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其次,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降低对国外方法和技术的依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科学工具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创新方法工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

创新方法工作要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逐步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跟踪模仿、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培养一大批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方法和工具支撑,大幅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是,重点从“娃娃”抓起,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一批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继续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建设一批实习施训设施,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新方法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熟练掌握创新方法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

着力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传承。通过科学大师科普展览馆和筹建我国科学大师网上在线档案和数据库等模式,对我国当代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承。

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一方面,动员组织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广泛参与,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对各学科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归纳、总结,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学科逐步完成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科学方法大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方法的广泛利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积极推动一批急需科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实施及一些热点问题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新兴学科、衍生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急需科学方法研究,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重视在科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创造知识产权,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着重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和“10000个技术难题”征集活动,提出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明确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科学思维,探索创新方法。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针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需求,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推广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模式与路线、冲突解决原理、效应及标准解等TRIZ中成熟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建设,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软件工具和平台。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省(市)区域和行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挖掘、总结和推广工作。

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企业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将学术团体资源引入企业,深化“厂会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四)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理念,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催生一批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

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关键部件,带动科学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自主研发相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重要科学仪器,提升现有重大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试剂、软件模型、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科学仪器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有效解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配套性不足的问题。

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和二次创新。坚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产生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化和应用研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二次创新,大幅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运用政府采购、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幅度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工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科学仪器的知名度。

(五)推进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创新方法的意识,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广创新方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科协、工会的有利条件开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相关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科学方法的推广相结合,全面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

(六)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通过组建创新方法相关学术团体,创办学术杂志以及举办创新方法论坛等措施,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参与。

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的理念、模式,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相关领域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将创新方法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创新方法工作的协调、咨询机构;制定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方案,切实推动创新方法工作。

(二)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必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创新方法工作。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

一、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技术创新的发展,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要上台阶,不仅要靠高水平的科技管理,更要坚持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

1、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科技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体制的创新,体制又是资源配置的根本保障。科技管理体制要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科技政策调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依靠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加速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使科技资源“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2、科技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科技管理创新为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型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的科技管理创新,必须以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宗旨,通过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科技管理制度抑制科技发展本身的失衡,促进科技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科技管理创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技工作环境。良好的科技研究环境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科技管理创新又以服从和服务科技创新为目的,因此,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应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着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现行的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只注重投入和产出、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各种关系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应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要注重基础研究,鼓励原始性创新。

2、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鼓励创新机制,抑制了科技管理创新的思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虽然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的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滞后,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和科研组织间缺乏交流,这种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低的科技管理方式,使高校具有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高效率,这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创造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上科技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对涉及专业的前沿动态缺乏了解,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4、科技管理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校的发展,科技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的层次和结构也在发展,自然形成了“等级式”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很难满足现代管理的功能要求,同时,管理层次庞杂,部门之间不一致,问题就会发生。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需要,高校科技管理要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发展。[3]

1、更新观念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良性结合,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使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使高校科研管理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2)树立创新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3)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决定因素。[4]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中必须始终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其次,强化服务意识。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者应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激发科技人员的潜力,努力实现科技人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

科技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战略、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的创新,其中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对科技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全新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建立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6]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科技人员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创新性。其次,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求高校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效率及其管理成果,同时还要求加强管理意识创新,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等。最后,实施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更大的合力,孵化高校和社会的科技研发项目,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7]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管理的创新,是在掌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单位资源变化的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思维、组织、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更新,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流速率,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效率,从而使决策及时、准确,并提供量化依据,以强化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科研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并通过处理信息化问题,形成管理新制度。

5、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

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要不断创新,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合格的科技管理队伍是了解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现代的科技管理手段,具有科技管理创新的思维模式,知识面宽、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成为高校合格的科技管理人员,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创新素质,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管理者具有了这种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探索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并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好科技管理创新。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管理人员了解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前沿信息以及国内重要科研机构的学术特长、研究方向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本校的科研选题、立项、科研发展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科技人员提出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

[1] 严会超,黄江康,吕建秋: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6):10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http:///china/">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8—229。

[5]栾维东,高杰,张春华: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6):67—70。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校科技工作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配套、专业齐全、力量雄厚的高校科技体系,高校已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雄厚的科技人才资源

