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工作室;服装企业;服装设计;服装人才;实践教学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4]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2篇

摘 要 2006年5月全国自行车场地冠军赛结束,四川自行车队中长组取得了男子40公里记分赛冠军;男子4公里个人追逐赛第4名;女子20记分赛第6名的成绩。面对取得的成绩,作为教练,我深刻反思近两年来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取得的经验。这对于以后自行车中长组的训练和突破都有首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实战 意义

回顾2005年的全运会,中长组一分没拿全军覆没,天都快塌了似乎一切都变得灰蒙蒙的,一句话真想跳楼。有什么办法呢!竞技体育就是这样几家欢乐几家愁,残酷!回过头来一总结一想是啊!是自己的训练出了问题,为什么训练时成绩非常好,而比赛不能发挥出来呢?体育局常常提出的要进行“三从,一大”的训练,我们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大运动负荷?我们应该没有问题,“三从”从难?还可以,从严?也没有问题,从实战?对了由于自己从事运动教学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对大赛前的训练经验比较少,特别是在大赛中运动员所缺乏的到底是什么,不太确定,平时的小比赛不能看出一些潜在的问题。运动员所缺少的是比赛的经验和适应比赛的能力,这种情况造成了全运会赛前训练非常好而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还好比赛还在继续,训练也在继续我们还有机会。

从实战出发:就是比赛需要我们什么,那我们就练什么,比赛是怎样进行的我们就按比赛的程序来进行训练。以前我们只知道怎么去做,说不出为什么。通过《运动训练学》的学习我知道了,这叫比赛训练法。什么是比赛训练法呢?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它是根据人类先天的竞争和表现意识、竞技能力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适应原理、现代竞技运动的比赛规则等因素而提出的。这种训练法有助于运动员全面综合地提高专项比赛所需要的体、技、站、心、智各种竞技能力。哎!之所以有全运会的失误就是对运动员这种训练的不足。全运会后我们的运动训练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虽然我们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凭自己对失败的琢磨和总结,无形中和学习的大慨差不多,由此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比赛训练法分了四种及(教学性比赛训练方法、检查性比赛训练方法、模拟性比赛训练方法、适应性比赛训练方法)而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似乎只进行了其中的3种方法,而对于模拟性比赛训练方法。它要求模拟真实比赛的环境和对手,并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的方法,我们也曾想到但由于资金等问题我们不可能在平时的训练中,找寻很多的观众来模拟比赛气愤。所以也就没有再去想它。从2006年冬训时期我们开始进行了类似《训练学》中的教学性比赛训练,一般把这种训练方法按排在周末,这种方法主要是想提高负荷强度挖掘运动员的潜力,有些接近小比赛,没有想太多的原由。通过学习才知道这种方法是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环境相对封闭,比赛过程可以人为中断以便指导,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小,利于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可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激情、提高运动负荷强度,激发运动员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在每月月底我们安排进行了一次测验这也就是《运动训练学》中的检查性比赛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在模拟或真实的比赛条件下,严格按比赛规则,包括运用比赛器材,根据测验的时间来决定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多长时间,休息多长时间开始测验等等一切都按比赛时的程序进行。这样可以对一月的训练进行检查当然我还设了一定的奖励以鼓励运动员全力参加。这种方法的特点环境可以开放或封闭;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大;通过比赛可以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失利的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提供改进训练工作的反馈信息,当然运动员也可以以此来增加比赛经验。要临近比赛时我们常找一些关系比较好的队伍,进行一些对抗性比赛,也就是《运动训练学》中的适应性比赛训练方法。这样在比赛前,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下,按照比赛的规则,与真实的对手或类似真实的对手进行比赛。更增加了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而且可以尽快促进各个竞技能力因素实现高质量匹配,促使运动员产生旺盛的竞争欲望,发现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问题,形成与比赛相适应的最佳竞技状态。经过短短半年的时间训练,我们在2006年的比赛中看到了比赛的成果。使我们更加坚定的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下去。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3篇

【摘 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大都比较欠缺,传统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发挥不出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必将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微课是一种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中职学校,笔者认为它更适合我们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将会更容易开展,成效将会更显著。

关键词 微课;传统教学;在线学习;自定步调;数字资源;信息化

一、微课在中职学校施行的意义。

(一)微课能更好的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的能力相对较高。自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我们的学生大都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学会了使用网络,这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在家)学习老师的微课视频成为了可能。

微课是一种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是教师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它微小、精细、针对性强,每节微课时长一般为5到10分钟,能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微课视频的文件简短,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微课视频可以重复使用、反复观看,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外利用微课进行反复地观摩理解;通过微课视频,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去学习;解决了在课堂上因为时间不够,兼顾不了所有学生,致使很多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难题;利用微课学习给我们教师与学生留下更多探究的空间与更多实践动手的时间,这必将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微课制作能有效促进我们教师的研究水平和业务成长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

老师们把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2.微课带来的线上教研模式更加人性化,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选题一般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因微课视频短小,利于网上传播,使用也很方便,不仅适合线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不用受时间、场合的约束,可以方便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学习交流,也方便学生、家长的学习评价,有利于我们获得广泛、全面、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老师研究水平的提升。

微课制作能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每个老师的教学经历、能力和经验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制作课件能力较强,经常能录制出一些符合各方需求的优质微课;有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录制的微课对教学很具有参考价值,值得研究。

(三)微课能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微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通过开展全体教师自主开发微课视频,推进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加快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2.通过大力推进微课教学,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可以加快学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3.通过推行微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支持平台、校园网络环境、及存储中介、学习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推进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二、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一)使用微课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们将难点问题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放在网上,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在课前、课后通过学习微课视频,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就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相应的技能,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技能训练中使用微课,提升技能训练的成绩

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起到了引领职业学校教学方向的作用,技能大赛的参与以及获得的成绩已经成为各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为提高我校计算机技能大赛的成绩,笔者申报并主持了市级课题《技能大赛背景下动画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在课题小组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成绩。

