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课题组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和全国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及相关食品生物技术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食品产业背景和行业现状,并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调研,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

关键词:

四川省;食品生物技术;行业发展;人才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充满活力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将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大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提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食品技术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地位,使学院食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国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发展目标,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课题组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和全国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及相关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涉及四川省25家企业和3所高等院校,采用了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网络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基本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背景分析1.产业在区域发展的历史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区域服务主要面向食品工业、白酒、啤酒、调味品等企业。食品工业是四川省“7+3”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工业强省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四川的食品工业在粮油、肉制品、软饮料、酿酒、调味品、果蔬加工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在白酒行业,四川汇集了一大批国家名优企业,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水井坊、沱牌舍得等“六朵金花”享誉全国,川酒自2010年以来在产业政策引领下呈现强劲增长势头。2.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态度食品产业一直是四川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食品工业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进而带动如机械制造、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加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饮料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白酒、肉制品、粮油制品、烟草、软饮料、果蔬制品、泡菜及乳制品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

(二)行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居民收入逐年上升,食品购买消费力也快速增强,四川省食品行业整体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加工装备与技术不断进步,部分行业(如白酒、泡菜、调味品)加工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逐渐减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产品类型日益多样化等。

(三)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对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现状与趋势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以生产操作为主,品控岗位需求为第二位;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转岗率高,稳定性差。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学历情况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学历情况为,33.5%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为高中以下,50.7%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为大专或中专,12.3%的企业从业人员为本科毕业生,3.5%的企业从业人员为技术工人。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见图1)。2.食品生物企业人才岗位需求情况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目前食品企业中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为4%,品控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3.0%,销售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9.0%,生产操作岗位的人才需求为61.0%,其他岗位的人才需求为2.0%。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以生产操作为主,品控岗位需求为第二位(见图2)。3.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伴随四川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进程,食品生物技术行业问题层出不穷,如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生产环节质量、环境污染、工人职业健康等,因此需要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生产环节技术控制,半成品、成品质量控制。为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和保证生产绿色安全,企业纷纷引入QMS、HACCP、OHSMS、EMS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政府和行业不断更新各项技术标准。食品生产管理各方面的快速变化均要求从业人员知识、技能不断更新,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通过食品产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总体要求的调查表明,食品饮料、酒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成金字塔形,高职毕业生处于金字塔的中部,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占整个从业人员的20%左右。四川食品行业按每年10%的速度增长,约每年需增加从业人员10万人,则需高职毕业生2万人左右。由此可知,四川省饮料食品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4.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稳定性差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高、涉及范围广,食品行业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食品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需要履行包括专业技术服务、保障食品安全、遵守法律等多重义务,工作风险高,但食品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薪酬相对较低,导致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转岗至营销、管理等其他工作岗位的发生率较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整体稳定性差。5.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员的满意度分析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有62%的企业表示对已有专业人员满意,25%的企业较为满意,12%的企业较不满意,对已有专业人员不满意的企业占1%(见图3)。6.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与分类要求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录用的主要因素、社会能力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2,3,4)。可以看出,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销售、检验、一线QC、基层管理、关键设备技术操作等技术及管理岗位。近年来,食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四川地区食品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四川从事食品生物技术教育的院校不多,导致企业难以得到高素质食品生物技术人才,这会严重制约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通过对食品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四川省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的饮料食品企业有上千家,四川省饮料食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高职人才需求量最大,而四川省当前所有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不足600人,因此加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快四川乃至西部食品行业的发展,加大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力度,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显得十分必要。

(二)精准定位专业的培养与发展层次综合食品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对食品生物技术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所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率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就业岗位为食品生产一线操作、关键设备操作,次要就业岗位为基层管理人员、一线QC。技术技能达到操作中级工及以上水平。经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和与实践专家的深层访谈,课题组认为食品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除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食品技术原理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按照这一专业培养定位与发展层次定位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完成经验层面的操作工作,更能完成故障判断和质量检验等核心内容的高技能工作,发展定位于一线管理岗位(如车间主任、工艺主管等)。

(三)科学确定专业的核心教育教学内容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规格的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通识课程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针对每个学习领域的特点引入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识课程学习领域设立学习型工作任务,突出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的融通性;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设立学习型和仿真工作任务的方式,利用一体化教室,采用工作任务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拓展学习领域,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见习和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以真实的岗位工作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做交替,能力递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张德欣.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4(3).

[2]孙芝杨,魏福华.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1(11).

