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1篇

2005年和2006年的《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生物制药企业400余家,近两年生物技术药物的年销售收入在240多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包括一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盒的销售额)。综观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物制药起步不晚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研制白介素-2(IL-2),干扰素-α(I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鄄PO),生长激素(GH)等生物技术药物。这几种生物制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

原核制药水平不低

我国在用大肠杆菌等原核表达系统生产生物技术药物方面有着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从基因重组技术,大规模发酵技术到规模化蛋白质制备技术,以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和药物评价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事实上,美国等国家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生产的主要生物技术药物,如IL-2、INF-α、G-CSF,GH,重组胰岛素等,在我国都已大规模生产和用于临床治疗,有些用大肠杆菌表达的产品,如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重组链激酶(rSK),重组血管内皮抑素等,都是在美国仍未获准上市而在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产品。

某些领域有所突破

我国在基因治疗,细菌性基因重组疫苗等研究开发领域已经走在前列。2004年我国批准了全球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这标志着一直处于研究开发炙手可热、临床应用低迷和困惑状态的基因治疗正式“登堂入室”,成为一种全新的服务人类健康的治疗方法。2005年,我国还批准了第二种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其用于头颈部肿瘤治疗。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痢疾疫苗和霍乱疫苗,也是全球同种产品中最早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截至2006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共批准了35种重组蛋白,治疗性抗体或基因治疗产品上市。

生物制药所占比重不高

然而,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制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约为7.36%,而全球生物制药业(只包括用于体内治疗的基因工程和抗体工程产品)的销售额已占整个制药行业销售额的10%。并且我国生物制药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虽然我国的生物制药公司已超过400家,但大部分为研发型公司,产值过亿元的生物制药企业仅有几家。

产品没有明显优势

欧美发达国家制药业5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所谓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而仅生物制药领域就有22个“重磅炸弹”。如果以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作为衡量我国药物“重磅炸弹”的标准,那么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天津天士力集团生产的中药复方丹参滴丸达到这一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整个制药产业的实力偏弱,产品小而散,而生物制药产业更是没有一个在技术和市场上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十几年前开发的INF-α,IL-2,G-CSF、EPO等仍然是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中销售额最高的主要品种。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

为何我国生物制药与欧美的差距在拉大――研发走向与国际“主流”渐行渐远

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欧美相比,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拉得更大了!分析目前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并没有抓住国际生物制药的“主流”,甚至与“主流”有渐行渐远的倾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未来走向,因此非常令人担忧。

我国生物制药研发偏离“主流”

目前,欧美国家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产品占60%~70%,市场份额占65%~7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在迅速扩大。2004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10个生物技术药物中,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产品占8个。而我国已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只有促红细胞生长因子(EP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肝疫苗、p53重组腺病毒注射液,抗EGFR人源化单抗等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产品。它们在我国生物制药市场所占份额小于10%,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而且,在在研产品中只有尿激酶原,凝血因子(还处于临床前研究)和几个进口产品为CHO表达的产品,与欧美的以CHO细胞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产品占绝对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和某些细胞因子的拮抗剂由于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突出优点,成为欧美国家新药研发的热点。例如,美国FDA批准了3种中和TNF-α的抗体类药物,嵌合抗体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Remicade)、受体-Fc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tanercept,商品名Enbrel)和人源抗体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商品名Humira),前两种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20亿美元,还有多种TNF-α拮抗剂处于临床试验中。而我国拮抗剂类药物的研究开发非常有限,以大肠杆菌表达的细胞因子类产品却轰轰烈烈。这种过多重复研发低分子量,结构简单的蛋白药物,而基本放弃高分子量,结构复杂的蛋白质的表达和生产的做法,严重背离了生物制药发展的主流,将对我国生物制药的未来带来危害。

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包括受体-Fc融合蛋白等抗体样分子)是生物制药领域发展最迅猛的一类产品。近年来,国外批准的治疗性抗体几乎都是基因重组嵌合,人源化或人源抗体,而鼠源抗体的市场份额不到2%。由于鼠源抗体在临床治疗中效果很差,曾一度使治疗性抗体的开发陷入低潮。在鼠源抗体人源化技术出现之后,治疗性抗体的研究与开发开始飞速发展。2004年,英利昔单抗,依那西普,利妥昔单抗的年销售额都超过20亿美元。目前抗体类药物的销售总额已超过15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抗体类药物的年销售额将达到200亿美元,占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的1/3。然而,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发展抗体片段或鼠源抗体作为治疗性抗体的思路,影响和干扰了治疗性抗体的研发,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全自主研发的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药物上市。

“避重就轻”导致技术滞后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2篇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ybrid bioartificial Artificial Liver System;HBALS)能更完善替代肝脏的解毒、合成、生物转化、产物代谢功能,帮助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细胞再生修复达到肝功能恢复,或者过渡至肝移植[1]。现将各种组合HBALS管道护理总结如下。

1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组成

1.1生物型人工肝(BAL)

