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产业特色;职业教育

一、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发展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转贴于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 + 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业;波士顿矩阵法;生产业

一、北京市服务业发展情况

197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为5.2:71.1:23.7,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5.8亿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1995年北京市服务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1998年服务业比重超过60%,2006年超过了7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2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59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占比达到76.4%,规模和占比持续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多年来,北京市服务业对全市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在创造增加值、吸纳从业人员等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七成,在经济贡献率、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等方面超过八成,服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超万亿元,成为首都经济的最主要支撑。[1]

二、服务业重点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北京市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九大行业占全市经济比重合计接近70%,本文以这九大行业为研究对象,称为“服务业重点行业”,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就业及社会效益、节能降耗效应及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各行业进行数量分析,同时对各指标综合排名,从而评估服务业内部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一)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盈利能力——资本利润率1指标分析

盈利能力反映了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盈利能力分析拟选取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为指标,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资本利润率反映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核心指标。该指标应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为下限,实际上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各行业资本利润率有平均化的趋势。

数据显示(表1),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实收资本由42345.2亿元增加到90113.7亿元,增长了113%,服务业利润由2967.1亿元增加到11413.1亿元,增长了285%,高于实收资本增长幅度。表明服务业核心经济效益均有提高。

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由7%增长到12.7%,增长了82%。服务业平均资本利润率高于同期银行存、贷款利率,表明服务业的社会投资是有经济效益的,社会经济活动是良性发展、健康运行的。[2]

从水平上看,2011年,资本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为批发零售业,资本利润率为35.4%,其次是文化、体育与娱乐业,资本利润率为25.9%,科技服务业以22.9%的资本利润率排名第三。从发展趋势上看,与2006年相比,2011年服务业中,资本利润率上升的行业有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行业,其他行业则呈下降趋势。

2011年交通运输业资本利润率最低。该行业中,城市公交客运由2004年的经营性质回归到准公益性质,2011年公交票价只相当于2004年的40%。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运输量下降显著。[3]

(二)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成长能力分析——增加值2指标分析

成长能力是反映一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它反映了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增长的质量,成长能力强代表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看好。拟选取增加值指标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析。行业增加值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一个行业的规模、效益,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经济指标。

数据显示(表2),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由5837.6亿元增长到12119.8亿元,增长了107.6%。2011年,服务业的增加值五年时间翻了一番。

从规模上看,2011年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以2122.8亿元的增加值在各行业中排第一位,金融业以2055.0亿元的增加值排第二位,信息服务业则以1492.6亿元的增加值位居第三。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服务业三个行业增加值总和在服务业中占比达30.0%,在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发展潜力上看,2006到2011年,科技服务业增速最快,11年比06年增长了157.6%,商服务业以153.9%的增速排第二,批发与零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涨幅均高于服务业平均值,这些行业是服务业中最有发展潜力,成长性最好的行业,都属于生产业。由数据可知,生产业增加值绝对值和增速均高于生活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也高于全市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

(三)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就业和社会效应分析——劳动生产率3指标分析

北京市服务业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可以反应一个行业的解决就业能力和行业存在隐性就业的程度。拟选取劳动生产率指标对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衡量行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数据显示(表3),服务业从业人员由2006年17.1万元/人提高到2011年23.8万元/人。从规模上看,2011年,金融业劳动生产率最高,达68.7万元/人,其次是信息服务业达29.1万元/人,房地产业以29万元/人居第三位,排名前三的行业均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这也是这些行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高的主要原因。从发展潜力上看,2006到2011年,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现价增速排名前三。

(四)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效应——万元GDP能耗及增速分析

北京市服务业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给全市节能降耗带来新的挑战,能源利用和环保效益是考察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拟选取万元GDP能耗指标对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2011年,我市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0.256吨标准煤,是全市0.43吨标准煤的57.1%,低于第二产业0.663吨标准煤。2006-2011年,全市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6.8%,在服务业内部各重点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上升,其中,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降幅最大.2011年,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能源消费呈刚性增长,万元增加值能耗较多。

(五)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创新能力是行业实现持久发展的动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其科研投入与创新情况对提升本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取原因,2011年未对服务业分行业创新指标进行统计,本课题选用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及2008年非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分析拟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支出合计、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以及拥有发明专利数三个指标,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表5),2008年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R&D)内部支出合计200.7亿元,R&D人员5.8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1.83万件。其中,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R&D内部支出、R&D人员均居高于工业,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商务服务业排第三位。科技服务业以6503.0件的拥有专利数排名服务业各行业第一。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2011年,北京市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日趋稳定,重点行业贡献突出。从增加值上看,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三个行业增加值总额占到服务业增加值总额30%。从财政收入上看,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服务业五大行业形成地方税收收入占我市地方税收收入的比例接近80%。从利润绝对额上看,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房地产业四大行业的利润总额占服务业利润总额的95%。从就业人员上看,批发与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四大行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额的45.9%。生产业[5]具有产业渗透力强、服务半径广、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发展引领作用突出。

