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90后”大学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90后”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符合时展规律的新型管理理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
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5 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91.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弊端。
6 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创新与探索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
7 人际交往靠网络
调查显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数“90后”会表现得慌乱和手足无措。
二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免产生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 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是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承认,自己在进人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情感是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思维独立,过于自信 “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快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显著增强。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浓厚,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喜欢挑战、思维活跃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历史使命的召唤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面前,“90后”大学生面临的矛盾更尖锐,内心的冲突更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4 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而面对心理问题,多数“90后”选择逃避,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5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及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性,如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和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习性则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
6 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世界所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荒废学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7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这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内心焦虑、无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四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分析
1 针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对策
老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学生遇到问题后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快地适应、感觉到爱并产生安全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使之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 针对父母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使之成为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人。敢于让孩子多吃苦,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快乐,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为之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只会抹杀掉孩子的独立性。
3 降低对网络过度依赖的方法
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使之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对网络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长处,摒弃弊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分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从而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要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
4 轻松减压,缓解情绪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出客观的、可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5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6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在校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让他们在步人大学校门起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化解自己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而产生的诸多疑惑,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90后”是时代造就出的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宠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思考,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21世纪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代“90后”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迎接困难,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施福新.大学生四种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载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18 -11-12.
[关键词]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今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具有与时展相一致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如何改变“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其早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满足“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向往,在大学生就读期间合理的安排他们进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减少因自身理想与具体现实的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方法之一。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个体情绪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个体情绪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虚荣嫉妒。“90后”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使得东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交汇碰撞,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相互竞争的激烈,信息量的膨胀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正确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一系列现象,他们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让他们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下产生了困惑、迷惘、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和争强好胜&过分注重荣誉、名望和赞美或者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不良个性,而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则导致虚荣和嫉妒心理。以上这些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出现缺陷常见的有自卑、拖拉、鲁莽、孤僻、抑郁、狭隘、冷漠、虚荣、焦虑、自我中心、冲动和脆弱等。
(二)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关系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他们在迫切希望交往得到友谊的同时,对于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却一无所知。由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发现一些“90后”大学生踏着钟声进出课堂回到宿舍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这些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三)心理承受脆弱,存在就业焦虑孤独感和自卑感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半数以上、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新生处于角色转变过程中,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地方,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产生的孤独感及不明确个人目标,让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承受力下降,并不乐观的就业率也无形中增加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感。
二、社会实践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实效性
把社会实践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90后”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得以下几方面的实效: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90后”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公正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的前提条件。自我评价的核心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评价的主体必须完整而准确的了解个人与社会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初步理论判断,并对这个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而大学生检验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假设的正确与否,在不断的实践,修正理论假设,再实践、再修正。理论假设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才会是公正客观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就会提高。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而校园环境的独特性,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对人际交往观念的淡薄,但社会生活却是建立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的,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必然将无法适应社会,陷入心理困境。校内、班级内、寝室内与同学的不断接触和学习是提高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与多个年龄阶段、多个社会群体的相互交流,积累人际知识,丰富交往经验,掌握沟通技能,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
(三)社会实践有助于“90后”大学生对自信心的培养
