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治疗方法

生物治疗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治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一)治疗肝癌的“三大法宝”

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癌的“三大法宝”,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肝癌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

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是包括肝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亦是目前多数肿瘤病人获得治愈的主要途径。由于肝癌被发现时多已较晚,或因合并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提倡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随着肝癌早期发现及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水平及技术不断提高,肝癌在早期、无症状的阶段即可被发现,能使越来越多的早期肝癌患者有机会实行手术切除,效果也明显改善。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治肝癌病人中已有400余例生存超过5年,120例超过10年,最长生存达40年。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就是利用射线直接杀伤致病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过去,放射治疗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近年则由于放射介入及其它局部治疗的发展而略显逊色。

放射治疗适用于肝脏肿瘤不能切除,不宜或不愿实行放射介入治疗的病人。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放射治疗与放射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此外,对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肾上腺转移等进行放射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放疗与手术、化疗、免疫、中医等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3.化疗与放射介入治疗

化疗即应用化学药物治疗。过去大半个多世纪中,化疗由过去少数几种化疗药物的单一应用发展到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给药方式除原有的静脉全身化疗外,还出现了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特殊途径化疗(动脉、体腔内灌注等)等新的方式。由于化疗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会造成病人机体的损害,目前临床上多不主张对肝癌病人应用全身静脉化疗,而采取损害较小的放射介入治疗法。 放射介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化疗新途径。其方法是,通过导管进入到肝癌血液供应的肝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身体其它部分的毒副作用。

放射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情况不太差的不能手术的肝癌病人。目前,这种方法已成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其缺点是,对于继发性肝癌及部分原发性肝癌效果不佳,且会造成肝脏功能损害.

(二)治疗肝癌的“新式武器”

1.局部治疗 主要指一些在B超引导下肿瘤内穿刺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物理、化学、或放射性损伤,达到使肿瘤组织坏死、从而控制甚至治愈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肿瘤内穿刺注射酒精、醋酸等;经皮穿刺肿瘤内微波固化治疗、激光治疗;射频消融、高温盐水注射等高温疗法;液氮冷冻;氩氦刀;高功率聚焦超声。

局部治疗适用于较小的肿瘤(直径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癌症到了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许多患者选择放弃治疗。现在,已有许多针对晚期癌症的新方法问世。晚期癌症患者应积极寻找专科医生的帮助,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晚期癌症,通俗来讲是已失去根治机会的恶性肿瘤。此时,肿瘤进展形成较大体积且出现了远处转移(扩散),并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抗癌方法不断涌现,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可能。

治疗癌症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除传统的放化疗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目前国内新兴的一种癌症治疗方法,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将从患者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该方法可以激发和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近年来,另一类生物治疗应用到临床并取得明显疗效,即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药物主要作用于肿瘤相关的特定分子,阻断肿瘤的生长,对肿瘤细胞以外的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可延长不宜进行手术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

微创治疗 临床统计显示,60%以上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治疗得到治疗的机会;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技术使不能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获得了无瘤生存的可能;利用超声聚焦的方法,可以在肿瘤局部产生60℃以上的高温,完全灭活肿瘤细胞,现已广泛应用于晚期肝癌、胰腺癌、肢体肿瘤的治疗;微创治疗对控制晚期癌症的疼痛等症状也有较好疗效。

中医药治疗 中医言“存有一分血,便有一分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传统汤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通过医生仔细的辨证施治,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体质,调节肿瘤所在的微环境,间接起到控制肿瘤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清热解毒的中药还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的生长。如果配合其他有效方法,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当然,中医药治疗肿瘤必须在整体观、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实践,决不能随意施药。

癌症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及手段,其治疗周期和康复过程相对较长。因此,为晚期癌症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能减轻患者痛苦,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1.做好患者心理支持 晚期肿瘤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的对治疗失去信心、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些情绪不但无助于机体调动自身能动性与疾病作斗争,反而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医生和家属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腹腔镜切除术;生物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39-01

原发性肝癌主要发于胆管细胞或者是肝细胞中的癌症,在肿瘤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在近年的临床治疗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非常高,人数占到全球总人数的55%,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占到全球总数的46%。原发性肝癌已经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重视对原发性肝癌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1原发性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很多患者早期不能发现自己的病情,往往就医的时候已经到中晚期了,这个时候在进行治疗往往困难较大,所以必须要加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肝癌早期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早期筛查早期筛查就是一些肝硬化患者或者是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查,这种方法对于发现早期的肝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能实现定性、定量检查。目前主要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超声检查、CT检查、MIRI检查、DSA检查。通过采用这些检查技术能确定肝脏结节位置、包块的大小、数目、供血情况等等。其中DSA检查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是有创检查,而且检查的准确率在95%以上,对于一些小的病灶也能及时发现。