[3]王清文,张赞平,侯玉泽等.新世纪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中国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是在药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阶段,饲用抗生素为人畜共用的药用抗生素;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人们逐步认识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及其转移的机制和饲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提出了饲用抗生素应与人用抗生素分开,并开始研制专用饲用抗生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第三阶段,重点是筛选研制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的专用饲用抗生素,并与兽药分开;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由于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带来的种种问题引发人们寻求一种代替抗生素产品的方案,一批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微生物制剂等初现端倪,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饲料添加剂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品种增加,产量增长,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为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我国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除外)总产量629万吨,总产值431.9亿元,营业收入417.8亿元。

二、饲料添加剂行业发展特点

1、逐渐向“绿色、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转型。随着居民对食品安全和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关注度日益提高,国家对兽药使用管理和残留监控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很有可能出台限制抗生素类药物在养殖中使用的政策。潜在政策变化加上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正切实改变着业内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养殖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逐渐转为“绿色、高效、安全、低残留、低毒性”。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投入“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配合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体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市场将逐渐由药物饲料添加剂占主流转变为多品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与绿色添加剂并存的局面。绿色饲料添加剂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从源头上确保饲料安全,实现绿色养殖,生产绿色的动物源食品。

2、市场需求逐渐由产品需求转向方案需求。我国畜牧业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动物疫病传染率增高,传统的饲料添加剂经营模式已无法适应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市场需求逐渐由产品需求转向对“解决方案+优质产品”的需求。市场需要饲料添加剂供应商提供针对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等问题下可能出现的疾病相关问题的有效的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未来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优质专业的技术服务、强大的研发实力将成为饲料添加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3、饲料行业整合将推动饲料添加剂行业整合加速。在行业监管趋严及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利润较薄的压力下,饲料行业整合重组的趋势逐渐显现。2011年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达360家,较2003年67家增长4.4倍。在猪饲料行业,以双胞胎集团、正大集团、正邦科技为领头的前十大企业2012年猪料总销量为7,900万吨,占整个市场的33%,饲料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饲料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促使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越来越集中,从而加速饲料添加剂行业整合,为饲料添加剂行业内拥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饲料添加剂行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饲料添加剂向绿色、高效、安全、多功能方向发展,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对动物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的新型安全添加剂已成为当前饲料添加剂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技术主流发展趋势由一系列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代谢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新产品所组成,其中,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酶制剂等品种的发展迅速。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主要通过改变消化道微生态结构,抑制有害微生物,促进有益优势菌种的繁殖。微生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加强饲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关注益生菌存活机理研究,细菌附、定植机制的研究以及益生作用的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研究等;③建立高密度发酵方法,提高发酵工艺。

2、酸化剂。酸化剂的主要作用为降低胃肠道pH值,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增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增加动物采食量。现酸化剂的抑菌性能尚不能与药物饲料添加剂相提并论,为了更高效地使用酸化剂,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将酸化剂与一些具有强抑菌效果的物质配合使用将成未来研究趋势;②利用医药缓释原理,通过包衣或微囊技术使酸化剂在消化道分段释放。

3、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许多功能,如增强食欲、抑菌杀菌、增强免疫机能、改善繁殖性能、改善肉品质等。未来植物饲料添加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加强成品质量控制及建立毒理安全评估机制等

4、酶制剂。酶制剂在饲料中的添加能补充内源酶分泌不足、促进植酸、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消除某些抗营养因子。未来酶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菌株培育、饲用酶制剂性能改良、建立效果评价方法及酶制剂产品应用几方面。

四、结语

当今,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养殖模式与养殖环境的多样化,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国家对饲料添加剂管理的规范化,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动力。随着饲料添加剂向绿色、高效、安全、多功能方向发展,以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植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品发展迅速。饲料添加剂企业应注意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着力打造专业的技术服务形象,在规模化养殖及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抓住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梁诚,我国饲料添加剂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7年第12卷第3期.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比尔・盖茨的预言不无道理。2010年5月6日,中国首富易主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海普瑞(002399SZ)实际控制人李锂。

据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19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MF)负责人预测,到2012年全球抗癌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15%,仅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就将达到80GT,美元左右。

就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而言,截至目前,虽然生物制药板块指数从年初至今已累计下跌16.09%,PE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已从最高位溢价率的237%(2010年11月)跌落,但目前溢价率仍在190%左右。

中投顾问最近预测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而“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

种种迹象都表明,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2011年6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2011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透露: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将发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并且《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在中秋过后出台,此次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明确的扶持,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如此可见,作为“十二五”振兴中“七剑下天山”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落后与先进并存是目前行业现状。但制约其行业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行业战略如何制定?中国生物医药路在何方?“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抉择。

抢螃蟹时代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而且最初理论层面较多,进入产业还未成形。”军事医科院五所病毒研究室主任秦鄂德教授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起步晚是中国生物医药的短板。但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药的需求合力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会保持每年至少20%的增长。

“从大环境上讲,生物医药产业同汽车、通讯、电子产业相比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和国民医疗消费水平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说发展的空间大,国外看重的就是我国人均医药消费。”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楼小强向记者表述了几乎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由于医疗消费的刚需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有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40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并形成了上海张江、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南北双雄”基地。

截至目前,以国农科技(000004SZ)、一致药业(000028szl、海王生物(000078SZ)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

除了国内企业的集中发力,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

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的“东进大潮”则是入主中国市场最为激烈和最为鲜明的例证。

