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杨仙岭 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东北部的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乃一代堪舆宗师杨筠松开创江西“形式派”堪舆理论的风水宝地,它内含钟灵毓秀之气,外显藏龙卧虎之势,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而绚烂的山水人文景观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垂青。
一、杨仙岭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杨仙岭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据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经过实地考察而编制的《杨仙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统计,杨仙岭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27个,确认71个,囊括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种类,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8大主类的全部,包括峰丛、谷地、林地旅游地、潭池、游憩湖区、奇特与象形山石、饮食习俗、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等33种基本类型。
杨仙岭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总体上品质优良。《杨仙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所认定的71个资源单体按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附加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获得四级旅游资源2个,三级旅游资源23个,二级旅游资源31个,一级旅游资源15个,其中,三级、四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5个,占杨仙岭旅游资源总数的35.21%;一级、二级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6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64.79%。
由此可见,杨仙岭确为物华天宝之地,它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飞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园美景,客家风情,风水文化为一体,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类型多样,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主体,人文资源为灵魂,自然资源为优势,人文资源为特色的两大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局面。杨仙岭旅游资源不仅总体上丰度和储量丰度都很高,且分布较为集中,集聚程度高,自然风景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搭配协调,极具规模与组合价值,便于开发,也便于形成旅游资源集合区。
二、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关系
与周边旅游胜地相比,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有其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据《报告》统计,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占地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其旅游资源中的8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数的64.51%,占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数的21.29%。杨仙岭旅游资源种类多,体量大,密度高,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搭配协调,颇具规模,其旅游资源的“全”而“广”为邻近旅游点所罕见,其触角深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社会文化各层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查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其资源组合程度较高,能将观光游览与休闲娱乐,科学考察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具备多种旅游开发功能。
比较而言,赣州通天岩旅游风景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赣县客家文化城仅限于客家民俗一隅,赣州宝葫芦农庄以休闲娱乐的人造设施为主,故开发后的杨仙岭风景名胜区虽不敢妄称是带动赣州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亦可称得上为赣州旅游业腾飞而添羽加翼的“凤尾”了。当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杨仙岭乃后起之秀,还需借助前述旅游景点的盛名赢得更多旅游者的青睐,故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将几大旅游景点联成一片,发挥互补优势,创造整体效应,全面打造赣州旅游新形象。
三、杨仙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根据杨仙岭旅游资源的体系和特色,充分挖掘杨仙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山水开发、园林开发并行,乡村开发、民俗开发并举,客家文化、风水文化并重,综合开发,最大化地实现其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长见识,领悟文化,净化灵魂,提升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旅游价值。
1.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形象定位
杨仙岭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组合程度高,可将其形象定位为以山水园林观光为中心,以客家民俗风情为内涵,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亮点,以风水文化探究为特色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社会民俗、文化内涵于一身,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名胜区。
2.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旅游市场定位
杨仙岭地处赣州市郊,位于323国道旁,濒临波澜壮阔的章江,与赣县县城隔江相望,交通状况良好,可进入性高,且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源市场,但其毕竟开发较迟,且知名度不算太高,故近期应着力开拓一级市场即核心市场,以吸引赣州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再积极发展沿海地区、港澳台地区等二级市场,并逐步占领全国、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提高三级市场的占领份额。
3.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开发内容及相关旅游产品
(1)山水风光开发,打造观光型、健身型旅游产品
青山绿水乃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的两大主体。
杨仙岭的山具有雄、奇、秀、险、幽的特色,其本身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已是游览的胜景,而大小的岩石、洞穴及悬崖峭壁亦可让游人一饱眼福,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高山的壮美、空谷的幽美,岩壁的险峻美、象形石的奇特美均是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资源,游人可一路攀爬,一边享受青山的苍翠,山风的清凉和纯净的空气,耳听鸟语婉转,再闻花香阵阵,许下美好心愿。若登高远眺,还可见滔滔贡江奔流不息,宋城赣州美景如画,客家摇篮赣县县城魅力无限。水体旅游资源亦可因为本身的形美、声美、色美、味美而成为观光的首选:清泉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湖水碧蓝清澈,水平如镜;溪流淙淙流动,清脆悦耳;河水哗哗流淌,永不停息。对这些景点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只需对其稍加修饰即可成为优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