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第一资源。高校具有多学科门类、多专业领域、多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研究生资源,构成了学科完备、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学科领域有科研人员60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不含教学人员)27.3万人。高校雄厚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奠定了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以2005年为例,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344.4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72.5亿元),在承担基础研究任务方面,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9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7.05%。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项,占立项总数的63.3%;获准创新研究群体56项,分别涉及32所高校,占立项总数的54.9%。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万余项,接近立项总数的8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600项,占立项总数的55%以上。

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资源

高校承担了大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涉及理、工、农、医等各个行业领域的各个学科专业。

据统计,2001~2005年间,全国高校共完成专著41453部,发表学术论文1748786篇,其中国外刊物186790篇;期间全国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33项,分别占全国公布项目的55.07%,66.40%,53.57%,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份额全面超过了50%。以2006年为例,本年度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9项,高校参与获奖15项,占51.7%,国家技术发明奖41项,高校参与获奖25项,占61%,国家科技进步奖184项,高校参与获奖101项,占54.9%,本年度在国家三大奖获奖比例再次超过50%。

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资源以其适用行业领域的多样性、学科专业的全面性、地理区域的广泛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农业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显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成果资源所特有的优势,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实的科技创新基地资源

科技创新基地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及高校科技企业等三个系列,知识创新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又分为国家、省部、学校三个层次。截至2005年,全国高校共有独立管理部门批准建立的研究与发展机构2872个。这些雄厚科技创新基地资源为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知识创新基地

主要是依托学校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托高校组建的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校内部组建的研究所(室、中心)。目前全国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5个,总投资约14亿元,其中建在高校的有101个,投资额约9亿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104个。

2.技术创新基地

主要有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的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建立的省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校自建和企业依托高校联合组建的研发机构等。

自从2001年国家公布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22个,截至2006年,共组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依托高校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

3.高科技企业

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创办了高科技企业,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高校乃至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截至2005年,全国有592所高校创办科技型企业4563个,销售收入969.3亿元,利润总额49.93亿元;在沪、深股市控股的上市公司已达25家,在海外上市的有4家公司。

新兴的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资源

高校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主要由4个方面的力量组成 :一是设在高校的6个技术转移中心 ;二是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开发部(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推广力量 ;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科技中介组织 ;四是高校中承担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示范任务的科技力量。

优良的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资源

高校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构成了独特的科技创新环境资源:高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 ;高校和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快捷的信息资源 ;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土壤。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本身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优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使高校科技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求,影响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角色缺乏足够认识,滞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直接制约了科技创新;二是对高校科技创新队伍的培养、创新群体的建设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实施,致使科技创新乏力;三是对高校科研条件建设缺乏认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不到位,浪费严重,制约了高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教师要承担过去几倍的教学任务,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专职科研工作人才偏少,由于受条件限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留不住精英人才。同时受传统世俗的影响,论资排辈现象较为普遍,科技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创新性科技成果及高水平成果的产生。

科研机构追求小而全

由于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是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条块分割”,从而导致低水平重复设置高校和专业,科技资源未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虽然近几年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的调整,开始逐步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但这种状况仍未得到完全改观。这种体制上的不顺造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科研机构结构重复、分散,布局不尽合理。就高校内部而言,也存在着科研机构重叠、分散、运转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科技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科技队伍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虽然存在多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但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实力尚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宏观调控乏力等等。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科研与教育结合,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高校科技工作的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组成一个共同体,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同时,高校中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由于科研目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科研成果缺乏中试环节,高校科技成果缺乏面向经济、社会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移不力,科技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力,浪费严重,贡献率不高。

科研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仍然利用金字塔形的等级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知识和信息逐层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知识和信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从金字塔的底层向顶层流动,决策则从顶层塔尖向底层流动。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对外界的变化反应不敏捷,不能适应外界迅速变化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应成为各部门可自由获取、使用和共享的基础性资源,现行体制做不到知识的共享,不能让科研管理机构及科研机构与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因而不能实现与市场的直接交流,进而阻碍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使得大量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本身具有协调作用,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一直利用的是静态的直线式管理,其缺点是强调分工,忽视整合,扼杀个性,抑制科研人员的创新,因此建立动态组织运行机制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核心。科技的发展要靠创新,而创新要靠人才,特别要靠青年英才的不断涌现。高校科研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实验人员和在校学生四个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规模和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有关创新工程和科技计划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性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要根据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按学科将科研人员进行整体组合,遵循配套、适应、精干、能级合理的原则,组织科研创新梯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减少低水平重复,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组织科技创新梯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新内容。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懂经营、重管理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将为高校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强后劲。学科负责人(带头人、项目负责人),是科技项目研究的组织“核心”,他们的成长、培养,至关重要。