“90后”进入大学后,自信心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许多高校采用了心理疗法,但经过分析学生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清楚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目标,便产生了不自信。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自信心培养中有非常好的实际作用,组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克服学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到这个社会的需要,从而使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二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社会实践的收获对学生来说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三是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如果社会实践的组织者能成功的帮助学生克服实践遇到难题,战胜困难,这将极有利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恢复和增强自信心。
(四)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学生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从而为自己找到一个现实性非常强的目标。目标的具体化,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的具体化,实现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方式也具体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建立在完全现实的基础之上。
三、发挥社会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实效性的途径
社会实践是“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一)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首先,思想认识到位。各高校应全面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组织领导到位。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二级学院、系部心理辅导员,各班级心理委员,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实践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后,资金投入到位。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提供专项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为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二)建立“三项制度”,健全工作体制
高校应建立起由寝室、班级、学院、学校组成的四级网络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制度,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健全工作体制的同时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设立不同的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在前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找到社会实践结合点,给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需找答案的机会,让他们重建信心,解决心理问题。
(三)培养“三支队伍”,推进队伍建设
重点建设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学生工作干部心理辅导员队伍、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力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思维的工作队伍,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及户外团体活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四)突出“三个结合”,拓展实施途径
社会实践结合心理教育工作要围绕“情、理、行”开展,而且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加强积极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其实,“情、理、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各有其作用,三者不可偏废:通情才能达理,明理才能促行,导行才能深化;只有情、理、行相结合的整体威力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总之,社会实践结合心理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 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整套实用、有效的结合机制,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拓宽社会实践的活动渠道,吸引“90后”学生参与其中,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恒亮.宋华明.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及其发挥[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2]许林敏,王梦倩,胡海山.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3]王恒亮.宋华明.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及其发挥[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摘 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研究以成都大学为例,在城市型综合大学的背景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构建了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创新力素质为一体的五大素质提升体系的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实践探索充分证明了该工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市型综合大学;大学生发展;素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的“潜在力量”、“补充力量”,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我国城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现状却形成一个矛盾的局面。教育部有关调查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以城市型综合大学为背景,力求探索当代大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的路径,培养符合城市发展的人才模式,促进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共赢。
一、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理念
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属的唯一普通本科院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力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紧密;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城市型”理念。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大学。这样的大学从高等教育属性、科学研究、学科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类型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应更加贴近所属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城市的需要,服务于城市的成长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综合”理念。城市型综合大学立足于所属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发展相并轨,满足城市对人才的全面需求,在学科设置上是属于综合型的,具有学科综合性的特征。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人才”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是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以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为平台,以企事业标准为插件,适时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缩短产学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充分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中涌现出许多精英人才,“鸟巢一代”就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的素质和魅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原本单一的思想素质教育显得缺乏实效、缺乏活力,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大学生人格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高等教育过分讲究专业对口、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略、忽视心灵教化、人格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或者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进取精神。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程度不够。在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活动中,被调查的大中学校学生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1.6%;调查中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大学生达到44.0%。[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EB/OL]. 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19/10196393.html.2004年03月19日.]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比较欠缺,为高校进一步以创新素质教育为先导,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创新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了要求。
(二)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丧失。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所变化。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是以集体主义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奉献多少索取利益。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集体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献身精神有所减弱。
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已经表现出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择业偏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仅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弱视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等不良趋向。人民网-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调查(2010年9月-11月份数据)结果显示,仅有24%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并且被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和工作强度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直接关系。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随着其收入层次的降低而下降,也会随着其加班时间的增多而下降。[理想与现实:2010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EB/OL].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74.]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当代大学心理承受能力却较低,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表明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不适而引起的焦虑,人际关系的不良而引起的苦闷,消费上的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性和恋爱而产生的心理困扰等。
三、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结构体系探析