例如,在三维动画制作培训中,对于角色建模,还要求对人体骨骼、肌肉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材质模块要求学生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明暗、物体机理的理解表现能力;灯光模块要求学生对光影、虚实、强弱、色彩有很好的控制和表现能力;动画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节奏、镜头运用、速度把控的能力,对于角色动画,还要求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节奏、步调的理解;特技模块要求对重力、机械运动、风、场等物理模拟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了解等等。技能训练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培训时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将每一个技能点分割成比较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微课,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实践操作的参考。

(三)使用微课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微课短小精悍、画面精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能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它以视频的方式实施培训和学习,可以变教师被动接受培训内容为主动创作培训内容,能直观地让学习者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便于教师借鉴和模仿。

微课学习不受场所约束,没有时间限制,无需太多的表达,这种教研模式会更加人性化,能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性。

总之,微课是一种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中职学校和学生施行微课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在中职学校将更容易开展,也必然会对中职教学带来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吴秉健《新媒本联盟对未来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趋势展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李海龙《信息技术微型课的教学策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工程;地方院校;学科竞赛;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7-02

高校学科竞赛是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以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项目研究对象,用竞赛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系列活动。学科竞赛在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本科教育主阵地的地方院校,如何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引领,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参赛水平,促进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品牌特色,是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竞赛则是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综合实践、灵活运用的过程。竞赛过程和结果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折射出高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学科竞赛作为地方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一个载体,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建构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地方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高校学科竞赛的内容往往融合了某一领域较新的理念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得学科竞赛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有着“试验田”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改革也可借助学科竞赛来推进。高校在学科竞赛赛前辅导和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成果,引入新方法,跟踪学科与专业的最新发展,完全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与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竞赛涉及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竞赛内容往往具有范围广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涵盖多学科等特征,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对学科竞赛领域较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前沿理念,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一些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竞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工协作。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然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革新,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关注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地方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原则

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设立的学科竞赛数量很多,涉及专业、学科广泛。但囿于自身条件,地方院校不可能组织学生参与所有竞赛项目,希冀短期内在众多竞赛项目尤其是高水准项目中获得出色成绩也不太现实。因而,在实践中地方院校需要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原则。重点突破,就是地方院校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和相关竞赛含金量,选取几个有投资潜力的竞赛项目,组建精干的指导教师队伍,选拔优秀选手,通过有针对性的日常化训练在2―3年内取得较大突破;以点带面,是指地方院校通过树立成功样板重点宣传,配合科学的奖励政策,在全校形成感召力,推动其他专业和学科竞赛发展。

(二)竞赛与教改结合原则

学科竞赛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体现着学生的专业素养,折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准和理念。可以说,学科竞赛与高校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地方院校在组织和开展学科竞赛中,应始终把握竞赛与教改紧密结合原则,竞赛的理念、方式与内容应起到对推动相关学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经验参考作用;而教改的成果也应是能对学科竞赛的具体运作有所裨益。

(三)广泛参与,注重实效原则

目前,地方院校在校生规模基本都在万人以上,开展学科竞赛的潜力很大。坚持广泛参与,既能摸清学生基础挑出优秀选手,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竞赛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学科竞赛,其目标不仅是争金夺银,扩大学校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活动达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良教风、学风的“实效”。

三、完善地方院校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竞赛管理机构,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高效的竞赛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地方院校可以成立由校教学委员会为骨干的“高校实践创新与学科竞赛委员会”,建立校、院、项目责任人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校级管理机构设在教务处,负责宏观层面的竞赛规划、信息、项目审批立项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院级管理机构由院(系)教学分管院长或学科带头人牵头,统筹制定学科竞赛方案,落实竞赛场地、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等;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赛前辅导、选手选拔等具体事务。鉴于很多参赛学生来自不同教学院系,覆盖不同专业,情况复杂多样,教师工作量大,因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架构竞赛奖惩条例,有助于明晰各方职责和分工,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二)推广竞赛立项模式,实行项目制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科竞赛数量、规模、层次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强、含金量高的项目越来越受高校重视,学科竞赛已无法再按照传统管理模式由某一职能部门或院(系)独立承担。地方院校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将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因此,地方院校通过学科竞赛项目制,由二级学院申报年度(学期)学科竞赛计划和方案,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引入竞争机制,重点资助专业性强、含金量高、参赛面广、影响力大的竞赛项目。对已立项的项目,教务处全程参与和管理,着力培育竞赛增长点,带动二级院系相关专业(学科)竞赛的开展。

(三)完善竞赛奖励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经过多年运作,地方院校已普遍建立了基本的学科竞赛奖励制度。但随着近年来各类学科竞赛数量增多,尤其是各类竞赛属性和含金量不同,高校有必要对现有奖励制度予以完善,细化奖励准则,科学发挥奖励的导向性。实践证明,只有把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组织承办单位三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学科竞赛目的。地方院校可以根据学科竞赛主办方的性质划分,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主办的学科竞赛,两者的获奖奖励可适当差别化。同时,允许在竞赛中获得一定级别奖项的学生进行学分兑换,以奖励的创新实践学分替代相应专业部分选修课学分。

(四)建设竞赛网络平台,加大实训室开放度

高校传统的学科竞赛管理主要通过职能部门发文路径开展。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师生交流互动渠道和平台单一、效率低下、时效性差的弊端。相反,建设好学科竞赛网络平台,学校职能部门就可以利用平台竞赛信息,师生通过平台账号进入管理平台浏览各类竞赛信息,进行网络报名,在线学习竞赛视频资料,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线答疑,竞赛管理方还可通过这一公共平台答疑解难。此外,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学化工、机器人大赛、智能车设计、英语演讲等竞赛,参赛学生需要进行大量实训室模拟训练,仅靠专业教学计划课时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地方院校进一步开放各类实训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实战模拟训练,提高参赛熟练度和应对能力。