山水旅游资源不仅是极富美学观赏价值的观光旅游资源,还可开发成健身型旅游产品,因此,在几处险峰可设置天梯供游人攀爬,而大型的岩壁则可设计成攀岩旅游项目以让游客的身体充分得到锻炼,一些小型的湖泊或池塘可开发成垂钓区或小型游泳场地,而大的河流则可开发成漂流区让游客体验激流勇进的。
(2)园林景观开发,打造生态型、科考型旅游产品
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森林资源宝库,密布着古树名木林、松竹林等大小园林和可开发成桃园、梨园、橙园等园林景观的空旷草地,这些园林景观既可供游人欣赏古树的苍劲,名木的珍奇,松树的坚贞,翠竹的摇曳,更可开展生态游活动,终日生活于车水马龙中的都市人可利用闲暇时间在园中漫步,在林中穿梭,享受心情的轻松惬意,为此,对已存在的园林要加强植物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尽量保持其最自然的风情和最天然的韵味,而潜在的园林景观则可让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体现其中,如搭建果棚供游人休憩,充分展现人性化的开发理念。
杨仙岭山体既是一个巨大的生态植物园,其科考价值也不容忽视,植物是历史和地理的忠实记录员,游客可在进行生态游的同时对植物的成长环境、生长变化、利用价值,以及从中反映的地球近百年来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动物迁徙等情况的变化有所了解,为开展科考游的好去处。
(3)乡村乐园开发,打造休闲型、度假型旅游产品
座落在杨仙岭山脚下的罗坑村和分布在杨仙岭周边的河头各自然村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乡村风情和现代乡村景观两种风貌,无论置身于何种类型的乡村中,游客均可体会乡野生活的安宁闲适,故杨仙岭必须加强乡村开发,将周边乡村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乐园。
罗坑村可开发成本原式乡村旅游产品,保留恢复其传统的建筑样式和乡村布局,使其鸡犬相闻的原生风格村落形态展现在游人面前;而河头村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旅游规划开发工作齐头并进,两地均可设计“乡村生活真体验”旅游项目,游客可租借农民住房休憩度假,亲自采摘品尝新鲜瓜果蔬菜,做农家饭菜,体验怡然自得、悠然自在的乡村生活,还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
(4)民俗风情开发,打造娱乐型、节庆型旅游产品
杨仙岭周边客家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是吸引游客的热点项目,须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在操作中,可设计一以客家传统建筑为主的大型客家村落,并设置客家饮食一条街,游客进入后换上传统的客家服饰,品尝客家传统饮食,同时学说客家话,学唱客家山歌,全方位享受这一愉悦身心的娱乐性旅游产品。而在节庆日则开展盛大的民俗节庆活动,载歌载舞,张灯结彩,开展盛大的庆祝活动,还可开发客家传统婚礼和客家传统节目表演等旅游项目,游人亲自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客家人节日期间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喜庆热闹气氛。
(5)风水文化开发,打造历史型、文化型旅游产品
杨仙岭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名扬四方,且代代相传,深刻地影响了赣南客家人的生活,浸入了客家人的心理乃至思维层面。对风水文化进行研究者或感兴趣者,杨仙岭乃不得不游的胜地。故杨仙岭一定要充分打响“风水文化第一山”的品牌,使风水文化游成为杨仙岭旅游开发区的点睛之笔。在实践中,恢复整修杨公祠和洞穴,重塑杨仙人及其众弟子像,并对杨筠松的著述及有关传说加以整理展示,还可设计“神游仙境”这一旅游项目,再现杨仙人当年救贫行善的活动历程,以及“形法派”理论的创立过程,游客踏着杨仙人的足迹实地勘察风水宝地的山川形势,领悟风水宝地的玄机所在,感悟风水文化的实质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奥妙神奇,使神秘的风水文化不再具有虚幻的色彩。
风水文化之外的众多民间故事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艺术旅游资源,杨仙岭犹如一个神仙世界,除留下过杨仙人的足迹外,观音娘娘、玉皇大帝、七姑娘娘等众多天神也对此地偏爱有加,为充分开发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可在杨仙岭设计一个神仙世界,以杨仙人为中心,围绕风水文化将大小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增添杨仙岭的奇幻色彩。也可出售部分与传说有关的纪念品,如驱魔赶邪的赶山鞭等,综合开发旅游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首先阐明金农禾生态农庄资源概况,然后对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归类并做出评价,旅游资源评价可以将河北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强力拉动,将该园区打造成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流生态旅游景点,为正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金农禾生态农庄资源概况
(一)区位交通条件
规划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西平乐乡西安丰村行政范围内,距离正定国际机场5千米,距离正定县城20千米,距离石家庄市区30千米,距离保定市区101千米,距离首都北京253千米。区位优势明显。
此外,规划区紧邻京港澳高速正定机场出口,周边107国道、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绕城高速、京广铁路交织成网,交通极具优势。目前石家庄市市民经体育大街可直达正定县城,经中华大街快速路可直达正定机场,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为规划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规划区地处太行山脉隆起带东侧,冀中凹陷区边缘,属于山前平原水文地质区,地质构造以新断裂构造为主。地貌较为单一,属于山前倾斜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总体趋势较为平坦,海拔在71米至75米之间,自然坡降值为1%。土壤类型主要为沙土地和中壤土,有少量沙漏土和沙壤。
2.气候水文
规划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2572.7小时,年平均温度13.0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469.8毫米,其中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水主要为南水北调工程过境水,自南向北横穿规划区。
3.生物资源
规划区农业发达,生长着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红薯、高粱等农作物以及南瓜、北瓜、辣椒、韭菜、茴香、豆角、丝瓜、萝卜、茄子、西红柿、白菜、荠菜、大葱等蔬菜。此外,部分村民还种植一定规模的草莓。
规划区植物种类众多,树木主要以杨树、槐树、柳树为主,其余植被主要为棒棒草、谷莠草、扒地蔓、红毛草、沙蓬、蒺藜、胡兰、牵牛花等野生草类。动物主要包括猪、狗、鸡、牛、羊等家畜家禽以及人工养殖的貂、狐狸等。
(三)人文条件
1.历史沿革
规划区所在的正定县历史悠久,春秋时,鲜虞国定都于此。战国时期,先后属于中山国和赵国。秦置东桓县,汉改为真定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更名为正定县,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汉至清,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寺,二十四座金牌楼”著称,并享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盛誉。
2.民风民俗
规划区所在的西安丰村民风淳朴,民俗活动多样,节日期间保持着传统的贴春联、吃元宵、逛灯会、看花会等民俗。其中花会有架鼓、大鼓、高跷、竹马、布龙、车子旱船、跑驴、中幡等30种艺术形式,在农村文化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在节日期间,村中会有多种形式的花会表演,气氛活跃,热情洋溢。
此外,铿锵有力的常山战鼓是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多次在国家级的庆典、活动中表演,得到了广泛赞誉,获得了众多的嘉奖,并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金农禾规划区旅游资源类型与评价
(一)定量评价
由上表可知,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规划区内旅游资源类型包括7个主类、13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主类较为齐全,亚类和基本类型种类较为稀少。