成都大学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和素质能力的情况为经验依据,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在大学生素质能力上的微观激励机制进行经验性的解析,开展实施了“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是以学生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为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为保障,旨在培养道德修养高、专业能力强、身心健康、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结构体系
“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构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创新力素质五个提升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能力体系。
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基于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培养理念,立足于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就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力素质是现代城市发展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将学生的所有素质集中凝聚在这五大素质提升的培养上,就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素质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通过这五大提升体系使得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同时,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就业的状况与学生素质成明显正相关。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主要也体现在本文提出的五大提升体系和三大能力,这从数据上也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工程体系。
四、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实践成效
成都大学在近三年时间充分围绕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各学院以学科特点为依托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工业制造学院通过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塑造科学思维方式,继续打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特色工作品牌。美术学院结合专业实际建立学生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区,采用项目化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专业竞赛实训或承接公益项目、商业项目实战,将学生原创的文化创意项目以作品或商品的形式孵化出来与产业相结合。在承担的成都伊藤洋华堂公司自主品牌IYB服装图形创意设计项目中,提交设计方案300余件,通过竞标,已有8套使用方案被确定,现已全部投放市场在商场售卖。各学院的项目和活动各具特色,各有长处,紧密围绕工程的理念,积极进行实践,展示出学院在素质教育上热诚和努力。 (一)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大学是各类人才产生的摇篮,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评估是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评估,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的全面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高等教育应时刻把握思想政治素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方面,成都大学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为主渠道、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为引领、以思想网络阵地建设为手段、以党团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一,抓好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一年级开设入学教育课程,让新生尽早认识专业方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注重社团能力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技能的表达能力。同时善抓分时分众主题教育,以突出教育实效。第三,加强网络教育。利用互联网高效、互动性强,学生参与面广的特点,积极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在学生中努力倡导积极、健康、绿色的网络主流文化;重点加强学生天地网站、学院-班级QQ群思政联动体系的建设,着力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行为规范引导、网络法制教育。第四,实行班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创建先进班集体活动,启动创建先进班集体网上申报工作,建设网络“班级之家”,实现班级事务公开、班级财务公开、班级各项活动展示公开;积极推进班级民主建设,形成班级建设工作可视化、可比化、监督无障碍化。
(二)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人文科学素质作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素养、行为规范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既是人的素质结构的基础,又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最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就是要
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价值理念、品格素养、人格情操等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科学以人文为本,人文以科学为基础。在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上,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工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来实现。例如,素质拓展体系的建设,整合、深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出台了《成都大学关于实施素质拓展卡积分的暂行规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和需求,实行学生素质拓展卡,逐步构建多样化、模块化、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并与学生的各级各类评优评奖挂钩,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展学习知识的范围,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如通过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举办了学生社团文化节、、“魅力曲艺、悦动青春”中国传统曲艺进校园、《成都大学校歌》《成都大学学子之歌》仪式暨校歌大家唱等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身心健康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表明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魄,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接受一切教育,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全年开展各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常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运动锻炼热情,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以各类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全国各级大赛为契机,带动全校学生整体运动水平,并积极参与服务社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每年有近6千学生受益,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在危机预防与干预上,一方面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举办新生讲座;一方面协同各学院排查有各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对筛查出有危机倾向的学生逐一面谈,并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干预。
(四)职业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在职业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将其学业选择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力。建立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和竞赛活动三级培养体系融入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全校必修课以及《学生领导力》、《创业实务》等全校任选课,自编出版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赢在校园——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通过三大品牌讲座、知名企业进校园、校友讲堂和创业讲堂等举措开展就业和创业意识教育;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面试比赛等,让学生以赛代练,理论联系实际,有力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指导。
(五) 创新力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创新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所具有的开拓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科技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创新力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方面,学校一直注重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积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宽松氛围。建立ECOC创业服务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E即教育,通过构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C是通过竞赛遴选创业项目;O为通过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推进大学生创业;C指构建创业扶持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学校聘请了50余名成都市青联委员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与地方政府设立的大学创业园联合建立了创业预孵化基地,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创kab创业基础教育选修课,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设计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不断得到增强。3个学生创业团队被评为成都市大学生创业重点项目,IDO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2010创业成都市“创业潜力奖”,豆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西南地区(只有4个团队)参加CCTV《创意中国星》全国总决赛,获得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50万元的投资。全校已经形成了“以课堂教育为基础、课外讲座为补充、就业创业实践为特色、专业教师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人力资源,加强大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职责之一,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推进工作还将在探索与实践中继续深化,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实施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明.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3]刘绍荣.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途径[D].复旦大学,2004.
[4]理想与现实:2010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EB/OL].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74.
[5]汪莉.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6]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EB/OL]. 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19/10196393.html.2004年03月19日.
