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教育概念

创新教育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教育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服务创新;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10-02

一、引论

关于我国民办高校管理和发展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认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应同等对待,且要制定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支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规范。认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外部政策支持外,还在于内部管理的规范。第三阶段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创新。认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除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管理规范外,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创新,以形成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将服务创新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研究,探索我国民办高校服务创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为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二、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利用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Bilderbeek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服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一般创新模型。该模型将服务创新的概念具体到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该模型的提出给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维度1:新服务概念。在制造业创新中,产品和过程是有形可见的,但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

维度2:顾客界面。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

维度3:服务传递系统。“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维度4:技术选择。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民办高校服务管理概念创新

服务创新的第一个维度是服务概念的创新。那么,什么是服务概念呢?如果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应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产品,它有-个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适应性。笔者认为,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应的教育计i,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进入民办高校(本科)的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本科):有一定的基础,有较强的上进心,且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希望在大学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本科):基础一般,上进心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第三个层次(专科):基础较差,缺乏上进心,学习积极性较差。这些生源的特殊性在公办二本以上的高等院校是较少遇到的,然而,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公办高校引入,而公办高校的生源由于录取分数线的限制,基本上要高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层次,这个高层次的教学模式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自然会给教和学带来一些问题。据调查,在给民办高校本科班上课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大概是1/3,较认真学习但还是到课的学生大概占1/3,而经常逃课,即使到课也讲小话或睡觉的学生也占1/3。而在给专科班上课时,听课的可能只有1/4的学生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辅导员的要求下来到教室的,书包有时都不带,只带一个手机上课玩。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到中途往下一看,听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学的积极严重受挫。有些教师在公办高校任教,到民办高校兼课,感受更深。一名教师讲,他在公办院校很受欢迎的本科课程,到了民办高校反应一般,难以达到共鸣,再给民办高校专科生上课,情况就更差了,讲课时眼睛不敢往下看,若往下看,课都无法讲完,只好自我陶醉,望着窗外或望着天花板讲,一鼓作气、不停顿地把课讲完,讲台上是教师大汗淋漓,声音不断地讲课,台下是讲话的讲话、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真是教与学的两重天,这名教师讲他一进专科班的教室就心里害怕,不知道这两节课如何完成。

究其原因,应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对象不适所造成的,进入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有他们的特殊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差,但产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想学好,但能力有限的;有不愿意学的;有受环境影响而没学好的等。其次是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因为基础差,学习不是他们的强项,在学习上较难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对于这样的群体,把公办一本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他们,自然会产生教与学不适应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要办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形成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必须从民办高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应用服务创新的概念,重新设计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体会,再结合服务创新的概念,提出以下三种教育服务管理概念:

(一)考研型教育计划

对进校的本科学生,按其高考成绩,在班级较多的专业中编一个高考分数较好、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班。这个班的教学模式可按公办高校教学模式实施,并且加考研指导和考研课程的开设。

(二)应用型教育计划

对于没有编入考研教育计划的其他本科学生,全部编入应用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应以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为主,全面采用案例或实验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重新设计,不能完全采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

(三)操作型教育计划

对于专科的学生全部编入操作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课H,以动手为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针对专业特点进行重新设计。

这三个教育计划,是以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民办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基础上真正地学到东西,也为社会各个层次人才的需要提供培训。

四、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

为了支持这三种教育计划的实现,本文提出三个配套的服务管理子系统来给予支持,形成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这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

(一)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的任务是:提出新的教育概念,设计新教育概念下的教学方案,实现新教学方案的组织计划和新教育计划的技术支持。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

笫一个维度:根据民办高校的持点提出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以上提出的三种教育计划就是民办高校教育服务管理概念的创新。

第二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第三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组织保证,即实现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的教师队伍和组织安排。

第四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二)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计划实现的基本保证,以上三种教育计划分别需要三支不同的教师队伍予以支持,需要针对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对应的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案,为新教育计划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

笫一个维度:根据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提出配套的教师服务管理概念。

第二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第三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即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师管理组织方案。

第四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三)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种教育计划培养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管理服务和为社会提供适应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就业管理需根据三种教育计划,依据培养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

笫一个维度:根据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提出配套的就业服务管理概念。

第二个维度:新就业服务管理模式的管理结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设计。

第三个维度:新就业管理模式实施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建设即新就业管理模式织组体系的建设。

第四个维度:新就业服务管理概念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孔颖.我国民营高校发展中的热点研究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8-22.