(一)综合指标排名及分析

根据以上对各行业不同能力的分析,选取各种能力中的核心指标4 分别排序(表6),可以看出,服务业重点行业中,盈利能力中排前五名的行业是批发与零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这五大行业对资本的利用效率高,经营效果好,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看好。成长能力中排前五名的行业是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这五大行业是服务业中最有发展潜力、成长性最好的行业,五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66.4%。就业和社会效应中排前五名的行业是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这些行业人均创造价值较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较高。节能降耗效应中能耗由低到高排前五名的行业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是服务业中能源消费量最少的行业,在首都经济的节能降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创新能力中排名前三的行业是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是最具创新能力,对于提升本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行业。

(二)波士顿矩阵法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类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四象限分析法,是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市场的增长率和企业在该市场上的相对份额对企业进行分类,使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产品系列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产品,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上投资。本文利用该方法对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按照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进行分类,以明确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引导方向。[4]

如图1所示,在坐标图中,纵轴代表行业的成长能力,选用2006-2011年行业增加值现价增速来表示,横轴代表行业的盈利能力,选用2011年行业资本利润率指标来表示。以服务业资本利润率均值12.7%为界,将各行业划分为盈利能力强(资本利润率高于12.7%)、盈利能力弱(资本利润率低于12.7%);以服务业06-11年增加值增速均值107.6%为界,将各行业划分为成长能力强(增加值增速高于107.6%)、成长能力弱(增加值增速低于107.6%)。如下图显示,即该图由平行于Y轴与X轴相交于12.7的虚线和平行于X轴与Y轴相交于107.6的虚线将坐标平面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依次代表:A类优势产业,即处于高成长性、高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批发零售业、科技服务业。B类盈利性产业,即处于低成长性、高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体育与娱乐业。C类重点培育产业,即处于高成长性、低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D类调整型产业,即处于低成长性、低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三)结论与建议

1.批发与零售业、科技服务业属于A类优势产业,这类产业具有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特点,由于其服务市场大,可以服务全国,部分行业可以面向全球,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支撑首都经济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功能性产业,应该而且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积极扩大其经济规模和市场机会,以获得长远利益为目标,提高竞争实力。

2.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属于B类盈利性产业,具有低成长性、高盈利性的特点,这些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其财务特点是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同时由于服务市场有地域性决定其低成长性,无需增加投资。该行业应该进一步市场细分,维持现有盈利能力或延缓其下降速度,争取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收益。

3.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C类重点培育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低盈利性的特点。北京市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反映首都经济影响力、控制力的重要行业,增加值与利润总额也有明显优势,但由于资产规模过于庞大,资本利润率不高,需要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源,金融业强化总部金融优势,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巩固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本土高端商务服务品牌,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进一步以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应用拓展为抓手,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端发展能力。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3-0143-03

[作者简介]高 健,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浙江宁波315100)

一、生产业的概念及界定

关于生产业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表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概念,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1984年,美国学者Noyelle研究提出生产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不能直接用于消费,只能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2005年,中山大学的钟韵、阎小培提出,生产业体现为中间投入,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其中间功能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综合多种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生产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各种中间服务的行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是产业互动和融合的关键环节。与其他服务业相比,生产业具有四个核心特征:一是中间性,即以企业为客户对象,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二是增值性,即通过服务产品的提供,提高其他产业的产品价值或运行效率;三是知识性,即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创新能力较强;四是关联性,即与制造业和农业关系密切,是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产业行业范围有不同的界定标准,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业主要包括四大行业,分别是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和贸易相关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提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6个方面。

二、浙江发展生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产有效需求受到抑制。浙江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中,不少行业和企业仍处于单纯的加工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导致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市场需求不足,难以拉动其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主要局限于硬件设施、咨询、软件设计等许多国际上通行的政府服务外包业务,基本都是通过事业单位或下属机构完成。垄断行业服务外包意识缺乏。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另外,浙江邻近上海的地理位置还造成了本地生产需求的外流。

2 生产业供给水平偏低。生产业是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有的生产业行政垄断,缺乏竞争导致创新不足;有的生产业或缺人才,或经营思想不端正,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有的生产业压价、回扣等不正当竞争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总体来看,生产业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需要。据对浙江产业集群内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对生产的满意程度不高,即便是满意程度位列第一和第二位的金融和物流服务,选择满意的比例也分别只有18.2%和15.2%。

3 技术水平不高。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小企业居多,多数企业提供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研究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40%),也低于国内先进省市,制度和政策环境普遍重视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生产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研发投入下降而生产业研发投入上升的发展趋势。

