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职计算机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前言

总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地位。同时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举措,我们需要更多扎扎实实的新行动。笔者结合自己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理论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门追随学习者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是课程的起点。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四重”来归纳,即重发现、重自主、重开放、重合作。

1.重发现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发现问题,发现学习和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这些课题既可以是课堂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是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探讨;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操作性的;可以是已知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领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发现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在对课题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的认识、获取新的体验,使自身在新的内容或领域中获得独特领悟。

2.重自主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学生是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订者、实践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且,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身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开放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没有内容限制和硬性指标,内容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自主研究,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的学习,也有来自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因此,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合作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和分工合作。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例如学会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学会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学会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而是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因此,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学环境、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有机协调,需要整合多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根据所选的参考标准不同、分析角度不同,对它的设计也有不同的表述,下面主要从研究课题、学习策略、学习评价三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课题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区别,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基于统一的教材,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范围里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广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把握。例如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页设计与制作,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编写程序来开发软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没有优劣之分。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亲自参与完成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查询、操作与整理;汇总、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这样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和活动空间、时间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也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岗位能力中的重要程度。计算机技术是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工具型”应用技术,而且有着鲜明的岗位特性,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现必将为高职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文琪,邓小飞,李敬德.研究性学习百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4]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4.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本学年度,教科室在“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质量立校与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坚持师徒结对,双方签订三年培养计划。促使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学理论、做习题集、写课后反思,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本年级大型联考统考,促使其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1.教材的“生活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有数与形的存在。学生虽然见识少点,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我们在学习中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纵观高中数学课标课程,教材内容有了较大变化,删减了一些繁琐的计算,增加了数学史选讲等内容。这些改变都充分体现出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还有“二分法”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到一些有关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简单,容易接受,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接触到一些计算机的编程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广泛,融知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既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这些“阅读材料”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唤起了我们的求知欲。

2.试题的“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仅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中学会活用。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去解决,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教材有明显的变化外,开放性试题和应用题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学习过程渐进的程序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常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很容易忽略自己对题目的意见和想法,很难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而开放性试题则是让学生表现创造性的“地方”。从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上看,开放性试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性,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意愿解答问题。

3.学习的“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应牢牢把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公理。而如何较好地把握这些呢?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融入到对这些定义、概念、公理中,运用形象的描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4.数学语言的“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5.数学情境的“生活化”

所谓情趣,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心情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次,我们还应该配合一些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如:制订学习计划,课前坚持预习课堂认真学习,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把学习数学生活化。学生应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对知识要有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让学习变得现实、有趣、有用,并逐步培养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要对学习方向进行拓展。不再单单只是学习与高考热点相关的知识,还应多注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如“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对研究内容更深的理解,不再拘泥于“纸上谈兵”,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蕴苏.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教学天地.

[2]贺梦索.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宁夏教育.

[3]孙兴坤.对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中小学教学研究.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近日,2021年的暑假时间出来了,那么黑龙江中小学几号放假、几号开学了,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黑龙江2021中小学暑假时间安排出炉最新,欢迎阅读!

2021年黑龙江中小学暑假时间黑龙江省放假时间为7月13日到8月31日。

学生暑假生活怎么过1、各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假期生活、学习计划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合理布置学生假期作业。

2、提倡给学生布置阅读、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科普和文体活动等形式的暑假作业。

3、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环境保护、文明劝导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中小学校要积极协调,充分利用本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少年宫以及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公共资源,满足中小学生假期校外需求。

暑假放假注意事项1.暑假里宝贝要与在幼儿园时一样的起居规律,不要随意更改,以保证幼儿习惯的保持和养成。

2.幼儿每天有一定的学习、游戏及其它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做到按时起床、睡觉、活动、休息,每天适当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如:看图书、画画、搭积木等。

3.暑假天气炎日,要注意防暑降温.不要让幼儿在太阳下长时间活动,少去公共场所。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食物,吃冷饮要有节制。

4.在假期间,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人在外玩耍,如要去游泳,必须在成人的带领下才可去游泳。

5.生活中,父母应该教孩子牢记自家的地址及父母的`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以便发生问题时能及时联系。

6.教育孩子要远离危险物品。

厨房里的危险物品最集中,父母不在家时小朋友千万要小心进出,不要在燃气灶上玩火,不要在水龙头前玩水,不要拿刀叉随便玩。家具、电器背后或死角不要乱钻,因为在这些地方有可能触电或被困住出不来。

中小学生暑假安全注意事项交通篇

要记住安全第一

暑假里,同学们过马路时一定要走斑马线,还应注意不要在马路上相互追逐、嬉闹,不要雨天打伞骑自行车。如果是乘坐公交车,一定要在车停稳之后,再上车、下车,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抢上抢下,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居家篇