研发外包业务典型的代表企业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TXROG)、德国拜耳公司(XEBAE)、美国强生(NYSE:JNJ)、瑞典阿斯利康(LSE:AEN)、丹麦诺和诺德(NYSE:NVO)和英国葛兰素史克(LSE:GSK)等。

在生物医药临床领域,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就会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如美国辉瑞公司(NYSE:PFE)和美国惠氏(NYSE:WYE)等。

2004年,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模式。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2007年8月美国礼来与和黄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型的癌症药物靶点新药。美国礼来、辉瑞等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药物研发合作模式进入中国。

2011年9月22日,美国施瑞科技公司与炎黄光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就组建“生物医药研发及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掺杂了国内企业、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并举的局面业已形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机凸显。

仿制乱象

可一边是“攻城略地”的红红火火,一边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量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仿制还是原创。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所研究员杭长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医药目前的现状是仿制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同样,拥有天然优势的被誉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没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问,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

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S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P,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100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比如干扰素,生产企业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复生产将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行业人士马良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验证了马良的说法。据资料查证,目前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过千万的厂商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销售额在几百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各种干扰素加起来的销售额不过5亿元左右。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的创新药物,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生物医药的弊病。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利润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杭长寿研究员说,创新能力缺乏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很多药物品种是低水平重复,一个仿制药物或制剂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竟相申报,无序竞争造成了仿制药厂利润低下,缺乏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S种380多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0多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前15家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仅为3561亿元。

可缘何仿制药成为市场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医疗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机构促进生物仿制药使用最根本的动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生物仿制药被政府和医患双方接受将是对小分子仿制药的一种映射控,生物仿制药在诸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之类的成熟的仿制药市场的接受程度将很大。尽管人们对生物仿制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争议,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潜力,因此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积极推动生物仿制药的立法。

可仿制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却远远大于其“合理”的存在,这点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马良向《环球财经》表述了他的担忧。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如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入为起讼的黑名单。

“其实仿制之所以兴起和行业性质有关,除了研发成本,国内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对新药研发的意识还没有到战略高度,毕竟这个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是短期行为。”楼小强强调说,对药品研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研发无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药公司必须与专利药企业,还有医疗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杀出一条血路。对于生物仿制药公司来说,策略必须是直接针对与专利药公司有关的。但是传统的仿制药公司并不擅长新兴市场的销售和促销,因此,仿制药公司将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杭长寿也如此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

“桥头堡”的瓶颈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市场是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楼小强一语蔽之。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7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16~26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诱人,市场扩容速度较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是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广阔市场。“默克选择与先声药业建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业务有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声药业积累了不少市场渠道与政府关系,而且先声药业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外资企业最青睐的地方,有了这些关系和渠道,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市场也会更加顺畅,这也是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市场大是利好,但制约中国生物医药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药企和研发的脱节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本的话语权在于平台和市场,目前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医药无法同进口药相抗衡。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医药消费都是被国外医药公司控制的,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楼小强告诉记者,就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而言,专业的研发配合药企对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势,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但研发外包给国外企业做代工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国内没有形成研发企业和药企的对接。

“由于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整个行业投资才40多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的投入),实验室装备落后,直接制约了科研机构开发新药的能力。同时生产厂家只想坐享其成,不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重视培养新药的自主开发能力。”行业人士张斌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药企也有难处,生物医药的高成本特性是企业顾虑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研发水平除了化学合成具有优势外,在研发的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企业为风险考虑也无可厚非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姓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道。

其实说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理由很简单。中国CRO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药企,化学合成是中国大多数CRO的优势,而国外大牌CRO则把控着后期临床。决定权不在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企业间的错位,资金的短缺和资本的滞后成为阻碍生物医药的又一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试环节薄弱,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细胞培养及各种介质、仪器依靠进口,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晋海向记者坦言。

“其实创新药怎么做?以前政府部门出钱,但资金都流到科研院校,这种方式就值得思考,因为学术界和

工业界是有距离的。学术界关注研发理论,但工业界考量的是市场。”楼小强直言到,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的合力,只有产业链打通了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不过可喜的是,2010年2月8日,在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科委“全面推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银行表示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专项授信额度。并现场向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及康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发放共计9600万元贷款。

变革立身

瓶颈存在,但行业必须发展。随着主要医药市场国家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医学模式由晚期治疗向早期预防的转变、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变革势在必行。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计划司司长韩立新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工业设计参照的是原苏联的模式,而原苏联并没有施行GMP;改革开放后医药界引进外资,自然就引入了GMP。而除GMP之外,国外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也是由合资企业引入中国的。外资的进入实际上推动了我国医药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合资企业在引入资金、引入产品与技术之外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此可见,引入外资和中外合作模式显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首选。

