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1篇

一、如何设计实验中的内容导入,以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化学实验内容,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实验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需对实验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在经过适度调整、加工和整合之后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更符合课程标准,更具有流畅性、发散性和实效性,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验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版块,通过几个板块之间的衔接逐一推进,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板块展示: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导设计发生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2.小组内讨论画出实验装置的简图,小组间展示、讨论,选择适合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3.如果缺少长颈漏斗或者锥形瓶,可以选择那些仪器代替?4.根据实验室做提供的仪器,按照装置图进行实验.

这四个板块在课堂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进行适当有序的调整,在思考、讨论、选择和变通中解决问题,始终贴近学生的思维来推进实验的进行,以使这四个小版块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二、如何发挥实验中的探究作用,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

实验中缺少了探究会显得不真实,没有说服力.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初,不能全面掌握实验探究要素,还不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开放式的探究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问题串引领的方法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维,与学生思维困惑点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在对问题进行逐一解决的同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思维和探究技巧.

例如,在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学生虽然明白通过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但不能够全面地发现其中的一些操作细节,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展示: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哪些?2.打开弹簧夹之后,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3.实验中所用的红磷是过量的,为什么?如果红磷不足会怎样?4.实验中的红磷可以不可以用木炭代替?5.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必须具备哪些要求?

问题串的引导,学生对课本描述进行分析,对具体操作进行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反思、感悟,学生不仅透彻学习了这一实验,还从中领会到实验原理,学会了利用其它试剂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技巧和思想.

三、如何领悟实验中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掌握多少化学知识,也不是要解决多么深奥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领会实验探索的思想,为后续的学习或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化学实验思想的领悟要建立在实验之后,在回头反思中学会整合、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将这种思想方法运用到其它的实验设计中去,最终促进自我的突破与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之后,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对相关实验也进行亲手操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回顾,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2篇

《考试大纲》中的具体变化是:化学部分删去了“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思维能力’中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对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使其表述更为准确。

备考建议

分析理解高考命题思想

强调基础,突出学科特点。去年高考化学试题完全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的难度降低了,题量减少了,更加注重以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突出对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从2001年-2004年实行综合能力测试以来,高考化学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弱化了解题技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试题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入门容易,但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

避开了以往的一些经典试题,这种居高临下、变换手法的出题思路对那些不研究高考、凭老经验、老办法、猜题、押题的人是一个警示。

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注重知识网络化。首先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

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运用。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而不需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从近几年的实验试题的编制可以看出,高考化学试题力求做到有利于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对实验的复习,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器材和仪器,合理设计实验步骤,正确地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认真的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给出正确解释和评价。

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可分步进行。

1、对每一个“学生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最好重做一遍,加深印象。做实验时,不能“照方抓药”,要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对每一个实验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有了坚实的功底,在遇到实验创新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2、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作用与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

3、领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与此同时带着相关问题思考,如能否用其他方法、装置,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的实验。

4、培养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属于要求比较高的能力层次,平时的复习中要多训练,通过一些简单的试题,写一写实验方案,训练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要把本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培养起来,自然就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抓好学科主干知识。无论考试的模式和形式怎么变,而学科的主干知识则是一个永不变化的主题,因此要夯实基础,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

2、抓好学科内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在复习中以某物质纵向展开,如甲烷(组成一结构一性质一制备一用途),还要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等,以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3、多思、多问、多交流。能力不是通过老师讲课和考试培养出来的,是通过平时的学习与训练逐步形成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勇于质疑问难,展开讨论。

处理好“三轻三重”的关系

1、轻课本,重资料。复习中不能没有一两本高水平的资料,资料应该为掌握、应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服务,如一些资料中,没有铝热反应的实验基本操作,没有写焰色反应实验应该怎样做,但课本中是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轻基础,重难题。理科综合卷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占80%,这是《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命题者不可能将试题出得很难,理科综合卷只能是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作文章。

3、轻应变,重模式。去年高考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第Ⅱ卷中的四个大题,没有按往年中学化学的“四个知识版块”来设计,而是考查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适应。就考查的知识点来说并不是很大,考生就怕“变”和“新”。

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效教学;化学实验

一、化学实验与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以其生动的教学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多渠道、多方位地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思想。一次完整的实验过程从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等,整个实验过程渗透着锻炼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过程。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化学学科领域,而是对人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过分重视固定模式的实验技能的训练;化学教师的实验积极性不高;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教学经费不足;讲实验和背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少,实验技能偏低;教学活动中多是观看光盘及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化学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三、实施高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便失去了学好化学的源泉和动力。化学实验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现象新奇的特点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教学是合乎化学教学实际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方式。