在科研管理组织运行中,“三段式”工作方法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三段式”即把科研管理工作分解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抓立项开题工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化管理及时关注企业需求的发展,在课题申请前,与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辅助引导科研人员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立项,避免盲目性。第二阶段在项目获准立项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主要协助科研人员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抓项目研究成果落实,完成项目结题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点和归宿。同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这是检验科研管理组织运行良好的标准。

建立现代科研管理模式

开放性的科研管理体制不仅能保证科研管理组织的良好运行,同时能保证科研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实现。创新管理模式首先要把科研管理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采取“依据社会需要选题、结合社会需要开发创新、组织成果鉴定、鼓励申请专利、促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研究的全过程。其次管理方法创新。通过加强与科研工作者的沟通,运用柔性管理,把组织意志变为科研工作者的自觉行动,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同时对科研工作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质”与“量”的管理上达成完美的统一。加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情报、预测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和可供借鉴的建议,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第三管理手段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要主动适应新形式,重视市场调研,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进行科研管理。

完善科研管理,建立新的科研管理体系

建立和不断完善校园两级管理体系。一方面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学校着重抓宏观管理和重大项目,抓交叉联合和新的生长点;强化学院的管理职能,推行在学院内部系所职能分离、由所管科研的管理模式,加强科研机构自主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制度化管理,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和管理职责,按制度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建立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最终要靠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才会有所发展,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

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革现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有利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建立一支稳定和精干高效科技创新队伍,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持续发展做贡献。

重视和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服务平台,整合、重组、优化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大型仪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调控新增科技资源,以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专业平台,以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为基础,根据学科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若干科技创新专业平台,为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技术转化服务平台,以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聚集功能、成果转化、全方位服务,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合力,加强建设和运行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强省中的积极作用。

加大高校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高校虽取得一些重大成果,且科学研究投入产出比远大于其他行业,但高校科技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科技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其中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国家和各高校应采取必要的财政扶持政策措施,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和风险转移制度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1、地方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地方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的*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并列为两大根本动力,对科技工作了新的更高要求。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认真解决长期存在的条块结合不够紧密、力量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等突出问题,对于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优化全国科技资源配置,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新时期地方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开展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对外科技合作,全面提高地方的综合竞争力。

3、新时期加强地方科技工作,必须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政府宏观引导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相结合。必须贯彻加强集成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把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放在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二、科技部将切实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4、调整科技工作总体布局,把地方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部党组将从战略高度上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健全部领导分片联系制度,设一位副秘书长专门负责协调推动地方科技工作,各司局明确一位领导负责与地方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重大科技决策事前听取地方意见、事后及时通报的制度,提高地方在国家宏观科技决策中的参与度。定期召开全国科技厅长会议,研究、交流和部署地方科技工作。

5、加强科技立法与执法,营造有利于地方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鼓励技术和管理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科技执法力度,定期组织科技执法检查,督促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建立省级科技竞争力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强化地方科技工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6、改革现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加强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的结合。火炬计划、星火计划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普及,科技部除继续做好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持外,主要依靠地方推进。科技攻关计划、*计划等国家指令性科技计划,凡能实行属地化管理的项目,积极委托地方负责。不能下放的项目,也要建立通报制度,并尽可能请地方参与管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计划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主要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经评审后可列入国家相关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7、加大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投入。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结合,加大对创新项目和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通过竞争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科技攻关计划、*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安排上,提高以地方为主组织实施的比例。对于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重大共性技术推广等以地方为主开展的工作,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与地方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8、推动区域间科技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工作协调发展。设立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支持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西部地区的科技竞争力。组织实施星火西进、西部火炬、西部大学科技园建设、西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等专项行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强化对老、少、边、穷地区科技工作的支持,继续做好科技扶贫工作。鼓励东、中、西部地区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和组织实施跨地区的重大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

9、积极帮助地方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加强对地方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地方科技工作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地方参与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举办国际科技会议。充分利用我驻外科技机构,收集并国际科技信息,帮助地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继续实施科技兴贸行动,推动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走向国际舞台。科技部组织的重要出访团组,尽可能邀请地方有关领导参加。