1.3其他检查在肝癌诊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诊断方法,例如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有创检查,但是其病情诊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个体特征选择相应的诊断方式。

2原发性肝癌治疗

2.1外科治疗

2.1.1精准肝切除在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由于影像学的进步,外科手术的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精准肝切除就是在患者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将肝脏叶段肝静脉进行解剖,将病灶部位切除,同时最大可能保留胆道和肝脏血压流出道。虽然在以往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中因为手术技巧、主刀医生方面的原因手术的死亡率较高,但是目前先进科技的应用,开腹手术的死亡率已经非常低了,使用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相对还是比较适用的,但是肝切除手术的复发率较高。

2.1.2腹腔镜切除术在外科治疗中腹腔镜的应用越来广泛,因为其具有微创特点,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要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无论是在住院时间,还是术中失血等方面,腹腔镜手术的优点都非常明显。目前腹腔镜手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治疗精度有了更大的提高,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半肝切除手术。

2.1.3肝脏移植在肝癌治疗中肝移植也是比较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我国肝移植总数已经超过5000例,实施肝癌移植手术之后,患者的生存率相对比较高的,据调查,在肝癌移植手术之后的1个月、1年、3年内患者的生存率是90%、76%、60%。治疗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需要注意的是肝癌移植治疗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①小肝癌并肝功能不全或者肝硬化。②无法切除的大肝癌、可切除的大肝癌并肝功能不全。③尸体肝移植与活体肝移植的适应症相同。

2.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的一种,在肝癌治疗中的效果显著,目前最常见的是肝动脉化疗栓塞,这种治疗方法最早是应用于进展期的肝癌患者治疗中,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不同期内的治疗效果差异性较大,一般Ⅰ期内治疗患者的生存率能达到50%,Ⅱ期内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在30%,要比Ⅰ期减少20%。在与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组的对比中也发现,其治疗效果要比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好。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方法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原发性肝癌的血供来源只有肝动脉,而经动脉化疗栓塞能使得肝癌细胞缺血坏死,加上一些局部药物的使用能将肝癌细胞杀伤。大量事实证明,对于可切除手术不宜术前进行化疗栓塞,这样往往会延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2.3射频消融术治疗此方法治疗的原理是由弹头电极的头部发出射频波,从而激发组织细胞震荡,离子相互之间产生碰撞从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能将局部的肿瘤细胞快速杀死,同时在肿瘤周围形成凝固,阻断血管组织继续向肿瘤供血。射频消融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效果明显,且治疗操作比较简单,治疗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射频消融术在治疗直径小于等于3cm的癌变肿块中效果最好,肿块过大治疗效果则会相应下降。另外,在消融治疗中除了射频消融术之外,还有微波固化消融术、高频聚焦超声消融术等等。

2.4生物治疗生物治疗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抑制和杀伤肝癌细胞,常用的有卡介苗、胸腺肽、干扰素、肿瘤疫苗等等。Bertelli等[7]采用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实验证明,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明显的延长。但是干扰素、白介素在治疗肝癌中的疗效还有待更多实践的证明。基因治疗:在目前发现一些基因能对肿瘤的生成和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例如,P16、P53基因。它们能抑制肿瘤组织中血管的生成,减少肿瘤供血,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2.5中医治疗从中医角度来说,肝癌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气滞血瘀、肝脾不调。中医认为原发性肝癌是身体整体出现问题,治疗中必须要注重整体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活血、补气、祛湿、理气为主。目前比较常用的药物是逍遥散、一贯煎等。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3结语

总之,原发性肝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治疗肝癌的方法也逐渐增多,除了上述几种治疗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都比较明显。要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的死亡率,必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易发人群要定期进行检查,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要以患者具体病情为基础,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将来必能将癌症攻克。

参考文献

[1]王军,刘德慧,郑江涛,曹广东.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3):429-430.

[2]郭永章.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7):1-5.

[3]廖建军.原发性肝癌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81-383.

[4]陈杨,杨金坤.原发性肝癌中医药治疗进展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34-236.

