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三化四共”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1 适应新高职,实现新跨越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是2011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河南机电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过去的五年,我校实现了从老校区到新校区、从中职到高职、从市级文明单位到省级文明单位的跨越,为未来开辟了广阔前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虽然有共同的教育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但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形式设计等方面与中职教育还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如何适应高职教学,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水平,成为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高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1.2 三化四共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产业化办学模式,形成了独具产业化特点的办学特色。对学校实施集团化改革、对专业实施产业化改革、对课程实施技能化改革,我们统称为“三化”。在“三化”思想的实践中,鉴于学校教学与产业区的企业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我们提出“四共”,即:专业共建、教材共编、课程共担、资源共享。汽车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与校内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实现对接,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实现汽车专业与该企业的资源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

1.3 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

2010年7月,我校汽修专业根据教改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对汽车维修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及毕业生工作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汽车维修企业人力资源和岗位状况,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结果表明:汽车维修企业并不缺乏从事简单作业的熟练工,而是缺乏具有现代汽车故障诊断能力的“汽车医生”。汽车维修企业与毕业生都反映学生在校所学汽车电学知识较少。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专业共建、整合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由对接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修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体现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并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由基本能力培养模块、专项能力培养模块、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和职业关键能力模块构成。打破三段式(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学生在第一阶段就接触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认识),基本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入门技能和基本技能后,第二阶段开始工学交替,设置下企业顶岗实习。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大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课程比重,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2.2 教材共编、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是搞好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材是教师授课内容的一个载体。汽车专业课教材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对社会、生产的适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及本行业的发展,就必须提供能反映汽车维修行业特点和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课教材。

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中。将车型结构从原来以东风解放大货车为主改为以现代轿车为主,增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删除一些已经落后或淘汰的内容。

2.3 课程共担、优化教师队伍

通过与郑州宇通汽车公司、郑州日产、郑州海马汽车、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等单位合作,积极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形成互兼互聘、课程共担的长效机制。根据高职办学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恪守职业道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岗实训制度,青年教师逐步逐年均要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一年,将丰厚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技术结合起来,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加强对教师技术培养。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为防止出现教师泛而不专的现象,根据教师的所学专业和个人专业特长,明确每个教师的专业方向,做到任教课程相对稳定。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达90%的建设目标。

2.4 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

资源共享是“四共”中的保障。企业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使用学校的土地、食宿、生活设施等资源,企业按照合同要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企业的生产设备、器材等为教学、学生实习提供共享资源。

3 教学改革效果

3.1 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以来在2009级汽车(3+2)两个班施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汽车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期对教师教学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上手快。

3.2 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液压传动 教学方法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34-02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重要性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液压传动是以流体力学为理论基础,所以概念、原理较抽象,理论性深,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同时液压传动相当于自动化的肌肉,紧密地与生产实际联系在一起,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即便学会应用也困难。因为液压传动的各类元件和工作介质都是在封闭的管路内工作,既不像其它机械传动直观易懂,更不像电气传动借助于各种仪表来测量,再加上故障的隐蔽性、多样性等复杂性等特点,使课程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显得非常困难。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要,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尽快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识图、分析执行元件运动及排除故障的能力;真正成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此,笔者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上好第一堂课,注重整体把控教学内容

第一堂课需要4个学时,首先老师对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定位、作用、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验条件、师资队伍和课程考核评价等综合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程,为后面全课程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其次主要阐述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由于第一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液压与气动技术》,授课时以现代自动化设备大多具有三种传动方式(机械传动、电气传动、液压传动)来展开,讲述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导入到液压传动的介绍。

(1)讲授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系统的组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液压传动?对液压传动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液压传动包括五大组成部分,尤其强调控制装置中的压力、方向、大小三个参数,因为它们将作为后续控制回路分类的重要依据;同时液压控制元件和基本回路将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所以这样就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讲述液压系统的图形符号,强调识图的重要性。图形符号是工程语言,液压与气动原理图类似于电路图,识图是从原动件开始到执行件结束,注重中间的控制要求,是分析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原理、安装保养、排除故障的重要依据。

2.做好第一个实验

做好第一个实验――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分析与系统结构认识。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提供基础。

(1)实验前的知识准备。针对组成部分的各个液压元件实物,简述其分类、工作原理及结构。

(2)通过实验的演示过程,使学生看到执行件的运动与油液的流动方向、压力、流量三个参数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的理解。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总结对比法。液压控制元件对压力进行控制的溢流阀、减压阀和顺序阀,从职能符号上来看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很难去区分,于是通过教学采用对比总结让学生理解。如下图所示,从职能符号上很相似,但是有区别:

1)当处于静态的时候,溢流阀和顺序阀的进出油口是切断的,而减压阀的进出油口是相通的。

2)溢流阀和顺序阀反映的是进油路的工作压力,所以控制阀芯动作的油液是从阀的进油路引入,当进油工作压力大于预调节的弹簧力时,阀芯向右移动,使溢流阀的出油口流入油箱,起到恒定系统压力的作用。若将顺序阀的出油口流入另一个执行元件,起到顺序控制执行件的作用;而减压阀反映的是出油压力,控制阀芯动作的油液则是从阀的出油路引入,当出口压力大于预定的弹簧压力时,阀芯向右移动,使油液流过的间隙减少,增大阻力,达到恒定减压的目的。

3)溢流阀锥阀弹簧腔内的油液在阀内通过油孔与出油口连通,使出口压力为零;减压阀与顺序阀的回油路是工作油路,应具有一定的油压带动下一步执行元件机构的动作。

通过以上对压力阀职能符号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它们在液压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可帮助学生对职能符号的记忆。

(2)讨论式教学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的结构采用讨论式教学。例如差动连接的快速回路,以系统回路图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讨论液压组成基本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液压与气压系统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迅猛发展,不断地给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在此提出整体把控课程内容的教学和结合具体内容提出总结对比、讨论式教学等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强。随着科技进步,地理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升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日益重要。然而,长期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进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地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由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学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实践,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因此,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室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野外实习以观测、观察为主,后者是前者的综合与提高。地理学实践课并非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而是相关课程的实践性部分,依赖其理论课的存在而存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不适应当前培养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到认知的阶段,合理安排实践课是巩固和反馈理论课的重要手段。然而实践课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也受到多方面原因限制,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绝大部分,实践学时只有一小部分。这种长期存在的以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已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2,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略创造性实验。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实践验证教材理论知识,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忽略了开设创造性实验,不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创造性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基地作用。

3,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实验课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并讲解清楚实验内容、步骤,学生则按部就班,更有甚者则干脆省去实验环节,照抄教师的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缺乏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实验能力差。教师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实验效果也仅局限于验证,难以提升到认知阶段。

二、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为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近年来,一种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被提出来。库姆斯指出:“这里所说的‘质量’还包括教和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景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系统或准系统本身和其输入端(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性质的重要变化,以及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教育产品或服务(即培养人才、创造的科研成果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包括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的质量,例如教师的质量、课程的质量、科研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因此,依据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应从教师、课程设置、科研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

2,学科发展的需求。目前,地理学有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实验化趋势,二是理论化和工程化趋势,三是全球化趋势。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地理学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已经逐步从定性研究、半定量研究走向定量研究,要求在具备传统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观测、实验与分析技术。

3,人才培养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因此,强调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型”到“创新型”、“智能型”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和发展的焦点。现代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学科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心。

(二)原则

1,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美国最为普遍的两种教学模式,通过确定研究项目或对不明确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以开放学术前沿,强调科学研究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淡化同一性和确定性为目标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开放性原则实现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学习方式、进度、知识积累存在差异,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突出个性,使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并且重点突显学生个人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个性化原则符合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地理学科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专业阶段性实习、开放性实验、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线,形成验证性、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 综合一创新,循序渐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验证性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是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验证和训练。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试验,是经过常规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后的高层次实验。

综合性实验课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完全脱离,是各门单独课程实验部分的整合。我们设置了自然地理

学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实践课中植物地理部分的综合性实验采取室外综合性实验和野外实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进行植物地理的实验实习。野外实习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操作性强的区域,综合运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一段时间的野外实习。此外,近年来已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还有《GIS软件与应用实验》、《地理CAI课件制作实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实验》、《GIS三维建模实验》、《地图与测量实验》、《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等,这些实践课程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且是单独考核。

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以“项目为中心”,一般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储备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形成科研小团队,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二)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实现了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开放实验室、网络资源,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环境。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