1.1.1BAL的管道组成:含细胞循环和血液循环两部份,细胞循环包括细胞池、动力泵、氧合器及生物反应器管外腔;血液循环包括生物反应器管内腔、血循环通路及接头。患者血液或血浆由血循环通路引入生物反应器的管内腔,与管外腔培养的猪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返回患者体内,达到生物型人工肝的作用。

1.1.2BAL管道系统的消毒处理:生物反应器使用前需经活化处理、大量蒸馏水冲洗、高压蒸汽灭菌,不可干燥,用生物指示剂监测灭菌效果,确保管路使用的安全,防止发生感染。

1.1.3BAL管道安装与冲洗:细胞池固定于支架上,正确连接生物反应器、细胞氧合器及细胞池管路,安装泵管于动力泵上。生物反应器管内腔用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并彻底排气,保护接口,防止污染。生物反应器管外腔、细胞池及氧合器先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细胞培养液冲洗。

1.2非生物型人工肝,即血液净化技术本研究开展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包括:缓慢血浆置换(SPE)、血浆置换(PE)、血浆/血液灌流(PP/HP)、持续血液滤过(CHF)、血液滤过(HF)、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持续血液透析滤过(CHDF)、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

非生物型人工肝管路安装与冲洗:遵照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操作规程,循序渐进,打开设备电源开关、通过仪器自检、选择治疗程序。正确连接管路,每次安装管路后认真全面检查。用生理盐水及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系统,彻底排空气体。

1.3HBALS的组合类型及治疗方法将BAL与各种非生物人工肝技术组合成8种HBALS,分别为:①BAL+MARS;②BAL+SPE+CHDF;③BAL+SPE+CHF;④BAL+SPE+PP/HP;⑤BAL+SPE+HD;⑥BAL+SPE;⑦BAL+PE+HDF;⑧BAL+PE+HF。根据重型肝炎不同病情阶段选择最优的组合进行治疗。HBALS治疗程序为先行非生物人工肝治疗2~3 h,再连接BAL继续治疗6~8 h[3]。

2护理

2.1准备掌握患者病情,询问过敏史,观察病人神志、生命体征、尿量及有关化验结果。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过程等,签署知情同意协议。医护密切沟通,选择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组合模式,按需准备管路、物品等。

2.2HBALS管道连接方法接管前根据不同组合的HBALS治疗模式设计管道连接操作程序。连接BAL系统前,监测病人血压,血压过低者根据病情进行扩容、升压等处理,待血压稳定后再接BAL系统。非生物型人工肝系统与生物型人工肝系统连接后,延长了血液循环管路,因此接管前需准确计算延长管路部分增加的体外循环血液量,确保患者的血容量充足,预防接管后患者出现容量性低血压。在管路连接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备物齐全,放置合理,便于操作。接管时,用安尔碘从中间向两端旋转式消毒接口2次,暂停血液循环,迅速用止血钳将接口两端夹紧,戴无菌手套将生物型人工肝系统的血路管两端接头与非生物型人工肝管路的两端接牢,无菌纱块包裹接口,松开止血钳,开通血液循环。接管时动作要敏捷、迅速,防止血液循环停止时间过长,引起管路堵塞。每半小时检查一次连接口处有无松脱、渗血等情况。

2.3BAL的管路观察与护理生物反应器管外腔培养有(3~7)×1010个肝细胞。培养期间,观察细胞液的颜色、肝细胞附着在生物反应器管外腔的情况,是否有聚集成团堵塞管路现象。每半小时取样观察肝细胞的存活率一次,存活率低于85%以下,结束治疗。观察细胞环路、血液环路系统的压力,防止压力过高或过低,避免管路堵塞。

2.4非生物型人工肝系统的管路观察与护理非生物型人工肝系统的管路护理重点是仪器压力的观察与处理。如动脉压(AP)升高,提示可能为血块堵在动脉端小壶中,或是管路血流不畅。如静脉压(VP)升高,提示血液回路不畅,查看静脉小壶中有无血快。如跨膜压(TMP)升高,多为分离器、透析器、滤过器、生物反应器或管路堵塞,适当增加肝素用量或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堵塞不能缓解,必要时更换管路继续治疗。生物型人工肝系统的管路压力应与非生物型人工肝系统平衡,血液循环与细胞循环的流量一致,保证肝细胞能发挥最大的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5管道护理要点HBALS治疗中密切观察管路每个连接口有无松脱、渗血,管路有无扭曲及破裂,管路系统有无堵塞先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合理使用肝素抗凝。生物人工肝系统中的细胞氧合器管路细软,容易扭曲、折叠,应加强观察。

2.6消毒隔离人工肝治疗室严格进行空气、物表消毒,治疗前后均用紫外线照射40 min,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需穿隔离衣、戴圆帽、口罩、穿一次性隔离脚套或换室内鞋[4]。在接管前认真清洗双手,接管过程中禁止家属探视。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家属需探视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换室内鞋或穿一次性隔离脚套。

3体会

HBAL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是一项先进的医疗技术,国内外仅有少数医院开展,在学科的研究领域、疗效评价以及护理操作方面仍需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护士是完成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技术的主要操作者。要求人工肝治疗护士需经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人工肝技术操作、危重症抢救技术,了解设备管理使用、细胞培养方面知识等。本研究中护士积极协助医师设计出科学的HBALS组合,以更适合患者病情的需要,共同探讨不同组合HBALS临床应用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并实施了安全可行、简单有效的管道护理方法。HBAL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占据了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梦东,王宇明,等.中空纤维型生物人工肝用于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体外初探.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1(4):240-241.