10、加强干部交流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促进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科技管理干部的双向交流,科技部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同时选拔相应数量的地方干部到部机关工作。制定全国科技管理干部培训规划,重点抓好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积极协助地方组织地方科技管理干部到国外学习研修。

1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积极为地方科技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科技部机关工作人员要更多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简化立项程序,改进项目评审办法。加强对地方科技计划的协调,尽量减少地方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立项。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科技发展预测研究,定期有关指南和信息。建立全国性的科技信息网络,促进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

三、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

12、重视并加强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为当地政府重大决策当好参谋。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抓好已出台的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的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并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环境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认真做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科研机构改革力度,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的结合和互动,加强科研和产业化条件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继续做好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机制。

1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火炬计划要由以实施项目为主转变为以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把支持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管理体制,提升创新能力,突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创新要素的聚集效应和对传统产业升级的辐射带动作用。

1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积极落实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信息化。继续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加强星火密集区、农业示范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建设。

16、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重大共性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选择一些应用面广、效果显著的重大共性高新技术,如先进制造、电子商务、清洁生产、节水灌溉、小康住宅等,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和普及的力度。在技术开发和推广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与体制创新相结合。

17、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结合。充分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着力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积极支持各类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并引导它们朝着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努力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18、重视并加强地、县级科技工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加强对地、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健全地、县科技管理体系。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推行地、县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和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活动。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组织好每年五月份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风气,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这次全县科技工作会议,是县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过去工作,部署今年工作。刚才,永旺局长全面回顾总结了近五年来我县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就今后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会上,还向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常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就做好全县科技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在知识和科技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动。今年,呼世杰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乎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处处体现“科技创新”这一思想内涵。因此,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煤炭、煤化工等领域的使用率,大力扶持科技先导型企业发展,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紧密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因此,面对竞争和机遇,我们更应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要充分认识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加快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长期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以煤炭为主,经济增长以资源开采型为主,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矛盾,面临着瓶颈制约增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单纯资源开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之路。就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黄陵。

3、要充分认识我县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我县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依靠增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实现,煤炭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益问题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进生产力,提倡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化,把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提升我县科技工作水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落实,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围绕煤炭工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和健康与安全等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形成一批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产学研联盟。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煤化工、果业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技术诊断等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跨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围绕苹果、畜牧、蔬菜主导产业,结合实际,以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为平台、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发挥科技示范引导作用,以此幅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

2、要在重点项目攻关创新上下功夫。围绕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 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一是以煤炭为重点,提高支柱产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快煤能转化、煤炭深加工步伐,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水平和回采率,实现煤炭业的科学合理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强煤焦化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降低能源消耗,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工业经济由外延向内涵提升的新跨越。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完善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

3、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好国家与省、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强化科技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中成长,在创新创业中成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三、扎实工作,以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1、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工作,是实现我县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县科技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2、按照省委《关于加强市县科技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各方配合迎接省上的全面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县。3、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工作提供资金支撑。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和省、市文件要求,切实保证科技投入落实到位,要将科技三项费用,科技事业费及科技奖励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科技三项费用占到县财政支出的1%以上。要重点支持苹果、畜牧、蔬菜产业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沼气池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支持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煤炭深加工。各乡镇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同时要加大社会多渠道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4、制定优惠政策,把科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科技工作要主动接受县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防震减灾法》、《黄陵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法规。同时要制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引进资金和优秀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科技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政策支撑,推进科技体制、制度创新。

四、形成合力,着力营造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环境

科技创新不仅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就科技论科技、就科技抓科技的思想,从组织领导、指导服务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关心科技、支持科技、谋划科技、亲自抓科技,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科技目标考核,各乡镇分管科技的领导要抓科技、管科技,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建立定期研究科技工作的机制,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制定规划凸显科技,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真正把它融入到我县各项经济社会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工作。

2、切实抓好科技依法行政责任制落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监督和对党政一把手的考核工作力度,完善考核体系,突出考核重点,创新考核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县形成加快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1院士大会讲话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雪龙2”号首航南极,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

——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技和决策支撑。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应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

——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

——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国防科技有力支撑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发展,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三)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

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院士制度,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这里,我给院士们提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广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希望广大院士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广大院士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带领团队作出重大突破。

——希望广大院士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们要更加专注于科研,尽量减少兼职,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