2.强化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进行实验小组的合理编排,各小组中学生有的表达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放在一起,实验过程中同学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在较短时间内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通过实验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强化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并通过激励、反思和评价,使知识、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3.联系实际和日常生活,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化学与实际联系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既贴近生活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都详细记录下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能力。这样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根本目的。

4.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强化教师指导作用

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掌握与实验有关的实验技术理论知识,熟练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同时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可以在开设设计性实验时为学生提供指导。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实验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明确各类实验的数量、所用材料、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有关事实、数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采取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把书本知识通过实验变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操作技能和理性分析研究的能力。

5.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实行多样化实验手段

把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与化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遇到一些实验条件严格、反应时间长、现象不明显甚至是容易出危险,而实验的内容很重要的,采用多媒体来播放实验视频或者是运用动画视频就来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多样化的实验手段,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要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6.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记录描述现象的能力、数据处理的技巧等方面的技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是教师没有关注的方面,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来展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化学教学活动。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来理解化学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要把理论直接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探究、训练三者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探究化学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卢一卉,黄梅,宇杰.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79-02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化学实验由于其学科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有力途径。对于我校这样的民航类院校,非化学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但化学实验课时较少,更有部分专业删减了化学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化学实验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学生和老师对化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都不够。而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本校近些年来非(近)化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非(近)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创业等教学模式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本校非(近)化学专业不同专业的特色及培养目标,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分三个层次构建了非(近)化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基础课教学,该层次教学主要针对近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油气储运专业),以《大学化学》课程为依托,理论和实验同步进行,实验课程中的内容设定为基础实验,多涉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实验内容;第二层次是公共选修课教学,以《化学实验与生活》课程为依托,从化学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并用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以此来满足非(近)化学专业需求。通过化学实验学习,提高动手力能,以期在本专业运用化学意识,提高所属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层次为提高性教学,主要面向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群体开设,我们以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及实验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为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该体系不仅能解决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更能强化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图1是构建非(近)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说明。

二、更新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非(近)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的教学实施环节

1.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开设的实验内容。根据非(近)化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精心安排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非(近)化学专业《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与大学化学理论课内容相互关联,进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有限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既能练习和掌握大部分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又能加深学生对大学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真正实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地选择所开设的实验内容,真正把《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密切联系起来。

2.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由于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的药品,往往一些小的错误操作不仅会使实验失败,而且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危险。因此,实验的安全问题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对所有的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实验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讲解得更为细致,强调每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规范的演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操作,实验教师要及时提出并纠正,这样做既可以规范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实验危险的发生。为了保证实验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训练,注重实验细节是非常必要的。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依据老师的讲解对实验进行操作,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思考。对于实验的结果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教科书上的描述不一致时便束手无策,不去思考如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解决的办法。这样做就不利于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进行前要求每个学生认真预习本节实验课内容,认真书写实验预习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该节实验课应注意的事项;实验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查相关资料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节实验课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教师的实验课的授课方式,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然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把某个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向所有的同学提问,让大家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的措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4.细化评分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如何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成绩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一个难点。我们把实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例如对实验的迟到和出勤、预习报告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的卫生状况和对实验报告的处理等进行评分细化;改革期末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准备好实验题目让学生随机抽取并现场操作和解答题签上的思考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操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考试成绩;综合上述成绩按不同比例给出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偶然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且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的改革,非(近)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二)建立和健全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作为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具体措施:(1)根据所开设的实验题目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审核和完善实验方案。(2)根据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要独立完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翔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规范学生的操作,对于失败的实验要鼓励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的结果,指导教师要认真地检查和分析实验数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3)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讨论、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和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措施等。学生把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三、加强教材改革,推进网络平台建设

为适应知识的更新和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在教材建设上狠下功夫,先后自编了《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电子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更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使实验平台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配置进行了优化,将实验室的实验药品、仪器和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实验室按照功能进行重新设置,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本科平台。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仪器和测试方法,将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纳入本科实验平台管理,为学生研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为了解决一些在课堂教学学时内开设比较困难但学生有兴趣的实验项目,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开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在兴趣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是工厂的生产线,它的目的是培养自主、创新的人才,让每个本科毕业生都具备更全面的素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树立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晔.提高非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班,2003,(25).