“合资企业和品牌合作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日本的制药企业也是这样的模式,开始也做仿制药,然后合资,最后是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模式是同归国的制药企业合作。”楼小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不过目前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振兴和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出现四大变化。首先,创新能力将有突破性进展,25个创新药有望投产;其次,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制剂实现向欧、美、日市场大量销售;第三,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第四,一批企业实现转型。

同时,科技部也围绕改善民生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今后5年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一是着力增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培育生物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加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加速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产业。 三是以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国家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强生物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国际一流生物科技领域研究和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三个月来医疗设备稳居行业排行前6名,上周排名第2名。医改扩容、出口复苏、政策扶持,2010年医疗器械行业三驾马车齐发力拉动业绩加速增长。首先,在新医改8500亿元政府投资和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推动下,2009―2011年,基层医疗市场的医疗器械需求有望增加1000亿元。根据政府预算,2009年是基层医疗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具体实施预计会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因此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的出现在2010年;其次,在出口低迷的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出口依然保持同比的正增长,2010年在出口逐渐复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出口有望率先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第三,政策继续扶持并进一步加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推动市场向规模化优势企业倾斜。

一个月来广播和有线电视排名持续攀升。三网融合渐行渐近,其融合的长远前景是广电网和电信网互通互联,业务应用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最终将是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电视、手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在其习惯的终端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从而带来新价值的创造。第一创业证券表示,三网融合将推动有线网络、内容提供商、光通信设备业大发展。有线网络的盈利模式将从网络使用费向服务内容收费转变,进入宽带接人和语音市场,新的盈利模式和新业务将会为国内有线网络公司带来ARPU值的大提升。6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通过了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根据报道,本月18号前各地市可以上报三网融合的试点申请,月底方案开始正式实施。

生物技术排名逐步攀升,上周排名第13名,较前周上升2名,较一个月前上升56名。目前我国医药生物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卫生开支占比偏低、国民健康意识提升、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些关键词句均说明我国医药生物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医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规划…”,这些关键词句均说明政府对医药生物行业的重视和扶持。中银国际表示,医药生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可以自主研发得来,也可以收购;可以收购公司,也可以收购专利。一旦收购或研发的药品成为“重磅炸弹”,必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毋容置疑,在大发展机遇下,我国医药市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主要看好两类公司的发展潜力,一类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赶超大企业的中小公司,包括华兰生物、爱尔眼科、福瑞股份、安科生物、海普瑞、上海凯宝、科伦药业、乐普医疗、红日药业、科华生物、信立泰、鱼跃医疗、贵州百灵、达安基因等;一类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公司,包括横瑞医药、天坛生物、海正药业、天士力、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长春高新、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等。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纺织和生物技术深层次的交叉与融合将可使纺织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之一[2]。传统的纺织工业因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新工艺,而应用生物技术是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发展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一门学科,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对纺织原料的获取、纺织印染工艺、纺织品最终废弃处理等整个纺织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关注健康与安全,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性。目前已用于纺织工业的成熟的生物工艺有棉织物的酶退浆、氧漂生物酶净化、牛仔布的返旧整理和生物抛光等,还有一些工艺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如棉织物的精练、羊毛的生物改性、合成纤维的生物改性等。因此,纺织生物技术对纺织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环境友好、促进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纺织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实际应用,对纺织生物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适应纺织行业这一新趋势,根据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有必要在纺织类院校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类课程。我国的一些纺织类高校已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如我校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技术”,江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化学”,西安工程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生物技术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国外一些纺织院校也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同类课程。“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纺织生物新技术,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运用纺织生物新知识、新技术解决纺织行业面临的生态、环保、节能等问题,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开设“纺织生物技术”课程可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纺织专业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置

“纺织生物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和纺织两个学科,课程内容设置既要考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对纺织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等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纺织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该课程为选修课,总学时为32,主要面向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和功能材料等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生物学基础知识,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因生物学知识内容庞大,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主要选择与纺织染整工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酶学基础知识两部分。授课时,首先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然后按纺织染整工艺的先后分别讲解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技术。另外根据课程面向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按上述内容讲解;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生物学基础知识,增加纺织染整基础知识,如纺织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纺织染整工艺等。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关于“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材不多,主要有周文龙主编的《酶在纺织中的应用》,陈坚主编的《纺织生物技术》,李群、赵昔慧编写的《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国外教材有ArturCavaco-Paulo主编的“TextilePro-cessingwithEnzymes”,RyszardKozlowski等编写的“BiotechnologyinTextileProcessing”。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生物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各有特色。《酶在纺织中的应用》是一本在国内较早讲述纺织生物技术的教材,该书不仅系统介绍了酶的基础知识,而且以不同的酶为主题分别介绍了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等的特性以及在纺织印染加工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麻纤维的微生物脱胶、酶脱胶以及纺织废水的处理等。《纺织生物技术》一书分别围绕纺织品的前处理、后整理、废水处理及其他纺织生物技术等工艺模块进行讲述。《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一书以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为核心,介绍了酶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前处理、后整理和纤维改性中的应用。授课时,可以其中一本书为主教材,参考其他教材,同时补充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充实授课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内容既涉及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纺织工业的工艺特点和工艺要求,因此授课方法得当与否对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我们采用讲授、分析对比、讨论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虑到纺织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法教学。如在讲授纺织品的生物酶整理工艺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传统工艺讲起,让学生了解工艺的目的、要求及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生物酶处理工艺,介绍具体用酶的来源、特性、作用机制和工艺条件;最后从工艺流程的复杂性、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废水、成本等方面比较酶处理工艺和传统工艺的优缺点。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酶处理工艺的必要性、先进性,对两种处理工艺的理解更深入和全面。在纺织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一些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关于牛仔布的纤维素酶整理,可以问学生如何将牛仔布整理成不同的风格、原理是什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6篇