[5]区金锐,王慧玲.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新进展[J].循证医学,2012,12(2):85-88.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继免疫治疗;基因治疗;K562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证实唯一可以治愈CML的手段是进行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但移植风险较大,供体缺乏,治愈率偏低,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而肿瘤细胞的生物治疗是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前沿科学为基础,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原本固有的内在防御机制,达到抑制或消除恶性肿瘤的目的,主要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下面将就CML的发病机制,CML的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进展等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CML的发病的分子机制

慢粒表现为Ph染色体t (9; 22) (q34; q11) 阳性的细胞遗传学特征,Ph染色体由位于第9号染色体的c-abl原癌基因与第22号染色体bcr基因相互易位形成表达P210bcr-abl融合蛋白的bcr-abl融合基因。P210bcr-abl融合蛋白具有异常活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PTK),导致造血细胞过度增殖,减少细胞对骨髓基质的黏附性,破坏造血细胞、基质细胞与细胞内粘附分子介导的膜信号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凋亡障碍。该融合蛋白上包含位于abl区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SHZ和SH3结构域、核定位信号区、DNA结合区和肌动蛋白结合区,位于bcr区的卷曲螺旋结构域、PH结构域、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和第177位酪氨酸,这些功能结构域通过衔接蛋白分子,如GRB-2、SHC、CRKL、CBL等相互作用,可激活Ras-Raf-MAPK、STAT-Bcl-XL、PI3K-AKT、NFκB等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促进抗凋亡蛋白Bcl-XL的表达,抑制Bad、Bax、Bak、Bim、Bid等促凋亡蛋白的活性,维持线粒体结构稳定,抑制线粒体释放CytC、AIF、EndoG、Smac/Diablo等促凋亡蛋白,阻止Caspase-3的活化和DN段化,抑制细胞凋亡[1-6]。

二、 CML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基因的治疗方式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基因转染使肿瘤细胞的某种抗原标志过度表达,从而增加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从而抗肿瘤作用。梁伟等[7]采用针对DNMT家族不同成员的siRNA转染K562细胞, 探讨了抑制甲基转移酶(DNMT)对K562细胞中癌-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 CTA)表达的影响。通常正常人的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均不表达癌-抗原,但在髓性白血病细胞中可以有不同程度及不同种CTA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经siRNA干扰后,K562细胞中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癌-抗原CT10的启动子区序列发生了去甲基化,细胞出现癌-抗原CT10、PRAME和CT9的阳性表达。认为:干扰DNMT可使部分癌-抗原基因的启动子区发生去甲基化,从而导致相应的癌-抗原分子的再表达或表达增加。这有利于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有利于诱导GVL等抗白血病现象的发生。朱雪姣等[8]在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下,将以miRNA-21为靶标的反义核酸(AMO-miR-21)转染K562细胞,对AMO-miR-21转染与阿糖胞苷(Ara-C)的药物敏感性以及与miRNA-21的靶基因Pdcd4的关系进行研究,Pdcd4是一种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低表达,与肿瘤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等相关[9]。实验结果显示:Ara-C与AMO-miR-21联合使用后,药物敏感性提高到单用Ara-C的2.3倍,细胞凋亡明显增加,AMO-miR-21显著抑制K562细胞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同时Pdcd4的表达明显增加。认为:AMO-miR-21可通过靶向抑制miRNA-21提高K562细胞对Ara-C的敏感性,同时miRNA-21参与对Pdcd4的调控,促进细胞凋亡。吴燕等[10]将携带有JTV1基因的pcDNA3·1-JTV1载体转染人K562细胞,观察上调JTV1基因的表达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TV1基因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是致癌基因C-myc的负性调控因子。实验结果显示:上调JTV1基因表达后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G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Bax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上升,而Bcl-2基因和C-myc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明显下调。认为:JTV1基因的过表达可诱导K562肿瘤细胞凋亡,与上调Bax蛋白表达及下调Bcl-2蛋白表达相关,并可能通过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促使K562细胞凋亡。

2.通过下调相关原癌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刘媛媛等[11]对Apolloon反义寡核苷酸的转录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Apollon的BIR序列是其抑制caspase活性、抗凋亡的重要结构。Apollon特有的结构域UBC能够加强Apollon的抗凋亡作用。研究者以脂质体作为载体,将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和Apollon错义寡核苷酸分别通过脂质体导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通过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表明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促进K562细胞凋亡,Apollon错义寡核苷酸则无明显作用,表明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封闭Apollon的表达可明显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杨玉枝等[12]的研究显示manumycin能够下调K562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从而可能起到抑制细胞的增殖的作用。manumycin是法尼酰基转移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可与FPP竞争性结合法尼酰基转移酶,从而致Ras蛋白缺乏生物转化活性,干扰细胞膜上Ras蛋白的功能,阻断肿瘤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启动细胞凋亡通路,干扰Ras基因的表达。