2罗红涛.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药品评价,2007,4(1):19-22.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3篇

近十年来,包含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在内的纳米科技在生物学及医学领域应用成为目前研究重点之一,涉及细胞和生物分子分离纯化、药物和基因传输、肿瘤治疗、DNA 结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 增强、生物荧光标记、病原体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检测、组织工程学等。在肿瘤内科诊疗领域则广泛用于药物传输体系和基因治疗研究,和作为探针用在生物检测开发方面。

1 纳米颗粒对细胞膜作用

为认识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了解纳米颗粒对细胞膜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纳米颗粒尺寸比生物体细胞、红血球小得多,甚至小于细菌十至数十倍,与病毒尺寸接近,许多化学和生物反应过程均可在此层面上发生进行。纳米颗粒作用细胞膜主要表现为颗粒的膜上吸附、跨膜转运及其在作用过程中对细胞膜及膜上生物分子的影响。胞膜满布多种生物分子,纳米颗粒可影响成膜脂质分子及膜上其他生物大分子(蛋白等)结构和性质,导致膜生物分子结构变化,如纳米颗粒吸附致脂质分子重组,颗粒表面拓扑结构刺激膜上肌动蛋白伸展等。颗粒作用所导致的生物分子的变化可能是不可逆的,也可能是可逆变化,最终可致胞膜整体变化,包括结构和性质两方面:

1.1 膜结构的变化:纳米颗粒吸附致胞膜本身都将经历膜脂质分子重构和强烈的曲率变化过程。纳米颗粒吸附致膜厚度、有序度、单脂分子面积变化,甚至在膜上形成孔洞,最终可能会影响细胞活性。吸附还可造成胞膜弯曲,与细胞诸多活动密切相关。

1.2 膜性质的变化:带电纳米颗粒吸附导致胞膜上不同磷脂分子的分相,进而对细胞信号转导产生影响。纳米颗粒的作用还可能影响磷脂膜的其他一些性质,如表面张力、跨膜势、扩散系数等。分析细胞膜性质变化,有助于理解纳米颗粒胞膜作用机理。

2 纳米技术与肿瘤诊断、疗效监测

利用纳米技术,建立健全低丰度生物样本富集及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2.1 生物分子检测:检测DNA 和蛋白质对于肿瘤分子分型诊断以及疗效检测评价均极为重要。目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荧光染色标记检测DNA 分子的分析方法存在某些本质缺陷,PCR 扩增过程常常会导致DNA 表达的失真。免疫染色检测蛋白质的传统则明显存在灵敏度不高和重复性差的特点。具更高灵敏度生物分子检测手段对于肿瘤内科临床的治疗方案制定与评价至关重要。生物检测关键是通过抗体、DNA等识别分子实现对靶标分子的捕获。这一过程中生物分子识别的效率是实现高灵敏生物检测的基础。纳米颗粒由于其较小的尺寸、较高的反应活性、优异的物理性质以及这些性质的可调控性,使其在制备用于蛋白质、核酸分子检测的生物亲和性传感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可以利用其建立新的检测方法以改善目前的检测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2 细胞及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细胞及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等的分离技术正在快步走向肿瘤内科临床。科学家利用纳米磁性颗粒成功分离出人体骨髓中癌细胞,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水平揭示肿瘤细胞形态特点。

目前细胞分离技术研究可明显提高稀有细胞(如抗原特异性B 细胞和T 细胞及稀有性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的分离纯度和分离效率的有效方法。大多数靶细胞存在浓度极低,这些细胞高纯度分离仍困难。目前方法仍然存在选择性较差且不易大规模进行的诸多不足。不过,新出现的基于纳米技术的磁性分离方法已成为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上一种重要的细胞和蛋白质选择性分离技术,可大批量分离获得高纯度靶细胞,并且已经应用于临床。