大学生,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他们朝气蓬勃,是社会进步的希望。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依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2007年在对23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这些大学生,刚刚经历过成人礼,他们就奔赴到千里之外的校园,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虽然经历了残酷的高考,但是他们的心智却未必和他们的成绩一样成熟。以往单纯的社会关系和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考研,就业,恋爱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象牙塔中的知识绝对不够适应这个繁复的社会。以往习惯成功的他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失败呢?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表达自我,这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样的问题,他们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而这一切,都需要教书育人的老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其要求起身体健康,而且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能力的一种体现。大学生和同龄人相比,外部条件更优越,但是心理素质却未必更好。因为学校和社会能给的只是外部力量,学生自己内心愿意进步才是内因,是学生进步的原动力。大学时代,学生不再有家长,课业老师和升学直接的压力。而更多压力来自就业,考研等需要长期规划和努力的目标,这就对学生自身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没有短期压力和直接目标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感觉时间充裕,进入混日子的怪圈,而失去努力的动力。最后结果就是失败接踵而至。而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挫折感和失落感很容易占据上风,很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学习、犹豫不绝和对失败的恐惧。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抗负面情绪有力武器。而什么是合格的心理素质?首先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求知欲,努力学习,对于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这是推动其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爱好学习,而不沉迷于外物,充满自制力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强于一个整日浑浑噩噩,游戏人生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学生应该有乐观开放的态度面对生活。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如果只是躲在宿舍吃泡面打游戏,只能说这个大学白上了。通过与人交往,通过学生会活动,通过实习,可以大大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才可以有自信在未来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为之努力。学会面对挫折,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直成功,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区别有人可以坚强地面对。而有些人会选择妥协。学会面对,学会转化,就是可以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垫脚石。积极面对挫折,是成功人的标识。爱迪生经历了99次失败,才发现了灯丝材料。如果不能面对挫折,他如何成功,如何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行动手段如何训练学生,使得他们拥有成功者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加强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为新生处于一个中学生转为大学生的重要转型期,是大学生发展关键的一步。进入大学的新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不能适应学校新的环境,可能产生心理的波动,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不自信,对自己的目标表现不明确,对生活方式感觉失望。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变得很大。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不仅对他们拥抱新生活很重要,而且对他们今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应当尽快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让他们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有的学校会有“一帮一”活动。让每一个新生和一个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联谊二人组,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会是新生的榜样,使得他有榜样可以学习。
而二年级学生因为经历过新生,可以帮新生少走很多弯路,从而让他迅速转变心态,进入状态。而二年级学生也可以很快了解新生的动向,及时向老师反映。而新生通过老生可以很快扩大自己社交圈,摆脱孤独感。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普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新生。通过心理健康问卷,可以筛选出其中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和其他学生了解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根据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及时将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其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校园文化活动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天赋。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心健康的心理,为未来的社会竞争大好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而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开展的活动,无不都未来社会活动的反映。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就是社会活动的演练。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学会沟通,增强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这对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学习是极其有益的。而学生通过社团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学校正面的宣传,提供良好的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很重要的一环。通过各种公开的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可以使大部分学生了解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无微不至的宣传,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正面的宣传分为三块。
第一,就是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灌输心理健康的理论和知识。很多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缺少自我调节的技能。通过相关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水平,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而通过基础教育,可以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较早发现学生的异动。
第二,就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课堂教育是很重要,但是范围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而实际情况,大学生的问题由于时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有可能有各种各种心理问题出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橱窗和板报,可以随时更新,有针对性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和干预。学生通过电子公布栏和QQ群等方式,还可以和相关老师进行互动,这样就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一对一地进行教授和帮助,效率提高而且针对性明显。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们通过对比,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第三,是爱心咨询室(心理干预)的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职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28-02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就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以文件形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德育课程的最早规定,从政策上确认和强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在中央一系列文件要求和部署下,我国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地区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设立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正在承受着自身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的困惑,为保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二、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
个人的职业成长是指个体努力趋向某一职业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生涯中,个人职业成长历时弥久,范围广阔,将面临心理知识的内化,人格的整合、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职业枯竭等成长任务。[2]
三、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大量接触学生负面情绪自身被感染。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都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来访者产生同情,如有的学生家境贫寒、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有的教师自身婚姻不幸,在同情对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心理教师自身的情绪,使其无法理性的引导学生走向心理康复。
2.长时间接触有心理的问题学生造成的情感冷漠。在长时间接触负面情绪的同时,很多心理教师采取内心隔离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内心隔离可以使咨询师免受不良情绪的伤害,但同时会对求助者情感淡漠,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反应冷淡,习以为常。