三、CML的过继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是通过将具有抗肿瘤活性,能直接或间接介导抗肿瘤效应的免疫细胞注入肿瘤宿主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的移植治疗,CIK细胞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培养出的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杀伤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特点,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13]。艾丽梅等[14]探讨了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体外抗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免疫效应。结果显示:DC-CIK细胞增殖最快;收获的细胞大部分以成熟DC为主,CIK细胞主要是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其作用与IL-17的分泌水平有关,随着IL-17释放量的增加,细胞毒性增强。认为:DC与CIK共培后,可促进DC和CIK细胞成熟。将CIK细胞与DC联合治疗恶性肿瘤,将有助于解除部分肿瘤患者T细胞的免疫无能,从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过继免疫治疗的另一主要细胞N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无需特异性抗原识别便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但NK细胞数量相对较少。马杰等[15]探讨了IL-2 、IL-15等刺激因子对NK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K562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IL-2、IL-15可获得高效扩增和有效活化的NK细胞,并提高了对K562细胞的杀伤力,而对正常的PBMC的杀伤率无意义。提示高纯度的NK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后不仅对肿瘤细胞株具有杀伤功能,而且对正常的淋巴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活性。张碧红等[16]通过脐血纯化获得NK细胞,但细胞自发细胞毒活性较低,经IL-2/IL-15刺激后杀伤活性显著提高,IL-15复合IL-2对促进脐血NK细胞的生长和提高其细胞毒活性明显优于单用IL-2。

四、展望

21世纪的肿瘤治疗,抗癌药物的发展将从细胞毒性药物的攻击转向非细胞毒性药物的调节,其中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将起重要的作用。分子靶向药物联合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将给肿瘤患者带来更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其理论基础、分子机制、临床疗效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而生物治疗因缺乏合适靶标等原因尚不能取代传统的治疗方法。但基础研究的进展足以激发人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J?ras M, Johnels P, Agerstam H et al. Expression of P190 and P210 BCR/ABL1 in normal human CD34(+) cells induces similar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results in a STAT5-dependent expansion of the erythroid lineage. Exp Hematol. 2009, 37(3): 367-75.

2. Notari M, Neviani P, Santhanam R, et al. A MAPK/HNRPK pathway controls BCR/ABL oncogenic potential by regulating MYC mRNA translation. Blood. 2006, 107(6): 2507-2516.

3. Adams JM, Cory S. The Bcl-2 apoptotic switch i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Oncogene. 2007, 26(9):1324-1337.

4. Hayden MS, Ghosh S. Shared principles in NF-kappaB signaling. Cell. 2008;132(3):344–362.

5. Yoshida C, Melo J. Biology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imatinib-resistant disease. Int J Haematol, 2004, 79(5): 420-433.

6. Andreu EJ, Lledó E, Poch E, et al. BCR-ABL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Skp2 through the PI3K pathway to promote p27Kip1 degrad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ells. Cancer Res. 2005, 65(8): 3264-3272.

7. 梁伟, 徐兰, 杨荣秉, 等. 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干扰对K562细胞癌-抗原表达的影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20):3801-3808.

8. 朱雪姣, 李育敏, 谷景义, 等. 靶向抑制miRNA-21提高白血病K562细胞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 生命科学研究,2011,15(4):317-322.

9. QI L, BART J, TAN L P, et al. Expression of miR-21 and its targets (PTEN, PDCD4, TM1) in flat epithelial atypia of thebreast in relation to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d invasive car-cinoma[J]. BMC Cancer, 2009, 9:163.

10. 吴燕, 刘北忠, 王翀, 等. JTV1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医学杂志,2011, 36(5):452-455.

11. 刘媛媛, 贾秀红, 李建厂, 等. Apolloon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肿瘤防治研究, 2011, 38(6): 636-638.

12. 杨玉枝, 马宁, 许颖, 等. manumycin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7(6):1098-1101.

13. Kim HM, Lim J, Yoon YD, 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ex vivo expande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against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 Immunopharmacol, 2007, 7(13):1793-1801.