(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梯队合力

客观而言,地方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往往弱于重点院校,在学科竞赛中亟待专业教师指导。地方院校重视培育和建设一支人员稳定、专业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也应注重老中青结合,以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为主,不断吸纳年轻教师加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导师制”功能,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培育,进而推进地方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

(六)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促进训练常态化

学科竞赛的训练应该长期化、规范化。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均逊色于重点院校的地方院校要想在竞赛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以参赛并获得好成绩为动力强化日常训练力度,实现训练常态化。同时,地方院校还要着眼于长远,在竞赛训练中尤其注重选手年级搭配,建立梯队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选手人才库。通过教师指导和团队间“小先生制”结合的路径,逐步提高参赛成绩,最终实现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实现专业发展的宗旨。

(七)拓展校际(企)合作,构建区域竞赛体系

加强校际(企)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大学城投入使用、校企合作的流行,为地方院校构建区域内校际(企)学科竞赛合作、交流体系提供了便利。地方院校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加强区域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方案,与区域内兄弟院校、一线生产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共享,利用各校(企业)不同优势建立各自的竞赛基地和实训场所,尝试与合作单位联合设计、举办与企业产品研发、高校专业发展相关的竞赛项目,将学科竞赛融入校际(企)合作流程中来,拓展学生视野,吸收外单位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

[2]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3]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徐辉,王冬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收稿日期:2013-10-28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 活动 校园文化 科技 建设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师生素质为目标,与社会和时代相关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环境[1] 。高校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其核心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锻炼和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价值引导、精神提升和人格塑造。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系统知识和思想方法,着重对学生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熏陶[2]。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科技文化都是校本的、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全面分析本校资源优势,围绕自身特色做文章,充分挖掘优势学科,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品位。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是辽宁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其车辆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高校汽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一直结合专业特点,从实际出发,秉承辽工大“砺器悟道”的治学理念,坚持求实奋进的科技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始终推行本学院专业课程全校化、本学院知识讲座全校化、本学院实验资源全校化的工作思路。面向学校各个学院学生设置汽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办本专业的知识讲座,使那些对汽车行业有浓厚兴趣的其他院系的同学,在学习上得到了满足。同时,还面向学校各个学院的学生定期开放实验室,在某汽车悬架系统有限公司设有研究生工作站,并与某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共建了汽车安全系统实验室,为全校喜爱科技研究和开发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实践平台。

二、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科技文化活动是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文化品位,强化科技意识,激发学习热情,主要应该突出四个特色:

1、主题突出。本着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切入点,全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注意在形式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开展常规的竞赛选拨,还可以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同学配比混搭,等等。

2、内容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将书面形式和现场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进行笔试和现场答题等环节,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或者利用设备资源,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等技能比赛;还可以要求学生提交相关的设计作品和方案,等等,力争在内容上丰富多样。

3、参与面广。依托特色优势学科,举办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本学院学生为主,其他学院学生为辅,由点及面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强化创新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实践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

4、影响力大。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更为青年学生展现自我能力、追求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力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帮助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把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目标体系,重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注意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纳入总体工作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在活动组织中,围绕主题,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创新性融为一体。相继开展了“车行天下”系列活动、汽车驾驶大赛、汽车科技知识大赛、汽车专业英语竞赛和多届“诚金杯”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与大学生交通科技竟赛。目前,全院科研热、创新热蔚然成风,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各类大赛中已崭露头角。在2010年的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在第四届全国本田杯节能汽车大赛中排名第45位,创学校历史最好水平。

三、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学角度.校园科技文化作为亚文化形态从属社会文化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是建设高校校园科技文化的根本。

1、把握方向。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地位,只有把握这一方向,我们的各项活动才能取得进展,如果违背了的基本原理,我们的各项活动就会偏离坐标,遭受挫折。

2、明确目标。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一切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3、突出重点。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既是传授、研习知识的场所,又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的摇篮。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4、培养品德。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健全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所有公民树立了行为标杆,明确地区分了何者为荣,何者为耻,使人们行为有规矩、选择有准绳。

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匪浅。例如,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就得到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贫困助学与创新发展基金,公司每年将向基金投入5万元。这种校企合作开创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新模式,为我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探索了新路。

2、组织有序,保障有力。这是科技文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例如,在筹备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时,学院就成立了专门的赛事组委会,在赛前宣传方面,制作海报、宣传单、宣传标语,在校内充分宣传;在题目策划方面,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力求形式多样,设置了简答题和视频题;在竞赛举办方面,学院领导多次莅临活动现场,深入学生之中,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领导和老师对此次竞赛的关心和支持。

3、立足优势,营造氛围。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拥五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点和工程硕士授予权,优势的学科资源为营造爱学习、重科技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秋季学期举办的交通科技大赛和春季学期举办的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两个精品竞赛已成为本学院多年来的传统,有力带动了全校同类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掀起了科技创新热潮,营造了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良好文化环境,为构建辽宁工业大学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江苏高教,2007,(6).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维立体化英语课程体系;高职英语实训;5P教学过程;过程性考核评价

1.研究背景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发展理念的提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各行各业亟需国际化人才,尤其是掌握熟练的口语交际技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和业务活动的人才。因此,作为地处北京的高职院校,加强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培养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国际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是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3)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要求》还提出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显著,但听说能力相对滞后,致使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发展上显得不平衡。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外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 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偏低,“哑巴”英语现象一直存在。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指导性意见以及教学改革的举措。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型”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不仅要探讨教师怎样去教,而且更需要探讨学生怎样去学,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从单纯追求学生“学会”转向“会学”,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美国的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

如图:

图表 1戴尔的“经验之塔”

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其理论要点概况为以下几点:(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戴尔的“经验之塔”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从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合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由此可以得到启发:教与学的有效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从“做”中“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

3.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为达到某种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多门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当前信息时代,学习资源丰富,学习途径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按照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以及学生的需求。且英语课程呈现的是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载体,需要多模块支撑,只靠单独的一门课程无法很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戴尔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如图