陌生人叫门不要开

不法之徒通常会用以下方式诱骗独自在家的孩子开门,如:“我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你的家人给你买好吃的了,让我给你带回来”;“我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你的家人出事故了,让我来接你”;“我是看煤气表(水表)的”等。如遇问路者,可以告知大概方向,但不能应其要求带其前往。一旦发现有陌生人尾随或是不停纠缠,应迅速走向人多的地方,或是寻求街头民警的帮助。

游泳篇

野外游泳不可去

游泳时一定要到正规的游泳池,无论水性好劣都要切记不要轻易到小河、池塘等处游泳,因为这些地方存在一定危险性,比如石头、水草等杂物都可能成为导致人们溺水的罪魁祸首。

若同伴出现溺水情况,作为自身保护能力都较差的未成年人不要随意施救,应想办法向周边的成年人求救。

家电篇

安全用电莫大意

微波炉:如果使用不当,微波炉也可能造成意外,如烫伤等。首先,微波炉不能加热带壳、带皮的食品,如鸡蛋、玉米等。其次,加热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烧焦食物,甚至引发危险。

健康篇

小心外伤烧烫伤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1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分析

1.1.1 传统外语教学存在的弊端。传统外语教学法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已明显滞后,存在着各种严重弊端。具体表现在如下五方面:一是教学理念陈旧,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二是教学模式整体划一,对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三是教学内容老化,题材狭窄,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四是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五是教学评估单一,多数评价以考试的分数来确定学生的优劣,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因素在根本上制约着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目前外语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现状,势必需要革新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1.2 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的趋向和社会发展的取向是教育的指挥棒,外语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推动下的信息大潮汹涌而至,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发展完善自我(社会发展的主体)”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些无疑都要求外语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面对信息大潮和社会需要能自主进行知识更新重建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另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也充分体现了分类教学的思想,注重个体差异;教学手段要求多样化;教学测评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过程性评估。可见,我国的外语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可行性分析

1.2.1自主学习适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自主学习理论最早源于西方,它是在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感情因素、认知主义的认知一发现学说和建构主义的教师、学习者、任务和环境的动态交互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而一些专家和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带有西方文化的价值色彩,不足以为传统的。Littlewood(1999)认为,自主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次:前摄自主(proactlve autonomy)与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前摄自主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评估自己学习的进程与结果。在后摄自主学习中,学习者通常自己不能确定学习目标,但是一旦学习目标被确定(由教师或教学大纲确定),他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自主地组织学习。中国学校教育情形中所进行的自主学习恰恰就是一种典型的后摄自主学习。Boud(1988)所论述的以小组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施策略也正符合Littlewood(1999)所阐述的东方集体主义与互助自我的合作方式的学习文化,而且东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外语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促进性环境”,而东方文化所强调的教师权威又为后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努力和自律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中国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功。

1.2.2 自主学习符合师生的心声。国内许多研究者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社会和交际动机,希望有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调查还发现,学生一方面有尊师、尊重知识的美德,另一方面又有敢于;中破传统的勇气,他们不喜欢老师的一言堂,对自小学开始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反感,迫切期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或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式,80%的大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英语,尤其是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渴望在大学里能逐渐摆脱长期以来的哑巴英语学习现状,渴望老师能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努力和帮助。然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外语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教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使素质教育理念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套路,整齐划一的统编教材很难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高度依赖使教师不敢放手。同时,社会发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做到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的同时能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不断充电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沉重的教学负担已使许多教师不堪重负,无暇顾及自身发展。大学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无不时刻呼唤教学自主,渴望在沉重的教学任务和超强的社会压力中寻找方法,以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实现高效率教学的目标。

1.2.3 自主学习有物质技术保障。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自主学习相关课程(教师规定的和课外补充的):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需要等等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实时通讯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学习者、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的合作学习平台,使自主学习的实施成为可能。

2 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教师的角色定位

根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其中有两种主要功能:管理功能和教育、指导功能。前者与教学的社会方面有关,后者与教学任务取向有关。其内涵主要指教师是教学设计者和信息源,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反思者与学习研究者,是人际关系协调者、是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情景中,鉴于英语学科教学特点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实行角色转换定位,把学习的控制权从教师转移到学习者手中。即教师主要充当学习者的心理辅导员(counselor)和学习行为研究者(researcher)、资源提供者(resources)、学习促进者