对一些特殊的实验项目,通常无法在正常的上课时问内完成,可采用开放性买践教学模式,例如日月食、行星大冲以及其他特殊天象观测等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的探究性、创新性项目通常采用该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室、实践基地进行科研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接触生产实践,接触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又使学生明了学科发展前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除在实验课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外,也可在课余时间做实验,可以不只一次地反复练习,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目的不仅只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1鼓励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可以不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自行设计实验,或者是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及步骤等。如调查某区(地段)小气候,先让学生思考,设计观测气象要素、观察步骤,思考如何完成实验报告等等。然后再由教师指导修改方案,学生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直至符合实际操作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提出意见并解释原由,学生根据教师提议再改进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并上升到认知阶段,是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对实验由准备到完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更好地维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共建实习基地的目的。与多所中学建立了以师范生技能综合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舞台,磨练教学技能。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注重罗浮山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景区展览室提供标本。通过不断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资料,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也成功晋级为校级实习基地。

(五)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实践教学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践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实验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由于实践课不被重视,有些实践课开出后,没有实践教学指导书或实践教材过于简单或是不完整,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编写实践课教材。一本体系完整的实践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门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而定。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实验常识。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护注意事项、常见的实验方法等;二是具体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具、用品(材料),实验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要点,实验步骤、结论,实验报告的要求。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药剂的,可附上常见的实验药剂的配制方法等。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校中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有的高校在文科专业中也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期以来,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教改思路。

一、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目前,在国内许多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模式单一、没有层次差别的弊端。不同的专业使用统一的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教学没有体现出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差异、类型差异、层次差异。因此,我们应根据高等教育中数学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对各专业的不同要求,结合学生的数学程度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次教学。

首先,高校可以按不同的专业将高等数学分为基础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基础型的高数教学,学生只需分别达到文、理、工科数学教学最基本要求;应用型的高数教学,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着重专业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型的高数教学,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着重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个层次,分别实施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高等数学教学。

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因材施教,实施多样化教学。有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老师讲授为主;有的教学内容则可设计为课堂讨论形式,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进行讲评点评;有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讲,只供学生课后钻研,引导学生朝超出该课程要求的更高层次发展。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材过于强调理论化,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应用性不强,内容陈旧。教师要分析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的需求程度,对于那些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进行删减。教师应从专业课中筛选出能运用高等数学理论的案例引入教学,并注意收集实际案例,逐步建立按不同专业分类的案例库。如电器类专业的高数教学可以删掉与该专业关系不大的曲率、曲率半径,而加入开关代数、富里埃级数等;经济类可介绍单利、复利、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产品成本与利润边际等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看到高数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为了实现和巩固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不同专业类别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有的专业进行闭卷考试,以全面考察学生对高等数学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专业可以采取半开卷考试方式。考试时学生可带记有知识点、典型例题、数学公式的纸条。此方式突出了应用性。有些公式、定理不必死记硬背,在今后用到时知道从哪里找即可。有的专业还可以采用学生出题的方法。每位学生出一份试卷,教师从中筛选出考试题目,哪个学生的题被选中可追加一定分数。这种做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同时激发学生对考试的兴趣与考前复习的积极性。

二、开设数学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1994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格林教授在他主编的《数学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时代需要数学,数学需要应用,应用需要建立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要做的工作。这需要他们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与操作,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能力。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将大量时间用于计算上,而往往忽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如教师在讲解导数的应用时,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内容,建立数学模型,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将分析带过,重点放在求导上。这样一来,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建模的实质并不了解,更无法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和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必须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实验课要加强计算、推理内容与现代计算技术的结合,教师可以介绍国际上通用的数学软件,使学生学习一门课就能够掌握一个数学软件。

数学建模的方法在微分方程部分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微分方程模型是常用的数学模型,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来解决。教师在微分方程的讲解中,可以引入Multhus与Logistic人口模型、传染病模型,根据一些实际数据,用Malthus和Logistic模型预测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这样,既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具体,从而增加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中难以讲解和不易理解的内容,将过去零乱分割的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发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年以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几支粉笔一堂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被学生认为抽象、单调和枯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探求更为有效的、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先,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高等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色彩鲜明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形象直观地展现高等数学中的各种几何空间关系,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静止内容活动化。展现高等数学中的几何空间关系,是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独具魅力之处。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直观地演示出高等数学中的各种空间关系模型。例如,借助于CAI软件模拟现实中较难细致观察的几何图形,在教学中用动画来模拟复杂函数的图形、曲线曲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的位置变化,还可模拟空间曲线、曲面、立体图形的生成过程。这种过程的模拟可以实现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直至生成空间立体图形的全程模拟,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空间关系变得具体形象和五彩缤纷。学生不仅看到了空间图形,还能细致地看到各种空间关系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一直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矛盾。通过开发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可在课前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制作于课件之中,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例如导数、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等概念在讲授时,若将实例和定义在黑板上书写一遍,一般需要10分钟左右,若加上画图说明其几何意义,一般需要15分钟以上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节省下来的时间教师就可充分对所讲内容进行分析,补充教材以外的例题,增加课堂信息量,加快课程的授课进度。