4 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不少地方对生产业的认识尚不到位,“重工业、轻三产”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税收政策不合理,所得税优惠主要面向应用高新技术的工业企业,对高科技服务企业缺少鼓励措施;营业税计税方法对服务业存在重复征税,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财政扶持也是向工业倾斜,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杯水车薪。此外,服务业用地、用电等价格比工业高出较多。如服务业用电适用商业电价,平均每度比工业高0.2元左右。

5 交叉管理和行业垄断比较严重。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并存。一些行业存在交叉管理现象。如会计师事务所有财政、审计、税务、证监等多个主管部门,有时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行业如会展业,又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企业发展难以得到引导和支持。市场准入障碍也未真正消除,金融、通信等行业虽然鼓励非公资本进入,但准入前置条件过高,存在“玻璃门”现象。有的中介行业主管部门人为设置准入门槛,有些行业存在自相矛盾的资质认定,造成事实上的行政垄断。

6 存在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浙江土地资源紧缺,加上生产业用地大都属于商业用地,取得项目用地格外困难,且用地价格也相对较高。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比如,软件行业一般工程师过剩,而架构工程师稀缺。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生产企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企业受益较少。

三、加快浙江发展生产业的机遇

1 国际生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为浙江生产业提供了“借力”发展的机遇。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浙江生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地区)先进的生产业,不但可以增强浙江生产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选好方向和重点,率先在部分行业领域实现突破,促进浙江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 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为浙江生产业提供了较强的需求基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的产业不可能实现较快发展。2003年以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当前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浙

江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外购(外包)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充分发挥产业外和企业外的力量,加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对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占浙江制造业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无力提供某些生产,因而对外购服务的需求尤其迫切。

3 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浙江生产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国家层面看,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12个方面37条政策措施。随后,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生产业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把生产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意味着有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速形成。从省级层面看,2005年8月份召开的浙江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提交大会讨论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此后五年浙江生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及保障措施。从市县层面看,杭州、宁波等市县均已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所有这些都为浙江生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加快浙江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实现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生产业是制造业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有利于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浙江应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努力形成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首先,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业发展。浙江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一大批制造业产业集群。生产业应以服务于省内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为其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培训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培育更多的生产供给主体,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预测,包括人力资源、采购和营销功能等在内的全球生产业市场已超过1万亿美元。浙江企业服务外包程度还不高,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观念,将非核心竞争业务外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加强政策研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为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创造条件。建立信息共享等基础平台,健全社会信用、中介服务等体系,搭建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2 大力推进生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生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发挥规划对生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生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发展空间以及布置先进合理的交通通信网络。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业集聚区,研究制定《浙江省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做好服务业集聚区申报、推荐和认定工作。加大对生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集聚区倾斜,重点支持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同等条件下对集聚区内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企业的吸引整合,通过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以及政府相关引导政策,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切实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3 强化对生产业发展的财税等政策的支持。认真清理、修订不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与工业同等的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促进政策。财政方面,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侧重向生产领域倾斜,主要用于生产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税收方面,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税法框架内对鼓励发展的生产行业、制造企业分离生产业等,探索实施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的优惠倾斜。用地方面,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对生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融资方面,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生产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型甚至微型生产企业开展业务。

4 消除制约生产业发展的体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我省生产业发展,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生产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5 完善发展生产业的社会环境。服务业由于其产品无形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经验品特征。因此,生产业的发展对运行环境的要求,远比制造业高。为了改善发展生产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督促生产业乃至制造业企业提高诚信水平;要在加强社会信用意识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评级体系;要加强社会信用监管和立法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对违约处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还要通过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创业投资制度等措施,健全鼓励自主创新、弘扬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6 加快服务业内部创新的步伐。行业内部创新的步伐直接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和绩效的提升。具体来看,可以从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加快生产业内部创新进程。

首先,实施组织创新。实施组织创新是应对当前经济危机,转变浙江经济增长增长方式,加快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实施组织创新的关键有三条;一是突出重点,实施“专业全球化”战略,即浙江的生产企业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客户市场定位,防止盲目多元化,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资源整合,组建服务业企业集团,做大服务市场规模。三是品牌战略的跟进,以创建名牌为抓手,集中发展名牌服务企业群,通过品牌的建立扩展高端业务。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一、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利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直接推动我国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升、水平提高,促进我国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期突破40%,达到40.5%。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6%,近十几年来一直徘徊在40%—45%。当前,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发展相对稳定和饱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15.5%下降到2011年的10.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5.4%下降到2011年4.5%。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还相当巨大。例如,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业务收入超过1.84万亿。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保守预计,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有数据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1/3左右,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一般在60%左右。可见,提高服务业比重的重点在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高、与新兴技术和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高技术服务业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高技术服务业是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环节,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种产品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90.6%。但与此同时,2011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实现的总利润仅为美国苹果公司利润的40%。市场调研机构赛诺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国产手机份额总和已经达到81.7%,但99%的利润被苹果和三星瓜分,国产品牌和其它国际品牌只能去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资源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驱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低端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高技术产业领域也呈现出制造规模大、服务规模小的局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环节攀升。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企业通过研发攻关和创新设计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形成竞争壁垒,从而增强我国制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高技术服务业是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会促使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力