去年3季度以来,生物、化学制品行业生产增速比上季度变化不大,截至2008年8月,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92.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34%,工业销售产值466.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6%。

一、生物制药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行业总体生产情况

去年3季度以来,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生产增速比上季度变化不大,截至2008年8月,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92.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34%,工业销售产值466.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6%。

(二)行业总体销售情况

从销售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8月,生物、生化制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46.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32%,比上季度略有提高,比上年同期的增长率也有所提高。

(三)行业总体经营情况

利润情况。从利润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8月,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利润达到56.66亿元,累计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29亿元,增长情况与上年同期水平相比,有较大水平的提高。从利润情况来看,生物医药目前处于景气高峰。

亏损情况。截至2008年8月,生物、化学制品行业亏损企业数为131家,比上季度增加5家,比2007年同期多出11家,亏损面从上季度的19.81%提高到20.37%。亏损企业累计亏损达到3.99亿元,亏损总额累计同比下降达到9.02%,与上季度24.04% 相比亏损下降幅度有所下降,亏损情况仍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偿债能力情况。截至2008年8月,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资产总计746.90亿元,同比增长18.21%,负债合计329.03亿元,同比增长15.23%,资产负债率达到44.05%。

资产运营能力指标情况。截至2008年8月,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产成品资金占用达到41.33亿元,同比增长18.84%,产成品资金占有率达到11.31%,应收帐款净额达到94.52亿元, 同比增长7.36%,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到1.83 次。

(四)生物、生化制品行业前十企业情况

截至2008年8月,生物、生化制品行业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好,所有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5亿元,有5家企业利润超过亿元。其中,排名第一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2.30亿元,利润2.23亿元。

二、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一)出口退税率上调导致部分生物制药企业受惠

随着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国家新一轮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名录同时公布,与医药企业的热忱期盼有出入的是,此次上调涉药的仅抗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等少数产品,制药业受惠面很小。此次出口退税率上调,医药商品主要涉及奈韦拉平、依发韦仑、利托那韦及其盐;胰岛素及其盐和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地达诺新及其盐等。具体到国内制药业,仅抗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药品生产企业受惠。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医药产品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应该是出于扶持高科技产业的考虑。胰岛素是中国在世界上有望有较强竞争力的少数产品之一。如不算外资企业,国内有胰岛素生产文号的企业非常少,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出口的只有通化东宝一家。而抗艾滋病药物方面,华海药业在抗艾滋病药物HAAR 治疗方案所需抑制剂三大系列中均有产品获得国家批准生产,不过该类药物在整个华海药业的出口业务中占比较小。此外,东北制药拥有的抗艾滋药物“齐多夫定”主要用于内销。

医药出口退税率上调得比较少,其实事出有因。以原料药为主的国内医药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是出口退税未被大范围上调的原因之一。国内每年50多亿美元的原料药出口,在国民经济中所占额度非常小;另外,制药业不属于像纺织业、玩具制造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许也是有限上调的主要因素。由于出口退税率有限上调,对于国内大部分原料药企业来说,即便目前价格处于景气周期,也依然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带来的需求量增速继续下降的现实。有预测指出,到年末,化学原料药的增速可能会降至17%~18%。医药产业出口要解决面临的所有困难,出路只有一个,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

(二)信贷紧缩让大药企翻身机会扑面而来

信贷紧缩让生物技术公司失去了便利的融资渠道,由此提高了制药行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是大型制药公司重建产品研发线的绝佳机会。信贷紧缩对企业的一大影响就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容易获得廉价贷款是企业发展的有利契机。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以及随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银行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停止贷款来保护自己的资本,廉价贷款的供应渠道由此关闭。

三、生物药品市场情况

(一)胰岛素行业高速发展 市场逐年扩大

糖尿病已成为人类第三大杀手,并且患者规模急剧扩大。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所致,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终生疾病。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糖尿病患者规模急剧扩大,预计2025年患者规模将达到3.8亿人。

临床实践证明胰岛素是最有效并不可替代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通过对糖尿病临床用药情况分析,不难看出胰岛素在对糖尿病治疗当中的不可替代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特别伤害。对于Ι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是惟一的治疗药物,此外,还有30%~4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必需使用胰岛素,预测到2025年全球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规模达1.74亿人,中国也将达到2700万人。