总之,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大力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实践

随着这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竞赛活动也开始从中衍生出来成为一项新的教学活动。职业竞赛可以对职业教育水平进行综合的检验,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创新和重大的制度设计,是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在发展阶段,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实践设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重理论、轻实践、轻训练,导致教师片面注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这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的机会通常是安排在冗长的理论教学完全结束以后,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差,学习效率及其底下。有些学校也有开设安排日常的实践教学课程,但是,与理论课程的时长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开设就显现了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端,即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教学脱节,也因此,呼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发强烈,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所以,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动力,通过比赛层层选拔,突出职业技能的导向,推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对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和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应当积极探索出一套“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促进高等职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下面,笔者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及在实践创新中的作用。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以赛促学”模式

首先,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开展竞赛活动还能增加创新型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并将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课程体系建设。其次,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实践操作等活动中所需要的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职业技能竞赛需要有足够先进的全新基础设施与设备与之相匹配,所以,高质量的职业技能竞赛可以让高职院校引进全新的操作设备,从而让学生提学习高职业技能的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应当把以往的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把“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执行运用起来,高职院校应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专门为此出台相应的竞赛规则、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积极鼓励号召学生参与职业竞赛活动,奖励参加竞赛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可以试行“以赛代考”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自行组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比赛结果作为评价课程考核的成绩标准,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小组,可以分别评定为优秀、良好、中、和合格的课程成绩,小组内的成员成绩再根据小组互评、自评、出勤和教师给定的平时成绩,按照不同的比重来核算出最终的课程总分。还可将技能竞赛的参赛情况纳入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环节内,若是在定岗实习过程中仍有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可以由学校出面与定岗实习的企业联系,让企业安排学生所在的工作岗位更加能够提升其认知强化技能。

二、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提升教师能力,实现“以赛促教”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技能竞赛能力的检查,还是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能力、师资力量的考察,好的狮子队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取得竞赛胜利的保障。只有将学生的刻苦学习、勤奋训练与强有力的师资指导队伍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竞赛成绩,在竞赛中,需要有一支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肯吃苦的导师队伍。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还应当注意对师资力量平台的搭建,以专业教师为主力,并与富有实际经验的行业专家,一起打造出一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技能竞赛,能够丰富专职教师对企业的认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及增强学校教师的课改能力。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这个平台,专职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接触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开拓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衡量自身,缩短差距,促进专业教学的改革。

三、由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技能竞赛和实践教学中证明,想要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具备有良好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在校内,各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建设实训基地,加大实训器材和设备的投入,弥补实训条件上的不足,建议实训基地在课余时间可可以向学生开放,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在校外,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开发校外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如:鼓励企业通过赞助等各种方式举行技能竞赛,一来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二来,可以通过比赛,挑选优秀的比赛选手进入企业,为企业输入更多的实际型优秀人才;聘请企业骨干到学校开展讲座、技能交流会、讲课,通过这一渠道,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企业需求。

通过技能竞赛获得名次是目的之一,重要的是要以全国技能大赛作为奇迹,大力推进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技能竞赛和常规教学融通制度,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

总而言之,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校内就能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学校能够重视起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为学校和社会企业一起合作创造的更多的契机,为学生获得技能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实现校、企、生三体共同发展,推动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敬玲.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

[2]林琳.职业技能竞赛及其对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践研究[J].济南:新校园(理论版),2013(4):47.

[3]黄聪玲.以职业技能大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院报,2013(1).

[4]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6篇

[论文摘 要]介绍了教学改革实效性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定位及培养注意要点、实施教学的方法等。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讲求高质量的课堂效率是落实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基本保证。研究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为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0.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进入,课程开发已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新主题,全国各地各校掀起了教学改革开发的热潮。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连续体,很难用某一标准去分割,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就应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讲求高质量的课堂效率是落实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基本保证。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在教学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要使用人单位满意。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必须实现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因此深入研究教学的改革,为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改革实效性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定位及培养注意要点、实施教学的方法等。 

 

1.要始终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教学改革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活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地教:二是学生创造性地学。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者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由重理论轻实践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2.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定位及培养注意要点 

 

