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39-02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人文教育思想,并且在随后不断地被发展与延伸,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整个世界的教育实践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全才的目标下,很多高校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一直是我国专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非常具有意义的观点,但是,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则显得较少。而笔者将人文主义结合英语教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并且提出注意的要点。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每个发展所处的阶段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还没有雏形,才刚刚产生,其所涵盖的面积相对不是很宽泛,而此时人文主义代表是意大利的维多里诺,这些代表主张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来进行教育活动,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人才不仅在智上,也应该注重德、体、美、育全面发展的,精神、道德以及身体应该都是一个完善的人。而到了文艺复兴的后期阶段,人文主义教育出现了许多的不同的地方,教育逐渐走向现实,而且注重对于新人的培养。拉伯雷的主张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化的东西,学习内容应该有数学、文学、医学、地理以及语言等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唯实主义是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著名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提出的,他主张顺应自然,人类的教育应该以自然为方向,这是一种社会人类的进步对于人类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而我们现在所沿用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均衡发展,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而今,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正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学生是专业知识和高素质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全面人才,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在2001年正式开展的,而我国现今所培养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一直是理科生的特长,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理科生而言,对于人文知识、人文历史以及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会相对的薄弱,所以,尽管现在很多高校有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但是这些课程对于缺乏语言感知力的理科生而言,无法使自己成为科技英语方面的人才,很多的科技英语翻译也无法完成,这就使得英语教育陷入困境,这种状况使得理科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显得尤为吃力,尤其当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和人文历史相关的知识时,他们会犯难,其中就包括英语国家的概况、政治、人文,甚至于对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思维的方式。这些基本的内容将会影响理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笔者对专业英语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探究,发现其实很多同学自觉意识很差,主动学习以及深入学习的能力薄弱,近八成的学生只能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来获取自己的英语知识,而只有两成的学生能够在老师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在课下根据自己内容的薄弱点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学生对英语的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锻炼也较少,自身英语所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很少有自己的对于英语学习的见解与看法,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把握主动性。在此之上,笔者认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教育必须融入学生的英语教学当中,只有使学生有了自己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

2.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只用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是产通的语言教学的思想,也是传统语言教学所达到的目标,我国正是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之下,所以学生只在自身语言的听说读写以及单词量的掌握和语言流畅上下功夫,缺乏对于自身整体英语水平的关注,这一点在许多方面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则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上,会在学生作业中批正学生所犯的语法、拼写错误,而不关注学生整体性的表达,不关注学生使用的句子是否符合使用的情景以及是否能用此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否存在歧义等,教师过分关注基本功,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英语的整体感知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思维将会出现问题,而且自身的知识结构仅仅停留在句子本身,整体表达能力无法得到进步。由此,我们的英语老师应该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落实人文主义思想。

3.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也设置了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而且比较注重英语方面的学习,但是,这些教学更多的是与理工科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英语技能的教学,这样就缩小了教学的内容范围,注重科技英语的阅读以及翻译,而把重要的中西文化模块当成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当然理工科的学生以科技相关的英语教学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操作法,学生就会缺乏人文教育,虽然在这些年,人文主义教学理念的道道很多高等院校的认可并开始实行,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高校却并没有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中,表面上倡导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但是这些表面并没有对学生的全面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的整体性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基于这个情况,让高校真正实行人文主义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并督促学校开设更多相关课程和相应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的使自己发光发热是办教育的根本目标,对于语言,尤其如此。对于教师而言,承担着学生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所以,只有教师的观念能够转变,去侧重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自己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2.应设法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构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识体系

对于文科知识非常薄弱的理科生而言,在中学时就很少接触文科内容,进入大学的学习之后,自己仍然是处在理工科的学习氛围之中,没有专业英语学生的感觉,他们对于英语语言感知力以及人文感知力都没有很好地提高,所以,知识结构框架的建立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英语感知力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能用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应该去汲取更多人文营养,广泛对历史、法律、政治等进行学习从而来完善自身的知识面与框架,对于中西方文化及其对比也是自我提升的必修功课,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人文精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后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不仅是书面也是口头上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英语语言以及技能的使用上面。