3 纳米技术与药物治疗

以纳米粒作为载体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的许多缺陷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纳米粒作为新型载体,具有很多优势,如无免疫原性、细胞毒性,有较高的基因转移效率,可获得靶基因的长期稳定表达,因此在抗肿瘤药、输送抗原或疫苗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3.1 靶向药物输送体系:药物输送体系的尺度大小有效输送相关药物至细胞内部的关键,血管自身孔径仅允许直径小于50nm 药物自由进出,而直径小于100nm 药物可穿透细胞膜进入其内部发挥疗效。仅有人工合成纳米输送系统能够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药物溶解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纳米颗粒较小的尺寸,使得纳米颗粒能够较为有效地进入细胞内部。纳米颗粒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能够有效结合、吸附及输送其它化合物如小分子药物、多肽、蛋白质及核酸分子,而且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赋予纳米颗粒所负载的药物分子良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及其在靶向组织器官中优异的生物分散性,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药物疗效。纳米颗粒具有优先聚集于靶向位点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其所负载的药物在健康的组织器官部位的浓度较低,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米颗粒及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而且,纳米颗粒可以有效提高疏水药物在含水介质中的溶解性,使疏水药物能够适合于进行非肠道给药治疗。纳米颗粒还可以有效提高多种药物如疏水药物分子、多肽及寡聚核苷酸的稳定性。此外,生物可降解的纳米输送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并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药物本身的超敏反应。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树突活细胞;瘤病毒;尖锐湿疣

由于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尖锐湿疣的治疗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本治疗是对HPV病毒感染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综合治疗方案。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临床医疗模式也发生改革。本治疗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治疗技术,通过定向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从根本上治疗反复发作性尖锐湿疣的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方法。这种疾病采用传统的激光及放化疗均无法治愈,普通理化治疗只消除外在的增生,而非针对特异病毒及特异病理改变,对深部及周围的游离病毒、胞内病毒和潜伏病毒无效,所以要做到根治人瘤病毒(HPV)十分困难。目前主张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技术,获得患者被感染病毒致敏的活性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及免疫活性,深入到病灶深部及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杀灭感染深层及周围的游离病毒和胞内病毒,并提高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的免疫功能,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我们自2004年5月~2005年7月采用该项目用于尖锐湿疣的临床治疗,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例尖锐湿疣患者接受了该技术的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获得满意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复发率由普通疗法的75%降至4%,并为预防泌尿生殖器系癌变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措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

(1)临床上检查为典型尖锐湿疣及5%醋酸白试验阳性者;(2)患者年龄不限,性别不限;(3)无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4)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试验方案用药及随访。

1.2病例排除标准

(1)未按规定完成疗程者;(2)未按时复诊者。

1.3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54例,男26例,女28例,平均发病年龄40.6岁,平均病程8个月。对照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平均发病年龄41.2岁,平均病程7、6个月。

1.4治疗和试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首先予以激光治疗,去除大部可见的疣体组织,但保留个别典型疣体作为治疗观察的靶皮损。对照组用重组干扰素治疗,300万U/天,肌肉注射,疗程1个月;治疗组采用树突细胞免疫治疗方法,抽患者外周血20ml,留取1ml做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余提取单个核细胞,用HPV6,11,Ll抗原诱导,常规方法培养树突细胞,培养致敏7天后,离心收集树突细胞,于原发病部位及周围皮下注射,治疗流程第一天取血、第七天回注,重复6~8次为一疗程。疗程次数需据病情而定。治疗期间患者应(1)加强营养,树立信心,按时治疗。(2)避免与他人的性接触,每天换洗内裤,保持个人卫生。(3)保持与医务人员沟通,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注射部位红、痒或轻微烧灼感为正常现象。疗程结束后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

1.5.观察项目

(1)临床指标:治疗后复发率,复发时问及次数;复发程度:面积,部位,疣体数量;并发症与转归。(2)实验室检测指标:人瘤病毒PCR检测;病理学检测。

2 结 果

2.1临床病情变化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54例中,未复发者50例,占全部治疗组95%以上。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3、4、6周时复发,另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3个月时复发,但复发程度较轻,仅又长出1~3个较小疣体。继续治疗后,有一例因在直肠部位无法治疗外,均未见复发。对照组54例中,未复发者13例,占全部对照组25%,4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4―8周内复发,疣体生长较快,数目多且体积较大,随访观察期间需多次切除。两组复发例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主诉注射部位红、痒或轻微烧灼感,一般在注射细胞1天后即消失,无其它不适。对照组因多次反复切除,局部易感染,并可出现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等。

3 讨 论

3.1有利于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国内外目前对HPV感染的治疗普遍采用激光、高频电刀、冷冻、放射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或外涂抗代谢药物等化学治疗乃至手术治疗,治疗目的都只限于消除外在的增生,仅针对表面已形成的病理改变,而非针对特异类型的病毒及其所造成的特异病理及免疫改变,可谓治标不治本,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治HPV感染及其病变,更不能阻断HPV感染的传播及预防相关癌变的发生。因此临床上良性增生特别是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居高不下,慢性感染潜伏、迁延,导致多种相关癌肿发生率提高并容易合并其它感染。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技术,获得患者被感染病毒致敏的活性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及免疫活性,深入到病灶深部及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杀灭感染深层及周围的游离病毒和胞内病毒,并提高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的免疫功能,有利于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3.2与传统治疗技术比较优点显著