由“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考证和国际化”五个子模块课程,构成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各子模块课程各自独立,彼此间又蕴含着反映学习规律的内在逻辑,实现“引―学―练―演―战”的五字学习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图表 2“五位一体”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3.1课堂教学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突出一个“引”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只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环节,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设计了“5P(PPPPP)”教学过程。第一步(P):课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roblem);第二步(P):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或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preparation);第三步(P):课上学生做陈述(presentation);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讨论,进入第四步(P):由教师做总结归纳性演讲(peroration);最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入第五步(P):做练习(practice);

如图:

图表 3“5P”教学过程

3.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一个“学”字。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资料总结、提炼、训练等。为此,我们为学生建设了自主学习平台、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了慕课和微课,还为学生提供了其它一些可利用的优秀的自主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3.3 实践实训

实训课程突出一个“练”字,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依据戴尔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我们特别设计开发了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Presentation模块,口语竞赛模块,典型工作情境对话模块,英文短剧模块,配音模块等等。模块设计突出三个特点:第一,任务驱动。每个模块实训设计都以任务为主线。第二,实用性。还原语言的工具性,用英语解决问题。第三,注重培养听说能力。

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实践实训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保证一门课程的效果,除课程的教学设计外,考核方式的设计属重中之重。针对实训课程,我们打破期末成绩决定优劣的传统考核方法。采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评价+综合项目成果评价”的考核方法;通过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以《英语综合实训》课程的Presentation模块考核为例:

■工作任务的过程评价:考核权重70%,工作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提交相应文档或文件,并获得相应成绩。

图表 4 PPT工作任务过程评价表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考核标准

小组制定方案

5*8=40分 第一步:讨论并确定主题 文档格式10%

综合运用知识20%

完成及质量30%

获取信息能力20%

写作能力20%

第二步:列表说明行动计划,说明可行性和行动面临的困难

第三步:查找资料和文献

第四步:阐述和评价小组所搜集的资料,并确定被选用的资料

第五步: PPT制作方案设计及分工

小组制作和演示PPT

5*8=40分 第一步:制作PPT初稿 应用格式10%

英语语言知识25%

完成及质量30%

设计创新能力15%

表达能力20%

第二步:头脑风暴,阐述评价所制作PPT,确定问题及修改意见

第三步:修改并定稿PPT

第四步:组内成员分别演示并相互打分,并选出参加班级成果演示的主角

第五步:写反思日记或学习心得

课堂其他表现

20分 考勤、课堂研讨及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考勤10分

课堂表现10分

■综合项目成果评价:考核权重30%;在班内对各组PPT文案成果进行演示评价,给出综合分数。

如下为PPT文案演示评分表

图表 5 PPT成果演示评价表

项目 内容 得分

结构(10) 开头、主题、结构框架、汇报时间、回答策略

主题(15) 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切合命题,设计思路清晰,创意新颖独到,有自己的特色。

语言(10) 语言流利,准确,表达通顺,口语简练、地道。

分析与逻辑(10) 中间的起承转和也要有一定的搭配,听起来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技术(PPT)-(15) 相关技术运用合理,字迹清晰可见,画面流畅。

风采(10) 团队的整体风貌,专业形象,整体配合大方得体;侃侃而谈,能够熟练及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

时间控制(5) 不足或超出指导教师限定的时间范围,均适当减分(如超出规定时间三分之一或不足三分之二,可减1-3分,具体视不足或延长程度而定)

回答问题(5) 能圆满地回答问题,结构完整,表达连贯;

能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可能有少量语言错误,但不会影响整体内,表达清楚,语言流畅,易于理解,可能存在少量语音、语调问题。

声音(10) 发音清晰,句子之间适当停顿,语调抑扬顿挫

词、句、语法(10) 简单句与从句交替出现,无大量明显语法错误

合计

3.4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突出一个“演”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参与演戏、表演等活动可以感受到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获得的体验,它属于塔的底层的“做的经验”,可以使学习更具体、更直接、更容易。我们采取“英语角+主题活动+外语节+学科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英语角是学生英语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英语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导老师介入加以指导。主题活动以文化为主线,组织圣诞晚会等。外语节是一年一度的大型系列活动,每年4 月举行,为期一个月。外语节包括开闭幕式、讲座、口语大赛、presentation大赛、英语综合能力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短剧大赛、英文配音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赛事。每项赛事均能获得学生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例如:英文歌曲大赛是最受学生欢迎赛事之一,几乎每个专业每个班都有学生报名参加,预赛的报名选手能达到好几百人。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举办的高职技能大赛中的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和英语写作大赛等。每年,我院学生都能在这些赛事中获得很好的成绩,例如:2016年我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教师鼓励广大学生参赛,重点指导种子选手,这样可以在全院营造出大家共同比拼学英语的氛围,挖掘学生们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学习英语的热情。

3.5 考证和国际化

突出一个“战”字,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学习效果。我们引入了三一口语考试(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三一口语考试,检测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从而根据自己的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努力逐级通过考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入了商务英语考试(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简称BEC,指的是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考试,是剑桥系列考试中专为学习者提供的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考试,考察真实工作环境中英语交流能力,被欧洲乃至全球众多教育机构、企业认可,将其作为入学考试或招聘录用的英语语言水平要求。其权威性和规范性使得BEC在中国也极具知名度,是求职者有力的语言能力证明。因此,我们引入该考试,可以帮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方位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就业。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有半年和一年的交流项目,短期的暑期实践交流项目,还有“2+2”升本项目。使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Hadley.A.O. 在语境中教语言[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 老青. 英语实践实训教学设计[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3]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nd ed.)[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苏丹.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2).

[5]单楠. 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现状和研究述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8).

[6]张勤. 基于应用为主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 2013(5).

[7]朱红英. 高职英语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开发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2(8).