胰岛素历经80年长盛不衰,并随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断升级换代。自1921年发现以来,胰岛素的品质随着生产工艺的改善被不断提高,目前按制备技术发展划分将胰岛素产品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三代。世界知名药企的盈利模式非常简明就是:平均每年高达15%以上的研发投入+研制“重磅炸弹药”=产生巨额垄断利润。胰岛素行业作为生物制药行业的一个分支,产品具有高技术特性,因此对于胰岛素的生产厂商来说,也在例外。随着糖尿病患者规模的不断扩大,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国政府对其重视程度的提升,国内外胰岛素市场规模未来将持续扩大。但全球胰岛素市场寡头垄断仍将持续,但在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将受到来自本土企业强有力的挑战。

(二)ω-3脂肪酸行业面临挑战 整顿风雨已来

蓬勃发展的ω-3行业未来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需要开始对ω-3脂肪酸的种类进行区分。市场调研机构F&S 公司近期表示,由于有科学证据表明脂肪酸有益于心脏的健康,因此,ω-3脂肪酸正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原料之一,该领域的市场规模据估计超过了1.3亿英镑,但是,对有利可图的ω-3脂肪酸行业来说,它的未来发展将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需要开始对ω-3脂肪酸的种类进行区分。F&S公司所发出的警告也支持了外界此前要求对3种主要的ω-3脂肪酸进行区分的呼吁。这3种ω-3脂肪酸分别是来自于海洋渠道(比如鱼类)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以及来自于植物渠道(比如亚麻籽)的α-亚油酸。目前,消费者对于摄取EPA和DHA所带来的好处尚缺乏认同度。ω-3脂肪酸行业需要应对的第二大挑战是欧盟出台的卫生监督规定。这项法令已经引起了行业对市场可能发生动荡的担忧。虽然面临多种困难,但迄今为止,ω-3脂肪酸行业一直在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对生产商来说,整个市场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F&S公司预计,随着脂肪酸在功能性产品领域里的应用潜力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ω-3鱼油将会强势增长。

事实上,前年11月份,在一项对各大超级市场出售的食品上张贴的ω-3 脂肪酸标签所作的调查发现,许多产品使消费者产生了混淆,因为食品生产商未能针对顾客区分不同种类的ω-3脂肪酸。为了让消费者知道并不是所有的ω-3脂肪酸都能够带来同样的益处,包括嘉吉公司、加拿大海洋营养保健品公司和Martek 生物科学公司在内的12 家ω-3脂肪酸生产商合力组建了“全球EPA及DHA ω-3组织”,以解决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三)单克隆抗体药品市场至2016年将增长两倍

全球领先的制药与医疗保健问题研究和咨询公司之一决策资源公司发现,受当前可接受疗法利用率不断增长的推动,2016年单克隆抗体药品市场规模将增长两倍多,达到167亿美元。这些疗法包括罗氏/基因技术公司/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的阿瓦斯汀、百时美施贵宝//默克的爱必妥、基因技术公司/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的以及罗氏的美罗华。 这份题为“Antibody Therapies in Oncology”(肿瘤抗体治疗)的最新报告发现,到2016年,单克隆抗体药品类别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将是当前批准的单克隆抗体在其他患者人群中的适应症拓展以及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日本所获得新的适应症认可。2006年,阿瓦斯汀获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的治疗自此,在该报告所涉及的癌症中,该药品已获准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肾细胞癌,预计该药品还将获准用于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的治疗。即使只有少量患者出现某些相同的适应症,阿瓦斯汀适用于多个肿瘤类型仍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尽管爱必妥不像阿瓦斯汀那样成功,其产生的营收或适用的肿瘤类型均不如阿瓦斯汀多,但爱必妥在治疗直肠癌和头颈部鳞状上皮细胞癌方面获得大量销售额。同时,预计爱必妥还将获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这将显著推进其销售额增长。最后,尽管Rituxan/美罗华对许多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癌的治疗应用已达到饱和,但预计该制剂将会获准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从而提高欧洲的处方量增长。欧洲的环境受成本制约,因此限制了药品的非适应症使用。到2016年,4种新型单克隆抗体的推出也将推动市场销售额,这4 种新药分别为:Genmab/葛兰素史克 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癌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ofatumumab、Medarex/百时美施贵宝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ipilimumab、Genmab 用于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zanolimumab 以及基因技术公司/罗氏/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用于治疗乳腺癌的pertuzumab。到2016年,这些新兴单克隆抗体药将对强劲的销售额作出贡献。他们将为那些当前治疗选择受限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或在结合旧药的治疗过程中改进疗效。然而,市场的主要增长将受到适应症拓展和当前已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品不断增长的利用率的推动。

四、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动态

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0年300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600亿美元。2001年,全球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项目480个,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项目550个。而生物技术新药品的开发,美国处于第三阶段临床实验的产品300多种,欧洲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临床实验的产品110种(其中的66项来自英国),加拿大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的产品400多种。到2020年,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将达到3000 种左右。