由下表可知,规划区资源的主要构成为地文景观3类、水域风光1类、生物景观8类、遗址遗迹1类、建筑与设施6类、旅游商品2类、人文活动1类。金农禾休闲农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较为分散,只有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三个主类类型较为丰富,其他主类只有一种或两种基本类型。自然与人文两大资源类型比例较协调,但缺乏高等级旅游资源。
(二)定性评价
1.区内旅游资源评价
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使规划区具备了良好的开发基础。规划区临近省会石家庄,毗邻正定古城及正定国际机场,客源市场需求旺盛,区位优势明显;107国道、绕城高速、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京广铁路环绕周边,交通便利。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为规划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规划区耕地分布集中,农业基础良好,有利于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规划区内耕地分布集中,面积广阔,地形平坦,生长着多种农作物、果蔬、花卉和树木,为开发具有规模效益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资源。
规划区内林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产品。规划区内有几处杨树林分布其间,白杨高大挺拔,枝叶茂密,林中地形平坦,适宜在局部改造地形的基础上开发拓展训练、运动健身、林间休闲、亲子娱乐等活动。
规划区地形单调、缺乏美感,为景区整体美的塑造带来一定挑战。规划区为耕地,地势平坦,地形单调,缺乏立体美感,为景观的塑造带来一定难度。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区内资源,综合运用多种造景方法,凸显区内的生态美和格局美。
2.区外旅游资源评价
正定古城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为规划区的发展提供了品牌依托。正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古城文化圈,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规划区位于古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内,正定古城为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品牌依托。
正定古城内实物资源等级较高,有利于产品集群和品牌形成。正定拥有隆兴寺、开元寺、荣国府、赵云庙、长乐门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置集中,距规划区仅15分钟车程,资源差异大,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协作发展,达到产业集群化效益。同时还能整合成旅游网络,实现一体化经营,便于在市场上共同营销,形成优势品牌。
正定地区社会风情淳朴浓郁,为规划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依托。规划区所在的正定地区民风淳朴、乡情浓郁,现仍保留着一些古朴的民俗,如架鼓、大鼓、高跷、竹马、布龙、车子旱船、舞狮、跑驴等,其中常山战鼓、高照(中幡)已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淳朴浓郁的社会风情、民俗风貌为规划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依托。
三、结语
金农禾生态农庄在开发中,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成熟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科技队伍为支撑,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把生态农庄打造成生态、绿色、环保、富民的产业,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做出特色,做成精品。
金农禾生态园充分利用区内资源,综合运用多种造景方法,凸显区内的生态美和格局美,规避规划区地形单调造成的旅游资源单一且季节性强的现状,以增强本区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性;充分利用区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人文资源,使游客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
1、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旅游者是主体、旅游业的服务对象;
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活动的基础;
旅游业是中介体,连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有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游的行列
4、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内容可以是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问药等)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5、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6、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7、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作用: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e促进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g促进文化交流。③区域环境影响:h有利于保护当地旅游资源;j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k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8、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讨论】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的措施:①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②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①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9、旅游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①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等类型。(自然景观)②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风土人情等类型。(人文景观)③湘教版还有第三种是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势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路南石林
对于探险者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地
貌
景
观
具体
形式
自然
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建
筑
景
观
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陶瓷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注意: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以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说明:地文景观包括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地质过程遗迹(如火山口、海蚀景观)等;水域风光如泉、瀑、景观河段、湿地等;生物景观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天象景观如日月食观测地等;气候景观如海市蜃楼、佛光发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资源的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旅游
资源
共性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
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永续性