14. 艾丽梅, 宋盈盈, 苏荣英. DC-CIK细胞体外抗白血病K562细胞的免疫效应.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1, 24(10):1168-1176.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1、肝癌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如果你和肝癌患者一起吃饭,就不会有感染的途径,所以你不必担心。

2、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酌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以及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肝癌也多有应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6篇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类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得到了较深入的发展,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是消化道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生物免疫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DC-CIK细胞疗法是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的简称,DC是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可以将肿瘤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 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DC还可以激活CD4+T淋巴细胞,分泌INF2r和IL22等细胞因子,间接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DC是一种细胞疫苗,近期治疗效果相对较弱,CIK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的非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其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但远期治疗效果及杀伤肿瘤的特异性不及DC。将DC和CIK联合应用既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活性, 又提高了免疫杀伤的特异性,而且发挥了近期和远期效果并重的治疗效果[1],现将本院开展生物治疗以来,运用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28例肿瘤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50.0±2.3)岁。其中直肠癌11例,结肠癌8例,胃癌9例。疾病分期以Ⅲ期和Ⅳ期为主,均为常规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DC+CIK细胞治疗。

1.2 治疗方法

每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100 mL,由本院生物治疗中心在实验室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单克隆抗体、干扰素-r、白介素-LA、白介素-2)共同培养12~14 d,使DCOCIK细胞数量达到1.1@1010~1.5@1010个,经静脉回输给患者,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4@1010个, 4次为一疗程,可多疗程治疗。

1.3 结果

28例接受治疗患者经DC与DC-CIK细胞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自觉症减轻,食欲增强,睡眠改善,精神体力较前好转,辅助检查提示肿瘤生长受抑制。其中1例出现发热反应,腋温38.5℃,经口服消炎痛25mg及饮水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余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2 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C、CIK的治疗原理、培养程序、回输过程、疗程等,,列举治疗疗效好的病例,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避免紧张情绪,。

2.1.2 采血前护理 采血前1周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每天尽量保持8-9小时睡眠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况,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以免着凉。舒适。采血前,将病房进行消毒,用双氧消毒机消毒2个小时。

2.1.3采血时的护理 采血时,使用由生物治疗室提供的特制的一次性采血袋含20 mL肝素钠(4000 U)抗凝剂,一次性采集外周血100 mL,采集外周血时,尽量选择弹性好、充盈强的血管,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用16号针头穿刺,保证采血通道通畅。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血液污染及细菌污染,应将采血袋中的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防止发生血液凝固现象。

2.1.4回输时的护理 制备好的DCOCIK细胞应及时回输,否则会降低细胞杀伤性,影响疗效,输注前需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严格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护士应核对科室、病人姓名、住院号、细胞编码等。细胞回输前均严格检查细胞混悬液是否有絮状物和浑浊,上、下轻轻倒转输液袋三次,以充分混匀。免疫细胞为血液制品,用输血器输注,按输血常规操作静脉滴注。DCOCIK输注针应采用9号针头以减少细胞的破坏,尽量选择弹性好、走向直的血管回输。回输时严格无菌操作,护士在免疫细胞输入的过程中应陪伴,期间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测。先输生理盐水125 mL左右,再进行回输细胞,输注细胞的前15分钟缓慢滴注(20-25滴/分),患者如无不良反应后适当增加滴速,要求30到60分钟滴完,为防止免疫细胞堵管或粘附管壁,在滴注过程中每5-10分钟轻轻晃动输液袋,轻弹输血管道,确保细胞均匀分布,避免形成细胞团块,以保持输注通畅,细胞回输完后,再输125 ml生理盐水冲洗皮条内残余的细胞悬液,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回输过程中如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输注,以生理盐水冲管,并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 mg,注意保暖。输注结束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30 min。当日不要沐浴,以免穿刺点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进食虾、海鱼、笋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2.1.5DC/CIK回输后护理 (1)发热多见于回输后1~3h,4~8h后自然消退,体温如

患者不要紧张,停药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体温38~38.9e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口服日夜百服宁1片,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服。体温\39e,及时降温处理。(2)穿刺点如有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硬结,给予硫酸镁湿热敷。(3)过敏较少出现,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发生时遵医嘱抗过敏处理。

3 出院指导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的患者,出院后无特殊要求,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规律生活、保持乐观情绪、戒烟、酒,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并对患者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相关指导,如根据病情需要还可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时间间隔3~4个月为宜,此期间除了全身化疗、放疗及激素治疗外,均不会影响CIK疗效。

4 讨论

DC-CIK细胞凭借其增殖速度快、杀瘤谱广、杀瘤活性高的优势,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传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成为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2],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但该治疗方法费用相对较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高,因此,护士不但要了解生物免疫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还要掌握细胞采集、培养、回输的全过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并加强输注全过程的观察与护理,使病人能够轻松接受并完成治疗,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3]。

参考文献:

[1] 高岱清.恶性肿瘤术后DC联合CIK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3:222.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ulcerative colitis ZOU Wan-jing.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common disease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main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blocking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which aims to eliminate the inflamm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of new therapies, particularly immunotherapy and biological therapy are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status and progress reviewed.