3.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让老师与学生能够轻松交流以及让学生能欣赏他人,这些都是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达到的,而对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只教授语法词汇的观点,而应该更新自己的头脑,注重对于学生判断和理解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应该在教学中补充合适的素材在教学内容中,这些素材的获取则需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认为主义的理念是学生应该是精神、身体、道德前面发展的。由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学校应做到自然课程应与应与教学并重。

4.教师应提升自己的素质,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使课堂生动有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而缺乏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参与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和倾情景模拟等都是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用到的很好的方法。教师在人文主义融入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只是一方面,教师的讲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能与学生顺畅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懂得上课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在课堂上吸取知识。教学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5.学校管理部门应重视为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在的因素如自由的校园环境以及良好的校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时,对于知识的传授知识一方面,对于学生知识结构建立也只是一方面,除此还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内在的培养,如学生的精神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精神道德风貌,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内活动,以及和各种社会活动。从而,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各种和英语相关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实践以及创造能力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旭.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在东西方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人的发展及自我完善,而中国传统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欲通过遏制个体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本文对中西方传统人文主义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探究适应目前教育现状的指导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在东西方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盛极一时的人本主义思潮,同时出现了大批的人本主义教育家。他们均以个体的发展为核心,以探讨适合人的个性完善的教育途径。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是经历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淀的教育文化遗产,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固定资产。与西方的经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截然相反,中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为: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师严道尊。[1]如果跟西方传统教育作特征对比,中国传统教育的特征可总结为: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2]

首先,从教育目的来看,西方教育思想强调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西方教育家探讨得更多的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最终达到帮学生实现其自我个性及能力完善的目的。例如,法国教育家余伯尔认为,人需要经过若干阶段的教育与自身的发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在教育活动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情感的交流来促进人的个性化。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则认为,过于重视知识的输入和智育发展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生产固定人格的工厂,培养无性格差异的人。同时,马斯洛也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的潜力,尤其是发展那种可以使之成为真正的人的潜力;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教育应着重于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西方经典人本主义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从教学指导思想上来看,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特别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所指的“自我”是指单独的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调适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的特征,以及其与其他个体、群体及社区环境等的联系;而“自我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即对自身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等的定格。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自己独立的个性,而并非彼此相似的群体一员。

不难看出,西方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也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各种需要,引导他们发挥潜能,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独立个体。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过程是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育目的指导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这种体系下,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其本人真正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以直接经验促其发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其能力及个性的发展。

截然相反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核心在于遏制个体自身发展,促进社会群体化,以期达到社会的大同。从培养目标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完全从属于政权的统治需要。纵贯历史,以主导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将培养“圣王”、“君子”、“贤者”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同时,在此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采用的不是依靠教育、道德来影响王权,而是以暴力途径获得政治权力,以该政权的特权来统领教育,从而控制大众的思想。在整个封建王权历史中,各统治阶级均以教育为手段,以“道统”为手段来控制全民的思想。例如,传统文化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把尊尊亲亲的道德伦理观念夸大化,延伸成为一种政治观念。于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已不是为了自善,齐家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尊尊亲亲,而是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可悲的是,这种违反人性与自然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了极端的群体文化心理。对教育而言,则导致了教育目标上的偏离,使得传统教育极端轻视个体的存在价值,甚至于忽视个人存在的意义。个人的自我意识、合理的欲望、发展的需求都被视为不道德的利己主义。因此而形成的中庸之道的民族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定势,使得我国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踯躅不前。这种极端的强调共性、强调群体性一致性的教育模式,不但使我国的教育陷入片面消极的泥沼,而且难以担当起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模式的精英人才的重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难以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来迎接现实社会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忽视,甚至压抑个人合理的需要及欲望,而且以“灭人欲”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准绳,培养出的不过是唯唯诺诺的庸才而已。这种忽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实现的教育体系,着眼于群体共性的塑造及社会需求的极端一致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个人自身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形成。因此,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则构成自成一体、孤独自闭的教育教学体制。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集权式的统一体制,不但限制了地方教学的多样性,而且导致了整个教育系统僵化,教育行政机构的功能难以高效实现,我国盛行千年的封建选仕制度则为该体制下教育产物的典型。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直至明清。1300多年来的强制的推行使得我国广大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学习态度及教育观念。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将读书视为改变命运的黄金出路;愈报愈火的公务员考试也不难找到根源。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也都出现偏离。自古便有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至上观念导致了部分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扭曲,知识至上的观念导致部分学校、家长及教师、学生均致力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社会盛行不切实际的学历主义。