高技术服务业的许多新业态都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网络技术等通过高技术服务业广泛渗透到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消费新需求。据美国BCC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远程医疗市场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9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在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6%。我国远程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再如,2011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额达到7849.3亿元,同比增长66%,远远高于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的增速。网购市场交易额相当于社会零售总额的4.3%,而美国的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13%。与此同时,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可帮助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企业对接全国大市场,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了更好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

(一)国家将高技术服务业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2年12月国务院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高技术服务业连同设计咨询、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都作为独立行业部门给予重点规划和发展引导,表明了国家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很多是创业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于高技术服务业务的扩展尤为重要,如云计算服务领域就聚集了大量的个人开发者和小型团队开发者,为创业者带来更多的机会。十报告提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等要求,适应了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成长特征。可以预见,随着十精神的贯彻落实、《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相关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变化和重大发展趋势对高技术服务业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性变化的重要时期,呈现出一些重大趋势变化,突出地表现为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加快高技术服务业。例如,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型消费需求日益突出,要求数字影音、网络文学、电子商务等消费新形式和新方式的发展;群众对食品等消费商品质量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检验检测服务和生物技术服务等提出了新要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以及80、90后人群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力主体,极大拓展了信息技术服务在医疗、办公自动化、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空间。

(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充足的动力

一方面,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有利于社会资本更多、更容易进入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资本实力。高技术服务业竞争性较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技术服务业,有利于提高企业活动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既有利于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也有利于支持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高技术服务业“走出去”和开拓国际市场,抢占产业特别是新兴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发展制高点。

三、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

要继续加强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研究,准确把握高技术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当前,对高技术服务业的行业范畴在学界和官方都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对于统一和提高认识、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细化支持政策

根据十精神,落实和细化国家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对于重点推进的八个高技术服务业领域,既要梳理整合各领域的共性政策,也要突出不同领域的政策措施的特殊需求。尤其突出高技术服务业具有的技术风险性和市场风险性的特征,着力完善风险投资、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定,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发行,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企业。

(三)鼓励创业创新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支持科技型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依托新兴技术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新业态和新领域,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后劲。

(四)培育消费市场

培育高技术服务业市场需求,重点在为服务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满足居民新兴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基因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示范,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将可外包的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发包给专业服务企业,通过应用示范、政府购买等措施,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5年前,尧化的经济仅仅依靠原中建安装公司、佳和日化有限公司和原中石化二公司等重工业企业和中小化工企业为支撑,规模小、数量少、污染大、效益低。5年后,通过近几年的卧薪尝胆、奋起直追,该街道在全市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已成为集工业、特色商贸业、中小型企业总部为一体的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尧新城区,成为栖霞区乃至南京城北冉冉升起的新的经济增长体。

明晰定位,让尧化找到动力引擎

尧化街道所辖面积仅10.2平方公里,去除市储备用地、绿色廊道退让用地和新尧新城6.8平房公里规划用地,该街道实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继续发展工业已全无可能。如何在小天地里做出大文章,成为摆在尧化街道面前的一道课题。为此,该街道针对土地、规划限制和产业发展趋势,认真梳理和科学研判“三次产业”格局,通过“退二进三”的转型发展理念,使尧化地区经济步入高速提升的轨道。特别是市、区政府将尧化街道纳入现代服务业主导型街镇,更是为尧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被问到“尧化街道为何能在5年时间始终保持高昂的发展态势”时,尧化街道工委书记介绍道:“我们根据新尧新城特殊的区位特点、产业特色和居住特性,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调研,提出了要把尧化建设成为‘新尧新城、汽车产业、科技商贸、幸福家园’的发展目标,这是由尧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城市功能定位所决定的。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主导型思路,这就是要主动接受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仙林大学城的双边辐射,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大招商选资引智力度,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壮大计划,强化服务业在三次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作用,这才有了今天取得的些许成绩”。

项目带动,让尧化手握发展钥匙

回顾过去的5年,既有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有国内区域化竞争愈演愈烈的重重压力。然而,面对跌宕起伏的发展环境,尧化街道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突破困境,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并走出一条尧化独有的发展之路。