(facilitator)、学习者(learner)。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一方面履行教师的传统角色,即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各项技能。另一方面发挥其知识、能力和经验等作用,指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获取并利用相关资源:作为促进者,主要提供心理一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前者主要指教师是否关心、支持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耐心、同情心,是否豁达、不武断并容忍学生的不足等个人素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消除学生对师生角色转换的成见及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等方面的能力。技术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指导其确定学习目标与计划,选择学习材料、组织交际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独立学习。其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最后通过对学习者实施多种训练,如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多种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存、互为补充的。

2.2利用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角色出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一、开展单元教学的原则

如何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三个原则。

一是要依据课程特点把握单元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门课程在设计上有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之下,又细化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以及“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个内容标准,这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定位,准确掌握单元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分目标和内容标准,明确单元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二是要把握单元各部分主题的内在关联。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进行单元编排时,各主题之间存在着承接或并列的关系。教师首先要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把握单元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单元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共有三个主题:《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显而易见,三个主题间是顺承关系,因此开展单元教学就要遵循这一内在关联依次教学。

教材中也有一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单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单元,该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让爷爷奶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个单元中的四个主题之间没有承接关系,单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单元各主题间的目标关联,理清单元目标的指向和下设的各主题目标之间的关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目标里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也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师不仅要对这一单元下设的四个主题的目标心中有数,而且要明晰每个主题的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即主题目标在单元目标中的定位,同时还要知晓四个主题目标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就易于确定各主题下的课时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这样制定出的目标才能准确,单元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三是要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课前教师要分析和思考学情与单元目标、内容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间接经验,同时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上课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

二、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准确定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单元教学也要在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推进。如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道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的决心。教师要关注到本单元教育的重点是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迅速腾飞。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最终要使这一概念有效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对历史事件、地理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祖国进步和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全面铺垫

在每一单元教学前,编者都安排了单元导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单元导学的作用。

如在学习首师大版《民族团结一家亲》单元导学时,教师可先请学生互相交流已有的民族知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民族服饰、民族礼仪、民族节日等话题分组进行单元学习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有了这样的导学,教师心里有底,学生手中有货,课堂教学才可能高质、高效。

四、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式

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单元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情,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人教版《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单元由三个主题组成,其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下又有“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服饰、民居)、民族歌舞、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习俗与礼仪”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将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立“民族服装博览”、“民族节日大观”、“民族饮食文化”等七个小课题,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课题分组制订研究性学习计划,分工合作,开展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分类整理等课题研究活动,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总结交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收获,整个主题的学习任务就在饶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中较好地完成了。

五、整体实施单元评价,体现过程

单元评价能大大缩短评价的时间间隔,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改进教学、为学习者的道德发展服务的目的。单元评价的内容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而定,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校情和地域特点等诸多因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单元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展示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也可以是情境测试等。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评价,就可以采取专题作业考查的形式。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就告诉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要做一份介绍自己家乡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物产、风俗,拍摄下美丽风光和名胜古迹,摘录动人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赞美家乡人,表达对家乡美好的祝福等。通过这份手抄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向他们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制作手抄报的态度,手抄报的完成质量,手抄报内容中体现的真情实感,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情况等进行评析。

总之,单元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编排体例,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

【中国分类号】G250.72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合作学习;又由于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为实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本人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这几年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实践。

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必要性

1.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城镇高中一般都己经开通校园网,并连接上Internet,学校基本建有电子多媒体网络教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硬件环境建设良好。

2.学校生源的不同,有来自本地各所农村小学,也有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孩子等,不同社会家庭背景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接触电脑时间完全不同,知识起点参差不齐现象严重。

3.学校领导、老师的不重视: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课被一些主科老师占用。

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途径

校园网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指导实践教学,需要自主学习资源(网络课件、多媒体教学案例、电子图书馆等)和学习过程(包括在线测试、网络环境下协作和交流、搜索浏览工具选择和使用、数据记录反馈报告和评价信息等)的支持,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以保证学习者选择多种学习策略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自主学习资源建设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校园网络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资源一般采用基于学习对象的资源建设。学习对象是任何能够被重新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建设,是整个自主学习开展的基础。在此资源建设中,结合校园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资源建设的基本框架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任务与内容、学习资源、方法和指导、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评价、学习反馈、学结。

2.学生自主学习关系探究

校园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分为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

个人自主学习用于完成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当完成较有难度的任务时,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的支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在小组内部,既要明确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要划分每一小组成员的责任,每一小组成员要完成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查互评,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探讨,交流。

3.自我监控策略设计

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包括学习者自我识别、选择和培养三方面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调节,用来修正和完善对自己认识的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克服自主学习中的畏难心理,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

