“鸟巢”的场地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很大的改动,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如何在尽可能多的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和较小改动“鸟巢”现有周边环境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是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3.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营销手段有待提高

北京国安作为本土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主力军在2009年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它的观众人数和票房异常火爆,而新赛季国安主场比赛的套票发售却引来了球迷们的不满,球迷们对于套票数量、随机排座、随机订票等问题牢骚满腹,这样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质疑竞赛组织人员队伍的运作营销能力,主办方在具体操作方面的欠协调,直接导致了大量球迷无法买到套票。

4.体育经纪人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的引进和专业的体育经纪人的专业程度戚戚相关,而目前北京体育经纪人的水平却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的、正规的组织管理团队对其进行有效地指导、培训,再加上我国整体的体育经纪人事业起步晚、水平低,专业的体育学校也没有体育经纪人的专业,所以很难出现既熟知体育经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经纪能力水平的体育经纪人。

三、加快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体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放手让体育竞赛表演业充分市场化,在其转变过程中起到服务、协调、指导的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市政府可以以减少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为前提,以拓展融资渠道为目的,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促进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改革和发展。

2.充实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项目的多样化,百花齐放在保持原有重大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例如一些新兴的比赛项目或者是在某个领域具有很高造诣的体育明星邀请赛等,让更多的体育竞赛表演元素走进市民的文化

生活,满足市民观赏体育赛事的娱乐需求,促进w育产业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利用奥运场馆,提高经济效益体育主管部门科学统筹规划奥运场馆的使用和开发,减少不必要的整修,优化“鸟巢”等场馆的原有资源和设施,引导场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场馆多元化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训和管理,满足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需求对现有的体育经纪人定期进行培训考察,多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经纪人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有系统、有组织地与美国等体育经纪人事业发展成熟的国家进行交流和接触,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体育经纪人的优势,促进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蓬勃发展。在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可以率先设置体育经纪人方向的专业,在专业的师资保证下,根据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既懂得体育运动项目又有较高经纪能力的体育人才。

四、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展望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民愿意拿出更多的支出消费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上来,以满足自身对体育观赏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北京依托2008 年奥运会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充分的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