[2]邹宪芝,尹荣.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5篇

一、课堂上教师设计探究性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让学生惊讶的化学实验现象或化学事实,这些新奇的事物刺激着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再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例如,讲“碳的几种单质”一课,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小实验:(1)将冷的瓷盘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利用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写出一个“C”字;(2)用玻璃刀裁玻璃;(3)用石墨在纸上迅速画出一张金刚石晶体模拟图;(4)用石墨把电路接通,电灯泡亮了。

以上实验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了“为什么”的悬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紧接着介绍“金刚石与石墨的异同”,教师又可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三个事实:(1)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科学院的院士们在观察金刚石怎样反射阳光时,突然价值千金的金刚石变成一股青烟消失了,这出乎意料的变化把院士们弄得惊诧不已。以后,化学家们进行了很多实验,他们把金刚石放在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里燃烧,然后测定容器内的生成物,发现竟然全部都是二氧化碳。(2)煤放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很快加热,使杂质挥发,剩下的纯炭就成了石墨。(3)1797年法国化学家谈拉德做了一个成功的实验,他称取等质量的金刚石和石墨,分别使之充分燃烧,结果得到了相等质量的气体,该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这堂课中,将有关碳单质的有趣小实验和故事安排进去,在知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情感,且小故事又再现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化学实验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我国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往往是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作概括和总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学会实验的操作,记住仪器的名称,学会观察和记录,学懂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学生全都学会、学懂、记住,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化学学科中的科学方法,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实验,实验是怎样设计出来的,似乎很少引起师生的共同关注。

现代教学观点认为,教学的方法应该与思维的方法一致,思维过程与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是相当一致的,化学实验应以探究性实验为主。因此,实验教学应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例如学生在做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用嘴通过吸管向澄清石灰水底部吹二氧化碳气体而产生沉淀的过程,是一个反应较慢的过程,而且发现吹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很快地、无多大变化地溢出溶液表面。同学们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教材上为什么规定不能用排水集气发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呢?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就开始探索,他们查找了二氧化碳气体在常温下的溶解度等资料,并做了大量的对照性实验,如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在同等条件下分别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再比较收满气体所花的时间及所收集气体的纯度等。结果他们发现,二氧化碳气体不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而且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更纯、更快,从而更正书本上的结论。对于这种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并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师应大加鼓励。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不断更新知识、探求结果的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及探索思维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是组成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选择并明确研究课题;(2)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验证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设法让预想的事人为的发生,以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4)对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探索研究;(5)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评价其实验的效果,评价实验方案是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周密性、技巧性和可行性;(6)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合理。

案例:实验设计——CO■和Na■O■的反应是否和水的存在有关。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以实验方法论为指导,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自身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①实验原理;②装置原理;③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整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至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能力训练。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能力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变化实成了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需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发生什么特征?属何类的变化?得到什么结果?为何会得到此结果?②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③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些的条件?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能力训练。“装置原理”指的是为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仪器选择――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提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②配套组合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发生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③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硎裁床涣己蠊?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能力训练。“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操作步骤――为达某一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某些步骤会有什么影响?②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③安全措施――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如何防范?万一出现事故应如何处置?依据何在?

二、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把实验“三大原理”灵活的应用于实践中,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体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现行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多属于注入式,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使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枳极性。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便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

2.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会遇到要求高、难度大、设备贵重,且难以开展的实验,恰恰多媒体教学可弥补这一不足,如:①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实验。②易燃易爆、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实验。③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④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闲难,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动画)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形成、科学态度的培养过程则是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3.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初中化学实验要提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清洁化,教师应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深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它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使学生养成绿色环保的思维习惯。

四、发挥实验教学中的设疑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7篇

下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做法以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实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意识

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两无色液体相混变红”、“死灰复燃”、“清水便牛奶”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参与实验,启迪思维 ,培养探究能力,解决跨学科问题,为高考理科综合创造衔接空间。

实验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

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及化学中常见的喷泉演示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我还增加一些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在讲解金属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家完成《铁钉生锈实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即有意地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探究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然后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有机的将第八单元和十、十一单元的知识结合在了一起。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做实验,那他们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将记的更深刻。又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交流与表达实验,切磋技艺,形成探究习惯和钻研学风。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来做实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究就存在着差异,及时通过交流实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补充教师的教学。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但是我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程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课堂上讲实验,背实验,黑板上画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是学生分组实验,照方抓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还存在如下一些困惑:

1、课堂时间有限,探究活动难完成

课堂上时间有限,探究性教学比较浪费时间,课时计划难以完成。

2、班级人数多,探究活动开展难

班级人数太多,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时,教室内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兴趣浓厚,但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生素质不齐、知识结构有异,同一个探究活动完成的时间差别大,教师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一个探究活动要全部做完,下课铃早已响过。由于班级人多,探究小组多,教师指导和参与难以充分,做完实验也没有了总结时间。

3、实验条件跟不上,探究活动难保障

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一部分探究活动所用器材只有1、2套,只能做几个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几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加之农村中学实验室管理混乱,无专职实验员,大多化学教师即承担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实验员角色,心有余而力不足。