当然,由我国历来的封闭教育体制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实施方面的种种弊端,是落后腐朽的,然而传统的人文教育思想也并非一无是处。该思想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是极为可取的,如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信念原则都需要我们在当代教育中传承及发扬。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可逆转的封闭性,但同时也承载着几千年来文化的精华。对今天的教育者而言,怎样合理运用及优化传统教育思想这个客观存在才是适合目前教育改革形式的论题。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切实结合实际,塑造适合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型多样性个体。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应更积极地借鉴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个体价值取向的培养中,不但要削弱传统文化悖谬的影响,改变国民的传统劣根性,同时还要在传统文化的理性氛围中,注重个体个性、能力、情感的发展,使其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充分塑造个性,发挥潜力,成为真正的能良好适应现实社会,完成自我实现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黄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398-408.

[2]朱永新.中华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4:44-58.

[3]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2.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实质表现;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2―0122―05

起源于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被认为“在我们陈旧僵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中吹进来的一股清新的风”的所谓“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成为深刻影响当今世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而作为后现代思潮应运而生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则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但却在试图反叛和超越现代教育上取得高度一致的理论派别。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目的观、立场观、教师地位观及其师生观等对当今的教育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矛盾与冲突中,既要看到两者有着某种联系,更要明确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更不能迷失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汲取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合理内涵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的实质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属性”。作为具体执行国家政治集团意识形态性的代言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导性发挥的程度,即主导什么和如何主导,从某种意义上将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充分实现和统治阶级思想意识阵地的巩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最终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的充分实现。

意识形态性主导。“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阶级进行思想控制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两者的统一的链接纽带,思想政治教育者则是这个纽带链接的实施者。毋庸讳言,作为具体执行国家政治集团意识形态性的代言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场鲜明、毫不掩饰、理直气壮、政治坚定地贯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国家。价值澄清学派所主张的“成人不要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因为“人们能够学会做出他们自己的决定”。”的“价值中立”思想在当今全球各国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日趋激烈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所谓“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今天,只会混淆是非,模糊政治方向与立场,最终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

教育地位主导。从“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到“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再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述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巩固与实现最终要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比较而言,不仅具有育人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育人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取向,培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肩负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重大历史使命。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地位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地位充分发挥与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重要保障。“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的领导者……认为自由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种愚蠢的念头。”在面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张扬――主张平等、消解权威、趋向主体间性的教育关系也并不等于要取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反而更要加强。

教育目标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为了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因而可以分为两大目标系统即个体目标系统与社会目标系统,每个目标系统又包含着不同的目标层次。从个体目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的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实现当前目标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等就存在一个目标主导的问题。从社会目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目标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进程中,就有一个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主导的内在要求。对个体目标的主导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打破“道德人”、“经济人”和“工具人”的囚笼,必须关注人,促成人的主体性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社会目标的主导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教育内容主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主导“是指教育内容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内容与具体内容。理论内容则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理论创造与实践经验的理论形态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具体内容则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具体内容的设立则依赖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导主要是,一则为理论教育内容主导,一则为具体教育内容主导。在任何情形下,必须坚持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教育内容的主导,这是一个毫不动摇的重大原则问题。对于具体内容的主导则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而定,在教育过程中或是政治主导型或是思想主导型或是道德主导型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目的的最核心载体,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内容多样性的选择中,应坚持主导教育内容前提下的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弘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思想政 治教育者主导性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封闭、简单、僵化思维方式的解构、否定、批判和超越,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某些思想观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是对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矛盾和教育理念冲突的现实反映,由于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因而不可能真正客观提出正确科学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立场观、教师地位观与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其主要观点及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冲击。