[8]蒋桂珍. 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2(5).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技能竞赛;实践;情境描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083-9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22

1 .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介绍

2004年劳动部与社会保障部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并组织开展了2004年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举办200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推动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做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明确了举办技能大赛的总体方案,将涉及的专业领域和项目做出了规定,正式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和“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局面。

2006年广东省首届中等职业学校“商务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设置了主题演讲和即兴朗诵,“注重英语口语”是其主轴线;200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华强杯”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由主题演讲、情景描述和现场回答三部分组成;2010 年广东省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科信杯”英语技能竞赛设置主题演讲、情景描述、现场答问和英文听打四个项目;2011年和2012年的赛项与2010年一致;2013年和2014年的赛项是能力在线、情境交流、职场应用和职业风采;2015年“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团体赛赛项是职业情境交流和职业场景应用。广东省近10年举办了8届技能竞赛,此举标志着广东省执行教育部文件“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制度设计基本形成,并已形成长效机制。

纵观历年广东省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发现,技能竞赛的项目由最初单一的口语比赛完善至如今全面科学考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比拼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和操作计算机等综合能力,同时考验学生临场应变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展示当代中职学生职业特色的技能水平以及良好的内在素养。自2009年情景描述列入竞赛以来,该项目在每年竞赛中所占的分值较重:2011年和2012年分别占30%和40%,2013年和2014年均占35%,2015年占50%。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和集训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此环节。

情境描述就是看图后进行口头作文。题目以图片的形式提供情景或有少量的文字说明,要求选手就图片提供的内容和信息进行口头的作文,主要考查的是选手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以及职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作文一般以说明文、记叙文、描写文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

职业情境交流和情境交流的流程如下:一名选手在2分钟之内对漫画或图片内容作出描述并阐释个人见解,然后另一名选手在1分钟之内与外籍评委就漫画或图片主题进行互动问答。漫画或图片内容皆是与选手学习、生活等紧密相关的场景,呈现一个工作任务或事件。

综上所述,情境描述、情境交流和职业情境交流所考查的英语技能大同小异。情境描述、情境交流和职业情境交流评分标准的共同要点都在图片理解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即2015年职业情境交流的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2 . 学情分析

广东省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开设有园艺技术、畜牧兽医、汽车运用维修、计算机网络、财务会计、商务策划与营销、学前教育等13个专业。在没有开设相关英语专业的客观条件下,我们只能从各专业中选拔英语基础扎实、英语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并通过“先辅导后考核”这一方式筛选出最优秀的四位参赛学生。

通过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对其英语写作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赛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如下方面的问题:(1)均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缺乏写作的习惯、意识和动力,且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2)内容空洞,思路不开阔;(3)语篇结构混乱,缺乏篇章意识;(4)语法知识薄弱明显;(5)词汇贫乏,没有充足的词汇量。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证实了梁文花的观点:归纳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回避或表达不足、语篇意识、思维等方面(梁文花,2010:99)。一言以蔽之,即参赛学生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

3 . 情景描述辅导的依据

情境描述即依据图片进行口头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笔者将辅导的重点定位为:前期以写作策略为主,后期以口语策略为主。

3 . 1 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即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其实质是一套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等方法和规则支配作者思维的一项活动,它渗透并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对写作活动或作品质量影响很大(冯映春,2005:27)。目前,英语写作的教学分为两大流派:结果派和过程派(肖礼全,2009:176)。对学生写作策略的辅导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均不可取,笔者将两学派的做法有机地整合,倾向于过程派的做法,因为笔者认为“过程的方向决定结果”。

3.1.1 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的构建以“学习写作词汇是基础,句型应用是过渡或桥梁,篇章是目的(姚春良,2009:15)”为理论支撑,以初步搭建词汇、句子、篇章的框架。

3.1.1.1 词汇知识

应惠兰等人认为:“词汇能力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胡春洞等人的词汇教学观可以说是词汇教学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词汇教学就是整个英语教学。具体地说:教词汇=教文化,教词汇=教交际,教词汇=教思考,教词汇=教学习,教词汇=教语言”(肖礼全,2009:68-69)。词汇是第一语言要素,英语词汇学习是决定整个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笔者以《新概念英语(二、三册)》为讲授词汇的辅导材料,以Harmer(肖礼全,2009:79)的词汇认知定义(如图1所示)为讲授词汇的脉络,此阶段以协作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为主。

3.1.1.2 句子知识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结构性的特点,有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础句型。由于段落的结构是“首段:主题句,中间段:扩展句,尾段:结尾句”,由此可见对句子的把握是对段落的驾驭,因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辅导:一是主题句、扩展句和结尾句;二是系统的句式知识;三是以连接词带动对句组的理解。

3.1.1.3 主题句、扩展句和结尾句

主题句位于段首,其作用是介绍主题、陈述应做之事、应信之理或是对篇章的概要,由此主题句既不可过于笼统亦不宜过分具体,笔者将主题句的套路直接授予学生,如From these pictures…/In this set of pictures…/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We can see…/The pictures show us…

扩展句是运用细节对主题作进一步阐述、说明、解释和论述,或者是列举若干理由展开主题。笔者总结出学生写支撑句的两个常用方法:方法一是每描述一副图片都发表个人观点;方法二是对四幅图片描述后,发表个人观点。The XXX for this may be listed as follows./Many ways can help to solve this serious problem, but the following may be most effective.

结尾句通常与主题句包含同样的中心思想,但应在措辞和表达方式上有别于主题句,使用频率较高的结尾句短语如In conclusion, …/In a word, …/In short, …/In brief, …/All in all, …/ In summary, …/To sum up, …/On the whole,…/In brief, …/So far as I know, …/Generally speaking, …/As has been stated, …/Last but not least, …/One coin has two sides....