强调技术型人才所应掌握的主要技能是创造性智力技能,这不仅是要在技能性质上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区别开来,避免在加强技能训练的正确要求下,产生技能培养错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教育中已经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为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2.1专业技能的获得是一个逐渐养成过程 

在教学时数安排中,实践教学时数应该占较大比重。从国内外统计数字看,一般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之比,大都在4:6到1:1之间。 

 

2.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 

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当前有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它们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实训是直接形成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具备实习中能提供的真实的工程环境和技术氛围以及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运行结构。实验不仅在验证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在建立科学的实证思维方面,在掌握基本的测试手段和方法上,在参数检测、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在为以后的实践环节和今后的工作起到打基础的作用。 

2.3应尽量应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3.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 

 

为更深层次上完成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以下两个方面是教学方法实践性的突出表现: 

3.1采用交互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 

如果我们将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那么学生的日常积累和经验就可以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应当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可以在课程及教学的开始,不断给学生一些问题,这并不是要使学生感受某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设置任务,即要探索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某学科的关键内容,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原有的积累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开展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任务上,以常规的学习任务为主,教师提供信息,学生讨论、练习教师示范的技能。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团体性任务,任务所要求的资源是单个学习者所不能具有的,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个人就无法实现任务目标。小组成员在任务目标上是共同的,同时资源上又是相互依赖的,这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那些开放式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次的沟通。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学会处理分歧,分享学习成果。 

 

4.结语 

 

通过探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高职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好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激发教学工作的活力,提高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完成课程改革的教学任务,实现最优化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活动为导向,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突出其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课程教学,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真正体现教学改革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要求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投入这场改革浪潮中,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z],2004.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网络辅助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蔡艳荣(1972-),女,辽宁建昌人,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教授。(辽宁锦州1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09年A类教改项目“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76-02

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努力思索的课题。近些年来,针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包括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设综合性实验,[1-3]对环境监测实验所用教材的建设,[4]将环境监测实验与校园所在地区实际环境监测项目相结合,[5-7]对环境监测实验的开放研究尝试,[8,9]将环境监测实验课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10]从理论和实验教学整体上进行改革,[11]与不同专业特色相结合进行创新改革等,[12-1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渤海大学“环境监测”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体系,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成为环境科技应用型人才。

一、“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类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通过“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未知与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对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变得非常迫切。

渤海大学地处锦州市,锦州市及其周边辽西地区是石油化工、造纸、制药、有色金属等企业集中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渤海大学的“环境监测”课程是在参与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中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近些年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在监测内容、监测范围、监测技术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监测技术的革新、自动快速监测仪器的推广使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势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合格人才。

1.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环境监测教学中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师在教学中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和调整。

(1)引入最新国家标准。由于环境科学学科的特殊性,相关监测方案的设计和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最新国家标准,按最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给学生讲授,使学生能尽快接受国家标准方法。

比如在讲授监测方案设计时,结合“HJ495-2009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需求对采样点位的布设以及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等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

在讲授废水中污染物的测定时,2011年新修订的“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原来标准中增加了方法检出限,增加了微波水解的前处理方法,增加了废物处理和注意事项条款。

(2)引入最新环保案例。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较高。在教学中结合最新的环保案例进行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结合核污染事件,讲解核衰变的基础知识,核污染监测的采样、测定等基础知识,让学生能了解使用仪器的测定原理和使用方法。结合血铅事件给学生讲解采样的注意事项、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等。结合尘矽病事件,给学生讲述粉尘的危害、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原理和监测方法等。

(3)引入科技前沿知识。教学中及时把最新教改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融会于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一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时,重点讲授重铬酸钾法测定的原理和计算公式。结合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在COD测定方法中最新科研成果,针对消解方法进行的研究,利用微波消解减少消解时间,改进催化剂,利用硫酸锰替代硫酸银作催化剂等。

(4)引入现代化监测手段。在环境监测实验过程中既采用经典的国家标准方法监测,同时也采用现代化大型仪器进行监测,教会学生使用实验室新近购买的仪器。在进行废水化学需氧量测定实验时,既采用了重铬酸钾氧化法的经典国家标准分析测定方法,同时也利用实验室最新购置的COD快速测定仪进行测定,让学生既学会了容量分析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利用光度分析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

2.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环境监测的实际问题说明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教学中采用最新的环境标准方法进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前沿内容,同时,将教师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实验室的开放两层含义。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实验设计,使教师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较好体现,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教学实验室的使用上,从时间和形式上开放,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做实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突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渠道,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双增。环境监测理论课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环境监测的监测过程、监测步骤以及化学反应原理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利用仿真课件讲授有关的实验仪器装置操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实施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市售的最新型号仪器也以图片等方式“搬”进课堂,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练习题、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实验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课下可以借鉴网络课程预习和复习相关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交流相关的内容。

4.突出考核方式的独特性

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针对环境监测实验课进行。实验课的考试采取笔试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实验课结束后,先进行笔试考试,然后进行现场操作考核。

三、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了环境科技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学会了活学活用,在实际环境项目的监测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31-133.