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尧化街道敏锐地看到汽车产业的巨大前景,果断将原有仙尧路商贸区转型升级为尧化汽车经济区,在原有大政丰田、苏星大众4S店的基础上,坚持走高端品牌之路,引进了宝利丰宝马、利之星奔驰、奔驰商务、天泓别克、天泓雪佛兰、广福宁尼桑、东风雪铁龙等一大批世界名牌汽车4S店,并储备了保时捷、奥迪、路虎等多个项目。与此同时,该街道还利用“园中园”的模式,整合汽车经济区一部分土地资源,打造出租车总部园,并成功引进了海博、大件康福德高和中北3家出租车企业总部。经过多年的培育,这些项目终于在2012年获得丰收,首月实现税收超过千万元。

在2010-2011年的后金融危机时期,高科技产业几何级增长的潜力让尧化街道眼前一亮,对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的引进,在这一时期成为该街道推动经济转型的新追求。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尧化街道按照“以业聚才、以才引才”的思路,逐步将土地型招商转变为创新型招商和人才型招商,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创业项目,主动引进海内外领军型人才。目前,该街道已成功引进了青泉石等加拿大海归项目和金陵商城等现代电子商务项目,并从河北工业大学液晶系引进了研究液晶变光玻璃技术的高科技人才范志新教授。

招商引资的同时不忘扶持企业发展,尧化街道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也是一招好棋。自2010年起,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该街道都组织驻街企业、金融机构和招商引资的意向性企业召开银企联谊新春座谈会,让企业家和银行家相互接触,增进了解,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对于处于增长期的企业,该街道还拿出真金白银,按照以奖代补、减免租金的方式减少企业营运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地区不少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金芒果服饰有限公司从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注册资本超过2100万、年销售额过亿的中型企业,其“惊讶”牌商标被评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销售网络已覆盖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而可一印刷发行集团更是计划在今年增资上市。

规划引领,让尧化前景更加美好

进入2012年,尧化街道在审视发展前景和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区两园五大产业”的发展新规划,即打造一条“井”字型商业街区,建设金融和科技两个园区,发展汽车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总部五大产业。

在商业街区的打造上,该街道将立足尧化作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活配套区和仙林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手笔发展民生服务业,集聚人气,提升层次——在尧佳路、金尧路、公园东路、邻安路的井字型街区,大力发展以小餐饮、零售百货、文体娱乐为主导的商业街区,以满足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召开的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十三个现场会议之一。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前段工作,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服务业发展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各方面进一步行动起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刚才,大家一起参观了城区、奎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个现场,听取了城、寿光、诸城三个区市的交流发言,很受启发。特别是城区,近几年来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一是区委区政府正确把握当前城市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积极顺势而为,对发展趋势把握得好;二是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结合得好,抓落实到位;三是对看准的事情,敢于推进、敢于突破,工作力度大。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园区化、街区化,二是抓大项目,三是抓多业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天我们参观考察的项目,有大型城市综合体,有现代物流园区,有文化体育产业,有高端房地产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对城市功能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实践证明,无论抓什么工作,突破需要有支持突破的措施,跨越必须有支撑跨越的资源。这次会上,还书面印发了各县市区、开发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拓展思路,坚定信心,奋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努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服务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总量不断扩大。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达到1040亿元,是2005年的2.35倍,年均增长16.4%,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3.6%,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693.2亿元,年均增长42.9%,其中2008—年连续三年占规模以上投资总量50%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金融、信息服务、创意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三是贡献份额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36%,平均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每年新增7万人。年,服务业实现税收139.7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7.1%,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7.3亿元,增长14.1%,高于GDP增幅1.6个百分点;完成税收39.6亿元,增长33.6%,高于国地两税收入增幅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服务业仍然是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还是服务业的外部环境,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低一缺一突出”:一是增加值占比低。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更大。二是服务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年我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以上,而以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2.3%。三是生产业投资偏低。“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娱乐业三项投资占到服务业总投资的73.3%,而生产业共完成投资366.2亿元,仅占服务业总投资的9.9%。四是服务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短缺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金融、物流、旅游、外包等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我市服务业发展。五是服务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各县市区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同质竞争现象,差异发展、创新发展不够,造成一定资源浪费,也影响和制约了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召开会议,可以说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今天会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我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当说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已十分明确。下步的关键是针对这些问题,静下心来,铺下身子,认真研究突破性的办法措施,解决瓶颈,打破障碍,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服务业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一九五一”总体部署,今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年提高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长21%以上,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1.5%。从1—4月份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看,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相当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坚定信心,奋发进取,全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格局是:优先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生活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目前我市服务业占主体地位的是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等传统型服务业,企业数量占到服务企业的66%,增加值占服务业的38.4%。对这些占主体地位的传统型服务业,我们有自身的优势,不能放弃,但是要大力提升、上档升级。要着力引导企业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和园区信息化、组织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从成长性来看,未来服务业发展突破的重点是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商贸流通、服务外包、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要围绕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支撑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支撑建设,推动服务产业规模、质量和水平实现跃升。城市生态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要与活跃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宜居、宜业相统一。对新兴服务业,要注意全面审视某一产业或企业在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影响,凡是引领作用强、潜在价值大的,就要重点培植和保护。市经信、建设、交通、商务、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金融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根据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迅速组织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这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各责任部门具体负责,8月底前要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尽早实施。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发展特色,科学编制好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引领服务业发展。

