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1篇

加强“变知识点复习为考点复习”的研究,高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不少于100个,而化学考试热点只有近30个,其中有近二十个考点重现率特别高;理综考试中,化学试题的量比较小,所考内容必然侧重于考试的重点和热点。

对重点知识要透彻理解,考生就要注意从知识的不同理解角度出发、从核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出发、从学科思想方法或解题策略角度出发强化对重点知识的深度理解。

比如:阿伏伽德罗定律不能只限于对定律本身(即三同和一同)的理解,还要从影响气体体积的微观因素来理解,最好还能从气态方程PV=nRT的角度去理解并导出其重要的推论。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单一条件改变的一切平衡体系都适用,这是该原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通过v正和v逆的关系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微观理解是重点,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这种改变则是该原理理解的难点,而将此原理顺利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相当重要的。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应结合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实验如酸碱中和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从目的、原理、仪器与药品、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与误差分析等环节下工夫,以目的为统领、发散原理、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并优选实施方案。

着手培养应考能力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系统。适当选做一些题,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中学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六部分内容。

高考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的比重较大,应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四同”概念、各种式(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反应类型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盐类水解等化学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知识所占的比重在提高,因此,在复习整理时,应把握两点:一是“结构——性质——用途——存在与制备”的主线,二是抓住常见的元素C、N、S、Cl、Na、Mg、Al、Fe的单质与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应关注代表物,拓展相互转化,落实各类有机物之间关系,再将反应类型、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有机实验等知识穿插其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下册)2006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3篇

2013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秉承了多年来“重视基础、立足实践、突出能力、不断创新”的特点,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考查了化学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杜绝出偏题怪题,全面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考查的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各种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及水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用语、能量(反应热及电化学)、常见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等等,可以说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知识容量非常大.该试题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同时对推进全国开展的素质教育进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剖析高考试题:

对Ⅰ卷分析:

选择题重点考查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出题形式是每一题涉及一个主干知识,但是每一选项则涉及不同知识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体现了高考题的覆盖面高这一特点,有效考查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但今年化学选择题在考查的难度和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有向全国高考题形式靠拢的趋向.

附表:化学学科Ⅰ卷(选择题)考试内容分析:

题号分值考查内容及能力对应模块

74考查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煤的加工、酿酒等,体现了重基础这一思想必修二

84考查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必修二

94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化学计量的计算,体现了重基础这一思想必修一

104以不熟悉的莽草酸结构为载体,考查考生根据现有的乙烯、乙醇、乙酸性质及结构特点能进行知识迁移,同时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高考的主要导向.必修二

114以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除杂、溶液的配制)及常见仪器的主要使用方法入题,考查学生利用现有的基本实验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这个题非常好.必修一

必修二

124本题涉及到知识有平衡移动、速率与焓变,这都是历年来高频考点,重点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反

应原理

134本题涉及到知识有酸碱中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pH等相关知识,解决好此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化学反应

原理

对Ⅱ卷分析:

填空简答题,题干简练,情景新颖,即所取素材都是实际生产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些情境对考生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考查的重点仍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充分体现出试题“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但注重了选拔功能,某些设问仍有较好的区分度.

学生答题情况点击(以29题为例):

[山东高考理综29、(15分)]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

TaS2(s)+2I2(g)TaI4(g)+S2(g),ΔH>0(I)

反应(I)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若K=1,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I2(g)和足量TaS2(s),I2(g)的平衡转化率为 .

(2)如图所示,反应(Ⅰ)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2粉末和少量I2(g),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的TaS2晶体,则温度T1 T2(填“”“”或“=”).上述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3)利用I2的氧化性可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做法是将钢铁中的硫转化为H2SO3,然后用一定浓度的I2溶液进行滴定,所用指示剂为 ,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25℃时,H2SO3HSO-3+H+的电离常数Ka=1×10-2mol/L,则该温度下NaHSO3的水解平衡常数Kh= mol/L,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则溶液中c(H2SO3)c(HSO-3)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c(TaI4)×c(S2)c2(I2); 66.7%(2)

H2SO3+I2+H2O4H++SO2-4+2I-(4)1×10-12;增大

分析与感悟

本题建立在化学知识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力求题型创新为宗旨,考查平衡原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离子反应条件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等.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有:

(1)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正答率较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书写不规范失分,如将表达式中c2(I2)写成c(I2)2,或将TaI4写成TaT4而失分;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今年化学高考;全国理综试题;特点分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0-0061-04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河北、河南、山西、广西、江西、湖北等省区选择了全国卷一,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选择了全国卷二。两卷化学试题的考点分布和能力要求各有差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出了两卷化学试题的不同特点并对高中化学教学作出了有启示性的教学建议。

1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

2010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加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特别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能力的考核,突出了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另外,也加强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观察、理解、推理、实验、计算等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等,并注重对常用思维方法的考查。试题适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不同层次高校择优选材。综观两套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有如下基本特点:

1.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加强了化学核心理论、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最常见的基础知识。全国卷一及卷二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见表1、表2。

1.2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加强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全国卷一中第7题D选项“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既考查了盐类水解反应,又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还要求考生能辨异出与反应“NH3热还原CuO”的差异之处,思维容量较大,考查了比较与综合运用基本反应原理的能力。第10题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这一高科技新应用成果作为信息来源,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的综合应用。为提高区分性,故意只给出充电反应,考生如不能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得出放电反应,定会上当失分。第29题要求考生“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实验设计特别能考查考生的思维严谨性,如对①如何制取CO2,②如何除去气体杂质HCl,③如何干燥CO2,④如何除去产物CO中的过量的CO2这几个关键问题没有想周全,定会造成连续丢分。第30题第(6)要求考生写出分子式为C5H8且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物质的结构简式,该问要求考生具有极强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归纳能力、分类思想、组合思想,该问位于试卷压轴位置,体现了高考区分选拔之基本功能。

全国卷二中第9题利用V(H2)-t图象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等多个基础理论,并考查了数形结合能力。第10题考查了逆向配平的解题技巧及思维的敏捷性。第13题“烯烃复分解反应”以信息题的方式考查信息处理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第29题实验考查了思维的严谨性,如考生没有想到阴极会发生Mg2++2OH-=Mg(OH)2定会踏入陷阱。第30题以信息题方式考查了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聚己二酸乙二酯的写法,本题考查了逆向推理、演绎推理、迁移推理能力、 定量计算能力等等。第(4)、(5)问, 具有压轴题的特点,起到高考命题“选拔甄别”的功能。

1.3注重化学科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考查

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间的综合是本卷的突出特点。全国卷一第10题以信息题形式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的综合应用;第27题以图象题形式定性定量地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集中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表达能力;第28题综合考查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考查了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全国卷二第9题以图象题形式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及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第28题综合考查了中学常见气体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第29题将电解池原理和化学实验考查融为一体,既考基础理论又考实验基础知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综合性极强。第30题有机推断题,将化学计算、信息处理等能力考查融为一体。

1.4突出化学特点,注重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重点加强理解和简单运用能力的考查。纵观本卷化学选择题,其能力要求的层次基本属于此范围。

加强了对理解能力的考查。全国卷一的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0题、第11题和全国卷二的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13题均不同程度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全国卷一第29题“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全面考查了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绘图、实验评价、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特别能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全国卷二第29题以MgSO4溶液的电解和新指示剂介绍为知识背景,既考查对电解原理的掌握,又考查了实验现象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气体的检验,还考查了信息处理能力。

加强了对表达能力的考查。第II卷各题均对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全国卷一的第27题“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第28题(2)“……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第29题(1)绘出实验装置图、(3)“改进后的优点是”、 (4)“验证CO的方法是”。全国卷二的第27题第(5)“①反应速率____的理由是;②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的理由是”;第28题(4)“检验a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5)“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6)“……观察到的现象是”。

2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回归基础、重视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学过渡到新课程改革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启示。

2.1用好教科书,巩固双基

教科书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实践和教材修订,已相当成熟。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确立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在整个化学中起着奠基性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掌握不扎实,要提高高考命题所要求的“四大基本能力”和考生应具备的思维素养极为困难。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切实注意这些知识,要以理解为本,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把化学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真正弄清楚、搞明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2.2必须重视化学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0全国高考一卷、二卷的化学试题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的绘图、获取并处理信息、化学用语及文字表达等能力。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是必须树立能力意识,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各种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必须以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并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和技能;必须有计划的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明确能力要求,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科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并切实开展好化学实验活动