在教育目的观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建立起各种社会责任感、有着良好生态意识、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的人。但这种人不一定是“完人”即全面发展的人,也可以是“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的人”。并从对理性和真理的质疑出发,否定个人发展,故而对教育的作用不再抱有过高的期望。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对教育能达到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进行了批判,指出作为现代性宏大设计和元叙事的一种类型,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不仅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是危险的。完人教育目的假设人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状况,并且认为这种假设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无疑是把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混为一谈了。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所写《经济学手稿》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把人的发展分为三大形态即人对人的依赖性、人对物的依赖性和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全面解放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力。因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并非如后现代主义教育者所认为的是一种“假设”,而是一种可以实现的“事实”。但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种思潮中迷失了自我,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实用化、利益化。“在部分教育者的讲解或编写的各类教材、剧本中,革命故事、英雄人物本来的革命意义与英雄气概荡然无存,严肃的中国革命战争变成了一场滑稽戏,革命的红色在他们的策划中变成了粉色,革命的正义为了他们鼓吹的所谓的人道主义,失去了应有的立场。”任意裁剪、随意切割教育文本文献,一切根据市场需要和教育对象口味,以娱乐轻松的方式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受教育者喜欢什么教育者就讲什么,什么实用流行就选什么学什么。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既不是片面发展的人,更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只能是彻底畸形的人。

在教育立场上,后现代主义教育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深度意义和确定性,强调多元、崇尚差异,去中心、去本质。“去中心”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去中心”,还包括教育权威、教育控制和教育措施的“去中心”,实质上是一种从一元化走向没有主导中心的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人认识的差异性,从而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个体,重视个体的异质性和多元的价值观。即不是寻求把教育个体都变成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性语境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这种思潮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同时也带给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巨大的冲击,其实质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性化、边缘化甚至是西化,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失真、主导性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性化即“片面提倡世界公民、普适道德、生命价值教育,单纯强调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不直接讲授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思想观点,谈化政治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取向,盲目排斥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更有甚者“言必称希腊”地不假思索地移植、嫁接、照搬所谓西方先进思想理论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怀疑、扭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边缘化,轻视主旋律教育,以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公关教育、文艺鉴赏、法律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应是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化多样化,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化。丧失了这个根本的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万花筒式的教育,也必将占领不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无论形势怎样变幻,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和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根本政治立场。

在教师地位及其师生观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地位的师生关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张消解教师的权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多尔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者”,正如弗雷尔所言:“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成“和解”而非一致,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节目主持人”。包华士则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理解师生关系,认为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也是一个权力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利奥塔甚至断言:“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解构合法化过程及评价效果标准的时尚为‘教授寿命,敲响了丧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最大限度地张扬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却消解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将自己置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边缘。教师的职责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仅仅只是教育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由“填鸭式”改为“放鸭式”,由“一言堂”改为“自学场”,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主张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并不等于丧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消解权威并不等于消除权威,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必然存在一个思想理论教育地位主导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地位上的平等。所以一个诚实和负责的教师不能放弃自己作为学生价值成长的引导者的使命。”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反对绝对权威主义的教育地位,增进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互动,同时又要认识到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夯实对教育l的主导地位。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提升的主要路径

面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出现了思想 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迷失、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缺失的现象。我们既要客观辩证地认识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带给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的冲击,更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的建设。