二是抓投入,切实加大服务业发展的资源支撑。今年1—4月份,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249.2亿元,增长20.1%,服务业投资在三次产业投资中比重为50.8%。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5%。总体看,服务业投资进展顺利,但有两个问题应引起充分关注,一是投资增速下滑。去年同期,服务业投资增长27.4%,今年仅为20.1%;去年同期服务业投资高于二产投资14.8个百分点,今年服务业投资比二产投资低了4.8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生产业投资占比下降,这与我们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战略是不相称的。投入决定产出,没有对服务业的持续高投入,就不可能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前段时间,市政府已经下达了年服务业投资计划。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按照这一计划,切实抓好落实,每一个县市区都要抓出几个大项目,来带动服务业实现大发展。同时要围绕国家、省在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支持重点,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策划、筛选、储备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力争有更多的服务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要强化项目调度,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投入重点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制度,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投络员制度,及时沟通并妥善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充分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今年市里确定引导资金规模为3000万元,其中80%用于现代服务业项目的贴息补助或奖励。市发改委、财政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优秀项目补助奖励考核办法。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参照市里的做法,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加大资金规模,资金占GDP的比例不能低于市里确定的标准。要积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途径,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支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服务业,支持鼓励服务企业进入市场融资,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服务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切实增强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抓载体建设,不断增强服务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和带动效应。重点服务业城区,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尽快提升规模、速度和比重,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到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青州、诸城、寿光、高密等重点服务业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2%以上。重点服务业镇,要进一步明确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商贸流通、连锁经营、中介服务等繁荣发展。要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适应农民消费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重点服务业园区,要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和辐射带动能力。要突出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50个服务业重点集聚园区建设,今后五年,力争园区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税收年均增长18%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要大力实施“526”工程,就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5家以上,过5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20家以上,过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60家以上。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四大载体”的管理、服务、扶持办法,对新涌现出来、充满活力的企业、园区、城镇,要及时充实进去,使“四大载体”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抓人才队伍,着力打破发展瓶颈。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必须以人才为支撑。要充分发挥我市高校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积极推进相关学科、紧缺专业的整合和建设,抓紧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要紧紧抓住当前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势头趋强的机遇,努力引进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服务业人才,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撑。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大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积极创设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着力搭建各类人才的创业基地和创新平台,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以优越的环境,吸引各方人才来创业发展。

五是抓改革开放,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一要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当前在设计、评估、咨询、监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蕴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医疗卫生为例,我市908万人口,以每人每年500元的医疗费计,就是近50亿元的市场份额。但目前在上面这些领域,大部分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占据,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和制约了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市场的全面活跃。必须把改革作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以发展的理念、市场的态度、产业的视角,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放宽外资和民间资本准入,盘活资源,激发发展活力。这方面,各县市区要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力争有所突破、有所作为。二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期完成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工作。去年全市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全市剥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计划实施剥离的企业495家,现已完成349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232家。剥离出服务业企业204家,预计年营业收入385亿元,可实现地税6.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2亿元。下步,对已经剥离的企业,要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加强扶持引导,促进剥离出来的服务企业正常运营、健康发展。对尚未开展剥离的企业,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各县市区、开发区对所辖区域内的企业剥离工作要建立包靠制度,确保工作覆盖到每个拟剥离的企业。市剥离办要定期搞好调度督查和调研督查,强力推进剥离工作,确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剥离任务。三要不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应当看到,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企业、新兴业态、先进理念还是在发达国家。要进一步加强与先进地区、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大的服务企业来发展,积极吸收先进理念为我所用。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参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努力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争取主动。