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自然景观
季节性
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人文景观
可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4旅游资源的价值
资源价值
含义
主要的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美学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北欧的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泰山、华山的断层景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黄山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的流水侵蚀的峡谷地貌;一些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也成为科学研究内容;有些景观可以研究气候、水文等。
15、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A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B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能够和很多旅游资源构成景观群,则游览价值大)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不同类型的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较多,则游览价值大)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③.客源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价值小
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⑤.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16、评价黄山旅游资源①游览价值: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具备旅游资源质量;黄山周围有很多其它旅游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黄山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和周围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因此黄山游览价值很大。
②市场距离:黄山距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黄山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位置优越,
交通通达性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黄山旅游活动设施配套,因此地区接待能力强。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黄山山顶无平台
,环境承载量小。
17、对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明白、应用)
①游览价值(1)美学价值:武夷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风景享有声誉。(2)科学价值:武夷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又好似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3)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学术活动的书院遗址等。此外,山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市场距离: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且与武夷山的距离较近。我国的北方、华北地区距离武夷山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国外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而欧美和大洋洲因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览区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临近江西省;对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线通往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省内对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武夷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我国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夏秋季节: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丰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观,景色丰富、且变幻莫测,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钱塘大潮最佳的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现天文大潮,外加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湾,抬高了潮位);4月鸟类到青海湖鸟岛5月在此繁殖,6月飞走,最佳的观赏时机是5月份。
19、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1)选择观察位置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诗句举例
高大雄伟的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置身其中近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安赫尔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之上俯览远望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的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5月;大理蝴蝶会——5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20、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21、园林景观要抓住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河北省
河北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以说海洋环境是其“独特的文化摇篮”。
一、河北省海洋环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海洋地貌类型主要有沿海陆上地貌、潮间带地貌、海岛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气候条件
河北海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疾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与同纬度的内陆平原相比,具有夏季凉爽、湿度大,春季增温、秋季降温向后推迟等特点,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资源丰富