主题句、扩展句和结尾句的关系以及架构如下图2所示:

3.1.1.4 句式系统知识

对句式系统知识的梳理,既有助于学生对句子多样性的娴熟运用,也是加深对段落和篇章的理解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不可小觑。笔者设计句式系统知识辅导安排表(详见表2)以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技能。

3.1.1.5 连接词

句际关系的定义是“在连贯的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结构上和意思上的联系”(黄国文,2003:19)。关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接关系,笔者参照了论文《高中生作文中使用连接词表达句际关系的研究》(王虹、陆锡钦,2010:7-8)的划分方法,详见表3:

3.1.1.6 篇章知识

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段落。“引段―支撑段―结论段”是情景描述实用而简便的篇章构成形式。根据丁往道的《英语写作手册》和英语技能竞赛文件的指导精神,笔者将情境描述谋篇布局的整体思路定为:归纳主题(占15%)、描述细节(占60%)和联系实际回到主题(占35%),详见下图3:

3.1.2 文体知识

在任何一种文体中,基本词汇、句式和语言特点都是占主导地位的。英文写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结构要求和用词特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有助于从写作内容和语言功能等方面塑造其语篇构建能力。就情境描述而言,说明文、记叙文和夹叙夹议最为常见,笔者在参照冯映春的写作教学总计划(2005:36-38)的基础上制订了文体辅导计划进度表,详见表4:

3.1.3 构思策略

培训构思策略旨在培养提高应用写作策略的兴趣和构思写作内容的能力;研究表面写作前的构思对写作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王玉雯,2009:23)。常用的写前构思策略包括任意列单、自由写作、连环构思、头脑风暴、构思导图、列提纲、组织结构和立体思维等(王玉雯,2009:23)。我们选用头脑风暴和列提纲这两个写前策略作为培训,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构思方法熟悉。

3.1.3.1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写作初期构思策略。笔者要求学生就某个话题记录所想到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或缩小或扩展、扩宽主题,促使学生掌握重新组织信息的方法。其模式类似于思维导图,如下图4所示:

3.1.3.2 列提纲

列提纲是写作关键的一步,其作用是确保整体思路围绕主题开展。笔者常用的列提纲形式有如下几种:线状结构图、网状结构图和列表式结构图,分别以图5、图6和图7表示

3.1.4 修改策略

Lester Faigley和Stephen Witte的研究表明,作文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修改对作文的含义没有影响,即所谓的表面修改;第二类修改影响作文的含义,即所谓的意义修改(汪刚,1994:9)。美国心理学家Walter Kintsch和荷兰语言学家Teun Van Dijk指出作文的意义有微观层和宏观层两层,微观层包括作文所表达的每一个概念,而宏观层的含义指的是作文的要点(汪刚,1994:10)。笔者在辅导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概念做详细的讲解,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表5的内容进行修改,并且形成自我修改、同伴互改和教师修改的基本模式,如图8所示:

3.1.5 写作策略

依据对写作策略的分类(O’Malley & Chamot, 1990: 46)和戴军熔对写作训练的具体内容(戴军熔,2007:35)的观点,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笔者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写作策略训练方案,详见表6和7:

3 . 2 口语策略

3.2.1 模拟现场

前期高强度的书面作文训练为口头作文的“输入”做技术支撑,所以在这一阶段笔者训练学生“无纸化构思英语口语表达”。具体做法主要是模拟竞赛现场,按照情景描述的评分标准进行口头作文,使学生熟悉竞赛流程、感受竞赛氛围、快速进入竞赛角色。

3.2.2 纠错策略

在学生模拟现在进行口头作文时难免出现受母语负迁移干扰所引起的错误或失误,此时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或失误的讲评和更正是一个重要环节。语言学家Krashen指出,错误纠正对语言习得既无用又危险,因为它会增加学习者焦虑,使学习者产生防范(Card, 2001: 246-247)。这种情况确实曾在笔者对学生的辅导中出现过,但笔者更认同Schmidt & Frota的观点:任何一个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的语言输入,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学习者言语中的错误,该学生和其他学习者都可能会误以为这种表达方式是正确的,并将错误的语言内化(林莉兰,2006:139)。笔者的观点是:有错不纠不可取,口语纠错必不可少,但不能教条地凡错必纠,应视具体错误具体分析并遵循方法和策略,笔者的做法是由学生自行纠错和他人事后纠错。如何区分哪些该自行纠错哪些该他人事后纠错呢?语言行为差错可自行纠错,语言能力差错由他人事后纠错。

语言行为差错(performance errors)是指学习者由于疲劳、紧张、粗心、激动或注意力等导致的语言差错,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口误”“笔误”。此类差错是偶然的,不是反复性的,是出于没有正确使用自己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任何人在使用本族语或目的语时都会出现的差错,这类差错没有规律,往往不待指出,学习者就能很快意识到而自行更正(黄成夫,2003:140)。

语言能力差错(competence errors)是学习者尚未掌握所学外语的体系而出现的系统性错误。这类错误在学习、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反映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一般不能由学习者发现和改正,应由老师及时予以纠正(黄成夫,2003:140)。

3.2.2.1 自行纠错

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能够纠正41%的错误,纠错的成功率达到95%(文秋芳、庄一琳,2005:37)。由此可见教师树立学生自我纠错的意识对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培养学生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措施的途径。

3.2.2.2 事后纠正

同伴或教师将学生在模拟竞赛现场进行口头作文时的全过程记录或录制下来,在结束后逐一进行纠正的做法就是事后纠正。纠正的顺序是:自己纠错同伴纠错老师纠错,由学生记录教师还应进行适度的巩固训练。笔者在学生自行纠错遗漏之后再以此法辅导。这一做法正是何仁毅撰文所涉及纠正口语错误操作策略的智慧与技巧(何仁毅,2007:28-30)。

4 . 运用写作策略监控写作过程

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为了化繁为简,笔者参照杨文滢和胡桂莲“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要点(杨文滢,2009:183-185),将写作策略的实施分为三个写作阶段贯穿于写作过程,详见表8、9和10:

4 . 1 写前阶段(pre-writing)