2010全国卷一29题“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出自教材的实验和习题,学生对此实验原理应该很熟悉,但本题要设计实验并要求考生绘制出所需的实验装置图,这就增强了区分性。实验设计很能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严谨性,绘图也很强调精确性;如果考生在平时没有真正想清该实验中一些细节问题(如何制气、如何除杂、如何干燥、如何除去过量反应物、如何检验等问题)是很容易连续丢分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的方法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必须搞清几大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和其中所涉及的细节问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形成学生化学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要适度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实验,适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情景、氛围和条件,让他们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学科核心能力在实验活动中同步提高。29题是引导向新课程教学改革过渡的良好尝试,值得重视。

2.4注重总结方法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5篇

一、以纲为本,立足教材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考试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考试大纲》是全国高考试题命题的依据,也是科学备考进行考前总复习的依据,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研究如何提升能力、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命题的规律,这对理科综合的科学备考是首要的。在化学总复习中坚持以《考试大纲》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认真对比、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命题方向和模式,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高考以能力立意进行命题,能力就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以知识为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像“空中楼阁”,无从谈起。我们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夯实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因此,我搜集归纳出近几年高考常见考点,在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阿伏伽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2)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数目);(3)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4)溶液及胶体有关性质、离子共存、中和滴定;(5)原电池和电解池(现象、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等)。

2.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单质(钠、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2)常见非金属单质(氢、碳、氮、氧、硅、硫、氯)及其重要化合物;(3)合金、金属的冶炼,几种重要的化工生产(粗盐的提纯、合成氨、氯碱工业),环境污染与治理。

3.有机化学基础

(1)同分异构体;(2)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3)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程式;(4)有机反应类型、特征反应;(5)信息迁移(有机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化学实验

(1)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2)实验的基本操作;(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4)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5)常见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的分离、提纯和鉴别;(6)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或评价实验方案;(7)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三、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实验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但往往得分率不高。实验复习,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这个“的”就是《考试大纲》所规定必考的内容,而“重点”就是历年来高考试题考试内容。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

这类试题的特点通常是给出限定的仪器、药品和一些操作步骤,要求正确完成某项实验操作,既有常见仪器的使用,又有正确操作的辨别,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基础操作技能。

2.正确运用实验原理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

这类试题通常是给出限定的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及试题中所给的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选用仪器药品,正确认识、选择装置,说明装置中某些仪器的作用,描述实验现象,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实验中必须注意的某些问题,等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综合及评价的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或处理

这类试题多是利用给出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连接,或给出全部或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或补充实验。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复习过程中,要把化学实验与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数据)、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全面复习,同时要注意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新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重点要关注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评价、教材实验改进、探索研究性实验,装置连接、气密性的检查、电解原理、气体干燥及除杂原理、混合物的分离、一定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及与气体物质性质相关的实验等。注意实验题中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文字叙述,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准确描述。

四、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6篇

一、高考实验试题汇总表

年份

题号

分值

比分

能力要求

考点

出处

02

全国

16、17

27

18%

理解实验过程原理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与技能、文字表达能力

设计物质分离的实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产物检验(①气密性检查②水、CO2、SO2的检验)

初中实验和高一实验

02上海

26、27

24

16%

理解实验过程原理、设计实验和评价的能力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①反应②设计和评价实验的方案③加成反应机理)

Ag/α-Al2O3催化剂的回收(①仪器的选择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③结晶④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

上海用沪教版教材

02理综

29

20

17%

理解实验过程原理、设计完成实验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氨气制取、干燥及喷泉实验(①氨气制取、收集和干燥的原理或方法②喷泉实验引发的原理或方法)

高一实验

03全国

19、20

22

15%

实验操作与技能,理解实验装置、运用知识对实验判断或评价的能力

①药品取用

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配制

③乙烯、氯气、氨气、NO等气体的制取除杂干燥

初中实验基本操作、高一高二学生实验

03上海

26、27

18

16%

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与技能、文字表达能力、补充完备实验的设计能力

测定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①铜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②根据原理选择仪器和确定待测数据的实验设计)

工业测定二氧化硫含量(①数据分析处理②仪器药品选择和替代③误差分析

03江苏

119、20

222

115%

实验操作与技能,理解实验装置、运用知识对实验判断或评价的能力

①药品取用

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配制

③乙烯、氯气、氨气、NO等气体的制取除杂干燥

初中实验基本操作、高一高二学生实验

04全国

29

18

12%

理解实验原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①方程式配平②指示剂选择

③浓度计算④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

04上海

26、27

24

16%

基本操作、仪器选择、反应原理、数据处理

①方程式书写②数据处理

③仪器选择④装置选择

04江苏

19、20

22

15%

基本操作、仪器选择的能力

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配制

②物质的提纯和除杂

③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书写、实验设计、判断或评价)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实验题的考查现在强调探究性实验题的考查现在强调探究性,但你要记住,实验题万变不离其宗,它所围绕的都是初中化学所学到的几个实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是最基本的三个实验,把最基本的掌握之后,中考中所有的实验题都是这三个实验的一种拓展。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实验并在中考中完成化学实验题呢?