河北省海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盐业盐化工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孕育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不断影响下形成的环境;这里的“人”则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组织程度的集团或集体。海洋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其中的人地关系是提供沿海地区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质原料,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1 生产活动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洋环境决定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河北海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海洋生物、盐业、旅游、能源矿产等五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对振兴河北沿海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正负反馈作用。一方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工业污染,致使海洋环境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鲜海产是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鲜海产的饮食文化。其次,海洋影响着民间的交通工具与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产及生活都离不开船、港口码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为河北省三大商业港口。第三,海洋影响着民间风俗的仪式与内容。河北省的渔民习俗炮火把、祭海等,盐民习俗敬天地等风俗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海洋还影响着民间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渔家生活禁忌中烙饼不能说翻个,要说“划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亚类,精神文化亚类和人文活动亚类。其中物质文化亚类主要以海洋遗存及现代海洋文化景观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古遗迹、遗存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求仙入海处;现代海洋景观文化旅游资源,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海洋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岛港。精神文化亚类主要体现在宗教和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如海洋文学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动亚类,主要以人群活动为标志,表现形式为诸多文化现象,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海滨浴场文化旅游资源,如北戴河浴场;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如跑火把、望海大会;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沙滩排球、帆船、冲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创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丰富,形成久远,流传广,且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见,海洋文化作为河北省的主题文化之一,应当注重其与地方其他类型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产品的异质性更为突出,特色更为鲜明,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产品
河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就必须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构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建立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以及专项旅游稳住的旅游产品体系。其中,休闲度假旅游可以具体开发康复疗养度假旅游、水上水下运动旅游、访古探胜旅游;观光旅游可相应开发海岛观光旅游、海上游船观光旅游;专项旅游则可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科考旅游、节庆旅游、美食旅游等,从而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
关键词:江西;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危机之后,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经过反复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一种新思路。最早在1987 年由挪威首相 Bruntlant 在其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被广泛置于有关的学科领域和各相关的行业的范畴研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然也必须涉及。由于经济的驱动,盲目的开发旅游所产生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取的。一种新观念在宏观旅游管理领域中产生――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类认识到自身的生存环境正在面临着巨大威胁的背景下,科学界提出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旅游资源及它所包含的旅游环境,尽量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依据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利用效率;依据社会效益为目的原则,从而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在加大旅游业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水平,力求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既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又可以同时维持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经济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争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在当前旅游事业发展的转型期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就目前来说,一些地理位置集中、条件优秀的人文旅游资源,没能够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地规划,形旅游资源发展的综合效应,真正保护了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总结起来江西人文旅游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资源种类丰富。江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中国旅游强县1个、A级旅游景区99个(其中包括5A级2个、4A级40个)、全国文明旅游景区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9个以及一大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特别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全省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和“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 、“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
2.资源破坏严重。旅游活动开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当然也带来了负面的系列效应。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产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更大隐患的是这些环境的污染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实体景观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地这些居民日常自发形成的、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强烈冲击,出现了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对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习惯民俗不够重视,很多旅游资源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3.保护力度不够。人文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大多都是由于公众缺乏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对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并不了解。