(一)英国

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科学基础是其他欧洲国家无法比拟的,在这一领域,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DNA结构及单克隆抗体构造的发现,DNA指纹印的发明,以及抗体工程的进展等发明创造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英国在人类基因测序(英国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承担了1/3的测序工作。剑桥桑格中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克隆技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就诞生在英国)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英国生物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伦敦、牛津、剑桥、爱丁堡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目前仍居欧洲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从业人员有1.4万多人,年销售额约40亿英镑,生物制药是该产业中的强项。目前,涉及这一产业的公司除了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和SmithKliheBeacham之外,还有约250多家医药公司。

(二)德国

截止2001年底,德国生物技术领域从业人员为14408人,较之2000年增长35%,企业数增长10%,低于此前高速膨胀阶段的增长速度,说明该行业已进入整合、巩固阶段。据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2002年5月发表的报告指出,2001年德国生物技术行业销售额达10.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加强了其在欧洲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之一的地位,亦拉近了与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同行业的距离。但全行业仍处于亏损阶段。据统计,2001年德生物技术行业亏损仍达4.11亿欧元,比2000年上升66%。2001年,全行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首次突破10亿欧元,达12.3亿欧元。目前很多公司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开发领域,几乎没有任何产出和市场销售。专家认为,鉴于诸如医药产品和生物工艺的研制开发一般要持续数年甚至上十年时间,因此,生物技术领域投入高于产出的现状可能仍将持续一个时期。尽管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与美、英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据安永国际会计咨询公司主持的首次国际生物技术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德国生物技术企业前年只有7药品进行临床二期和三期检验。而德国在这一领域里的最大竞争对手英国在进行二期、三期临床检验的114 种欧洲药品中占了66种,排在欧洲首位。美国作为世界生物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仅三期临床检验(市场准入的最后阶段)的药品就达300种。

(三)法国

统计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法国新创建了近百家生物技术企业,该领域的就业人数增加了13%,营业额提高了20%(达到20亿欧元)。2000年法国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总投入为2.15亿法郎,2001年将达到2.5亿法郎。

(四)瑞典

据综合评估,1999年瑞典生物技术产业在欧洲排在英国、德国和法国之后,位于第四。绝大多数公司分布在新药开发、诊断、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生物品生产领域。瑞典生物技术公司中员工的素质较高,其中的10%~12%具有博士学位。1999年,新药开发领域就业人数比1997年增加了82%,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医疗技术公司同期就业人数增加了50%,但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就业人数比较稳定。1999年,虽然所有公司产值都有增加,但是,相当大比例出现了亏损,特别是新药开发和医疗技术公司。

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动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海洋药物正常生产品种接近30余个,海洋药物生产企业就有40多家,年产值约10亿元,年创汇数千万美元。同时,已从海洋生物中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

(一)海洋药用资源丰富

目前,国际公认的海洋药物已有抗生素中的头孢系列、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褐藻酸钠药物系列,此外,进入临床试验或临床前试验的海洋药物已有40多个。海洋生物成分结构新颖、活性独特,大多具有抗肿瘤、抗癌、抗病毒活性,是开发新药的巨大基因库。壳多糖、褐藻胶等4类海洋多糖的大量存在,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以壳多糖为例,这一生物体内少见的天然聚阳离子生物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截至目前,在医药材料、制药上的应用已达500种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海洋药物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海洋药物研发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后,国内的海洋药物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在这极具药物研发潜力的领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已经上市或者正在研究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有待加强,另外,目前研发集中于抗癌药、新靶标筛选模型偏少等问题需引起重视。

鉴于化学修饰及合成仍然是获得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微生物资源是海洋药物研发的方向,基因资源的开放将是今后海洋药物研发的主要内容之一。接下来,中国的海洋药物研发应重视基于海洋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新资源开发和现代海洋中药的开发,并从国家的层面进行海洋药物研发,即制定国内海洋药物研发计划。

(二)研发重视“个体化”

与海洋药物一样,“个体化”药物的报告同样引起与会药师与企业界代表的关注。美国有媒体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全球将进入‘针对个体的独特遗传特征的个体化用药新时代’,目前中国也已经在建中国人的药物基因组网络,并为中国的个体化用药和相关新药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进展,促进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近20年来,遗传药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性的原因。除了药物代谢酶差异和种族之间的差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样存在。而药物基因组学正是应用已获得的遗传信息预测药物治疗结果,进而促进药物开发,并为每个病人合理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方法 兽医技术 应用

整个兽医行业虽然不断向可持续、高效的良好方向发展,但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尤其是原始创新技术的匮乏,从而使整个行业的进步显得动力不足。如何使兽医技术创新问题解决,从而使行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并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兽医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兽医行业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仍然有大部分地区的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在基层畜牧兽医的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基层的兽医管理机构比较的分散,很多管理机构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责任,而且由于管理机构不是集中在一起进行行业管理,导致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衔接存在弊端,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中也并没有明确规定每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最终致使兽医行业管理体制运转不灵活,管理机构配合不密切,从而影响了整个兽医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2.兽医行业内部不重视管理以及技术改革