3.对待求助者难以真诚。我国的心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导致不少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形成多面人格或假面具,甚至不能较好的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自身价值观存在冲突,内心存在很多矛盾感,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很难正确协调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包容。
4.长时间工作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教师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中长时间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易身心疲倦,产生资源枯竭感,厌倦生活与工作,还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另外,很多求助的大学生悟性差,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让心理教师产生无奈感。很多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后没有反馈与感恩,这也容易造成心理教师的职业挫败感。
四、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与高校的工作环境有关。2001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从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例(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2002年,盛红宇在对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为23.7%。[3]2003年,徐岩在对邯郸市175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19.9%和21.8%。[4]这个比例从总体上来说并不是太大大,但对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心理教育工作来说却是很重的工作量。现在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但专职心理教师往往较少,这就使得心理教师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接触大量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心理压力过大。[5]如果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界限,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付出,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
2.与心理教师的个人因素有关。许多心理教师满怀热忱投身心理教育工作,但心理的改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多求助者没有发生任何成长的变化,这对于心理教师是一种心理上的挫败,心理教师很容易产生焦虑、委屈、内疚的情绪,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些心理教师自身就有潜在的心理创伤没有处理,而这种创伤很可能会被有着类似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激活,从而影响到心理工作。
3.与缺乏专业心理督导有关。心理督导主要解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心理咨询技能的提高,现在许多高校的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问题无处诉说,有了困惑无人帮助,有了失误无人提醒。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个案错综复杂,心理教师在咨询工作中常产生无能为力感,但出于保密原则心理教师在咨询中的困惑又无人倾诉,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压抑感。
五、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的途径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职业的规划和成长,因为心理工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的终身职业,需要健全的人格、专业认证和执业经验。国际上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认证之后的继续教育、见习实习、专家督导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6]而我国现有的职业心理工作者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侧重认证,后续培养环节多有缺失。许多已经在岗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心理教师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推动自身职业成长。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完成。
1.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要成为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如精神病学等。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心理问题。但掌握知识不等于就会应用知识,学习者还要逐渐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形形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比如学会应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各种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学会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分析各种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内容,学会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童年经历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
2.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核。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道路,也是解决高校心理教师成长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严格和公正的,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条途径,如下列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就是应该谨慎的:①仅仅是为了从事这个职业学习心理学知识。当心理工作仅是个饭碗时就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工作动力,工作表面化,学习也表面化。②仅仅为解决某个心理问题而来,比如情感问题、教育孩子问题等等,这样的咨询容易就事论事,很难实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自身人格完善。③自身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和人格问题,比方说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就很难与别人共情和互动,因而无法实现意义真正上的助人。
3.加强自身人格分析,进行自我心理探索。心理教师绝对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应用专业知识在帮助来访者,而是很大程度上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帮助来访者。如一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帮助求助者积极面对生活的;一个头脑中充满许多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师,也是不可能分析出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的。因此,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心理教师首先要获得成长。咨询师的成长就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塑造健康的人格,最后才能以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影响来访者。心理工作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有一个最近的道路,那就是找一个成熟、权威的心理督导师,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做自我体验,用咨询的方式处理自身的问题。
4.构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环境。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少要在下述两种环境中去成长: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高校心理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亲身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特别是个体心理咨询的实践,通过实践经验增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咨询实践的同时学习加强理论,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咨询过程中的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二是专家督导与同行交流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学术交流,没有指导和交流的心理工作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心理督导是心理教师的第三只眼,也是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询。定期接受督导,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解决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认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误导,从而促进知、情、意的统一,完成自己的人格转变;而同行交流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相支持的成长环境。这些积极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咨询师职业技能提高和人格的积极转变。
5.维护身体健康。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定期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这对心理教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预防职业枯竭的有效方法。同时心理工作者还可以经常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疲劳,减少压力,使人精力充沛。只有心理工作者自己身心健康,才能增加内心的和谐感与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格与心灵的教育活动,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助人,每一个高校心理工作者都应该健全自身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服务于每一个来访者。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笔谈[J].思想理论导刊,2001,(6):9-11.
[2]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5.
[3]盛红宇.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2,(3):57-59.
[4]徐岩.175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073-1075.