[2]孙广勇.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变化与政策调整[J].高教探索,2008,(3):84-88.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思维

创新的活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柱。1999年数学高考学科命题,集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这实质上是命题走向成熟的标志。

何谓数学思维过程呢?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及其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它们发生、发展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数学知识相互间的关系及联结。其核心是思维的变化过程。广义是指数学过程。

要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就要抛弃那些传统的数学教育观。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知识、轻过程;重学历,轻学历;重记忆定势,轻思维发展;重概念辨析,轻数学应用;重局部体系,轻联想推广;重章节结构、知识本身,轻相互联结和思想方法,等等。这些传统的作法都是与数学创新教育相违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重数学知识,轻数学思维过程。

要实施现代的、全新的数学创新教育观,一定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抛弃创痛的观念和做法,处处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做法,也就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充分的展现思维的过程。

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育规律的要求,是数学本质的要求,是思维科学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其实数学的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早就被数学大师们所提倡。

实际上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所开展的数学思维研究,也正式这一思想的体现。数学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数学的创新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现在我们将前人的成果继承并发扬,将注重思维过程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创立一个崭新的数学教育形式。

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创新的数学教育观呢?我们已经树立了一种最根本的观点,那就是始终如一的贯穿数学思维过程。

如何贯穿“数学思维过程”?它首先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创新教育的课堂“数学思维过程”行为表现。那就是要常常使用:推断、类比、联想、想象、发散、逆向等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寻根问底,“无事生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异想天开的荒唐也不会遭到批评;善于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把发现的新问题、新感受,告诉他人,教学是开放式的;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结果进行推断并证明,并不断改变条件、环境进行推断或怀疑;善于引导学生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知识重新进行概括和总结;常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其次,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和了解,无论是数学概念即使是数学符号,还是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它们的产生过程、涵义、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它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对其全方位地揭示和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要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结点。即便是解题教学与应用问题教学也一样,也有它的思维过程。

某一项数学成果所获得的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家的心路历程,某一个解题数学思维过程,体现不同的思想方法,都会给学生很重要的的启迪。我们常说:注重过程是关键,实质上这一“过程”是全方位的“过程”。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3篇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4篇

一、相关概念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分析

马永红等认为创新可以有一个简单定义:将新元素引入社会而使之受益。王临珅提出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周光礼等指出创新是一种首创或重新组织旧要素而产生有价值的事物的社会实践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受价值增长要求的驱动,通过知识综合,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王龙认为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总称为创新思维。李景龙提出创造能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积极表现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张兄武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李万鹰指出创新教育是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学者们对相关概念的分析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就创新教育而言,学者们的共识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基本内容。

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许多学者分析了我国大学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建议:张兄武等深刻地指出个性自由发展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人才是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人,不是习惯常规性思维的模式化和工具化的人;除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王临珅提出我国大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缺少专门的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还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建立管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机构,对学生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抛弃权威思想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加强产学研结合等建议。王龙认为目前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应通过在研究型教学中鼓励想象、启迪猜想、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知识不唯课本,评价学生不唯分数。

杨丽等认为我国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如何建立支持创新的领导体制;如何设计帮助学生创新的课程;如何改变以讲授为单一形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如何建立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体系;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教师创新性成绩;能否持之以恒地长期开展创新教育。李景龙提出,教师应有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独立想象;学校还要将创新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包括教师考核、学生评价、奖惩措施制度上,从制度上鼓励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还有学者从博弈论视角提出,大学实施创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一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问题,并创新地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如何破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的困境,提出需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如将对创新教育实施的考核与教师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开展创新教育的总体收益。叶容晖等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提出班主任可将创新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和专业学习中,通过学生团队自主选题和探究,实现专业创新任务的项目化,班主任可按照“目标—实际—方法—行动—反思”五步法指导学生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将这些项目作为平台进行创新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陈岗等探讨了创新教育中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应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启发并重的教学目标;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开展学科竞赛,奖励学生创新成果。有少量研究关注了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兴奋的求解过程并构建新的概念和思想,比课堂的激疑启发式教学更有效果,应加强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庄元也认为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教育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朱恒夫提出进行创新教育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三、对某一类学科、某一课程的创新教育进行个别研究

石红波等利用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部分工科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育与教学、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个性与共性和教与学这八个方面对工科大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农村;创新教学