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意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反对同一、崇尚差异、主张多元,是对传统二元论的批判,是对现代教育思维僵化封闭的超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去中心”、消解权威等过于绝对化极端化的理念容易走入另一个反面,从而忽视了人类的具有共同规律性的东西,使这个世界变得越发零碎化。与一般的纯粹的教育学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集中反映,更需要有一种核心价值观主导的意识。这种主导意识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本质主导,一是形式主导。前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本质的主导,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淡漠自身的立场,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后者又可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本质基础上的主导方面是灵活多变的,如或目标主导或内容主导或方法主导等依据具体教育实际需要而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导性的前提下,允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模式等多样化的存在,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只有首先增强一种内在的主导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提升。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教育的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分析

随着教育的优化及创新,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者及接班人,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成败。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立中,并没有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就为教育的优化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中,应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目的性以及创新性,从而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依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高度集中环境下,经济体制的现实,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使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政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而且也应该有效防止个人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有效满足社会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成为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基本挑战。[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挑战

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中,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得到了教育人员的重视,并在此环境下,也就出现了否定灌输环境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观念,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及社会观念形式的核心任务,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分析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观念创新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在完善理论指导体系的环境下,提升学生对内在精神及信仰的追求,而且,在此基础上,也应该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社会思潮及环境发展的引导者及传承者,大学生对深追核心体系认同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些价值体系的形成,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成构建完善性的创新机制,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完善。[2]

(二)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教育创新中,应该将社会主义观念充分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强化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识。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西方文化以及思想理念不断涌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形成逐渐成为制度发展统领。而且,在社会环境下也存在着认识不同、思想落后以及腐朽的文化冲击体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形成造成了影响。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出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淡化的现象以及学生民族意识削弱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融入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多样化以及系统化的教育创新体系,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3]

(三)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构建和谐化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是和谐社会营造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高校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提供充分性的保证。而且,在校园文化建立的同时,应该将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作为基础,将和谐校园作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基础,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规范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和谐文化营造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运行机制的协调性,通过核心文化的构建,可以院校师生形成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及教师在整个环境下,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从而为高校人文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构建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院校文化营造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升,应该有效构建核心文化的指导理念,明确和谐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高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力,从而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提供决定性的依据。[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是要坚持并实现意识形态下的主导地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导,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念的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掌握社会运行的基本形态,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为核心性的指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之中,从而有计划的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的认同,使社会价值核心理念成为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教育的创新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5]

(二)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言,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作为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营造特色化的社会环境,并通过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的融入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教育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高校思想社会教育理念优化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宏观为核心,实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行为意识,使学生在思想理念强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生道德的规范化发展。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国主义作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制度的改革创新,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从而为社会的维护及民族团结提供有效保证,有效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及发扬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在高校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思想教育环境下,形成独立的思想,并鉴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为特色化社会主义指导新年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第四,通过对大学生指导体系的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从而为社会主义指导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依据。[6]

(三)强化学生自我感悟及自主参与能力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而且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理念的融合,有效解决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及探究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同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作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以及自我实践的能力提升。而且,在教育中也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及准确性,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强化自我能力的感悟,完善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的认识,突出学生的内化感悟能力,构建长效性的教育创新体系,从而为学生自我能力以及自我参与能力的强化提供有效依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设计的感召力。[7]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环境下引导高校的意识发展形态

在现阶段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先进化的教育体系创新机制,科学弘扬社会主义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构建性的教育体系。而且,在校园文化设计中,也应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自觉性,并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辩证理念,形成差异性以及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形成增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在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价值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逐渐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强化学生的向心力,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8]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社会主义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特色化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将民族精神作为弘扬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系,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弘扬社会主义理念,进一步丰富教育创新环节。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明确教育体系指导目标,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亮开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郭开虎,韦冬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过程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09):203~206.

[3]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王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李恒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江苏高教,2011(03):142~143.

[6]李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01):16~17.