本疗法与传统的治疗技术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个体化治疗。在传统医疗过程中,无论是外科手术或内科用药,都是病理形态相同就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这就导致如HPV病毒感染这类因基因而异的疾病只能缓解,无法根治。个体化治疗则有的放矢,为人瘤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治疗模式。(2)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免疫综合治疗。通过特异抗原及其可体内表达的DNA与具有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充分接触,免疫系统具有了特别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的活性免疫细胞,彻底消灭清除病毒。精确长久的免疫记忆,为防止复发、再感染或癌变提供了长期保护。(3)靶向清除。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治疗疾病,能产生特异性的靶向免疫杀伤力,只清除癌变或被感染的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无害。(4)安全。采用患者自体细胞可避免血源叉感染。采用经抗原致敏的树突细胞为主的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对人瘤病毒感染导致的反复复发、难治型生殖器尖锐湿疣有满意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且在治疗中采用患者自身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副作用小、费用低。我们的研究再次证明,细胞免疫功能在人瘤病毒感染的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清除病毒,提高疗效。纠正HPV感染引起的机体特异免疫缺损,特别是感染局部皮肤粘膜特异免疫缺损,不仅可祛除外在的增生,而且可破坏清除潜伏的病毒感染,从而达到根治及防止复发、防止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的疗效。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5篇

近年来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逐渐增加,当知道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分化潜能,能治愈组织难以自愈的创伤,能治疗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可以使人返老还童,让青春永驻时,人们便开始企盼着干细胞时代的到来。本文就干细胞近年来在其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干细胞 生物特性 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逐渐增加,当知道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分化潜能,能治愈组织难以自愈的创伤,能治疗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可以使人返老还童,让青春永驻时,人们便开始企盼着于细胞时代的到来。本文就干细胞近年来在其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1 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多分化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按照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分化层次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又称全能干细胞,是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分离培养出来的。其分化潜能大、增殖能力强,既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又是机体各种细胞最早的祖先,由它可形成完整的生物个体,如早期的卵裂球细胞、胚泡中的内细胞群中的细胞、早期生殖嵴的胚芽细胞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受精卵也可视为特殊的全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进一步的分化中,可形成各种组织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如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等均属于此类。这些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定向发育的、多系列的专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专能干细胞的分裂是不对称性的,即在其所形成的2个子代细胞中,1个仍保留原来干细胞的全部特征,以维持机体内干细胞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稳定;而另一子细胞却开始分化,发育,最终形成新的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体细胞,以对正常相应组织细胞加以补充,维持细胞器官生长与衰亡之间的动态平衡。由于全能干细胞分化发育成体细胞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细胞数量上由少到多,功能上由幼稚到成熟的增殖、放大的过程。

2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干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最主要的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及无限增殖能力。干细胞本身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它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干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生长,一种是分裂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另一种是非对称分裂,一个子细胞最终分化为功能细胞,另一个分裂成为干细胞保留下来;干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其调控机制目前尚未清楚。

2.1 胚胎干细胞(ESC)的生物学特性 ESC细胞具有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结构特征,有较高的核质比和正常的整倍体核型。胚胎细胞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其细胞表面出现不同的抗原。未分化的人ESC细胞表面SSEA3、SSEA4、TI160、TRA181等呈阳性。而未分化的小鼠ES细胞表面仅SSEA1抗原阳性Ⅱ[1]未分化的ESC细胞表达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和转录因子Oct4,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胚胎干细胞的表面抗原是指在胚胎干细胞未分化状态下高度表达,一旦分化,基因迅速降调甚至关闭。这些标记物加上干细胞时期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端粒酶的特异性高表达,可成为鉴定胚胎干细胞的依据[2]。

2.2 成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成体干细胞(A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群,有横向分化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是其横向分化能力。其机制还不清楚,目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异质干细胞的存在;(2)原始多能干细胞的持续存在。美国的学者Jiang Y等[3]提出成体骨髓中确实存在一类被称为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MAPC),MAPC表达Oct4、Rex1,虽然较ES细胞表达低,但一般的成体干细胞不表达;(3)细胞融合,移植的1细胞与不同谱系的宿主细胞自发融合,导致遗传信息的转移,形成的杂合细胞遗传了两个亲代细胞的特征,如TeradaN等[4]研究证实骨髓基质细胞通过细胞融合表现出其他细胞的表型。ASC的鉴定识别主要通过三种途径[5]: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鉴定;分化功能检测。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是最直接简单的鉴别方法:如利用问充质干细胞(MSC)在培养瓶中可贴壁生长的特点,弃去未贴壁细胞,得到MSC集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辨别细胞。免疫表型鉴定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虽然其特异性比较高,但所需的实验条件较高,表面抗原试剂价格昂贵,且由于大多数成体细胞没有独特的免疫标记物,只能通过排除其他细胞来确定是否为目的细胞来识别鉴定:只有造血干细胞具有特异性的表面抗原CD34,而MSC就没有特异性表面抗原,它不表达CD34、CD14、CD45,只表达SH2、SH3、CD29、CD106、CD166。分化功能检测法主要是通过观察ASC诱导分化是否能生成预期的细胞类型来反证是否该种类型的干细胞:如MSC可诱导生成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只要通过染色等方法证实诱导生成的细胞是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即可证明是MSC细胞,此法在目前的研究中用到比较多。