三、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服务业发展的合力

一要进一步履行好服务职能。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积极探索服务业监管、引导、激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环境。要象支持工业一样支持服务业发展,严格落实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该减的减、该让的让。各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加强绩效考核。省里从今年开始实行服务业绩效考核半年通报制度,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社会综合考核办法中也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考核的权重。市发改委要根据省、市考核办法的变化,会同有关部门抓紧修改完善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重点是细化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提高考核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服务业总量、速度、结构、贡献等指标的考核。要根据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在服务和推进服务业发展中的职能和定位,分别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考核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导向,不是目的。各级各部门不能就考核而考核,而是要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真正发挥助推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三要积极推动服务业统计工作创新。服务业统计是以部门统计为基础信息,部门统计数上不来,全市的统计就难以完成。各级经信、交通、建设、商务、教育、卫生、文化、人社、金融办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行业统计的认识,象工业统计一样重视起来,落实专人负责,认真全面做好行业统计工作。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统计工作的具体指导,依法建立对各部门行业统计工作的考核办法,确保按上级统计体系高水平完成统计工作。同时,要根据当前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积极进行统计工作创新,努力在改革统计体系、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方面率先破题,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蒙古;生产业;低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内蒙古生产业低就业吸纳能力的成因

发展过程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低就业水平的现象。作为资源富集型地区,内蒙古三大产业的就业发展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速上升。内蒙古生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内一些省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在生产业内部,比重较高的行业有金融、物流、咨询等,这些都将成为拉动生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生产业属于中间性投入的行业,有研究表明,生产业是促进就业增长最快的部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生产业对就业增长的独特作用,一方面扩大了就业总量,另一方面其岗位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就目前全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而言,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第一,开放程度偏低,全区生产业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较发达省市偏低;第二,内部结构不均衡,传统物流服务业占比较大,新兴科技服务行业占比较小;第三,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生产业发展中存在人力、物力等要素不足或是价格不协调的问题。

二、提升内蒙古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建议

当前,内蒙古长期经济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全区生产业普遍存在着现实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其他类型的服务业和产业相比较,生产业存在以下优势:高成长、高就业,有助于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并拉动就业增长;高集聚、高辐射,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生产业是解决目前内蒙古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内蒙古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奠定良好提升内蒙古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建议如下:

(一)建立多元化竞争格局

目前,内蒙古部分生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行业垄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有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入民营化的生产业,提高内蒙古生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内蒙古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高外,金融、保险、电讯、铁路和航空运输、专业技术与科学研究等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因此,应该通过逐步放松规制,鼓励民营生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为产业发展公平和效率建立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优化全区产业结构

当前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低度化的工业和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这不仅压缩了生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还抑制了就业增长的空间。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变以消费业和政府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产业,提高生产业的比重。研究制定相关指导规划,积极发展低能耗企业、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科研资金,将其重点投入到一些关键性领域、新兴行业和一些薄弱环节等。

(三)加强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广义来讲,生产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它是依附于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贯穿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不仅有助于两者的互动发展,还对全去的就业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关政府机构可以成立集生产业与制造于一体的行业间协会,不断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新模式,逐步实现区内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人才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高低,是影响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生产业中的高端产业,生产业对劳动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求职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各种高等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提高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而提高教育机构的水平,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端应用型的大学生、研究生。其次,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出力度,形成成熟规范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增强内蒙古职业技术教育能力,为企业培养出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五)建立促进生产业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要建立促进生产业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应该在依靠市场自我调节的同时,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引导。首先,政府为推进生产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应当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其次,在政策法规许可范围内,简化一些项目管理和审批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能下放的权限尽可能下放。最后,要加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确保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各项服务业优惠政策企业能够享受到。

参考文献:

[1]魏江,周丹.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科学出版社,2011.

[2]王小平,李素喜.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区域服务业竞争和合作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3]刘小方.我国生产业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7(10).

[4]姜鹏.基于生产业视角提升就业水平的机理及路径选择—以大庆为例[J].对外经贸,2012(6).

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产业;发展趋势;增长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76-05

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那些为其他产业或服务业提供中间服务投入的行业。…生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业加速发展”。北京市生产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对北京市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研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快我国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北京市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提出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进入2l世纪以来,北京市生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一)生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统计数据显示,2001~2011年北京市生产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3.4%,高于第三产业的12.2%和GDP的10.6%。生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4.34%上升到2011年的55.12%,10年提高了超过20个百分点。同时,生产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以2011年为例,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907.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从业人口为691.3万人,占比为76.15%;生产业的从业人口达到440.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8.55%。上述数据说明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对就业的贡献,生产业的作用都是不断提高的。

(二)生产业的行业结构变动较大

从整体来看,生产业的增长速度很高,但生产各行业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据统计数据显示,科技服务、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63%、15.8%、15.76%和15.24%,明显高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但是运输仓储、邮政业年平均增长率只有6.09%,明显低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由于增长速度不一样,生产业的内部行业结构也发生变化: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在生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5.49%下降到2011年的9.03%;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了4~5个百分点,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的比重比较稳定。

二、生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一个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越强,表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越密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由于主要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产品,生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应该是比较高的。为了反映生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本文采用北京市各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并利用中间需求率、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

(一)中间需求率分析

中间需求率是指一个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占这个产业总产品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总产品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产业所需求。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说明该部门越具有中间产业的性质。另外,通过中间需求率还可以计算各行业的需求比重,用以反映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依赖程度。