[7]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8]王炳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0(12)29(理论版).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法制 教育 法律意识 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是社会主义法的一项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一使命上,社会主义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基础的作用,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一、思政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教育人民遵纪守法

法律是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有力工具,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法律规范作用的发挥,除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国家法律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法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共同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因此,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实质上也是维护人民群众个人的合法利益。社会主义法的这种特性如果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认识,是完全可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的。法律一旦得到社会公众认同,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它,自觉地维护它的尊严。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法的特性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人民遵纪守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教育人民尊重社会公共利益,遵纪守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已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基本原则,规定为法律义务,因此,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就是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原则。这些基本规范和基本原则,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义务,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义务,是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谈得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宗旨,因此,教育人民遵纪守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任务。

二、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首先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规定,其次要求全体公民、社会团体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因此,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自觉运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特点在于它有深刻的道义基础,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类进步思想家多少代人谋求实现的平等、公平、正义、法治、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原则真正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的法律意识。它包含着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它培养人们的自觉守法精神,培养人们的自律能力,培养人们的正义感和自尊。它使人们意识到违法就是耻辱。因此,它也是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法律意识。也因此,没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就不可能有高度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低下就意味着道德意识低下、思想政治素质低下。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基础工作,其它工作才能够有效展开,才能够发挥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主义法通过惩治违法、打击犯罪来保护和教育人民,同时,社会主义法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同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不仅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方面起着保障的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同样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

在思想建设方面,它通过自己的调整职能和教育职能,直接实现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的巨大教育作用,表现在它体现了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是非善恶观。惩恶扬善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作用之一,所以,人们从法律的肯定与否上,便可得出判断是非善恶的一个正确标准,并以这个标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必然体现这种世界观和科学理论,并以这种世界观和科学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它在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方面必然能够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它为培养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信念,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教育人民遵纪守法这一基点上,逐步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灵魂,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法律和纪律教育、约束和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能仅仅限于法制教育,而应该进行诸如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综合教育,但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12,(4).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特征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具体形式。“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①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我们能够利用的文化载体,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内容”②。这些群体文化对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群体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通过集体舆论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卫生、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些文化形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以运用。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契机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和改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网络文化载体(传统互联网、微博)、手机文化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现代文化载体。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本质特征。一是渗透性。这是文化载体区别于其他载体的重要特征。人是文化的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特定文化模式的熏陶和感染。文化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影响,这种超强的渗透力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又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二是多样性。在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客观存在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呈现多样性特征。从历时态的角度看,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载体形式。从共时态的角度看,群体文化呈现出许多具体形式,通过这些群体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赋予了塑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三是综合性。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间断地受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种群体文化综合作用的过程。由于文化的构成要素错综复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内容进行甄别,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操作和运用的文化形式。

3.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基本功能。一是信息承载功能。承载、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过程中的联结形式。一方面,教育者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等载体,将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同时,教育者可以依据社会要求将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从而实现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参加教育者设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参与文化建设,不断内化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通过知、情、信、意、行不断转化,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受教育者外化的行为结果,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向教育者提供反馈信息,激发教育者调整、改进教育方式。因此,借助于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二是传导教化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对人的影响程度是全方位的,通过耳濡目染,人们能逐渐习得各种文化特质,进而认同文化特质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就是要利用文化的这一育人特点,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开展“无意识”的渗透教育,形成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人的综合影响和道德教化功能,循序渐进地使人们感知、体验、掌握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断践行,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审美娱乐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科学与知识的迅速增长,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觉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和它们所承载的自觉的文化精神越来越通过教育、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而普遍进入到公共社会生活和普通民众的生存之中。”③这些精神活动的成果和它们所承载的自觉的文化精神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针对教育内容的要求、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教育环境的状况,选择恰当的文化载体形式,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单纯灌输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引起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兴趣,还有利于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塑造健康人格,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推动知行转化。总的来说,文化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也必须看到,文化同时具有负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适应具体的文化情境,不断发掘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而且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渗透融合到文化建设中,赋予新的文化要素和内涵,以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正功能,及时防范和克服其负功能。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境遇

1.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而且是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信息手段,包括互联网、话语生产、知识经济以及文化传播”④,最大限度地推行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强势文化,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实施文化侵略和意识渗透,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剧变后,中国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文化战争”来瓦解和控制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意志和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某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受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弱化,甚至;有些民众无信仰甚至信仰混乱,盲目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等。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现实,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乏力与不足,亟待加强。