(1)首先需要认真细心的审题,审题并非等同于读题,是要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最重要的就是该实验的目的,有了目的才能设计方案,进一步进行试验,最后根据目的得出正确的结论,往往结论怎么写就取决于该实验的目的或者猜想,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比如,你可能没有学过氨气的制备,但如果我告诉你氨气的制备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加热,你马上应该想到这和氧气的制备方法是类似的。如果考查的是信息型实验题,那考查的肯定是和酸碱盐性质有关,这就要你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清楚。另外要注意,答实验题要规范、全面,不要少答。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阅卷的时候会根据你写的内容给你相应的分数。关键是要多实践,因为实践的印象特别深,所以不管什么实验和实验器材及现象都可以记下。但是中国的这教育体制不可能所有实验都做,还是要多做点题,有问题多问问老师,有时间多跟老师讨论讨论。

(2)实验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误差分析。做实验题就是解决好两个方面:装置原理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还有注意仪器的连接顺序,一般为“原料气的发生装置(安全装置)原料气的净化与干燥装置反应发生装置收集或测量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反应原理:是各步操作均遵循该步的化学或物理原理,均服务于实验的分步及总体目的。记住原理.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基础的,如化合价,元素表.这些是肯定要记好的.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很简单。

(3)化学实验题和推断题,可以说是代表了化学的最高层次,因为这两类题目综合程度都很高,覆盖面又很宽,往往就显得难度大。实验题目,①重在平时积累,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在平常做题目后总结一下,形成一些程序化的操作,至少大致的原理不会相差太远。②具体到做题时,首先要沉住气,全面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达到的目的,如何来达到这个目的,并注意相关实验原理的运用,(也就是三个W,--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为什么这样做why).有些可能自己并不很清楚,在全面审题过程中 从题目后面的部分得到提示,暗示,就会更明朗了)③表达要清楚,实验题目很多地方需要简答,言简意赅,必须用文字或者化学用语把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这个也需要平常注意模仿标准答案。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推断题目,①注意积累,认真分析化学反应和物质特性,这些往往成为 推断题的突破口哦。②全面审题,不但要看题干的文字描述,还要仔细研究框图,把文字与框图结合起来,另外,特别注意题目后面的某些提示,所谓的”后提示“,可以帮助你定位一些物质,③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特别要注意化学式,化学名称,电子式等等的具体要求,否则,好不容易推导出物质出来,却功亏一篑,,很遗憾的哦,不要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4)物质推断题其实是考察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情况的,要想做好物质推断题,需要对常见的物质都很熟悉,熟悉他们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和化学性质(容易和谁发生反应),这些都需要积累和记忆。不过,初中化学的内容毕竟很少啊,只要坚持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经常出现的推断题其实也就那么几种。找上类似的题多做几个,不会的话找人给你讲讲,讲透了自己再总结总结记住就行了。实验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误差分析。做实验题就是解决好两个方面:装置原理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还有注意仪器的连接顺序,一般为“原料气的发生装置(安全装置)原料气的净化与干燥装置反应发生装置收集或测量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反应原理:是各步操作均遵循该步的化学或物理原理,均服务于实验的分步及总体目的。

做中考化学的推断题及实验题要先学会找突破口。比如常见液体:水 紫红色物质:铜、高锰酸钾 红色物质:氧化铁 常见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水、二氧化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 棕黄色溶液:铁离子盐溶液 浅绿色溶液:亚铁离子盐溶液 蓝色溶液:铜离子盐溶液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蓝色沉淀:碳酸铜或氢氧化铜 等。牢记各物质间的关系。重要的有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角、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角等。牢记重要的化学方程式。还原金属氧化物、光合作用等经常考。多做题,锻炼思维能力。积累化学方程式总结题眼总结元素、物质链。①学会记忆。化学,是属于文理科的过渡学科,比较偏向于中性。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十分丰富,如基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原理、反应时 的现象和各种反应类别。②学会表达。正如上面提及的,化学,属于中性人,跟物理和数学这些“纯理科”的学习有较大区别。在物理和数学中,答案永远是唯一的,说一是一。解题步骤和答案正确,就能得满分,在化学不同。化学,永远也没有满分这一概念。譬如:一个题目考你,燃烧时的现象,在课本上有完整的语句。但考试时,不可能开卷,于是只能通过自己对燃烧的理解,进而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出来。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这是致命的,而言不达意,在化学学习中也是绊脚石。如果真的想学好化学也要好好练练语文。