【Key words】 Status; Ulcerative colitis

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本病以青壮年者居多。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体病因病机还不完全清楚,故难于痊愈,容易复发。UC病变侵犯范围广、临床症状反复发生,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而且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大,所以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病。

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

对疑诊病例可按本病治疗,目的在于诱导疾病症状、黏膜炎症的缓解,维持疾病保持缓解状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一旦确诊为UC,应立即对病变部位、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患者的肠外表现、健康情况、生活质量进行判断[2]。对活动性UC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临床炎症的发展,缓解症状;维持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3]。目前现代内科治疗本病的目的就是在发病的早期尽快的控制肠黏膜炎症的进展,在尽量不应用激素维持治疗,并且在内镜检查下可以显示黏膜基本愈合,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4]。对于未来的治疗目标还应达到减少肠黏膜的损伤,保持肠道正常的吸收消化功能、防止癌变与并发症,早期缓解发作,并应用持续而有效地措施长期控制疾病不发作[5]。

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

3.1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2007年我国的IBD诊治规范共识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如下:(1)治疗前确定UC的诊断。(2)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3)参考病程和过去治疗情况。(4)序贯治疗的原则。(5)注意全身情况。(6)综合性、个体化处理原则[6,7]。

3.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3.2.1 传统治疗方法 如人们熟悉常用的3大类药物: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肾上腺皮质激素(GCS)和免疫抑制剂(IS)。

3.2.2 现代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糖皮质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作为治疗UC的主要药物一直沿用至今[8]。

3.2.2.1 缓解期的治疗 对于首次发病、轻度的远段结肠炎症完全缓解后,即可停药。其它类型的UC都需要应用药物维持治疗。维持药物5-ASA,应用剂量为诱导缓解剂量的1/2。不用激素维持治疗,激素依赖的患者可应用6-MP或5-AZA维持治疗。对于肠黏膜广泛病变者治疗则以口服为主(还可加局部用药);远端结肠黏膜病变以局部治疗为主(也可加用口服)。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是治疗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8~10]。

3.2.2.2类固醇激素的治疗 如剂量过高疗效无明显提高,而且只能增加不良反应;但是不能因不良反应而不用足量;不应在获得疗效前随便减量(2~4周);一般不用激素维持治疗;用药早期可酌情加用钙剂和VitD。剂型:直肠黏膜病变宜使用栓剂,左半结肠黏膜病变宜使用灌肠或泡沫栓剂,全结肠黏膜病变则应口服或静脉给药[11,12]。

3.2.2.3 硫唑嘌呤(AZA)或6-巯嘌呤(6-MP)的应用 该药用于激素难治性UC;激素依赖性UC;激素治疗进入缓解期的维持[14]。

3.2.2.4 环孢素的临床应用 抑制T细胞功能,下调细胞免疫反应,封闭细胞活性因子。

3.2.2.5 抗菌素及微生态制剂的治疗作用 Turunan实验结果提示抗生素也可能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微生态制剂有降低UC复发率的作用。

3.2.2.6 生物学治疗 封闭黏膜炎性通路,阻断炎性过程。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系统用于激素依赖性患者的治疗,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及希望缩短疾病缓解时间或延迟复发的患者[13]。

3.2.3 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注意饮食,预防感染[10]。病程较长的患者,应每两年一次肠镜检查,并多部位活检[14]。

3.2.4 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的指征为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肠黏膜穿孔、合并中毒性肠麻痹、巨结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择期手术治疗指征为并发肠管癌性病变;慢性患者内科治疗无效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者。

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UC是一种虚实夹杂之病,虚在脾肾,实在湿、滞、瘀,治法多为健脾补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用药途径以口服中药加直肠给药(保留灌肠)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西医治疗的不足。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的优点。保留灌肠对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病变而导致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可使药物直达患处,迅速减轻黏膜的充血水肿,使创面尽快修复愈合[15]。

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4.1 2010年世界胃肠病组织(WGO)IBD全球实践指南[16],根据医疗资源分级,确定治疗方案。2010年亚太新一轮共识意见[17],着重提出以下事宜:局部用药为轻、中度患者第一线治疗方法;重症UC病例需要静脉应用激素治疗5~7 d,若无效,则推荐使用环孢素(CsA)、英夫利昔(IFX)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且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超过此期限应用激素对病情无益;还介绍了日本应用白细胞洗脱技术治疗重症UC的经验,介绍应用他克莫斯(FK506)对UC疗效,提倡地区专家研究经济高效的治疗方案。