[2]施鼎方,徐竟成,唐贤春.环境监测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87-289.

[3]蔡艳荣.设计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

2007,(4):12-13.

[4]黄忠臣.环境监测实验教材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2):126-128.

[5]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1-154.

[6]胡将军,刘慧龙,肖玫,等.联系校园实际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87-88,96.

[7]德吉,布多,旦增,等.大学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4-28.

[8]迟杰,鲁逸人,刘涉江,等.开放式环境监测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2.

[9]蔡艳荣,曲蛟,丛俏,等.开放环境监测实验室 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158-160.

[10]张娴,郜洪文,施鼎方,等.依托科研项目,建设环境监测创新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15-117.

[11]黄晓东.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1):

112-114.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第8篇

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研讨中,许多专家学者从语文课程主要任务、培养目标到高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围绕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人文素养等核心问题来探讨。笔者归纳教育理论得出: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及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2]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起步较晚,客观的各种条件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借鉴教育案例使得发展很快,但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目前,语文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偏差,亟需加强对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视,推进教学改革。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在提高语用能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职能,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高职语文课程已达成共识。在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地位不高,学科要求不明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里所占据的教学时间少、地位低、规模小、教学单一。在已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开设语文的部分院校里,语文教育的效果也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从而影响高职语文课程的完善和发展,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引领高职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道路,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高职语文既是具有基础和工具特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带有人文性的学科。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也深刻地意识到高职语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语文课程应该是覆盖在其他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文学、语言、人文、专业等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的“语言桥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反馈到其他的学科中去。反之亦然,不同专业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学生陶冶心灵最大的感染是通过语文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不仅具有语言表达的工具性,而且还具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功效。

语文是高职教育中一门文化基础课,笔者结合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际调研显示:学生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仍然缺乏,需要系统的语文课程学习和未来需求,高职语文地位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进行完善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中要融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结合构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3]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学改革内容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职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语法、文学阅读、写作与语言表达的培养,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内化为有一定高度的语文涵养。广义的来讲,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不断地学习,吸收、消化人类优秀文化,并反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文素养是一种通过语文学习来体现出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已经迫在眉睫。据文学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经典《周易》中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人文”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长远发展的终极关照。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依然盛行机械形式的训练,类似纯技术的知识灌输,忽视了陶冶情操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减少了激发灵感与创作的培育,从而失去语文课的独特魅力。[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形式,使得他们更注重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对高职学生的定位是实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养的教育体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高职语文的教学功利化倾向于边缘化地位的问题,不仅影响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语文基础课程, 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语文学科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加强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提高人文素养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样化形式,又要用优秀文学篇章成果滋养学生心灵层面,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

此外,高职语文课程的教材应更多地丰富文化内涵,使现有的材料充分发挥文学性内容在人文精神领域,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相应的补充教材的专业语言。[5]并做到以下几方面:重视文学阅读课程,这使得教学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阅读;营造轻松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指导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真实感受,选题要有针对、有主题。把写作与生活感悟相结合,把公文写作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个人的思辨意识,学生课余把有意义的人生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努力寻求高职语文文学培养的施教策略:语文老师教的以身作则、实施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练习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至于教学评价和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语文的工具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质,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用能力的课程,在众多学科中,只有语文课程是明确承担这种责任的。[6]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由教师口授逐步到自学过渡的阶段,其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超越中学阶段,因此,重点是掌握学习方法与培养综合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是具有连贯性质的、多年积累的课程。学生的语用水平直接决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都需要语文课程的教育。因此,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必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工具的积累学习。

高职语文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文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表达、理解和沟通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出语言规律、聆听或阅读大量文字材料、运用语法知识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生成新的语言材料的必备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创新能力”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的本质是语文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研究语言”的本质是发现与创新语文规律的,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语文基础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是通过积累具有鲜活的个人色彩,然后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就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应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言“君子不器”,语文基础教育不是“制器”,学校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4] 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输往往徒劳无功,教师应扮演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中营造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变化多样的意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有效地去感受课文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