最后要学会总结。虽然上面一再强调化学偏文的方面,但毕竟化学归属理科范畴,所以适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不提倡题海战术,学会总结,事半功倍,才是学习的妙法。总结,对于化学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第8篇

7.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式为。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3H2O3

B.分子中含6个σ键

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

D.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2

解析:根据其键线式特点,可以得出分子式为C3H2O3,分子中含有8个a键,其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选项A正确,选项B、C错误;选项D中,求算气体体积时忽视了外界条件,如“标准状况下”,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选取锂离子电池中所用的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涉及通过键线式推断分子式、判断微粒结构中的化学键类型,及简单的化学计算。从能力层面上,考查了考生能否准确从提供的分子结构中提取实质性信息,并熟练运刚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8.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解析:氢氧化钠应该先在烧杯中溶解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不应该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所以选项A错误。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是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端流出,含碘的苯溶液是浮在水面上,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所以选项C错误。滴定管的读数是从上到下越来越大,所以选项D的正确读数为11.80mL,选项D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通过中学化学常见的真实的经典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洗气方法与原理、分液的基本操作、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基本操作等。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给的实验装置及其基本原理,运用相关知识,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自己是否实际参与了化学实验的过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该试题注重倡导基于实验事实,重在实际参与化学实验,而不是知识记忆的问题解决方式。

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D.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解析:Na2C03固体在酒精灯上受热不易分解,所以选项A错误。Fe(OH)3胶体显红褐色,所以选项B错误。Si02和氢氟酸反应,产物中没有生成盐,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C

点评:本题重在测试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主要知识点有纯碱、小苏打的热稳定性比较,氢氧化铁胶体的状态与性质,常见气体干燥时干燥剂的选择,两性氧化物的性质等。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关的重要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

10.下列有关NaClO和NaCI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 mol Cl2,转移电子约为6.02×l023个

解析:NaCIO与H+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A错误。Ag+与CI-不能共存、NaCIO会氧化乙醛分子,二者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因为NaCIO溶液显碱性,而提供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所以选项C错误。

答案:D

点评:本题以考生较为熟悉的“84”消毒液为情境,考查内容涉及微粒的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问题及简单的化学计算问题。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判断微粒在同一分散系中能否大量共存,能够熟练、正确书写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能够熟练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进行计算等。

11.汽车尾气中,产生NO的反应为:。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0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图1中的曲线a表示该反应在温度丁下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条件改变时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T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B.温度T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

C.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D.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H

解析: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书写规则,借助图像中数据特点,可以得出选项A正确。根据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守恒,而容器的体积又保持不变,可知整个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选项B错误。因为催化剂仅仅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限度,达到平衡后a、b线段应该重合,所以选项C错误。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但试题中没有告知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所以无法判断H的正负,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以汽车尾气中产生NO的可逆反应为载体,主要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及计算、化学平衡移动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反应热的判断等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点。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题给图像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能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实际存在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12.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人盛有NH4CI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解析:氨气的检验方法一般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待检验的气体,若试纸变蓝或有白烟现象,说明有NH3产生,所以选项A正确。根据气体具有可燃性,可以得出有H2产生,选项B正确。原氯化铵溶液显酸性,反应后显碱性,说明在碱性溶液中,镁也可以被氧化,所以选项C正确。反应过程中,溶液中OH-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改变,所以不能说溶液中OH-氧化了Mg,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D

点评:该试题以镁与NH4CI溶液反应产生的独特实验现象及相关实验探究问题为载体,综合考查了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原理、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综合应用等。能力层面上,检测了考生能否针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能否科学合理地评价实验、理解实验原理的能力。

13.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NH3・H20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的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未加盐酸时:

B.加入10mL盐酸时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

D.加入20mL盐酸时:

解析:未加入盐酸时,因为NH3・H20部分电离,所以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OH-),所以选项A错误。加入lOmL盐酸时,盐酸恰好与氢氧化钠反应,此时,根据电荷守恒,可以得出,所以选项B正确。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根据电荷守恒,可以得出,所以选项C错误。加入20mL盐酸时,生成物为氯化钠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溶液显酸性,所以根据电荷守恒,可以推理得,选项D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以酸碱中和反应、微粒浓度比较为情景,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酸与强碱、弱碱反应的先后顺序,溶液中电荷守恒规律等中学化学重点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电离、水解及其相关微粒的守恒问题能否综合分析、灵活应用,从侧面上也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25.C、N、O、AI、Si、Cu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I)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第_____族。

(2)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____个电子。

(3)用“>”或“

(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HNO。中组成原电池(图2),测得原电池的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3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O~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溶液中的H+向______极移动,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________。

解析:(1)(2)为化学基础知识,注重测试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简单知识,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ⅣA族;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Cu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显然第四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3)注重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点的考查。(4)正极反应应该得到电子,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所以电极反应式为;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但是随着反应进行,铝在浓硝酸中容易形成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接着,铜片又会作为负极,继续失去电子,这样就造成了电子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答案:(l)三 ⅣA

(2)1

(3)

(4) 正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反应

点评:本题选择了C、N、0、AI、Si、Cu常见的人种元素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电负性,熔点、沸点比较,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微粒的移动等知识。试题涉及知识点较多,考查面较广,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能够具有综合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26.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TPE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及反应条件省略):

(I)A的名称是______,试剂Y为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

(3)E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W是D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①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②存在羟甲基(-CH9 0H)。写出W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B的酸性比苯酚强

b.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

c.E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d.TPE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

解析:根据合成路线图,可以得出:A为甲苯,在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下,转化为苯甲酸。根据官能团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BC为取代反应,B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为羧基,D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为羰基。同样,根据官能团变化特点,EF的转化应该为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即:问题(4)是附加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根据条件,可以得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为:;同样,根据官能团决定性质,可以得出选项a、d正确。

答案:(l)甲苯 酸性KMn04溶液 (2)取代反应 羧基 羰基

点评:本题以合成一种新型的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合成路线图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特点,辨认出有机物的官能团、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名称,以及规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判断官能团决定的相关性质等。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在陌生情景中能否熟练应用化学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否顺利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新情景有机结合,能否快速借助流程图接受新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7.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0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4,其流程如下:

已知: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

(1)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人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____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_____、_____、玻璃片和小刀等。

(2)请配平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____;第③步分出NaBH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____。

(4)反应生成NaB02(s)和H2(g),在25℃、101KPa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4(s)放热21.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解析:金属钠易与空气中水、氧气等反应,在反应器中通人氩气,可以排除空气中水、氧气等杂质的干扰;金属钠因为较活泼,一般存放在煤油中;取出煤油中金属钠时,一般要用镊子夹取,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第②步操作中,得到溶液和固体,所以基本操作为过滤;NaBH4溶于异丙胺,异丙胺的沸点为33℃,所以分离(NaBH4)并回收溶剂时,可以采用加热、蒸馏的方法。3.8gNaBH4的物质的量为0.1mol,所以1mol NaBH4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为216kJ,其对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BH4(s)+

答案:(l)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 煤油镊子 滤纸

(2)1

2 4 2

1

2

(3)过滤 蒸馏 (4)

点评:本题以制备NaBH4为情景,重点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能力层面上考查了考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接受、吸收、整合框图中信息的基本能力。

28.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 mol・L-1的Ba(NO3)2溶液中,得到了BaSO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0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02。

(l)验证假设一。

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随通入S0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4。

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____;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

(3)验证假设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1)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02和KN03氧化相同的H2S0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_______。

解析:因为亚硫酸的酸性小于盐酸,所以S02气体通入BaCI2溶液,不会出现弱酸制强酸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现象,若通人Ba(N03)2溶液,酸性条件下,N03会氧化S02气体或H2SO3生成S02-4,相关的离子反应为,生成的与结合,所以会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l)无明显现象有白色沉淀

(2)S02溶于水生成H2SO3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实验1作为参照实验

实验3:将纯净的SO2气体缓慢通入未经脱02处理的25mL O.1 mol・L-1BaCI2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表明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

(4)小于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02和分别氧化相同的H2S03,生成H的物质的量前者多于后者

(该试题部分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