3 干细胞的应用

3.1 移植治疗 移植治疗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器官移植、细胞移植等。干细胞移植是一个尤其重要而意义重大的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癌症、造血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辅以化疗及细胞因子CG-CSF、GM-CSF等,可使更多的干细胞进入外周血。1989首例脐血治疗Fanconi贫血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脐血血库。因脐血富含造血干/祖细胞、其免疫细胞的抗原性较弱、C,IL祖细胞较少、移植相关GVHD的发生相对骨髓的外周血少而轻,采集容易、对供者无任何伤害。故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造血干细胞的来源[6,7]。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啮齿类中枢神经细胞系包括中枢神经干细胞已被用于许多鼠的疾病模型,如鼠遗传性神经退化症,包括脱髓鞘症、脑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和其它神经退化紊乱(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如肾上腺髓质.胚胎腹侧中脑和畸胎瘤组织的移植)治疗研究中[8]。神经干细胞的临床价值已在治疗帕金森病中得到证明。

3.2 克隆动物及转基因动物的生产 自绵羊“多莉”问世至今,体细胞克隆动物多有成功的报道。但体细胞克隆动物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即成功率低和容易早衰,“多莉”羊在它存活的第5个年头也终难逃一劫。而Wakayama等用长期传代(30代以上)的小鼠Es细胞克隆出31只小鼠,14只存活,可见存活率大大提高。因此KS细胞克隆动物具有光明前景。转基因动物是利用受精卵或ES细胞作为载体,通过注射目的基因,从而生产带有目的基因的动物。转基因ES细胞系将为大量同系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奠定基础。应用干细胞进行动物克隆,可以有效地提高稀有动物的繁殖和高效畜产品的生产,以及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的生产[9,10]。

3.3 转基因干细胞基因治疗 现有的基因治疗有2类:(1)转基因细胞治疗。(2) 核酸治疗。前者常用的基因转移靶细胞多为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其缺陷为细胞存活时间有限,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输注,治疗繁琐。转基因干细胞技术解决了转基因细胞存活问题,成为转基因细胞治疗重要的方向。近年来,人类基因组测序为认识生命现象以及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提供和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库,DNA芯片技术就是在此信息库基础上对疾病诊断的方法学革命。与此同时,“分子治疗”技术也倍受关注。但是,由于蛋白质分子量巨大难以进入细胞,只能作用于细胞表面分子而发生作用,而且基因治疗有依赖病毒序列作为基因载体的弊病,因此限制了“分子治疗”的应用。(11)如何克服这些弊病,改进技术,是分子治疗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干细胞生物工程正是改造“分子治疗”的。(1)干细胞具有自我扩增和分化功能,因此导入的“外源基因”可以有效地得以扩散;(2)干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操作,对基因的改造和修饰可以在体外完成并经筛选后再导人体内,避免由于基因插入而导致的细胞失常;(3)干细胞是人体细胞,作为载体其毒性最小,而且作为生命的最小单元,是导入组织的最佳形式。

3.4 ES细胞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体外模型 KS细胞具有全能性和无限增殖能力,并能在体外培养。因此,可以作为微环境改变对细胞分化影响的理想研究材料。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因子在ES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已成为可能。尤其是基因芯片技术的完善,通过mRNA差异显示,为ES细胞分化和不同分化阶段细胞的基因转录和表达的研究奠定基础,成为揭示发育和分化的分子机制的重要手段。

4 存在的问题

干细胞研究虽然有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解决许多难题:(1)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增殖、鉴定的问题。这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如果没有扎实可靠的分离培养技术,也就没法进行后续实验研究。没有有效的增殖技术,就达不到细胞移植等治疗所需要的细胞数量。干细胞的纯化及鉴定目前虽然研究很多,但由于许多干细胞没有独特的表面抗原,所以其鉴定问题将是一大难题,需要各国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2)干细胞诱导分化的问题:每种组织细胞产生的诱导条件不同,这就需要研究者们后续摸索前进。(3)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干细胞治疗虽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利用ES细胞移植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过程中免疫相容性问题必须解决。一种解决ES细胞移植排斥反应,方法是从病人自身细胞的核移植分离hES细胞,这个概念称为“治疗性克隆”(12);还可以通过暂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然后逐渐停止服药;也可使用微胶囊法来阻止移植物与受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等方法。(4)干细胞治疗中生物安全问题:干细胞在移植到体内后是否会分化成其他意料外的组织或引发其他疾病,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其他的如伦理学和社会问题等等,需要学术界与政府机构共同协作,为干细胞的研究更上一层楼而努力。