首先,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就对兽医行业的了解程度不高,不能认识到兽医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所以从业人员主动对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兽医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兽医行业的领导因为惧怕兽医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未知性的结果,并没有对从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改革性指导。

二、创新方法在兽医技术方面应用

1.完善并规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相关体系

要强化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职能,重点负责畜牧业种畜禽管理、饲料饲养、草原管理等工作,要加强县镇政府、兽医院、兽医站、村级防疫员之间的衔接纽带,在各自职责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的合作和协调,必须建构并完善基层动物防疫、防疫检测、动物疾病诊治的统一性机构,做好日常畜牧生产及免疫动物的登记工作;要以《动物免疫法》为依据,对档案内的所有动物都要进行强制免疫,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等,还要关注动物免疫的效果,要达到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在100%合格率的标准,对于不符合规定进行动物免疫的要进行制度处罚,确保动物免疫工作的依规、有序发展。

2.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畜牧兽医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畜牧生产的大跨越,要建构一支专业水平精湛、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要对“进口”加以疏畅,引进全日制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到县镇畜牧事业单位可以带编进人,不受编制的限制。同时,要建立明确而统一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对畜牧兽医人员实施优选劣汰,要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素质,如以会代训、岗位培训班等,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畜禽品种改良、饲料喂养、防疫检疫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绩效核算和奖惩,科学合理地评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职称,使更多优秀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进入基层进行锻炼和提高。

3.加强兽医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1)动物育种

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胚胎技术、DNA技术、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等的应用,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传统人工育种的形式加以改善,加快培育和品种优选的时间,缩短培育的周期,提高育种质量,实现分子级的培育效果。例如通过生物技术可提取特殊基因,在插入基因簇的基础上开展生物的遗传性再造,这样能够对品种的某一特性加以改变,优化品种或改造种群。然后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有效进行检测与诊断,对遗传改造效果进行科学分辨,保留达到预期的小组,提高育种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2)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运用生物技术来诊断与防治动物疫病,其主要是通过该技术培育基因工程兽用疫苗,其培育时间比常规疫苗生产时间要短,并且疫苗具有更加强大的效果和更多的种类,降低因污染或残毒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几率。一般来说,常见的包括预防禽痘病毒的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有效的诊断方法用于畜禽的疾病诊断中,尤其是多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法、核酸探针法、免疫印迹法、限制酶分析法等。

(3)饲料资源开发

动物的养殖需要以饲料为基础,其直接关系到畜牲畜的成长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而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有效推动了畜牧业与农业的技术变革,为饲料资源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条件。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饲料研发中,能够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提高,减少因饲料短缺而产生的压力情况,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如生物技术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其对传统饲料来源加以改变,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少畜禽的发病率。澳大利亚的部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新的首蓓,其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去除相关基因之后可作为新型的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

4.纳米在畜牧兽医方面的运用

(1)纳米饲料

动物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一直受到可利用资

源短缺的影响,如何提高饲养动物所需饲料的营养物质的含量就成了动物学家以及相关饲养人员应当率先思考的问题。而纳米技术在饲料方面的应用无疑是给饲养员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因为纳米微粒的细小特质能够融合更多的营养元素,并且能够提高动物肠胃的吸收能力,促进动物的消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好更安全的成长。除此之外,纳米技术还大幅缩减了动物饲料的料肉比以及料蛋比,这就保证了动物饲料的营养物质。增长了动物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

(2)纳米技术在兽药的研制以及生产中的应用

疾病的肆虐向来是无可避免的问题,无论是在人类领域还是在饲养方面。因此,如何能够保证药效的快速有效成为了现代医学最为头疼的问题。纳米技术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畜牧兽医方面,纳米技术对兽药的研制以及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为广泛,抗菌以及抗寄生虫的药物在畜牧兽医方面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大量的使用,甚至于说是滥用和不合理的运用抗生素以及抗菌药,导致了动物体内抗药性的提升,从而使得药的作用越来越低下,大幅增加了动物的健康风险。而在畜牧兽医领域采用纳米技术以后,因为纳米微粒的细小,不仅仅是减少了药物的剂量而且还增加了药物的效力,为动物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纳米机器人的运用也能够有效的清除药物在动物体内留有的残渣。比如说已经上市的“正清”消毒剂,就是纳米技术在畜牧兽医界的应用典范。

结语

我国要重视对兽医行业的管理,针对兽医行业要制定出更详细的法律法规来对兽医行业进行约束,加强兽医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总之,我国的兽医行业要想实现飞速发展,就必须重视行业的创新改革,各个地区都要针对兽医行业的创新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创新方法在兽医技术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范文第8篇

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