网络学习环境作为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的资源种类非常丰富,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行为,但是如果自主性的扩大没有监控环节,对于自控能力不高的学习者容易造成学习目标的偏离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虽然校园网络环境为学习者自我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必须始终贯穿于全过程,用来指导自己执行学习计划、观察学习进展情况,并随时做出调整,使学习者朝着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前进。在校园网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学习中,学生易受诱惑多,更要加强指导、监控,以免在信息的浩瀚海洋中迷失。

4.学习结果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评价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只有根据各自不同的反映,才能及时恰当地指正学生学习上的误区,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其知识体系,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如可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中的监控来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利用学生操作时的表情、动作等现场实际的信息反馈方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用激励的方法对学生每一小步的完成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5.自主学习的交互性设计

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在相互交流互动中的“自我组织”过程,校园网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交流互动活动的减少。由于各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日趋完善,校园网环境下交互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交互行为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包括师生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

校园网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根据互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网络学习中交互方式主要包括:获取学习资源、下载信息、上传信息等。学习者通过非线互构建知识。学习者在受判断性思维能力局限时,会出现对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无从获取,这时需要社会型互动活动增强弥补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和构造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中学生常用的QQ、MSN、电子邮件、BBS等同步或异步交流方式。

总结: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考虑,都具有相当客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的组织和调控有一定的难度

2.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时游离于集体之外

3.校园网自主学习资源的建设,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针对性的收集相应的学习资料,参与到学习资源的建设中等。

如何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跃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探讨[M].教育信息技术,2005.1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小学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探究意识 数学计算能力 有效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重过程、轻结果,而又不迷信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密切配合互为提高,共同实现了知识的构建。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知识。在有效教学的背景下,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计算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表现在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引起对计算教学的重视,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进,既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又要注意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有效教学

1.以矛盾处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活动以问题和矛盾入手,要求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其去发现、创造,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认知,或者复习旧知,以旧拓新;或者巧设情境,激起热情;或者联系生活,引发矛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熟练运用技巧,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尽情地去想,尽情地去猜,引发思维的火花,让这火花能渐渐燎原。这时教材已不再是白纸上的黑字,而变成了鲜活灵动的中介,成了师生互动的平台。

2.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精心设计知识呈现的层次。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引领学生渐入课堂知识发现的胜境。教师不仅要重视过程性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逻辑与知性构建的过程。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层次,要让他们随时碰到问题,又及时解决问题,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达到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教师在这个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应巡视并与各小组交流。正如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所言,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探究中教师不应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鼓励学生多发现、多质疑,多提方案,要真诚学会倾听,适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过程。从而制订适合学生进程的学习计划,必要时适时演讲,示范或讨论。

二、关注学生本位,反思教学行为

1.以兴趣为契机,强化学生心理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设计许多实际问题外,教材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神奇算式的找规律活动,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森医生的纠错活动等,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活力。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口、笔、算盘齐上阵,多媒体、卡片,该出手时就出手。听算、视算、抢算,自编计算等方式大拼盘,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惧怕计算的心理转变为快乐计算的心理,自觉并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动力。

2.研读教材文本,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学生能否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理解掌握数的概念、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计算差的原因。通常是因学生算理不明、法则不懂、性质不清、定律不熟等情况而造成计算失误。

认真研读教材,用教材广阔的视野构架学生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能力,发掘教材中对儿童心智成长的生活化问题。如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等,已使我们的计算不再仅仅是“屠龙之技”的临摹传授。寓教于乐,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的深入理解,使教学活动灵动而不失规矩。

3.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

审视学生在知识点上的掌握上出现失误原因,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个别学生计算错误率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验算等不良习惯造成的,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并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时,要规范学生的书写,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探究与游戏合一,有效教学的应有策略

1.强化心算,催进学生数理逻辑的发展。

心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所以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算训练。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低年级可采用游戏的形式,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卡、幻灯片,兼以游戏进行训练。而依据高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层级,训练可以是指名答、抢答、听算、视算等形式,采用个性化方法,并尽量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练习,这样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课外兼收。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有效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的“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鼓励学生心到、口到、脑到、眼到、手到,使探究由需要转化为一种习惯,折、画、涂、圈、算、演、猜、记、考等形式多位一体,互为表里,游戏与探究熔为一炉。

鼓励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尽情地展示,当有了一定的探究成果后,学习思维的合理性还要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要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可以指名发言、小组推荐代表发言,也可上台演说、补充叙说、总结陈词,教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价。对所探究的问题,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做提示补充,对一些应深化拓展的地方做出一些归纳延展;对一些仍有争议的问题,或是留下空白供以后思考,或是课后兴趣活动,为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意识的萌发,使学生和老师共同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教师必须以有效教学为出发点,优化教学行为,使探究成为数学教学中师生共有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全面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充满爱心。假以时日,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快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砚霞.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J].科技资讯,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