——希望广大院士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广大院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认真听取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意见,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今天召开的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推进会,对象主要集中在镇区和科技型企业这样一个层面,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契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各镇区科技创新工作,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开创我县科技事业新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将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需要各镇区、各部门完成的相关工作再强调、再明确、再落实,通过全县上下扎扎实实的工作,确保争创工作一举成功。会上举行了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揭牌及科技成果转化网开通仪式,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揭牌及成果转化网开通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刘县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成绩,明确了下一步的创建任务,我完全赞同,请各镇区、各部门抓好落实。掘港镇、沿海经济开发区、东升艾克、南通维立科等单位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希望各镇区、各企业认真学习借鉴。会议结束前,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以深化认识为先导,引领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深入开展

县委、县政府为什么在2月24日、3月9日相继召开全县工业经济暨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作动员大会和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之后,今天还要在这里开这样一个会议?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成功争取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荣誉称号,更关系到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要顺利推进这项工作,镇区是基础,企业是关键。刚才大家也听到了刘县长作的工作报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是一个含金量相当高的称号,它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展示,我们已经近20年没有获得这个称号,而且是南通地区唯一没有获得这项荣誉的县份,这与我县争当全省沿海开发第一县的目标极不相称,与我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综合排名极不相称,与我县迈向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发展阶段极不相称,所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争取这个荣誉。当然,我们不是为了争创而争创,更主要的目的是要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在全县上下营造重视科技创新氛围,切实提高我县科技创新工作组织程度,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主抓手和主动力,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想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认识:

第一,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工业革命以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先后有三种,分别是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和科技创新型。前两种经济形态对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成绩的背后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我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5%,钢材消耗占世界的30%,煤炭消耗占世界的31%,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更何况全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开采,这种过分依赖环境和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已明显不能适应我们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型经济作为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最新经济形态,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是一种科技支撑型、创新创业型、可持续发展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当仁不让地成为推动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第二,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最近全国两会期间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目前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这又一次警示我们,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再也继续不下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案例一】中天科技集团。中天科技集团前身是一个乡办砖瓦厂,1991年从传统的建材行业介入光通信领域,当时企业既无专业人才,也无线缆产品管理经验和技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在建设第一条光缆生产线的同时,他们通过多方联系,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上海第23研究所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聘请著名线缆专家陆国梁高工为公司总工程师,引进23所成熟科研技术,从而使公司逐步发展壮大。目前集团与南京邮电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十多个高校院所建立起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各种高级专业人才超百人。中天科技现已成长为一家主营光纤通信及电力线缆产品,涉足投资、置业等行业的现代企业集团,拥有光纤、光子器件等10余项国家火炬项目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及25项国家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国家电力、国电通信中心一级干线,跻身中国光纤通信十强之列。在企业做大的同时,中天科技更是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做强企业的关键举措:2007年深海光缆通过国家鉴定,2008年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分别建立中天科技研究院、中天科技学院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去年企业实现利税7.3亿元。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依托高层次人才,依托科技创新,中天集团实现了乡办砖瓦厂的脱胎换骨。可以讲,中天集团的发展之路就是企业创新之路。有同志会讲,中天科技规模太大,不具有可比性,那我现在举第二个例子。【案例二】宇迪光学仪器。该公司创建于1980年,当时由现任董事长吴迪富带领8名青年农民白手起家,靠借500元贷款,租赁生产队4间旧仓库办起的一家村办厂,主要从事眼镜镜片的生产,当时生产规模很小。1996年企业改制,近年来由于公司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大量聘用高层次人才,研究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成功开发了超大屏数码彩电背投镜、膜技术无双向红点反射镜、高清晰度微型光学镜头特种异型光学镜片等一批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高新技术产品,多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专利17项,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产品被日本索尼、韩国三星、美国科达、德国蔡司等知名企业指定为配套供应产品。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曾经讲过一句话,大象不可能踩死蚂蚁。意思是说,大企业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东西,小企业只要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依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宇迪光学仪器的科技创新之路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有同志会讲,你前两个例子的行业比较特殊,对我们的借鉴有限,那我现在可以举第三个例子,我县的传统支柱行业——化工。【案例三】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前身是县办化肥厂,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走上破产边缘。2003年企业改制后,企业新班子抱着“没有技术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的理念,决定改变几十年来单一生产化肥的局面。他们根据企业几十年来的化工生产经验,依托南京工业大学,从化工产品入手,首先联合开发苯甲醛产品,获得成功。他们先后成功开发了5,5-二甲基海因、对氨基苯酚、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等3个省高新技术产品。创新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成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企业销售收入5219万元,2005年上升到23373万元,年均增幅65%,2009年突破8亿元;2002年缴税总额30万元(化肥免税),2005年利税上升到1652万元,2006年利税上升到2900多万元,2009年突破1亿元;技术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功转型。2008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今年初,该公司顺利通过首发上市申请,将成为我县继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的又一家上市企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传统产业依然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让老企业焕发新春。有同志会讲,你前面举的都是成功案例,有没有反面案例,那我现在可以举第四个例子。【案例四】海花啤酒厂。海花啤酒厂及其生产的“海花”牌啤酒曾享誉我国啤酒行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该厂作为全县重点骨干企业长时间位居全县50强行列,不少家住县城的职工都以在啤酒厂工作为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我们啤酒厂还在满足于小成就时,周边兄弟县市的同行业竞争者已把目光放在科技创新上,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多种新品满足不同口感要求的消费者,迅速抢占了市场。海花啤酒厂的市场份额每况愈下,经营举步维艰,不得不于2002年底进行改制,直到现在企业也没有重新振作起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管企业历史多么辉煌,一但忽视了科技创新,就必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通过以上发生在我们身边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做大做强,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各镇区、各企业必须紧紧抓住这次争创工作的契机,将争创工作与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工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紧密结合,全面加快地方创新型经济发展,努力提升全县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二、以把握重点为关键,推动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务实开展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综合考核。涉及镇区定量的指标主要有12项,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业园或孵化器,二是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要完成这些指标任务,关键是要抓好创新主体、科技投入、产学研联合、产业升级、科技人才等五个核心内容。