对于江西省而言,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江西省人文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地处不发达地带和乡间山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使得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位;其次,人文景区当中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完整,过度强调人文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四、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江西省多数人文旅游资源是通过建立各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来开发管理的,但是景区的发展程度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管理人员的配备本来就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多年来,江西省一直想通过庐山景区的示范作用,为全省人文旅游资源树立标杆,带动人文旅游产品相关产品的开发,但是真正实现旅游线路组合的景区是很少的,形成了井冈山景区和庐山景区支撑江西省旅游的局面,不利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为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前期措施。由于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在开发利用江西人文旅游资源时,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利用则是后续的工作。人们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失是多数人文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跟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人文旅游资源也存在脆弱性和难恢复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区所处的各级开发商、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和旅游管理人员有必要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了解江西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价值、属性,充分认识到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开发中的基础地位,认清当前全国旅游发展趋势,在利用开发经营中自觉运用资源保护意识,对江西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同的人文旅游资源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民俗的保护方面,则需要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江西省人文民俗内涵。
2.后进措施。江西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涉及的部门是众多的,同时也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利益密切相关,与这些部门和社区进行发展合作是取得更好保护效果的必须前提,明确分工,公平分配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处在人文旅游资源所在的各种景区内的居民和社区,必须要求他们参与人文旅游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如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古迹维护、消防防火等工作,与此同时必须照顾社区的基础利益,通过多元化开展农家乐、药材种植、旅游商品、特色水果种植制作等途径进一步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使他们成为资源保护的主题,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补贴。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单纯依靠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是非常有效的补充。其中社区、非政府组织、公私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保护主体,它们参与管理和保护旅游资源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升措施。从大的方面,要立足于全省旅游资源特点,结合江西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全省的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为全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小的方面,各景区依据景区自身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况,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本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发展规划,使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管理规定以及建设管理起到作用,决不能单单以盈利为目的,必须做到保护与开发两手抓。特别是在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一方面,江西省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推动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另一方面,各个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也必须在国家、地方法规框架下,制定自身的管理规定,要尽可能做到程序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江西省要立足于自身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规律,不仅要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注重与地方社区的联动,同时必须加强执法人员管理。
五、结语
根据江西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偏见,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各方面的协调,使得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能协调发展,必须积极发展人文景观旅游。可持续利用强调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发保护管理的水平,争取获得旅游经济增加值的充分提高,尽最大可能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文旅游资源整体系统的完整性与维持它的正常的发展能力,不要去影响当地居民后代的利益。笔者认为江西省未来旅游资源发展可重点规划旅游区、游览路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达的优势,挖掘各地资源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资源学,1999(12).
[2]李梦星.庐陵文化纵横谈,2002(09).
[3]杨振之.“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
[4]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2003(10).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评估
在总面积15.6万km2的三晋大地上,高山峡谷、山地森林、飞瀑流泉、祠堂庙宇、宫观楼台、名人遗址、古风古貌、珍禽稀兽、名院名城、奇观仙洞,几乎能想得到的景观类资源,我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寻的到。山西的旅游资源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地上地下,开发的未开发的诸多旅游资源,常常令身在其中的三晋人都瞠目结舌。
1 资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山西的旅游资源虽囊括万千,总量繁多,种类齐全,但是伴随今年来对三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之政策的引导,山西旅游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由于山西的南北文化差异和地文景观的分布状况,以及山西的地形地貌特色,近年来在旅游规划开发中形成以下六大主要特色旅游区。晋北宗教古建游;晋中晋商文化古城游;晋南寻根觅祖游;黄河文明游;晋东南太行风情;红色经典游。