4.2 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于激素抵抗型溃疡性结肠炎(GRUC),研究表明环孢霉素有效,但是副作用大。他克莫斯与环孢素作用机理相同,但疗效是环孢素的100倍,且毒副作用小,是治疗GRUC的理想药物。静脉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该病,一周后有75%的GRUC患者可得到缓解临床症状,且无明显失血现象。但剂量和疗程仍需进一步研究[18]。

4.3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将成为未来IBD的重要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前炎症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起着关键性作用[19]。近几年,在研究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和重组细胞因子对UC的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有人选择重度活动期UC患者11例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Infliximab对治疗严重UC患者有较好疗效[20]。最近也有较多的临床报道和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TNF-α抗体治疗UC的有效性[21]。一项META分析显示Infliximab能有效减轻UC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加速临床病情的缓解[22]。目前含有IL-6抗体的药物正在试验中。短链脂肪酸丁酸盐能使孤立结肠隐窝细胞分泌的IL-8减少。实验应用抑制抗IL-18单克隆抗体,可使大鼠的结肠炎症得到缓解,因此IL-18单克隆抗体有可能成为难治性UC的治疗的新的思路和方法[23]。有研究发现活动性UC患者的血清中IL-10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直到缓解稳定后才下降至正常水平,其与激素治疗无关[24]。临床试验发现患应服用inflixmab对轻到重度UC均有疗效,可减少结肠切除术。但有发生非何杰金淋巴瘤、狼疮、结核等疾病的报道,故建议用药前先确认有无结核感染,治疗后则应定期检查、长期随访[18]。

由于静脉给予重组的细胞因子后,很快被机体清除,其生物利用度很少。所以,如何使发炎的肠黏膜中大量表达IL-10而达到临床治疗起效的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可能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细胞因子治疗该病的远期效果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尤其是人源单克隆抗体和人源重组细胞因子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否存在不利因素,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均有待于深入研究证实。

4.4 其他 (1)营养治疗:丽珠肠乐可提高肠免疫等[25],乳酸乳球菌、多形拟杆菌、双歧杆菌发酵的酸奶服用后炎症活动指数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黏附分子抑制治疗:抗α-4整合素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3)白细胞提取术:白细胞提取术(LCAP)是近几年兴起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细胞内炎症信号传导通路活化成分,并且抑制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免疫反应。(4)神经免疫调节因子:与炎症性肠病有关的促炎神经肽有P物质、血管活性肽(VIP)、神经肽Y等,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生长抑素以及蛙皮素等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5)中医中药方面: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NF-kB活性,实验证实对结肠炎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柔肝健脾药可使结肠炎患者P物质、血管活性肽生成减少,有解痉、止痛、消炎等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酌情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支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辅助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效果[25]。孙进富等报道用高压氧治疗17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98%。我国有学者提出骨髓干细胞可随血液循环到达结肠黏膜并转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26],虽然尚属于试验阶段,但是为未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综上所述,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性组织损伤,以期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目前重点强调靶向治疗、早期治疗、长期规律治疗和客观评估疗效,特别是肠黏膜的愈合程度、疾病活动程度以及复发频度等情况;新型的生物治剂单独或整合的治疗方案,配合综合性和个体化的治疗,不仅可以早期控制发作,还可促进黏膜尽快愈合,维持长期缓解、改变自然病程、降低住院率、手术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参 考 文 献

[1] Kornbluth A,Sachar DB. Ulcerative colitis practice guidelines in adults (update): American collega of gastroenterology, 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Am J Gastroenterol,2004,99(7):1371.

[2] Carter A MJ,Lobo AJ, Travis SP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dults. Gut,2004,53:1.

[3] 吴开春,张欣,宋瑛.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策略.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6-8.

[4] Sandborn WJ. Current directions in IBD therapy:what goals are feasible with biological modifiers. Gastroenterology, 2008,135:1442-1447.

[5]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标与方案的变迁.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152-154.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内科杂志,2008,47:73-79.

[7]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383-385.

[8]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7,12:488-495.

[9] Hie O, W olterF, Riis L,et al.Ulcerative colitis:patient characteristics may predict 10-yr disease recurrence in a Europea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Am J G astroenterol,2007,102:1692-1701.

[10] Haw thome AB, Rubin G,Ghosh S. Review article: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n ulcerative colitis-strategies to improve adherence with mesalazine and other maintenance therapies.Alim entPhamacol Ther,2008;27:1157-1166.

[11] Katz JA. Treatm entof 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 with corticosteroids.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4,33:171-189.