由于新课改的实施,物理学的改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理教学中引进了新的体系、新的理念及新的内容,尽管如此,我们农村地区的物理教学活动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对物理创新教学的实施。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下就对农村初中物理创新教学做初步的探讨。

物理是一门注重创新的学科,只有把创新的理念运用于物理教学当中才能真正发挥属于物理学的作用,以下就来谈几点创新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物理教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是基于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各方面的认识而形成的观念及其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同理,当创新的教材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时,也需要相应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否则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所以,在农村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加强前沿物理科学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求教学工作者努力钻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真正完成自身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依据物理创新教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要实现物理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探讨物理创新教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例如,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教材中的编排顺序、书中的难易部分,进而才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还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应的创新教育

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开展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开展物理教学,在此过程中给他们查漏补缺,如某位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差,那么就多鼓励他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此策略提高他的物理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新性因素;指导学生创新性学习,渗透创新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等等。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呢?笔者谈几点感想。

一、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意志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致力于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意志至关重要。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例如12),一个3位数(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辨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志呢?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

二、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新性因素,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

1.深入领会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性因素

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创新力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新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具体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具体做到:①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之前,把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认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②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③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摆、画、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三年级第五册教学分数初步知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形状不同。

在讲新教材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需要指出,完成创新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2)直觉思维是创新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3)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7篇

“玩”中“学”,把创新教育孕于游戏中

玩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同时,玩儿也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幼儿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意志是很弱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短,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要采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来激发其兴趣,维持其注意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把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之中,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形式,可使他们自发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我们要善于发现游戏中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加以引导,才能发挥玩中学的重要作用。比如,积木游戏,其中涉及各种图形,可以引导幼儿形成图形概念、几何形体概念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和计数,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等;学习单数和双数时,可以给幼儿分组,并标上号,然后从一号到十号排成队,让单号出列去玩积木游戏,双号留下计算一下,玩游戏的人一共是多少,剩下多少,然后让他们交换角色继续游戏;还可以通过扑克牌或卡片游戏让他们识别数值的大小和相邻数。在游戏中,幼儿得到了愉快的体验,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了数和形的概念,对于提高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

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枯燥的知识传授很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学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他们的求知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讲故事、播放动画片、歌曲音乐等形式。比如,在初步认识数的教学中,可以先放一段三个和尚挑水的歌曲,“一个和尚挑呀吗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吗抬水喝,三个......”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随后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会自动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播放和尚挑水的动画片,和尚一个接一个的出场,那些活波幽默的画面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对和尚挑水故事的讲解和适当引导,故事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会对幼儿的数的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发他们认识数的渴望,引导他们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的创新能力在生活中的培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并把它渗透在幼儿教学之中,将对幼儿数学教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分发水果、书、本、碗、勺子等物品,可以将分发任务交给幼儿,并引导他们主动的获取计数、加减、等分等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经验,帮助他们建立物体和数值的一一对应关系;自然环境中也有很多的数学教育资源,比如,小孩子往往对树叶飘落具有极大的兴趣,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在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找树”的活动,让幼儿找到落叶的树有哪些,它们在什么方位,通过他们的互助合作、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区分非落叶树,加强幼儿对方位和距离的初步认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价值。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可以拿来作为数学教具使用,上下楼梯可以教给幼儿数台阶,玻璃球、纽扣、书本、树叶、水果、豆子等各种材料和物品,都可以用来数数、分类、加减法运算以及图形比较等,这些实物教具的使用,极大的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想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幼儿在游戏、生活、学习中会不断获得感性认识,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对幼儿来说,创新也不意味着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而是幼儿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创新不等同于标新立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活动和游戏本身所隐含的教育内容。例如,幼儿很喜欢泥土游戏,玩起来很投入,但有些孩子对水和土的比例、泥土的形状等有些忽视,教师就要适时提示,促使幼儿对形状、重量和数量关系等形成感性经验;在绘画时,由于幼儿对空间几何体和对称等缺乏认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获得距离、空间、对称等的感性经验。随着这些感性经验的积累,幼儿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例如,在学习“4”的时候,学生们发现,很多动物都是“4”的朋友,是不是所有动物都是四条腿呢?这会使一些小朋友自觉的寻找不同的动物,看是不是“4”的朋友。在这样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创新教育概念范文第8篇

摘 要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是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两者的内涵、目标及内容方面展开辨析,并分析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