2 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景观奇异
在山西旅游,不仅是一次身心的休憩,更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山西囊括了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遗迹遗址、历史重大事件的遗址、著名古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从北到南遍布全省,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曲艺等,别具三晋风格。因此在三晋旅游也是学国历史文化的过程。煤炭化工业在山西绝对第一的产业地位,让人觉得山西就是一个被烟煤熏黑四壁封闭的古院落。殊不知,山西其实有很多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很难找寻到的奇观美景。宁武天池在海拔1771m的高地上波光涟漪,犹如天上瑶台,太行大峡谷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原始峡谷林地,北武当山集泰山雄、恒山奇、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幽的特点于一身。
3 独特的地理分界
山西行政区划北部为万里长城的一段,西部及南部一段为母亲河黄河,东不及南部东段为太行山。这样独特的地理分界不仅将山西包的严严实实,而且这三大地理界线本身也是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资源。长城在山西境内的多处古关隘如娘子关、雁门关、平型关、偏关均是古代及近现代军事重要的关口。
4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估
4.1 有利因素分析
山西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除了海洋、沙漠、岛屿等元素外,一般认为的旅游景观在山西均有发现。各种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山西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旅游资源从人文和自然两个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资源类型。自然风景类型有历史名山、峡谷陉道、森林、高山草甸、溶洞、湖泊、泉水、瀑布、温泉、河流、避暑型气温、珍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类型有寺观祠庙、石窟、长城、古代民居、古代陵墓、历史名城、古人类遗址、文化纪念地、名人故居或遗迹、古今战场遗址、博物馆、现代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就景观、名特产市场及其作坊、地方戏曲曲艺及其形成演出原地、珍稀人文景观。
资源的年代久远,更具参观科研价值。山西有一大批旅游资源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能够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不仅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更能满足广大游客追求原滋原味的心理需求。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政治、经济、文化繁盛的历史写照。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洗礼,通过这些大佛的造型、姿态,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到当年的北魏王朝盛极时的场景。
政策引导优势。山西省政府在“十五”期间将旅游文化产业列为山西七大优势产业。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当地旅游产业的投入比重增加,’山西许多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被挖掘出来,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促销山西旅游产品,人们对山西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位于翼城、垣衄、沁水、阳城四县交界的历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富集的天然基因库,2008年历山保护区翼城段经过数年的努力开发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历山自然保护区科研综合楼在垣曲境内奠基,当地政府无偿划拨28.44亩土地用于项目建设。像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在山西旅游资源开发上还有很多,这些做法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手工技艺等。著名的有蒲州梆子、皮影戏、剪纸、舞狮等。
4.2 不利因素分析
煤电能源大省制约旅游资源大省的发展。在山西省政府确定的未来山西省七大优势产业中,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排在了首位,而旅游文化产业和服务业仅居末尾。相比较能源产业,旅游业的收益效率不像能源开发那么明显,特别是涉及到部门企业,旅游业更是一项长期的经济产业。所以,尽管山西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是投资者要考虑它在短期内的效益,这必然制约其发展。煤电产业的发展也让山西投入更大精力在这项效益明显的产业上,而在旅游业上花的心思就会少许多。
旅游资源宣传开发力度小。山西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高品位的资源也很多。但是很多资源不为外人所知,甚至连山西人对山西的了解也很浅薄。在旅游资源宣传、旅游线路规划开发这一块儿,今后还将任重而道远,我们争取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改变山西在全国人心目中煤黑的印象。
与景区相配套的娱乐活动偏少。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山西旅游过的都知道,除了一些古建、风景资源,没有其他相关活动,参观完了剩余的时间不知如何安排。或者是要参观较多的景点要跑很多路,不停地换乘交通工具。以上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相对分散,要游览参观要不停地奔波于各市县,另一方面反映了山西的配套娱乐活动安排较少,导致游客旅游除了游、食、住、行,没有其他事可干。在娱乐、购物这两方面,结合山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山西旅游开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山西的环境效应影响山西旅游的发展。山西重化工业的发展,给山西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山西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所以很多没有到过山西的人片面地认为山西就是一个煤的海洋,到处黑乎乎的一片,加上运煤线路在山西的分布较多,游客沿途看到的也确实是呼啸而过的煤车以及铺满煤尘的路面。山西很多城市环境质量较差。这样对于遍布省境的很多美景奇观古建,很多游客也只能望而却步了。其实,山西并不像冠之以煤炭大省的名号那样,山西多山,于崇山峻岭间,藏匿于其中的景观常常超乎人们的想象。打破这种环境效应劣势,今后要在宣传方面多下功夫。
一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问题
自二十世纪生态旅游产生后,有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就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对生态旅游进行分类与评估。然而并没有定论,反而越争论越乱。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到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主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成为了一款良药。由于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很难把握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容易造成,“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的困局。