[12] Hanauer SB. Medical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 Gastroenterology, 2004,126:1582-1592.

[13] 李世荣.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114-118.

[14] Itzkow itz SH, Harpaz N, Diagnosis and managem entofdysplas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2004;126:1634-1638.

[15] 王立春,马鑫.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中国医疗前沿,2008,3:37-39.

[16] Bernstein CN,Fried M,Krabshuis JH, et al.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D in 2010. Inflamm Bowel Dis,2010,16:112-124.

[17] Ooi CJ,Fock KM,Makharia GK,el al. The 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ulcerative colitis. 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453-468.

[18] 马宁耶,李响,李翔.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92-2293.

[19] Anand AC,Adya CM.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rop Gastroenterol,1999,20:97-106.

[20] Katz JA.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dults.J Dig Dis,2007,8:65-71.

[21] Sands BE,Kaplan GG. The role of TNF-a in ulcerative colitis.J Clin Pharmacol,2007,47:930-941.

[22] Rahimi R, Nikfar S, Abdollahi M. Meta-analysis technique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TNF-alpha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when administered in combination with corticosteroids.Med Sci Monit,2007,13:PI13-18.

[23] Lochner M, Forster I. Anti-interleukin-18 therapy in murine model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hobiology,2002,70:164-169.

[24] Mitsuyama K, Tomiyasu N, Takaki K, et al. Interleukin-10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creased serum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Mediators Inflamm,2006:26875.

[25] 李强,鞠应东,王倩,等.抗抑郁药及心理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山东医药,2005,45(18):56.

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8篇

作者简介:梁辉(1971-),男,主治医师,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系统观察和分析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对多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加入IFN-r、IL-2、和CD3单抗等在5% CO2条件下定向诱导扩增CIK细胞。培养15天后分次回输给病人,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及体重变化等,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 在281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中,PR+MR为2277例,总缓解率为80.86%,随访一年生存率为96.09%,二年生存率为92.96%,三年生存率为88.28%。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X2=68.17,P

【关键词】恶性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已为肿瘤临床和基础工作者所共识。生物治疗是综常规手术、放疗、化疗后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1],肿瘤生物治疗的主体目前仍属肿瘤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中,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应用较多,较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而CIK细胞由于其在体外能快速大量增殖、杀瘤活性和杀瘤谱较其它抗肿瘤效应细胞更强、更广,故成为最佳的一种新型抗肿瘤细胞[2、3]。

本研究将我院2000年2月~2009年10月应用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218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随访观察,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16例患者无经CT、X线、MRI及细胞学或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Ⅰ~Ⅱ期患者占176%,Ⅲ~Ⅳ期占82.4%,其中男性1309例,女性1507例,年龄分布40~60岁间,平均年龄57.39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年。其中乳腺癌737例,肺癌616例,肠癌407例,胃癌308例,淋巴瘤220例,其它为肾癌、恶性黑色素瘤、食管癌、肝癌、脑瘤等528例。患者中接受CIK过继免疫治疗6疗程以上者8例,4个疗程者18例,3个疗程者187例,2个疗程者530例,其它一个疗程。

2结果

3讨论

CIK(Cytokine-Induced Kill)细胞最初是指在正常人体外周血中占1~5%的CD3+CD56+的T淋巴细胞。该细胞在细胞因子及某些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刺激下,可戏剧性增殖(1000倍以上),并有广泛的非组织相关性抗原(MHC)限制性的极强溶瘤活性。但目前国内外制备的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CIK细胞,实际是体外的CD3+CD56+、CD3+CD8+为主的一异质性细胞群。其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发挥杀瘤、溶瘤作用,即:(1)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在体内受某种淋巴因子作用后CIK细胞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浆颗粒到胞外,这些颗粒直接破坏肿瘤细胞;(2)进入体内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r-IFN、TNF、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免疫系统间接杀伤瘤细胞;(3)CIK细胞表达Fasl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CIK细胞有抗凋亡基因表达,因此在体内能持久发挥作用。因此,本疗法在2816例肿瘤患者表现出了极佳的疗效。

我院对接受CIK过继免疫治疗的28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总缓解率达80.86%,三年期生存率为88.09%。本研究尚采用Karnofsky评分及体重改变两项指标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显示,治疗后Karnofsky评分平均提高15分左右为88.28%,体重增加1.5kg的为76.28%。表明经本院系统治疗后的患者生存质量有了明显好转,与其它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结果一致。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参考文献

[1]董志伟 我国肿瘤流行趋势与生物技术在肿瘤控制中的作用 中国肿瘤治疗杂志1997;4(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