5 展望

基因组、后基因组计划和干细胞研究是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中生命科学中的两股强大的潮流,基因研究正在全力构筑起生命科学的基石,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开发应用则将打开疾病治疗的突破口,它将成为21世纪生物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科学》杂志1999年和《时代》周刊和2000年相继将干细胞生物工程学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首,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诱人的应用前景,各国科学家都在关注和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吸引各种资本投入巨资投入这一领域,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均成立了干细胞公司,开展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及提供干细胞应用服务。国内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校及科研单位也相继成立干细胞研究中心及干细胞技术公司。据最新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研究所于2001年I1月4日通过了亚洲脐带血干细胞库的验收,该库从2001年4月18日接受第一例储存脐带血干至今,已收到近3 000例脐血。南京市第一医院也将于近期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的冠心病,使疤痕累累的心脏生长出新的心肌细胞。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干细胞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3~5年)将会取得惊人的突破。如利用于细胞(特别是胚胎干细胞)培养产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产生克隆器官,供人体移植使用,修补及替换损伤的组织器官,治疗各种疾病。但是在干细胞的研究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有待于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各类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繁殖,它们之间定向分化的关系,临床实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应建立一系列可靠的技术方法,完善于细胞的建系。而且国际和国内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干细胞研究的合法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赵 明,任彩萍.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5,17(1):19~24.

[2] 胡娅莉,徐 运,崔恒宓等.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77~80.

[3] Jiang Y,Jahagirdar BN,Reinhardt RL,et al.Plufipoteneyof mesenehyre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ult l'nKn'ow[J].Nature,2002,418(6893):41~49.

[4] Terada N,Hamazaki T.Oka M,et al.Bone marrow cells adopt the phenotype of other cell by spontaneous cellfusion[J].Nature,2002,416(6880):485~487.

[5] 姜 铧,张 洹.间质干细胞来源、鉴定、可塑性和应用前景[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5(4):468~473.

[6] 黄秀榕.干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J].福建中医学院.2002,12(1):55~57.

[7] 雷 莉.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进展[J].医学综述.2002,8(2):79~80.

[8] Evans MJ,Kanfm all MH.Establishment in culture of plurrpotential cels from mOllSe embryoslJ J.Nature,1981,292:145~159.

[9] 李树浓,徐 令.人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77~80.

[10]曹 虎.干细胞[J].生物学通报.1996,31(5):24~25.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6篇

科学网3月17日上海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研究组和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伯良研究组在一项合作研究中发现“代谢检查点”可以调控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并鉴定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胆固醇酯化酶ACATI以及相应的小分子药物前体,为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今天,题为“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增强CD8+(加号是上标)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

人体的免疫系统负责保卫机体健康,其中T细胞在肿瘤的监控和杀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肿瘤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来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提高T细胞的活性来治疗肿瘤。目前,基于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的治疗方法只对部分病人有效,并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科学家需要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来改善疗效并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许琛琦研究团队和李伯良研究团队从全新角度去研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许琛琦研究员表示,通过调控T细胞的“代谢检查点”可改变其代谢状态,使其获得更强的抗肿瘤效应功能。研究人员发现T细胞代谢通路中的胆固醇酯化酶ACATI是一个很好的调控靶点,抑制ACATI的活性可以大大提高CD8+T细胞(又名杀伤性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因为ACATI被抑制后,杀伤性T细胞膜上的游离胆固醇水平提高,从而让T细胞肿瘤抗原免疫应答变得更加高效。同时,研究人员还利用ACATI的小分子抑制剂avasimibe在小鼠模型中治疗肿瘤,发现该抑制剂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应;并且avasimibe与现有的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药物anti-PD-1联用后效果更佳。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点评该项研究成果:这是肿瘤免疫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开辟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证明细胞代谢对肿瘤免疫应答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发现ACATI这一新的药物靶点,揭示ACATI小分子抑制剂的应用前景,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据介绍,这项研究得到了生化与细胞所刘小龙研究员,清华大学刘万里教授,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中山大学周鹏辉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孙少聪教授以及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Ta-Yuan Chang教授的大力帮助,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同时得到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复合激光显微镜系统、生化与细胞所动物分析技术平台、细胞分析技术平台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大力支持。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7篇

创新发明

所谓“生物导弹”是对目前国际上正在流行研发的免疫类直接导向药物的形象称呼,它由单克隆抗体与药物、酶或放射性同位素配合而成,因带有单克隆抗体而能自动导向,在生物体内与特定目标细胞或组织结合,并由其携带的药物产生治疗作用。由于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专一性,能够识别细胞表面抗原、各种受体、各种体液成分及细胞内和组织内的各种成分,能精确地瞄准和捕获靶细胞,特异性地与靶目标发生反应,因而有“生物导弹”之称。这种将免疫治疗和与药物结合的免疫-化学疗法 (也称“导弹”疗法),利用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将药物带至病灶部位,可直接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以及免疫机制的研究,为人类疑难疾病的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开辟了广阔前景。