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识别资源类型、合理利用资源、确定资源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然而对于正确合理利用及其保护资源各学者中明显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以风景园林界为例,就产生了包括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等,旅游学者对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有: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资源区域评价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环保性旅游模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特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旅游资源不断的扩大区域。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着重体现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多元性、健康性。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景观与环境的融合,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以生态园为主的集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群。旅游环境质量被放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地位。生态旅游毫无疑问的成为旅游资源的范畴。
生态旅游资源是从生态旅游新视角去阐释旅游资源的新类
型[1]。旅游强调以人为本,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应强调以为人服务为根本。还应强调的是应以保护环境为本,生态旅游和开发都应以保护环境为根本,应对环境保护负起责任。因此,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单纯的采用常规的分类评价办法,而应具备独特的分类、研究方法。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对景观与环境进行整体的评估与利用,才能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三、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认识
资源是指可利用的自然物质,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来源。通常用来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场所。它为人类提供土地、阳光、空气等物质实体。表现在具体环境要素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2]。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用环境资源这一概念来反映环境整体的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调蓄力。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统一性。
生态旅游资源是有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二者相加的总和,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思想的,以自然生态环境及相关区域为主要场所,体验和了解自然和文化,开展真正意义上以环境保护为职责的旅游生态综合开发。可以持续产生效益,让旅游开发与环境景观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四、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我们首先按照人类的审美认知进行分类,把其分为环境与景观两大类;其次,按照旅游资源的基础属性可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再次,按照主导要素进行分类;最后,按形成原因分为实用性和普遍适用性[3]。生态旅游应具备其独特的分类和评估方式,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完善。
由于生态旅游在实践中不断产生现实矛盾,使我们必须进行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析。通过研究成果使其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评估更加准确,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行新的界定与分析。
在多数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中的学术性分析,总结了如下特点:
(一)从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概念的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研究,有利于对资源进行评价。
(二)将生态旅游进行区分细化,避免人们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与泛滥。遵循旅游资源分类有利于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并达到以下的研究目的:1、使环境资源分类更加完全系统;2、能更好的区分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3、能够相对于其他的单体分类,更好的指导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五、结论
(一)自然旅游资源―― 山岳型和林地类。淄博市南依泰沂山麓, 南部山区多山丘型旅游地和林地, 如鲁山、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二)人文旅游资源。(1)人物、事件类。在淄博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 人物、事件类旅游资源是较多的。(2)民间演艺及节庆类。淄博市民俗风情浓, 民间演艺类旅游资源丰富 。(3)展示演示场馆类。 淄博市有丰富的博物馆、纪念馆, 而且规格高。(4)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类。
二、淄博市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产品缺少品牌。从实际上来说,淄博市自然旅游资源品位比较低,难以吸引外地游客;人文旅游资源用力分散,发展力度不够,立意不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拳头品牌。
(二)旅游产品信赖度降低。淄博之前多次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显得陈旧、模糊,需要树立崭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彻底改变本市的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的状况,才能真正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三)旅游产业缺少创新。同时设计“古齐国的都城,蒲松龄的故乡,鲁山生态大观,北国水乡风情”的旅游宣传口号,虽然这种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人们心中工业形象过强、生态环境形象弱化、文化积淀浅薄印象,但是由于其涵盖多个旅游项目,包容诸多信息单元,容易导致城市形象的混乱。
(四)旅游行业缺乏运营。目前淄博对外推介主体主要局限在旅游部门、旅游景点,而淄博的各旅游饭店、旅行社却处于各自为营、分散决策的阶段,也缺乏应有的品牌意识,各阶层、各行业共同参与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因而未能“串珠成链”,最终使得整体旅游品牌“空缺”。
三、淄博市旅游的发展战略
(一)加大旅游资源的重组整合的力度。(1)以齐文化为龙头。通过对全市旅游资源的盘点和分析,追求高立意,明确发展大齐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确立以齐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框架。依据旅游资源现状特点,以建设博物馆为开发主导,建成以现代手段展现齐国乃至中国先秦、甚至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把吸引旅游客源群体的目标放在大众化的文化群体上。(2)明确发展旅游的基本角度。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作文化产业来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做好遗产保护和新建景点的协调工作。我们今天发展齐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要在人造景观的文化含量和创新性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防止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也要改变人造景观没有吸引力的看法。(4)树立大局观念,多层开发。首先要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选择好全市旅游平台的支撑点,然后以全市平台的支撑点为核心,建立下一层次的平台。