写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作者对主题概括和论据细节之间的把握。就情景描述而言,笔者认为第一步是准确领悟图片内涵并快速概括主旨,即话题导入;第二步是寻找和组织与主旨相关的材料;第三步是在此基础上拟定写作提纲,确保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第四步是快速丰富提纲,此步骤可省略直接进入写作阶段。

第一步:话题导入。从笔者参加英语技能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来看,图片的立意积极向上,体现立志修身、博学上进以及良好的品德修养,如遵纪守法、爱国、爱校、爱家、爱护动物、参与体育竞技、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知恩图报等,由此可见,图片的选取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且思想深刻,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笔者为学生提供图片时力求话题涉及当前社会热点、学校教育、家庭趣事、人际关系交往、好人好事现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第二步:收集材料。学生最常使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利用网络,例如图片的话题涉及拾金不昧,学生直接在搜索处输入“拾金不昧的英文作文”,浏览后筛选若干篇短文进行仔细阅读。经过前期对词、句、段和篇的系统学习,学生已娴熟掌握对优劣英语作文的判断,至于鉴赏力的提升则有赖于教师提供的范文。

第三步:拟定提纲。详见上文的构思策略。

4 . 2 写作阶段(while-writing)

写初稿,作为语言的生成技能,是学生在丰富提纲的基础上独立地将内心编码构思用英文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书面文字的形式,即按要求扩写句子。笔者认为,写初稿侧重于写作方向的把握、思路的畅通、行文的流畅和内容的表达,不过分关注选词的准确、句式和语法的正确和语言的精炼。初稿起草后,由学生自行检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衔接和文章的主旨,教师逐一点评学生对前期辅导的写作知识的运用细节,并选取佳作共赏以博采众长,指出佳作中切题和衔接的巧妙之处,以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紧随其后的是学生和教师互阅,并以审稿者或读者的身份对作品进行评判,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增强写作动机、掌握批判性地阅读自己作品的技巧;评判后要求学生再次就初稿进行更深层次的修改或重写,也可鼓励个别学生尝试用另一个角度或另一个切入点再构思,使学生理解任何文稿都需要一个修改后上升的空间;由于教师的写作背景知识系统和写作水平均优于学生,所以教师的反馈应迅速弥补学生未意识到的细节,既肯定学生在初稿中的优势,也提出不足之处,同时指明修改的方向和内容进而清晰地完成二稿;教师在学生完成二稿后,引导学生对两稿进行优劣比较,让学生体验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归纳在构思和修改的提升中体现的技巧和方法。

4 . 3 写后阶段(after-writing)

写作是作者的意图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展示其独特艺术性,是一种“依赖于社会、修辞、学科和职业意境的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黄洁华,2001:28)”,作文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文章的艺术性是在文章科学性的基础上的美化呈现,笔者在前两阶段关注文章的科学性,此阶段关注文章的艺术性。

Nancy Sommers通过大量研究还指出,有经验的学生和缺乏经验的学生在作文修改上存在很大差别。缺乏经验的学生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作文的表面,即纠正诸如拼写、语法、句法和措辞等方面的错误,而有经验的学生除了对语言进行润色外,还会注意到对所表达的意义进行修改,以使作文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意义上更完善(汪刚,1994:8-9)。此阶段笔者对学生的第一个要求是表面修改,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修改的具体内容详见上文修改策略;至于第二个要求意义修改则不局限于微宏观层面,就辅导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很难做到,因此笔者侧重于提供范文,以期形成正面迁移。最后,笔者提供范文、谚语、俚语或哲理性的话语给学生,由学生依个人水平自行选择补充进文稿中。

5 . 英语技能竞赛辅导的问题与思考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主要包括展示、宣传、评定、激励和导向,各种功能之间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史文生,2010:20-22),笔者认为引导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引导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模式的调整、教学重点的把握(史文生,2008:7)。在笔者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对各学派思想的运用和与同行间的多方探讨发现自身教学工作中的长短和功过,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5 . 1 对“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的评价

“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写作过程,体现了过程写作法的原则,强调精雕细琢、追求品质。该模式证明了其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改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笔者采用该模式的辅导仅持续一学期,有些问题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笔者要求学生背诵自己的定稿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背诵范文是否更有效?背诵定稿和范文,哪个更好?等等。

5 . 2“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的迁移

传统课堂教学的写作模式是“结果写作法”,其步骤: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独自完成写作任务教师独自批改。学生写作和教师批改之间交流甚少,教师批改后所提出的反馈意见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显然,笔者和学生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英语技能竞赛的辅导,使笔者体验到“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结果写作法”的弊端。必须承认,“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很好,但因多次修改导致耗时,笔者因此认为其只适用于小班,或语言能力较强的专业学生。面对中职生英语写作水平较为低下的现状,笔者一度对英语写作教学要求松懈,甚至出现写作教学活动无法安排的尴尬处境,导致学生缺少英语写作练习。那么,如何剔除授课人数庞大的劣势和课时安排的局限,在课堂中引入、运用“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还有哪些被忽略的可取之处没有用于课堂?如何借鉴“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写作?这些都是笔者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

5 . 3 Wiki写作系统的尝试

Wiki作为一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的写作系统,其开放性和协作性弥补了传统英语写作教学对作文阅读、反馈与修改等提高性措施方面关注不够的缺陷。Wiki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张志军,2011:40)。那么Wiki能否用于中职生?在使用Wiki前该如何做可行性分析?

5 . 4 学生学习档案袋的建立

学生学习档案袋的建立,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反思学习策略的能力,也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辅导效率。笔者应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把几经修改的作文、收集的写作素材、写作和口语阶段性总结存放于档案内以备后续提升,详见图9所示:

参考文献

James Card.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2 4 6 - 2 4 7 .

O’Malley &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6.

戴军熔.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6):35.

冯映春.多层面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7,36-38.

何仁毅.中学英语口语纠错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2):28-30.

黄成夫.英语口语纠错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140.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9.