摘要:高校新生面对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时,常常会感到迷茫、困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过渡期常常被人们称为“新生的迷茫”[1]。高校新生“迷茫期”问题一直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视角出发,通过多角度剖析新生迷茫期的原因、特征,提出针对大学生“迷茫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新生、迷茫期、角色转变、教育对策
高校新生的“迷茫期”问题一直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道屏障,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有54%左右的高校新生由于不能快速有效的适应高校新生活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2]。“迷茫期”是高校新生角色转变和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缺乏积极引导和干预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学生自身力量来克服,不但影响大学的教育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亟须针对高校新生“迷茫期”问题进行研究,对处于“迷茫期”的学生进行科学地教育和引导,探索针对高校“迷茫期”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新生“迷茫期”的原因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受家庭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面对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与人才市场现况,以及多种价值观与文化的碰撞,部分大学生常常会出现茫然、疑惑、混乱的状态。据调查,大学生群体中40.18%的经常对前途感到迷茫,41.07%的被调查学生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示担忧,而只有1.79%的群体对心理危机非常了解[3]。
(二)学习和生活方式转变产生的心理冲击;
进大学之前,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育,生活主要是学校、家庭、学校简单的三点一线状态,社会关系简单。进入人学之后,他们需要学会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除了课堂上的知识外,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源库、各种报刊、杂志等,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社会角色冲突;
大学生是高中时代的佼佼者,老师的得意门生,家长的宠儿,生活上有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有老师呕心沥血的指导。而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是来自祖国各地的精英,相比之下,就不可能再像高中时那样突出。大学生不能再沉醉在高考成功的喜悦中,而应做好“一切从头开始”的心理准备,通过准确地给自己确定合适的目标,调整心态,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二、高校新生“迷茫期”的主要表现
在大一新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忙碌,但是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尤其是大一下学期,课程不是很多的时候,这种迷茫感特别显著。在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他们心理彻底放松,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这种迷茫状态需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理想缺失型。没有目标的生活是痛苦的,而且是相当痛苦的。捕捉几个大学迷茫生活的真实写照:宿舍里疯狂的夜以继日的上网,课堂上整日一上课就呼呼大睡,校园里整日没完没了缠缠绵绵的情侣,生活的堕落一览无余。高中时,升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虽然身心俱疲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有强大的动力做支撑,生活紧张但充实。进入大学社会,目标模糊,缺乏对未来的准确定位和规划,动力减弱,显得失落和茫然。
自我价值感丧失心理失落型。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在强手如云的新生集体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一些大学新生产生了一种失落感。高考前,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指标,进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某些学生身上,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学习不适应型。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丰富多样,增加了学术报告、查阅资料、外出考察、参加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大学的学习不再像中学那样主要依靠老师的督促和指导,大部分时间都由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有较大的自由支配权。因此,许多新生觉得一下子“没人管”了,感觉迷茫和无所适从。一些新生甚至终日沉溺于游戏当中。
人际交往障碍型。新生进入大学后,因缺乏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应,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有的学生与同寝室同学长期关系冷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过分关注自我和过于敏感挑剔,出现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三、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视角下新生“迷茫期”教育对策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新生辅导员,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的新鲜人,思维、学习、生活方式还带有明显的中学痕迹,正确帮助大一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对学生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和学生单独做一次深入的谈心。
整体把握和个体交流相结合。对于和学生的沟通和了解来说,仅仅采用“大锅饭”的形式绝不是上策,时常和每个人交流是必须的。辅导员私下里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状况,听取生活困惑,就学生面临的问题给予建议和指导,倾听他的心得、烦恼和期待,一方面给学生指导和充电,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2)把晚点当做一份礼物送给学生
每次晚点都精心准备确定主题进行教育,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学校的最新动态,运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使学生在晚点中确实能够有所收获。加强适应性教育、感恩教育、理国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法制和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对于他们的日常学习很有意义,同时对于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合理的制定目标和规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断进步,不断充实大学校园生活,避免迷茫和浑噩的度过大学这个生命的黄金奋斗期。
(4)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学习导师。
军训结束后,新生正式进入课程学习的阶段。大学的学习方法及老师授课的方式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师生关系的一种转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学院根据学生专业,以自愿结合的形式,组成15―20人的学习互助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专业导师。该小组除了日常的学习互助之外,专业导师的职责旨在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沙龙、课题研究等活动,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初步指导。除此之外,通过与学长学姐结对子,在导师之外,形成朋辈互动,共同成长。
(5)构建一组资讯沟通的平台。
采取新颖的方式达到教育目标。当代的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都很强,看待事物也很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单纯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开会、座谈、单独教育等等方式,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学生。尤其对于“90后”学生,本身的个性和能力就是张扬的一代,老一套的方式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无味和无意义。因此必须采用结合新型媒体的沟通交流网络等新方法,吸引他们的眼球和心灵,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仲平.大学新生的迷茫心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09-11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首先提出。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意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和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普遍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并呈不断增长趋势。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关注已发生的或者已发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受到了限制。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弥补或矫正了消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为目标,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三者追求的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3]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从约束性出发,过多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往往忽视对人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积极观:增强积极体验,挖掘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和健康的关系、创造力和培养天才。[4]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任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包含知、情、意、信、行等五个心理因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消极倾向,就是过多地关注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对他们所出现的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但很少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并给予肯定和发扬。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认识,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和消解,相反,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积极环境和实践机会。
首先,依托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学生的“知”转化为“行”,培育奉献社会的情感,砥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在活动中,强调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使他们在为他人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验成功,获得幸福感,增强对他人和集体的义务感,心理上得到积极的体验。
其次,树立典型,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积极向上是人固有的本性。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能自觉学习、提高能力、注重修养、塑造品格。[5]高校可以通过树立各方面的事迹典型,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实践氛围来引领学生成长,挖掘积极品质,引领青年风尚。要树立典型,就要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优秀的事迹评比,如“十佳大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创新创业先锋”等,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树立道德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致力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人格。