白涛先生长期从事生物科技和医药实验研究,紧跟国际研发前沿动态。他发明的“直接导入式生物导弹”的技术优势在于:它属于第三代“生物导弹”,主要由抗体制导装置、PTD分子或TAT分子构成的导入装置,以及具有杀伤功能或是阻遏功能的生化类药物或是化学药物所构成的杀伤装置共同组成。其中,抗体制导装置是某一种特定的单克隆抗体,能与和它结构“互补”的特定的靶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相结合,通过导入装置将杀伤装置药物送入到细胞质内。例如,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表面具有的特异性抗原相结合,通过导入装置PTD分子将生化药物送入肿瘤细胞中,杀伤肿瘤细胞。

“直接导入式生物导弹”不仅克服了传统药物只能作用于全身细胞的缺陷,还克服了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和非导入式生物导弹的靶向药物只能作用与靶细胞表面的缺陷,它能够将药物直接导入靶细胞,而使集中作用于病灶的患病细胞内,从而又具有极大的准确度和安全度,因此,能够彻底根治现有的三大恶性疾病:癌症、艾滋病以及各种基因缺陷等等病症,可开发出三大类共数百种治疗这些疾病的生物导弹。是一种高疗效、新型、新兴的生化药物,同时,又是一种无副作用、无毒性、投资少的特效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专利并不是普通的“疫苗”,只是在2002年提出本发明专利时,由于当时的医学文献还没有“生物导弹”的概念,因此才借用了“疫苗”这一称呼,而这是一种概念的误用。它的真实的名称应该就是“生物导弹”,它与普通的“疫苗”具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直接导入式生物导弹克服了传统药物只能作用于全身细胞且只能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缺陷,可将药物集中作用于靶细胞内病灶的一点,因此,能够彻底根治现有的三大恶性疾病:癌症、艾滋病以及各种基因缺陷病症等等。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无副作用、无毒性、投资少的特效药。这也是直接导入型生物导弹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是非靶向类传统药物,其中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或基因重组药物,以及单克隆抗体药物和非导入式生物导弹所不具备的,

另外,这种直接导入式生物导弹既配备有单克隆制导装置,又配备有可将所携带药物送入靶细胞的导入装置转导蛋白TAT,使其具有最完备的运载功能,从而具备了极大的安全优势。首先,直接导入式生物导弹具有无可比拟的将药物送入靶细胞的准确度。这里所说的准确度,不仅是指其制导装置的单克隆抗体结合靶细胞的准确度,更是指其将药物只送入靶细胞内的准确度。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直接导入式生物导弹运送药物最安全。其次,为了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导入式生物导弹在实施中,采取了临床用药的“精确性原则”、“成熟性原则”、“ 人源化原则”等基本安全原则。有效避免伤害健康细胞,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杀伤患病细胞所感染的艾滋病病毒、以及最大限度地杀伤癌细胞的最特异的、区别于正常细胞的抗原,最大限度地减少所用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在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及细胞工程技术制造等多种生物技术领域有了长足进步,研发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有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人生长激素、人促红细胞生长素、重组人DNA酶、乙型肝炎疫苗等多个品类,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导入式生物导弹对于单克隆抗体具有的技术,因此,它的市场价值必然更优越于单克隆抗体市场,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IMS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七大药品市场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物销售额已跨越500亿美元大关,预计2015年将达到680亿美元。抗肿瘤和炎症性疾病治疗用途销售占其中75%的份额。导入式生物导弹是一种风险小,见效快,投资少的靶向医疗药物,必将占据全球医药市场,因此极具市场价值。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进展;临床

【中图分类号】R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25-01

1 医学检验的进展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检验医学也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临床检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深入到基因水平,称为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波谱核型分析(SKY) 技术以及蛋白质组技术等。

1.2 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的概念现已泛化到生物芯片(biochip)、微阵列(micr oar ray)、DNA 芯片(DNA chip),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

1.3 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 有别于普通细胞计数仪的方面在于它不仅能够进行细胞计数和简单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够对细胞亚型进行检测。临床上,FCM 主要应用于免疫学和血液病学方面。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可应用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为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FCM 还可同时检测T 细胞总数、Th 细胞和Ts 细胞,结果准确、报告迅速,国外已用来进行HIV 的常规检测。FCM 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可以克服传统免疫荧光镜检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细胞计数少等造成的误差,使之更为快速和精确。FCM 还可进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和化疗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的监测等。用FCM 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受体是近来血栓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1.4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临床上,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相关免疫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心肌蛋白的检测和贫血指标的检测等。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可达10- 18mo l/ L)、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所使用试剂对人体无危害的优点,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 现场即时检验(point o f care testing, POCT):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在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检验很有必要。这种需求刺激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予了现场快速检验的新生。

1.6 细菌耐药检测: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临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ESBL、MRSA 等广谱耐药菌。因此,尽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和节约医疗成本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室不仅需要分离鉴定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菌,而且应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1.7 自动散射比浊分析的应用:散射比浊分析仪主要检测的是血浆、体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补体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系列、炎性反应蛋白系列、载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药物等。这些蛋白成分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

2 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 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3 总结

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