2.国内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激荡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尤其是在尚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封建意识形态某种程度地沉渣泛起,加上西方社会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和影响,我国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迷失”、“价值错乱”、“价值扭曲”现象。面对利益问题突出、奉献精神淡化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明显滞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难负重任,其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大受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消除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危机,重塑核心价值认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信息网络化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网络的即时性传播、交互性沟通、开放性信息、虚拟性主体、间接往等文化特点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发展与创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交互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快捷性,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向我国“倾销”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甚至还有敌对分子散布的种族、民族和政治仇恨等反动内容,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其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共享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出挑战。利用互联网,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平等地获取相同甚至更多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打破了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传播、接收信息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传统的单向教育方式受到严重冲击。最后,网络文化的匿名性、虚拟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的主导性提出挑战。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以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及法律条文的约束,弱化了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力量。从实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相互传播与接受的过程。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文化的协同与冲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不仅没有淡化,而且还在强化,手段更加隐蔽,遍布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受到严重冲击,进而影响到传播效果。应对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冲突带来的多重挑战,提升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亟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契合的有效途径,运用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之上,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必须把方向问题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到文化载体建设的整个过程,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社会功能,有效抵御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渗透,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的基本思路。首先,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与特征,注意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的文化载体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每种载体形态都具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各有长处和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根本旨趣在于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否能够传播有效信息是其存在的基本要义。因此,我们要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各种文化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效率。其次,运用文化特有的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选择文化载体形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我们借助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既包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又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等。实践中,这些方面的影响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新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群体选择适合的文化载体形态,在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中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最后,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主体的需要,增强及时发现、运用新的文化载体的敏感性,实现文化载体系统与所处环境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相应地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主体的实际需要,抓住科学技术进步带给文化载体形态发展的历史机遇,及时发现并勇于运用新的文化载体,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交流。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的具体路径

1.加快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要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一是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科技体育、文物博物、网络传媒等文化事业,充分运用这些主渠道、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渗透;要改变传统单调、空洞的宣传教育方式,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中,引导人们分清正确与谬误。二是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挖掘并激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中蕴藏的教育因素,结合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情感需要,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强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尤其要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的整体水平,增强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寓于文化建设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农民的思想意识,并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第二,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之在全球文化产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尤其要注重拓展传播渠道,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的传播幅度和影响力度,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利用3D视听、卫星传播、网络传播等高科技手段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建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群体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形式加以充分运用,即借助于各种群体文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激励人、警醒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内核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要重视各个群体文化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单位、社会、家庭之间,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其对人的发展形成多管齐下的良好综合效应,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在家庭文化建设中,注重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艰苦奋斗、勤劳俭朴、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文化样式,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家庭美德,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大学、中学、小学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认真做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工作,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素质全面提高;建立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广大群众现有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出发,尊重社区文化的多元性,积极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村镇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导向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展传统的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极培育乡镇企业文化,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其他有益文化形式丰富村镇文化内容。在军营文化建设中,要以其独特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项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推动现代化传媒手段进课堂、进班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帮助官兵树立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7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工作环节中,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回答

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基本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系统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行为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个以”的要求,是对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回答。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群体期望

当代大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渴求知识、崇尚自由,希望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渴望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出他们的才华。大学教育就是以关怀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党和国家的培养,使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大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思想觉悟,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适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