再次,满足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说教”的灌输性教育、重“管教”的高压式教育、重“活动”的形式化教育从本质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及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要将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放到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6]
2预防观:培养优秀品质,提高预防能力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而单纯地关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只有关注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理想、爱心、勇气、宽容、责任感、乐观、关注未来等才是预防问题的最好方法。[7]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防思想问题的产生,要预防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就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培育积极品质使学生达到自我预防的目的。一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由于缺乏积极的品质,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之中,因此,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面对问题,从而起到预防问题的效果。
3组织观:优化培养环境,完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果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来考察,会发现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环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第一,加强高校内部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高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将高校建设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首先应将加强内部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形象放在首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雅品位和思想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增强师生幸福、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发展;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将网上交流和网下沟通相结合;改进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制度环境。
第二,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参与社会的建设发展。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高校有其自身的知识、文化资源优势,它是先进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到周边的社区。高校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应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与社会加强联系,加强合作。通过联系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把高校在知识、技术、人才方面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引导社会的发展。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要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引导和家庭协助育人功能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和完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使各种教育途径形成合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原理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 考 文 献
[1]SeligmanM E P,CsiksizentmihalyM[J].Positive 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8]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N].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
[5]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1]。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为三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商)[2];有的认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3];还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共5个方面进行考评[4]。有关专家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和健康的身体;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5]。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修业期满,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身心品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见图1)。
1.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特征
通过长期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2.1培养时间上的阶段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过程,按照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包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间集中在大学的第三至第四两个学年。
1.2.2空间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层;第二是基础能力素质层;第三是专业能力素质层,第四是创新能力素质层。
1.2.3时空上的相互关联性无论是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是空间上的多层次性,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间上从基础能力素质到专业能力素质,再到创新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素质层(核心层)到基础能力素质层、专业能力素质层、再到创新能力素质层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只有核心层健康发展,才能带动相关层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确保各层次之间的统一协调。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素质尤为重视,超过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中,又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最为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校风、师风、学风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课程设置存在时间短而缺乏长效性,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内容单调而缺乏灵活性,被动灌输而缺乏主动性,脱离专业实际而缺乏职业性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不利于职业道德和个性的培养。
第二、在基础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较容易,也易适应,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基础能力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现开设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国贸英语听说,共计384学时,占该专业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的25%,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尽管英语课程比重如此之高,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并不高,2007、2008届国际贸易专业四级通过率为75%左右,六级通过率不到50%。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科对数理运用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考研需求,目前开设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共计192学时,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的12.5%。但由于部分生源属文科类,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偏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
第四、在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学生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3.1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4门必修课)在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在总学时不变情况下,压缩面授学时,增加实验实践学时,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办法。(2)在大学三、四学年增加社会实战、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将各类调查报告、总结、实习鉴定等都可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内容。对突出的学生可采取奖励学分,没有完成可扣减学分,以确保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连续性和灵活性。(3)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实际部门实习和调研,同时,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老外贸来校讲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融为一体,在校期间就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4)增加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军训外,在大学期间还要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和抗压、抗挫能力训练,可安排在寒暑假期进行并规定必要的学分,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3.2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对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确保学时、学分、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国贸专业人才具备厚实基础能力的关键。(2)加强并完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项目模拟训练,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全英文模拟以增加英语的实战性,对于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可采用双语教学,以加强英语的应用能力。(3)调整高等数学的课程结构,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通识基础课,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选修课,供有志于国贸理论研究的学生和考研学生选修。(4)增加因特网与应用、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与应用等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