一要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壮大创新主体,一方面需要我们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通过吸引一批实力强、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来充实创新主体。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是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重视自主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各镇区要引导辖区内所有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按照“六有”要求(有基础条件、有研发投入、有科研队伍、有工作成效、有规划机制、有明确目标),建立健全研发机构,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要积极帮扶企业新建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提高现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档次,拓宽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应用,使其成为科技要素聚集与科技成果开发的平台,成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我县大中型企业(集团)在自主创新中的带动作用,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和协调各类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通过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让科技成果效益最大化。

二要保证科技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科技创新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保证相应的科技投入。一是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要求,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各镇区要按照当年本级财政支出最少不低于1.5%的要求,足额提取科学技术经费。各大园区和重点工业镇要在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挑重担,重点建设一批起点高、配套全的创新培育载体,为创新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科技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器成为区域创新的技术源、辐射源和动力源。要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5%、定报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3%、一般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1%以上的标准,提取和使用技术开发费用。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积极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探索通过注入资本金、划拨资产、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等多种途径,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资金稳定增长。三是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要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科研攻关项目上体现政策支持,在重大专项上体现合力合成,在重点企业产品上体现投入倾斜。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意见》的文件精神,想方设法让企业掌握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财税部门也要确保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扶持、财政奖励政策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政策落实的受益者。同时,要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要强化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各地企业实现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借力发展。一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引导各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战略,排出当前的技术难题、希望合作开发的项目和产品等技术需求,确保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二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性。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寻找与自身的技术需求最切合、技术资源最丰富、技术研究最顶尖的单位进行合作。县科技主管部门要建立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制度,积极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牵线搭桥。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全年组织对接活动不少于10次。三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多样性。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学联合机制和组织形式,只要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可以进行尝试,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四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各镇区对签约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主动对接落实,早出成果、早出效益;对聘请的科技顾问,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技咨询活动,为企业长远发展、新品开发出谋划策。

四要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过程不仅可以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指标,更为我县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一方面,要提升传统产业。我县传统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档次和附加值不高。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改造提升,加快产业整合,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要做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轨迹表明,不断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我县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发展势头也比较好。下一步要紧紧瞄准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产业链接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招商,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大企业,通过引聚民间资金实施一批新项目。建立“发现一个、论证一个、扶持一个、壮大一个”的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机制,不断加快各类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进程。同时,各镇区要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资源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集中培植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主动抢占产业链的高端增值环节,走高效集约式的发展道路。