4、学生素质不统一,探究活动难以全面开展

学生以前接受的都是接受式教育,他们没有探究学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探究学习的高素质。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出于好奇和热闹而不是为了探究和学习,抱着看热闹想法的学生也不是少数;真正要动手探究时,很多学生便不知从何下手,尽管教师多方启发,甚至帮他们做完大部分探究活动,还只有少数人能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无论是探究的人数还是探究的过程都很难做到全面,探究活动常流于形式,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其次,我想谈谈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性自然学科,它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对于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要打好两个基础,熟记化学用语。所谓“两个基础”就是指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在课本中一般都用简明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学习时不仅要弄清弄懂,牢牢掌握,而且还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准确无误地去理解。如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为“能改变”、“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应重点理解“参加反应”、“质量总和”、“相等”,抓住“三个守恒”(元素、原子、质量)。所谓“化学用语”是指化学科学在交流、描述及表达物质变化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学术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都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是要立足物质结构,掌握物质性质。化学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制约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制作方法和功能用途。因此,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时,要紧紧抓住其结构来了解物质性质。如学习氧气时,就必须掌握氧气是由许多氧分子组成的,而一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氧原子最外层) 有6个电子,所以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在学习了许多物质后,要善于归类整理,将相去关物质构建成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进一步牢固掌握。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环保理念 化学课堂 环境污染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一种心理和价值观的塑造场所,在学校教育中,各种理念科学健康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化学是初中一门必修的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将环保理念渗入进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这门学科在新时代下的一项重要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这一目标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将环保化学、绿色化学逐渐有效地融入日常化学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化学学科的环保目标。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渗透

教材是我们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依据,教材内容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强化,新教材中关于环保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环保理念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环保理念吸收进来。例如,讲《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查阅一些有关空气污染问题的新闻材料或者报告,让学生根据查阅到的各类资料总结造成目前的大气污染的原因,以及一些与大气污染有关的专业术语,如PM2.5、大气污染指数等,这样既可以起到预习的目的,又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认识。又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温室效应”及如今倡导的“低碳生活”等有关的话题,通过了解,学生知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过多所造成的诸多危害,这样通过“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环保生活方式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会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低碳生活”进行尝试,如少开空调、尽量公车出行、节约用水等,这些都是对课本上知识点的环保化延伸。总之,教材中可用于环保教育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教师要学会利用和拓展,努力将环保理念深入日常知识教学活动中。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渗透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相较于间接获得的信息,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信服,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更直观的冲击。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采用直观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而我们在进行环保理念渗透的时候,这种直观化的手段依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如今,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育平台逐渐完善,多媒体在化学课堂上运用得越来越频繁。比起抽象的口头语言描述,直观的多媒体语言会给学生造成很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考虑到多媒体的这个特点,很多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环保理念的渗透。如讲到“温室效应”时,光是凭借口头描述,告诉学生“温室效应”的巨大危害,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太直观的感觉,在很多学生看来,温室效应对自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气温比以前稍微高一点,多开空调就能解决。这样自然很难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而笔者在讲到“温室效应”的时候,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制作了一个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集锦,其中包括印尼海啸、菲律宾洪水,克罗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等国在强热带风暴袭击下造成的卫生问题甚至是饮水问题等。这些直观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频画面一打开,学生的眼球立刻就被吸引过来,这时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灾难的可怕性,而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可怕灾难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诱因“温室效应”的时候,学生对“温室效应”自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真正在心理上重视它,让学生没有理由不爱护现在的环境,这种教育的价值是其他传统工具很难达到的。

三、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渗透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的开展。在众多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实验活动无疑是最直观的学习方式,通过做实验,很多现象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会给学生留有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大多数化学实验半身都会带有一定的污染性,对实验改进的过程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污染的形成,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环保实验方法和技巧,增强环保能力。因此,如果教师在实验课上将环保理念渗入其中,以实验为手段进行环保教育,效果应该非常不错。例如,在做一些有毒气体的实验,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时,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增加一个尾气处理的装置,这样既可以直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处理过程又会成为新知识学习和巩固过程。除此以外,在化学实验课上采用微型化的实验也是环保理念下实验教学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所谓微型实验,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微型的实验器具,在取用实验试剂的时候,取用量会大大减少,这样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会减少很多,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污染程度。另外,还有一种最环保的方式,计算机模拟实验,这种实验方式不但实现零污染,而且模拟化实验可以大大拓展课堂上开展的实验范围,因此,这种模拟实验在环保理念下的化学实验课堂上非常受教师的青睐。

总之,环保理念的渗透是一个方方面面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过程,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就要学会多手段多途径地渗透,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渗透策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渐将这一意识延伸到课外的具体行动中,而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给予积极的干预和指导,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将环保理念渗入其中,更有效地实现化学学科的环保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向直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环保理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