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需要具有先进文化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指明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弄清事物的本质,看到发展的主流,明辨是非,追求进步,有助于在高校校园内形成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行动,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积极的、健康的、高雅的、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临近,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式,伴随着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等的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使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向和新的困惑。如何准确地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随着社会复杂性增大、变更性加快、民主性加强,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人生观发生错位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对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的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作用。使大学生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设计、人生理想融入到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中,自觉地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为己任,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正进行着空前未有的激烈竞争,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大学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并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引领作用,这样就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人、塑造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决定着民族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学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二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增强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三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现阶段,我们要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教育学生,凝聚青年。理想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结合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二是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为振兴中华而奋发成才。三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世界意识,从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引导学生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角分析问题。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社会新风的引领者。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荣辱观,但必须看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与道德还不能协调一致发展,大学生中还存在是非颠倒、美丑不分、荣辱不辨的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主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知荣弃耻,褒荣贬耻,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分析和认识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教育学生领会唯物史观,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教育学生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以世界的眼光着眼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武装,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的基础性工作。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效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活跃,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育环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极其重要的载体,依托这个载体,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和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高校荣辱观教育能更符合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功效,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使大学生在校园里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注重社会存在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用科学制度监督、保证、规范和引导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服务人、教育人。新形势下,要认真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高校应结合实际需要,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还要认真创新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工作的教育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契合性;教育困境;解决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意义及现状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相对应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是我国大学生构建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是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的主要平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实施的成败与否,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整体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否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贯彻实施的方法。虽然,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法,在高校中不断被探索发掘,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许多障碍。首先,在硬件设施和师资理念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得该课程形同虚设。其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多元化,并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满足大学生的价值观需求。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贯彻马克思理论教育实施的要求,高校的整体研究水平不达标,更为甚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学生对于该理论教育存在排斥的现象。从深层次分析来说,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思想教师,在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个人担当的关系阐明之前,就进行理论的灌输,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内涵以及保家卫国、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马克思理论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文化教育思维逻辑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是集文明之大成,博大精深,意义深邃。在现代教育的课堂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去构建现代的课堂体系,以深邃的思想去创建大学生的思维范式,无疑是对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重构。这种思维逻辑框架在重构之后,能够为教育的实施打开一个新的切入点,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政治理论灌输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中国传统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的就是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而中国传统教育是利用三种逻辑不断向深层次递进,阐明个人价值与国家担当之间的关系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天地人逻辑强调了天地之道向人道的过渡,进而弘扬明德良知逻辑,强调个人道德的提升,最后注重境界晋升逻辑,将个人责任与爱国爱家的理念完美结合,达到天地人的统一。[1]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家国合一,明德良知。在这个传统的逻辑理念之下,儒家以其为教育的切入点,强调人性本善,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家国之爱是一体的,是人自出生以来就带有的天赋,也是一个人在不断的成长学习中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和人格。因此,儒家千百年来所倡导的理念,为现代教育打开了一个进行政治教育的通道,在传统教育的解说之下,为受教育者提供更深层次的家国讲解,为个人价值与国家责任寻找一个更好的连接点。这就改变了当今政治教育的表面性,从而在良知上去打动受教育者。

第三,境界晋升的教育逻辑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境界晋升逻辑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追求层级从自然到人再到天地的过程,以至于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对于每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都是人之常情。对此,冯友兰先生为人生的追求境界给出了具体的概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逻辑晋升的过程。[2]对于境界晋升逻辑,其主要是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修养,以实现自然与人的整体和谐,在整体上实现天地人合一,这种境界的提升具有很高的美学造诣。使得传统文化的实施在枯燥中显得高雅不失趣味。这就为高校政治教育的落后实施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范例。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身所具备的深邃性和优雅兴,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发展。

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其更好的在高校教育中实施,我们提出了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建议,下面本文阐述了展开该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实施:

第一,从师资建设方面来说,高校必须任用具有高度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来任教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来说,必须见多识广,对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传统文件的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第二,要求教师能够改变课堂上的教育方法与形式,灵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之处。教师需要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之处所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见解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简单来说,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知识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出来,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效果。

第三,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学校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活动,把握实践活动多带来的教育机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将弘扬传统文化与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时期,举行节日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问答的形式运用到其中,并且组织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向上、热爱集体的相关活动,使所学有所用,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爱国爱党,有责任有担当。

总而言之,中国文明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都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就如同血液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奔腾。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两者需要进行有效地结合,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意义,通汇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当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