通过计算可知,2000年北京市生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只有44.41%,2010年上升到61.59%,这说明生产业越来越具有中间产业性质,越来越依靠中间需求来拉动。从生产业投入到各行业的比重看,投入到第一产业的生产比重较低,这说明生产业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依赖较少。另外,生产业的产品投入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生产业的发展并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提供的需求拉动。而生产业投入到本行业内部的比重上升最快,从2000年的21.23%上升到2010年的58.43%,这说明生产业主要是由内部需求拉动的(见表1)。如果加上其他服务业的需求,生产业的70%以上的产品都是投入到了服务业之中。很明显,生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内部自我增强的特征,即行业内部需求拉动了生产业的发展。

(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

由表2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于生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在增加,这说明生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在提高,尤其是生产业对于本行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增加迅速。从2010年数据来看,生产业的投入中有35.99%来自于生产业内部,这与前面计算中间投入比重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另外,第一产业的服务投入比例上升较快,由2000年的3.6%上升到2010年的17.48%:但是2010年第二产业的投入中只有20.8%来源于生产业,这也说明了第二产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依赖于生产的投入。

(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依赖性越强。表3反映的是北京市生产业各行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的变化,并按照影响力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02年影响力排名靠前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事业,2010年这一排名没有发生变化。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系数比较大,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很强,这与我国物流成本比较高的现实相吻合,而且也与直接消耗系数情况相一致。另外,综合技术服务的感应系数也较高,说明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依赖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大部分的生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都比较低,一方面反映出生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也比较低,呈现行业自我循环的特征。

二、生产业的增长绩效分析

(一)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一个产业的总产出包括增加值和投入两部分。为了反映生产业增长的绩效,将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率定义为投入产出效率。增加值在总产品的比重越高,投入产出效率也就越高,意味着总产出增加是靠增加值的增长来获得的,该产业的增长方式就是低投入高产出模式,反之就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根据北京市各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分别计算各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如图1)。虽然在多数年份中,与其他产业相比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较高的,但是和其他的产业一样,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大多低于50%,而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生产业的增长与第一、二产业的增长一样,都是采用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呈现出粗放式增长的态势。

(二)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为了说明生产业的生产效率,本文使用了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一定时间内人均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产品价值量来表示。由于服务业的产品具有无形性,因此无法像制造业那样计算产品数量,服务业的劳动成果多采用价值量来衡量。本文以当年价格计算价值量,并结合当年的从业人口获得人均产值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见表4)。从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其他产业,但是领先的优势在逐步缩小,2011年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再加上生产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因此生产产品的价格上涨非常明显,这无疑提高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

(三)基于利税率的分析

利税率是指一个行业中的营业税与营业盈余之和占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在税收和利润方面的贡献,利税率越高则表明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大。另外,利税率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其对投资的吸引力大小。利税率高的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税收和高额的利润,因此更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商的青睐。从利税率来看,北京市生产业并不是各产业中最高的,尤其是在2007和2010年,第二产业的利税率明显超过生产业,而且生产业的利税率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5)。这说明与第二产业相比,生产业在税收的贡献及资本的回报率上并不占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商对于发展生产业的热情都会受到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生产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在提高,但是它的增长方式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生产l生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高,而且增长绩效不突出。出现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生产业在GDP和就业中比重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推动使得要素向生产业聚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只有增加劳动投入才能扩大产出。第二,社会分工程度比较低造成产业关联度低。由于我国社会分工程度比较低,各产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其他产业中存在着大量内部服务部门。因此,尽管其他产业发展需要服务的投入,但是大量的服务投入实际上是通过内部采购而不是通过外购服务来满足的,这样客观上造成了生产业发展的需求障碍。第三,生产业增长模式造成其增长绩效不突出。根据以上分析,生产业也是采取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在生产业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相对短缺造成劳动力工资迅速提高,使得生产业的成本上升,进而加速了利润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其绩效的提高。尽管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生产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生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对目前生产业的发展要有理性认识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发展生产业,各地政府对于生产业给予了很高关注和热情,但是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个别生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外,多数地区的生产业发展都不令人满意。生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因此政府在扶持其发展的同时,必须有理性的认识。不应过高估计其作用。

(二)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放松生产业的投资限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生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程度不断细化的结果。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通过税收、信贷政策的调整促进生产由第一、二产业内部向外部转移。应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保险等垄断业,提高生产业的竞争程度。应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

生产业是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决定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培养模式,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并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对于金融、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发展所需的、但目前我国最短缺的高端人才,应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加以弥补。

参考文献:

[1]顾乃华,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典型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8(2):15~21。

[2]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76-88。

[3]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8):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