黄洁华.写作的认知过程研究述评[J].汕头大学学报,2001(3):28.

梁文花.英语写作问题的对策:读写交融[J].济宁学院学报,2010(6):99.

林莉兰.大学英语口语纠错认识的调查与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9.

史文生.论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J].河南教育,2008(6):7.

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11):20-22.

汪刚.英语写作修改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1994(3):8-9,9-10.

王虹.高中生作文中使用连接词表达句际关系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5):7.

王虹、陆锡钦.高中生作文中使用连接词表达句际关系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5):7-12.

王玉雯.写前策略培训及其效果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23.

文秋芳、庄一琳.对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自我纠错能力的研究[J].外语界,2005(2):37.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9:68-69,79,176,183-185.

教学能力大赛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科研;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競争环境下,创新、开发型的IT公司、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也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单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与成果,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为使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能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我们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人才现状以及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1.1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现状

多年来,从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应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以及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了初步的编程、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等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但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不足,创新能力缺乏:(1)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专业技能有待提高;(2)程序设计能力不强,实现算法的能力偏低;(3)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综合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大;(4)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

1.2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应用型人才包括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应用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以操作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除具备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外,还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技术二次开发、综合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等四种能力。

2 教师科研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几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横向项目10多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各类教学成果20多项,300多篇,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2.1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科研是高校教学活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根本保证。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教师科研成果的介绍和讲解,感悟到学海无涯,创新无限。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才能不断创新、进步。为此,我们发挥教授、博士的科研优势。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通过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解课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础上。引入研究成果,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深度。通过成果的应用,拓展教学的广度。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没有给出图像算法设计的内容,平时学生对图像处理接触也较少。教师结合讲解哈夫曼编码的数据压缩功能,介绍各种数据压缩算法和系统,并将“分形压缩算法”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到,除了欧氏几何学之外,还有一门分形几何学。分形几何学有很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学科中可以应用来解决图像压缩问题,且压缩率比较高。但是,目前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的欲望。

2.2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

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实行“教、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把科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

教师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从教师的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中选择适合本科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项目,按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将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实验中。把教师课题中模块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分析、代码实现等分解成实验项目,总结出实验目的、系统功能、指标要求、实验设备、算法步骤或流程、数据库设计、系统设计与分析、实验结果、代码清单等实验流程和要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等创新实验项目;并将教师与实验有关的教改成果,例如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与手段等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实验。创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设计训练、综合训练的“四步训练,五种能力”实验教学模式:应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采用灵活多变、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增强科研意识,教学科研密切结合,将前沿科学和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效果。

2.3创建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我院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创建了“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两个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的宗旨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师研究团队进行创新与开发,同时吸收专业能力较强的硕士生、本科生协助研究与开发。达到创新与开发,并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应用本科人才的目的。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由年轻的教授、博士承担。负责制订创新工作方案,包括创新任务、创新目标、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前期培训、时间安排、创新成果验收、评价总结等,并组织实施。创新工作室的本科学生可以由专业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是有兴趣自愿报名参加。还可以是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等学生社团推荐的。具体办法:接受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报名-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核-指派团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前的培训-指导教师给学生分配研究或开发任务-学生研究或开发-提交研究或开发成果-成果验收与评价。

几年来,创新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驱动,主要研究与开发项目包括:基于GEP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核机群的Petri网并行算法研究、演化算法在物流企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智能物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等。学生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中,负责了算法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运行与验证;系统网站的架构与模块设计、功能的详细设计与编程实现、系统与网站的运行与测试、撰写文档等工作。另外,通过创新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学生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申报了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每年都有5~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项目主持人,达到了创新工作室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使得一批学生比较完整地参与了项目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和主持了创新研究与开发设计,学会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了解了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独立工作与合作能力、专业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加深了学生的知识深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了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动力。

2.4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我院教师承担了多个横向开发项目,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设计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或网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建立了一个“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供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综合项目开发训练。该基地的案例由科研项目主持人去除知识产权、简化处理和增加二次开发接口后,将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文档、代码等提交给实训基地。实训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每一个科研项目案例的开发全过程及各个阶段制作成动画演示系统,供教师在实训前给学生进行培训,学生也可以自己一边演示一边实训。案例系统或网站还提供二次开发的接口,供参加实训的专业学生进行二次开发、运行与测试。

“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通过案例的开发过程演示,采用开放式、解剖式的直观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市场调查分析、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总体框架设计、模块设计、功能设计、代码设计等各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使用的开发工具、数据库等专业技术和专业工具,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的理解及综合运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对软件系统开发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具体的实用案例系统或网站,学生学习各功能菜单的代码,掌握要实现某一功能模块的关键算法及代码实现。通过建立具体的数据库,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数据表、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构建实用的数据库。通过功能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调用,使用学生掌握系统中前台与后台数据的连接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在原系统或网站基础上,自己动手添加功能模块并编写代码实现。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进行功能模块训练,通过项目驱动开展系统开发实训。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系统的开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与团队合作精神。

2.5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培养创新人才

学科競赛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競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競赛,培养一批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的学生骨干。几年来,我们通过教师科研促进学生的学科競赛。培养创新人才。(1)以教师科研项目依托,通过创新工作室组织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依靠项目组的集体智慧,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开展针对性的训练;(2)以“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作为训练基地,结合参赛科目、内容,选择相应的科研项目成果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经过凝练和提升。推动学生个人或小组参赛。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学科競赛,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以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的实践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组建参赛小组-创新工作室分小组集中训练-校级选拔赛-选拔出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选手-创新工作室重点训练-指导教师带队参加比赛-召开总结会-奖励获奖选手。通过依托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以创新促进競赛,以競赛提升创新,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与成效

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计算机教师科研和教学团队的科研教研优势,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创新工作室、“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学科競赛等形式、以任务驱动式、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推动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共获得了10多项区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的立项资助:在参加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比赛中,共获得10多个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级奖项。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教师科研,促进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