五要集聚科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了,没有科技人才进驻肯定不行;先进设备购买回来,没有科技人员使用肯定不行;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创新,没有科技人员进行改造也肯定不行。当前,对科技人才价值认识不足、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在我县还比较突出,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持续跨越发展,削弱了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各镇区、各部门、各企业要站在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软硬环境,竭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新局面。一是要大力度培养人才。积极推进经科教一体化和校院企相结合,鼓励企业参与联合办学,培养一批综合实力比较强、在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家型、高层次科技人才。二是要多举措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大招才引智的工作力度,使成为优秀科技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热土,争取把各类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来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来转化。鼓励各企事业单位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要宽领域使用人才。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实行政策引导、提供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等多种办法,让想创新创业的有机会、善创新创业的有舞台,会创新创业的有地位,使各类优秀科技人才都能够脱颖而出,各自的聪明才智都能尽情发挥。

三、以强化领导为保障,确保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高效开展

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是一项硬性任务,更是带动我县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的难得契机。各镇区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加强领导,全力推进,确保成功。

一要强化领导。各镇区、相关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亲自协调解决一些重大事项;分管领导要深入企业一线,积极调研帮扶,确保精力到位。省、市已将科技进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市、县主要领导进行统一考核。我们也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进步考核和奖惩体系,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绩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推动县域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二要真抓实干。县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定期回顾创建工作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对重点指标、重点工作、重点事项要逐个过堂,确保不留盲点和死角。对落后时序进度的各项工作,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扎实加以推进;对需要向上沟通协调的事项,要及时向上汇报沟通,请求上级给予支持。各镇区也要建立正常过程控制机制,对照会上下发的12项定量指标,逐个分解到具体企业,逐个落实到具体人头,找准工作重点,按照序时要求,排出计划清单,务实加以推进。

三要创新解难。相比较兄弟县市而言,我县缺乏成功创建的经验,创建基础也较为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迎难而上,创新举措,化解难题。要通过租用闲置厂房、吸引各类资本等手段建立创业园或孵化器,减少政府性资金投入;要根据上级要求,积极辅导重点企业完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材料,确保申报一个成功一个;要合理分配各项奖励资金,既能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更能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在知识和科技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动。今年,呼世杰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乎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处处体现“科技创新”这一思想内涵。因此,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煤炭、煤化工等领域的使用率,大力扶持科技先导型企业发展,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紧密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因此,面对竞争和机遇,我们更应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要充分认识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加快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长期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以煤炭为主,经济增长以资源开采型为主,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矛盾,面临着瓶颈制约增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单纯资源开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之路。就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黄陵。

3、要充分认识我县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我县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依靠增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实现,煤炭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益问题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进生产力,提倡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化,把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提升我县科技工作水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落实,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围绕煤炭工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和健康与安全等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形成一批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产学研联盟。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煤化工、果业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技术诊断等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跨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围绕苹果、畜牧、蔬菜主导产业,结合实际,以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为平台、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发挥科技示范引导作用,以此幅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

2、要在重点项目攻关创新上下功夫。围绕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一是以煤炭为重点,提高支柱产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快煤能转化、煤炭深加工步伐,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水平和回采率,实现煤炭业的科学合理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强煤焦化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降低能源消耗,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工业经济由外延向内涵提升的新跨越。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完善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

3、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好国家与省、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强化科技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中成长,在创新创业中成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三、扎实工作,以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1、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工作,是实现我县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县科技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2、按照省委《关于加强市县科技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各方配合迎接省上的全面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县。3、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工作提供资金支撑。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和省、市文件要求,切实保证科技投入落实到位,要将科技三项费用,科技事业费及科技奖励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科技三项费用占到县财政支出的1%以上。要重点支持苹果、畜牧、蔬菜产业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沼气池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支持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煤炭深加工。各乡镇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同时要加大社会多渠道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4、制定优惠政策,把科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科技工作要主动接受县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防震减灾法》、《黄陵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法规。同时要制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引进资金和优秀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科技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政策支撑,推进科技体制、制度创新。

四、形成合力,着力营造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环境

科技创新不仅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就科技论科技、就科技抓科技的思想,从组织领导、指导服务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关心科技、支持科技、谋划科技、亲自抓科技,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科技目标考核,各乡镇分管科技的领导要抓科技、管科技,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建立定期研究科技工作的机制,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制定规划凸显科技,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真正把它融入到我县各项经济社会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工作。

2、切实抓好科技依法行政责任制落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监督和对党政一把手的考核工作力度,完善考核体系,突出考核重点,创新考核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县形成加快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